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二轮(通用版)复习对点特训:第13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 特训

合集下载

2017高考历史二轮(通用版)复习对点特训:第12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串讲2 演练

2017高考历史二轮(通用版)复习对点特训:第12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串讲2 演练

第一部分专题三第12讲串讲21.1953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谈道:“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

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过公私合营,统一于社会主义),这样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意在强调(A)A.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通过扩大国有制完成国家工业化D.总路线就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解析:根据“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国有制扩大……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可知毛泽东是在强调要将国有制扩大,要将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从而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故A项正确。

2.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主要原因是在农业领域(B) A.优化了人民公社体制B.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建立了商品经济体系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可知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人民公社体制,故A项错误;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八字调整方针,对工农业进行调整,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仍然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实行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一位英国记者在中国某地参观后说:“这里草草建成了4个奇形怪状的鼓风炉……人们有的用筐抬矿石,有的给炉子添火……不过在我看来从炉底掏出的成品,看上去和从炉顶倒进去的原料一模一样,没有变化。

”他描述的是(B)A.“一五”计划的成果B.“大跃进”运动的表现C.人民公社的特征D.手工业合作化产物解析:从材料“人们有的用筐抬矿石,有的给炉子添火……不过在我看来从炉底掏出的成品,看上去和从炉顶倒进去的原料一模一样,没有变化”可知是“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运动,故B项正确。

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突破备课资源第13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6.13

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突破备课资源第13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6.13

备课资源1.(2013·海南高考·T25)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

这一措施(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解析】选C。

时间为1983年,允许私人个体户从事客货运输等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活跃市场,故选C。

材料涉及的是商品流通领域,排除A;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一直都存在,材料强调的不是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排除B;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从1992年开始的,排除D。

2.(2013·天津高考·T9)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

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解析】选D。

由题干材料中“只管生产,不管销售”“20世纪90年代中期”“拔剑四顾心茫然”等信息可以看出,达仁堂与市场脱钩,未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A、B、C结论均无法从材料信息中得出。

3.(2012·江苏高考·T11)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解析】选C。

题干反映我国“1969年……不向国内外借债”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我国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2017届高考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二轮)

2017届高考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二轮)

【考点解析】
考点1 20世纪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 (1)背景 ①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 ,经济形势好转。 ②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工 业化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2)成就 ① “一五”计划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②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起来。
4、文革: 1967、1968年“文革”动乱扩展 到经济领域;周恩来纠“左”,国民经济复 苏;邓小平全面整顿,国民经济主与法制的践踏
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 正常化、中日建交。 (外交)
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思想: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 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2、文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 向。 3、教育:恢复高考;教师职称;“三个面向”、 “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立法。 4、科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于科学技 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教兴国”战略;“863计划”、“火炬计划”; 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成就巨大。
文化
文艺:破“四旧”、“八亿人口八个戏”。
教育:57年教育方针、“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 动制度”“教育革命”。
科技:“两弹一星”(导弹、原子弹、人造卫 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 课堂演练:图4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张奖状
• • • • 。作为史料,它( )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推动工业生产 B.体现出公私合营一定程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C.反映了政治变革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 力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 望
2、文艺:“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口 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新人教版201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方案 专题限时集训 第13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

新人教版201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方案 专题限时集训 第13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

专题限时集训(十三) [第13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底至今)](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同志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虽然在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这实际上是要求人们 ( )A.注意不同时期的差异性B.研究不同时期的共同性C.发展地联系地看待历史 D.依改革开放来研究历史2.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后,全国各大报纸的报道中都有这样一段:“根据总监票人报告,有效票3040X,其中同意票3037X,反对票没有,弃权票3X。

现在宣布,中华人民某某国宪法已由本次会议通过。

”据此可以了解到( )①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华人民某某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③中国某某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④该会议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A.②④B.①③C.①②D.③④3.改革开放后,我国某某政治建设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突出的发展体现在( ) A.实行政治协商制度 B.确立根本政治制度C.发展民族区域自治 D.加强基层某某建设4.有西方学者认为,某某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

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某某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

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世界政治局势有清楚认识B.没有认清该组织的新特点C.表达了对美俄争夺中国的担心D.低估了中俄在组织中的领导作用5.“瞧米字落黄昏,彭总督徒瞪双目。

