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

合集下载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
勿忘国耻
圆明园毁灭时间 1860年十月18日
火烧圆明园以前
圆明园被烧毁后
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 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 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是要攫 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他们先在广州两度 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 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 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 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 闯至圆明园大宫门。

《圆明园的毁灭》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分析(2)《圆明园的毁灭》分析近、反义词近义词:宏伟——雄伟瑰宝——珍宝仿照——仿造反义词:破坏——建设热闹——清静精华——糟粕难句解析1.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不可估量”是指损失大得无法计算,说明圆明园的损失之大。

圆明园收藏的文化之古,景物丰富多彩,巧夺天公,美不胜收。

这样一座具有国际性的文化艺术瑰宝被毁灭了,这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课文一开始用这句感叹句,直接表达了作者无比愤怒和痛惜的感情。

2.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这一句话中用“有如”、“好像”、“仿佛”、“流连”这些词语进一步点明了游览圆明园的感受,对园内汇聚天下风光的迷人景色和融合中外风格的建筑艺术,作者由衷地赞叹。

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所创造的这一园林是世界园林之奇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圆明园背景资料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

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

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外理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

园于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

盛期圆明园北京西北郊一带具有山、泉、湖、沼之胜,历来是封建帝王及亲贵显宦缔构行宫苑园之所。

至清代康熙、乾隆时期,社会经济有显著发展、国库充盈,清帝为了追求"宁神受福"的园居生活,从而在这一带兴起了空前规模的园林建设局面。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

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已初具规模。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圆明园是中国古代一座宏伟壮丽的皇家园林,十九世纪时曾是清朝皇室和宾客的游览胜地。

然而,这座美丽的园林在1860年遭到了毁灭,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痛楚和人类文明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清朝政府对来犯的英法联军采取了软弱无能的态度,导致了中国的国家尊严受到了严重侵犯。

英法联军在进攻北京的过程中,对圆明园进行了洗劫和烧毁,这是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极大侮辱。

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一座园林的消失,更是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受的沉重打击。

圆明园不仅拥有精美的建筑和园林景观,还收藏了大量的艺术珍品和文物,这些文物代表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烧毁,使得这些珍贵的文物永远失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遭受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也是对人类文明的损失。

圆明园作为一座具有独特价值的园林,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之一。

它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创作对世界各国的园林设计和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英法联军的破坏行为使得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永远消失,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不
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悲伤,也让人们对侵略者的残暴行径感到永远的愤慨。

然而,圆明园的毁灭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努力保护好现有的文化遗产,让它们成为我们传承的宝贵财富,同时也要加强文化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中华民族的文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明,让圆明园的毁灭成为历史上的痛楚,而不是重演的悲剧。

21课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21课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21课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圆明园毁灭》
明末,清初,大型公园—圆明园,曾在今天的北京北山附近盛极一时。

它有着丰美的花木,如春日的竹林、晚间的牡丹花和芦苇池塘等。


果说这里有什么像宝藏一样的东西,那就是藏在碧绿清澈的湖水中的
众多珍禽异兽,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只有目标的“满洲白鹳”,它的外表
似雁、叫声犹豫,据说已难觅踪影了。

据记载,圆明园落尽的祸根也就是这只满洲白鹳引起了。

很久以前,
满洲白鹳受到了王室成员们的极大重视,而其在园内生长的环境十分
优越,其特殊的身份及其珍惜的白鹳,使得各种异兽到了圆明园成为
宠物。

但是,飞欲三千尺,血欲仇人死的满洲白鹳,在入园不久后便对圆明
园四处兴风作浪,令负责管理园林的职员们头疼不已。

此外,由于该
鸟不喜欢看到其他鸟类,因而在圆明园内也给其他既收藏的宠物类型
带来了畏惧。

最终,满洲白鹳只得被管理工作人员抓住后,送回荒山空城,但却引
起了外人游客的贪图,游客们想趁机偷盗园内财物,结果最后导致百
年名园毁于一旦。

至今,“满洲白鹳”依然是提及圆明园的第一词,成为中国的国宝,也让圆明园流芳百世。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的课文,也是北京教育课改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课文。

这样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

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简介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简介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简介引言圆明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古代皇家园林之一。

然而,1840年到1900年间,圆明园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最终被彻底毁灭。

本文将简单介绍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和相关资料。

圆明园简介圆明园建造于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的统治时期,总占地面积约350公顷。

园内的建筑、景观和艺术品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园林和艺术的精华。

圆明园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皇家园林区、大型宫殿区和西洋建筑区。

圆明园的毁灭过程第一次被洗劫(1840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军队趁乱进攻圆明园。

