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民航飞机客客梯车对接最大高度
雨棚客梯车对接标准

雨棚客梯车对接标准一、定义雨棚客梯车对接标准,是指外罩雨棚形式的空调和客梯的连接技术要求,以确保节能空调、雨棚以及客梯系统正常有效运行。
二、结构形式1、基础结构:客梯室外机和雨棚相互连接,结构应具有抗震性和耐久性,选用不锈钢SUS304材料,应置于客梯机房外部;2、雨棚尺寸:雨棚应铺设于客梯室外机上方,尺寸应与客梯室外机及支架尺寸相匹配;3、客梯室外机支架:客梯机室外机支架应钳压,安装时客梯室外机后端高度应与地面高度一致,室外机支架由不锈钢SUS304材料构成,通过螺栓固定;4、雨棚安装:客梯室外机和雨棚直接焊接,也可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5、客梯及支架连接:客梯室外机支架将紧靠地面安装,客梯尾端与支架联接由SUS304不锈钢制作,且应有足够的刚度与稳定性,防止发生倾斜等现象;6、连接管路:雨棚客梯车室外机与外部环境间连接管路应具有压力、阀门、过滤、膨胀管和密封件等元件,管径应能满足客梯室外机需求,安装时应考虑客梯设备尾端及现场安装的实际尺寸及形状,以保证正确的安装。
三、施工要求1、安装前检查:安装前应仔细检查雨棚客梯车和支架本身的抗震性,以及客梯室外机、雨棚及管路系统的结构及部件是否完整;2、安装:安装时支架前端扣板要安装在牢固的地基上,使客梯室外机和雨棚能够牢固的连接;3、维护:运行中要定期检查雨棚客梯车、客梯室外机、雨棚及管路系统的抗震性和耐久性,确保客梯安全运行,并及时更换到期的密封件;4、安全保护:雨棚客梯车室外机外部应采用安全保护装置,以防止由于客梯系统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插头短路或熔断而引起的电气安全隐患;5、细节处理:安装完成后,配件连接处和整个Setup立柱、雨棚材料和安装附件、雨棚客梯车室外机的安装位置应尽量光滑、结实,避免客梯系统的停止放行或破损等现象发生。
航空器地面服务设备靠机安全技术要求

编 号:AC-137-CA-2019-XX下发日期:201X 年XX 月XX 日航空器地面服务设备靠机安全技术要求咨询通告 中国民用航空局机场司前言本技术要求依据《民用机场专用设备管理规定》(CCAR-137CA-R3)编制,为安全靠机系统的设计、制造、使用和检测提供指导。
本技术要求包括总则、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及定义和技术要求,共四章。
下列条款参照相关标准有关条款编制:4.1 通用要求参照IATA AHM913《飞机地面服务设备基本安全要求》有关条款编制;4.2 旅客登机梯技术要求参照IATA AHM920《自行式伸缩式旅客登机梯技术规范》有关条款编制;4.3 行动不便旅客登机车技术要求参照IATA AHM921《行动不便旅客登机车技术规范》;4.4 旅客登机桥技术要求参照IATA AHM922《旅客登机桥与飞机对接基本要求》;4.5 集装货物装载机技术要求参照IATA AHM931《下舱集装箱/拖板装载机技术规范》、IATA AHM932《主舱集装箱/拖板装载机技术规范》有关条款编制;4.6 散装货物装载机技术要求参照IATA AHM925《自行式散装货物装载机技术规范》有关条款编制;4.7 航空食品车技术要求参照IATA AHM926《上舱食品车技术规范》和IATA AHM921《行动不便旅客登机车技术规范》有关条款编制,其中IATA AHM 926第4.3条与国内实际操作不符,未引用;4.8航空垃圾接收车技术要求参照GB/T 31029-2014《飞机垃圾接收车》有关条款编制。
本技术要求起草单位: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本技术要求主要审核人:目录1 总则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及定义 (1)4 技术要求 (2)4.1 通用要求 (2)4.2 旅客登机梯 (4)4.3 行动不便旅客登机车 (4)4.4 旅客登机桥 (5)4.5集装货物装载机 (5)4.6 散装货物装载机 (5)4.7 航空食品车 (6)4.8 航空垃圾接收车 (6)1总则为进一步提高航空器地面服务设备靠机作业安全性,规范航空器地面服务设备靠机安全系统的设计、制造、使用和检测,依据《民用机场专用设备管理规定》(CCAR-137CA-R3),制定本技术要求。
mht 6029-2014 旅客登机梯

