第7讲 外采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教学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奇怪现象的剖析,激发学生探究物种入侵的兴趣,知道什么叫外来物种,懂得外来物种与外来有害物种的区别。
2、初步了解外来物种入侵已经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初步感知有害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及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自然,增强学生防范外来有害生物的意识,理解生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一套;2、故事《谁是水中恶魔》3、假高粱、毒麦、福寿螺、西红柿、马铃薯等外来入侵物种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话题一:从吃龙虾说起1.谈话引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丰盛的大餐,想知道吗?那么就根据老师的做法,大家来猜猜看是到什么大餐,它呀,是这样做的,是用盱眙的十三香调料,先在锅里放入适量的菜油烧热,再加上十三香调料,放入蒜瓣、姜、葱等爆炒,然后放入小龙虾煮五分钟左右,猜出来了吗?这样一盆色香味俱全的十三香小龙虾就出锅了!(课件出示:龙虾图)2.谈感受吃过龙虾吗?感觉怎样?3、我国原来并没有龙虾这个物种。
你们知道龙虾是从哪里来的吗?4、简介龙虾的来历:课件出示:龙虾原产于美国和墨西哥,后引入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我国又从日本引进,我们把这种从国外引进的物种叫做外来物种。
【板书:外来物种】5、龙虾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组织学生讨论,全班汇报。
(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端上了餐桌,成了人们离不开的美味;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危害。
如果学生讲不出,教师可做适当的引导。
)6、了解龙虾的危害。
是的,龙虾味道鲜美,很多人都爱吃,在江苏省盱眙县等地方每年还要隆重举行龙虾节,龙虾成为了地方的一种特色小吃,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知道吗?如果你在我国的湖南吃了小龙虾,那可是为维护洞庭湖地区的生态系统做了巨大贡献呢!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课件出示:小龙虾已经成了洞庭湖地区最大的灾害性外来物种。
第7课谨访“引狼入室”——生物入侵者

这则消息告诉了我们什么?
据农业部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已 经有38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 在国际 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 外来生物中,中国已有50余种。我国因为外 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每年达到 1198.76亿元, • 据最新研究表明,在全世界濒危物种名录 中的植物,大约有35%至46%是由外来生物入 侵引起的,生物入侵已成为导致物种濒危和灭 绝的第二位因素,仅次于生存环境的丧失。 新华社发
革命草,原产巴 西 ,【别名】空 心苋、革命草、水 花生、过塘蛇、空 心蕹藤菜、水蕹菜、 螃蜞菊、假蕹菜 。
蓖麻,原产非洲 东部,经亚洲传 入美洲,再至欧 洲。中国蓖麻引 自印度
小龙虾原名克氏原螯虾,它们的原产 地是中、南美洲,20世纪30-40年代我国 从日本引进,而日本则是更早从美国引进。 克氏原螯虾的适应性强、食性广、幼体成 活率高,擅长在堤坝上打洞。
江苏省加拿大一枝黄花
加拿大一枝花
整个省区从南向北、从东向西呈递减趋势,目前已涉及到60个县、480 个镇。2006年,江苏省整个防除工作共出动21万多人次,2200支防治专业队、 全省一共出资1200多万元。
外来植物入侵的经济与环境影响评价,2007年
目前我国每年因水葫芦造成的经济损 失接近100亿元,光是打捞费用就高达5 至10亿元。
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主要外来杂草 107种,外来害虫32种,外来病原菌23 种……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公布: • 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 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 莲(水葫芦)、假高粱、蔗扁蛾、湿地 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 蜗牛、福寿螺、牛蛙……
外来植物入侵的经济与环境影响评价,2007年
外来物种入侵与生态环境保护

外来物种入侵与生态环境保护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外来物种正在不断地入侵各个地区,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外来物种入侵是指某些物种在未经人类引入的情况下进入新的生态系统,由于其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强,与本地物种进行竞争,最终可能造成生态失衡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外来物种入侵是全球性的问题。
