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国内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综述

国内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综述

s e ta ob o tt ersa c r O a l k u h ee rh wo k wo lwie ap c dt o s h ee rh wo k S st n p t ersa c r rd d . n o i
Ke r s y wo d :La d u iz t n;1 d c v r h n e n ti i la o n a o e ;c a g
看到的地球表面》表述 了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 的关系。但在 2 世纪 9 年代 以前对于土地利用/ = , 0 0 5 地覆
随着人 口的增长 、 粮食短缺、 环境污染、 气候差异等一系列问题 的 E t 趋激化 , 全球变化的研究领域逐渐 加强了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 adU e dL n oe C ag简称为 L ) L n s adC vr h , n a n U1 的研究。 自上世纪九 c 十年代初开始 , B ( I P 全球地圈与生物圈计划) I P 全球变化人文计划) G 和 Ⅻ) ( 积极筹划全球综合研究计划 , 在其推动下于 1 9 年发表 了《 95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计划》 将 L C , U C列为 核心项 目之一 , 使得 L C U C研究成为 自然及社会科学共同深感兴趣 的热点和前沿内容。土地利用是指对 土地的使用状况 , 是 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 , 按照一定 的经济、 社会 目的, 采取一系列生物、 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 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L 。土地覆盖则是指地表的覆盖状态。不仅包括地表 的植被, 1 j 也包括地表 的各种人工覆盖物和人工改造物 , 是地球表层的植被覆盖物和人工覆盖物的总和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 的关系密不可分 L。土地利用是土地覆盖变化的外在驱动力 , 2 j 土地覆盖又反过来影响土地利用 的方式 , 两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

的影响, 且具有很 强的地域性和综合性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一些有代表意义的学者观 点, 分别从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因素、 驱动机制
及土 地利 用 变化 驱 动力分 析模 型 等 多个方 面进行 了具体分 析 。
关键 词 : 土地利 用 变化 ; 动 力; 驱 因素 ; 制 机 中 图分类 号 : 8 N 文 献标 识码 : A
的土地利用项 目,项 目主要对 亚太地区土地 利用/ 覆盖情况 进行可持续研 究等 。 随着国际上有关 L UCC研 究大量开展 , 2 自 O世纪 9 0年 代起我 国学者紧跟国际研究动态 ,开展了一 些对 土地 利用/ 覆被变化 的监测 、 驱动 力 、 生态环境效 应的研究 ( 张芳 怡等 ,
探索争鸣
CAM GCI / ■ HRI H A N N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
◎陆 晓 波
( 南京农 业 大学公 共 管理 学院 , 苏 江 南京 20 9) 1 05 摘要 : 土地 资 源是 人 类赖 以生存 以及 社会 经 济可 持续 发展 的基 础 , 随着人 口增 长 、 食短 缺 、 境 污染 、 粮 环 气候 变异等 一 系列全球 性 问题 的 日 激化 , 趋 全球 性 变化研 究领 域 逐渐加 强 了对 土地 利用 、 土地 覆被 变化 (ADU EAD LN O E H NE LC) L N S N A DCV RC AG - UC 的研 究 。 目 前 , 国对 土 地利 用 变化驱 动 力分 析较 为深入 , 究成 果表 明土地 利 用 变化 既受 自然 因素 的制 约 , 我 研 又受 社会 、 济、 术 、 史 等 因素 经 技 历
文领 域计划) 19 年委任 了正式的核心计 划委 员会 , 于 于 93 并 19 年联合提 出了“ 95 土地利 用/ 盖变化 ” 究计划 , 覆 研 进行土 地利用/ 覆盖变化研究 。19 年 ,国际应用 系统分析研 究所 95 ( A A 为了推动土地利用/ I S) L 覆盖变化方面 的创造 洼研究和交 叉学科研究 , 以欧洲和 亚洲北部 为研究对 象 , 确定 以发展新 方法 , 提出新概 念 , 对复杂 的人类— —环 境系统进行预 测( 陈 佑启 、 杨鹏 , 0 )日 京都大学 、 2 5; 本 0 国立环境 研究所及东京农 业大学所做的 L G C项 目, 为研究全球环境保护而进行 U/ E 是

