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髓外侧综合征患者顽固性呃逆的治疗和护理附20例报告

合集下载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脑干综合征之一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脑干综合征之一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Wallenberg syndrome
病变位于: 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常见于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 血性损害 主要表现为: ①前庭神经核损害→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 ②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 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 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部分小脑半球损害→病灶侧共济失调 Homer 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 三叉神经脊束核损害→交叉性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 脊髓丘脑侧束损→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
男,53岁,
典型病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主诉:头晕伴恶心、呕吐5天,加重1天
现病史:5天前因劳累后出现阵发性头晕,以站立、活动后加重,休息
后缓解,伴站立不稳、走路晃动。当地诊所治疗,效果差。1天前劳累
后自觉头晕程度较前加重,几乎不能站立,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上述症状持续不缓解。
这一区域实际上是一锥形立体三角,它在 后颅窝的前外侧。由前内侧的桥脑外缘、 前外侧的岩骨内缘及后下方的小脑半球前 外侧缘构成一个锥形窄小的空间,而锥交 则正于岩骨尖。此区的重要性在于集中了 听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及岩静脉、小 脑前上动脉等。此区若出现听神经瘤或脑 膜瘤等,便会逐渐损害上列组织而产生桥 小脑角区综合rome
病变部位:延髓中腹侧损害,见于椎动脉及其分支或基底动脉后部血管阻塞 主要表现为: 舌下神经损害 →病灶侧舌肌瘫痪及肌肉萎缩 锥体束损害→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 内侧丘系损害→对侧上下肢触觉、位置觉 振动觉减退或丧失
查体:痛苦病容,被动体位,左侧跟膝胫、左侧指鼻试验阳性。交叉
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及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

以顽固性呃逆、呕吐为首发症状的多发性硬化1例

以顽固性呃逆、呕吐为首发症状的多发性硬化1例

图 3 头颅 MR 增强( I 黑色箭 头所 示为病 灶 区)
F g 3 An e a c d s u lMR ma e i. nh n e k l ig
so igl inae bakar hw n s ra( l r w) eo c o
水 呛 咳 , 意识 障碍 及 大 小便 失 禁 , MS入 院 治 无 以 疗 。入 院查 体 : 内科 系 统无 特 殊 , 清 , 神 言语 流 利 , 对答 切题 , 级认知 功能正 常 ; 高 双侧 瞳孔 等 圆等大 , 对光 反射正 常 ; 眼向左见 轻度水 平眼震 , 复视 ; 双 无 右眼仅 有手 动和 光感 , 眼 视 力下 降 , 眼 睑 闭合 左 双 有力 , 额纹及 鼻唇 沟对称存 在 , 伸舌稍偏 右 , 雍垂 悬 右偏 , 弓上 抬 可 , 咽 咽反 射 对称 存在 , 软 , 颈 四肢肌 力 5级 , 四肢 肌 张 力 适 中 , 四肢 腱 反 射 (+ +) 病 ,
第3 5卷 第 6期 21 0 0年 1 2月
贵 阳 医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GUI YANG EDI AL COL M C LEGE
V0 . 5 No 6 13 .
2 0. 2 01 1

个 案报道 ・
以顽 固性 呃 逆 、 吐 为 首 发 症 状 的 多 发 性 硬 化 1例 呕
ls nae baka o ) ei ra( l r w o c r
本次入院前 6天, 患者因感 冒后再 次出现呃 逆, 并感 双眼视 力下 降 , 眼失 明 , 右 仅有光 感 和指 动
感, 伴双 手 、 足烧灼感 , 双 肢体 活 动不灵 活 。病后 无 呕吐 , 眩晕 、 无 心悸 , 无肢体 麻木 、 疼痛 , 无耳 鸣及饮

6542穴位封闭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观察体会

6542穴位封闭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观察体会

6542穴位封闭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观察体会目的观察6542穴位封闭对脑中风后呃逆的治疗效果。

