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画派后期画家艺术概观(翁泽文)
关于关山月艺术的若干问题(翁泽文)

关于关山月艺术的若干问题翁泽文一关山月是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的高足,是高氏艺术最著名的继承者。
在他八十八年漫长的人生历程中,高氏及其创办的春睡画院对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1933年,关山月从广州师范毕业,到广州市立第九十三小学任教。
当时,高剑父正兼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文史研究所教授(1),每周开设两个晚上的绘画课程。
关山月得知此事后,就用同学的听课证去冒名顶替听高剑父讲课。
当高剑父发现了他并从其口中了解了他的实际情况之后,非但没有责备之意,反而对他的临作表示赏识,并且破天荒地允许他到春睡画院继续跟他学画。
进入春睡画院跟随高剑父学画,是关山月艺术生涯的重大转折。
在这里,关山月不但理解和掌握了有关高剑父绘画的知识和技法,还“熟习高氏所设计的‘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语言结构框架,而且在观念上接受了高氏强调的反映现实人生和为大众服务的社会功能学说的熏陶。
”(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观念在此后不久的抗日战争时期便在实践当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
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关山月任教的九十三小学因经费来源中断而停办,他也由此失业。
高剑父便召其至春睡画院寄宿并继续学画。
不久,战事升级,广州沦陷,关山月只得背起画囊逃难到澳门,在澳门普济禅院与先期来此的高剑父会合,并在此住了约两年时间,一边继续学画一边创作抗战题材的作品。
1940年1月,他在澳门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3),展品全属抗战题材,澳门各界反响很大,香港《大公报》和《星岛日报》等也为此出了特刊,当时在香港的画家叶浅予和张光宇还引荐他到香港展出。
上述结果给了关山月以巨大的鼓舞,更加坚定了他走艺术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道路的信念和决心。
为此,他告别高剑父,回到内地继续举办“抗战画展”。
特殊的时代产生特殊的艺术。
在和平年代,艺术不失为一种风雅的在闲情逸致的情景中慢慢把玩的美的载体;然而,当社会一旦处于非常时期,它便有可能承载艺术以外的功能,担负起宣传工具的任务。
这也是关山月当时大部分作品的主要特征。
岭南画派总结

岭南画派总结1. 简介岭南画派,也称广府画派,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流派,兴起于中国广东岭南地区(即现代广东省)的广州。
岭南画派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而闻名于世,对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岭南画派的特点岭南画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颜色丰富鲜明岭南画派的画家善于使用丰富、鲜明的色彩表现技巧。
他们善于运用艳丽的颜料,使作品色彩鲜艳明快,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愉悦。
2.2 刻画精细入微岭南画派的画家注重细节的描绘,善于用笔触描绘出细腻的花纹、线条和纹饰,使作品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2.3 表现方式多样岭南画派的画家在表现方式上非常多样化。
他们既擅长写意花鸟画,又能够绘制山水画、人物画等多种题材的作品。
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在岭南画派的作品中都能够见到独特的风格。
3. 岭南画派的代表画家岭南画派的代表画家主要有以下几位:3.1 高劼高劼是岭南画派的开创者之一,他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
他的作品以清丽秀逸的风格、细腻入微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而著称。
3.2 陆揆陆揆是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精通各种题材的绘画,尤其擅长人物画。
他的作品形象生动,神态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和亲近感。
3.3 刘秋玲刘秋玲是岭南画派的女画家,她擅长花鸟画和山水画。
她的作品细腻入微,色彩鲜艳,表现出她独特的视觉感受和想象力。