三原县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三原县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2 .陕 西 省 灾 害监 测 与 机 理 模 拟 重 点 实验 室 , 西 宝 鸡 陕
摘 要 : 用 陕 西 省 三 原 县 2 0 利 0 4和 2 0 0 9年 土 地 利 用 数据 , 分析 了三 原 县 土地 利 用 现 状 和 结 构 、 土地 利 用数 量 变 化 特 征 以 及 土 地利 用 变化 幅度 和 动 态度 。 在 此基 础 上进 一 步 探 讨 人 口 、 业 化 和 城 镇 化 、 策及 经 济 发 展 工 政 等 因 素 对 土 地 利 用 变 化驱 动机 制 。
( 9s 2 ) 宝 鸡 文理 学 院重 点 项 目( K0 8 . 西 省 自然 地 理 学 重 点学 科 资 助 。 oJ o 7 , Z 8)陕 作 者简 介 : 春 : 1 7一 , , 族 , 徐 i 9 3) 女 汉  ̄( 陕西 汉 中人 , 鸡 文 理学 院地 理 科 学 与 环境 _ 系 副 教 授 , 宝 T程 硕士 , 事 3 从 S与 资 源 环 境 应 用 研 究 。
21() 0 1 3

西




・2 7 2 ・
三 原 县 土 地利 用 变 化 及 驱 动力 分 析
徐春 迪 - - ,苟克 宁 , 军林 , 。 宋 。 袁 博
7 10 ) 2 0 7
(. 1 宝鸡文理 学 院 地理科 学与 环境 工程 系, 陕西 宝鸡 7 1 0 ; 2 0 7
5 7 3 m。 7 . 8k 地处 鄂尔 多斯地 台南 缘 褶皱 带上 , 地
用 来描 述某研 究 区一 定时 间范 围 内某 种土 地利 用 类 型 的数量 变化情 况 , 表达式 为 : 其
K 一 — b ma× 1 × 1 0 m B 0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摘要:土地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本报告旨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探讨其性质和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可持续土地利用。

一、引言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功能发生改变的过程。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土地利用变化愈发引起关注。

本章将介绍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以及相关概念和定义。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性质1.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性质:土地利用变化具有一定的时间特征,可以分为短期变化和长期变化。

2.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性质: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布规律,不同地区之间的土地利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3.土地利用变化的功能性质: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各种影响,可分为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

三、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1.人口增长和城市化: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扩张和农村人口外流导致了大量耕地流失和自然环境破坏。

2.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土地用于建设工厂、基础设施和商业用地,这导致了耕地的减少和土地利用型态的改变。

3.政策因素:政府的土地政策和规划对土地利用变化起到重要的影响。

土地征收和城市建设规划的实施,会导致土地利用的变化。

四、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1.经济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2.社会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会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同时也会带来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3.环境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资源的耗竭和污染问题。

五、土地利用变化的对策和建议1.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政府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和发展策略,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土地利用。

2.加强土地保护和管理:完善土地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土地的过度开发和滥用。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一、引言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一种方式,是农业、工矿、交通运输、旅游和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基础。

本报告旨在对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以求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二、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概述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指土地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和演化。

根据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用地面积的减少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向城市流动,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和城市用地,导致农用地面积的减少。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农用地面积减少了约10%,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计。

2.城市用地的扩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主要体现在新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加了约20%,城市化对土地利用造成了较大影响。

3.工矿用地的增加近年来,为了满足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需求,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导致工矿用地面积的增加。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工矿用地面积增加了约15%,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4.林地和草地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有所增加。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约5%和10%,但仍存在一些地区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

三、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原因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根据研究和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的推进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大需要大量土地资源用于建设住房、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导致农用地被转为城市用地,土地利用现状发生变化。

2.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衰退,大规模农业生产成为主流,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用于农业生产,导致农用地面积减少。

3.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了满足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土地被拿来建设工矿用地,导致农业用地减少,工矿用地增加。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在土地上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耕作、建筑、采矿、林业、城镇建设等。

而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则是指土地利用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及其产生和影响的原因,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时空变化特征(一)时间变化随着经济、社会、技术等发展的不断推进,土地利用也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

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目的也在逐渐变化,即从最初的农业、牧业、渔业发展到工业、城市化等现代经济活动的利用方式。

同时,不同时间段内土地利用的主导特征也不尽相同,比如在20世纪初,农业仍是世界各国的主要产业,土地逐步用于农业生产,而到20世纪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城市和工业用地占据了土地利用的主导地位。

(二)空间变化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一般是指在不同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状态的差异。

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受到地理、气候、土地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各地在土地利用上的差异也显得十分明显,在不同地域内,土地利用的主导产业及其分布情况各不相同。

二、驱动力分析(一)人类活动驱动人类的活动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关键驱动力。

人类对土地的活动主要通过征地、改造、建设等方式进行,人类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追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等都是人类活动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

同时,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压力十分巨大,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引起了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人类活动中,需要不断强调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引导人类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二)经济发展驱动经济发展也是推动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总体来说,经济发展带来了人类活动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变化。

