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最性感舞剧”——《莲》观后感
舞剧莲花观后感3篇

舞剧莲花观后感3篇舞剧莲花观后感1舞剧《莲花》,将“莲花”这一诗化的主题意象,借由现代中国舞的表现形式,予以充分的诠释和升华。
在巧妙的时空设定之下,佛陀和莲花这两种具体形象相互幻化,来折射人性之中最本真的善意和美好。
剧中的情节设定连贯顺畅,但艺术情绪却跌宕起伏,不乏亮点,摄人心魄。
在用肢体语言,展现宗教文化清净、慈悲、超脱的特性的同时,嵌套着幽默诙谐,夹杂着残酷冷漠,而最终又统一归回形而上的思考之中,定位精准,立意深刻。
莲花的自然属性,经常用来与佛教的教义相类比,予以美化。
佛与莲花的共性,也成为舞剧的切入点。
本剧所使用的“莲花”题材,有别于传统的中国舞对花本身姿态形象的诠释,而是潜入其中,挖掘“莲花”背后更高深的文化内涵。
在佛教文化之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洁净脱俗、叶花实并存的稳固周全,都与佛教的意旨相契合。
临近莲花,也如同临近宗教一样,都能使人深觉平静与喜乐。
本舞剧思路开阔,着力将于将这种高尚、超越的情感境界,借由舞蹈这种感染力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传递给观众朋友,带来平和、通透的心灵体验。
舞剧莲花观后感2舞剧讲述敦煌彩塑师“乐僔”,感知“莲花”真善之美好,创作出一尊莲花泥塑的故事。
编者赵小刚借鉴大量敦煌壁画及彩塑中精美的肢体语汇描绘出“乐僔”在探索自我生命原点的旅行中,背负着泥塑不畏风雨秋暑,走过万水长路的感人过程,赞颂了人类对于真爱真善之本源的执著追求及美好夙愿。
舞剧通过故事线依次呈现:泥沙环绕的月牙泉舞,眼睛与手表演的蓝莲花舞(借鉴北魏与西魏时期壁画伎乐菩萨手姿手位) ,诙谐顿挫的石莲舞(借鉴初唐莲花童子壁画),安静委婉的锦鲤舞,手足缠绕的并蒂莲舞(借鉴敦煌465窟密宗壁画造型),如意自在的金刚罗汉莲舞(借鉴榆林窟西夏金刚彩塑),刚柔相济的红莲舞(借鉴西魏飞天羽人壁画造型),西去经途的白莲舞(借鉴大唐西域记玄奘原型),最后一段取材敦煌220窟歌舞伎乐的七宝莲池舞,将美好与祝福通过柔和的肢体节奏并伴随国乐二胡的悠扬曲调,缓缓带给感悟莲花之美好的观众。
《莲》现代舞剧评论

《莲》现代舞剧评论作者:侍昕冉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6期摘要:近年来,众多国内年轻编导尝试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挖掘素材进行舞蹈艺术的创作,北京当代芭蕾舞团的团长兼艺术总监王媛媛就是代表之一。
王媛媛现为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团长。
曾在国内外多个编舞大赛中获奖,与张艺谋合作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为冯小刚编排电影《夜宴》中的舞蹈,还受邀为中央芭蕾舞团、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在内的舞团创作过。
王媛媛此次在南京上演的舞剧《莲》,由明代著名小说《金瓶梅》改编而成,自上演以来这部舞剧受到在社会各界以及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对舞剧结构、主要人物设定及舞蹈思想进行分析,探讨舞蹈艺术在小说文本中如何以其特有的抽象形式生成有思想和价值的作品。
关键词:金瓶梅;现代舞;小说文本;舞剧结构;抽象艺术笔者第一次听闻北京当代芭蕾舞团,是由于该团舞剧作品《金瓶梅》(舞剧原名为《金瓶梅》,改名后为《莲》),一直以来《金瓶梅》这部小说被贴以“淫书”的标签在海内外广为流传,故该团于2011年在香港首演之后,在国内外艺术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这部作品的吸引力从宣传片中能够略窥一二,片中舞美效果美艳,演员动作也是肉欲感极强,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在万众期待与瞩目之中《莲》终于在2016年5月7、8两日于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