4. 岭南画派的影响岭南画派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岭南画派的出现丰富了中国画的题材和表现方式,使得传统的山水、花鸟画不再单一,增加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其次,岭南画派的技法和风格对于后来的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画家学习借鉴岭南画派的技法和风格,发展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最后,岭南画派的影响延伸至海外,对世界绘画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5. 结语岭南画派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对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丰富了中国画的题材和表现方式,同时也对后来的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岭南画派的出现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居巢画作款识考疑(翁泽文)

居巢画作款识考疑翁泽文学术界一向认为,居巢是一位传统文化素养全面而深厚的文人画家。
若照此推断,居巢画作款识中是不应该存在文字错误现象的。
但笔者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最近在参与《故园拾香——居巢居廉绘画》一书的编辑过程中,笔者有幸拜观了粤、港两地各博物馆收藏的居巢和居廉的部分画作,发现其款识中均存在一些文字错误等方面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将有利于“二居”研究向纵深方面发展。
故不揣浅陋,先将《故园拾香——居巢居廉绘画》一书中居巢画作款识的疑点择要列出,略加考订,以就正于博雅诸君。
而有关居廉画作款识的考疑工作也在着手进行,待成文后再另行刊出。
一、《牡丹蜂蝶图》团扇目前所能见到的居巢最早的画作是哪一件呢?这是“二居”研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据《居巢居廉年谱》称,《秋柳鸣蝉》团扇(1829年作,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是笔者目前所见到居巢最早期的作品”〔1〕。
而《居巢居廉研究》所列居巢传世之最早画作,除上述《秋柳鸣蝉》团扇外,还有《白玉兰》扇面(1829年作,广东省博物馆藏)〔2〕。
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最近目睹的居巢《牡丹蜂蝶图》团扇〔3〕(1824年作,岭南画派纪念馆藏)解开了这一谜团。
该作款云:甲申春月,画为扬宸仁兄大人正。
梅生居巢。
居巢生于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卒于同治四年乙丑(1865),享年只有五十四岁〔4〕。
故甲申年在居巢一生中只有一次,即1824年,时年居巢十三岁。
据此可知,《牡丹蜂蝶图》团扇作于1824年,比上述《秋柳鸣蝉》团扇及《白玉兰》扇面早了五年。
如果没有发现比这更早的,那么这就是目前所见的居巢传世之最早画作。
想必《居巢居廉年谱》及《居巢居廉研究》的作者未曾见到此作。
《牡丹蜂蝶图》团扇已是一件初具规模的作品,它果真是出于年仅十三岁的居巢手笔吗?令人怀疑自然不足为奇,但怀疑毕竟是没有根据的,不能作为定论。
窃以为此作可信。
居巢享寿仅五十四岁,然在其一生中,诗、书、画成就均颇为可观,若非才智有过人之处无以至此,十三岁能画出这样的作品诚非难事。
黎雄才艺术生成论(翁泽文)

黎雄才艺术生成论翁泽文黎雄才(1910—2001)是高剑父倡导的“现代国画”理论的信仰者和实践者,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当代著名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一直从事新国画的创作和美术教育活动,为当代中国的美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位接受过各种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美术教育的艺术家,黎雄才艺术生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自然相当复杂。
因此,对其艺术生成的各个方面试作一个粗略的分析和探讨,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其艺术的渊源、风格和成就。
一黎雄才出生于广东省肇庆市一个手工艺者的家庭,自幼天资聪颖而又勤奋好学。
1922年,他开始接受绘画的启蒙教育,而第一位老师便是自己的父亲。
他的父亲黎廷俊在家乡肇庆经营一爿裱画店,以替人装裱书画和摹拓碑版为生,本身又兼好丹青。
当黎雄才在艺术方面的潜质被他发现之后,便亲自教黎雄才习书学画,引导他在艺术道路上迈开重要的第一步。
当时,黎雄才一边在肇庆海星学校读小学,一边利用课余时间临摹古画,而范本则是父亲提供的一些上官周、沈周和易君山等名家之作。