方法入选3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采用6542穴位封闭,对照组采用胃复安肌肉注射治疗。

结果治疗组脑中风后呃逆改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采用6542穴位封闭治疗脑中风后呃逆疗效显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evaluate the applying of 6542 in points closing for treatment the intractable hiccup of poststroke.Methods There are total 38 patients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in which the study and control groups are divided randomly. 20 case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used acupuncture points closed by 6542 and 18 cases of control group were as intramuscular metoclopramide therapy.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to improve the score for the intractable hiccup after stroke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in average(P<0.05). Score was significant in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of hiccup after strok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applying of 6542 in the points closed.【Key words】6542; Point closing; Intractable hiccup呃逆是脑中风后常见症状,其病因复杂,临床治疗时颇为棘手。

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诊治探讨

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诊治探讨

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诊治探讨1 膈神经的解剖路径以及呃逆的机理膈神经主要来自脊髓颈3、4、5节段的侧角,接受延髓迷走神经疑核以及视丘下部植物神经内脏中枢的支配,由颈髓侧角传出支经相应节段脊神经前根在椎间孔处与后根会合为脊神经根后,再进入脊神经前支而形成颈神经丛最后分出膈神经,后者经由前斜角肌前缘向下向内走行,于锁骨后进入胸腔并沿纵隔与心的间隙下行直达膈肌。

膈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于心包、纵隔胸膜、肋胸膜等,也有的纤维达膈肌腹面及胆囊。

原则上讲,在膈神经运动与感觉传导路的任何部位刺激性病变均可导致呃逆。

呃逆是一种反射性活动,当兴奋由迷走神经运动纤维传至咽喉肌时可导致喉痉挛,也可造成呃逆样动作。

又如胃、食管等消化道黏膜的炎症性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传至延髓呼吸中枢并沿网状脊髓束到达膈神经使膈肌产生节律性收缩及呼吸暂停,而发生呃逆。

2 顽固性呃逆的常见病因顽固性呃逆见于多种颅内与颅外疾患。

(1)颅内常见病因:急性脑血管病,其中以重症脑出血、脑室出血以及大面积脑梗死、脑干梗死、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和小脑卒中等为多见[1]。

颅内其他疾患如炎症、肿瘤、多发性硬化、外伤以及后颅凹病变等直接或间接累及延髓呼吸中枢以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水肿、颅内高压等均可为呃逆的原因。

(2)颅外因素:见于消化道(尤其胃与食管)黏膜的炎症等刺激性病变以及氮质血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肝性脑病、心肌梗死、严重脱水以及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钙、低镁)[2]酸碱平衡失调(低二氧化碳血症)或膈肌附近的刺激性病变等。

(3)其他原因:如冷空气吸入、过冷、过热的食物刺激,干食吞咽过猛、术中麻醉过浅或手术较强的刺激膈神经、膈肌等。

精神心理因素也是导致呃逆的一重要原因。

3 治疗3.1 物理刺激法:(1)刺激咽部神经丛,以求阻断迷走神经的反射。

如砂糖柑、冰水、冰块、柠檬水、醋口服;舌牵引;棉签刺激鼻咽黏膜;胃管插入,在咽部反复摩擦刺激黏膜。

(2)刺激副交感神经:如压迫眼球、压迫眶上缘、压迫或按摩颈动脉窦,要慎防血压急剧变化。

顽固性呃逆的中医临床护理体会

顽固性呃逆的中医临床护理体会

顽固性呃逆的中医临床护理体会作者:刘荣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目的:总结并分析中医治疗呃逆在临床上的各种应用,体现中医在治疗顽固性呃逆中的优势,以利于推广。

方法:对2000年1月1日—2012年1月1日收治的在院病人及门诊顽固性呃逆病人,分别应用中医食疗法、中医中药疗法、中医针灸推拿疗法进行应用,根据呃逆表现症状的轻重程度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动态监测患者恢复情况。

