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大压强使气体液化实验的改进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压强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机制研究

初中物理压强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机制研究

初中物理压强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机制研究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科学实验已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物理实验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一直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而初中物理实验中,压强实验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实验。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对初中物理压强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机制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对于初中物理压强实验的改进,我们可以从实验内容、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三个方面着手。

一、实验内容的改进当前初中物理压强实验一般是通过压力计或某些简单设备来观测液体的压强变化,这种实验方式比较单一且缺乏趣味性。

我们可以通过创新实验内容,引入更具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实验项目。

可将压强实验和其他实验内容结合起来,比如把压强实验与流体力学实验相结合,通过改进实验内容,使学生对压强和流体力学等知识有更直观、深刻的理解。

目前的初中物理压强实验往往使用的都是简单的实验装置,比如常见的压力计。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我们可以引入更加先进和实用的实验装置。

可以引入数字化的压力计、传感器等现代化设备,同时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这样不仅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在实验方法方面,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新的实验方法,比如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式实验等。

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设计和完成一个压强实验方案,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探究分析,从中得出相关规律和结论。

对于初中物理压强实验的创新机制研究,我们可以从教师培训、资源支持和实践探索三个方面进行。

一、教师培训教师是初中物理压强实验教学的重要主体,他们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我们需要加强对初中物理教师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可以通过专门的教师培训班或课程来加强教师对压强实验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指导能力。

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液化气体是将气体转化为液体的过程,这样可以减小体积,方便储存和运输。

在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液化气体的应用十分广泛。

那么,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将介绍两种常见的气体液化方法。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气体液化的基本原理。

气体液化的关键在于降低气体的温度和增加气体的压力。

当气体的温度降至临界温度以下,并且压力超过临界压力时,气体就会转化为液体。

因此,液化气体的关键在于控制温度和压力。

第一种液化气体的方法是通过压缩冷却。

这是一种常见的气体液化方法,也是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首先需要将气体通过压缩机增加压力,然后通过冷却装置降低气体的温度,使其达到临界温度以下,从而实现气体的液化。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部分常见气体的液化,如氧气、氮气、氢气等。

另一种液化气体的方法是通过制冷剂循环。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液化一些高温高压的气体,如甲烷、乙烷等。

在这种方法中,首先需要将气体通过压缩机增加压力,然后通过制冷剂循环系统将气体的温度降低至临界温度以下,从而实现气体的液化。

这种方法需要使用高效的制冷剂和制冷设备,成本较高,但可以液化一些特殊的气体。

总的来说,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分别是通过压缩冷却和通过制冷剂循环。

通过这两种方法,我们可以实现对不同类型气体的液化,满足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的需要。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气体性质和液化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并严格控制温度和压力,以确保液化过程的安全和高效。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气体液化的方法,为相关工作和研究提供参考。

压强实验改进

压强实验改进
13
通过这两次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在压力相 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14
改进二优点
1、实验器材常见容易选取。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 象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 3、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
15
改进三、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来研究、 总结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改进一、在引入新课环节实验器材改进
改进前:原教材中用两幅插图引入新课。 弊端:雪橇、骆驼在我们中原地区学生一般 很难看到,引入新课不够直观,学生不能自身 体验,不符合当地实际,不能更深地体会和感 悟到其中的物理学原理。
5
改进后:用木板压气球实验引入新课
实验原理:通过改变受力面积大小来改 变压力作用效果。 实验器材:木板、气球 实验过程: 实验1:将1个充入适量气体的气球放在 地面上,把木板放在气球上,请学生缓慢地 站在木板上观察气球的变化。
2
说课思路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二、教材问题解读和实验改进
三、实验反思 四、理论支撑
3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1、让学生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
研究方法。
2、另选器材,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 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3、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铺垫。
4
二、 教材问题解读实验改进
11实验课题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二教材问题解读和实验改进三实验反思四理论支撑33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1让学生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压 强 实 验 改 进
漯河市第五中学 黄广力
1
实验课题
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降低温度液化实验的原理

降低温度液化实验的原理

降低温度液化实验的原理降低温度液化实验的原理降低温度液化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可以通过将气体转化为液体,使其体积大幅度减小,方便储存和运输。

