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
《山居秋暝》中的自然景观、人生哲理与情感表达

《山居秋暝》中的自然景观、人生哲理与情感表达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傍晚时分山居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首先,从自然景观的角度来看,《山居秋暝》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美丽。
诗人通过描绘山居周围的自然环境,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展示了秋天的清新和宁静。
这种对自然美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其次,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山居秋暝》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中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诗人不拘于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即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而不是外在的繁华与虚荣。
最后,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山居秋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种情感表达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总的来说,《山居秋暝》是一首具有深刻自然景观、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的山水田园诗。
它展示了秋天的美丽和宁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
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唐代山水诗派代表人之一王维,一生约有四百多首诗传世,其诗既能概括地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景物的动态,诗的意境完美和谐。
难怪宋代大家苏东坡这样叹赏:“味摩诘(王维字)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可称得上富有诗情画意。
同样,读罢《山居秋暝》,更觉得其清新恬静,韵味无穷。
大概这是他的诗能流传千古的缘故吧。
诗头联就交代了季节(秋)、时分(入夜)、地点(山村)、天气(雨后),点明题目,为全诗的景物描写在时空、色调上定下了基调。
“空山”二字意味深长。
在作者的其他诗句中曾写过“深山”:古木无人迳,深山何处钟;也写过“寒山”: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媛;更写过“秋山”: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但大不相同。
这里写的“空山”是指明月初升的夜之“静”乃从“夜静春山空”(《鸟鸣涧》)而得。
由此“空山”与“深山”、“寒山”、“秋山”意境迥异。
况且是新雨过后,荡涤尘埃、污浊,洗去夏秋之交的闷热,因此读来颇感天高气爽,清新恬静。
次联接着把那非常恬静优美的意境用极准确形象的文字表露出来,空中一轮明月,将它那清冽的银光倾泻在松林间,寂静的大地上,水声潺潺,清澈的泉水映着月华在青石板上缓缓流去。
其中一个“照”字活现出林影婆娑的景象,一个“流”字把泉水由清脆而圆润之情趣尽表纸上,带有很强的节奏感,响亮铿锵,读之“抑扬顿挫”,生气盎然。
第三联从写景到写人,亦生奇趣:竹林里传来阵阵的喧声笑语,原来是一群劳动晚归的浣衣女;宁静的荷叶丛里,忽然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一条条渔舟轻盈地迎着月光穿过荷丛。
把诗的意境引进另一种境界:有景亦有人;寓静于动,反衬出山村的幽静。
尾联则由写景转入抒情,情景交融,由外物转到内心,点出诗的题旨:尽管那姹紫嫣红、莺声燕语的艳阳春光已经消失了,但是只要陶情于自然,眼前的山林清泉,秋景夜色,还是属于“我”的,难道这富有感情的美景不值得留恋吗?别人不留恋则罢,“王孙”,(指王维自己)自然要“留”下去的。
赏《山居秋暝》,谈王维思想

赏《山居秋暝》,谈王维思想竹喧归浣女,莲下动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在百花开放的唐苑中,皎皎悦目,风格独具。
而这首《山居秋暝》又是他山水诗中一株出类拔萃的奇葩,它以清新鲜活的优美意境和余味无穷的诗情画意而传颂千古,真正体现了他“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
他的这首山水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反映了他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的境界,无处不体现着“空”的思想。
诗的首联交代了季节(秋)、时分(入夜)、地点(山村)、天气(雨点),不仅高度概括地点明了题目,而且为全诗景物的描写在时空上、色调上作了一个总的规定。
特别是“空山”二字意味深长:明月初升、山雨初霁的山中秋夜,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新雨荡涤了空中的尘埃、土地的污浊,也洗去了夏秋之交的闷热,使人感到天高气爽,有如世外桃源,万物新鲜,空气清新,景色美好,正是在这清新和宁静中才显得“山空”。
“新雨后”贯穿全篇,给下文所写的景物赋予了清新鲜活的意态,这就不是一般萧索寂寥的秋景了,正显示了王维的个性。
次联写出了恬静优美的意境。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青松如盖。
空中一轮皎洁的明月将它的清凉倾泻在松林间,一个“照”活现出了林影婆娑的景象,给人以明静、清幽的感觉,好象连自己的心地也被新雨洗净了一样。
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季清洌的山泉水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水声潺潺,象优美的演奏曲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以动衬静,如“蝉噪林愈静”),诗人在这儿绘制了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山间月夜图来表现大自然的美。
上句侧重于空中,下句侧重于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地组成了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的画面。
第三联写村民的活动。
竹林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勤劳的浣女洗完衣服披星戴月回村来了;宁静的荷叶丛中,忽然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渔舟轻盈地迎着月光,划破了荷塘的宁静。
山居秋暝读后感