此篇评论根据王媛媛于演出前一天在南艺825剧场演讲的《中国文化与现代舞创作》的内容相应展开。
探讨与分析现代舞剧《莲》的创作结构及创作价值。
舞剧共由三幕构成,按节目单的介绍来看,笔者注意到这样一句话:“不为说故事,而是要将书中的精神核心与社会价值性抽象地表现出来”。
王媛媛选择将潘金莲推到主角的位置,以一个女人的视角诉说自己一生的情感纠葛,而武大郎、西门庆、李瓶儿、青梅分别交织在潘金莲放荡混沌的情感生活之中。
这符合了王媛媛讲座中提到的,以潘金莲一个人的视角呈现和探讨人性,反应宋朝末代的风光。
王媛媛的舞剧创作思路,整理后可见如下:第一,舞剧理想的发展路线:女人→男人→社会→人性;第二,借潘金莲的视角反映宋代的社会问题,以女性主义视角剖析人物的核心内涵。
观爱莲舞剧有感

观爱莲舞剧有感舞剧《爱莲》以真实人物戴爱莲为原型,演绎她这辉煌的一生。
我有幸观得此剧,虽未能如术业专攻者深得此中门道,却亦有些许鄙陋的见解。
隔着一层朦朦胧胧的薄纱,舞剧开始了。
第一段,舞者以莲花图案排列,莲花中一人体态婀娜,摇曳在花蕊之中,柔腻,清和。
轻纱就如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泛着淡紫色的微光,如梦如幻。
戴爱莲先生以莲花自喻,也象征她自己的品格高洁,清雅。
第二段中,爱莲手握芭蕾舞鞋,接受西方教育,揽镜自习,亦象征着“中国芭蕾舞第一人”在这里执着、坚韧地起步了。
的确,如果没有她大胆提出现代舞和芭蕾在技巧上应互相借鉴、互为补充的见解,就不会有新型的芭蕾舞,如果没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不会创作出波斯广场的卖花女》和《杨贵妃》、《伞舞》这些优秀的作品。
第三段中,背景音乐突然变得高昂,激烈,俨然是那个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
试想,在那样一个乱世,大家为了保卫家园,拿起武器反抗敌人,那里还顾得上欣赏艺术?如此一来,一些艺术家只能逃往国外,自顾自的过。
但是,爱莲戴上红丝巾,在伦敦多次参加中国运动委员会为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筹集抗日资金举办义演,自编自演《警醒》、《前进》等舞蹈,歌颂中国人民抗战精神。
一位女子,一位舞蹈家,以自己的方式参加了抗日,以自己的方式唤醒中国人民的沉睡的爱国之情。
第四段中红丝巾辗转到一位男画家的手中,月上柳梢头,两人在两地思念,重逢时又喃喃细语,互诉情意,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两人缠绵在月色甚好的夜里。
第五段中戴爱莲为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创人之一,为新舞蹈事业培养一批专业人才这一点显而易见。
她关注舞蹈教育,爱才惜才,注重人才培养。
舞台上,爱莲温柔地教学生盘头发,当一位红衣的乡下小姑娘绊腿摔跤时,她只是轻拍去她身上的尘,一视同仁地细心教导她。
第六段中爱莲与恋人一起采风,走遍了祖国秀美大地,民族民间舞的绚丽多彩,让他们深深的陶醉了!她在这里允吸着丰富的养料。
结合剧目《爱莲说》谈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点

结合剧目《爱莲说》谈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点
《爱莲说》是一部以“莲”为主题的传统古典舞剧,在它的表现中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点。
首先,中国古典舞具有高度的象征性和抒情性。
在《爱莲说》中,莲花以其完美的造型、纯净的品质和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寓意,成为整个剧目中的主角。
舞者们通过身体的表现,将莲花的繁荣、开放、妩媚、凋零等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莲花成为了一种象征,传达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和量身定制的寓意。