mht 6029-2014 旅客登机梯ICS 49.100V 56MH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行业标准MH/T 6029—2014代替 MH/T 6029-2003旅客登机梯Passenger stairs2014-12-03发布 2015-03-01实施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MH/T 6029—2014目次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技术要求 ..................................................................... ..... 1 3.1 一般要求 ......................................................................1 3.2 安全要求 ......................................................................2 3.3 专用装置 ......................................................................4 3.4 稳定性 ..................................................................... ... 6 3.5 机动性能 ......................................................................6 3.6 驾驶室 ..................................................................... ... 7 3.7 结构安全系数 (7)3.8 液压系统 ......................................................................7 3.9 环保要求 ......................................................................7 3.10 环境要求 .....................................................................7 3.11 可靠性 ..................................................................... .. 8 4 试验方法 ..................................................................... ..... 8 4.1 一般要求 ......................................................................8 4.2 安全要求 ......................................................................9 4.3 专用装置 ......................................................................9 4.4 稳定性 ..................................................................... .. 10 4.5 机动性能 .....................................................................11 4.6 驾驶室 ..................................................................... .. 11 4.7 结构安全系数 (11)4.8 液压系统 .....................................................................12 4.9 环保要求 .....................................................................12 4.10 环境要求 ....................................................................12 4.11 可靠性试验 (13)5 检验规则 ..................................................................... .... 13 6 标牌、标志、使用说明书 ........................................................... 15 7 包装、运输及贮存 (15)附录A(规范性附录) 设计载荷....................................................... 17 附录B(规范性附录) 梯身结构设计尺寸...............................................18 附录C(规范性附录) 续航能力试验工况 (19)IMH/T 6029—2014前言本标准按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大型客机连接楼梯车的原理

大型客机连接楼梯车的原理大型客机连接楼梯车的原理是通过一个可升降的机械设备将机舱门与楼梯车连接起来,以便旅客与机组人员可以方便地进出飞机。
该设备通常被称为飞机登机桥。
飞机登机桥由主体桥身、升降装置、伸缩装置以及连接机舱门的衔接装置等组成。
桥身是主要的支撑结构,一端连接机舱门,另一端与楼梯车的平台连接。
升降装置可以将桥身抬升或降低,以适应不同机型的机身高度。
伸缩装置则使桥身能够在水平方向上伸缩,以保持与机舱门的对齐。
衔接装置是用来连接飞机与登机桥的部分,通常使用可伸缩的延伸臂连接机舱门,确保机舱门与登机桥之间的密封性。
飞机登机桥的操作通常由地面服务人员控制。
在飞机停靠后,地面工作人员将飞机与登机桥对齐,并使用伸缩装置将登机桥移动到正确的位置。
然后,使用升降装置将桥身抬升或降低,使其与机舱门高度相匹配。
接下来,将衔接装置延伸至机舱门,并使用密封装置确保连接处的密封性。
此时,飞机与登机桥已经连接完成,旅客和机组人员可以安全地通过登机桥进出飞机。
使用飞机登机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提供了便利和安全的步行通道,旅客无需爬上或下机舱梯,也不需要在登机桥和机舱之间移动。
其次,登机桥能够在各个角度和高度调整,适应不同机型的机身高度和机舱门位置,提供了灵活性。
此外,登机桥还能保持机舱门与地面之间的密封性,避免外部环境对机舱内的影响,例如恶劣天气和噪音。
当飞机准备起飞或降落时,登机桥会与飞机分离。
地面服务人员将升降装置降低到最低位置,并伸缩桥身,使其移离机舱门。
然后,登机桥被移动到停靠区域的一侧,以便其他飞机的使用。
总之,大型客机连接楼梯车的原理是通过飞机登机桥来实现的。
该设备可以灵活地调整其高度和方向,以适应不同机型的机身高度和机舱门位置。
使用飞机登机桥可以提供方便、安全和舒适的登机和下机体验,保持机舱门与地面之间的密封性,是现代航空运输中重要的设备之一。
电梯尺寸规格标准