山居秋暝读后感•相关推荐山居秋暝读后感(精选20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居秋暝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山居秋暝读后感篇1王维的那首《山居秋暝》,我早已成诵。
早先我只是觉得这首诗对仗工整,朗朗上口,近日再读,却别有心得。
同为唐代诗人,王维相比于李白的气势磅礴、杜甫的沉郁悲歌、白居易的直抒胸臆,风格迥然不同。
他的笔触清新自然,恰似一幅恬淡的写意山水,宛如一款崇尚淡雅的宋瓷,宛如一片崇尚隐逸的山菊,宛如几支崇尚独立的清荷。
开局是平实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岁值初秋,雨后初霁,青山如洗,气温微凉。
颔联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行走天空,松林影落溪涧,清泉奔涌,涛声訇訇。
颈联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喧闹,因为浣女归来,荷叶摇动,因为渔舟往来。
最意味深长的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芳落尽,无怨无艾,心怀真意,潇洒自在。
空山、明月、清泉、竹林、浣女、荷叶、渔舟,都是一些普通而寻常的景物,那么漫不经心地涂抹在一起,亦诗亦画,如梦如幻,达成超然的境界。
每读这首诗,却会让我感慨万分。
此诗手法上字字珠玑,动静有序,技巧上抑扬顿挫、颇合音律,就像一支舒缓的竹笛和着此起彼伏的松涛,与此类似的还有他的"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积雨辋川庄作》)"。
他的诗歌巧妙地将绘画的精髓横穿诗歌的字里行间。
苏轼叹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再从这首诗细细品味,我们仿佛在这平实的诗句里看到了这样一幅图画:闲来静处时,一位峨冠博带的文人,漫步山溪边,看月照赤松,听泉过苔石,听竹林鸟喧,看舟分青莲。
山居秋暝读后感

山居秋暝读后感《山居秋暝》是明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一篇散文之作。
文章以描写秋天山居的景色为主线,以感叹岁月流转和生活的平淡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被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所感动。
文章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为开篇,为读者展示了一个静谧祥和的秋天山居。
陶渊明用朴素的语言形容烟霭缭绕的山林,给人一种清新脱俗之感。
接着,他又以“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来形容秋天的凄凉和寂寞,这种冷寂的景色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加凸显了秋天的特殊之处。
作者以如诗如画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片富有诗情画意的山野之中。
这种真实、生动的描绘方式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开始倾听自然的声音,令人听后心生感慨。
“山中人自寿,草木犹含露”这句话中,作者通过对山中人生活状态的描写,表达出自己对生命的欢愉和对自然的怀抱。
同时,他通过对草木吸收了一夜露水来形容生活的平凡和无欲无求,以此来比喻自己的生活态度。
作者通过对自然的赞叹,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满足和宽容之情。
此外,作者还通过“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来表达岁月流转的无情和对青春逝去的无奈之情。
深深地让人感受到了时光的飞逝,引人深思。
文章的结尾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来表达作者追求真实和宁静的态度。
这是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凸显了作者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
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作者体察自然、倾听自然,从中求得心灵的宁静和满足,与旁人格格不入。
这种独特的态度,给人以启示,使人深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整篇文章以其优美的文字,深入浅出的记述,独特的观点引起了我对生活的思考,使我对秋天、对自然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索和感慨。
它告诉我,生活中虽然有苦有累,有无奈有困扰,但只要我们愿意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用心感受它所给予的一切,我们便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山居秋暝》是一部运用了豪放派艺术手法的小品,以自然的宽广、恢宏之背景为铺垫,表现了作者独立于庸俗嚷嚷之外的理智追求和精神眷恋。
山居秋瞑读后感