该实验的原理基于物质的物态变化规律,涉及到热力学和物质的分子结构、相变等知识。

一、液化的基本原理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中,P是压强,V是体积,n是物质的摩尔数,R 是气体常数,T是温度。

当温度(T)和压强(P)恒定时,体积(V)与摩尔数(n)呈线性关系。

实际上,在一定的压强下,气体可以被压缩至非常小的体积。

但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气体体积会突然明显减小,甚至发生相变,从气体状态转化为液体状态。

二、液化的实验方法1. 降低温度:降低温度是实现气体液化首要的条件之一。

通过采用低温材料和设备,例如低温槽、制冷机等,将气体所处的环境温度逐渐降低,加速气体分子动能的减小,促使气体分子以较低的平均速度运动,从而实现液化。

2. 增大压强:通常情况下,提高压强可以降低气体的体积。

通过逐渐增大容器内的压力,在温度逐渐降低时,气体的体积会相应减小。

一旦达到临界压强,气体的体积会急剧减小,出现明显的液化现象。

3. 运用混合气体效应:混合气体效应是指当两种或多种气体在一定压力下进入共同的容器中时,会相互影响,使得气体分子之间相互接近并发生相互作用。

当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大于其热运动引起的相互排斥力时,会发生液化。

例如,将高压液化气体与大气压力下的气体混合,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增加,相互作用也更为显著,有利于液化的发生。

4. 提供冷凝核:在液化实验中,冷凝核的存在对于气体液化至关重要。

冷凝核是指固体或液体的微小颗粒,例如尘埃、冰晶、液滴等,能提供一个表面,吸引气体分子并让其开始液化。

在液化实验中,通过提供冷凝核的形成条件,例如在气体接触表面上放置一些沾湿的物质等,可以促使气体分子开始液化。

三、液化实验的难点1. 温度的控制:降低温度是实现气体液化的首要条件,温度的控制是液化实验中的关键。

加压使气体液化原理

加压使气体液化原理

加压使气体液化原理
加压使气体液化原理,是指通过加大气体的压力,使其变化成液
体的过程。

这种过程在工业生产中非常常见,比如用于制取液化气、
液氧、液氮等液态气体。

一、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是物态变化学原理,该原理指出:气体的压强与温度成
正比,温度越高,气体压强越大,反之亦然。

当气体压强达到一定值时,气体的分子间距逐渐变小,相互作用逐渐加大,最终分子间距缩小,气体分子被固定在一定位置上,从而形成液体状态。

二、液化过程
a.提高压强:首先,需要将气体容器与液化器相连,并通过压缩
泵或液化器增加气体的压强,使气体分子间距进一步缩短,相互作用
逐渐加强。

b.降低温度:其次,通过液化器对气体进行降温。

降低温度会使
气体温度下降,分子间作用缩短距离,相互作用增强。

当气体温度接
近其临界温度时,分子间距开始变小,容易形成液体滴。

c.收集液态气体:当气体液化后,就可以用液态气体收集器进行
收集。

液态气体在接触收集器时会蒸发,但可以再次被液化,使收集
器内的液态气体更加充足。

三、经济意义
气体液化技术是重要的工业化学技术,对于提高原材料利用率、
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都有很好效果。

此外,对于燃料行业而言,
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等都大量应用于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等领域。

总之,气体液化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加压使气体液化原理,可以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降低生产
成本,同时也有助于环保,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对“大气压强”实验教学的一点改进

对“大气压强”实验教学的一点改进

龙源期刊网
对“大气压强”实验教学的一点改进
作者:潘中举
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06年第23期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一节的教学中,通常采用“倒杯实验,广口‘吞’鸡蛋以及玻璃注射器的活塞为什么没有被钩码拉下来”等实验来展开教学。

可是,在实际实验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反思,为此笔者做了一些改进,仅供同行参考。

1 传统实验存在的不足
在做倒杯实验时,要求玻璃杯不能太大,纸片软硬要适度,玻璃杯中不能进入空气,翻转过来时动作要迅速等,否则成功率较低;在广口集气瓶“吞”鸡蛋的实验中,也存在沾酒精的棉花量需求比较大,现象可能不太明显等缺陷;北师大版教材中的“玻璃注射器的活塞为什么没有被钩码拉下来”实验,则较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觉——注射器活塞对钩码向上的拉力来自活塞与注射器外壳之间的摩擦力。

