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知视角”与小说的翻译创作——以《草原日出》和《喜福会》的翻译为例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喜福会》汉译分析——以程乃珊译本为例

091[摘 要]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文学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代表作,获得了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
《喜福会》描述的是四对华裔母女之间的故事,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和冲击,其汉译本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生态翻译学是国内外较新的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
拟采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对程乃珊译本(2006)进行分析,举例展示译者如何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进行翻译转换,从而更好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
[关 键 词]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喜福会》;译本研究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喜福会》汉译分析——以程乃珊译本为例莫传瑕一、引言1989年,谭恩美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
这本书一经问世便轰动一时,在《纽约时报》畅销榜上一连名列40个星期,售出了五百万本,还赢得了包括“全美图书奖”在内的多项文学奖项,甚至还被好莱坞搬上了大银幕,票房大卖。
[1]这部小说由十六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由一位母亲或女儿讲述,形式独立,但内容相互关联。
这四对母女在极为不同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下,共同面对着华裔母族文化与异质文化相遇所带来的种种冲突和矛盾。
母女间的代沟、隔阂、冲突,以及母亲对女儿的期望和女儿对母亲的无奈,都在文中被细细描画。
作者通过四组母女之间的故事,呈现出华裔母系文化在面对其他文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冲突与融合,以及由此引发的个人对文化认同的迷惘与探寻。
《喜福会》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先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出版传播。
中文译本多达近十本,其中程乃珊的译本(2006)不仅最受读者喜爱,还是学者研究的焦点。
而在众多对《喜福会》译本的研究中,鲜少有人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因此从“三维”角度研究该译本是十分必要且具有价值的。
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中的 “三维”转换理论角度对程乃珊译本进行分析。
援引译例,探讨译者如何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进行翻译转换,以及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的选择与应用。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喜福会》英译汉分析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喜福会》英译汉分析
王雨丽
【期刊名称】《东方娱乐周刊》
【年(卷),期】2023()1
【摘要】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真实的写照,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积极影响。
《喜福会》是美国经典的文学作品之一,该书一经发表极为畅销,不仅满足了西
方对中国人的好奇心理,同时也为国内学者研究 20 世纪华裔作家的作品提供了素材。
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已逐渐趋向成熟,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基于“三维转换”视角,分析程乃珊、严映薇在翻译《喜福会》时的适应和选择。
【总页数】3页(P0040-0042)
【作者】王雨丽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相关文献】
1.叙事学视角下的翻译——以《喜福会》中译本为例
2.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
视角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分析——以《玩具总动员4》为例3.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分析——以《玩具总动员4》为例4.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最蓝的眼睛》英译汉分析
——以陈苏东、胡允桓译本为例5.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动画电影《千与千寻》的字幕翻译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语料库的《喜福会》叙事视角翻译研究

2020年12月(总第144期)基于语料库的《喜福会》叙事视角翻译研究□唐玉芹秦静江苏科技大学[摘要]本文基于自建小说《喜福会》语料库,以原文及其两个汉译本为研究语料,通过对两个汉译本的比较,分析译文对原文叙事视角的处理,发现《喜福会》总体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回顾性叙事,两译本都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叙事视角,但李军的译本较程乃珊的译本对原文的叙事风格保留程度略高。
[关键词]《喜福会》;叙事视角;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167(2020)36-0035-031研究背景《喜福会》是谭恩美创造的华裔美国文学代表作。
译文进入中国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
但从叙事学角度对《喜福会》译本进行分析的研究较少。
