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类风湿关节炎

合集下载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1. 引言1.1 疾病概述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关节炎和全身炎症。

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可能是由遗传、环境和免疫系统异常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该疾病通常表现为手指、手腕、膝关节等部位的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类风湿关节炎往往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加重。

疾病会损害关节软骨和韧带,导致关节破坏、畸形和功能丧失。

类风湿关节炎还可能引起全身症状,如乏力、发热、食欲不振等。

虽然类风湿关节炎无法根治,但中医认为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及早诊断、早期干预、全面治疗是关键,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类风湿关节炎这一常见病症。

1.2 中医认识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点是关节炎症和软组织炎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体内,使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医还强调人体内脏腑功能失调可以导致气血紊乱,进而加重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找到病因所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辨证分型有风寒湿痹型、气滞血瘀型、肝肾虚弱型等。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药物治疗、针灸理疗、推拿按摩等方法,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达到舒筋活络、散寒祛湿的目的。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独特优势,包括疗效稳定、痛苦少、减少药物副作用等。

但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因人而异,避免过度用药或治疗不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患者尝试和信赖。

2. 正文2.1 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整体病情,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情的病因病机,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红肿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主要表现为“风湿痹痛”,属于“风邪侵袭”、“湿浸筋骨”,“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证型。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采用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从而达到缓解炎症、改善症状的效果。

以下是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具体方法。

一、辨证分型1、风寒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手脚发冷等症状,疼痛感较重,多在天冷加重。

舌质胖大,苔白滑。

脉象偏缓、沉紧。

2、风湿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寒湿外侵而引起的风湿湿痹。

病变多累及肢体关节,其特点是疼痛多于肿胀,疼痛酸痛或楚痛较多。

有时疼痛之处可见有红肿,不大,常有厌风怕冷,口舌粘滞,大便不解,小便清长等症状。

舌质胖大,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浮缓。

3、湿热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湿热客于经络而致的湿热痹痛。

病变病变伴有关节疼痛、肿胀,疼痛剧烈,热重,热痛凶猛,红肿明显。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干,脉象滑数。

4、血瘀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变形、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多在天气湿重时加重。

舌质暗紫或青,苔紫黯或白腻,脉象沉细。

二、中医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风寒湿痹型治疗重点在于祛风散寒,舒筋活血。

常用穴位有风池、大椎、太冲、阳陵泉等,主要配伍取穴配伍为大椎、风池、太冲、阳陵泉。

(2)风湿湿痹型特点是抑制风湿、舒筋活络。

常用穴位有风池、曲池、阳关、养老等,主要配伍取穴为曲池、风池、阳关、养老。

2、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按摩,调理气血、舒筋活络,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改善关节功能。

适用于风寒湿痹型、风湿湿痹型。

3、草药疗法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配制不同的中药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常用的中药有羌活、细辛、川芎、桂枝、桑枝、乌药、乌梅、当归、川芎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中医会选择不同的中药组方来调理身体,促进疾病康复。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可以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疾病,中医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可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缓解炎症,改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类风湿关节炎全面护理论文

类风湿关节炎全面护理论文

论类风湿关节炎的全面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116-02【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全面;护理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病情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长,反复发作,至今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治疗的目的也主要是缓解疼痛,改善机能,调节患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因此护理措施的正确与否,在某种程度上比单独的药物治疗更为有效。

而最佳治疗效果的产生要依赖全面系统的护理工作。

结合工作实际,我就类风湿关节的全方位护理总结出以下几点:1 心理护理由于类风湿关节炎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患者倍受痛苦折磨,心情非常压抑、失望、紧张。

病程长,许多患者活动受限,且经济负担重,对治疗失去信心,中药熏蒸使许多患者产生顾虑。

通过心理护理,以情治情,护士应以真诚友善的态度,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判断其心理问题。

采取不同的沟通方法,给予同情、理解及正确的引导,适时告诉其预后,与患者沟通时要讲究语言艺术、注意仪容仪表、以熟练准确的操作技术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动作要轻柔,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让其产生信任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主动配合治疗。

