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呃逆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按压至阳穴治疗顽固性呃逆27例体会

C NES C OM M UNI Do C T RS HI E W O
按 压 至 阳穴 治 疗 顽 固性 呃 逆 2 7例 体 会
卢 光 衣 华 强 线 上 , 七 胸 椎 棘 突 下 凹 陷 中 ” 。嘱 患 第 者端坐 , 身体放 松。穴位准 确定位 后 , 以 右手拇指按压之 。力量由轻 到重 , 以患者 能忍 受 为 度 , 般 患 者 按 揉 5~1 钟 即 一 O分 可起效 。有的患者该穴位 比较敏感 , 故在 按压时要注意患者 的反应 , 切记力量不可 过大 。
1 8 中 国社 区医师 ・ 0 医学专业 2 1 0 0年第 9期 ( 2 总第2 4 第1卷 3 期
结 果
24 3 6 30山 东荣 成 中 医 院
至阳穴施 以按压之法 , 量以患者能忍受 力 为度 。施术 3分钟后患者呃逆逐渐消失 , 继续按压 5分钟 , 后观察 3 0分钟 , 患者未 再 出现呃逆。治疗后随访患者无 发作 。
讨 论
20 5 5 35山东 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2 例患者 中 , 7 治愈 2 6例 , 1例 无效 。 等。《 针灸大成》 记载 : 至阳 , “ 七椎 下, 其中 , 1 患 者 治 疗 1次 后 即痊 愈 ; 4例 5例 俯而取之 。主腰脊痛 , 胃中寒气 , 不能食 , 在治 疗 2次 后 痊 愈 , 在 治疗 3次 后 痊 胸胁支满 , 赢 瘦 , 中气上 下 行 。 中 7例 身 背 腹 愈 。总 有 效 率 9 . % 。痊 愈 患 者 在 3个 呜 。 有研 究表 明 , 干部经 穴的 主治功 63 ” 躯 月的不定期随访中 , 未见复发。 能有明显 的节段性 , 即穴位可 以治疗处 于 例 1患者 , ,2岁 ,0 6年 5月 l 相同神经节段脏腑 、 : 男 6 20 2 组织 的病症 。以督脉 日就诊 。患者有肾功能不全病史 5年 , 平 的穴位为例 , 督脉在躯干部的穴位与胸神 素力弱 , 动辄气 喘 , 以卧床 休养 为主 。近 经后支分 布完全 吻合。从 至阳穴 的解剖 日无明显诱 因出现 呃逆 , 每分 钟 8次 左 位置看 , 布有第七胸 神经后支 的 内侧 支。 右 , 者 不 能 平 卧 , 苦 异 常 , 重 时 需 要 按压至 阳穴能够治疗 呃逆 , 患 痛 严 分析原 因可能 家人 敲 打 后 背 以减 轻 呃 逆 。查 体 见 端 坐 是刺激了第七 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 从而 体位 , 胃脘部略胀满 , 次呃逆发作 时 胃 每 缓解或消除了膈肌痉挛 。 脘部 上 下 胀 闷 不 适 , 差 , 呕 吐 。治 疗 纳 无 首先按压患者攒竹 穴 3分钟 , 不效 。后取 参 考 文 献 内关 ( ) 足 三 里 ( ) 中 脘 行 常 规 针 1 石 学敏. 双 、 双 、 针灸学. 北京 : 中国 中医药 出版社 , 20 9 . 0 2: 0 刺, 得气后强刺激 5分钟仍未见效。遂起 杨 针 北 人 针, 令患者坐位 , 在其后背寻找压痛点 , 发 2 明 ・ 继 洲 . 灸 大 成 . 京 :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9 4 10 19 :5 . 现 至 阳穴 压痛 明显 , 之痛 不 可 忍 。遂 对 按
旋复代赭汤治疗顽固性呃逆13例

旋复代赭汤治疗顽固性呃逆13例
罗淑芳
【期刊名称】《新疆中医药》
【年(卷),期】2007(025)005
【摘要】旋复代赭汤,出自仲景《伤寒论》。
方由旋复花、赭石、人参、半夏、生姜、甘草、大枣7味中药组成。
原方用于“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意气不除者”。
方中旋复花性温而下气消痰,降逆以除噫,为君。
代赭石体重而沉降,善镇冲逆,但味苦气寒,为臣药。
生姜化痰散寒止呕,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并为佐药,辅君臣以平噫气而消痞,人参益气补虚。
甘草、大枣补益中气兼养脾胃共为佐使。
【总页数】1页(P125)
【作者】罗淑芳
【作者单位】四川省峨眉山市人民医院,四川,峨眉,614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旋复代赭汤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34例
2.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呃逆11例
