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区系与植被
植被分类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5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西双版纳
海南
16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17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板根植物四数目
18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西双版纳沟谷雨林
西双版纳山地雨林 19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垂叶榕绞杀油棕树
20
3.1 常雨木本群落 热带雨林
残酷的绞杀者
21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地面根植物
22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独木成林现象
23
3.1 常雨木本群落花: 木奶果雄花
6
1 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
演替途径:英美学派历来重视演替在植被分类中的作用。 排序途径:认为环境特征的变化是连续的,因此植物区系
也是连续变化的。其理论依据在于植物与其环境间有着互为 原因和反映的关系。主要有生境排序和群落排序两类,是近 年来兴起的数量分类方法。
世界植被分类提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外貌-生态学
24
3 全球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3.1 常雨木本群落:红树林
红树林为热带海岸的一种适应特殊条件的常绿矮林,分布于不受风 浪冲击的平坦海岸或海湾浅滩,生长基质为通气条件差的淤泥,并 受海潮影响。
结构特征:红树林主要由红树科(Rhizophoraceae)和马鞭草科 (Verbenaceae)植物组成,都是常绿灌木,灌木状小乔木,一般高 度在10m以下。涨潮时仅树冠部分露出水面,退潮时才露出树干、 支柱根和呼吸根。在群落外围支柱根尤其发达,常交织成网状,以 抵御海水冲击。
城市生态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1、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自然科学,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
生态学新的理念:1)把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拓展到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人类是生命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
3)人类具有生物的一切基本属性。
4)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2、生态系统:在任何规模的时空单位内由物理—生物—化学学活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3、“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圈层,其范围在地表以上可达23km高空,在地表以下可延伸至12km的深度,包括大气圈层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层)。
4、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即生物群落,以及无生命的非生物成分,即自然环境5、生物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内全部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同住结合,他们之间构成一定的相互关系。
根据各类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可以把他们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6、生态系统发展:常常被称为生态演替,它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者说一个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
7、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也就是它是在一定空间中、特定的时间内一起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称。
8、种群的大小和密度:一个种群全体数目的多少,即种群的大小,如果采用单位面积或容积的个体数目来表示种群的大小,即为密度。
9、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结构及相互作用的平衡,物质和能量流入和流出的平衡,物质产生和消耗的平衡,有机体和环境的协调一致。
10、抵抗力:它是生态系统抵抗外部干扰、维持系统结构原状的能力。
11、恢复力:它是指生态系统遭受外部干扰后,系统恢复原状的能力。
12、自治力:它是指生态系统对发生在内部的各种现象的自我控制能力。
13、稳态机制:是指内部组织和结构的一种调节功能,即调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能力,调节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的能力。
1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
自然地理学(刘南威)生物部分课后问题答案