电梯尺寸规格标准一、电梯类型电梯类型通常根据其用途、建筑物的类型和设计等因素进行分类。
常见的电梯类型包括:乘客电梯、载货电梯、医用电梯、观光电梯等。
不同类型的电梯在尺寸规格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额定载重量额定载重量是指电梯能够承受的最大载重量。
在设计电梯时,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乘客数量等因素来确定额定载重量。
常见的额定载重量包括:250kg、320kg、400kg、630kg、1000kg等。
三、额定速度额定速度是指电梯在设计规定的条件下,能够安全平稳运行的最大速度。
通常,额定速度是根据电梯的用途和建筑物的设计要求来确定的。
常见的额定速度包括:1.0m/s、1.5m/s、1.75m/s、2.0m/s、2.5m/s等。
四、轿厢尺寸轿厢尺寸是指电梯内部空间的尺寸,包括宽度、深度和高度。
轿厢尺寸应根据建筑物的设计和乘客人数等因素来确定。
常见的轿厢尺寸包括:1000mm×1200mm、1200mm×1400mm、1600mm×1800mm等。
五、开门尺寸开门尺寸是指电梯门的大小,包括宽度和高度。
开门尺寸应根据建筑物的设计和乘客人数等因素来确定。
常见的开门尺寸包括:800mm×2000mm、800mm×2100mm、900mm×2100mm等。
六、井道尺寸井道尺寸是指电梯井的尺寸,包括宽度和深度。
井道尺寸应根据建筑物的设计和电梯的型号等因素来确定。
常见的井道尺寸包括:1600mm×1800mm、2200mm×2500mm等。
七、顶层高度顶层高度是指电梯顶部到井道顶部的距离。
顶层高度应根据建筑物的设计和电梯的型号等因素来确定。
常见的顶层高度包括:4500mm、5500mm等。
八、底坑深度底坑深度是指电梯底部到井道底部的距离。
底坑深度应根据建筑物的设计和电梯的型号等因素来确定。
常见的底坑深度包括:1500mm、1800mm等。
1升降平台车技术规格书

1升降平台车技术规格书1.产品简介集装箱/集装板升降平台车是一种全液压转向、前桥驱动,行车气制动,行驶无级变速的自驱动车辆,该平台车的最大装卸重量为6.8吨,最大升降高度为3.5米,可满足国内机场现有的所有机型底舱集装箱、集装板货物装卸。
2.产品标准2.1 IATA AHM910 《飞机地面支持设备基本要求》2.2 IATA AHM913 《飞机地面支持设备基本安全要求》2.3 ISO6968(1994) 《宽体飞机腹舱集装箱、集装板升降平台车-性能要求》2.4 IATA AHM931 《宽体飞机腹舱集装箱、集装板升降平台车-性能要求》2.5 Q/WGT020-2004 《WG系列集装箱、集装板升降平台车》3.工作条件3.1 海拔高度:≤2000m3.2 环境温度:-40°C~+65°C3.3 风速:≤22m/s注:严寒地区对发动机需提出低温启动配置要求,高海拔地区对发动机动力提出特殊要求4.技术规格4.1 最大提升量:≧6800kg4.2 主平台4.2.1 提升速度:≧14m/min4.2.2 传送速度:≧18m/min4.2.3 最小高度:≧480mm4.2.4 最大高度:≦3600mm4.2.5 挡板内宽:2480mm4.3 桥平台4.3.1 提升速度:≧4m/min4.3.2 传送速度:≧18m/min4.3.3 最小高度:≧1799mm4.3.4 最大高度:≦3550mm4.4 外形尺寸(长×宽×高):≦8620×3700×30404.5 行驶性能4.5.1 最高行驶速度:≦11km/h4.5.2 制动距离(最高时速时):≦4m4.5.3 最小转弯半径:≦8.5m4.5.4 最大转向角:30°4.6 整备重量:≧15000kg4.7 装载量:一次可同时装载集装板(3175×2438)一个,集装箱(LD-3)两个。
客梯车