3.针灸配合旋复代赭汤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有效性探讨
4.针灸配合旋复代赭汤治疗含顺铂方案化疗后顽固性呃逆疗效观察
5.针刺结合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呃逆36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呃逆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呃逆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呃逆是指胃失和降,气逆动膈,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疾病。
【范围】西医学中膈肌痉挛、胃炎、胃扩张、胃肠神经官能症以及胃肠手术后出现以呃逆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饮食因素过食生冷,或过服寒凉药物,寒气蕴结中焦;或进食过快或过饱,使食滞于胃,中焦气机壅滞;或过食辛热煎炒之物,或醇酒厚味,或滥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生,胃火炽盛,腑气不行,以上诸因素均可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2.情志因素忧愁思虑过度,以致精神抑郁,久则脾胃气机郁结不畅;或恼怒太过,则肝气过盛,疏泄太过,横逆乘脾犯胃,致脾胃气机动乱,郁结不畅,均可致气机升降失常,膈间之气不利,上逆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3.六淫因素风寒之邪犯胃,或寒邪直中胃肠,可致寒遏胃阳,壅滞气机,胃气失和,寒气上逆,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4.正气亏虚素体虚弱,或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之后耗损中气;或热病,或吐下太过,耗损胃阴;或久病及肾,肾气亏虚,失于摄纳,虚气上冲,均可致胃失和降,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5.痰饮血瘀由饮食、情志、六淫外袭、正虚等因素,影响水液的正常代谢,形成痰饮,停留于胸膈胃脘,致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痰饮随逆气扰膈,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
或因气虚血运无力;或气郁而血行迟缓,形成血瘀;或久病入络;或胸腹部手术后伤及络脉,形成脉络瘀阻,瘀血扰膈,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
二、病机1.发病一般发病急骤,亦有发病缓慢者。
2.病位在膈,与胃、肺、肝、脾、肾关系密切。
3.病性为本虚标实。
虚为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实为寒邪、胃火、食滞、气郁、痰饮、瘀血。
4.病势病之初以实为主,涉及肺、胃,日久则为虚证及虚实夹杂证,可逐渐波及肝、脾、肾,并气血阴阳受损。
5.病机转化呃逆的病机转化决定于病邪性质与正气强弱。
寒邪为病者,主要是寒邪与阳气抗争,阳气不衰则寒邪易于疏散,反之寒伤阳气而出现虚寒之证。
中医之见--呃逆的辨证施治

中医之见--呃逆的辨证施治以胃气不降,上冲咽喉而致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有声无物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又名哕、发呃。
病位主要在中焦,由于胃气上逆动膈而成。
可由饮食不节,胃失和降;或情志不和,肝气犯胃,或正气亏虚。
耗伤中气等引起。
呃逆的辨证施治,须先辨虚实寒热。
常见证型有:①胃中寒滞型呃逆。
证见呃声沉缓,连续不已,胃脘不舒,得热则减,舌苔白,脉迟缓。
治宜温中祛寒止呃。
方用丁香散。
②胃火上逆型呃逆。
证见呃声洪亮,烦渴便难,口臭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宜泄热通腑止呃,方用小承气汤加味。
③气逆痰阻型呃逆。
证见痰涎壅盛,呃有痰声,胸胁胀闷,或恶心纳呆,舌苔腻,脉弦滑。
治宜降气化痰,和胃止呃,方用旋覆代赫汤。
④脾胃阳虚型呃逆。
证见呃声低沉,气不接续,面白肢冷,舌淡脉细弱。
治宜温中止呃,方用理中汤加味。
⑤胃阴不足型呃逆。
