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考题》阅读理解答案

合集下载

2012年漳浦县小学毕业检测卷(有答案)

2012年漳浦县小学毕业检测卷(有答案)

2012年漳浦县小学毕业检测卷[卷首语]:亲爱的同学,回首六年的小学生活,时光如白驹过隙。

我们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在夏天洒下希望的汗水,到秋天就会有一个沉甸甸的收获。

面对这次测试,你准备好了吗?只要你自信沉着,认真思考,积极行动,你一定会成功。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30分(7+10+7+6)1、下面词语全部要读成翘舌音的是( B )A、杂志支持书桌促进B、战场政治挣扎整数C、四十私事宿舍驻扎D、十四散失真正层次2、某羊毛衫厂请人制作一则广告,初拟了四条,请你选出最恰当的一项(B )。

A、款式讲究花型特殊选料考究做工精致B、款式大方花型别致选料考究做工精细C、款式华丽花型不一选料优良做工用心D、款式大方花型特别选料上乘做工精密3、下面不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的是( C )。

A、《三国演义》B、《红楼梦》C、《聊斋》D、《水浒传》4、下面诗句是描写夏天的是( A )。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B、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5、“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守信用”与这句话意思不一样的是(C)A、答应别人的事能不守信用吗?B、答应别人的事非守信用不可!C、答应别人的事非守信用不可吗?D、答应别人的事不能不守信用。

6、一个秋雨连绵的日子,安尼想观察一下,晶莹透明的雨水里有些什么,他看了一眼显微镜下的小水滴后、禁不住惊叫起来,“____”……你认为最恰当的一句应是( C )A.别看小水滴那么清澈,原来里边有小虫子呀!B.小虫子那么多,而且都在动!C.小虫子!那么多小虫子都在动!D.我真没想到,小水滴里是有虫子的。

7、一个同学在课堂上偶尔与同桌小声说话,结果下课后受到来自同学们“不同语气” 的批评。

请你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最得体的一句。

( C )A、你这样做影响是很坏的。

B、你这样做影响不太好吧。

C、你这样做的影响难道是好的吗?D、你这样做的影响简直“太好了”!二、字词句串串烧。

2022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考点考题分析

2022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考点考题分析

2022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考点考题分析作家名片:鲁迅(1881.9-1936.10),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题《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所作回忆性散文的结集,原名《旧事重提》。

在书中,鲁迅多方面地回忆了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代求学的生活片段,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侧面描绘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批判了封建旧制度和旧道德,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拓展积累“朝花夕拾”的含义是“晚上拾起早晨的花”,即“旧事重提”的意思。

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

这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他中年以后回忆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的历程而作的。

考点一、填空:1.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2.《二十四孝图》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

3.《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民、父亲。

4.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

5.“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欢看活无常。

6.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竞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琐记》中提及。

7.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范爱农。

初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全文

初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初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初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的内容,具体内容:阅读题是考试里的重点内容。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一)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

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阅读题是考试里的重点内容。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一)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

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

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

每个周末。

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

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

"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

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

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疏忽就不见了。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

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

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

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

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

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

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

""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

"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后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

"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份,答卷前,考生务势必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较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做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做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者现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惟独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故意不写或者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象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象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象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评。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涵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往往引起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走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暑假专项练习试题——阅读理解(五)(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暑假专项练习试题——阅读理解(五)(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暑假专项练习——阅读理解(五)一、阅读短文《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完成练习。

董存瑞瞪着敌人的碉堡,两眼迸射岀仇恨的火花。

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连长□我掩护□□战友郅顺义也恳切地说。

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同志们,扔手榴弹!”连长给战士们下了命令。

董存瑞抱起炸药包,郅顺义背起两兜手榴弹,同时跃岀战壕,冲了上去他们互相配合,郅顺义扔一阵手榴弹,董存瑞就向前跃进几步;郅顺义再扔阵,董存瑞再跃进几步。

跟在后面的战友把一捆捆手榴弹送到郅顺义手里。

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嗖嗖地打在董存瑞身边,地上冒起了点点尘土和白烟。

董存瑞夹紧炸药包()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又向前滚了好几米。

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

他用手一摸,全是血。

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一道火网。

董存瑞离碉堡只有几十米了。

他隐蔽在一小抉凹地里。

郅顺义接二连三地扔手榴弹掩护。

董存瑞趁着腾起的黑烟,猛冲到桥下。

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

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想把炸药包放到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