2 环境护理创造良好舒适的住院环境,室病应保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柔和、温湿度适宜,提供稍高的轮椅、拐杖,在厕所内放置较高的马桶或便器。

护士主动热情接待患者,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开展健康教育,让患者感到身心安全、消除陌生感。

3 引导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必要的疾病知识,详细讲解药物的反应是短期的可逆的,出院后坚持用药的重要性,指导患者严格按医嘱定时定量用药,不要随意停药,有不良反应时,及时与医生沟通。

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3个月复查1次肝功能和血常规。

一定的健康知识的教育,可以让病人消除无谓的恐惧,主动配合医务工作者的工作。

4 日常生活护理睡眠护理许多患者大部分时间卧床不动,因活动怕关节疼。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以关节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关节炎,常累及手、膝、踝等关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主要是由风、湿、寒、热等外邪侵袭体内,导致气血不畅,经络堵塞,导致关节炎症发生。

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时通常主要从疏风祛湿、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方面入手,下面将具体分析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法。

一、症状辨证:相对于其他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表现比较明显,主要有关节红、肿、热、痛,晨僵等特点。

根据不同的症状可以进行辨证论治。

1.风湿阻络证: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疼痛较重,活动受限,患者感觉浑身沉重,肢体酸痛,舌苔白腻,脉象浮滑。

治疗时要祛风散寒,疏通经络,常用方剂有桂附地黄丸、荆防败毒散等。

4.血瘀阻络证: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痛,痛重不移,关节活动受限,伴有瘀斑或瘀点在关节周围,舌质暗紫,脉象弦细或沉结。

治疗时要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常用方剂有活血祛瘀汤、温经逐水汤等。

二、辨寒热证:根据患者体内寒热的不同表现,可进行辨证论治。

1.寒证:主要表现为关节冷痛,患者寒冷不适,舌质淡白,苔白厚,脉象沉紧。

治疗时要温经散寒,经络通络,如温经逐寒汤、当归寄生汤等。

1.虚证: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痛,疼痛较轻,易疲乏,神疲乏力,舌苔薄白,脉象细弱。

治疗时要补益气血,强健脏腑,如归骨脂酒调、八珍汤等。

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主要从疏风祛湿、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方面入手,根据病情特点和体质虚实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需要一个过程,患者需要耐心配合治疗,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从而达到治疗的良好效果。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和治疗论文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和治疗论文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ra女性多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50岁年龄为发病的高峰。

表现为小关节受累为主的对称性、持续性多关节炎,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关节功能障碍。

早期明确诊断ra可以尽早干预治疗,便于缓解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中药物治疗最为重要。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ra);类风湿因子(rf);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s)1 病因及发病机制ra的病因研究迄今仍然没有明确的结论。

1.1 环境因素一些感染因素致病原,例如细菌等可以通过某些途径诱发活化免疫细胞活化,产生自身抗体,导致自身免疫。

1.2 遗传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ra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1.3 免疫紊乱免疫紊乱被认为是ra主要的发病机制。

2 诊断2.1 临床表现2.1.1 症状和体征 ra的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关节肿胀和疼痛,常伴有晨僵。

受累关节一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和足趾关节最多见。

2.1.2 实验室检查 ra患者可有轻至中度贫血,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和血清igg、igm、iga升高,患者血清中多数可出现类风湿因子rf、抗ccp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等多种自身抗体。

这些异常有助于对于ra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2.1.3 影像学检查①x线检查;②核磁共振(mri)mri在显示关节病变方面优于x线;③超声检查。

2.2 目前ra的诊断仍沿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l987年分类标准①关节内或周围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②至少同时有3个关节区软组织肿或积液;③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区中,至少1个关节区肿胀;④对称性关节炎;⑤类风湿结节;⑥血清rf阳性;⑦x 线片改变。

七项中四项者可诊断为ra,第一至第四项病程至少持续6周[1]。

这个分类标准不足之处是容易遗漏一些早期或不典型的患者,不典型及早期ra容易出现误诊、漏诊,定期复查和随访可以排除可疑患者。

古代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论述

古代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论述

古代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论述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在古代可以用病理名词或病证命名,在中医文献中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而且“痹症”范围较广,包含西医的多种疾病。