其次,中国古典舞在表现手法上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在《爱莲说》中,舞者们通过天衣无缝般的动作变化,将莲花的优美、高雅和神秘营造出来。
在动作表现上,古典舞追求美的平衡与和谐,体现出中国古代人的审美倾向,舞者的的肢体与动作是高度协调,舒展优美的。
而在面部表情上,则注重舞者对情感的深刻演绎,使整个表现更为贴近人性,更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最后,中国古典舞还注重服装和道具的细节表现。
在《爱莲说》中,舞者们身着色彩鲜艳、质地优雅的传统汉服,舞蹈中的各种道具如莲花花茎、莲华、莲粉等,都体现出舞蹈的整体感和细节精致的特点。
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体现出中国古典舞的独特韵味。
总之,中国古典舞具有高度的象征性、抒情性和意境营造能力,在表现手法上注重多样性和细节,以完美的形态、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方式,向人们静静而语。
《爱莲说》在这些审美特点中表现突出,成为了古典舞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绚烂的“彩莲”沉默的“角”——观赵小刚舞蹈诗剧《莲花》有感

绚烂的“彩莲”沉默的“角”——观赵小刚舞蹈诗剧《莲花》有感作者:陈诗涵来源:《艺术评论》 2016年第6期绚烂的“彩莲”沉默的“角”——观赵小刚舞蹈诗剧《莲花》有感陈诗涵日前“闲舞人, ”赵小刚带着他的《莲花》在全国“绽放”一圈后又回到了北京,在保利剧院重启了一次“求索自我生命原点的旅行”。
我搭上这趟末班车,在保利剧院目睹了这一朵“彩莲”的“真身”。
看完整部舞剧,可能是内心受到了净化,心情十分平静。
这样一份难得的平静也为我提供了细细品味这部作品的契机。
舞剧《莲花》一共由八段“莲舞”组成,“一位坚守在彩塑工艺道路上的塑匠在历经坎坷后最终完成使命”的故事成为串联这些舞段的线索。
舞段虽然大多以敦煌舞的语汇为基础,并都借助了“莲”文化的普遍认知,但各自有着其不同的风格情态。
其中第二幕中的“红莲舞”和“石莲舞”是最具有观赏性的。
在创作方法上,这两段舞蹈同其他六段一样,都是从不同的壁画故事中提取人物原型,通过复活壁画上的造型形成动态的舞蹈动作。
由青年舞蹈家李响塑造的“红莲”形象,借鉴的是西魏“飞天羽人”的壁画造型。
“飞天”通常给人一种线条柔和的阴性美感,在以往舞蹈作品中有关“敦煌飞天”的形象也多由女性舞者扮演。
在《莲花》中,编导突破观众的审美习惯,用力量与柔韧技巧兼备的优秀男舞者李响塑造这一角色。
“飞天羽人”衣襟漂浮间尘埃落定般的“气定神闲”和皈依净土般的“沉静淡泊”抢走了主人公和其他“彩塑”的风头。
他的动作刚中带柔,观众从他的一动一静里看到的是舞者思想的肢体诠释和他对于尘世羁绊的挣脱与释然的哲性思考。
这也许是编导动用了如此多优秀的舞蹈家甚至是编导参演这部舞剧的原因。
供养人诙谐的“石莲舞”是整个舞剧一片虔诚祥宁氛围中的亮点。
相对于宗教意味浓厚的敦煌彩塑和被“神化”了的塑匠,供养人的动作是顿挫粗拙的,跳跃的肢体与彩塑端庄平缓的动作大相径庭,凸显了敦煌壁画及彩塑的“世俗”元素。
人与神之间的和谐相善,不仅体现在塑匠与彩塑艺术的大情怀中,也流露在供养人与塑像的小温情里。
浅析舞剧《莲花》的角色塑造

浅析舞剧《莲花》的角色塑造摘要:《莲花》是采用敦煌舞蹈元素创作出来的一个优秀舞剧作品,对于核心角色“乐尊”的成功塑造大大强化了舞剧作品的传情达意效果,提升了其艺术价值。
因此,文章以“浅析舞剧《莲花》的角色塑造”作为题目,正是要采用文献梳理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在简要阐述舞剧《莲花》创作背景与表现手法的基础上,从舞姿形态、动作技巧、舞美设计、敦煌元素四个方面系统总结出了舞剧《莲花》中的乐尊角色塑造特征。
这由此深化对舞剧《莲花》角色塑造的认识,吸收其角色塑造经验,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为将来更好地塑造舞剧角色奠定基础。