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碉堡。

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

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

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

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

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新中国,冲啊!”巨大的喊声震得地动山摇,前进的道路炸开了。

战士们冲过烟雾,沿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杀向敌军司令部,消灭了全部敌人。

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

1.在第1自然段的“□”里填上恰当的标点。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董存瑞和郅顺义是怎样配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董存瑞在冲到桥下前遇到了哪些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董存瑞在安放炸药包时遇到了什么麻烦?他是怎么解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谈谈你对文中画“”句子的理解。

“味蕾上绽放的爱”阅读理解答案

“味蕾上绽放的爱”阅读理解答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味蕾上绽放的爱”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味蕾上绽放的爱
 黎明
 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

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

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这件事。

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顿。

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

 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穿人一生的印记。

 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

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吃咸花生对我来说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

因为家里穷,父母指望着能多卖点钱给我们兄妹3个凑学费。

只有在我们兄妹仨,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小孩吃咸花生馋得直流口水的时候,妈妈于心不忍才勉强给我们煮一小把。

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

虽然每堆只有几颗,却能让我们兄妹仨乐上好几天,因为我们都非常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味道。

 妈妈煮咸花生的量是一年比一年多,可是我们这些爱吃咸花生的孩子们却离家越来越远,有时候甚至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次。

于是,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

每当在异地他乡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来的咸花生,心里总是暖洋洋的,舌尖上的味蕾也总能准确地识别那种熟悉的味道,一种被爱的味道。

品着这爱的味道,也使我们更加惦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四下阅读——父亲的考题(附答案)

四下阅读——父亲的考题(附答案)

父亲的考题儿子事业有成,但其对金钱的追求程度真到了别无所求的程度。

一天,父亲给一向(甲)自己心算能力很强的儿子出一道题:“一辆载着457名旅客的列车驶进车站,这时先下来98人,又上去103人。

”儿子紧张的情绪(乙)了下来。

“再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去132人。

”儿子的嘴角挂了一丝微笑,开始把左腿压在了右腿上。

“再下一站下去91人,上来67人。

”父亲拿着本子的手有些抖,念的速度也在加快。

“再下一站下去94人,上来65人;再下一站下去114人,上来37人;再下一站下去52人,上来97人。

”父亲念得飞快并努力使每个发音都清楚。

儿子有些心疼起老父,关怀地问:“完了吗?”“没有,你听仔细了!”父亲摇晃着那已经没有几根头发的脑袋接着说,“列车继续往前开。

到了下一站,这是个小站,只下去10个人,又上来8个人;下一站也是个小站,下去6人,上来9人。

”父亲的态度很认真,儿子却觉得该结束了。

“再下一站又下去101个,上来18个;再下一站是终点站……”还没等父亲说完,做儿子的就站起来:“您是想马上知道车上一共下来多少人吗?”儿子的口气中透着一股得意。

“不!”父亲微笑着说,“我只想知道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次站台?”儿子一下子懵了。

父亲的语气变得严肃而沉重:“人的一生不要只计算一辈子能积攒多少钱,一辈子做金钱的奴隶,钱再多死的时候也带不走。

应该留意人生的每一个站台:哪个站台付出的少,哪个站台付出的多;哪儿有欢乐,哪儿有痛苦……认真地体会人生的每个细节,这样你才算拥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才不枉活一世。

”父亲拉着发呆的儿子的手说:“不要太计较金钱的得失,而忘了做人的真谛!”1.给画线的字注音。

懵了( ) 真谛( )2.选出文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词语。

甲处:( ) A.炫耀 B.夸奖 C.标榜乙处:( ) A.松弛 B.松懈 C.懈怠3.第4自然段中,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描写和描写,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4.第11自然段中,儿子“得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亲出考题的目的是父亲的良苦用心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是按的顺序叙述的。

记叙文阅读题附答案_父亲的小提琴记叙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记叙文阅读题附答案_父亲的小提琴记叙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记叙文阅读题附答案_父亲的小提琴记叙文阅读原文附答案在纽约留学的第二年,父亲的公司破产了。