英军烧毁了大量建筑和文物,带走了许多宝贵的艺术品,导致圆明园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第二次被洗劫(1860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法英联军攻占北京,再次洗劫了圆明园。

他们烧毁了几乎所有的建筑,带走了无数文物和宝贵的艺术品。

圆明园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成为废墟。

最终毁灭(1900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生,圆明园成为义和团的目标之一。

他们烧毁了圆明园的大部分建筑,包括最后幸存的一些文物和艺术品。

在这次毁灭中,圆明园化为一片废墟,几乎一无所有。

相关资料由于圆明园的毁灭,大部分的建筑和文物都无法完全保存下来。

然而,一些文献记录、照片和插图仍然存在,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了解。

以下是一些关于圆明园毁灭的相关资料:1.《圆明园纪实》:该书是圆明园现存资料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部分,记录了圆明园毁灭前的建筑、景观和文物。

2.圆明园残存照片:一些摄影师在圆明园毁灭前拍摄了一些照片,这些照片成为了今天了解圆明园的重要资料之一。

3.《圆明园考古图录》:该书是对圆明园进行考古调查和记录的综合性图录,其中有一些珍贵的插图和文献材料。

4.《圆明园考古发现与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圆明园考古发现和研究的学术论文集,其中包括了一些考古发现的详细描述和分析。

结论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大损失,它曾经是中国古代文明和艺术的典范。

圆明园的毁灭过程

圆明园的毁灭过程

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圆明园毁灭的过程1.火劫众所周知圆明园的首次大规模的`破坏是1860年,为英法联军所烧。

但焚烧以后,许多建筑还算完整。

1870年有一位德国人拍下了西洋楼景区12幅照片显示“虽惨遭破坏,依然楚楚动人”,1895年康有为游圆明园时,看到“虽草断,荒凉满目,而福山寿海,尚有无数亭殿,有白头官监守之,竟日仅能游其一角。

”需记住,参与抢劫的有不少中国人,而且带领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并出主意怂恿额尔金烧园之人,即为龚自珍的孙子龚孝拱。

后来移居上海,用从园中取来的财物嫖妓,得梅毒而死。

2.土劫后来,洋人退出,管园的太监和兵丁与窃贼展开了持续40年,没完没了的“游击战”,值钱物品被偷光后,人们又将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土中的细碎宝物上,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但这些除西洋楼的铜管被偷外,基本上未伤及建筑,并且尚留林泉山石之貌。

园内珍贵花木仍在,假山园林仍在,山形水系仍在,园墙仍在。

仍为皇家禁园。

3.木劫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清政府对圆明园失去控制,趁火打劫的人们把园内建筑、木桥的柱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滥伐殆尽。

大料做为木材,小料烧成木炭。

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园内碳厂林立。

经过此劫的圆明园,满园古木杂树荡然无存,但仍有山石湖泉,大水法、远赢观、西洋楼等也还在。

4.石劫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圆明园带来好运,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圆明园中凡能做建筑材料的东西全部被搜罗净尽,每天几百车往外拉,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1929年,张学良为其父建陵园,所用的石料不少就出自圆明园。

经过此劫,大水法、远赢观、西洋楼等残存建筑全成过眼烟云。

5.最后的毁灭1940年,日本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鼓励开荒。

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的湖山之胜遂荡然无存。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清政府对圆明园失去控制,趁火打劫的人们把园内建筑、木桥的柱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滥伐殆尽。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八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八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八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篇1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22.圆明园的毁灭。

2.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并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圆明园园景的录像带(或幻灯片)、胶片、投影仪、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1.有哪些同学去过北京的圆明园遗址,请举手?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圆明园呢?(学生说。

)2.教师:同学们说得对,现在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

它是怎样成为废墟的呢?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呢?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告诉我们一切的。

(板书课题:22.圆明园的毁灭)二、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读后简单说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对照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清生字字形,注意易错的地方。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毁灭的。

)四、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片损失苏州幻想唐朝博物馆艺术统统奉命1.指名、齐读生字卡片,纠正不正确读音。

2.读词语,说说哪个字字形易错。

区别:“幻”与“幼”、“博”与“搏”、“统”不要写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同学们,我们可以上课吗?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有两件事让咱们中国人特别心痛。

一件是我盟刚刚提到的敦煌的蒙难,还有一件,便是——一起读。

生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师:打开课文,自己轻声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生: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师:来,一起看看这些词语。