结果:中医疗法适用人群较广,治愈率高,副反应小。

结论:通过此次的临床分析,更加有效地体现了中医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在临床上的优势,应广泛推广应用,为患者减轻病痛。

【关键词】顽固性呃逆;中医食疗法;中药疗法;针灸推拿疗法【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70-01顽固性呃逆从中医上来说是由于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所引起的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

俗称“打嗝”。

1.病因:[1]呃逆俗称打嗝,是横膈不由自主地间歇性收缩所致。

偶尔打歇不足为奇,但如果持续打嗝,可能是某种疾病的征象。

产生呃逆的病因有很多,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

西医认为呃逆一般可以分两种,中枢性呃逆多见于神经性脑部病变,如脑炎、脑肿瘤、脑积水、脑膜炎及脑血管意外。

这些病变波及延髓,出现频繁呃逆,预示病情有恶化征兆。

此外,还有心因性和中毒性呃逆。

心因性常见于癔病患者,多由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所致,可出现各种不同临床症状,如感觉、运动障碍、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精神异常等,可因暗示而产生或消失。

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好情感用事的特点。

这类呃逆常在一定时间发作,声响颇大,虽连续不断但不感痛苦。

中毒性呃逆可见于尿毒症、急性和慢性酒精中毒以及全身感染伴有显著毒血症者,如伤寒、中毒性痢疾等。

周围性呃逆主要由迷走神经与膈神经受刺激所致。

胃肠道、腹膜、胸膜、膈等病变是引起呃逆的主要原因。

2 治疗方法:2.1 [2]中医食疗法:1)鲜姜、蜂蜜各30G;鲜姜取汁去渣,与蜂蜜共调匀,一次服下。

临床4例脑血管病伴顽固性呃逆治疗体会

临床4例脑血管病伴顽固性呃逆治疗体会
下:
26 镇 咳药 .
磷酸可 待 因 3mg 0 ,每 日 3次 口服 ,可能 是抑制 中枢 ,减轻 膈 神经 的过度 反应 ,同 时对 痉 挛 的膈 肌可
能有 直接 的抑 制和松 弛 作用 。 27 组胺 H2 . 受体拮 抗剂
1 病 历摘 要
4名 患者 均 为男性 ,年 龄分 别为 6 8岁、7 0岁 、7 0 岁 、7 2岁 ,平均年 龄 7 0岁 ,原 发病经 头部 C T确 诊 分别 诊断 为小脑 出血 1 、大 面积脑 梗死 1 、脑 出 例 例 血2 , 例 发病 时问 2小时 ~2 4小 时入 院 , 程 2 疗 4天 ~
23 钙离子 拈抗 剂 . 心 痛定 片 1mg 0 ,每 日 3次舌 下含服 或吞 0  ̄2 mg 服 。机制 :松弛 中枢 性肌 肉 ,缓解 平滑 肌 、膈肌痉 挛 , 使 呃逆 停止 。
24抗 胆碱 药 .
重复给药。机制:通过内脏神经的调节,抑制或使膈
神 经过度 兴 奋而达 到 抑制状 态 ,疗 效确 切 。 21 中药 .2
剂 ,三天 一疗 程 。中药 柿 蒂 ,平 味苦 ,归 胃经 ,功
能 为 降气 止 呃 。
21 嚼服 生姜 片 。 .3 21 .4将 生 韭菜洗 净 ,榨 出汁 后 分次 口服 。
3 取穴 针灸
31取 穴 .
疗 原发 病 ,但 呃逆 控制 的理想 程度 与 否会直 接 影 响脑 血 管病 的 恢复 ,如 果 患者 呃逆 持续 一 周 以上不 缓解 ,
CiiaJunl f h ee dc e 0 0年 V . ) N 1 l clo ra C i s in 1 n o n Me i 2 OL( 2 O.
临 床 4例 脑 血 管 病 伴 顽 固 性 呃 逆 治 疗 体 会