关键词:舞剧《莲花》;角色塑造;经验借鉴塑造角色是舞剧阐述叙事内容、表达情感思想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观众认知、理解能力的关键因素。
舞剧《莲花》围绕着核心角色“乐尊”,综合运用动作技巧、舞姿形态、舞美设计等多样化手段来进行了完美的角色塑造活动,从而呈现出一个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角色形象,大大强化了观众对于舞剧《莲花》的认知和理解效果。
舞剧《莲花》积累起丰富的角色塑造经验,因此文章接下来结合个人的理解,展开对舞剧《莲花》角色塑造的研究。
一、舞剧《莲花》作品概述(一)创作背景敦煌石窟起始于北凉时期,结束于明代,绵延一千多年的历史,积累起丰富的壁画、彩塑资源,呈现出大量的天宫伎乐、飞天伎乐、礼佛舞伎、供养菩萨、化生伎乐、伽陵频迦等角色形象与本生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歌舞艺术题材与表现方式等。
这为当前舞蹈创作与表演提供了丰富素材。
上世纪初,梅兰芳在《天女散花》中首次以敦煌壁画舞乐资源为基础,创造出戏曲舞蹈桥段。
1954年,戴爱莲编创出的双人舞《飞天》,成为敦煌舞发展的源头。
1978年,《丝路花雨》的出现,利用具体舞蹈作品展示了敦煌舞个性化表演与审美价值。
与此同时,高金荣先生推出《敦煌舞基本训练教程》,其它学者也推出一系列敦煌舞著作,由此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确定了敦煌舞自成一派的舞蹈艺术地位。
“敦煌”一直是舞剧创作的重要源泉,优秀舞剧作品《丝路花雨》之后,又相继推出了《大梦敦煌》《敦煌》《又见敦煌》《骆道》《敦煌盛典》等,充分展现了敦煌舞蹈个性化的表演方式、艺术风格、审美价值以及敦煌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文化审美等。
结合剧目《爱莲说》谈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点

结合剧目《爱莲说》谈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点《爱莲说》是一部由中国古典舞编创的舞剧,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莲花元素为主题,描绘了莲花生长的奋斗历程和莲花精神的高贵。
结合这部剧目,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典舞注重形神兼备,着重展现出舞蹈动作的美感和舞者的内在情感。
《爱莲说》中的舞蹈动作精细优美,舞者们通过身体的优雅流畅的动作,完美地表达出莲花的柔美和傲慢。
舞蹈动作中的伸展、旋转、轻盈等元素,展现了莲花生长、开放的美妙过程。
舞者们通过微妙的表情和情感表达,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莲花的内心世界。
中国古典舞强调平衡和协调的美感。
古典舞注重舞者身体的平衡和姿态的协调,讲究舞者整体形象的和谐。
在《爱莲说》中,舞者们通过身姿挺拔、手臂舒展等动作,展现了整体姿态的秀美和平衡感的极致。
舞者的身体和动作呈现出优美的曲线和黄金分割,使整个舞台呈现出和谐的美感。
中国古典舞讲究姿势的舞美效果。
在《爱莲说》中,舞者们通过独特的姿势和动作,展示了莲花的凌厉和高贵。
舞者们的姿势在空间中形成美妙的造型,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舞者们运用折、翻、旋等技巧,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舞美效果,使观众眼前一亮。
中国古典舞注重舞蹈音乐的配合。
音乐在舞剧中起到了统领全剧的重要作用,通过音乐的起伏变化,将舞者的动作与情感更好地结合起来。
在《爱莲说》中,音乐流畅而动听,通过旋律和节奏的变化,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莲花的美。
中国古典舞注重舞台美术的营造。