证见呃声短促而不连续,舌干烦渴,纳少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宜养阴和胃止呃,方用益胃汤加味。
本病轻者可不治自愈。
少数危重病人晚期出现呃逆者,是元气衰败,胃气将绝之征象,预后不良。
呃逆读音:e ni解释:喉间气逆作声。
出处:王肯堂《证治准绳》:“呃逆,即内经所谓哕也。
”针灸主要用于治疗顽固的病理性呃逆症。
现代首篇报道见于1957年[1]。
呃逆症是传统的针灸适应证之一,故四十年来,针灸治疗本症的临床资料十分丰富。
但针灸对这一病症治疗的日趋成熟则是在八十年代之后据。
在组方取穴方法上,通过对包括辨证组方,辨病选穴及应用经验穴等的大量观察,筛选总结出多种有效穴方;穴位刺激方法,更是五花八门,常用的有体针、针灸、指针、耳针、眼针等等,均有使用,且都有较为满意的效果。
另外,还报道了不少严重顽固的呃逆用针灸治愈的个别案例,亦值得重视。
当然,还必须指出的是,有关针灸治疗本症的机理研究的文章尚较罕见。
【手部按摩疗法】对应穴位:横隔膜反射区、内关穴。
按摩方法:1.用拇指指腹推按横隔膜反射区或用手多次搓手背的横隔膜。
浅谈呃逆的中医药治疗

浅谈呃逆的中医药治疗【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2呃逆又称膈肌痉挛,多是由于不同原因刺激膈神经而引起一侧或两侧膈肌不自主的阵发性收缩和痉挛,表现为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声不断,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的一种临床常见病症。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呃逆的临床治疗报道颇多,现综述如下。
1针灸治疗方法1.2 针刺治疗:刘雪梅等[1]:将62例顽固性呃逆癌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2例针刺天突、内关、足三里;对照组口服奋乃静、谷维素,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0.6%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1)。
罗本华[2]用1寸毫针直刺太渊穴,施用捻转补法,寒气甚者加用阴谷,治愈率为73.8% ,总有效率为100% 。
1.3 灸法治疗:张永艳[3]采用隔姜灸内关、中脘、膈俞、足三里、三阴交、中魁,治疗人工肝术后呃逆28例,治愈25例,显效5例,总有效率达93.8% 。
I.4 头针疗法治疗:纪艳华[4]取焦式头针胃区针刺,以200次/分钟的频率捻转,持续约2 min,留针30 min,治疗中枢性呃逆32例,总有效率为93.8% 。
1.5 腕踝针疗法:席明健[5]:将8O名中风后呃逆患者随机分为腕踝针治疗组4O例和利他林注射对照组4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5.O% ,对照组75.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1.6针药结合疗法:杨国荣等[6]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将78例分为治疗组4O 例针刺和口服中药治疗,对照组38例口服雷尼替丁10mg TID,治疗组总有效率95% ,对照组28、9% ,(P<0.O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1.7其他疗法联合应用:王利[7]取穴肺俞、膈俞、肝俞、章门,行先闪罐,后点刺膈俞放血治疗疗顽固性呃逆27例,有效率达96.3 %。
1.8电针配合穴位注射疗法:陈一飞[8]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电针中脘、内关、足三里后,穴位注射Vit B1、B12,对照组56例肌注654-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
顽固性呃逆首选药顽固性呃逆的治疗

顽固性呃逆首选药顽固性呃逆的治疗第一篇顽固性呃逆首选药:顽固性呃逆治疗秘方大全顽固性呃逆治疗秘方大全一,用药介绍;1. ⑴氟哌啶醇5~10mg 肌注;⑵氯丙嗪5mg肌注。
可同时合用胃复安等药。
2.脊舒(巴氯芬)有效,我试过多个患者,全部有效,剂量:10mg,tid。