一、客梯车简介1.1 客梯车类别飞机客梯车(passenger loading steps)是供旅客上下飞机的、自行式阶梯结构的机场专用设备。
由汽车底盘,转动梯和升降梯构架,升降机构,伸缩平台,翻转尾梯,支撑等组成。
其中,梯子的基本设计尺寸如下:(单位:mm)1.2 国内外客梯车厂家1.2.1 国内: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威海广泰”)由李光太先生创办于1991年,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威海,是从事空港地面设备及专用装备研发与制造的专业公司。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公司现已形成了空港地面设备、消防装备、特种车辆和电力电子四大经营板块,另新兴军工产业、进出口、融资租赁等业务,公司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
1.2.1.1 其生产的客梯车用作旅客上下飞机的专用机动设备,能为登机旅客提供最佳的安全和舒适度。
产品结构特点有:a.支撑跨度大,稳定性好;b.采用先进的液压技术,性能稳定,故障率低;c. 采用多套保护装置和应急措施,使用安全可靠;d. 平台结构灵活多样,全面满足与飞机舱门的方便对接;e. 结构磨擦处全部采用优质材料,外观质量好;f . 梯凳采用特制专用防滑铝型材,不但外形美观大方,而且防滑效果好。
现有型号:WGKT58型飞机客梯车;WGKT54型飞机客梯车;WGKT44型飞机客梯车。
1.2.1.2自制底盘客梯车产品结构特点:a. 变型灵活:底盘驱动可变换液力、静液、电动等驱动形式,符合环保要求;组合、把接式侧舷,容易变型;b. 对接性能良好:驾驶室前后宽幅玻璃窗,视野宽广;宽体上平台,或者伸缩前平台,方便对接;高度无级微调;c. 人机操作界面友好:液压转向、液压制动,操作轻便;电气控制集中在驾驶室仪表台,根据功能划区,易于操作和观察;阶梯踏板防滑性能好,梯级清楚,高度适宜;d. 维修性好:附件接近性好,日常检查、保养和维修方便;所有结构件、附件全部为模块化、标准化,易于检查、维修和更换。
2018137附件2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民用机场航空器活动区勤务车辆作业规范(2018年版)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民用机场航空器活动区勤务车辆作业规范(2018年版)一、目的为规范公司各类勤务车辆在民用航空器活动区的运行,确保勤务车辆为航空器安全、规范服务,特制定此规范。
该规范是公司制定各类勤务车辆培训、操作、作业等内容的基础。
二、适用范围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勤务车辆。
三、依据《勤务车辆停靠民用飞机的规范》MH/T3011.24-2006四、定义勤务车辆:为航空器提供各种勤务保障的所有机动车辆(包括各类民航/非民航的专用车辆)。
民用航空器:是指除用于执行军事、海关、警察飞行任务外的航空器(本规定中以下简称“飞机”)。
五、通则(一)勤务车辆分类1.根据民用机场航空器活动区勤务车生产保障任务需要,现将勤务车分为A、B、C、D四类,具体如下:A类:加油车、有杆/无杆飞机牵引车、货物升降平台车、行李传送车、客梯车、残疾人升降车、飞机电源车、飞机空调车、飞机气源车;B类:机供品车、食品车、垃圾车、飞机清水车、飞机污水车、加餐车;C类:旅客摆渡车、要客车、机组车、接货舱单人员使用车、送飞行资料人员使用车、货物牵引车等其他保障车辆;D类:巡查车等。
2.A、B类车拥有较高级进入权,C、D类车不得影响A、B类车靠机作业操作。
(二)进港航班勤务车辆靠、撤机作业规定飞机进港停靠桥位完毕后,在确认航空器处于安全靠泊状态,即发动机关车、防撞灯关闭、轮挡设置完毕、航空器刹车松开后,机务展开双臂,对周围客梯车等勤务车辆做出允许靠机作业手势(竖大拇指)。
待机务做完该手势指令后,各类别勤务车辆根据机型不同,按照规定在指定靠机位置依次靠机,原则为:1.操作区域不冲突的勤务车可同时靠机作业;2.操作区域冲突的勤务车辆按照“先客后货”的要求,在正常情况下,以如下顺序靠机作业:(1)飞机电源车(如需);(2)客梯车/廊桥;(3)残疾人升降车(如需);(4)货物升降平台车/行李传送车;(5)机供品车;(6)食品车;(7)飞机污水车;(8)飞机清水车;(9)垃圾车等;当优先顺序勤务车辆未能及时到达现场时,次优先顺序车辆可视情及时靠机,无需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