尤其是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直接推动城市用地的大幅增长。

但同时也带来了土地资源有限、污染治理困难等问题,因此革新诸如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经济模式,加大农村、生态、水环境等领域的投资,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xx年xx月xx日•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与现状分析•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长治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论与展望目录01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家政策推动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地区发展需要长治市作为山西省的重要城市,其土地利用变化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影响。

现有研究的不足目前对于长治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对驱动力因素的系统性分析,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研究背景通过对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进行分析,可以丰富土地利用变化理论,为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实践意义通过对长治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进行研究,可以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和个人在土地开发和利用方面提供指导。

理论意义研究意义VS02文献综述与现状分析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影响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预测等方面。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的研究则更加注重土地利用变化的实践应用和政策研究,如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保护、土地市场调控等。

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现状分析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目前,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

定性研究主要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研究;定量研究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GIS技术等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和预测。

研究领域的广泛性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自然地理、城市规划、农业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这些领域的研究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形成了复杂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

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

因此,在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政策法规、市场机制、社会文化等。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布局和利用方式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压力,土地利用变化日益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不少地区需要开发新的工业园区和商业中心,从而导致农用地被转用为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

此外,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田的面积也会因为规模化经营而减少。

这些经济因素使得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人口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动力之一。

人口的增加导致城市扩张、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从而使得土地被用于建设居民住宅、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

此外,人口多样化的需求也会促使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化,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

三、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可利用性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一些地区由于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等自然条件,适合用于农业生产,因此农业用地占据主导地位。

而一些地区则由于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等原因,只能用于保护性利用或者不适宜用于人类活动,因此很少被开发利用。

四、政策导向政府的政策导向也会对土地利用变化起到重要的影响。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土地承包、农村集体经济等政策来推动农地的集约利用,以提高土地生产率。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鼓励城市更新和土地再开发,以优化土地使用效益。

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和方向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五、社会需求社会需求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追求,对于城市绿化、自然保护区等需求逐渐增加,因此部分土地被转用为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等。

此外,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兴产业的出现也引发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例如科技园区、生态农业等。

六、全球变化全球变化对土地利用变化也产生了影响。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问题使得一些地区需要重新调整土地利用策略,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发表时间:2010-08-09T15:53:38.48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6月第1期作者:陆晓波[导读]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口增长、粮食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异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日趋激化,全球性变化研究领域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的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口增长、粮食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异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日趋激化,全球性变化研究领域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的研究。

目前,我国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较为深入,研究成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又受社会、经济、技术、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且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综合性。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一些有代表意义的学者观点,分别从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素、驱动机制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模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素;机制中图分类号:N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49-02一、引言土地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综合性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

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与IHDP(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领域计划)于1993年委任了正式的核心计划委员会,并于1995年联合提出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计划,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1995年,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LASA)为了推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方面的创造性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以欧洲和亚洲北部为研究对象,确定以发展新方法,提出新概念,对复杂的人类——环境系统进行预测(陈佑启、杨鹏,2005);日本京都大学、国立环境研究所及东京农业大学所做的LU/GEC项目,是为研究全球环境保护而进行的土地利用项目,项目主要对亚太地区土地利用/覆盖情况进行可持续研究等。

随着国际上有关LUCC研究大量开展,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学者紧跟国际研究动态,开展了一些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监测、驱动力、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张芳怡等,2009)。

由于我国具有土地利用条件优越、土地资源数量高度稀缺、土地开发强度大、综合产出率高、耕地流失强度大、土地利用结构急剧变动等一系列显著的驱动特征,因而驱动力及驱动机制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关键领域,同时也是建立动态模型定量分析和预测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

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素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一般包括自然驱动力和社会经济驱动力。

在自然系统中,气候、土壤、水文3类被认为是主要的驱动力类型。

在社会系统中,社会经济驱动力可分为接驱动力和间接驱动力,直接驱动因素包括:对土地的投入、对土地产品的需求、土地集约程度、土地权属、城市化程度、土地利用政策及土地资源保护态度等,间接驱动因素包括:人口变化、技术发展、经济增长、经济政策、富裕程度和价值取向(郑海金等,2005)。

对于此类研究,我国许多学者从不同尺度、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例如:李静等(2008)对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淡水和海洋咸水所控制的水文条件变化等自然因素是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基本控制了分布的格局,并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可能性及变化方向。

郭杰、欧名豪、刘琼、欧维新(2009)根据江苏省不同来源耕地数据差异,对江苏1949-2006年耕地数据序列进行修正,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成果表明人口增长与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等社会因素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王宗明(2009)对2000-2005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活动干扰的强度和频率加剧等社会因素是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虽然目前关于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大都包括上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但这些因素在不同时空、不同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作用程度及表现形式还是有所不同的,进行一些特定时期典型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Zhang K等(2007)指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应包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指标体系和热点地区以及关键性区域的研究、自然与社会经济变量的动态监测以及从局部的案例研究到区域与全球过程模拟的研究,其研究重点是“热点地区”、脆弱区与典型地区研究。