五星红旗飘,光照南疆塞北。

高奏凯,主权恢复,侮辱今朝束。

颂美景,昌盛繁荣,遍地荆花吐馥。

”这阕词当属( )A.《中国之歌》B.《回归倒计时感赋》C.《宝鼎现·庆某某回归》D.《拥子入怀——澳门回归十周年》6.“海基会”与“海协会”会谈达成“九二共识”之后,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立即宴请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先生,并亲自设计了菜单的菜名:情同手足、龙族一脉、琵琶琴瑟、喜庆团圆、万寿无疆、三元及第、燕语华堂、兄弟之谊、前程似锦。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十五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习题含解析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十五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习题含解析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2017江苏无锡一模)“中国人民由被压迫的地位变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而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代替那封建买办法西斯专政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以上引文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2017江苏无锡期中调研)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

“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3.(2018江苏常州期末)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

这次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4.(2018江苏盐城三模)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1954年第9期《人民画报》封面,展现了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正在讨论宪法草案的场景。

由此说明( )5.(2017江苏四市一模)邓小平说:“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也不需要干预。

但是,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那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

”这一讲话的重点是( )A.丰富“一国两制”内涵C.肯定“港人治港”方针6.(2018江苏南京、盐城二模)1988年2月,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旅游;7月,确定在维持官方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政策的前提下,“民间、间接、单向、渐进”开放两岸关系;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五 中国现代篇 第二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五 中国现代篇 第二步

第一部分模块五中国现代篇第二步通史串讲第12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对点训练1.(2016·河南洛阳统考)1953年“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通过举手和无记名投票产生。

1979年“人大选举法”进行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

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公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B.保证了公民行使民主权利不受干预C.表明我国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说明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进程解析:选A。

材料中“举手和无记名投票产生”到“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说明宪法注重对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保护,故A项正确;当时公民行使民主权利还是受到限制的,故B项错误;政治体制改革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民主政治进步,不是曲折发展,故D项错误。

2.(2015·贵州遵义质检)阅读下表可知( )1987—1992年台湾与大陆通过香港的间接贸易状况(单位:百万美元)年份台湾向大陆出口大陆向台湾出口台湾的顺差1987 1 226.53 288.94 937.591988 2 242.22 478.69 1 763.531989 2 896.49 586.90 2 309.591990 3 278.25 765.36 2 512.891991 4 667.15 1 125.85 3 541.301992 6 287.93 1 118.97 5 168.96 A.B.大陆为台湾经济发展作出巨大牺牲C.香港在两岸经济交流中起决定作用D.“三通”的实现促进了两岸经济交流解析:选A。

题干通过历史数据反映1987—1992年台湾与大陆通过香港的间接贸易状况,客观说明了海峡两岸以及香港之间在经济方面的互利局面,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两岸的贸易往来,但是看不出“牺牲”,故B项错误;香港在这种贸易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三通”还没有实现,故D项错误。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 现代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13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2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 现代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13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2

课时强化训练13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1978年~21世纪初)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省某某市高三诊断性检测)下表为《中华人民某某国五年计(规)划编制的四种决策类型》,它反映了我国( )B.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C.社会主义某某的逐步发展D.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减弱答案:C解析:表格显示我国五年计划由最初“一言堂”决策、到内部决策以及集思广益决策,说明某某决策方式逐步发展,C正确;我国经济体制是由计划经济逐步走向市场经济,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决策方式变化,B错误;D中调控减弱是经济控制方式,不符合题意。

2.(2018·某某省某某市高三二模)目前,利用网络犯罪的案件不断增多,国务院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一个决定草案,进一步明确对利用互联网犯罪予以惩处的刑法适用问题,并明确规定“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这表明( ) A.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最高决定权B.用法律维护网络安全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C.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执行机关D.用法律维护社会安全是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进一步明确对利用互联网犯罪予以惩处的刑法适用问题”,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知,国家以法律维护网络安全,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故B项正确。

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最高决定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其部分职权,故A项表述错误。

材料只涉及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草案,并未体现其执行机关的职能,故C项错误。

法律维护社会安全是依法治国的目的之一,而不是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

3.(2018·某某省某某市高三模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

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最重要B.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利团结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答案:C解析: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正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的产物,C符合题意;A只适合民族自治区,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都是内政问题,不涉及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等外交问题,B不符合题意,排除;D也只适合民族自治区,不符合题意,排除。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主题1 中外历史上10次重大社会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连延文明新起点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东西方文明变迁中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断,是人类文明连延的新起点。