顽固性呃逆打嗝

顽固性呃逆打嗝
斜向上用力按压止呃穴,以局部感觉酸胀为度,呃逆可止。(5)华
蟾素。用华蟾素2~4毫升肌注,每日2~3次。一般用药1~2次后呃逆
减轻,3~4日后症状显著减轻或完全消失。(6)利他林。肌注利他
林20mg,无效者2小时后再重复注射。(7)中药。方剂:空沙参、麦
冬、生地、全当归、甘栀子、生白芍、女贞子、川楝子、柿蒂、川黄
--------------------------------------------------------------------------------
阿托平内关穴位注射。得气后推药。清醒者效尤佳。我常用。
--------------------------------------------------------------------------------
(3)按压眶上神经法 患者平卧位或坐位,术者用双手拇指按压患者双侧眶上,相当于眶上神经处,以能忍受为度,双手拇指交替旋转2~4分钟,并嘱患者有节奏地屏气。
(4)颈动脉窦压迫疗法 方法是嘱患者用手指指腹轻轻揉压单侧颈动脉窦(位于气管两侧搏动处)。高龄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禁用,严禁双侧同时压迫,以防心跳骤停或血压下降。
但忌吸入烟雾。吞咽1~3分钟,呃逆即可停止。然后,用中药旋覆代
赭汤合丁香散加减,服用2~3剂,可巩固疗效。本法的机理是,吞进
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可增加血中二氧化碳浓度,从而可使膈肌痉挛缓
解。(10)针灸或穴位注射。方法:①同时针刺两侧内关穴,多数患
者针刺1次即愈,如3次无效,可在同一穴位注射氯丙嗪或阿托品,能
(3)抗精神病药 ①氟哌啶醇5mg静脉滴注或肌注1~2次/d,好转后改为口服维持。②氯丙嗪25~50mg,每天3次口服,但此法在老年患者尤其有心血管病者应慎用。氟哌啶醇和氯丙嗪抗呃逆的作用可能与其阻断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抑制膈神经的兴奋性有关。③新斯的明1mg和氯丙嗪25mg加入生理盐水50ml中,每次用30~40ml空腹口服,每4~6h一次治疗治疗脑出血、脑瘤术后呃逆取得明显效果,注意血压变化。