舞台美术设计在《爱莲说》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舞台布景、灯光效果等手段,打造出了一个富有中国古典特色的舞台环境。
舞台背景以莲花为主题,通过灯光的柔和渲染和强弱交替,增强了舞剧的艺术效果,使观众沉浸在一个唯美优雅的氛围中。
《爱莲说》这部剧目展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点,其形神兼备、平衡和协调、姿势舞美效果、舞蹈音乐的配合以及舞台美术的营造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独特魅力。
表达一个时代的心灵悸动——舞剧《莲》和它的编导王媛媛

表达一个时代的心灵悸动——舞剧《莲》和它的编导王媛媛作者:于平来源:《艺术评论》 2015年第7期于平坊间有闻,王媛媛编了部舞剧《金瓶梅》!当然,这是数年前的“旧闻”了。
乍一听,并没有把它当做“花边新闻”,只是觉得媛媛胆大,竟敢去触碰一部历朝历代的禁书——一部非但“少儿不宜”、连成人都“不宜”的书!想到此书曾屡屡被删节出版,留下未注明“此处省略XX字”的数行方格,对这些“方格”如何让舞者用身体来表现其实是心存疑虑的!知道王媛媛有才华,但不知道她的才华有几许?上世纪90年代中期她在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首届现代舞班毕业时,那位“著名”得不行的王玫教授多方游说,一定要学院将王媛媛留校任教。
真让人怀疑她是不是出于“一笔写不出两个王”的动机。
不过那时媛媛已很有些成就,先是跳着王玫创编的双人舞《红扇》,于1994年在第六届法国巴黎国际舞蹈比赛中获现代舞银奖;后又自己创编了双人舞《牵引》,带着学生又获得第七届的现代舞银奖。
只是留校后来了个“想走就走”去美国深造——幸亏是当年放弃了任教北京舞蹈学院的“金饭碗”,才成就了今日北京当代芭蕾舞团的“金光熠熠”!媛媛自美“海归”后,以为她早已“弃暗投明”不搞舞蹈了——因为那种既“自我”又“抽象”的现代舞似乎成了“闲舞人”自说自话的“精神奢侈”,既使有“雷动天下”的雄心也难免落得个“雨过地皮湿”。
后来见到媛媛,是在中央芭蕾舞团《大红灯笼高高挂》“修改版”演出的现场,才知道这个“大为精进”的“修改版”出自媛媛的“手笔”——需知媛媛面对的“原版”是总导张艺谋带着德籍华裔舞蹈编导王新鹏的“心血”。
当然对于这次王媛媛“修改”王新鹏,我倒没有作“又是一笔写不出两个王”之想。
自此,也就会或多或少地留心王媛媛在“现代”什么“舞蹈”?一日翻阅《舞蹈》期刊,见有署名赵颖的一篇文章,题为《王媛媛——中国舞蹈的优雅使者》(载《舞蹈》2007年第1期),才知道王媛媛应丹麦皇家芭蕾舞团之邀前往创作小型舞剧《情·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蹈 , 扎哈罗夫说过 : “ 假如说我们将舞 蹈当作躯 体 , 那么灵 魂就应该是 音乐 , 其 中主要包含 了特征 、 气质 等方面 。” 所 以, 只要 能够透彻 的理解 音乐变化 , 就能够找寻音乐的真谛 , 体会 出舞蹈的 动态感 , 让音乐成为群众舞蹈表演最强
无 论 是 从 历 史 的 角 度看 , 还是从现 实生活实践来看 , 我 们 都 清 楚 的知 道 舞 蹈音乐同舞蹈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 同 样, 舞 蹈 音 乐 对 于舞 蹈 的 意 义也 不 可忽 视。 随 着 现 代 社 会 生 活 中 人 们 精 神 文 化
皮娜 ・ 鲍什的专场舞蹈之后 , 一出演就惊艳了世界 。该剧改
连手 , 国 际化 的阵 容 , 再 加 上 上 千万 的巨资打 造 , 在 当 今 的 中 国舞 蹈 届也 是少 有 的 。
寂 中, 似尘埃 ……当看 完这 一
幕后 让 人 感 触颇 深 , 心情沉重 , 久久 还 在 回味 角色 带 给 我 内心 的触 动 。虽 然 此剧 取 自于 这 样
一
薇, 毕业于 中央音 乐学 院 , 曾与 多位著名 导演合 作 , 创 作 了很 多影视音乐 和舞 台音乐 。强强
心世界。欲望 , 纠缠 , 矛盾……
第 二 幕 —— 金 莲 在 一 条 条 长 绳 交织 的错 乱 复 杂 的 空 间里
火般 引火 自焚 的悲惨结 局 , 各
自终 将 为各 自的所 作 所 为 付 出 代 价 。在耗 尽 余 欢 后 无 声 地离