随着人类的不断移动和全球化的加剧,外来物种的传播速度与范围也逐渐增加。
许多人认为这些外来物种的存在对我们人类并没有太多影响,但实际上,它们正在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对其造成了许多危害。
首先,外来物种入侵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产生破坏。
这些外来物种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它们往往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侵占本地生物栖息地,进而击败本地物种和生态系统。
许多外来物种都是具有高度适应性和竞争力的,它们可以繁殖得非常快并迅速扩大自己的领土,导致当地其他物种的减少或消失,甚至引起当地生态系统的崩溃。
其次,外来物种入侵还可能对人类的生活和谐带来不利影响。
随着外来物种的能力不断增强,它们可能在城市和乡村的许多地方出现,包括公园、庭院、农田、湖泊和水道等。
这些物种可能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比如增加病害、污染土地和水源、降低水质和土壤品质等。
因此,为了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方法:1.限制动植物入境采取更加严格的动植物入境限制和处理措施,必须检查所有动植物是否符合入境标准,有可能会造成生态和文化风景的破坏的项目不容许进口。
2.增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督机制来加强对潜在的外来物种的识别和检测,同时要加强对非法采集、运输和销售的取缔和处罚。
3.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公众应该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加强生态环境知识的学习,提高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认识,同时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去,每个人都应该做好环保知识的宣传和实践。
4.综合治理通过综合治理的方式实现切实可行的保护工作,尽可能的降低外来物种的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同时也可以保证人民的栖息和生活环境。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入侵物种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自由贸易的高速发展以及旅游业的大幅度增长,都为物种偶然或有意的传播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机会。
这种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将某物种从某一地区引入其他地区,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造成明显损害的过程,称为外来物种入侵。
入侵会破坏生态平衡,引发生态灾难,恶化当地的生态环境,对我国的一些地区已造成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与此同时,新的危险性入侵物种还在不断出现并构成潜在威胁。
我国对外来生物入侵种类的调查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目前为止,根据大量资料统计,对我国的农林业最具有危害性的外来物种有20种。
物种引进过程中,不应当不加分析地盲目引种,应注意分析利用本地种,不要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否则很可能导致入侵物种种类增加,危害加剧。
关键字:烟粉虱稻水象甲苹果蠹(dù)蛾马铃薯甲虫桔小实蝇松突圆蚧椰心叶甲红脂大小蠹红火蚁松材线虫香蕉穿孔线虫克氏原螯虾福寿螺薇甘菊加拿大一枝黄花紫茎泽兰普通豚草水葫芦空心莲子草互米花草1.B型烟粉虱与Q型烟粉虱据推测,S型粉虱起源于地中海—小亚细亚地区,Q型粉虱起源于伊比利亚半岛,两种生物型的烟粉虱都具有寄主范围广、存活率高、产卵量大和传播多种病毒的特点。
除直接危害农业生产外,由于传播病毒而引发病毒病暴所造成的间接危害更为严重,导致毁灭性损失,损害黄瓜,番茄,茄子,甜瓜和西葫芦的生长,传播萝卜花叶病。
围绕B型Q型烟粉虱的入侵型控制需求,目前中国科学家开展的研究包括:B型和Q型烟粉虱对入侵地近缘物种的竞争替代、B型和Q型烟粉虱的竞争互作关系、烟粉虱种群的发生与病毒传播机制、B型和Q型烟粉虱的逆境适应机制、本地天敌对B型和Q型烟粉虱控制作用评价、B型和Q型烟粉虱原产地天敌的引进及规模化生产技术。
2.稻水象甲原产于北美洲,已分布于北美,中南美,亚洲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幼虫咬食水稻根部是引起产量损失的重要原因。
研究包括:生殖策略与稻水象甲的入侵与种群扩张,共生菌与稻水象甲生殖策略的关系,稻水象甲逆境适应机制,双季稻区二代种群的发生极其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稻水象甲对寄住植物的识别机制,水稻对稻水象甲的抗性机制。
什么是外来入侵物种

什么是外来入侵物种
---------------------------------------------------------------------- 外来入侵物种是指自然界中原来在当地没有自然分布,因为迁移扩散、人为活动等因素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之外的物种,统称为外来入侵物种。