自己读读。

生齐读:举世闻名皇家园林金碧辉煌玲珑剔透诗情画意奇珍异宝不可估量(生每个词语读三遍,师提醒读一遍即可。

)师:谁来读读。

师:有这么多同学想读,那就每人读一个。

生:生个别读。

师:读的非常正确,那都是文中的词语,在课文句子中,相信大家对他们都有一定的认识。

师:那么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清楚了吗?谁来说说。

生1:第一段: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哦,说的是毁灭。

生1:第二段:圆明园有三个小园,也叫圆明三园。

师:嗯,说的是圆明园的组成,那就叫“布局”。

把这个词批注在2自然段旁。

生3:第三自然段讲圆明园里面有什么建筑。

师:好的,写到是“建筑。

(师板书“建筑”)看谁还记得和老师一起记批注生:第四自然段讲的是圆明园不仅建筑宏伟,还收藏着历史文物。

师:对“历史文物”(板书)。

生:第五自然段:英法联军侵入北京。

拿走圆明园的东西,并烧了圆明园师:圆明园的毁灭对吗?生:嗯。

师:谢谢你,说的比较准确。

师:其实文章的1、5自然段写的都是?生:小声嘀咕。

师:大声说出来。

生:毁灭。

师:那么2、3、4自然段概括地讲?写的是?生:2、3、4是概括地讲以前的圆明园很美。

师:是现在的圆明园?生:以前的圆明园。

师:哦,以前的、(师随机板书)原来的、昔日的。

师:那么就请同学们自己默读2、3、4自然段,看看从昔日的圆明园中,你们能看出什么?画出相关的句子,做一做简单批注,开始。

生:生默读。

师:好了,孩子们,咱们来交流交流?咱们接着说。

生:我在第二自然段看到了“众星拱月“这个词,我能体会到圆明园园林昔日的园林是十分多的。

师:是呀,圆明园数量很多,那是上百个圆明园,而其中的一个圆明园就占地5200余亩,相当于640个网球场啊!什么感受?生:我感受到圆明园非常大。

师:用上一个四字词语,那叫做?规模——生:规模宏大。

师:这不愧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生:皇家园林。

师:好啊,咱们接着谈,从其他的四字词语,你还感受到什么?你来说。

生:生交流第三自然段(听不清楚内容)。

师:你看看,他从第三自然段读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与艰辛。

你还感受到什么?生:我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我们好像住在圆明园的境界里面似的师:陶醉其中啊,你能给我们美美地读读第三自然段吗?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美不可言。

你来说。

生:我也从第三自然段得到体会,圆明园有很多壮观的景象。

我还觉得他们虽然以前根本没有汽车。

但是他们的建筑还是一样的雄伟。

师:你也感受到了壮观的景象很多是吗?究竟有多少呢?我们来看看。

师:咱们中国的古代的园林建造上常常会挂上匾,有一册书叫做《圆明园则启示》,当中所记载的匾则就是数千景。

当我们走进圆明园后,同学们的感受有丰富了许多,让我们把目光和脚步放慢一些,一起去欣赏欣赏。

师生合作读。

师读: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生齐读: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读: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生齐读: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我刚才读的是殿堂,你们读的是?生齐:亭台楼阁。

师:我读的是金碧辉煌的殿堂,你们读的是?生齐: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这个就是有所不同了,我读的是金碧辉煌的、宏伟大气的殿堂。

你们读的是——生齐:玲珑剔透……生1:我们读的是玲珑剔透,小巧的亭台楼阁。

师:读着说着,你感受到什么??生:这段话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哟,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

那对比只是这儿一处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

我读的是买卖街,你们读的是?生:山乡村野。

师:我读的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你们读的是?生: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

生:我发现了这两句话中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真是如此。

有大气的,就有小巧的。

有表现热闹的,就有?生:象征宁静的。

师:那接下来,同桌就像我们刚才那样,合作读读2、3两句话。

你看看对比手法还体现在哪?开始生:同桌合作学习。

师:好,孩子们,发现了没有?谁来第一个说?生:我发现白色的这些句子和黄色的这些句子,他们用了对比手法。

白色的这些句子,他有仿造的东西,他是现实的。

师:真好。

是仿造现实的生:而黄色的主要写他是仿造想象出来的一些物体来建造出来的。

师:接着说吧。

生:所以我认为他们这里面有运用对比的手法。

师:而且不仅有民族的,还有——生:西洋的。

师:那现在我请两位同学合作读读这段话。

请你们同桌来——师:那男孩读前边,女孩读后边,我相信他们的朗读能带给我们再次感受圆明园中这建筑的不一样。

生:同桌男女生合作读。

男生读: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女生读: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师:是呀,孩子们,你们看,这就是圆明园。