这种转型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式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

剧烈的社会变革,丰富的历史内容,很容易引起历史命题者的关注,成为近年高考新的命题点。

也正因为如此,在东西方文明发展演进的进程中,每一个历史转型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在复习备考中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一、中国历史的重要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上,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瓦解,郡县制逐步确立,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产生。

(3)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奠基。

2.明清时期(1)政治上,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军机处设立,表明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2)经济上,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3)对外关系上,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由开放走向封闭。

(4)思想上,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理学仍然占统治地位。

3.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1)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流。

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专题三第13讲(见逐题对点特训P37)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本题审题分为三步,首先是结合设问与材料,搞明白材料中的基本观点是“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中国历史”,其中蕴含三个细节,一是“创新”,二是“贯穿”,实际上就是答题时要注意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都要考虑到,三是要结合所学;第二步是分析题目说明,注意题目是不限定角度的,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题目设定的四个角度的某一个或多个,或者是修改、补充、否定、创新,这一块不求答题角度过度铺开,针对一个角度准确分析是比较理想的,在能力不足以支持深入分析的情况下可以退而求其次,从多角度论述;第三步是具体答题过程中操作的细节,一是观点明确,二是史论结合,既不要空洞地说历史概念没有史实,也不要只列举史实而不知道把史实与主题进行结合,三是注意列举的史实要准确,要和准备结合的结论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具体来说,如果是按照图示角度来回答,首先表明观点“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如果按文化理念的求变求新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百家争鸣、新文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如果按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中华民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等;如果按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四大发明、京张铁路、袁隆平等;如果按文明气度的纳新接远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唐朝的兼收并蓄、洋务派的学习西方、当代的对外开放等。

答案:示例:观点: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角度一:文化理念的达变求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派站在不同角度提出了新的思想,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角度二: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角度三: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并且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角度四:文明气度的纳新接远: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等国交流频繁,兼收并蓄,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面对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华文化自古至今富有创新精神,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讲欧洲文明,不少人往往笼统地称之为西方文明,而且总是从希腊罗马讲起并将其视为一体;后者到中世纪似乎进入休眠期,直到文艺复兴才重新再现古典理性的光辉。

这样的历史认知在国内至今影响甚广甚深,以至进入中学教科书。

有较广泛影响的亦是将古希腊罗马与八九世纪产生欧洲文明视为一体,统称为“西方文明”;以西方文明概念为核心,形成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关于西方文明的历史分期……这里着意指出的是一些人的西方文明概念问题:不同文明的文化边界被混淆了!虽然文化边界不易区分,希腊罗马文明与欧洲文明之关系尤其密切,但二者毕竟属于不同质的文明。

它们在时间范畴里有先后,但在文明形态范畴里却是并立的。

——摘选自侯建新《欧洲文明不是古典文明的简单延伸》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希腊罗马文明和欧洲文明之间的关系。

(要求:赞成或反对材料中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史论结合。

)解析:在论述此题时主要有两个方向,即赞成古希腊罗马文明和欧洲文明一体化或反对一体化。

在答题过程中,建议按照“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述,最后总结”的格式。

观点一:在论述“赞成一体化”时,应当从欧洲文明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继承关系上来看,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制度的继承,即古希腊民主政治中的“主权在民”的进行、政治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任期制、民主政体等民主理论与实践对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影响,罗马法中的法律精神(私法精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上)和法律原则(公平原则等)对近代欧洲法律制定的影响;二是文明的继承,即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在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古代文学艺术等在近代的发展。

观点二:在论述“反对一体化”时,应当主要论述从古希腊罗马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区别上来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一是从民主政治的性质上来看,古希腊民主政治是直接民主制,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是代议制民主(间接民主),接着论述在直接民主政治下有最高权力机构,而在近代西方代议制之下各权力机构之间是分权制衡的原则;二是从民主观念的差别上来看,“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思想观念在古希腊时代和近代西方有着不同的内涵;三是从文明的传承上看,近现代西方文明受到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很大程度的影响,并非单纯是古希腊文明在近现代的再现。