自然地理学(刘南威)生物部分课后问题答案第七章第一节植物与环境1.试述植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是不可替代的。
通过光合作用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食物链的联系改造自然地理环境。
2.何谓生态因素、生存条件和生境?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如何达到辨证的统一?生态因素:对植物产生一定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影响的因素,生存条件:在生态因素中,对植物生活不可缺少的,称为生存条件,如氧、二氧化碳、光、热、水、无机盐类等六个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植物具有主动性,环境具有可变性。
在环境发生改变时,植物会适应这种改变,植物与环境一直处于这种状态。
3.分别阐述光、热、水、大气、土壤、地形、动物、植物等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光对植物的影响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光谱成分,光照强度,光照时间。
光谱成分: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生长有不同影响,如蓝紫光是支配细胞分化最重要的光线;紫外线能够使植物体内某些生长激素的形成受到抑制,从而也就抑制了茎的伸长,蓝光有利于蛋白质和有机酸的合成。
光照强度:植物体重的增加与光照强度密切有关。
植物体内的各种器官和组织能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也与一定的光照强度直接相联系。
光照时间:植物对光周期的不同反应,可将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
温度对植物的影响: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通过对植物体内各种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而实现的。
过低的温度和过高的温度都能够直接妨碍植物对水分和矿质营养物的吸收。
水分对植物的影响:主要影响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进行和细胞内一系列的生化过程。
大气对植物的影响:化学成分里:影响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空气运动:影响植物花粉的传播,对植物的生存产生影响。
土壤对植物的影响:由于土壤颗粒的大小影响植物对土壤中无机养分的吸收。
准噶尔盆地植被特点与植物区系形成的探讨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S UPP LEMENT TO THE JOURNAL 1996年 第2期OF SUN YATSEN UNIVERSIT Y No.2 1996 准噶尔盆地植被特点与植物区系形成的探讨潘晓玲 张宏达(中山大学生物学系, 广州510275)摘 要 准噶尔盆地的植被呈非紧缩型分布.白棱棱和棱棱群系是本区沙漠植被的重要组成者.早春短生植物丰富,季相鲜明,春夏之交由其繁茂生长而形成的季节性“草甸”景观而异于我国的其他荒漠植被.本区荒漠植物区系形成于第四纪,其区系组成是多源的,以古地中海成分和华夏成分为主体,并与中亚荒漠区系相互渗透,缺乏特有现象.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植被特点,短生植物,区系组成,区系起源分类号 Q 948.5研究、分析准噶尔盆地的荒漠植物区系,探讨其发生途径和形成时代,对荒漠的形成、荒漠植被及沙漠区划等问题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另对该区系是中亚荒漠区系的后裔这一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1 自然条件及其特点准噶尔盆地位于北疆,南以天山为界,北部为阿尔泰山,东部毗邻卡拉美里断块低山和丘陵,西部以准噶尔西部山地为界.盆地在乌鲁木齐子午线上宽约450km ,在盆地中部,东西长约360km.盆地的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北部在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中游地区,海拔700~1000m ,东部一般为600m 左右,而西南则在300m 以下.盆地中部为第四纪冲积性的风成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占据,其位于44°11′~46°20′N ,84°03′~90°00′E .本地处于亚洲内陆干燥中心,沙漠和干燥剥蚀平原分布很广,约占了盆地面积的2/3左右.广大的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盆地的南部.在地质构造上是一个古老的陆台,它的边界线与古生代褶皱山脉和断裂线的方向相符.准噶尔地块在寒武纪就获得了初步的刚性,而在加里东运动以后,刚性进一步增强,海西期间有一定的升降运动.古生代的地层在盆地中均被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积所覆盖[1].地带性的荒漠土壤为荒漠灰钙土和灰棕色荒漠土.本区属于温带干旱地区,位于内陆,远离海洋,高山环绕,气候干燥,属温带荒漠[]据周围气象站台资料,本区平均气温~6℃,最冷月温度℃以下,最热月收稿日期355 潘晓玲,女,3岁,副教授2.4-20:199-0-1122~26℃,年温差42~44℃,日温差平均16℃以上,月均温≥0℃的月份一年内有5~7个月,≥10℃的年积温3000~3500℃,无霜期135~150d .生长季的热量可满足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降水较少且自盆地边缘向中心递减.盆地边缘处降水约200mm ,中部100~150mm .