3.大致总结一下顽固性呃逆的治疗药物(西药)胃复安、盐酸氯丙嗪、苯妥英钠、安定、氟哌啶醇、利他林、华蟾素、东莨若碱、盐酸丙咪嗪、乙酰唑胺、多虑平、盐酸利多卡因、硝苯吡啶、磷酸可待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巴氯芬4.给病人足三里穴位注射鲁米那0.1,当时病人呃逆立即缓解5.利他林10mg im,如无效,予氟哌啶醇10mg im bid,控制后予口服2m tid,或予氯丙嗪25mg im,但需注意血压,另还可试用丙戊酸钠0.2 tid+力奥来素5-10mgtid。
神经外科首选氯丙嗪25mg足三里穴位注射VitB1、VitB6有效,本人在临床上应用过。
6. Vit B6大剂量点滴,可用到0.5,效果不错。
当年我们一个顽固嗝逆病人(脑干病变)上述方法基本试过,无效,后采用此法搞定。
7.反复发作有其病因,病因改变是第一位。
但用卡马西平我有不同意见:在发作上顽固性呃逆可理解为肌震挛发作,用卡马西平在某些病例不妥。
8.胃复安穴位注射足三里,可以试一下。
9.基本上用以下两种方法得以解决:用有一位仁兄已经提到过的屏气方法,效果很好,大部分病人多能够解决。
对以上方法治疗效果不好的,可口服碳酸氢钠片剂,效果很好,比静脉用效果好,具体原因考虑可能与口服后药物在胃内直接产生气体刺激膈神经有关。
10. ⑴氯丙嗪50MG双侧足三里封闭;⑵消心痛5MG舌下含化5分钟后口服5MG;⑶法莫替丁20毫克BID IV;11.试用丙谷胺及多虑平,我们有3例顽固性呃逆病人用氯丙嗪及利他林无效用此法搞定。
12.我所知道的一些新的用法有:⑴.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 舌下含服消心痛5mg,30min内呃逆不止者,舌下追服5mg同时再口服5mg,呃逆重复发作者可重复使用,24h最大用量不超过60mg,首次剂量不宜大于20mg,服药后2 h内呃逆仍不停止者为无效止呃逆机制可能系该药松驰平滑肌作用,解除膈肌痉挛之故。
顽固性呃逆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现 普 遍 认 为 中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本 病 , 单 纯 中药 或 西药 , 缩 短 病 程 , 较 能 远 期效 果 明显 。黄 国忠等 _ 在 治疗 原 1 发 病基 础 上 , 葡萄 糖 酸钙 静 脉注 射 , 用 配 合 中药 ( 蚣 、 蝎 、 蜈 全 丁香 、 蒂 、 柿 紫 苏 子 、 甘 草 ) 疗 顽 固性 呃 逆 2 例 , 炙 治 l 全 部患 者在 治疗 8h内 呃逆基 本缓 解 ,
共 治疗 胃肠 疾病 顽 固 性 呃 逆4 例 , 6 总 有效 率9 .%。 海 菊等 _] 呃逆散 加 35 薛 8 用
为3 。 型 血瘀 型 呃逆 : 治宜 活血化 瘀 、 疏 肝镇逆 ,方 取 血府 逐 瘀 汤加 代 赭 石汤 治之 ; 虚 型 呃 逆 : 宜 升 阳益 胃 、 气 治 扶 正祛 邪 , 取东 垣 升 阳宜 胃汤 ; 方 寒滞 型
于各种 刺激 因素 引起 迷走 神 经 兴奋 性 遍 应 用且 有 较强 和 胃降逆 止 呃作 用 的 在 以基 本 2 内症 状完 全 消失 , 1 于第 3 复 天 仅 例 天 增 高所 致 , 输 入神 经包 括 迷 走神 经 、 药 物 。近 年来 , 辨证 基 础 上 , 其 复治 有 效 。杨顺 海等 I ] 胃复 安 I用 5 膈 神经 和来 自T~ 6T: 感 神 经 , 的交 呃逆 方 为 主随证化 裁在 临床被广 泛应用 。 路 发 , s ] 根据症 状 或 氟 哌啶 醇肌 肉注射 , 配合 平肝 降逆 、 中枢位 于 颈部 脊髓 的3 5 之 间 , 输 其 云等 【拟 四逆半 夏泻心 汤 , ~节 其 活血 化瘀 之 中药 , 治疗 中风 出神经 为膈 神 经 。顽 固性 呃 逆 一般 是 加 减用药 , 治疗顽 固性 呃逆2例 , 愈 1 3 痊 5 理 气止 呃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顽固性呃逆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呃逆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音短促,但较频繁,自己往往不能控制的一种病症。
如果偶然发作,大多数症状轻微,能够自行痊愈。
但如果连续不断的呃逆,就需要吃药才能慢慢的平息下来。
在一些慢性疾病的过程中,或者在手术以后,或者是服了某些药物过量(如服了使君子过量),都可出现呃逆这种症状。
顽固性呃逆可持续几天、十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而不能控制。
中医认为呃逆的病因病机为:①饮食不节,如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寒凉蕴蓄中焦,胃阳被遏,或过食辛热炙鎛,燥热内盛,阳明腑实,气不顺行,均可导致呃逆。
②情怀不畅,气郁化火,肝火犯胃,或痰滞郁久化热,也可引起胃气不降,上逆而成本病。
