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 (2)ppt课件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ppt课件47张

《史记》介绍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 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 “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 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活动环节二:诵读文本,理清结构
属(zhǔ)草稿 相随属( zhǔ ) 惨怛(dá )
帝 喾 (Kù )
举类迩(ěr ) 见(xiàn)义远 濯(zhuó)淖( nào ) 滋垢(gòu)
皭 ( jiào) 然
绌(黜chù ) 详(佯yáng)
离(罹lí )忧
屈匄(gài ) 靳(jìn )尚
被(披pī )发
擎道德大纛,铸民族精魂
屈原列传
司马迁
活动环节一: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作家作品
司马迁 (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 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 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思想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 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 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第一部分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3):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第一段:才能卓著,屈原见任(记叙)。 第二段:争宠进谗,屈原被疏(记叙) 第三段:创作《离骚》的缘由,对屈原志向和人格的评价(议论 抒情)。
学法指导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 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 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
兴:发动 楚怀王第一次受骗, 军败地失,腹背受敌
《屈原列传》PPT课件46张

千百年备受推崇,屈原的可贵之处在哪?
经世价值 彪炳史册
屈原作品中也贯穿着深沉的爱民思想,“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等诗句,无不体现出深切的关心民瘼和挽救民生疾苦的愿望。除此之外,屈原还是一个顺应时代的政治改革家。在《离骚》《惜往日》等篇章中,他追忆当年受楚怀王信用时,受命变法,“明法度之嫌疑”,初步达到了“国富强而法立兮”的目的。
高二选必中《屈原列传》
1.掌握本课常见实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体会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厚植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屈原列传》学习目标
经世价值 彪炳史册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 表:八 书:
记帝王;述诸侯;叙人臣;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项羽本纪》
《孔子世家》《陈涉世家》
《屈原贾生列传》
史书体例:
1. 编年体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补充: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2. 纪传体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但《史记》只写到汉武帝为止,故汉代续补《史记》者丛出,其中以班固撰的《汉书》最为后世推崇,它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
经世价值 彪炳史册
屈原作品中也贯穿着深沉的爱民思想,“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等诗句,无不体现出深切的关心民瘼和挽救民生疾苦的愿望。除此之外,屈原还是一个顺应时代的政治改革家。在《离骚》《惜往日》等篇章中,他追忆当年受楚怀王信用时,受命变法,“明法度之嫌疑”,初步达到了“国富强而法立兮”的目的。
高二选必中《屈原列传》
1.掌握本课常见实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体会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厚植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屈原列传》学习目标
经世价值 彪炳史册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 表:八 书:
记帝王;述诸侯;叙人臣;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项羽本纪》
《孔子世家》《陈涉世家》
《屈原贾生列传》
史书体例:
1. 编年体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补充: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2. 纪传体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但《史记》只写到汉武帝为止,故汉代续补《史记》者丛出,其中以班固撰的《汉书》最为后世推崇,它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
《屈原列传》ppt课件

重点实词(疏)
• ①怒而疏屈平 • (疏远) • 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 (名作动,分条陈述)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
地叙述了它的本领。 • 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 • (形容词,稀疏)窗外稀疏的梅枝漏出了月光的影子,仿佛在遮掩
映衬着 • ④《谏太宗十思疏》 • (—种文体)
放逐
披,披散
• 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身形面容
•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挖空训练
•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
被 放逐 • 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
拘泥
推移、变化、发展
• 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
吃 酒糟 喝 薄酒 美玉喻美德 • 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
• 见放为?”
挖空训练
弹去帽子 洗头 上灰尘 洗澡
•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
洁净的样子
浑浊的样子
江水
• 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
皎洁的样子
挖空训练
欺骗 •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
• 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
全 • 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 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 翻译: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
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 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 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 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
《屈原列传》教学PPT精品课件

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
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 逐了屈原。
文段解读
8-9段,叙述屈原被“迁”的过程,司马迁为屈原鸣不平。
①先从屈原的角度写出了他的“衷”与“贤”,阐明他与楚国 命运的息息相关。 ②又从怀王的角度,写出他的做法的结果是“兵挫地削,亡其 六郡,身死他国”,阐明了“不知人之祸”带来的后果。
《屈原列传》教学课件(29张PPT)
本文是为屈原立传,为什么用大量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
明确:课文自“屈平既绌”以后,历述了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 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失败,楚怀王多次被骗,最终客死秦国。其用意 是想强调这些失败都是排斥屈原造成的,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 楚国的命运。这样叙述,作者便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同楚国的命运连 在一起,把屈原“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连在一起,具体 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同时,作者也想通过继续这些史实揭示楚怀王的昏聩无能、贪利好 色的本性,这也是导致屈原这样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最终自投 汨罗江的悲剧发生。
译文: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 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 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 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 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 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列传》教学课件(29张PPT)
《屈原列传》教学课件(29张PPT)
课文诵读
《屈原列传》教学课件(29张PPT)
《屈原列传》教学课件(29张PPT)
每段段意:
介绍屈原,并写出屈 原由“任”到“疏”。
《屈原列传》ppt课件

