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物质三大特性 揭示地月互动奥秘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认识月球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认识月球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天空中的秘密》,详细内容为第二十三节《认识月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孩子们了解月球的起源、特征、以及与地球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了解月球的表面特征。
2. 培养幼儿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幼儿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掌握月球的表面特征。
重点: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幼儿认识月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月球仪、天文望远镜模型、月球表面图片。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和月球仪,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哪个星球吗?它们有什么关系呢?”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月球的起源、特征以及与地球的关系,让幼儿初步了解月球。
3.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分发月球表面图片,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月球特征。
4.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以及月球的特征。
5. 小组汇报(10分钟)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7. 创作环节(10分钟)让幼儿用画纸、彩笔、剪刀和胶水制作月球表面的手工作品。
六、板书设计1. 月球起源2. 月球特征表面有环形山没有大气层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3. 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地球与月球相互引力形成潮汐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月球。
2. 答案要求:要求幼儿发挥想象力,画出月球的表面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鼓励他们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夜空中的月球,了解月相变化,进一步培养幼儿对天文的兴趣。
认识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认识的奥秘知识点总结人类自古以来就对世界的奥秘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到微观和宏观的各个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发现了许多令人惊奇的奥秘知识点,揭示了自然界的种种规律和现象。
本文将从宇宙、地球、生命、人类和科学方法五个方面展开,总结认识的奥秘知识点。
一、宇宙的奥秘知识点1. 宇宙起源宇宙的起源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现代天文学认为,宇宙是从大爆炸开始的,大约在138亿年前,整个宇宙仅仅是一个非常小但极度炽热的点。
在大爆炸之后,宇宙迅速膨胀并形成星系和行星等天体,直到今天的面貌。
但宇宙起源的真正原因和过程仍然存在着许多未知之谜。
2. 黑洞黑洞是宇宙中一种极为神秘的天体。
它的引力极其巨大,甚至连光都无法逃脱。
黑洞的形成需要极其密集的物质,通常是恒星在塌缩的过程中形成的。
黑洞是宇宙中非常特殊的存在,对它的探索是人类的一个重要课题。
3. 星际旅行在宇宙的尺度下,星际之旅是人类非常向往的。
然而,由于宇宙空间的广袤和光速的限制,现在人类还无法实现有效的星际旅行。
但科学家们认为,通过对时空的理解和技术的进步,星际旅行有望在未来成为现实。
二、地球的奥秘知识点1. 地球的形成据科学推测,地球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
当时,地球是一团炽热的岩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表面逐渐凝固成为地壳,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地球。
但地球形成的细节和过程仍然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奥秘。
2.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的结构一直是地质学家研究的焦点。
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结构。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最核心的区域,主要是由铁和镍组成的。
地幔是地核和地壳之间的区域,主要是由硅、铁、镁等元素组成的。
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主要构成了地球的陆地和海洋。
3. 地震和火山地震和火山的发生都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活动相关。
地震是地球内部因为地壳构造运动而引起的地震波。
而火山是由地幔深部岩浆上涌到地壳表面形成的。
地震和火山的发生是地球内部活动的表现,也是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认识的重要途径。
认识常见的科学知识

认识常见的科学知识科学是一种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的方法和知识体系,它涵盖着广泛而丰富的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一些常见的科学知识,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科学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科学。
一、物质的三态物质存在的三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的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的排列比较紧密;液态的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分子间的排列比较松散;气态的物质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分子间的排列十分松散。
我们常见的水可以在不同条件下存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指的是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它使我们产生了日夜的交替。
地球公转指的是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它使我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导致地球上时间和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
三、光的传播和折射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可以传播,并具有一定的速度。
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即光线通过两种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方向的改变。