黄立波应用双语平行语料库,比较译出与译入文本的翻译文体特征,提供了基于语料库对译本研究的新视角(黄立波,2011)。
以“叙事”“喜福会”为主题词,在知网上检索发现相关文章有107篇,以“叙事视角”“喜福会”为主题词,在知网上检索发现有11篇文章,这些数据表明叙事特征是《喜福会》的重要特色。
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是基于语料库的方法来探讨《喜福会》译本对叙事视角处理的异同。
译文是否保留原文的叙事特点,是衡量译文文本质量的一个标准。
本文基于语料库方法,选取程乃珊译本(程译本)和李军、章力译本(李译本)为分析对象,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喜福会》的两个中译本,探讨喜福会独特的叙事视角及其在两个译本中的呈现方式。
2《喜福会》叙事视角使用AntConc 的N-gram 功能提取小说原文三词语块列表、四词语块列表,对其频次较高的语块进行分析以探讨小说文本风格。
统计发现“I ”在上述两种语块中均有出现“my moth-er ’s (66)”“I didn ’t (52)”“I could see (44)”“as if I (28)”“I didn ’t know (13)”等,从上述统计可以推断,在文章中以第一人称搭配相应助词的语块普遍适用于篇章中。
浅析《喜福会》的翻译策略

浅析《喜福会》的翻译策略作者:刘冰倩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7期摘要:每个时代都会有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涌现出来,其不仅会对时代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会对大众的生活、工作、思想等起到引导作用。
除了欣赏本土的优秀作品之外,也可以品读一下西方文学作品。
通常阅读的国外作品都是汉语翻译版本,翻译策略的应用会对读者的理解程度产生很大的影响。
本文从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出发,来提出其对应的翻译策略,希望会产生一定的文学作品翻译研究价值。
关键词:《喜福会》;翻译;策略一、引言《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著作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四位女性从中国去到美国,产下女儿之后,和女儿之间从发生隔阂、冲突,到互相理解的经过。
在整个作品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想要在文化差异中保持自我的艰辛。
《喜福会》一经出版就取得很大的成功,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过翻译。
不过在翻译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接触到西方文化思想和东方文化思想的差异性,相同的一句话,会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而让读者有不一样的解读,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翻译策略的运用,找到正确的翻译方法,才能让《喜福会》的翻译趋于完善,被更多读者所喜爱。
二、《喜福会》的翻译策略探析(一)关于俗语的应用在对外国文学进行翻译时,关于俗语的使用很重要,这在我们国家的语言文化里是难以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迎合读者文化概念的需要。
在长篇小说作品《喜福会》中,俗语的使用不少,这样在翻译方面也会有多种理解角度。
比如翻译And she had a daughter who grew up speaking only English and swallowing more Coca-Cola than sorrow.这句话的时候,不少翻译者选择把它翻译成中国人民都知道的俗语,那就是“打落牙齿和血吞”。
这个是中国大众所理解的句意,不过假如只是按照书上的表面意识进行翻译时,那么就可以翻译成“她有一个女儿,是在说英语的环境中成长的,只会大口大口的喝着可乐”,这样读起来有种前后语义不搭的感觉,也是文化差异的体现。
跨文化视角下归化与异化翻译分析——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跨文化视角下归化与异化翻译分析——以电影《喜福会》为例跨文化视角下归化与异化翻译分析——以电影《喜福会》为例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逐渐增多。
作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翻译对于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电影《喜福会》为例,从跨文化视角出发,探讨了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电影翻译过程中的应用与效果。
通过对电影中的文化元素翻译的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差异和优缺点。
一、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概述归化和异化是早期文化翻译理论中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
归化翻译策略强调在将一种文化传达给另一种文化的过程中,尽量保持一定的相似性和可理解性,使接受方更容易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
异化翻译策略则更加注重原文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差异,不同程度上使接受方适应原文的环境与文化。
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二、《喜福会》的跨文化翻译分析《喜福会》是一部充满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电影,里面涉及许多文化元素的翻译。
通过对电影中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和效果。
1. 人名的翻译在电影中,人物的名字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归化翻译策略更倾向于将人物的名字直接翻译为接受方所熟悉的名字,以降低文化障碍。
例如,电影中主人公的中文名字“黄石”被翻译为英文名“Rock”,寓意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
而异化翻译策略更希望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因此可能选择保留人物的原有名字。
2. 风俗习惯的翻译电影中描绘了中国传统婚礼的场景。
在归化翻译中,这些传统习俗可能会有所改变,以适应接受方的文化背景。
例如,电影中的“接亲”仪式被翻译为“bride-f etching”,更符合西方婚礼习俗。
而在异化翻译中,可能会保留原有的中文术语,以更真实地反映中国婚礼的特色。