地表积雪期从10月到翌年4月,以11~3月间雪层较稳定,积雪至春暧融化,3~5月春雨较多,所以从积雪融化到5月末,平均有近60mm 的水量能有效渗入沙层,使沙土含水量处于年周期的峰值[3].这些水分能有效地被植物生长季初期利用.年蒸发量近2000mm ,但11月到翌年3月蒸发量低,4月末才明显上升.故通常自融雪初到5月中,生境相对湿润温和.缺乏地表径流,广大范围的荒漠植被基本上依赖自然降水.2 植被特点本区虽属温带荒漠,但因特殊的环境气候———因受西风余泽,冬有积雪,早春有雨,使植被分布和外貌景观为我国其他荒漠所罕见.(1)植被呈非紧缩型分布.因本区的荒漠植被基本上依存于自然降水,故与依存于地表径流的紧缩型植被不同.整个漠地植被生长较为繁荣.主体植被的覆盖度平均可达30%左右[3,4].由于沙层中有悬着水层,普遍着生多种多样的沙生植物,最典型和所占面积最大的沙漠植被是由白棱棱Haloxylon per sicum 和棱棱Ha loxylon ammodendron 群系,前者在半固定的沙垄上占优势,后者则主要分布在沙漠边缘的固定沙丘、丘间洼地或沙丘的下部,二者往往构成混交群落.在半固定沙垄上的棱棱群落内,常有半灌木的沙拐枣Ca lligonum ssp .,无叶豆Eremospar to n so ongr icum ,二穗麻黄Ephedra dis-tachya ;亚灌木状的蒿类Artemisia ssp.:多年生禾草:三芒草Aristida penna ta ,巨穗滨麦Elymus giganteus ;一年生草本:沙蓬Agr iophyllum arenar ium ,倒披针叶虫实Corisper mum lehmannianum ,对节刺Ho r aninowia ulicina 等.(2)早春短生植物丰富.本区是我国典型早春短命植物分布区.已记录早春植物42种[3],如英杰独尾草Eremur us inderiemsis ,施母草Schismus ar abicus ,东方旱麦草Eremopyron or ientale ,鹤虱La ppula semiglabra ,沙苔Ca rex physodes 等,它们常形成茂密的片层.春季3月末,气候转暧,积雪消融,土壤湿润,这些短生植物种子便迅速发芽、生长,5月下旬在土壤变干之前完成生活史.5月中旬早春短生植物处于最繁茂状态.在冬春雨雪较多的年份,盖度可达70%以上,草层高达20cm ,呈现出荒原浓绿覆盖,鲜花盛开,春季“草甸”.这是本地区沙地植被的春季季相,此景观显著异于我国其他荒漠.在准噶尔盆地,还存在多类短生植物,如郁金香Tulipa spp.,元胡Congdalis gla ucescens ,滩贝母Fr itilla ii k a relinii ,阿魏Fer ula sinkiangensis , F.fukanensis ,鸢尾蒜Xiolinion ta tar icum 和单苞菊Senecio subdentatus 等,它们能以地下的根茎,鳞茎,球茎和肉质根液渡过漫长的干旱季节春天,它们在土层湿润时发芽,生长迅速,入夏后,立即枯萎,若逢降水又会继续生长,如果夏秋无雨,则等来年春季在本地区多年生短生植物远不如一年生植物多94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6年...3 植物区系分析准噶尔盆地有种子植物30科121属245种,分别占科、属和种总数的70%,87%和90%,是本区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中含5种以上的数量优势属有7属,共73种,占总属、种数的23.3%和29.9%.它们是沙拐枣Calligonum 6种,碱蓬属Suaeda 12种,猪毛菜属Salsola 24种,蝇子草属Silene 5种,黄芪属Astraga lus 7种,霸王属Zygophyllum 12种,柽柳属Ta mar ix 7种.3.1 属的成分分析准噶尔盆地的区系成分占居首位的是古地中海成分,包括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的属和中亚分布的属,共48属,占48%(扣除世界分布属).其次是温带成分,包括北温带分布的属,旧世界温带分布的属及亚洲温带分布的属三大类,共40属,占40%.占第三位的是泛热带成分,有8属,占8%.许多古地中海遗留下来的干旱植物在这里定居、繁衍,本区以及中亚地区的荒漠植物区系却是在古地中海渐渐退却后在当地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本区系成分中的古地中海成分实质上就是本土成分.再者,本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属于温带,气候条件与温带分布属相适应,因而温带成分在本地区植物区系比重很大.其次,形成于古地中海的干旱植物区系,是由古海南岸干热植物区系发展起来的,尽管它在向西迁移时也曾同向南方侵入的北方森林草原成分混合,但其中热带起源的成分仍占有一定比例.所以本区植物区系有热带成分是不难理解的.在古地理上,古地中海在第三纪末到第四纪初退却,但退却的时间在各地区是不同的.海退较晚的地区,荒漠形成的时期也较迟,与荒漠形成相适应的荒漠植物区系也较晚.准噶尔盆地第四纪大湖的湖面高度最高曾达330m 左右[5],故可说明古地中海直到第四纪才从准噶尔盆地完全退却.因此本地区的荒漠植物区系形成得较晚,是年青的区系,缺乏特有现象.本区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见表1.3.2 种的成分分析本地区种的区系成分占绝对优势的是古地中海成分,包括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种和中亚分布种两大类型.本区产的245种植物中除去世界分布的13种之外,属于古地中海成分的有129种,占55.6%.这与属的成分组成一致.在古地中海退却后,由本土发展起来的区系成分占居显著的地位.其中以中亚分布型共有的占比例较高,有71种,占总种数的30.60%,尤其与哈萨克斯坦区系的共有率较高.如亚洲中部植被中最重要的科,也是植物区系中最大的科,即藜科,其种类成分在准噶尔区与哈萨克斯坦几乎是相同的.在准噶尔盆地分布的12种碱蓬属植物,中亚全有;霸王属的12种中,中亚有9种;猪毛菜属的24种与中亚共有的有20种[6].其原因就在于两者都是经历了相同的古地中海历史,因而它们在植物区系特征上是统一的整体.