例如,当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光线会发生折射现象,看上去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偏移。
四、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释放氧气的过程。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并释放出的氧气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光合作用是维持地球上生物生存的重要能量来源。
五、DNA和基因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构成基因的化学物质,它携带着生物体遗传信息。
基因是DNA的一个片段,负责编码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DNA 和基因的发现和研究对于认识生命的本质和进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六、重力和万有引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它使万物朝向地球的中心运动。
重力是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结果。
而万有引力是指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这是因为每个物体都具有质量,质量越大,引力就越大。
七、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指在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换句话说,能量可以转化形式,但总能量不会增加或减少。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物理定律,影响着我们对能量的利用和保护。
幼儿园科普知识——月球教案:探索宇宙的奥秘

幼儿园科普知识——月球教案:探索宇宙的奥秘知识文章标题:幼儿园科普知识——月球教案:探索宇宙的奥秘在幼儿园的科普教育中,月球教案无疑是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方式,通过月球这个神秘的天体,引导孩子们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从多个方面探讨月球的知识,并分享我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月球的基本概念1. 月球的形成:谈论月球的形成理论,引导孩子们对宇宙产生兴趣。
2. 月球的表面特征:探讨月球的表面特征,引发孩子们对月球表面的好奇心。
3. 月球的大小和重量:通过简单的比较,让孩子们体会到月球与地球的大小和重量差异。
二、月球的奥秘探索1. 人类登月历史:介绍人类登月的历史,激发孩子们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2. 月球的岩石和尘埃:展示月球岩石和尘埃,让孩子们了解月球的物质构成。
3. 月球背面的未知:探讨月球背面的未知之处,引导孩子们对未知的探索心态。
三、月球的神秘故事1. 月球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谈论月球在各国文化中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月球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2. 月球的民间传说:分享关于月球的民间传说,让孩子们了解月球在不同文化中的神秘之处。
通过对月球教案的探讨,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园的孩子们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和神秘之处,还能够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科普教育中,月球教案无疑是一种富有趣味和魅力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孩子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增长知识,拓展视野。
月球教案作为幼儿园科普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对月球的深入探索,可以引导孩子们逐步认识宇宙的奥秘,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
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月球教案一定会成为幼儿园科普教育领域中一种有着重要意义的教学实践方式。
作为教师,我深信通过用心设计的教案和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一定能够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引导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为他们的未来梦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月球教案的启发下,迸发出属于自己的科学梦想,探索宇宙的奥秘,成为未来的科学探索者。
幼儿园科普知识教案:月亮和地球的奇妙之处

幼儿园科普知识教案:月亮和地球的奇妙之处在幼儿园的科普教育中,月亮和地球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主题。
通过对这两个天体的讲解,可以引导幼儿对宇宙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本文将从月亮和地球的特点、关系和奇妙之处来进行深入探讨。
一、月亮的特点1. 月亮的外观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呈现出不同的相位,包括满月、新月、上弦月和下弦月等。
幼儿可以通过观察月相图来认识月亮的不同形态。
2. 月亮的表面月亮表面有许多坑洞和山脉,这些地形特征是由撞击事件和火山活动形成的。
幼儿可以通过观察月球表面的图片,了解月球的地理特征。
二、地球和月亮的关系1. 地球和月亮的运行地球和月亮围绕着太阳和地球的公转运动,形成了日、月、地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幼儿可以通过模拟地球、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轨迹,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月亮对地球的影响月亮对地球的引力会引起潮汐现象,这是海洋水位的周期性升降。
幼儿可以通过观察海浪的潮汐变化,来感受月亮对地球的影响。
三、月亮和地球的奇妙之处1. 月食和日食月亮会遮挡太阳光线,形成日食;地球会遮挡住月亮的阳光,形成月食。
幼儿可以通过观察日食和月食的现象,来认识这种奇妙的天文现象。
2. 月球探测人类利用航天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月球的探测和登陆,这为我们揭开月球奥秘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幼儿可以通过学习月球探测的成果,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冒险精神。
我的观点和理解通过对月亮和地球的奇妙之处进行探讨,可以激发幼儿对宇宙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幼儿更加深入地理解月亮和地球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对天文学和科学的兴趣。
希望通过这样的科普教育,可以为幼儿打下对宇宙和科学的基础认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月亮和地球的特点、关系和奇妙之处。
通过这样的科普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宇宙,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希望幼儿在日后的学习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探索这个奇妙的宇宙世界。