在外来入侵物种中,一部分物种是因其用途,被人类有意地将其从一个地方引进到另外一个地方,这些物种被称为引入种,需要在人为照管下才能生存。
外来入侵物种入侵途径:
外来入侵物种入侵途径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意引入,一般是随国际贸易无意进入我国,比如随苗木和插条引进的杨树花叶病毒,随进口粮油、货物或行李裹挟偶然带入的长芒苋;还有一种是有意引进,包括尾穗苋、苋、茼蒿,加州蜜李、美国樱桃、野生大豆等,还有为改善环境而引入的大米草,刚开始用于防风护堤,但由于扩散速度极快、繁殖力极强,结果大面积、单一化、高密度地入侵我国沿海地区。
外来养殖品种造成的入侵,有的属于从养殖区域逃逸到自然生境、防护措施没有做好而形成,有的则是由人为弃养造成。
入侵种对一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的影响所引起的变化可发生在:
1.资源库或供应速率;
2.动植物对资源的获取率;
3.干扰体系。
入侵种也可以通过改变生境的物理特性而极大地改变生态系统功能。
第7章 生物安全与外来生物入侵

“外来入侵生物防治条例”和“全国外 来入侵生物防治规划”起草工作。
相关法律(18部)
•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八条规定:必须对 那些威胁生态系统、栖息地或物种的外来 物种进行预防引入、控制或根除。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二 十五条规定:引进海洋动植物物种,应当 进行科学论证,避免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 危害。
1. 天然的生物——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其中 由微生物特别是致病性微生物所导致的安全问题,是 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重要、最现实的生物安全问题。 2. 转基因生物——转基因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3.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的滥用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 以及社会、经济都可能造成严重危害。
广义的生物安全所受到 的外来威胁
• 我国最初从英美引进
大米草,目的是为了保护沿海滩涂。也发挥了一定作 用,功不可没。但近年来它在沿海地区疯狂扩张,覆 盖面积越来越大,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 危害:疯长的大米草与沿海滩涂本地植物竞争生长空
间,致使大片红树林消亡。大米草还破坏了近海生物
的栖息环境,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引
• 实验室生物危害;
• 生物医学的生物危害。主要是人和动 植物的各种致病有害生物;
• 生物技术应用的生物危害;
• 外来生物入侵。
我国生物安全的状况
存在问题: 1. 生物安全意识薄弱; 2. 法规体系不健全; 3. 基础研究薄弱; 4. 跟踪监测和监督报告制度还没有建立。
加强生物安全的措施
1. 制定国家转基因生物产业发展和生物安全 政策; 2. 加强生物安全技术研究; 3. 完善和协调生物安全监控体系; 4. 对现代生物技术和生物安全知识的科学普 及和交流工作,增强公众的生物安全意识。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及防治措施一、背景介绍外来物种入侵是指由于人为活动而将原本不属于某个地区的物种引入到该地区,这些物种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带来危害。
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经济损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二、危害1. 生态环境危害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导致原有物种减少或灭绝,影响生态平衡。
例如,外来植物会抢占当地植被资源,造成当地植被减少;外来动物会捕食当地动植物,甚至破坏栖息地。
2. 经济危害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造成严重损失。
例如,外来有害昆虫可能会攻击农作物,导致农业收成减少;外来水生动植物可能会影响渔业资源。
3. 社会危害外来物种入侵还可能引发公共安全问题。
例如,某些有害昆虫可能会危害人类健康,某些外来动物可能会攻击人类。
三、防治措施1. 加强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掌握外来物种入侵的情况。
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对可能存在外来物种入侵风险的区域进行实时监测。
2. 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科学研究,掌握其生态特征和适应能力等信息,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 制定防治策略根据不同类型的外来物种入侵,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例如,可以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防治。
4. 严格检疫管理加强对进出口货物、旅客和邮件等的检疫管理,避免将携带有害生物的货物或者人员引入到本地区。