开世 界 , 是 那样 的聊 无 声 息 , 荒
叶 I J 来 的节 奏 也 有 一 定 差 异 , 但 是 最 关 键
的却 是音乐 能够与群 众舞蹈之 间保 持
相 互 的映合 。
( 三) 群 众 舞 蹈 风 格 决定 于音 乐
不 同的音乐 , 所 能够展现 出来的舞 蹈风格也有所差异 , 在 群众 舞蹈 的表演
过程中, 形 体 动 作 也 有 一 定 的差 异 , 并
生 活水平不 断地提 高 , 人 们对 于舞蹈 、 音乐 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 这样 在很 大程度 上也对舞 蹈与音 乐的进 步 发 展起 到了推动作 用 , 如此 , 才能 够让
艺术 形 式 更 具 生 机 , 更加 充 满 活 力 。
王媛媛 , 北京 当代芭蕾舞 团的灵魂人物 , 曾编排过北京奥 运会开幕式舞蹈 , 电影《 夜 宴》 中的舞段 , 及与张艺谋合作 的芭蕾舞剧《 大红灯笼高高挂》 等。服装设计—— 叶锦添 , 更不用我多介绍 了, 早 已是享誉 国际的视觉艺术家 , 作品
灯光设计 。音乐制作——陈其 钢, 曾荣获多次国际大奖 , 北京 奥运会音乐总监 , 及 主题 曲《 我
和你 》词 曲 作 者 。作 曲— —杜
起舞 。表现 了当下那个动荡不
安 的乱世 , 一 个女人 在男权社 会 中, 压 抑 的情 感 无 处 释 放 , 欲 望 和 渴 求使 之 不 满 足 现 实 的生 活 状 态 。四位 身 着 夸 张 的 黑 色
编 自小 说 《 金瓶梅》 , 因 当 中情 色 尺 度 的 问题 , 曾遭 到 了禁 演, 争 议舆 论 未 断 。与传 统 舞剧 不 同 , 不 管 是取 材 方 面 , 还
是制作方面 , 我认 为这绝对是一部在现今中国文化届 中,
最特 立独 行 的一部 现代 舞剧 。 首先 制作 团 队绝 对算 得 上是豪 华 阵容 。舞蹈 编导 ——
因此 我想谈 谈 自己观 后 的一点 感受 。
的感染力 。
相信提到这部舞剧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 《 莲》 是其改版
结
语
后 的命 名 。早在 2 0 1 1 年, 该 剧 曾受邀 出席 了亚 洲最 大 的艺 术 盛 会— —第 3 9届 香 港艺 术 节 。并且 安 排 在 著名 舞 蹈 家
且群 众舞蹈 者能够 引发 的情 绪 以及 自 身对情感 的表达也有差异 。 就群众舞蹈 表演 而言 , 我们 可 以将 其 当作 视觉 艺
术, 同时也是对 音乐 艺术的一种 享受 。
. ‘ 中国最性 感舞劂
《 莲》 观 后感
刘 潇
通过 舞蹈 表演者 , 就可以将音乐所具有 的节 奏感 以及情感加 以融合 , 就能够更
众舞蹈一样具备明显的风格差异 , 这 主
要 是 因 为 节 奏 的 布 局 会 受 到 音 乐 的 影 响, 就算 是很 细微 的动 作 , 通过表达 , 所
展 现 出来 的情 绪 也 有 差 异 。 比如 : 新疆
舞蹈音乐旋律偏少 , 为舞蹈 的伴奏 主要 是在羊皮鼓上进行敲击 , 然后让 舞蹈 跟 随 敲击 的频 率进行拍 击 , 所 以, 其呈 现
大的后盾 , 也 让 群 众 舞 蹈 表 演 具 备 更 强
对该 剧 的 印象 , 是 几年 前 在 网上 看 到 的一 段还 未 改版
前 的舞 剧视 频 。就 第一 印象 而言 , 觉 得该 剧大 胆创 新 , 从短
短的几分钟视频 已经可以看出其艺术水准很高。此次该剧 改版后重返舞 台, 并受邀到贵 阳演出, 可以说是期待已久 ,
( 作者单位 : 赫章 县文化 馆 )
l i l
j
÷
薯豁
瞄嘲I 圈墨■■程●●嬲_
从 电影 电视 到舞 台服 装 , 甚 至 是室内设计都获奖无数 , 其《 卧 虎藏 龙》 获 奥斯卡最 佳美术设 计奖。灯光舞美——韩江 , 中国 国家 芭蕾舞 团驻 团灯 光设计 ,
为 多部舞剧 , 歌 剧 话 剧 担 任 过
和一张椅 子作为道 具 , 巧 妙 的 交代 了故 事 背景 , 人 物关 系 , 表 现 了 不 同角 色 的 性 格特 点 和 内
用上 的舞段不 多 , 但我 个人认
为 编 导表 现 了其 放 荡 的深 层 隐 喻 。无度 的放 纵 终 将是 飞蛾 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