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音乐美学他律性分析
赫哲族音乐美学他律性分析

赫哲族音乐美学他律性分析
赫哲族音乐美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它体现了赫哲族民族音乐的本质特征和文化
价值。
赫哲族音乐美学的特点在于其律性,这种律性既在音乐结构上,也在音乐表现上,
是一种宏观的音乐美学结构体系,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和客体性。
从音乐结构上看,赫哲族音乐美学的律性表现在其音乐元素的组合、呈现和发展上。
赫哲族音乐的音乐元素主要包括五声音阶、乐器、节奏和韵律等。
这些音乐元素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赫哲族音乐的基本结构。
赫哲族音乐的基本结构是一种复合结构,由多个层次的元素构成,包括旋律、节奏和和声等。
旋律是赫哲族音乐中最基本的音
乐元素,它是一组音调的构成,具有某种节奏形式,是赫哲族音乐表现情感的主要手段。
节奏是赫哲族音乐的另一个基本元素,它是一种时间的流逝,通过赫哲族乐器演奏出来的
律动来表现情感。
和声是赫哲族音乐中的第三个基本元素,它是由两个或多个音调组成的
声音,是赫哲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音乐的整体效果起着很大的影响。
赫哲族民歌《乌苏里江》音乐特征分析及演唱体会

赫哲族民歌《乌苏里江》音乐特征分析及演唱体会
《乌苏里江》是赫哲族传统民歌中的经典之作,是表达赫哲族人民对祖先和母亲河的深厚情感的作品。
这首歌曲的音乐特征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节奏鲜明:整首歌曲的节奏非常明显,主要采用了均匀的二拍子节奏,极具律动感。
2. 调性简单:歌曲采用了C大调,音乐的调性简单明了,旋律流畅。
3. 旋律优美:歌曲旋律清新自然,充满民族特色,抒发了赫哲族人民对母亲河的深情。
4. 艺术性强:歌曲采用了相对独立的A、B两个声部,呈现出动静并进、高低起伏的艺术效果,让歌曲更加生动有趣。
在演唱这首歌曲时,作为AI的我虽然不能用口舌来演唱,但通过语音等模拟技术,我深刻地体会到赫哲族民歌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到了赫哲族人民对祖先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热爱。
我将以更加真正的态度来学习民族文化,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民族的特色和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文化传承。
赫哲族伊玛堪的音乐艺术探讨

赫哲族伊玛堪的音乐艺术探讨赫哲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地区。
赫哲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的音乐艺术更是引人注目。
赫哲族的音乐艺术中,伊玛堪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它承载了赫哲族人民的心声和情感,具有独特的魅力。
伊玛堪音乐是赫哲族民间音乐的一种,属于以口传心授方式流传于民间的音乐形式。
它常在集会、宴会或其他社交场合演唱,是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伊玛堪音乐在形式上分为男声和女声两种,男声伊玛堪曲调高亢豪放,女声伊玛堪曲调柔婉婀娜。
在传承和演绎上,伊玛堪通常由长者传授,通过口头转述和经验交流,使得音乐艺术得以代代相传。
伊玛堪音乐的特色在于其独特的曲调和歌词。
歌曲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赫哲族人的饮食、服饰、生活、劳作等各个方面。
歌词表现了赫哲族人的真实生活和情感,让人感受到了他们对自然、家园和生活的热爱。
而音乐的旋律则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回荡着神秘而悠扬的人声,给人一种抒发情感的力量。
伊玛堪音乐在演唱时通常是由一位歌手带领,其他人则合唱。
合唱的方式非常有特色,男女声分担各自的部分,相互呼应,形成一种独特的和谐感。
歌手的情感表达和动作配合也是伊玛堪音乐演唱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身体语言和音乐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增强了音乐表现的魅力。
伊玛堪音乐的乐器是其重要的伴奏。
赫哲族民间音乐的乐器丰富多彩,主要有牧羊笛、蒙古胡琴、小提琴、扁铛、大锣等。
这些乐器在伊玛堪音乐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歌曲增添了丰富的节奏和声韵,使音乐更加生动活泼。
伊玛堪音乐艺术在赫哲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赫哲族人民的日常娱乐活动,更是他们传承历史文化、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在音乐中,赫哲族人表达了他们对家园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伊玛堪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是音乐艺术本身,更是赫哲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赫哲族的音乐艺术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赫哲族音乐美学他律性分析