她那把用了三年多的小提琴不识时务地“罢工”了。

父亲给她寄来了一把小提琴,她激动得满脸绯红,对同学说:“看,我爸爸寄来的小提琴!”几个同学凑过来。

有人小声咕哝:“这样的小提琴,一看就是便宜的地摊货。

”舒乐窘得满脸通红,强忍泪水,默默地把小提琴包好,塞到床底下,再也没有动过。

几个月后,学校要举办小提琴大赛,杰克逊教授找到舒乐,希望她能去赛场上一展才华。

舒乐低着头,好久没说话。

杰克逊教授很纳闷,问:“有什么问题吗?”舒乐吞吞吐吐地说:“教授,我的小提琴坏了,我没有小提琴。

”杰克逊教授说:“可是,我听同学们说,你爸爸给你寄来了一把小提琴。

”舒乐咬着嘴唇:“它是地摊货,根本就拿不出手,我怎么好意思用它去参加比赛呢?”杰克逊说:“好多产品都是高品质和低价格的完美结合,你爸爸寄来的说不定是一把好琴呢!”舒乐跑回公寓,拿来小提琴,交给杰克逊教授。

教授用这把小提琴演奏了一曲,说:“这把琴很好,完全可以与名牌小提琴媲美。

”从杰克逊教授的办公室出来,舒乐充满了信心。

大赛开始了。

舒乐走上台,不远处,杰克逊教授正用殷切的目光看着她,她信心倍增。

这时,她听见几个同学窃窃私语:“你看那地摊货,多寒酸呀。

”她深受刺激,再也无法融入到音乐中去。

这次大赛,舒乐输得很惨。

杰克逊教授找到她。

舒乐惭愧地说:“教授,我……”杰克逊教授笑了笑:“不要自责了,比赛发挥失常,这种事儿很常见。

我这次来,是想借你的小提琴用用。

一个月后,我将举办一场个人演奏会。

到时候,我想用你的小提琴演奏。

”杰克逊教授的个人演奏会如期举行。

杰克逊教授用那把没有商标的“地摊货”演奏了一首又一首华美的乐曲,赢得一阵又一阵掌声。

演奏会结束后,一位细心的记者发现了那把小提琴的不同寻常,前来采访杰克逊教授。

杰克逊教授拿着小提琴,来到舒乐面前说:“这把小提琴是这位同学的,来自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生产基地——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亲的考题》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父亲的考题》,完成题目。

父亲的考题
⑴儿子事业有成,但其对金钱的追求程度真到了别无所求的地步。

一天,父亲给一向标榜自己心算能力很强的儿子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457名旅客的列车驶进车站,这时先下来98人,又上去103人。


⑵儿子紧张的情绪松弛了下来。

⑶“在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去132人。


⑷儿子的嘴角挂了一丝微笑,开始把左腿压在了右腿上。

⑸“在再下一站下去91人,上来67人。


⑹父亲拿着本子的手有些抖,念的速度也在加快。

⑺“再下一站下去84人,上来65人;再下一站下去114人,上来37人;再一站下去52人,上来97人。

”父亲念得飞快并努力使每个发音都清楚。

⑻儿子有些心疼起老父,关怀地问:“完了吗?”
⑼“没有,你听仔细了!”父亲摇晃着那已经没有几根头发的脑袋接着说:“列车继续往前开。

到了下一站,这是个小站,只下去10个人,又上来8个人;下一站也是个小站,下去6个上来9个。

”父亲的态度很认真,儿子却觉得该结束了。

⑽“再下一站又下去101个,上来18个;再下一站是终点站……”
⑾还没等父亲说完,做儿子的就站起来:“您是想马上就知道车上一共下来多少人吗?”儿子的口气中透着一股得意。

⑿“不!”父亲微笑着说:“我只想知道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次站台?”
⒀儿子一下子懵了。

⒁父亲的语气变得严肃而沉重:“人的一生不要只计算一辈子能积攒多少钱,一辈子做金钱的奴隶,钱再多死的时候也不带走。

应该留意人生的每一个站台:哪个站台付出的少,哪个站台得到的多;哪儿有欢乐,哪儿有痛苦;……。

认真地体会人生的每个细节,这样你才算拥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才不枉活一世。

”父亲拉着发呆的儿子的手说:“不要太计较金钱的得失,而忘了做人的真谛!”
1、在⑷段中,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⑾段中,儿子“得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考题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父亲的良苦用心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

4、从⒁段父亲的话中,你能看出父亲的人生态度是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广西自治区月考题答案1、神态动作(细节)表现儿子十分自信的样子。

2、认为自己立刻就能准确地回答出父亲的考题答案。

3、为引导儿子正确地认识人生,明白做人的道理。

对儿子人生态度的关注及对儿子真挚的爱。

4、不过分计较得失,实实在在地生活。

(意思对即可)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