③劳累太过,耗伤中气,或年高体弱,久病久痢,以致脾胃阳衰,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或热病伤津,及汗吐下太过,耗损胃液,虚火上逆,均可发生呃逆。
中医历来把呃逆分为“胃中寒冷”、“胃火上逆”、“脾肾阳虚”、“胃阴不足”,四个类型。
属于“胃中寒冷”的呃逆,表现为呃声沉缓有力,胃里不舒服,遇热则呃逆减轻,遇寒则呃逆加重,舌苔白润,脉象迟缓。
这种情况,用丁香散治疗效果较好。
处方:丁香6克,柿蒂10克,良姜10克, 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属于“胃火上逆”的呃逆,表现为呃声洪亮,冲口而出,口臭,口渴,心烦,小便短赤,大便难,舌苔黄,脉象滑数。
这种情况,用竹叶石膏汤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处方:竹叶10克,生石膏30克,麦冬12克,党参15克, 法半夏10克,甘草6克,粳米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属于“脾肾阳虚”的呃逆,表现为呃声低弱,上气不接下气,面色苍白,手足不温,疲倦,食纳减少,腰膝无力,舌质淡,脉沉细。
这种情况,用旋覆代赭石汤治疗较为合适,
处方:旋覆花10克,代赭石30克,党参15克,法半夏12克,生姜10克,大枣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属于“胃阴不足”的呃逆,表现为呃声急促而不连续,口干舌燥,烦渴不安,舌质红绛,脉细数。
这种情况,用益胃汤治疗较为适宜。
处方:沙参15~20克,麦冬15克,生地12克,玉竹12克,冰糖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还有一些顽固性呃逆,反复发作已有好几年,用上面的方剂治疗,仍然容易复发。
这种情况,属于“久病多瘀”,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往往能奏效。
处方: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熟地10克,白芍20克,柴胡12克,枳实10克, 甘草10克,桔梗10克,牛膝1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手术后顽固性呃逆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考虑用下面的方
剂治疗。
处方:附片(先熬一-小时) 10克, 葛根10克,白蔻10克,旋覆花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党参12克,丁香6克,枳实6克,甘草6克,炮姜三片。
水煎服,每日一剂。
有的呃逆不分昼夜,影响谈话和睡眠,同时还有腹胀、面色苍黄、食欲不振等症状,中医认为是“湿重”的表现,用平胃散加味治疗,疗效较好。
处方:厚朴10克, 苍术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生姜三片,大枣10克,丁香6克,法半夏10克,茯苓12克,茵陈3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有的呃逆,用针灸治疗能取得良好疗效。
主穴:天突。
配穴:内关、足三里、太冲。
方法:天突进针二寸。
配穴任选一个,得气后,接治疗机,或不断催针,保持良好得气。
用指压穴位治疗呃逆,也有一定疗效。
取穴:眉梭骨下眼窝之上(即攒竹穴稍下处),左右共二穴。
按压此穴时患者有显著的疼痛感。
操作:医生用双手拇指分别放在两侧穴位上,用力逐渐加重,患者有一般特殊感觉传至胸内,呃逆即可消失。
如呃逆消失较慢,可加大按压力量和延长按压时间。
治疗呃逆的单方验方:
①韭菜子研末,开水吞服,每次服10~15克,一天服二次。
没有不良反应。
②灯草烧灰,开水冲服,每次服6克,一天服二次。
本方对顽固性呃逆有较好疗效。
③黄杨木30克,水煎服。
不论虚证、实证均适用。
④构树枝(楮树枝),以手指一样粗细的为好,去掉树叶,洗干净,切成片,构树枝6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100毫升,加白糖服,每日一剂。
本方对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出现的顽固性呃逆,疗效较好。
服2~3剂,呃逆即能中止发作。
⑤黑芝麻、白砂糖各适量。
将黑芝麻炒熟,杵碎,拌入白砂糖,每次服数匙。
⑥威灵仙30克,蜂蜜30克。
煎水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