5. 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可以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教育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
四、结语外来物种入侵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加以防治。
只有通过加强监测预警、加强科学研究、制定防治策略、严格检疫管理和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综合施策,才能有效遏制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
外来种入侵的生物学过程

外来种入侵的生物学过程外来种入侵是指一种物种在其原生地以外的区域中大量繁殖、扩散并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这些外来物种往往具有适应性强、繁殖力高、竞争力强等特点,它们会占据当地物种的生境,争夺资源,甚至捕食当地物种,导致当地生态系统崩溃,生物多样性下降。
外来种入侵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引进:外来种入侵最初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比如人类的交通运输、贸易、旅游等活动将一些物种带入新的地域。
这些物种可能是意外带来的,也可能是有意引入的。
引入的物种可能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等,它们可以通过种子、孢子、卵或幼虫等途径进入新的地域。
2.定居:一旦外来物种进入新的地域,它们需要适应新的环境,才能在当地生存下去。
适应新环境的过程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外来物种需要逐渐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水源、光照等条件。
在适应过程中,它们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等变异,从而形成新的亚种或变种。
3.扩散:当外来物种适应了新环境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时,它们就会开始向周围的地域扩散。
扩散的途径可能是种子、孢子、幼虫或成体等,它们可以通过水流、风力、动物等运输途径传播。
扩散的速度和范围取决于外来物种的繁殖力、适应性和生态位等因素。
4.占领:当外来物种扩散到一定范围后,它们往往会占领当地的生态位,即占领当地物种原本的生存空间和资源。
这些外来物种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比如捕食当地物种、破坏当地植被、污染当地水源等。
5.影响: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们可能会改变当地物种的种群结构、物种组成和生态功能,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丧失。
外来物种还可能会对人类的健康、经济和社会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传播疾病、破坏农作物、影响渔业等。
6.控制:为了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通常包括物理控制、化学控制、生物控制和综合控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外采物种入侵7.1 外来物种入侵概述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自然或人为的途径引进了非本地的物种,即称之为外来物种,当本地物种没有具备抵御外来物种的能力而使得外来物种构成人侵行为——破坏原有生境、与本地物种竞争生态位时,将引进的外来物种称之为外来人侵物种。
并将该过程称之为生物入侵,生物入侵又可理解为是外来物种传人新区。
外来物种入侵有两层意思:第一,物种必须是外来、非本土的;第二,该外来物种能在当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损害当地生物多样性。
入侵的外来物种会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毁生态系统,危害动植物多样性,影响遗传多样性。
尽管生物入侵在历史上就发生过并有记载,但将其列入研究领域的时间还不长,可以说它是一个较年轻的学科,尚未构成体系。
近年来生态学领域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成为热门,随着生物入侵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社会经济遭受的巨大经济损失,并影响到人类健康和生存的环境,人们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2000年1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在蒙特利尔召开,会议中强调了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7.1.1 外来人侵物种的概念较早将生物入侵概念编成的书籍是C.S.Elton在1958年出版的《the Ecology of lnvasions by Animals and Plant》。
该书举例说明入侵动植物带来的危害,并将入侵物种在岛屿、大陆、水域等不同生态环境中和在生物平衡、食物链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此书引起了人们对外来物种的关注,并多次出版发行。
随着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深入的研究,世界自然保护同盟(1UCN)规范了其定义。