2 改进实验的做法
选用外径5mm~10mm,长15mm~20mm,两端开口的玻璃管。

把玻璃管的一端插入水中,用口含着玻璃管的另一端,把水吸入管中,水要求充满玻璃管,再用手堵住插入水中的玻璃管的管口,然后再把装水的玻璃管倒立在空气中(上端用手指堵住玻璃管口),而水在玻璃管中则完全没有流出,即使上下抖动,水也不流出。

可是,只要上端手指一松,水就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来了,这个实验可充分地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成功率也非常高。

当然,利用弹性较好的橡皮管也可做类似的实验。

(栏目编辑邓磊)。

初中物理压强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机制分析

初中物理压强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机制分析

初中物理压强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机制分析一、实验背景和目的:压强是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通过压强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概念,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压强实验一般是以液体为研究对象,但在实验中,学生只是被动地观察和测量数据,并不能真正地进行思考和实践创新。

因此,需要改进和创新压强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实验的实际操作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改进和创新机制:1.设计不同形状的试样:传统的压强实验中,常使用液体作为研究对象,如水、油等。

但这种实验只能让学生了解液体压强的基本性质,缺乏创新性。

可以改进为设计不同形状的固体试样,如方块、圆柱体等。

通过测量不同形状试样的质量和面积,计算压强,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形状对压强的影响,并让学生能够设计和制作自己的试样。

2.结合数学知识实验:压强与力和面积之间有一定的数学关系,可以结合数学知识进行实验。

例如,可以给定一定的力,测量不同面积的试样的压强,进一步分析压强与面积的关系。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数据来验证压强与面积的比例关系,并使用拟直线法计算压强的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和数据处理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应用:除了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外,还应引导学生思考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可以展示汽车轮胎、运动鞋底、书包背带等的设计,让学生从中了解压强在工程设计和使用中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

4.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实验:传统的压强实验只能通过直接测量来获取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

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例如,可以使用力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等设备,通过电子显示器直接读取实时数据;或使用数码相机结合图像处理软件对试样的面积进行测量;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编程,设计与压强相关的模拟实验等。

三、实验改进的意义:改进和创新压强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大气压强系列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大气压强系列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大气压强系列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大气压强实验大气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大气压的存在又不为我们所觉察。

以至在日常生活从未有过因身负巨大压强而产生的不适感,吸牛奶、倒开水时也极少有人意识到是大气压在帮忙。

回头再看课本,挂衣钩、吸饮料……都无法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材中介绍了几个演示实验,如覆杯实验,瓶“吞”蛋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瓶“吞”蛋实验的教学效果Z好。

因为这个实验做起来很简单,实验现象也很明显,学生兴趣很高,教学效果也很好。

但是这个实验也存在一些缺点即:1、实验准备时间长,不方便。

2、实验的重复性很差,几乎不能重复实验。

蛋被瓶“吞”进去以后,要把鸡蛋完整地取出来几乎不可能。

这样,如果有的学生没有看清,想再做一次,就必须用另外一只瓶子和鸡蛋。

3、实验不是成功。

由于所准备的鸡蛋不规则,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给学生造成错觉,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有证明大气压存在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看起来有点意思但又离学生久远。

显然,生活中的大气压强经常不为人们觉察,而物理上的大气压强又是如此的巨大和神奇,两者形成很大的反差,人们在认识上会有距离,忽略了这个距离,学生的学习就可能存在教师意识不到的障碍。

“大气压强存在”演示的新方法,用果冻代替蛋,果冻的柔软性较好,可解决以上提及的三个缺点,实验现象更明显。

实验时锥形瓶水平放置,果冻与瓶的摩擦力可忽略,此时改变果冻运动状态的力只需考虑水平方向上的力。

首先,把果冻放在瓶口,让学生画出此时果冻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情况,此时果冻内外大气压相等,故F1=F2且合力为零,果冻静止不动。