《山居秋瞑》读《山居秋瞑》有感《山居秋暝》是唐朝王维的五言律诗。
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小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让人春恋。
发春雨绵绵,万物在秋雨的光顾下都变得清新亮泽。
雨后初晴,山林间散泥土的气味,周围显得格外寂静。
一轮明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穿过婆娑的树枝,静静地在石头上流淌着树影仿佛是清澈见底的水中那随波飘逸的水草,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漫步于山林间,将整个身体都置于大自然之中,大口地呼吸那久违的自然之气。
神清气爽,仿佛全身的污浊都统统被润洗了山林间传来了阵阵喧笑声,是那浣女脚踏青石,身披彩月,在溪边浣纱。
天色已晚,浣女们开始踏上归途。
她们边走边嬉戏,整个森林充溢着她们的笑声与歌声溪水徜徉,水面上碧波粼粼,几片荷叶随波摇曳,像是和着浣女的歌声,跳着一曲迷人的探戈。
从远处慢慢漂来一叶孤舟,渔夫静静地坐于舟中,等着鱼儿上钩刘禹锡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山居秋暝》中的秋日,没有春朝的蒙蒙细雨,没有春朝的烟雨蒙蒙,更没有春朝的芳草萋萋。
它有的只是那股宁静,与世无争。
皓月当空,月光一泻千里;松柏摇曳,树影婆娑斑驳;浣女嬉戏,歌声犹如天籁;渔夫披月,静坐观垂钓。
让那份宁静永远保持下去吧,没有喧嚣,没有纷争,有的只是那一份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写作技巧什么是读/观/听后感?顾名思义,先来读,再有感受和想法。
读后感,就是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后感”。
(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听了某场演讲或者播等所写的感想,则叫“听后感”,它们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读后感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范文(精选20篇)

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范文(精选20篇)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范文(精选20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篇1王维的诗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古代文大多为悲秋之人,但这一首却不同,没有悲歌、凄婉,满是随意,闲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正是潺潺的溪流声才让你觉得寂静,空旷。
静动结合,视听结合,使得画意盎然,令人陶醉其中,完美地诠释了秋天的月夜。
诗中景物层次鲜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雨图。
整首诗的意境就在一幅山水图中缓缓展开。
从构图结构上看远景是空山新雨,天气晚秋,近景高处是明月照松,清泉流石,近处是浣女与渔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读王维的诗常常让我有一种在春风中散步的感觉,十分的清新,自然。
王维的诗因为他本身的性格,显得空旷,静谧。
他的诗就是诗人心灵的物化。
就像置身于香烟袅绕的寺宇之间,可以达到忘却尘事,净化心灵的境界。
诗句的描写仿佛将人带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到处充满了安详恬静的景象。
这首诗不单单对山野中秋天的景象进行了描写,更抒发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秋天是一年最美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秋没有春的稚嫩,没有夏的酷热,更没有冬的严寒。
秋天是沉稳的、内敛的、金黄的、沉甸甸的,值得细细品味的。
如同诗中所写,春天的美好景致已不再,但秋景别有一番风味,生活也同样如此,酸甜苦辣,每一刻都有值得体味的内涵。
生活充满精彩,懂生活的人,才知道如何珍惜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篇2这首山水名篇,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王维《山居秋暝》中的自然山水与人文情怀