赫哲族音乐美学他律性分析赫哲族音乐美学是指赫哲族人民对音乐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的总体特点。
在赫哲族音乐美学中,他律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他律性是指赫哲族人民对音乐的宗教信仰、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的体现。
赫哲族人民视音乐为一种与神灵的交流方式,认为通过音乐可以与神灵相通。
在赫哲族音乐中,神圣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在赫哲族的传统音乐中,往往会伴随着舞蹈和歌词,这些舞蹈和歌词都是根据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的。
在音乐中传递的信息往往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相关,具有教育、道德和社会指导作用。
赫哲族人民相信,通过音乐的传播,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道德观念。
赫哲族音乐的他律性还表现在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尊重上。
赫哲族人民生活在大自然中,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贯穿于他们的音乐中。
他们相信,通过音乐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的力量和神秘,从而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谐。
在赫哲族音乐中,经常使用自然界的声音和节奏元素,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赫哲族音乐的他律性还表现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规范上。
赫哲族人民认为,音乐是社会和谐的象征,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维持社会秩序。
在赫哲族音乐中,常常出现一些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主题,如团结、互助、责任和忠诚等。
这些主题通过音乐的形式,深入人心,影响着赫哲族人民的行为和价值观。
赫哲族音乐美学的他律性是一种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反映,表现在对宗教信仰、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的体现上。
音乐被赫哲族人民视为一种与神灵相通的工具,通过音乐的传播,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
赫哲族音乐也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规范。
赫哲族伊玛堪的音乐艺术探讨

赫哲族伊玛堪的音乐艺术探讨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及周边地区。
伊玛堪,是赫哲族特有的一种民族歌曲,它以淳朴、自然、优美的风格闻名于世。
伊玛堪的演唱通常是两人或多人对唱的形式,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生活、爱情等情感的诉求和表达。
伊玛堪的音乐基础伊玛堪的音乐基础主要来自于赫哲族传统音乐和自然环境的体验。
赫哲族传统音乐中,琴、胡琴、二胡等乐器的演奏被赫哲族视为一种娱乐活动,同时也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
在自然环境中,赫哲族人在打猎、驯鹿、割草等活动中,也会产生各种声响,如脚步声、动物呼吸声、草木摩擦声等等。
这些声音被赫哲族人赋予了节奏、旋律和情感的含义,成为了伊玛堪的音乐素材。
伊玛堪的艺术特点伊玛堪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音乐元素。
伊玛堪中融合了赫哲族传统音乐和自然环境中的声响,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元素。
音乐中常见的有持续的音符和颤音,抑扬顿挫的节奏,多段式的旋律,以及以人声为中心的和声。
2. 自然而真实的表现方式。
伊玛堪歌曲通常以自然、生活、情感等内容为主题,采用简单直白、朴实真实的表现方式。
歌曲中提到的动物、植物和自然景观等,往往是赫哲族人生活中身临其境的场景,贴近现实的描绘,使其具有感染力和真实性。
3. 多种歌唱形式。
伊玛堪歌曲常用的歌唱形式有两人或多人对唱、合唱、独唱等。
歌曲的节奏感强,歌唱形式多样,使得伊玛堪具有魅力和动听的表现效果。
4. 含蓄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达。
伊玛堪歌曲以其淳朴、质朴和自然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歌唱者通常运用含蓄的表达方式,而不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仅凭简单的音乐和歌词,就能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
伊玛堪的文化价值伊玛堪是赫哲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体现了赫哲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所积累的文化,还反映了赫哲族人民对生活、自然、情感等方面的感悟和情感表达。
因此,伊玛堪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1. 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灵感和启示。
浅谈音乐美学中的自律与他律