历代中医典籍虽没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个病名,但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论述与近历代医学论点是颇点相吻合的。

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虚损性疾病,常见的论述有:行痹、痛痹、著痹、历节痛、痛风、顽痹、鹤膝风,以及骨痹、肾痹等等。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症状、治疗方法、预后等,历代医家均有阐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最早出现“痹”字概念的医学文献,是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地的帛书,在《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脉灸经》中有“疾畀(痹)”,“踝痹”,以及“足小指痹”等文字记载,其它与痹症相关的症状有“手痛”“四末痛”“膝肿”“足大小指废”等等。

《五十二病方》中还收载了现今治疗痹证的常用药物,如“乌喙”(乌头)、续断根、防风、白芷、牛膝等。

尽管在这珍贵的古医帛书中,没用形成较完整的疾病概念,也没有像现在一样的分门别类,但证明“痹”在夏商时期就已经作为病理名词或症状命名,见诸于现存最古老的医著。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内经》,它不仅是这个时期具有总结性的医学典籍,同时也为痹病类疾病奠定了基本理论基础,并列了两篇有关“痹证的专论——《痹论》、《周痹》。

首先提出了风寒湿邪与内在机体“外内相合”致痹的观点,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之气也。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强调痹证的发生除了风寒湿外邪的侵袭外,还由于机体内部脏腑经脉之气失调、逆乱,“两气相感”才会发病,强调了先由脏腑内伤,功能失调以及营卫不和,然后风寒湿邪乘虚内侵,发生各种痹证。

《内经》还明确指出:“血气皆少......感于寒湿,则善病骨痹。

”又按病因而将痹证分为四种类型,“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生,阳遭阴,故为痹热(也称热痹)。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其特点是以多发性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全身症状,如疲乏、失眠等。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其病机主要为风寒湿邪侵袭关节,阻滞经络,引发气滞、血瘀,导致关节功能受限、疼痛不适。

在中医的治疗下,除了常规的调理身体、舒筋活络的治疗方法外,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疗效最佳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辨证分型1. 风寒湿型主要症状: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疼痛较重,病情反复加剧,乏力,喜温喜按。

舌质:舌苔白腻,脉象沉紧。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活络舒筋。

2. 湿热瘀阻型主要症状:关节红肿热痛明显,局部渗出,腻腻不渴,病情重,易出现皮肤溃疡,口腔溃疡等。

舌质: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祛瘀通络。

二、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病情特点,中医医师会进行个性化的中药处方,常用的药物包括:防风、羌活、红花、当归等,用于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还会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加减药物,以达到最佳疗效。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方法,通过针刺穴位,调理经络,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从而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常用的穴位包括:四神聪、风池、合谷等,搭配适当的针刺手法和灸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治疗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的方法,适用于轻度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患者。

按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法和力度,既可以缓解疼痛,又可以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

三、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过程中,饮食调理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一般来说,患者应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易于消化的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大豆制品、海鱼等,对于帮助康复也非常有益。

四、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对于改善关节炎症状,增强身体免疫力有着重要作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本质认识论文

类风湿性关节炎本质认识论文

类风湿性关节炎本质认识论文【摘要】浅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情况、证型分布规律。

该病正虚邪实反复演化,缠绵难愈,因此了解其证型分布及各种证型的研究进展,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分布规律1前言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疾病,本病多侵犯手、足、腕等小关节,如不及时治疗,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可引起关节畸形、强直和功能丧失,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

西医普遍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RA分类标准[1],对RA早期诊断存在一定困难;治疗上尚缺乏根治本病的方案及预防本病的措施,且长期服药不良作用较大。

而中医药在防治RA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与优势,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

中医药治疗RA的特色在于辨证论治,因此研究证型分布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近年来RA的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2RA中医证型的研究现状2.1RA的病因病机根据RA临床特征,当属于中医学“痹证”、“历节病”、“痹”等范畴。