由于环境、气候及土壤特征的相似性,且两地区又毗邻,因此两地区的荒漠区系相互渗透是必然的,这一点与中国的其他荒漠区系有所不同在本地区的植物区系中古地中海成分所包括的现代的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种也占有重要地位,有5种,占5%,这与干旱植物区系的形成及迁移历史是一致的就中亚荒漠而言,其本质上属于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是古95第2期 潘晓玲等:准噶尔盆地植被特点与植物区系形成的探讨 .82.地中海区旱生植物区系繁衍的结果.在本地区植物区系种的区系成分占居第二位的是温带分布的种,包括北温带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和亚洲温带分布三大类型,这与属的情况相吻合.属于温带成分的共有98种,占42.24%,其中的亚洲温带成分占有很高的比重,有48种,占总数的20.69%,这无疑是亚热带植物区系成分在本地区的延伸,这一成分是在中国本土上发生的[7],向西北迁移至本地区,并在此特殊环境中蜕变形成的.本地区基本上缺乏特有种,此点不同于仅有一山之隔的塔里木盆地荒漠植物区系,进一步说明本地区荒漠植物区系起源的年轻性.种的分布区类型见表1.表1 准噶尔盆地属和种的成分分析统计Tab.1The demography of analysis of genera and specieselements in Zhungeer Basin分布区类型属数%种数%世界分布21扣除13扣除泛热带分布88.0020.86亚洲热带分布44.0010.43北温带分布2222.00229.48旧世界温带分布1515.002812.07亚洲温带分布22.004820.69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11.0020.86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4040.005825.00中亚分布88.007130.06共 计1211002451004 植物区系发生的途径和时期通过对准噶尔盆地植物区系的分析,不难看出本地区植物区系的组成是多源的,其发生主要有以下途径:(1)发源于中国亚热带的亚洲温带成分向西北迁移至本地区,并在此特殊环境中蜕变和发展.温带成分在本区系占重要地位.反映了区系所处的地理位置,并与其气候条件相适宜,即本地区温带荒漠的特殊属性.(2)在古地中海区发展起来的干旱植物区系成分遗留在本区,并得到进一步的繁衍.这一类古地海成分为本土发生成分,在本区的植物区系中占有显著的地位.(3)本地区的区系成分与中亚荒漠区系成分互相渗透.由于两地区均属古地中海的范围,气候、环境等有相似性,两地区的植物区系成分相互渗透,形成了短生植物丰富,季相鲜明的区系及植被特征.过去研究新疆荒漠植物区系时,过分强调中亚成分而忽略其他重要成分,认为准噶尔盆地的荒漠植物区系是中亚荒漠的后裔显然是片面的.准噶尔盆地荒漠植物区系的形成时期应为第四纪.虽然准噶尔盆地是一块发生古老的地台,但它长期遭受海浸.有资料表明,直到第四纪古地中海才逐渐从本地区退却[5]只有当海水完全退去气候转为干旱后,才可能形成荒漠植物区系在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由于准噶尔盆地接近西伯利亚,故受冰川危害的程度较我国其他荒漠区为重,因此本地区的区系中几乎没有古老96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6年..的成分和特有成分,本区系的许多种仍处于发展变化中,例如沙拐枣属的头状沙拐枣(Ca lligonum ca put-medusae 和乔木状沙拐枣C.a rb orescens 的界限混淆不清,且头状沙拐枣果上刺毛的疏密程度极易变化.孢粉资料也表明:在准噶尔盆地第三纪地层的孢粉组合中,藜科花粉并不占优势,蒿属Astemisia 花粉含量偏高[8],而藜科花粉占优势则是荒漠的重要标志.这也说明在第三纪时,准噶尔盆地还没有发育出荒漠植物区系.参考文献1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地貌组.新疆地貌.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60~642张林源,蒋兆理.论我国西北干旱气候的成因.干旱区地理,1992,15(2):1~113张立运.新疆莫索湾地区短命植物的初步研究,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5,9(3):2134黄培佑.玛纳斯湖的干涸对周围植物的影响.干旱区地理,1987,10(4):30~365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沙漠室.中国沙漠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6刘女英心.我国荒漠植物区系形成的探讨.植物分类学报,1982,20(2):131~1417张宏达.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发展.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18闫顺,许英勤.天山北麓平原区晚第三纪———更新世孢粉组合与环境变迁.新疆地质,1988,6(2)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andthe Forming of Flora in Zhungeer Basin ,XinjiangPan Xiaoling Zhang Hongda (Cha ng Hung Ta )A bstr act In Zhungeer Basin ,the distribution of veg etation is untightened.Ha loxylon persicum +H.ammodendron form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of desert vegetation in the region.There are many ephemeral plants in the basin ,and seasonal aspect of the vege-tation is quite different.Between spring end and early Summuer ,there is a seasonal “pas-ture ”for the ephemeral plants grow luxuriantl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desert vegetation of China.The desert v egetation of Zhungeer Basin originated from Quaternary ,and its floristic composition were made by different ways.Since Zhungeer Basin and Central Asia were a part of ancient Tethys ,the v egetation is dominated by the arid flora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gion is located at temperate zone ,so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originated from Tethys and The Cathaysian flora or the subtropical flora of China.Moreover ,the flora mixed with the desert flora of Central cking endemic species.Keywo rds Zhungeer Basin ,vegetation's characteristics ,ephemeral plant ,Flora ele-,F 97第2期 潘晓玲等:准噶尔盆地植被特点与植物区系形成的探讨 D f B y,Z U y,G z 55ment lora originepartment o iolog hongshan niversit uang hou 1027。
植物地理知识点总结

植物地理知识点总结植被分布与植被类型是植物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植被分布是指植被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而植被类型是指植被的种类与特征。
植被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地形、动植物的相互作用等。
一般来说,热带地区的植被类型比较丰富,而极地地区的植被类型比较单一。
此外,不同的植被类型在不同地域也会有所区别,如森林、草原、沙漠等,都包含着不同的植物类型。
植物区系与植物地理区是植物地理学的另一个研究对象。
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的植物组成,而植物地理区则是指地球表面的一些特定地理区域,根据共性植物的自然分布特征将地球表面划分成若干个植物地理区。
植物区系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与历史、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植物地理区域的划分与植被类型的分布关系密切,为了便于研究和保护植物,科学家们将地球表面分成了若干个植物地理区。
植物群落与植物生态区也是植物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植物群落是指由多种植物种类组成的生物群落,是生物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健康。
而植物生态区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对稳定的区域。
植物生态区具有一定的生态位特点,如水域生态区、高原生态区、沙漠生态区等,不同的生态区域对植物的生长、分布和生态位有着不同的影响。
总的来说,植物地理学通过对植物的分布、演化、生态位、多样性、形态与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植物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研究植物地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自然草木,保护和合理利用植物资源,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区系特征及植被地理

植物区系特征及植被地理一、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我国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和特点是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和植物界本身发展演化的结果。
其特征主要可归纳以下五方面。
1.植物种类丰富据统计,我国现有维管束植物有353科,3184属,27150种,在世界植物区系中占重要地位(表7-1)。
按我国植物区系所包含种的数目,与世界植物区系丰富的国家相比较,仅次于马来西亚(约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植物种类丰富,还表现在一些大科,特大科含有大量种类。
世界种子植物中4个含万种或万种以上的特大科,在我国都含千种以上,即兰科1040种、菊科2170种、豆科1080种、禾本科1160种。
另外还有50个大科,在我国各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912种)、唇形科(793种),杜鹃花科(792种),毛茛科(687种);玄参科(687种)等。
这54个科我国共含有19700多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种数的80%,广布全国,是我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2.起源古老根据古地理研究,我国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期,大部地区气候暖热。
第四纪冰期,也仅受到寒冷气候影响或一些地方受到山地冰川影响。