随着临摹水平的逐渐提高和数量的不断增多,家藏的古画已显得极为有限。
父亲无法为黎雄才提供更多的临摹范本,只能从别人送来装裱的作品中选出一些较为理想的权作充数。
可见,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黎雄才在艺术启蒙阶段所接受的对象较为芜杂,前后之间也缺乏必要的逻辑序列。
这样并不利于一位初学者对其临摹对象的风格把握。
不过,这种状况持续的时间并不算长,只过了一年就发生了较大的改观。
1923年,当黎雄才从肇庆星海学校升入肇庆中学就读的时候,有幸结识该校美术教师陈鉴,黎雄才向他执弟子礼,从此正式进入较为系统的学画阶段。
陈鉴字寿泉,为粤中著名花鸟画家居廉的入室弟子,与岭南画派最重要的创始人高剑父是同门师兄弟。
他后来虽然也曾像高剑父一样游学东瀛,却并未接受东洋或西洋艺术的影响,依旧保持着居派那种严谨细密、介于工笔和小写意之间的传统风格。
对于一位初学者来说,居派这种写实性的绘画语言无疑相当适合于作为开启艺术殿堂之门的钥匙。
岭南画派的文化气度、艺术主张与艺术追求探讨

岭南画派是我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绘画流派,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是岭南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
认识和了解岭南画派对于分析和认知岭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当前来看,要想进一步认知岭南画派的特点,就需要全面分析其文化气度、艺术主张以及艺术追求等,这有利于了解岭南画派的风格、价值、特色。
一、岭南画派的文化气度要了解岭南画派,首先要理解和分析岭南画派的艺术气度。
这里的气度指的是气魄和风度,岭南画派的文化气度指的是岭南画派在文化特征上具有的气魄与风度。
具体分析来看,岭南画派的文化气度可以用两个词概括,即艺术革新和兼容并包。
之所以说岭南画派具有艺术革新的文化气度,是因为岭南画派的诞生充满革命性和创造性。
岭南画派诞生于辛亥革命前后,创始人“岭南三杰”积极投身于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民主革命,所以其具有民主思想,将这种思想反映在艺术中,就主张民主与变革、抗争与奋进、个性与创新。
从艺术角度进行分析,岭南画派所画的是中国传统的国画,但从国画的具体内涵分析又可以发现其具备现实主义思想,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比较突出。
所以,岭南画派的作品不仅表现传统,更表现当前的社会现实。
从这个角度来看,岭南画派的艺术创新性十分突出。
不仅如此,在后续的继承和发展中,岭南画派不断开展艺术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岭南画派还具有兼容并包的文化气度,这主要是从画派思想和表现特点来讲的。
岭南画派的作品有别于我国传统的文人画。
从传统的认知来看,文人画所表达的是我国古典的思想和理念,表现的是文人的抱负与胸怀。
岭南画派的作品表现形式虽然是国画,但是其除了传统以外,亦表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
不仅如此,岭南画派的发展实践贯彻“折中中西”的艺术宗旨,积极吸收了西方艺术的思想和理念。
所以,从岭南画派的作品中既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又能够看到西方思想对国画的具体影响。
简而言之,岭南画派在发展中实现了思想和理念的融合,因此呈现出兼容并包的文化气度。
二、岭南画派的艺术主张岭南画派的艺术主张对其发展和传承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岭南画派代表画家艺术概观(翁泽文)

北京大学书画收藏与鉴赏高级研修班讲座岭南画派代表画家艺术概观时间:2015年12月18日地点:广州艺术博物院会议厅主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讲:翁泽文(广州艺术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众所周知,中国画有古今之分,古典中国画与现代中国画存在巨大的差异。
现代中国画是伴随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的建立而产生的,这并不仅仅是一种巧合。
早在清末民初,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画家如李铁夫、高剑父、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远渡重洋赴国外学习,接受西方文化。
他们在西方美术观念和国内革命思想的双重影响下,萌生了革新中国画的愿望。
经过他们的努力,中国画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古典风格的具有崭新面貌的现代画风。
其中对广东画坛影响最大的就是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