顽固性呃逆的治疗研究进展

顽固性呃逆的治疗研究进展
逆可获明显改善。 3 2 药 物 治 疗 .
பைடு நூலகம்
呃逆 发 生 机 制 迄 今 尚未 明 了 , 般 认 为 呃 逆 是 一 种 神 经 一 反射 性 动 作 , 延 髓 呼 吸 中枢 的控 制 , 激 和 冲 动 多 自迷 走 神 受 刺 经或 膈 神 经 的 感 觉 神 经 传 人 , 出 神 经 则 是 膈 神 经 的运 动 纤 传
维普资讯
现 代 中西 医 结合 杂志 Mo enJu n f ne rt rd i a C i s a dWet n Mei n 0 8 J n 7 1 ) d r rM o t a d T a io l h ee n s r dc e 0 u ,1 ( 6 o I g e tn n e i 2
t c b i u ,H) 发 生 顽 固性 呃 逆 常 因 严 重 影 响 正 常 生 r t l hc p I 。 aae c 活 , 之 精 神 和 身 体 的 沉 重 压 力 , 患 者 带 来 了极 大 的 痛 苦 , 加 给 甚 至 可 导致 死亡 。其 治 疗 方 法 较 多 , 但疗 效 不 一 , 者对 近 年 笔
病情 选用 或参 考 。
1 发 生 机 制
315 牵舌法 ..
患者取仰卧位 、 卧位或端坐位 , 身放松 , 半 全
伸 出舌 头 , 作 者 用 湿 毛 巾或 消 毒 湿 纱 布 包 住 患 者 舌 头 , 手 操 双 握 住 向外 牵 拉 , 患 者 稍 有 痛 感 为 度 , 续 3 左 右 后 松 手 以 持 0S 使舌体复位 , 有效率可达 10 。 总 0% 3 1 6 干扰 法 干扰 正 常 呼 吸 , 嘱 患 者 打喷 嚏 、 嗽 、 气 .. 如 咳 屏 或过度换气或用一吸痰管沿鼻腔刺激 等。 3 17 体 外 膈 肌 起 搏 法 患 者 取 卧 位 , 用 T QA一9 1 .. 使 G 00 体 外 膈 肌 起 搏 器 , 治 疗 电 极 置 于 双 侧 胸 锁 乳 突 肌 外 缘 下 1 将 / 3将 无关 电极 置 于 双 侧 胸 部 , 等 量 电刺 激 强 度 。 问 0 5 , 中 时 .~ 1S刺 激 频 率 1 1 , 2~ 8次 / n 时 间 3 n 通 过 此 法 患 者 呃 mi, 0 m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作者简 介】 吴美珠 ( 1962 一) . 女 栅州人 , 管护师 主
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予以描 ’ , 述「们 仅少数论著提及孤 一 束或孤束核 受累可有呢逆11。我们收治的 20 例延 1
髓外侧综合征 患者并 发顽固性 呢逆率甚 高 , 固性 顽 ( 下转第 194 页)
19 4 ,
神经病学与 神经康复学杂志2007 年9 月第4 卷第 3 期 J N a l N eur eurorehabil, S eptem 2007 , V 1 , N ber . -4 o-3
治疗与 护理
呢逆治疗 本组 20 例并 发顽固性 呱逆者 , 均在 综合治疗脑血栓 的基 础上治疗 呢逆 , 用氟呱 吮醇 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诸多文献记载 延髓外 侧综合 征主要 表现 为 : 眩 晕, 声音嘶哑, 吞咽困难 , 食, 呛 病灶侧 咽反射迟钝 或 消失 , 交叉性 偏身感觉 障碍, 灶侧共 济失调 , 病 出现 霍纳 (Homer)征。但多 数文献 均未将 呢逆作为该 综
例(平均日 饮酒精量 150 -300 g) a
临床表现 本 组 20 例 均为 急性起 病。表现 眩 晕, 视物旋转 , 恶心呕吐 ;声 音嘶哑 , 吞咽 困难 , 呛食 ; 面部麻木 (左侧 5 例 , 右侧 巧 例 ) , 身肢体感 觉障 偏 碍 (左侧 巧 例 , 右侧 5 例) ; 口齿不 清, 站立 不稳 , 步 态踌珊。所有病 例在病 程中均 并发顽 固性 呢逆 , 及 上消化道出血。顽 固性呢逆 多发 于病后 第 3 . 7 天 内, 发作次数最多每 日 132 次 , 少的 36 次 。9 例伴 最 不同程度的反流性食 道炎 和上消化 道出血, 例并发 5 呼吸系统感染。所有病例行脑 CT 和 MRI 检查, 均显 示延髓背外 侧缺血 性病 变, 中右侧 15 例, 其 左侧 5 例 。7 例双侧基底节区有多发性腔隙性梗 死灶 。
呱咙 醇合东蓑若碱 1 一 次(平均每例用药3. 06 次) 8
后, 呢逆消失。在应 用氟 呱9 醇与 东莫若 碱的 过程 } 中, 除少数病 例有诉疲 乏、 睡、 度 口干 、 嗜 轻 尿赤 、 心 率加快外 , 明显不 良反应0 20 例 中除了 5 例因 余无 双侧吞 咽肌麻痹, 于发 病早 期行鼻饲饮 食外, 余病 其 例 均采用头颈部倾 向健侧进食 半流质等以健侧 带患 侧 的疗法 , 顺利 地度过 吞咽障碍 的难关 。本组所 有 病 例均无 因反流性食道炎和上 消化道出血而造 成的 产 重后果 。亦无严重呼吸系统感染病例 。
材料与方 法
一般资料 本组 20 例 , 男性 1 例 , 6 例。年 4 女
龄 56 一 岁 , 均 65 岁。病程 1 - 9 天 , 均 3. 5 72 平 平
天。有高血压病史者 1 例, 3 血压分布于 130 一 180/
90 一 110 mmHg。有 糠尿病史 者 3 例 , 有酗 酒史者 2
统感染 。在发病 早期 呱逆 不严 重时 , 针灸或 指按 双 侧 内关穴并令患 者频 繁作凭空 吞咽动 作, 同时 口服
巴 氯芬 5 - 10 mg tid , 本组有4 例在发病一周内应用
此法呱逆得到控制。上法无效者则 选用氟呢 咤醇与 东蓖若碱联合肌注 ( 方法 同前) 。F 逆 得到 控制后 , R 反 流性食道炎和上消化道 出血 的概率明显 降低。并 采用上半身抬高 30 度半 卧位和服用制 酸剂等 , 对防 治反流性食道炎及上消化道 出血亦有助益 。吞 咽困 难 与呛食是并 发呼 吸系统感染 的主要 原 因, 病吞 本 咽肌麻痹多为 单侧性 , 咽肌麻痹 侧咽反 射迟 钝或 吞 消失 , 患者进食 时头颈 部应倾向健侧 , 以半流 质食物 为宜 , 吞咽肌均麻 痹者应尽早行鼻 饲饮食 , 双侧 并发 呼吸系统感染者选用适 当抗生 素是必要 的。痰 多而 勃者应勤作呼吸道雾化及吸痰 。 治疗 结果 本组 20 例中有 4 例应用针灸或指按 双侧 内关穴并 令患者 频繁作凭 空吞 咽动作 , 同时 口 服巴氯芬 而呢逆得 到控制 。其 余 16 例分 别肌 注氟
ixe d t ria l of topi remme m a dj uncti ve therapy for part ia l-onse t se izures m childr n. Topir mat e YP St udy Gr up[ J ] . Ne urology, 1999 , 52 ; e e o
神经病学 与神经 康复学杂 志2007 年 9 月第 4 卷第 3 期 J Ne ur l Ne ar mhabi l , Sepa o
b, 2007, Vd . 4 , Na . 3