“外来人侵物种(invasive alien spieces)”,是指在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环境中,建立种群影响和威胁到本地生物多样性的一种外来物种。
它与“外来物种”的概念不完全相同,外来物种是指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过去或现在)和分布位置以外(即在原分布范围以外自然定植的,或没有直接或间接引进、没有人类活动就不能定植)的一种物种、亚种或低级分类群,包括这个种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物种在有的文件中也称之为非本地的(non-native)、非土著的(non-indig—enous)、外国的(foreign)或外地的(exotic)物种。
7.1.2 外来物种人侵途径外来物种入侵一般通过三种途径:一是引入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态环境改造与恢复、景观美化等目的的物种,之后演变为人侵种,即有意识地引进;二是随着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而传人的物种,即无意识的引进;三是靠物种自身的扩散传播能力或借助于自然力量而传人,即自然入侵。
1)有意引进动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适应性,为了发展经济,客观上需要从国外引进优良动植物品种,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外来有害物种传人风险。
由于引种评价制度不完善,对外来物种的研究和认识水平有限,有些外来人侵物种当初是作为有益物种,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香料、药用植物、森林经营、园林观赏、牧草、生态工程用植物以及其他经济动物引进的,结果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例如风眼莲(俗名水葫芦)原产南美,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我国,其根系呈羽毛状,能吸收水中的氮、磷和一些有害污染物,有净化水质的作用,还可作为猪饲料,因而在50年代被大力推广。
这一有意引入并推广物种,后逸为野生,由于其无性繁殖速度极快,现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中、华南、西南等省区,严重威胁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
水葫芦引入昆明滇池以后,曾霸占了连绵1000ha 的水面,使滇池草海16种高等植物只剩下3种,68种原生鱼种中的38种面临危机。
2)无意引进无意引进是指某个物种利用人类或人类传送系统为媒介,扩散到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地方,从而形成的非有意的引入。
通常指随人或其他产品,如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而被引入。
此外,建设开发、军队转移、快件服务、信函邮寄、走私、偷渡等也会无意引入外来物种。
(1)随交通工具传人三裂叶豚草多发生于铁路公路两侧,最初就是随火车从朝鲜传人中国的。
新疆的褐家鼠和黄胸鼠也是通过铁路系统从内地传人。
轮船的压舱水带来了近百种外来海洋生物,尤其是外来赤潮生物种加剧了我国沿海赤潮现象的发生。
据估计世界上每年由船舶转移的压舱水有100亿吨之多。
另一种通过船舶引入的方式是营固着生活的生物(如藤壶)等附着在船只上而被带人沿海城市。
船上装载的生物繁殖体有时可能被丢弃在海上,随海浪冲向海岸。
(2)随国际贸易往来带人假高粱是20世纪70—80年代从美洲国家的进口粮食中传人我国的。
我国海关1999年7月从日本、美国等进口的机电、家电等使用的木质包装59次查获号称“松树癌症”的松材线虫;2000年多次从美国、日本等进口木质包装材料中发现大量松材线虫、三类杂草籽三裂叶豚草、豚草。
(3)入境旅游者带人人境旅游者携带的活体生物,如水果、蔬菜或宠物,可能携带有危险的外来有害生物。
如我国海关多次从入境人员携带的水果中查获地中海实蝇、桔小实蝇等;北美车前可能是由旅游者的行李黏附带人我国的。
(4)边境走私传人边境走私货物及其包装材料,尤其是水果、种苗走私,是危害我国经济和生态安全的一大毒瘤。
走私不仅偷逃国家巨额关税,还为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大开方便之门。
国内大中城市的超级市场、商店、农贸批发市场等充斥着各种外国水果,在品种和数量上远远超过合法途径进口的统计记录。
显而易见,绝大部分是非法走私人境的,这些走私的国外水果中带有危险性病虫,对我国水果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3)自然入侵自然人侵是指某个物种靠自身扩散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量而传人,扩散到其自然分布以外的地方。
如通过昆虫、鸟类、风媒、水体流动带人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微生物而繁殖造成的生物危害,称之为自然侵入。
紫茎泽兰(俗称飞机草)原产地南美墨西哥,20世纪50年代前后从中缅、中越边境进入我国云南西部,如今已进入贵州西部,殃及四川凉山,侵占了其他草本植物的生存地。
紫茎泽兰有毒,有臭味,质地疏松、牲畜不能食,又不能作薪柴,其种子随风扩散,繁殖力极强。
只要此草侵占了草场,争阳光、争水分、争肥料,一般的杂草大都会被排挤出局,草场两三年就失去利用价值。
此草侵入农耕地,造成粮食减产3%~11%,桑叶、花椒减产4%~8%。
开花时可引起马得支气管炎,人得皮肤病,牲畜误食一定量后,口吐白沫,严重的心衰死亡。
人工拔除时,可造成人皮肤红肿,头昏脑涨,严重的引起晕厥。