恩格斯关于物质的定义

恩格斯关于物质的定义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恩格斯关于物质的定义的科普文章:当我们提及“物质”这个词时,您可能会觉得既熟悉又有些抽象。
想象一下,您走进一个满是物品的房间,有桌子、椅子、书本、电脑等等。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直观感受到的物质。
但恩格斯对于物质的定义可远不止如此简单。
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听起来有点绕口,对吧?那咱们来换个说法。
就好比您去参加一个盛大的水果派对,那里有苹果、香蕉、橙子、草莓……各种各样的水果。
您把它们都放在一起,然后从中总结出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都是有一定形状、颜色、味道的东西,这就是您对水果这个概念的抽象理解。
物质也是这样,它是把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不管是大的小的、固体的液体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综合起来,然后找到它们的共性,从而形成的一个概念。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这意味着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
比如说,就算您闭上眼睛,或者根本不去想月亮,月亮依然在那里,不会因为您的想法而消失。
再比如,在您还没有发现某种新元素之前,它就已经在地球上或者宇宙的某个角落存在着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物质的定义有着广泛的应用。
您想想看,建筑师设计大楼时,他们考虑的建筑材料,比如钢材、水泥、砖块,这些都是物质。
医生给病人治病,使用的药物、医疗器械,也是物质。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开的汽车,用的手机,无一不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物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科学家们通过微观世界的研究发现,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粒构成的。
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原子和分子就是那些小小的拼图块,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物质。
在化学实验中,物质的变化更是生动地展示了物质的性质。
比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铁这种物质与氧气、水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铁锈。
物质世界的认知

物质世界的认知
人类拥有强大的认知能力,有时可以深刻理解由物质组成的世界,以获取更多信息,以便更好地适应这个物质世界。
但是,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理解所有物质细节和产生的各种复杂因果关系。
因此,从认知的角度来讲,物质世界的认知非常重要。
认知的本质在于,能够识别并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并能够把所有的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实现一个个小小的目标。
同时,必须深刻认识到,熟悉物质现象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和技能,而是一种智力和精神的达到。
另一方面,物质世界的认知也是物质学科的基础。
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等,都需要深入的研究,以探索物质世界的本质。
在物质学科中,研究者需要对物质世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中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事件。
这样,只有理解了物质世界才能更好地利用物质世界中的资源和变化。
最后,要想全面理解物质世界,正确运用知识,不仅要有扎实的学术基础,更要有深刻的思想认知能力。
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深入剖析物质世界的原理,以便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以造福人类。
一方面,培养敏锐的物质感知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学会更深入的思考,让自己的智慧和认知也能够更有渊源。
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人类生活的发展目标,更好地把握这个物质世界。
- 1 -。
认识、物质描述与时空-认知与哲学-爱智论坛-PoweredbyDiscuz...

认识、物质描述与时空-认知与哲学-爱智论坛-PoweredbyDiscuz...认识、物质描述与时空认识、物质描述与时空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对人的认识特点的讨论,得出只要我们对物质世界的描述能在实践中始终带来正确的结果我们便认为描述是正确的,但这种认识描述往往存在假象,而且由于信息来源的限制由于信息来源的限制,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某些假象的存在。
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什么是时间、空间。
关键词:认识;描述;时间;空间前言牛顿认为宇宙是三维的,时空是绝对的。
爱因斯坦认为宇宙是四维的,时空是相对的。
而弦论者认为宇宙是十维,甚至是十一维的,时空是不连续的。
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些观点呢?如何认识各种宇宙及时空理论不管是对哲学还是对其它科学的发展都是极有益的。
物质世界首先是客观存在的,然后是被人认识、描述的,时间、空间都是人对物质世界的描述。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描述必然会受到人的认识特点的影响,因而要讨论清楚时空就不能不讨论人的认识特点对描述客观世界的影响。
在宇宙是无限的前提下,信息来源及认识特点的限制,决定了人对物质世界的描述永远只是宇宙局部的某些时空层次上的某些物质的某些运动。
这些描述只要始终带来正确的结果,人便会认为,这一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描述。
我们不可能知道我们的描述是否与真实的世界完全一致,当然也无这个必要,只要我们的描述能在实践中始终带来正确的结果。
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描述是对它的一种对应转换,对客观世界可有多种转换(描述)形式。
也就是说对一运动可有多种描述方式,这些描述能被实践修改与证明,描述的目的和标准是实践。
相对论、弦论都是对物质世界的一种描述。
根据以上的认识,本文对物质世界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得出了许多具有启发价值的结论。
本文主要是从人的认识限制方面来探讨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的。
人的认识限制一、信息来源的限制。
人只能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作用变化,我们是用运动(空间与时间)来描述这些作用变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物质三大特性揭示地月互动奥秘
作者:陈国生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4年第12期
为何一周以上天气不可测?