第四段
第一次受骗 腹背受敌
屈平既绌(被),其后秦欲伐 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 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 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 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 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 里。”
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伐:攻打 从:同“纵”, 合纵,联合抗秦 从亲:合纵亲善 患:担心 详:同“佯”,假装 去:离开
第四段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状后),斩首 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 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状后)。魏 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 救楚,楚大困。
兴:发动 发:派遣 乃:于是 自:从
竟:终究
师:军队 悉:全部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 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 部诗歌总集。“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疏通文意
第一段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 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 代。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 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 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屈 原 列 传
《屈原列传》课件2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 叙,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 并高度评价《离骚》。(1--3) 1、简介屈原。2、屈原被疏。3、述评《离骚》。 第二部分: 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 程。(4--10) (1)、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 2)、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 第三部分: 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11-12) 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 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机规、《天 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 江》。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荒 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 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这种崇高的爱 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 的仁人志士。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崛原列 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 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 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 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 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 一特点。
屈 原 列 传
司马迁
•
教学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
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
“离”、“反”、“濯”、“见”、“指”,
“绌”“质”、“断句与被动句。
《屈原列传》ppt课件36张

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思 想
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 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
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 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 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作品简介 《史记 》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绌(chù);通“黜”,指罢免官职。 从(zòng): 同“纵”,合纵,指结盟联合抗秦。 患: 担心,害怕。
厚币:用丰厚的礼物作为见面礼。 币,礼物。 委质: 委,呈献。质,同“贽”,初次拜见尊长时所献的礼物。 诚: 果真,如果确实
楚诚能绝齐: “绝于齐”的省略,与齐绝交。 使使:前一个“使”,动词,派遣;后一个“使”,名词,使者。 如: 到,往。
译文: 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 非 ,说坏话,奉承献媚的小 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朝廷容纳, 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 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就会追念本源(希望上天和父母给以援 助 ) , 所 以 ( 人 在 ) 劳 累 、 疲 倦 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疾病伤痛和内心悲痛时, 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 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 愤吗?屈原创作《离骚》,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
预习检测-字音
谗谄 枯槁 蝉蜕 滋垢 濯淖 不滓
chǎn gǎo tuì gòu zhuó nào zǐ
博闻强志 屈平不与 疾痛惨怛 属草稿 靡不毕见 谗人间之
qiáng yǔ dá zhǔ mǐxiàn jiàn
《屈原列传》ppt课件