由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加之地形复杂,便成为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或新生孤立类群的发源地。
因此,我国具有许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及系统演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
我国现有种子植物2980属中,单型属(只含1种)422属、少型属(含2—6种)713属,合计占全国属数的38%。
我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型属和少数型属的比例更高达97%。
只含1属1种的科也有16个之多。
这些种类多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或更古老的成分。
如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号称活化石。
此外还有银杉(Cathaya argyrophyli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柳杉(Cryptomeria,2种)、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2种)等古老的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中钟萼树(Brctuhneidera,1-2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槭(Dipteronia2种)、杜仲(Eucommia ulmoides)、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水青树(Tetracentron siense),等等。
植物分类及主要类型

类型
亚类型
类型特征
森林
高8m以上
林地
2-8m的小高位芽植物
密灌丛
低于2m的木本植物
草地
草本(通常是禾草或苔草)是优势种
稀树干草原
灌木稀树干草原
树丛
稀树草地
草甸
稠密草地,非禾草,生境湿润
干草原
草甸型草原
真草原
灌丛干草原
草本沼泽
木本沼泽
荒原
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
群落外貌的途径
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单位和标准
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近因而群落外貌相似
的植物联合。如针叶林、阔叶林、荒漠、沼泽。
植被组:在植被型内,把建群种所属生活型(一级
或二级)相同或相似,对水、热条件要求一致的植 物群落联合。如寒温带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 阔叶林。
植被亚型:植被型内,根据优势层片的差异,进一
优点:概念简单,应用门槛低。
缺点:太笼统,没有突出群落的主要特征。
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
植物区系的途径
特点:既强调了群落中种类成分的一致性,又对特征种予以
最大的注意,从基本分类单位到高级单位,都以群落的种类组 成为依据。
分类过程:通过排列群丛表来实现的。首先在野外做大量的样
方,样方数据一般只取多度-盖度级和群集度。然后通过排表,找 出特征种、区别种、从而达到分类的目的。
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
定义:植被分类实际上就是植被和植物群落研
究的一个综合性的结果。
划分植被类型,鉴别不同的植物群落单位, 主要应根据群落本身的特征。
植物种群组成 群落结构 群落的动态 群落的地理分布
群落的生态外貌
群落所在地的环 境条件
植物地理学复习范围

2010级《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红色标记为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0级名词解释、论述简答题,黑色粗体为选择题。
引言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bi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就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根据生物分布的幅度,生物圈的上限可达到海平面以上10km的高度,下限可以达到12km的深度。
但是绝大多数生物集中生活在地面100m以内和水体之下100m的范围内。
2.植被(Vegetation):一个地区内所有植物群落共同形成的植物覆被层称为植被。
P2二、问答题1.植物的生态作用。
P1答:(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对环境的作用(4)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2.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2答: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植被。
植物地理学定义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它研究植被的组分、性质、分布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动态以及实践中的应用等。
3.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P2答:(1)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
(2)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