看过或听过天气预报的人都知道,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气象部门只能作1-3天的天气预报,即便是科技最发达的美国,也只能作一个星期的天气预报,而且准确率有限。
它们所用的工具一般是卫星云图+巨型电子计算机,所用的理论是数值、概率……对于预测未来1-27年的天气趋势、过程等等,世界各国都认为是不可能的。
在他们的学术理论中:大气运动是无序的,具有蝴蝶效应,因此灾害不可测……
为什么现代科学解决不了中长期天气尤其是天灾的预测问题呢?没有完整而正确的基础理论指导,就不可能有可靠的预测方法。
那读者可能要说:西方科学有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呀!例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测不准原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普朗克的量子力学等等。
这些理论大部分都获得过诺贝尔奖呢!笔者认为正是诺贝尔奖将这些不乏缺陷的理论捧上了神坛,建立了西方科学理论的“法庭”,任何理论都不许越这雷池一步,否则,就是“死刑”。
已有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还不许别人去创新解决。
例如地震天灾不可预测论等等,就是既得利益的护身符,是知识创造的紧箍咒……学术自由变成了权术自由!
从地月互动力理关系探寻预测之道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笔者1-27年的气候准确预测给解决问题提供了启示。
大家都知道:人类知识的前提是认识“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已得到人类的共识。
物质创造了生命,并进化到人类,证明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且这些规律是可以利用的。
当然,地球之上的大气运动也是有规律的,我们只有找到这种规律才能加以利用,并循此规律预测天启。
如何寻找呢?中国的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为我们指示了方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合起来就是日地月天体运行力理关系。
笔者利用天文台提供的月球运行轨道中的朔望、上下弦、近远点共6个时刻要素描绘日地月天体运行图,一年一张(具体画法请看笔者著作《物质基元结构力学原理及运用》第5~7页,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有30年以上的图就可以寻找到周年、14个月(413.3天)、6年(413.3×5)、n·9年(n为正整数)、27年2天22小时周期等等的运行规律。
这里侧重介绍27年2天22小时的周期。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认为:所有行星运行都是圆形的。
开普勤行星运动三定律纠正圆形轨道,总结出椭圆轨道,但不知行星运动机制,受牛顿惯性定律影响,未达到椭圆二次函数原理,难以运用。
从上述日地月运行图可知:3个地球月中,月球接近地球点轨道周期长度相差
4-5天,天文学至今无法解释。
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上述现象是地月公转轨道共同作用形成的,月球轨道速度的激发和衰减,证明星球运动有力学机制,这里称为星体力理运动。
这种运动的力理关系,彻底否定了星体的惯性运动。
对不对呢?下面用数理分析:月球绕地球公转1年有13或14个周期,将每一个周期的椭圆画到图中,一年中的椭圆叠加一起,随着月球近地点的移动,地球轨道上的位置发生了相应变化。
在二次函数椭圆中,地球作为焦点一年之中有两个,即F1和F2,F1和F2半年循环一周,F1和F2的位置半年交换一次。
这说明一个问题,地球在理论轨道上受月球轨道作用力的影响,作了正或余弦形态的运动。
这进一步否定了行星的惯性运动,并且从中可以找到地月运动力理关系的规律,这个规律符合科学界公认的二次函数椭圆的数学公式。
笔者通过运用量体运动力学关系的规律发现:随着月亮围绕地球公转每27年2天22小时一个周期的运行,由地月互动运行作用力引发的地球天气乃至天灾现象,也有相应的规律,据此,笔者便可运用这些规律较为准确地预测1-27年的地球气候乃至天灾了。
笔者运用地月互动运行的规律预测预报1-27年的天气气候过程的准确率,反过来又证明了上述规律的正确性。
笔者于1983~1993年与黑龙江气象部门合作,十年中所预测的天气气候准确率已有部分鉴定;1995年~现在参加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预测和总结工作,每年的预测有该学会20年来的科学记载黄皮书为证。
虽然总结是自己进行的,但对应历史气象资料的对应率超过90%。