(师引读)在圆明园中——生1:(生个别读)在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师引读)在圆明园中——生2:(生个别读)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师:是呀,(师引读)在圆明园中——,一起来。

生齐读: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师:漫步在圆明园中,我看到了大大小小的建筑。

有大有小,你们呢?你么看到了什么?生1: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师:哦,你看到的是大气,小巧的。

你呢?生:我还看到了金碧辉煌的殿堂。

还感受到他宁静的山乡村野的感觉。

师:对呀,不仅有宁静的。

还有?生:热闹的。

师:你呢?生:我还感受到了有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那些很美的景物。

师:还有那些现实中的?生:还有那些现实中的仿照安澜园建造的。

师:是呀,孩子们,你们看,这大大小小,虚幻,现实,古今中外的建筑,就集中在这一座圆明园中。

面对这样一座园林,我们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叹。

自己来读读。

生:(齐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谁想读出自己的感受?来,那个女孩,请你读。

生1:(情感朗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啊呀,真是画卷徐徐眼前开,人间天上筑起景。

谢谢你。

谁还想来?生2:(情感朗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真是极境极仙,美不可待。

难怪文中说。

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好咱们接着看。

从其他地方你还感受到什么?生:我从第四自然段中感受圆明园中有很多的财宝。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读给我们听听。

生:我从“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中感受到的师:真是这样的,孩子们你们看这个“上至”、“下至”抓的多好啊?文物之多,历史之久,尽在其中。

(音乐起)欣赏视频。

师:慢慢几千年,中华民族积累了无数的奇珍异宝。

每一件都折射着我们不朽的历史。

这些奇珍异宝就珍藏在圆明园中。

所以文中才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生:博物馆,艺术馆。

师:孩子们,课文中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然而,他昔日的辉煌,那是说也说不尽,倒也道不完的呀。

比如说,在我读到的相关资料中,有人这样描述:说圆明园从大自然中汲取最赏心悦目的东西,从而组成了一个最动人的园林。

那么,此时你还想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大家可以充分利用手上的资料,用几句话写在练习单上。

开始。

生:开始自由创作。

师:(随机提醒1)请同学们注意书写的姿势,把头抬起来。

哎对,头摆正,肩放平。

师:(随机提醒2)作为高年级的同学,我们在注意书写美观的同时,还得注意速度。

(用时大约4分钟)师:好了,孩子们,我们就先写到这里。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如何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生1:交流: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规模宏伟的,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

那里的奇花异草点缀着圆明园金碧辉煌、壮丽浓烈。

师:评价:好一幅壮丽的圆明园啊,谁再来分享?生2:交流:圆明园不仅有人造景观,还有自然景观。

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他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精华。

更是一副美轮美奂的画卷。

师:字里行间渗透着赞美之情。

来,我们在一起来看看这个同学所写。

师:你来读。

生:昔日的圆明园美景数不胜数。

园内的小园林变化多端,各有各的特点。

到处都是奇花异草,十分迷人。

师:你们看,能够看的出来,他提取了课文的资料。

而且将他们整合起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尤其是这些语言多么精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且书写,大家看到,整齐美观。

我相信能够代表咱们班同学的书写水平。

师:同学们,其实很多你们的描述中,还用到了诸如此类的词语,真的是很精彩。

这规模宏伟的圆明园不但如此,而且期间还遍布植奇花异草。

这所有的一切,构成了一座美轮美奂的人间天堂,真不愧是万园之园。

然而,这昔日所有的辉煌,在1860年10月,都被付之一炬。

(视频引入,拨动文字背后的情感。

)师:好,同学们,带着你们此时此刻的心情,自己读读第5自然段。

生: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英法联军简直就是一群强盗。

当他们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的时候。

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生:统统掠走。

师:孩子们,你们恨不得把他们打到,恨不得……我们再来读一遍。

师:引读: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生:统统掠走;师:那名贵的书画,珍贵的典籍不复存在。

实在运不走的——生: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师:那精美的雕塑,金铜利器不复存在了。

最后,他们竟然——生:任意破坏、毁掉。

师:那民族建筑,西洋景观不复存在。

难怪文章作者在开篇便这样感慨到:——一起读。

生齐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能体会到你们的心情。

作者也正是带着这样的心情写下了两个“不可估量”师板书:不可估量。

师:好,孩子们,学到这儿,你读懂了什么?课文题目明明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却用这么多笔墨写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呀?生1:作者就是想给后面铺垫,说后面是怎么样辉煌的东西被毁灭的。

师:是的,这是他的理解。

生2:作者这样写,是因为要写出他的辉煌,然后后面要写成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生3:其实呢,他是用了很鲜明的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