3. 社会背景的翻译电影中描绘了中国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物形象。
在归化翻译中,可能会选择翻译为接受方所熟悉的社会背景,以减少文化隔阂。
存在主义视角下的《草原日出》主题解读

存在主义视角下的《草原日出》主题解读
张佳秋
【期刊名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英国女作家莱辛的名篇《草原日出》描写生动细致,内涵丰富隽永。
故事围绕着主人公小男孩在目睹的一起草原动物死亡事件之后所发生的情绪和态度的转变而展开。
本文从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海德格尔和加缪“畏”和“荒谬”的理论出发解读小说的主题,阐释了“死亡”在小说中的内涵,以及其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终极价值的特殊作用。
【总页数】4页(P53-56)
【作者】张佳秋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上海 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65.712
【相关文献】
1.存在主义视角下弗罗斯特诗歌的黑暗性主题
2.生态视野下《草原日出》的成长主题研究
3.存在主义视角下《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的荒诞主题研究
4.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多丽丝·莱辛的《草原日出》
5.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对《朱莉小姐》的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跨文化视角下归化与异化翻译分析——以电影《喜福会》为例》范文

《跨文化视角下归化与异化翻译分析——以电影《喜福会》为例》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今天,跨文化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翻译工作尤为重要。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作为跨文化翻译的两大主要手段,在电影《喜福会》的翻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本文将通过分析电影《喜福会》的翻译实例,探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跨文化视角下的应用及其效果。
二、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概述归化翻译策略强调的是译文应尽可能地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习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含义。
而异化翻译策略则更注重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使读者能够接触到原文的异域文化。
这两种策略在跨文化翻译中各有利弊,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三、电影《喜福会》的归化翻译分析电影《喜福会》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归化翻译策略。
例如,在人物名称的翻译上,为了使中文观众更容易理解,将原片中的西方人名翻译为更符合中文习惯的名称。
在对话内容的翻译上,也充分考虑了中文观众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使得对话更加贴近中文表达习惯。
这些归化翻译的应用,使得电影《喜福会》在中文市场上的传播更加顺畅。
四、电影《喜福会》的异化翻译分析尽管归化翻译在电影《喜福会》的翻译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异化翻译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保留原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方面,异化翻译发挥了关键作用。
例如,在电影中的一些特定表达方式、习惯用语和俚语等方面,译者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保留了原片的原汁原味,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原片的异域文化魅力。
五、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平衡在电影《喜福会》的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
在保持原片文化特色的同时,尽可能地符合中文观众的习惯和文化背景,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六、结论通过对电影《喜福会》的归化与异化翻译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跨文化视角下具有重要价值。
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喜福会》翻译与赏析

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喜福会》翻译与赏析作者:邓珊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4期摘要:以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为代表的亚裔文学一直是展现中西文化差异的平台。
然而长久以来对亚裔文学中表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翻译界却较少。
本文以《喜福会》的翻译版本为例,从《喜福会》及其作者简介出发,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继而从翻译的角度进一步表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喜福会》;翻译作者简介:邓珊珊(1982-),女,籍贯:河北省石家庄市,单位:河北中医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4-0-01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一)风俗文化的差异在世界各国,由于每个国家发展的背景和历史不同,就造成了每个国家形成了他们各自独特的民族风俗文化,另外,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历经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断积累和继承形成的,这也反映了文化本身继承性和发扬性的特点。