答案:参考要点:赞成一体化要点:古希腊的直接民主蕴含主权在民的精神,公民大会、任期限制、公民平等、共和政体(选举产生执政官、将军)、责任制等这些民主理论与实践,为西方近现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奠定了最初的基础;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也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罗马法中的诸多因素和原则成为近现代西方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古希腊文明中的人文主义精神,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弘扬成为近代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石。

此外古希腊的物理学、文学等都对近代西方文明产生重要影响。

反对一体化要点:雅典的直接民主制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这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具有本质区别;雅典民主制的形式是直接民主制,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是代议制民主;雅典民主制下,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权力制衡问题未能解决,容易演化为暴民政治,而近代西方民主具有明显的分权制衡机制;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是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观念,这与建立在强调特权的公民身份基础上的雅典民主政治有本质不同;古希腊罗马文明仅仅是近代西方文明的来源之一,近代欧洲文明的来源还有基督教文明和日耳曼文明。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摘编自金观涛《兴盛与危机》在“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和“西欧中世纪社会结构”中任选一则,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探讨社会结构对近代化转型的影响。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本题材料看起来简单,实际上要求学生对中国封建社会和西方中世纪历史要有宏观而系统的理解,才能够紧扣题目要求。

这就需要学生知道,如果选择中国,那么就要围绕左图,从经济、政治、思想三大方面来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的立足点是题目中的限制词“近代化转型”,学生要清楚近代化转型的内涵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等核心。

明确围绕这些,组织答案就可以有的放矢,从中国或西欧的经济基础是否有利于向工业化转变、政治模式是否有利于向民主化发展、思想文化是否有利于向理性化演变等角度具体阐述即可。

答案:示例一:地主经济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基础,农民被地主严密控制和残酷剥削而极端贫困;官僚政治使皇权为代表的专制势力渗透到社会的深处;儒教极力维护专制统治。

且三位一体相互依存,使新的资本主义因素很难破坏和分解。

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转型。

(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西欧中世纪的领主制维持领主与附庸的相对松散的关系,使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变成可能。

贵族政治易于民主平等和守法思想的滋生。

基督教的一统地位因其自身的腐败,在宗教改革和西欧民族主义潮流面前迅速瓦解。

所以,相对而言,西欧中世界社会结构有利于近代化转型。

(言之有理即可)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国的时间制度与观念悄然变化。

主题。

解析:现象1:可从材料得出上海与内地不同的生活节奏,可从近代上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生活方面得出二者不同的原因,从而得出工业文明在近代中国发展的不平衡和生活观念的差异性的结论。

现象2:可从材料得出中华民国成立后实行阳历和阴历的不同纪年方式,从政府推广阳历角度看说明政府倡导向西方学习,从民众角度看得出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深刻影响,结合材料“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得出现代与传统的相斥相容的结论。

现象3:可从材料得出近代工厂的规章制度和由其引发的工人精神状态,从提高生产力的角度分析制度,从近代化和工厂制度方面分析工人的压力,得出工业文明既推动了社会发展,也增加了人们的心理压力的结论。

答案:评述:现象1:上海工作与娱乐生活的快节奏反映了上海工业经济的发达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地小城虽有新式通讯工具但生活节奏很慢,体现了内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滞后。

上海与内地时间节奏的差异说明了工业文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和生活观念的差异。

现象2:政府推行国历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倡导向西方学习,具有进步性;阴历的广泛使用体现了传统民俗文化扎根民间。

政府与民众围绕纪年问题的矛盾与妥协说明了现代与传统的相斥相容。

现象3:新式工厂严格时间规定反映了工业经济的要求,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工人们的焦虑体现了工厂劳动对他们生活方式的冲击。

效率与焦虑的矛盾说明了工业文明既推动了社会发展,也增加了人们的心理压力。

概括:人类文明在交流、冲突、动荡、融合中变化、发展。

(言之成理即可)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以上三幅漫画中任选两幅,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全面解读。

(要求:史实准确,解读完整。

) 解析:根据漫画一“放逐”“雅典”即可得出是考察古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可以从原因(为维护雅典民主)、影响(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作答;根据漫画二“辽东”“欧洲的干预”可以得出考查的是1898年的“三国干涉还辽”,从原因(《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影响(成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进行作答;根据漫画三“炼钢”“1 070万吨”得知考查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可以从原因(“左”倾错误的影响)、影响(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进行作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