中医认为寒冷、潮湿、疲劳、创伤及精神刺激、营养不良等均为本病的诱因。

本病内因为禀赋素亏,营血虚耗,气血不足,肝肾亏损或病后、产后,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外因为居处潮湿、冒雨涉水、气候骤变等而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致邪侵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痹阻气血而发病。

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若素体阳气不足,风寒湿邪入侵,阻滞经络,凝滞关节,形成风寒湿痹。

若素体阴气不足,有热内郁,与外邪搏结形成湿热,耗伤肝肾之阴,使筋骨失去濡养;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壅滞经络关节,形成风湿热痹。

病久邪留伤正,可加重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之候,并可致气血津液运行无力,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而邪痹经脉,脉道阻滞,迁延不愈,亦可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或生痰或产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风湿”盲点
大理市步高医院——陆永仕
民间所说的“风湿病”在西医临床上就是广义上的风湿病,凡是引起骨关节,肌肉疼痛的疾病皆可归属为风湿病。

随着分子医学的迅猛发展,风湿病已分为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内分泌性、遗传性、退行性、肿瘤性、地方性、中毒性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疾病。

狭义上多仅限于内科与免疫相关范畴的几十种疾病。

其中有些病还是跨学科的,如痛风,骨性关节病,感染性关节炎等。

中医上称痹症,是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

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老百姓往往谈“风湿”色变,因为风湿病病程迁延、经久不愈、对机体损伤广泛,使患者丧失劳动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质量下降,民间还有个称谓叫“不死的癌症”,经研究表明男女发病比例1:4左右,儿童、少女、产后少妇、绝经后妇女为高发人群。

发病机理尚未明确,多与环境、遗传、激素、创伤、免疫、神经精神相关,如我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延伸地带,气候环境恶劣,是风湿病的高发地。

风湿病有垂直遗传病例。

流产、难产、产后出血等因素可致产妇免疫力低下,处易感状态也易患此病。

绝经妇女雌孕激素水平下降,钙沉积下降致骨质疏松。

致病菌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破损口侵入机体使机体致病等。

现在以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代表介绍风湿病。

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

起初主要累及四肢大关节为主,随着病情发展,可累及心脏。

临床以关节和肌肉游走性酸楚、重著、疼痛为特征。

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

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多累及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包括肌、韧带、滑囊、筋膜的疾病。

自身抗体、滑液检查、关节影像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检查可协助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

起初主要累及四肢小关节为主,随着病情发展,可累及全身大及及全身各个器官。

据病史、临床表现、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链球菌溶血素O、C-反应蛋白、X线、关节液等检查可协助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

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颈、臀、髋部疼痛以及关节肿痛,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

据病史、临床表现、HLA-B27、X线、骶髂关节CT、骶髂关节MRI可协助诊断。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系由于老年或其他原因如创伤、关节的先天性异常、关节畸形等引起关节软骨的非炎症性退行性变及关节边缘骨赘形成,临床可产生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等症状。

骨关节炎的名称极多,如肥大性骨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变性性关节炎、增生性骨关节炎或骨关节病等,国内统一使用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以手的远端和近端指间关节,膝、肘和肩关节以及脊柱关节容易受累,而腕、踝关节则较少发病。

据病史、
临床表现、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链球菌溶血素O、C-反应蛋白、X线、关节液等检查可协助诊断。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弥漫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主要累及皮肤粘膜、骨骼肌肉、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同时还可以累及肺、心脏、血液等多个器官和系统,表现出多种临床表现;血清中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和免疫学异常。

据病史、临床表现、三大常规、血沉、免疫系统检查、自身抗体检查可协助诊断。

在西医方面,风湿病主要以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为主,一般治疗包括活动期饮食禁忌,关节保暖,防止关节变形,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细胞毒素等。

物理治疗主要以紫外线、红外线照射,目的在于用局部热疗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痉挛,达到消炎、消肿和镇痛作用,同时采用适当锻炼以保持和促进关节功能,防止退变及钙质流失。