云南目前发生面积已达24.7万平方千米,在滇池周边也生长旺盛。
贵州省镇宁县是知名的桐油产区,近年来为紫茎泽兰所害,桐油产量大减。
在四川凉山,从1990年至今,侵占面积已从四十多万亩发展到七八百万亩,占据了凉山州l/5的草地,还正以每年约30km的速度向北、向东扩散蔓延。
凉山州每年损失仅牧草一项就是五六亿千克,畜牧业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
州政府几年前就出台红头文件,要求全面动员,防除毒草。
几年过去了,非但草势不可挡,人们已经面临束手无策的境地。
调查结果显示,在283种外来人侵物种中,39.6%是属于有意引进造成的,49.3%是属无意引进造成的,经自然扩散而进人中国境内的外来人侵物种占3.1%。
在外来人侵植物中,有一半左右是作为有用植物而引进的。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随着国际贸易往来和旅游业的发展,生物入侵在不断加剧,正在成为威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生态代价是外来有害生物物种形成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造成本地物种多样性不可弥补的消失和物种的灭绝,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
其经济代价是农林牧渔业产量与质量的惨重损失和高额的防治费用,并威胁人类的健康。
外来物种入侵中国的现状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均在5000km以上,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5个气候带,多种多样的生态类型为许多外来物种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
辽阔的地域使我国容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物种,都可能在我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地、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外来物种入侵的现象,其中以水生生态系统的情况最为严重。
据悉,目前我国大约已有37个外来人侵动物种,90个外来人侵植物种。
外来人侵物种已经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社会和经济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措施外来物种的入侵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引入和逃逸、种群建立期、停滞(或潜伏)期和扩散期。
针对这几个阶段,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的措施有控制引入、禁止向野外释放和防止逃逸、在其建立野外种群时予以清除、在停滞阶段清除,以及在扩散阶段控制数量和清除。
研究发现,外来物种入侵发生在相邻两个阶段间的成功率为10%。
一些有目的引入的群体,如引种作物等,其成功率要高得多。
另外,受干扰明显的地区两段间的成功率也高于10%。
因此,能否成功控制外采入侵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采取控制措施时,外来人侵种所处的阶段。
控制越早,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外来物种一旦大面积入侵后就很难控制,人工拔除、天敌控制、化学农药等都无法将其根除,甚至常常是以对生态系统的进一步破坏为代价的,遭到破坏后的地方更有利于这些外来人侵种的滋生。
在这个阶段,只能通过制定长期控制目标,采用综合治理方法,综合人工、化学、生境控制和生物防治的方法,进行长期作战。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第51次会议于2000年2月在瑞士格兰特举行,该会议通过了《防止外来人侵种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指南》,指南中提出了建立外来人侵种防御及评估的建议。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专门成立了生态安全课题组,提出了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的框架体系,现介绍如下。
1)建立外来人侵种防御体系国际运输和贸易是外来物种入侵的重要途径,各个国家孤立的行动无法控制所有可能引入入侵物种的行为。
因此,采取建立相应的国际法规和制度以及加强建议的做法来保护各国的利益,才能尽量减少外来人侵种可能造成的危害。
(1)现有的国际防御体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达成共识,认为需要通过国际合作的方法来有效预防和管理外来物种入侵。
至2000年末,全球至少有39份有约束力的行动和技术指南提到了外来物种的问题。
这些重要的公约和协议包括《生物多样性公约》(CBD)(1992)、《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 (1979)、国际海事组织(1MO)1997年……..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涉及到国际贸易,国际社会阻止或尽可能减少不良入侵的措施会牵涉到多变贸易体系问题。
如采取建立相应的国际法规和制度以及加强建议的做法来保护各国的利益,虽然可以尽量减少外来人侵种可能造成的危害,使国际贸易为零风险,但这恰恰与国际贸易的开放原则相违背,零风险实际上限制了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