按中央气象台长期预报的标准检验5年平均超过80%的准确率。
从气候预测探求物质三大特性
上述运用数理归纳出日地月三者之间的运行关系及其规律,并运用这种规律进行1-27年天气气候过程预测预报的初步成功,可推导出物质三大特性:1、属性是质量与能量不可分割的双形态:2、由属性可导出双形态5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光子类→(组成)电子→中子(含质子)→元素→宇宙万物;3、电子绕核运动与星体的力理运动是同理不同层次。
由3可知电子绕核运动使原子产生了相应光谱;同理,行星绕主星相应公转使主星产生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
这样一来,利用月地日关系总结形成的27年2天22小时的大气变化周期规律就是必然的事了。
试行验证今年8-10月台风和降水预测
科技工作者如有兴趣,可以以局部预测预报来检测和体验。
例如:可通过查阅27年2天22小时(这是平均数,每年实况按天文台提供的月球近地点轨道日期为准)前的1987年降水重点月10月降水日期的降水记录,从而可得出2014年10月的具体降水三要素,详情预测如下:
10月:鄂南、渝南、湘北、贵北:11~16日中~大雨为主,局部暴雨~大暴雨。
湘南、贵南及相邻滇东、桂北:12~17日大部中~大雨为主,局部暴雨。
浙南、闽大部、赣南:9~14日中~大雨为主。
闽南、粤桂大部:9~14日(自南向北)北部中~大雨,局部暴雨,南部小~中雨。
台风降水与亚洲季风降水是两大不同系统。
台风预测目前来说三要素准确率低于季风降水的准确率。
其原因是没有对应年份台风相应资料,只能作骨架式的预测。
下面对2014年8月、9月四个台风预测供大家参考。
说明:最高风速、最低气压在括号内(X1、X2);如果台风在8月7-10日、9月5-8日登陆会造成不可抗拒的灾害。
8月上旬超强台风(65、920)经台湾北上浙苏,后入日本海;中旬一台风(40、965)经菲北入南海(影响西沙)在越中部登陆;下旬超强台风(60、920)经菲北入南海,在珠江口以东登陆入赣。
9月上旬台风(40、950)经菲北入南海,在海南—雷州半岛一带登陆。
上述降水与台风预测,请广大读者在不久到来的2014年8-10月进行关注、检测,相信能被一一验证,正如笔者9年来用此方法预测的一样。
地月运行关系证实了太极五行规律
笔者之所以能找到这种理论和方法,是因为中国古人在3000多年就指明了方向。
易理就是物质学运动力理关系的应用。
请看:日地月运动中,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叠加起来27年2天22小时的图形就是太极图;在椭圆函数公式中,椭圆上任意一点到两个焦点之间距离之和总是相等的。
再看中国古文化中的河图洛书,也有如此神奇的印证。
有些人将五行与五运六气乱解释一通,不免误人子弟。
所谓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生和克是力理词的运用,相生是地球绕日公转中,东方木(春)、南方火(夏)、地球本身作为土,西方金(秋)、北方水(冬),按地球轨道方向运动就是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冬夏和春秋相异比喻相克,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难道这不是科学方法吗?难道还要求古人用现代科学学术用词来表述吗?所谓五运六气,是指月球公转轨道中5个朔近汇合周期(413.3天)对应地球公转6年,它的周期2倍是甲子农历历法的依据。
东西方科学文化融合才能造福人类
综上所述,物质三特性理论的发现可知:西方科学作为研究物质学的方法,对自然知识的发现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但对自然知识理论的归纳和总结,却又是片面的。
数学作为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但不能代替自然科学。
用数学方法证明自然科学是颠倒了顺序,而是应该从
自然科学中总结出数理关系并加以应用。
西方科学至今绝大部分研究的是物质质量静态,没有与物质运动的动态相结合,形成了不完整的物质物理学。
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是物质质能合一的动态力理关系,但没有可见的质量相对应物质体实证和说明,只留下了博大精深的文献,留待后人去发掘、证明和运用。
鉴此,现在我们的迫切任务是:将西方科学与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结合起来研究,优势互补,合优去劣,互鉴互启,融合共进,彻底地解决人类知识和宇宙万物的哲理、物理、易理、数理等等的统一问题,归根到物质学中去,才能真正解决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自然与社会的各种问题,从而造福人类,升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