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合称“二高一陈”,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风云人物。
他们的身世和经历颇为相似,都是广东番禺(今属广州)人,“二高”还是亲兄弟;少年时代,高剑父与陈树人先后进入岭南著名画家居廉门下学画,高奇峰也通过高剑父的转授间接地得到居派的衣钵;光绪末年,“二高一陈”相继东渡日本,从近代新日本画中寻求中国画变革的灵感;他们还先后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之后,“二高”退出政治舞台,陈树人则留在国民政府任职。
他们倡导“艺术革命”,致力于“新国画”的创作,成为岭南画坛上令人瞩目的三颗新星,从而获得了“岭南三杰”的美誉。
高剑父曾说过:“兄弟追随总理(指孙中山)作政治革命以后,就感觉到我国艺术实有革新之必要。
”可见其“艺术革命”的思想,是他在日本期间受到孙中山政治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了同盟会之后才产生的。
而“艺术革命”的目的,就是“欲创一种中华民国之现代绘画”。
具体的做法,就是从日本绘画中吸取写实的经验,融进传统的中国画中,这也就是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会古今”的思想。
因为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之后,大量引进西方思想,成为西方思想传到中国的“中转站”,因此,“二高一陈”吸取日本绘画的经验其实也就是间接地吸取西方绘画的经验。
岭南画派花鸟画赏析

岭南画派花鸟画赏析岭南画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支重要派别,其花鸟画作品更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而闻名。
岭南画派兴起于明清时期的广东、广西一带,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岭南画派的花鸟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家们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岭南画派的花鸟画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使其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
岭南画派的花鸟画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而著称,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岭南地区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物产资源,同时也反映了岭南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在岭南画派的花鸟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梅、兰、竹、菊等传统花鸟题材,同时也能看到一些岭南地区特有的花鸟品种,如凤凰、白兰鸟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岭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也反映了岭南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岭南画派的花鸟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注重写实和细腻,艺术家们通过精湛的技法和细腻的笔触,将花鸟的形态、神态和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花鸟的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的表现出了花鸟的生命力和美丽。
同时,岭南画派的花鸟画作品还注重色彩的运用和搭配,艺术家们以鲜艳的色彩和丰富的层次感,将花鸟的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对色彩的精准把握和对光影的巧妙运用,这些都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岭南画派的花鸟画作品在意境上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艺术家们通过对花鸟的描绘和对自然的观察,将自己的情感和情感融入其中,使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情感力。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花鸟的姿态和神态,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家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它们展现了岭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同时也反映了岭南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浅析岭南画派的绘画风格和对近现代艺术的影响