(4)岛屿植物种的拓殖和灭绝等。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种(species):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物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主要指可育性)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P62.种群(population):植物种之间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P63.双受精现象:种子里的胚(通常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构成)由花粉管(由成熟的花粉粒萌发而成)中的一个精子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而胚乳由另一个精子与胚囊里的两个中央细胞(极核)结合发育而成,这就是双受精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主要植被类型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和复杂而具有过渡性质的区系特征,使陕西黄土高原区曾经分布过较大面积的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向北直到白于山地也都有过片状森林存在,此外还有中生灌丛与草原广泛分布。
数千年来由于人类反复干扰破坏,原生自然植被已为数不多,现在的自然植被次生性质十分明显,并且主要集中分布于山区,其中又以森林和灌丛植被为突出。
至于广大的塬、梁、峁、丘陵沟壑区和浅山区大都被类型繁多的栽培植被所代替,从而深刻地改变了陕北大地的植被景观。
根据目前已经作过调查并有文字记载的自然植被,在本区共有11个植被型、105群系。
其中温性针叶林5群系,落叶阔叶林15群系,针阔叶混交林4群系,灌丛21群系,灌草丛7群系,草原22群系,草甸13群系,沙生植被9群系、盐生植被4群系、沼生植被4群系,水生植被1群系,另外还有7个栽培植被类型。
一、温性针叶林由裸子植物中乔木树种构成的针叶林,见于本区的仅有油松林、白皮松林、侧柏林和杜松林。
群落外貌四季常绿,结构简单,类型较少。
它们都是在我国华北和西北东部温带地区常见的类型,其中以油松林和侧柏林分布最普遍(图6.1)。
图6.1陕西黄土高原各类森林的垂直分布1.油松林由常绿针叶乔木油松(Pinus tabulae formis)形成的该类松林是分布最普遍并具有代表性的针叶林之一,在本区主要见于子午岭南部、黄龙山北部,其次崂山和子午岭中段有零星分布,延安以北仅于府谷新民乡有小面积油松疏林残存。
油松林分布于海拔800~1600米,主要在1000~1400米范围的山地阴坡和半阴坡,坡度20~30°,土层深厚潮润。
天然油松林群落外貌苍绿而比较整齐,层次分化明晰,大多数可分为乔木、灌木与草本三层,生境阴湿地方尚可见到地被层。
油松高度15~20米,最高达27米,胸径介于8~24厘米,大者32~40厘米,冠幅4米左右。
层郁闭度一般为0.6。
有些林分中尚杂生少量栎类、山杨(Populusdavidiana)、杜松等树种。
灌木和草本层的种类比较丰富,每个群落中一般有30~50种植物,但随环境和林木郁闭度不同变化较大。
主要种类有胡枝子、黄栌(Cotinus coggygria var.glaueophylla)、柔毛线菊、黄蔷薇、连翘(Forsythia suspensa) 、A子梢、胡颓子(Elaeagnus umbelata) 、陕西荚蒾(Viburnum schensianum) 、栒子(Cotoneaster spp.) ,大披针苔(Carex lanceolata) 、多花胡枝子、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 、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 、败酱(Patriniahrterophylta) 、蒿类(Artemisia spp.) 、大油芒(Spodiopogon sibiricus) 等。
藤本植物很少,偶有穿龙薯蓣(Dioscoreanipponica)和茜草(Rubia cordifolia)出现。
分布于北部半干旱地区的油松林呈疏林状态,林木数量、高度、胸径、郁闭度均比南部为低,灌木与草本植物中出现较多的旱生、中旱生种类,如百里香(Thymusmongolicus)、针茅类、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茭蒿、矮锦鸡儿(Caragana pygmaea)等。
油松对本区南部土石山区环境适应性强,根系发达,树姿雄伟,枝叶繁茂,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和绿化环境效能。
油松木材坚实,富含松脂,耐腐朽,是优良的建筑、电杆、矿柱等用材,是本区主要采伐树种之一。
近数十年来由于采伐量超过了生长量,使油松林在本区面积缩小,分布零散。
2.侧柏林同油松林一样也是华北暖温带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针叶林类型,一般分布于低山丘陵向阳坡地、侵蚀沟头或山岩裸露的陡壁上,气候温暖干燥,土壤多为从石灰岩或黄土母质上发育的碳酸盐褐色土,土层瘠薄,质地粗糙。
侧柏林在本区主要分布于子午岭、黄龙山,在黄陵、宜川、延安、清涧、安塞、子长、府谷等县仅有零星出现,唯有寒冷的西北部没有分布。
侧柏林出现在海拔为800~1400米的范围内,主要分布在1000米上下。
环境条件差、油松和阔叶树种难以生存的地方多被适应性强的侧柏所占据,形成侧柏纯林并成为主要林分类型。
侧柏林中生长的植物在南部森林区总计约有70余种,北部约40余种,每个群落中一般出现15~20种。
乔木层很少见到其它树种。
侧柏平均高6~8米,10米以上者少见,茎干扭曲,分枝很低,胸径多数7~28厘米,冠幅约为2~3米,郁闭度0.4~0.5。
林内疏朗,光照明亮,草本植物比较繁茂。
桥山黄帝陵周围的侧柏林受到长期保护,林相整齐,外貌葱郁,郁闭度达0.7左右。
林木苍劲挺立,树高平均13~15米,胸径60~70厘米。
黄帝陵庙院内相传为黄帝手植柏,高19.3米,胸径2.7米,胸围10余米,7人环抱尚不能合围,距今四五千年历史,生长健旺,为群柏之冠,其它10余株古柏也是森然挺立,高大粗奇,蔚为壮观。