接着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教师把适量的热开水倒入锥形瓶并摇晃,迅速倒掉。

把果冻轻放在瓶口,锥形瓶水平放置,会发现果冻被缓慢“吸”入瓶内。

此时学生学习热情被点燃,教师提出为什么果冻会被“吸”入瓶内?引导学生从果冻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实验现象,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要改变果冻的运动状态,就必须改变其受力情况,使果冻受到的合力不为零且F1<F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收稿 日期 :0 90 .2 2 0 -8 1 )
当然 , 我们也 可 在 注射 器 内 注入 乙醚 等 其他 气 体来做此 实验 。
( 稿 日期 :091 -0 收 20 -23 )

1 ・ 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E u ain lE up n d E p r n 12 d c t a q ime tAn x ei t o me Vo. 6,N . 2 1 o 5, 0 0
③ 铁丝长 时间持 续燃烧 , 现象 明显 。
④ 使用饮 料瓶 , 物利用 , 废 节省材 料 。 () 4 注意 事项
① 氧气流 要平稳 、 干燥 、 足 。 充 ② 铁丝表 面打磨 除锈 ( 丝 取用 废 旧的 自行 铁
车闸线 ) 。
③ 塑料瓶 里要装适 量水 。
图 1
② 引燃铁 丝下端 的火柴杆 , 伸入 塑料瓶 内 , 并
对准玻 璃管 口正上方 , 铁丝持 续剧烈 燃烧 , 火星 四 射 , 出大量 的热 , 丝熔成小 球 。 放 铁
( ) 进 优 点 3改
10 L透 明塑 料 注 射 器 吸 取 打 火 机 内 的 液化 0m
气 。当打 火机 内的液体被 吸进 注射器 内之后迅 速 用 一个橡 皮帽 套住 注 射 器 的前 端 ( 图 1 , 时 如 )这
学 生思考 、 讨论 。最 后 指 出打 火机 使 用 的燃 料在
铁 丝在 氧气 中燃 烧 实 验 的 改 进
口 杨 庆
江 苏省徐 州经济开 发 区大 庙 中学 2 12 2 11
( ) 作 方 法 ( 图 1 1制 如 )
铁 丝在 氧 气 中 燃 烧
常温常压 下是气 体 , 使 它在 常 温下 就 能液 化 必 要 须 增大压 强 。所 以打火机 里装 的液体燃 料的压 强 是 远大于外 面 的常压 的 , 当摔碎 打火机 时 , 面的 里 高压液体迅 速 向外 冲 出 , 强减小 , 压 液体 迅速变 为 气体, 因此 地上就 不会 留下液体 。
候 就可 以演示实验 了。我 们会发 现在 打火机里是
① 铁丝不 必绕成 螺旋状 , 省时省 事。
② 操作简 单 。
液态 的液 化气被 吸注射 器 内后 汽化成 了气态 。然 后 将活塞 缓缓 向里 推进 时 , 射 器 内又 出现 了液 注 化 气 的液滴 , 继续 向里推进 活塞 , 液体 的量逐渐增 多; 将活塞 往外抽 动时 , 射器 内液化气 液体 的量 注 逐 渐减少 。该实 验很好地 演示 了增大压 强气体 液 化, 减小压 强液体 汽化 的现象 。
增 大压 强使 气体 液 化 实验 的改进
口 冯 贵 平
甘肃省 陇南市武都 区旧城 山中学 7 6 0 400 增大 压强气体 液化 , 小压强 液体 汽化 , 减 这一 结 论凭空讲 解 , 生 理解 存在 一 定 困难 。一 些教 学 师 在教学 中出示 透 明塑 料 的液 体 打火 机 , 学生 让 看 到装在 打火机 里 的燃 料 是液 体 , 后用 力 往 地 然 上 一摔 , 果“ ” 结 嘭 的一 声 巨响 , 打火 机爆 炸 了, 而 爆 炸后地 上 并 没有 留下 液 体 , 这是 为什 么 ? 让 “ ”
我用 下面 的方法对此 实验进 行 了改进 。 给塑 料透 明打火机钻 取一小 孔 , 用一 个 5 m 0 L

图1
① 将 12 . L饮料 瓶从 中间割 开 , 留下部分 。 保 ② 用烧热 的玻璃 管在靠 近瓶底 的侧 面烫 一小
孔 , 入玻璃弯 管并 用橡皮 圈固定 。 插 () 2 操作 步骤及 现 象 ① 通入干 燥 的氧气约 l s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