1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 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辨是非以外,还有“_谗__谄__之___蔽__明__也__,_, _邪__曲__之__害__公___也___”,揭示出当时朝廷小人当道的黑暗现实。
素材提取一:生命的意义
塞涅卡说过:"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 内容。"有的人一生漫长而琐碎,充斥着空虚和无聊, 他的生命黯淡无光。有的人一生虽短暂,却留给后人丰 厚的精神财富,他的生命绚烂夺目。
志
4、寻向所志 标记 5、其志洁,其行廉
志趣
6、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理想
7、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意愿
8、项脊轩志
名词,一种记事的文体
1、冀幸君之一悟 副词,一旦
2、俗之一改
副词,全部、全都
一 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数词
4、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统一
5、而或长烟一空,一碧万顷 副词,完全
6、孰能一之
动词,统一
素材提取三:人格高尚
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为不愿意和同朝为官的人同流 合污,就被人陷害,遭到流放。屈原以芳草美人为喻, 构建了自己"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精神家园。每至端午, 一青一白的粽叶和糯米,包出来的不仅仅是食品,更是 对屈原追求清白人格的一种形象化怀念。
示例一:站直了做人,就是敢于担当。鲁迅先生说:"必须敢于 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首先要勇于正视现 实,其次要敢于行动,唯有如此才能担起自己的重担。尽管责任 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是不折不扣的废物。 有无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是英雄和懦夫的分界线。别人能负的 责任,我同样能负;别人不能负的责任,我照样能负。有这样的 信念,才能在责任面前不逃避,在他人或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 出屈原是站直了做人的人,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 独醒"道出世道的昏暗,也道出他的坚贞。知道不能挽回楚国衰 亡的局势,为了坚守高尚的情操,为表明对楚国的忠诚,他义无 反顾地投江赴死。因为在他心中,节操更值得珍重,是人就要站 直了。屈原虽然死了,但是他的精神长存世间,唤醒了后世无数 麻木的人。
素材提取一:生命的意义
塞涅卡说过:"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 内容。"有的人一生漫长而琐碎,充斥着空虚和无聊, 他的生命黯淡无光。有的人一生虽短暂,却留给后人丰 厚的精神财富,他的生命绚烂夺目。
志
4、寻向所志 标记 5、其志洁,其行廉
志趣
6、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理想
7、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意愿
8、项脊轩志
名词,一种记事的文体
1、冀幸君之一悟 副词,一旦
2、俗之一改
副词,全部、全都
一 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数词
4、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统一
5、而或长烟一空,一碧万顷 副词,完全
6、孰能一之
动词,统一
素材提取三:人格高尚
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为不愿意和同朝为官的人同流 合污,就被人陷害,遭到流放。屈原以芳草美人为喻, 构建了自己"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精神家园。每至端午, 一青一白的粽叶和糯米,包出来的不仅仅是食品,更是 对屈原追求清白人格的一种形象化怀念。
示例一:站直了做人,就是敢于担当。鲁迅先生说:"必须敢于 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首先要勇于正视现 实,其次要敢于行动,唯有如此才能担起自己的重担。尽管责任 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是不折不扣的废物。 有无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是英雄和懦夫的分界线。别人能负的 责任,我同样能负;别人不能负的责任,我照样能负。有这样的 信念,才能在责任面前不逃避,在他人或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 出屈原是站直了做人的人,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 独醒"道出世道的昏暗,也道出他的坚贞。知道不能挽回楚国衰 亡的局势,为了坚守高尚的情操,为表明对楚国的忠诚,他义无 反顾地投江赴死。因为在他心中,节操更值得珍重,是人就要站 直了。屈原虽然死了,但是他的精神长存世间,唤醒了后世无数 麻木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用,凭
❖ 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贿赂) 当:抵得上
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
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 因:凭借
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 诡辩:骗人的话
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
不及。
释:放
顾反:还,回来
14
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
王怒而疏屈平。
与:答应 因:于是伐:夸耀而:顺承 Nhomakorabea7
为什么作《离骚》?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 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 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 《离骚》。“离骚”者,犹离忧 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 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 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 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 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
因:于是
以:来
内:通“纳” 之:到 以:用
16
屈原被放,心系怀王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 咎:责怪 以:因为
补充:
❖ 据《史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 尚对郑袖的诡辩是:
❖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
❖
“秦王甚受张仪,而必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赂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
善歌讴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
15
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 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 婚:通婚 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 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 判断句 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 欢:友好 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卒:最终
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举:列举 近:浅近
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 称物:称颂用的食物
()泥而不滓者也。推其志也,虽与日 疏:疏远 濯:通“浊”
月争光可也。
像蝉脱壳摆脱浊秽
尘埃:尘世 获:沾染
滋垢:污垢
皭然:洁白 滓:沾染
10
理清文章线索 第一部分(第1-3段)
屈原见任——屈原被疏——屈原为文
1.作为一位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国爱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人格, 千百年来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
2.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 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 《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 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12
❖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
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
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
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 悉:全部
楚,楚大困。
以:来
❖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 自 :从 竟: 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以:来
13
❖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疾:痛恨 明:聪明 害:妨害 方正:端方正直 容:被动 离:通“罹”,遭遇
穷:处于困境 反:“返” 极:疲惫 惨怛:内心悲痛 以:来 间:离间 穷:处于困境 而:转折 见:被
盖:表推测原因 自:从
8
《离骚》的内容
❖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 以刺世事。 ❖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 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3
《屈原贾生列传》: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明·陈仁锡《史记考》: ❖ 屈贾俱被谤,俱工辞赋,其事迹相似,故二人同传。 ❖ 李景星《四史评议》: ❖ 通篇多用虚笔,以抑郁难抑之气,写怀才不遇之感,岂独屈贾二人合传,直 作屈贾司马三人合传读可也。
闻:学识 志:记 明:明晓 娴:熟悉 入:对内 以:顺承 出:对外 则…则:连词
6
什么原因使怀王怒而疏屈原?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 列:朝列
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 害:忌妒
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造为:制定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 属:写作
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夺:改变
见。
称:称颂 道:称道 述:称述 以:来 刺:讽刺 明:阐明 形做动 条贯:规律 靡:没有 毕:全,都 见:通“现”
9
《离骚》写法介绍
❖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 约:简约 微:精微
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称颂的文字平常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 指:通“旨”,旨趣,意义
下面的对联说的是谁?
❖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 3)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 4)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1
司马迁
2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 国诗人。
4
朗诵课文 1、弄清字的读音与句读 2、熟悉文章内容
概括屈原的人生经历,每个时期分别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来概括。
任
疏
作
迁
沉
绌
5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 为什么“甚任之”?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 左徒。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 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 侯。王甚任之。
11
❖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绌:通“黜”,罢免,被动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 从亲:合纵亲善 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 佯:假装 去:离开 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 币:礼物 委:呈献 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质:“贽”,信物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 诚:如果 绝:断绝关系 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 兴师伐秦。 如:到 诈: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