王维《山居秋暝》中的自然山水与人文情怀山居秋暝,这是王维在唐代创作的一首诗。
它以自然山水和人文情怀为主题,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寄托深厚的人生感悟,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及人类生命意义的思考与领悟。
首先,我们可以从《山居秋暝》中所描绘的自然山水入手。
诗中写道:“空蒙湖上碧于天”,“青枫浦木底窥云”。
这些描写呈现出湖泊如同蓝天般广阔辽远的景象,并有苍翠婉约之美。
同时,“白日依山尽”的描述则表达出太阳逐渐落下时给人带来温暖与安宁感觉。
通过这些文字描绘,读者仿佛能够看到眼前广袤而壮丽、色彩斑斓、气势恢弘的湖光山色。
其次,在探讨《山居秋暝》中所体现出来的自然山水之美时,不容忽视其中凸显出来对于季节变化、气候差异等因素所产生影响方式。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里通过写露和月光来暗示秋天的深度,并引发人们对于过去故乡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在诗中又以“屠苏熙凤箫声齐”,表达出钟馗、岳飞等英雄豪杰遥相呼应,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崇高意义的英雄形象与正气品德。
此外,《山居秋暝》也展现了王维对于自然山水情感及其哲理价值的思考。
他通过描绘季节变迁所带来不同景色的改变,突显了生命无常、万物皆有生命力且蕴含着一种审美精神。
同时,在观察大自然之间,王维那种宁静、超脱却仍包容万象的心态也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未闻岩下谢公石”。
这位贤者不为名利所动,更愿意将智慧用于探索真理而非追求功名利禄。
这反映出作者对纷扰俗世事物持一种抛弃和超越视角。
最后,《山居秋暝》还借由自然山水,表达了王维对人文情怀的思考。
他将自己寄托于大自然之中,在这个时刻与孤独相伴:“及我长夜无梦好,明月皎皎照我庐。
”这是一种超脱尘俗、清静宁谧的心境。
同时,“青枫浦木底窥云”则展示出诗人通过借景抒发内心感受并反思现实中的愿望和追求。
总结起来,《山居秋暝》以其深邃而广阔的意境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既充满着恬淡优雅情致,又让人产生沉思和想象空间的美丽画卷。
在这幅画卷当中,壮阔的自然山水与传递出来的哲理价值以及对于纯粹精神追求所构成共同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
这首诗的主旨是:《山居秋暝》是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是王维在辋川别墅闲居时的杰出诗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
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全诗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主要体现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一素描的手法,铺出了整个画面的基调。
从整体着眼,领起全诗,用极其精练的语言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季节和天气,点明了状态和题意,大笔勾勒出画面的轮廓,框定了全诗的意境。
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
既写出了客观环境的清丽空远,又蕴涵着诗人主观意识的恬淡闲逸,给人以临其境,神清气爽之感。
诗人以山居空寂的感受来暗喻归隐心境的,尽管诗人借景抒发他的安适的情绪,却看不出诗人那种伤悲、哀怨的孤寂苍凉之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领联写景,用了反衬的手法,一静一动,动静结合,静中有动,景色如画;一见一听,错落有致,幽趣盎然:上句写仰视,镜头由远而近。
下句写俯视,镜头由近而远。
“照”和“流”用在句末,还隐映出隐居之情态。
在这里,清幽的环境与诗人恬淡的心情实现了高度和谐统一,即景与情高度和谐统一,意与境高度和谐统一。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颈联转向动态描写,侧重写人,以动衬静,愈见其静:上句写岸上,镜头由远而近。
下句写水中,镜头由近而远。
上句闻“竹喧”,下句见“莲动”,展现出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衬托出诗人白身超尘脱俗的心理状态,也蕴涵着他内心对污浊官场的极度厌恶。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尾联诗人直抒情怀:诗人志向高洁,远离官场,来到这个清幽雅致的佳境,必定触景生情,流连忘返。
“随意”,任凭、照例的意思;“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
这两句诗,一方面表露了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巧用前人之典,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的意愿。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
首先,诗人讲究炼字,清雅到极致的一系列用词用字。
这首诗中,作者能准确地调动每一个字,使得各尽其职,尽其妙用,如:“空山”、“晚秋”、“明月”、“清泉”、“竹喧”、“松”、“石”、“莲动”、“随意”以及“烷女”、“渔舟”等等,全都表达得干干净净、真真纯纯、一尘不染。
其次,对仗工整,物象清雅,是本诗音韵和谐的显著特点。
颈联和颔联,不仅对仗工致、格律精严,而且音韵优美,节奏和谐。
明月对清泉、竹喧对莲动,清雅工整而韵味十足,琅琅上口而流动性强。
再次,语言充满诗情画意。
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练,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的完美结合,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这首山水田园诗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
以清新澄澈的语言描绘出幽美恬静的意境,令人悠然神往,引人无限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