国内方面的研究与国际方面相似,学者们通常选择我国“热点地区”、脆弱地区和典型地区。

脆弱和典型地区大多选择受各种因素影响生态环境相对敏感地区或受人文因子影响急剧变化并对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地区,如黄英等(2010)就黄果树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相关研究等。

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是一种典型案例对比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提高土地管理中的自然——社会驱动力变化的认识,从而帮助建立区域和全球模型。

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行为与决策、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模拟、从局部的案例研究到区域与全球的过程模拟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可持续性研究,其中颇受重视的内容是社会经济机制及土地利用决策的影响(何春阳、史培军,2007),包括:体制怎样影响到具体的土地利用行为,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的改变怎样作用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过程,大区域范围内的国际性协定、国家的环境与国土政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等。

摆万奇(2005)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结合经典的数理统计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区域性土地利用结构及其驱动因子进行统计分析,将主要驱动力与土地利用类型置于统一的系统中,来考察土地利用的长期动态趋势,较好地模拟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过程,并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贡献作用的大小。

王思远等(2002)在研究湖北省1996以2000年土地利用时空特征的基础上,对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了简单的定性分析,认为人口数量、农业人口比重以及收入增加等经济因素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杨桂山(2001)在研究长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数量变化过程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及其作用,导致长江三角洲耕地数量减少的驱动力主要是政策、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数量变化过程中的明显突变主要与国家宏观政策背景相关联,而耕地数量变化的阶段性和持续减少则主要与经济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人口增长对耕地减少的驱动也不可忽视;朱会义(2006)等通过对环渤海地区耕地流向及其与人口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分析,得出土地管理政策、人均居住用地的增长、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及城市扩张是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在驱动机制研究方面,国外的做法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土地利用变化历史与现状数据获取,并采用多种数学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主导因子,建立土地利用变化定性的概念模型与数学模型,在建立模型时,普遍考虑到了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并得出结论:在长时间尺度范围上,自然环境条件的改变对土地利用变化起重要的影响,但在短时间尺度内,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在土地利用变化中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Bicfk,2001)。

四、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研究国际上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研究,很重视系统模型的开发和应用,重点强调大规模、跨学科和综合性,建立了不少不同尺度、不同内容的分析模型。

最初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模型是以Richardo和Von Thunen的地租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城市土地;F. wu,K. C. Clarke,R. white,M. Batty,H. Couclelis等运用CA(Cellular Automata)模型对土地利用变化特别是城镇用地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研究;Zuidema G等运用现IMAGE2.0 (Integrated Model to Assess the Global Environment)对经济因素与气候条件影响下的全球土地覆被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

目前,国际学者针对土地利用变化建立了区域与全球模型——空间统计模型框架。

区域与全球模型采用综合分析与评价的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已有区域模型的回顾总结与对比、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模型建立过程中的关键性技术与问题、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及其相关系统的动力机制、发展规划与关键性的环境问题及其影响评价的研究。

例如:Veldkamp、Fresco和Verburg先后提出的并不断改善CLUE模型,能够模拟多种同时发生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广泛运用在世界各地(Turner BL、 SKole D,2005)。

我国研究者除了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CLUE模型外还引入其它学科中较成熟的模型来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预测。

其中陆续引入或提出了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重要度模型、邻接度模型等模型并用于实际案例分析中。

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与荷兰瓦赫宁根农业大学合作,在深入探讨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的综合性、土地利用变化的规模相关性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模型(CLUE—CH)(陈佑启等,2005)。

该模型包括统计分析模块、人口模块、需求模块与空间布局模块等,并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多尺度对土地利用的动态时空变化进行模拟,还对中国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与粮食生产的差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龙花楼(2007)等运用双变量统计分析模型分析了昆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通过叠加分析并依据公式建立1987—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矩阵,计算每一覆被类型的“变化减少”或“变化获得”在转换过程的净得失中所占的百分比,得出昆山市1987年和2000年两期栅格化的土地利用图。

黎夏等(2008)将基于GeoCA(地理元胞自动机)的城市扩张模型引入到传统的Location-alb-cation选址模型中,构建一个动态的选址模型框架,探索如何将选址结果建立在动态的、科学的城市形态预测基础上,促使选址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先见性和更符合可持续发展。

徐昔保等(2009)基于DUEM模型对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通过采取种子点、导入综合控制层因、训练模型调整参数等过程模拟分析了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变化。

此外,也有学者从水文、温度、地质、地貌、土壤、光照等的自然环境因素出发,研究了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并依据所建立的空间分异模型,确定了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总体空间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