正是由于每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不同,因此,各国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翻译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差异。
举例来说,在中国每当过年时,我们要贴红色的春联,穿红色的一幅,不仅代表喜庆,也代表着我们对即将到来的新一年的美好祝福;但是在国外,红色仅仅代表着颜色的一种,并没有其他的特殊含义,这就体现了两者在这方面的文化差异。
总体而言,从民族风俗文化上无不体现着中西方的差异。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早在古代时期,孔子孟子就提出了影响我国人们做人做事及思维方式的思想,即:中庸之道。
可以说,在我国五千年的发展脉络中,“中庸之道”一直贯穿其中,它指导着中国人无论在说什么做什么都主张一种不偏不坡的方法,既不追求突出自己,也不使得自己落后于众人之后,既不会使得自己过于显眼,也不至于使得自己得罪他人。
但是在国外人看来,中国的这种“中庸之道”却是他们极其不能理解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草原 日出》 ASni e e ) 中的一个句子 ( u re nt l ① so h V d 为例。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充满 自信的小男孩在林 中打猎时 , 目睹了一 只雄鹿被群蚁吞食。在描述男 孩看到残酷场景后的反应时,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
An tt a me th o l o a e p ro me d a h t mo n e c u d n th v e fr d t e s l s a t n o r y n wi g a e d d,h y h mal t ci f e o me c ,k o n s h i a— i g l e n i a i l e h a t n l r b e r e n i d o t l h s i ,t e v s ,u at a l ,c u l v f e
叙事学兴盛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的法 国, 重视 探讨文学作品内部 的叙述结构 , 当代西 方文学批 在 评 理论 中 占有 十分 重要 的地位 。小说 文本 的建 构 由
叙 事完成 , 而叙 事 是 由两 部 分 组成 : 故事 和 话 语 , 即
作品时 , 同的读者可能会建构 出完全不同的作品 不 “ 总体结构”( esut a hl) 这一方法 “ t t e r w o 。 h r ul e 1 聚
种再创作 , 免会对小说 的叙事进行操控性的重写。 由于不 同的视 角会传达 出不 同的美 学信 息或主题 意 图, 难 引
发不 同的情感反应 , 因此译者 需要充分重视原小说 中易于混淆的“ 限知视 角” 尽量减少翻译 过程 中的视 角偏差。 ,
此文 以《 草原 日出》 喜福会》 和《 的译文为例 , 究译者应如何把握第三人称叙述 中两种不 同的“ 探 限知视角” 。
【 键 词】 关 限知视角 小说翻译 草原 日出 喜福会
【 作者简介 】 王心洁(93 )女 , 15一 , 浙江丽水 人, 暨南大学翻译学院教授 。 【 基金项 目】 08 20 年教育部人 文社会科 学规划基金项 目“ 文学翻译与创作空 间”0J702 ) (8A 400 【 收稿 日 】 00 1 2 期 21 — 0— 6 【 中图分类号 】 09 H 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00 55 (0 10 — 18 0 10 — 45 2 1)6 04 — 5
2 1 年第 6期 01
No 6,0 . 2 1 1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社
( OC AL S EN E TI S I CI CE DI ON)
21年 l 0 1 2月
De .2 1 e 0 1
J OUR L OF S NA OUT H CH NA NOR I MAL U V ST NI ER I Y
e u l sr o mb s n / u rs % 0n 0 h % 0Ved. t l h m
焦 于读者 的不 同 阐释 策 略 或 阐释 框架 之 间 的差 异 ,
叙事的内容和叙事的方式 。叙事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热 奈特对 叙事 学 中 的重 要 概念 进 行 了界定 和 区分 。 另一位领军人物布斯则从修辞学切人 , 出“ 提 隐含 作 者 ” 概 念 , 叙 事 学 进 行 了更 为 直 观 的探 讨 。 的 对 对小说进行叙事研究有利于对小说的审美价值与主 题 意 图进行更 为深 入 的把握 。 因此 译者应 重视 叙事 话语分析 , 否则在翻译创作中难以避免遗漏或失误。 在小说 叙事 的形式 技 巧 中 , 事 视 角 的运 用 与变 化 叙 是译者 应 当关 注 的重 点 之 一 , 为文 学 作 品 中叙 述 因 视角的设置往往是作者 的匠心所在 , 能体现出叙述 者 的立 场 观点 。因此译 者除 了要把 握 明显 的视 角转
换 , 要能 够 辨 析 隐 蔽 的视 角 调 节 , 在 译 文 中再 也 并
并以读者本 身为衡 量标准。既然 以读 者本身为标 准, 读者的阐释也就无孰对孰错之分 ” _ 读者的任 。 2
何 阅读假 设都 可 以被改 变 、 曲 , 至被另 一种 假设 歪 甚
所取代。 这就为译者进行 自由的翻译创作提供 了 3
现。本文试结合小说《 草原 日出》 喜福会》 与《 探讨 小说 翻译 中叙述 视角 之一— — 限知视 角与 翻译创作
的 紧密联 系 。
读者 的 阐释过程 是叙事 学理 论 的一个重 要组 成 部分 。认知( 建构) 方法 的代表人物 A 纽宁在其创 .
①
文中所 引原 文语 句均 出 自 hp/w w pn sl w de t :/ w .ei u . ent t n a .
“ 限知视 角 " 与小 说 的 翻译 创 作
— —
以《 草原 日出》 喜福会》 和《 的翻译 为例
王 心 洁 ,陈 曦
(. 1 暨南大学 翻译学院 , 东 珠海 59 7 2 暨南 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 广 100;. 广东 广州 5 03 ) 16 2
【 摘
一
要】 限知视角” “ 主要指读者只能通过小说叙述者或人物的个人视角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翻译是
理 论依 据 , 因为译者 首先 要作 为读者 阐释 源语 文本 ,
然后在此基础上重新叙述故事 , 继而与译入语读者 间形成阐释循环。然而 , 如果完全将读者的阅读假 设 作为 评论准 绳 , 就极 有 可 能会 误 解 甚 至 歪 曲原 小
说 的意 义 。这 一缺 憾 已引 起文 学 批 评 界 的关 注 , 在 翻译界 则更应 当得 到重 视和修 正 。 以多丽 丝 ・莱 辛 ( o sLsi )的短 篇 小 说 D r es g i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