浅析岭南画派的绘画风格和对近现代艺术的影响作者:刘红星来源:《新丝路杂志(下旬)》2016年第06期摘要:在中国现代史上,岭南画派因其显著的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特点,对中国绘画艺术的革新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
岭南画派吸收外来绘画艺术风格融入传统绘画技法,注重写生创造出充满变革精神、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为中国画坛注入了新的风貌。
关键词:岭南画派;折衷;革新;影响【DOI】10.19312/ki.61-1499/c.2016.06.103清末民国初的绘画形成了京、泸、岭南三足鼎力的局面,以广东为中心的岭南画派产于极其复杂的社会背景下。
“岭南三杰”在融汇传统绘画后吸收日本绘画风格特征,以艺术革命为宗旨走上了变革中国画的道路。
他们从国家前途命运出发,以绘画作品构筑艺术与现实的桥梁,勇于打破固有的模式,借鉴西方绘画来扩展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1。
一、画派的形成及渊源1.先进的革命思想岭南画派诞生于广东,广州作为最早开放的港口之一,大范围的通商也使广东最早接触到了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新鲜事物,产生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人士,诸如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人。
岭南画派的杰出代表“二高一陈”深受民主革命的影响,积极参与政治革命。
2.日本画风的借鉴在西方的炮火轰击和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下,很多学子开始纷纷留学海外,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就在当时前往日本学习。
日本经历过“明治维新”吸收西方文化而迅速崛起画坛得以革新。
日本的绘画线条风格接近与中国绘画中的北宗,引起了中国学生的共鸣,而日本绘画融入西方的写实语言和墨气淋漓的表现技法对他们影响很大。
“二高一陈”从竹内栖凤折衷自有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神中得到启发,期许在中国绘画中加入写实因素以变革中国画模仿守旧的颓风。
3.画派宣扬岭南画派与以往的传统画派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它更像是一种思潮,一种主义。
2岭南画派引发的“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革新运动使画派扬名与世,“新旧国画论战”更是将画派推向大众的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溯源与拓展——岭南画派特展”专题演讲会岭南画派后期画家艺术概观时间:2013年7月18日地点:台北故宫博物院文会堂主办:台北故宫博物院、欧豪年文化基金会主持:李玉珉(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处长)主讲:翁泽文(广州艺术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在谈论正题之前,有必要先澄清几个相关的问题。
第一,关于本次展览的主题。
本次展览展出了岭南“二居”(居巢、居廉)、“岭南三杰”(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岭南四家”(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共九位画家的作品,其中,“三杰”和“四家”都属于岭南画派,但“二居”不属于岭南画派。
“二居”属于居派,也称为隔山派。
本次展览的展题是“岭南画派特展”,但展品除了岭南画派作品之外,“二居”作品也共同展出。
这是展览主办方为了向观众阐明岭南画派渊源的目的之所在。
希望观众不要误解,以为“二居”也是属于岭南画派的。
我此前看过一些文章,把“二居”称为岭南画派的“鼻祖”,或者“宗师”、“祖师”、“开山祖”之类,这就是误解。
对于居派与岭南画派的关系,我们的表述是:居派是岭南画派的前奏,这样也许会确切一些。
如果认为有传承关系就是同一个画派,那么,“二居”源自宋光宝和孟觐乙,而宋、孟又源自恽寿平,这样一来岭南画派岂不是要从恽寿平算起?第二,关于岭南画派的渊源。
如果要追溯渊源的话,那么岭南画派的渊源除了“居派”之外,还有一个渊源是近代新日本画。
也许不少观众都知道岭南画派与日本画有关系,但他们可能只知道浮世绘而不知道近代新日本画。
由于浮世绘的知名度高,很多人以为凡是日本画都叫浮世绘,以致以为岭南画派是借鉴了浮世绘,甚至连一些文化界人士都有这样的误解。