林下灌木种类不多,主要有荆条、狼牙刺、黄蔷薇、河蒴荛花(Wikstroemia chemaedaphne) 、灰栒子(Cotoneaster acutifolius)等,高约1米,层郁闭度0.1~0.2。
草本小半灌木层高约30厘米,占优势的种类是大披针苔、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多花胡枝子、茭蒿、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本氏木兰(Indigo ferabungeana)等。
环境稍微湿润的林中地面上,局部地方有中华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和藓类地被层呈团片状分布。
侧柏是我国特产树种,黄土高原东部是其分布的中心地带,故本区野生侧柏数量较多,分布普遍。
该树种生长虽然缓慢,但寿命很长,根部萌蘖力强,耐旱耐瘠薄,喜生钙质土壤,是本区东部和南部黄土沟坡与土石低山区适宜的造林树种。
侧柏树姿优美、四季常青,枝叶茂密,耐修剪,是优良的园林绿化和风景林树种。
侧柏材质细密,纹理美观,不翘不裂,耐腐朽、富有香气,可供建筑、家具和细木工之用。
除上述针叶林外,黄龙山东南部白马滩和瓦子街林场有小面积天然白皮松(Pinus bungeana)林分布。
在子午岭中、南部山地岭脊多分布杜松林,常与侧柏混生成疏林,在府谷县也有分布,并已建立了杜松自然保护区。
二、针叶阔叶混交林在本区南部的子午岭和黄龙山区都有面积不小的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即由常绿针叶和落叶阔叶两类不同生活型的乔木作为共建种形成的森林类型,其主要树种有油松、侧柏、杜松和辽东栎、槲栎、山杨等。
群落季相变化独特:夏季郁郁葱葱,一片青绿;秋季黄绿相间,多姿多彩;冬季独有苍翠的针叶树种杂生于无叶而枝条呈灰褐色的阔叶树间,形成明显反差。
本区的针叶阔叶混交林主要有下列3类。
1.油松、栎类林松栎林主要分布于子午岭南部铜耀山区和黄龙山北部,位于海拔1100~1600米之间的半阴坡和偏南向的山坡上。
乔木层中以油松与辽东栎形成的森林最普遍,在海拔较低处还有槲栎参加,形成油松、辽东栎、槲栎林。
郁闭度0.3~0.6,林下枯枝落叶层厚2~5厘米,盖度40~94%。
树间平均距离3.5~5米。
树种比例为油松5、辽东栎4、其它阔杂树1,或为油松3、槲栎3、辽东栎3、其它阔叶树1。
立木高度7~9米,也有5米和10米的树木。
胸径6~20厘米,最大油松25厘米,辽东栎26厘米。
有些松栎林乔木层尚可划分出第二亚层,高约4~6米,以山荆子(Malus baccata) 、山杨、杜松、青榨槭(Acerdavidii)等为常见成分。
灌木有柔毛绣线菊、黄栌、狼牙刺等。
草本主要是大披针苔、多花胡枝子等。
林下更新苗中松、栎均有,以栎类幼苗较多,生长良好。
对于这类森林如从用材角度出发,应抑栎助松,逐步代之以油松林。
若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山区生态平衡来说,保护现状让其自然发展即可达其目的。
2.油松、山杨林这类混交林主要分布于海拔990~1400米北向山坡上,林冠郁闭度0.4~0.6,靠近河谷较湿润处可达0.9。
树种比例一般为油松与山杨各4,其它阔杂2。
乔木分二亚层,第一亚层有油松和山杨,高9~11米,第二亚层栎类、漆、山荆子、茶条槭(Acer ginnala)等,高2~6米。
灌木主要有黄栌、柔毛绣线菊、黄蔷薇、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虎榛子、陕西荚蒾。
草本仍以大披针苔、多花胡枝子为主。
偶有穿龙薯蓣、黑刺菝葜(Smilax scobinicaulis)等藤本植物生长。
本类型多系油松林或松栎林破坏后产生的山杨林逐渐地又被油松林代替的过渡类型,或为残留的幼松与生长迅速的山杨混交而成。
由于山杨喜阳,寿命较短,在不受外界干扰情况下,这类混交林很可能发展为油松林或油松栎类林。
3.杜松、辽东栎、槲栎林本类混交林分布于海拔1100~1650米的山脊梁顶或向阳山坡上部,基岩多有裸露,土层比较瘠薄干燥。
群落外貌不很整齐,乔木低矮,一般高4~6米,胸径6~10厘米,最大14厘米,冠幅2.5~4米。
杜松一般较栎类占有这些数字中的较小值。
灌木与草本植物与前述混交林中基本相似,唯其种类与数量有所减少,盖度下降。
干燥瘠薄与风力较强的环境条件使这类林木低矮稀疏,生长缓慢。
阔叶树茎干扭曲,生长歪斜,针叶树分枝繁多低矮,都不宜于材用,作为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林应予以保护,一旦破坏殆尽,恢复困难。
三、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是我国华北暖温带气候区最具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分布广泛。
它主要由一些中生落叶阔叶乔木组成,群落外貌随季节变化明显,层次结构分明,乔木树种简单,以落叶栎类最有代表,次有槭、梣、椴、榆、鹅耳枥、杨、柳等,高度比较一致。
本区南部是我国落叶阔叶林区域的一部分,尤其子午岭、黄龙山和崂山水分条件较好,交通不便,人为影响较轻,是陕西黄土高原区现存天然落叶阔叶林类型较多,分布集中和面积最大的地区。
但是它们也几乎全部系人类反复干扰破坏后产生的次生类型,林木较低,外貌杂乱,灌木丛生,当地人民称做“梢林”。
本区落叶阔叶林有15群系,以栎林类型最多,分布广泛,面积最大,其次尚有茅栗林,杂木林,杨桦林等(图6.1)。
1.辽东栎林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北部分布最普遍的栎林,也是本区面积较大的森林植被类型之一。
过去它具有广大的分布范围,由于长期大量砍伐用于建筑和烧炭取暖,面积逐渐缩小,目前主要分布于子午岭、黄龙山和崂山深山区,其北界止于安塞和志丹两县南部,例如延安与安塞的西川河沟坡上尚有残存的小片疏林。
辽东栎林分布的海拔约1000~1700米,从其分布的地形部位来看,由南部的山地上部向北部逐渐降低到沟谷下部,在子午岭南部和黄龙山分布于海拔1200~1700米的山坡和岭脊上,到葫芦河一带和崂山、安塞等北部主要分布于沟谷阴坡和半阴坡,海拔一般不超过1300米,此种分布格局显系受制于温度和降水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