延髓外侧综合征患者顽固性呱逆的治疗和护理( 附20 例报告)
吴美珠 , 陆 曦
350 005 )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神经 内科 , 福州
Neur l , 1998 ,55; 56 - 62 a [26] Ri chen, A, Cha dwick DW, Dunca, JS ,e t al . Adj unct ve t r atment of i e
一13 37 .
119] Elterm RD,G an lauser TA,Wyllie E,et al. A double-bl nd randomi
与东莫若碱联合肌注, 根据呢逆程度, 用氟呱Q 醇 2. 5 一 mg合东蓑若碱 。3 mg 肌注, r. n 或 qd 或 5 . p. q12 - 8 h , 联合用药至呢逆完全控制后减量至停药。 护理方法 本病护理的 重点是呢逆与反流性食
道炎 、 消化 道 出血 ; 吞 咽困难与 呛食 、 上 并发 呼吸系
近 10 余年来, 我们共收治椎基动脉系统血栓所 致延髓外侧综合征( W allenberg 综合征) 20 例, 除了
表现眩晕、 声音嘶哑 、 交叉性感 觉障碍等之外, 均并发 不同程度 的吞咽困难 、 呛食及顽 固性呢逆等 , 联合应用 氟p 陡醇与东蓑若碱肌注治疗 , r 并加强对吞咽困难 、 呛 食、 呢逆等的护理 , 获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