其实两者是不同的。
岭南画派并没有受浮世绘的影响。
不妨比较一下浮世绘和近代新日本画的区别。
浮世绘是日本的传统绘画,其画法基本上是勾线平涂,接近于中国的木版年画,比传统的工笔画更加平面化;而近代新日本画是引进了西洋画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等的观念,融合了西洋画的写实经验,讲究光影,追求质感、量感和空间感,是日欧结合的产物。
正因如此,它才能成为岭南画派借鉴的对象。
岭南画派(尤其是早期)的画风是居派画风与近代新日本画(以竹内栖凤、横山大观等作品为代表)画风相结合的产物。
我们把它归纳成一道简单的公式:居派+近代新日本画=岭南画派。
这不是严格的界定,但可以帮助理解。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画派如海派也曾对岭南画派产生过影响,但影响不大,所以不列入公式中。
从公式可以看出,居派不等于岭南画派,近代新日本画也不等于岭南画派,两者相互结合,才形成岭南画派。
第三,关于岭南画派的活动范围。
有不少观众以为,凡是广东的绘画都属于岭南画派,甚至连许多广东人也都这么认为。
其实,岭南画派只是一个国画的流派,在中国大陆的范围内主要活跃于广州及珠三角一带,并不能代表整个广东画坛。
客观地说,就国画而言,岭南画派是现代广东画坛上影响最大的画派,但并不是唯一的画派。
比如,在广州还有“国画研究会”与岭南画派相颉颃,它虽不以画派为标榜,但实际上是传统派的集群;而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则有广东海派,是从上海海派衍生出来的。
当然,岭南画派还流传到香港、澳门、台湾以及东南亚和欧美地区,但在中国大陆范围内,岭南画派主要还是活跃于广州及珠三角一带。
除国画的流派之外,现代广东画坛上还有各种油画的流派。
讲清楚这三个问题之后,我们才可以继续谈论正题。
也许大家都知道,岭南画派的创始人是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他们合称“二高一陈”,又被称为“岭南三杰”。
那么岭南画派后期画家,就是指“二高一陈”之后的岭南画派画家,他们基本上都是高剑父和高奇峰的学生,也就是一般人习惯所说的“岭南画派第二代画家”。
高剑父和高奇峰既是美术家,也是美术教育家。
他们深感推行“艺术革命”仅凭一己之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培养强大的新生力量,于是他们除了创作以外,还致力于兴资办学。
高剑父先后创办了“春睡画院”、“南中美术专科学校”和“广州市立艺术专门学校”,广招学生,授徒传艺。
高奇峰则创办了“美学馆”,以此作为作画与授徒之所。
高剑父的学生主要有:高奇峰、高剑僧、黎葛民、容大块、方人定、苏卧农、李抚虹、叶永青、招晖堂、司徒奇、赵崇正、黎雄才、陈凝丹、关山月、黄独峰、杨善深、何磊、叶绿野、黎明、陈金章、杨之光。
高奇峰的学生主要有:周一峰、张坤仪、叶少秉、何漆园、黄少强、容漱石、赵少昂。
这七位被称为“天风七子”。
陈树人几乎不收学生,他的学生只有只有一位:刘春草。
虽然高奇峰早年也曾是高剑父的学生,但他后来成了与高剑父并列的岭南画派创始人,自己也培养了一批学生,所以不将高奇峰列为岭南画派后期画家。
高剑父还有一位学生,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廖仲恺夫人何香凝。
但她算不算岭南画派画家,目前学术界有不同意见。
同一个画派的作品,就像同一个家族里的成员,相互之间总有几分相似,这就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但也会有不同之处,即使是孪生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样,这就是他们的个性风格。
岭南画派后期画家大多信仰并实践高剑父和高奇峰倡导的“现代国画”理论,遵循“二高”指引的折衷中外、融汇古今的方向潜心探索,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但也要明白,并不是凡“二高”的学生就一定是岭南画派画家,比如杨之光,他早年曾是高剑父的学生,但后来他又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成为徐悲鸿的学生,画风也发生了改变,已经不属于岭南画派。
还有,并不是凡岭南画派画家的作品就一定是岭南画派作品,比如黎葛民、何磊等都画过一些非常传统的作品,这类作品明显不属于岭南画派风格。
而且,大多数画家在不同的时期,他的画风也是不同的。
在岭南画派后期画家当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者莫过于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四人。
他们合称“当代岭南画派四大家”或“岭南四家”,是继“岭南三杰”之后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画家,也是当代颇有影响的美术教育家。