由于风湿病属慢性病范畴,患者长期承受疼痛及经久不愈的双重压力,由于丧失劳动力,被社会遗弃感,从而对治愈不抱希望,甚至有轻生念头,次生心理方面的疾病,心理治疗包括加强教育:通过宣传资料、科普读物、举办健康宣教讲座对病人进行疾病知识的教育,使病人对此病有一定的认识,使患者对治疗方案、疗程、及有长期治疗心理准备。

认真指导患者用药的方法,消除患者对药毒副作用的疑虑,指导患者原则利大于弊的用药及治疗方案。

急性期治疗后的患者要追踪随访,并查看病历,检验报告,复查目的主要是监测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链球菌溶血素O、C-反应蛋白值水平,与初诊时相比较,便于后继治疗的方案调整,及用药剂量增减调整。

很多患者,特别是边远农村的患者,起病后因医疗条件局限,没有及时明确诊断,有病乱投医,乡里郎中拿出疼痛万能药: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药到“症”除,停药后症状反复甚至反弹,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久而久之,患者关节出现变形,向心性肥胖,胃溃疡,消化道出血,高血压,高血糖等一系列并发症。

在城市里流通一些被患者奉为“仙丹妙药”的“风湿灵”“祖传缅药”,不法分子抓住城市患者知识面比农村患者广,忌讳“激素”的心理,他们挂羊头卖狗肉,打着纯中药的幌子蒙骗患者,在专业人员的法眼里却欲盖弥彰,通常民间有口皆碑的“风湿灵”“祖传缅药”药的标签上无国药准字号,除去胶囊皮,里面是制作粗心的西药碎片,西药糖衣还历历在目,掺着可有可无的中药粉,患者服药后疗效显著,当患者以“双侧或单侧髋关节疼痛”来就诊,行相关检查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时候,当医生一语道破罪魁祸首时,他们悔恨不已。

“激素”不是万恶之源,“激素”在治疗风湿病的用药中,虽不是绝对首选药,但也是一线用药,激素还在替代疗法、严重急性感染或炎症、呼吸疾病、自身免疫性和过敏性疾病、治疗休克、血液系统疾病、皮肤病、恶性肿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是首选药。

严格掌握“激素”的适应症及禁忌症,从源头上防止激素滥用,严格规范药物管理办法,才能为“激素”正名,为患者正身。

大理市步高医院始终致力于风湿病预防及治疗的研究,在汲取西医治疗精华的同时,自拟中药制剂、穴位埋线、穴位挂种埋线、中药涂擦、磁疗、中药熏蒸、穴位注射等系统治疗方案,对风湿病各型(风湿痹症、风热痹症、风寒痹症、邪痹心脉症)辩证施治,祛风胜湿,通络除痹;祛风清热,通络除痹;疏风散寒,通络止痛;益气养阴,祛邪通脉。

分别代表方剂一:人参、川芎、麦冬、甘草、当归、红花、益母草、川黄连、泽泻、牛膝、桑枝、仙灵脾、桑寄生、牡丹皮、水蛭、杜仲、续断、白花蛇;方剂二:川芎、甘草、当归、熟地、大枣仁、益母草、雷公藤、鸡血藤、海风藤、柏子仁、桑枝、仙灵脾、潞党参、水蛭、僵蚕、
全虫、蝉蜕、白花蛇;
穴位埋线是针灸替代疗法,用医用羊肠线埋入相应穴位区域,意在经过多种因素持久、柔和地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气血,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

穴位挂种埋线是严格遵照无菌操作技术下将5cm左右的医用羊肠线植入关节滑膜处,根据患者胖瘦及软组织厚薄,植入深度及进线尺寸也因人而异,异物介入机体病变部位,使机体致敏,激化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增强炎性细胞的浸润和吞噬等功能,旨在改变结缔组织细胞环境,羊肠线体外的部分还具有引流关节腔积液功能。

风湿病治疗是一个长期治疗及心理干预的过程,中西医结合,对症及对因治疗并重,兼并心理治疗,统筹其他脏器损害的预防,切忌相信所谓的“风湿灵”“祖传缅药”,相信风湿病能防、能治。

坚持疗程治疗及随诊,祝各位风湿病患者早日康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