由于岭南画派在艺术宗旨、创作原则及表现手法等各方面均与大陆文艺界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审美意识形态及政府推行的方针政策相一致,使岭南画派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黎雄才和关山月也成为广东美术界的主流,关山月甚至在当代中国美术界及政治生活中享有崇高的荣誉和地位。
在这四位的创作当中,赵少昂和杨善深以花鸟画为主,黎雄才和关山月以山水画为主。
赵少昂赵少昂擅画花鸟、走兽,间画山水、人物。
其画风在继承高奇峰的基础上加以变革而成。
技法属于兼工带写,并充分发挥了“撞水撞粉”的特点。
他注重写实,花鸟草虫尤为精彩。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赵少昂的艺术风格,那就是——用笔洒脱,赋色浓烈,以娴熟生动的笔墨再现纷繁复杂的自然万象,乃以形写神之典范。
赵少昂的早期作品如《飞雁》、《芭蕉蝴蝶》等与高奇峰画风颇为接近,个人面貌并不突出。
而书法风格则不同于高奇峰,如《芭蕉蝴蝶》的款识带有怀素狂草的意味。
客观地说,赵少昂的书法早期优于后期,他后期那种节目孤露的书风已经误入歧途了。
除了继承高奇峰之外,他还受西方水彩画技法的影响,用笔潇洒,色彩艳丽,水分滋润。
如《朱顶兰》、《萱花》、《欹红醉艳》,花卉形态接近,画法也接近,都是借鉴了水彩画的技法。
他善于捕捉动物的各种姿态,大至猛虎、猿猴,小至鸟雀、昆虫,在他笔下都栩栩如生,似乎画中的花鸟草虫都是有生命的。
将纷繁复杂的自然万象,以精练的笔墨表现出来。
他注重写生,通过长年累月的写生和细致入微的观察,锤炼出“一笔之功”,看起来好像不假思索,一挥而就,实际上是成竹在胸,在下笔之前已经做足了功夫,因此“一笔之功”成为他在现场挥毫时倾倒国内外观众的独门绝技,从而获得无数的喝彩。
《临风振翅》、《窥鱼塘畔立多时》、《寒虫咽秋露》、《秋枝初洗》等小品很明显地体现了赵少昂用笔的特点。
他喜欢用山马笔之类的硬毫笔和排笔,容易造成破毫散锋的效果,由于运笔速度较快,在纸面上一滑而过,线条刚劲流畅,而且多带飞白。
但这种线条比较扁平,不够圆厚。
为了弥补这种缺陷,他在线条上大量使用苔点,以浓破淡或以淡破浓,使画面效果趋于理想状态。
作品有很强的程式化,不用看署名都知道是的他的作品。
但他的程式化已经明显偏离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程式化,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符号体系,而这一点也正是赵少昂在艺术上能够自成一家的重要原因。
《月夜猿啼》是本次展览的展品之一。
画面描绘月圆之夜,一只猴子单臂挂在藤蔓之上。
以工细的笔法描绘猴子纤细柔亮的金褐色绒毛及神情专注的眼睛,具有准确的形态及逼真的质感,与写意的藤蔓形成对比,是兼工带写的画法。
留白而成的一轮明月悬挂在空中,画面孤寂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以流畅的笔墨、诗化的构图传达出空灵的意境,情趣动人,引发观者不由自主地去联想和回味。
《迷蒙月色满横塘》与《碧水静无尘》这两幅残荷的表现手法很接近,造型非常写实,空间气氛的渲染也非常成功,表现出秋冬之交时节,荷叶正由绿转黄,残败的荷叶荷梗上覆盖着一层霜雪的情景。
天气还不是严寒,小鸟还栖息在荷梗上,但也已经冷得发抖。
下部的横线表示水面,荷叶有一小部分已经浸在寒冷的水中。
画面体现出一种清冷的意境。
赵少昂作品属于写实性绘画。
写实性绘画偏向于再现客观世界,而写意性绘画偏向于表现主观世界。
岭南画派提倡写实性绘画,反对写意性绘画,其实,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无论写实还是写意,都有它的价值,不应该厚此薄彼。
当我们看惯了写意性绘画,突然看到一幅写实性绘画的时候,会觉得眼前一亮;当我们看惯了写实性绘画,突然看到一幅写意性绘画的时候,也会觉得很有意思。
艺术应该多元化,如果只有一种风格,那就太单调了。
就如每餐都吃同样的菜式,再美味的佳肴也会觉得厌烦。
那么,写实性绘画就一定是刻画得很工整很细腻的吗?并非如此。
赵少昂的作品很多都并不工整细腻。
如他的《萧疏花影著烟浓》,并不是把每朵花都刻画得很精致入微,而是采取虚化的手法,每朵花都若隐若现,没有一朵是清晰的,所有花朵都连成朦胧的一片,以此表达出题目所揭示的“雾里观花”的情景。
与其他岭南画派画家一样,赵少昂非常注重写生,他经常到野外去写生,观察客观事物,收集创作素材。
他的不少创作都是在写生的基础上完成的。
比较一下他的孔雀写生稿和以孔雀为题材的创作作品《桐花孔雀》、《桐叶孔雀》与《白孔雀》等,从中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
从写生中得来的创作,避免了概念化、机械化的弊病,造型更加准确真实,神态更加鲜活生动。
如他的《芭蕉》,将芭蕉叶撕裂、残破的状态表现得如此变化多端而又自然而然,如果不是通过写生得来,是表现不出这种如亲临其境般的感受的。
从《苍松吐艳》的款识中可以得知,这是赵少昂十二年前赴日本举办画展时,在日光轮王寺内见到这棵巨大的松树,就在速写本上对它做了写生,十二年后,又根据写生稿创作了这幅作品。
因为是从写生得来的,所以松树的造型和树干的肌理表现得非常生动感人。
除了花鸟来自写生,赵少昂的山水更是离不开写生。
比如他的《昂平法华塔》,从题款中可以得知,他在香港大屿山宝莲古刹留宿时做了写生,后来根据写生稿创作了这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