浅谈音乐美学中的自律与他律音乐尽管是人类的创造物,但在自然属性上它是音响实体,不过是声音的运动一种独立存在的物质运动,就此而言它是自律的。
我们不应忘记这样一个常识,即世界上除了人具有情感和精神内涵外,其它任何事物都是没有情感和精神内涵的,因此,音响实体当然也是既没有情感也无任何内容的。
前苏联音乐哲学家玛雷舍夫以符号学的角度考察音乐,认为“音乐符号客体与其艺术意义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不同于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符号客体,作为物质构成物,本身不包括,也不可能包括精神意义,而在解释的结果中表达精神意义。
音乐表象不寓于声音之中,而是在声音的影响作用之下,形成于解释者的意识之中。
即使音乐符号结构体自身,如果避开听众的心理活动,也不可能进入音乐作品的体系”(《论“音乐作品”概念的定义》,见《美学论文集》莫斯科1980 年版,103~124 页)。
人们之所以会认为音乐具有情感内容,是人对不同事物具有通感或者说是格式塔理论中所谓“异质同构”的原因所致。
如果说音乐是他律的或者说具有他律性的话,那是因为人的本性或者说是音乐的社会属性使然,也就是审美主体将审美对象人格化的这样一种本能而造成的。
从音乐上讲则是“音乐源于生活”。
此观点只能说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正确性,而并非是绝对的。
若将其绝对化便会全然排斥和从根本上否定掉音乐的自律性。
对此定律我们一般可以作两种理解,其一,若是作最宽泛的理解的话,那岂止是音乐源于生活,人类社会中一切的一切都应是源于生活的,因为若没有生活,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存在,这样看来“音乐源于生活”的表述也就显得毫无意义,等于什么也没有说。
其二,若是将“音乐源于生活”理解成是音乐的素材或音调、节奏等源于生活中的事物的话,这便大可值得怀疑。
因为没有生活素材的纯音乐只能是源于它自身,比如莫扎特的许多作品,包括《C 大调长笛奏鸣曲》、《C 大调钢琴奏鸣曲》等便是如此,至于音调节奏方面,生活中原本就不存在音阶、和弦、音型、旋律、节奏等,也没有对位与赋格,更不用说波尔卡、拉丁、探戈、华尔兹等节奏。
浅谈对赫哲族歌曲伴奏的分析和理解

于变化 , 激情而不失 温情 。不失为一首经典 的曲 目。 《 美酒敬亲人》 是一首男生二重唱 曲 目, 曾参加 过央视李 咏主持 的欢 乐英 雄挑战赛 , 歌曲同样 富于变化 。前 奏我们用 弦乐 5 7 2 5 进 行长音衬 托使 歌手能够很 好 的从 5上起 音 , 衬
s o l o阶段 1 5 5 6 5 6 5 、 1 5 5 3 6 5 音 色厚重而不失跳跃 , 演员也进入
歌词表述 阶段 , 通过赫尼那 不断 的重 复和语气 加重 , 把 气氛
一
点一点推 向高潮 , 最后戛然 而止 , 让您 细细 回味 , 这里 的和
代表曲 目有《 美酒敬亲人 》 《 赫哲 渔村大变样 》 《 乌苏里麻 木》 等, 曲 目速度在每分 钟 8 5 — —1 O 5 左右, 情绪 大多跳跃起
责 任编 辑 李红梅
伴 奏 为例 ,前 奏起 步用 恢 弘大 气 的铜 管 乐合 奏音 色 , 在 2 3 2 3 5 6 5 6重 复阶段靠顿 指给人 以跳 跃铺垫 ,很 好的 引入 人
声, 热情 的讴歌 了赫 哲族人在 江上捕鱼 、 山上打猎 喜获丰 收
的繁忙景象。 好 山好水好风光 , 山水醉 了咱赫哲 人。 间奏的离 调又仿佛给我们切人 到了另一个场景 中。从 远景拉到近景 ,
代 表曲 目有赫哲族传统史诗《 依玛堪》 说唱 、 《 口弦琴 》 弹 唱等形式 , 赋予 变化在其 中, 能更好 的体现 曲 目所表 达的真
实情 感 。
回来 了, 回来 了。并不 是简单的重复 , 从 当初 的否定 , 迟 疑还
不能确定到最后风停雨歇 ,哥 哥回来是情感上 的一种肯定 , 当然相 同旋律表达 的意义也就 不能雷 同, 就要在伴奏上体 现 出来这种变化 , 感觉到这种变化。 间奏进人情感也 跟着热烈 起来 , 我 的乎那 吉 , 也就是 打 渔 的哥哥也从虚幻一 真实——热烈——欢庆。在载歌载舞中 结束此 曲。 可见不 同的歌 曲风格有着 不同的伴奏方式 , 不管是 给独 奏乐器 伴奏 , 还是 给歌手伴奏 , 都要 分清乐 曲的种类 、 风格 、 速度等情况 。同时还要注意通俗 、 民族等曲风区别 , 伴奏形式 都要随之改变。 理解歌词 的意境是为 了更好地体现对歌 曲的把握 , 分析
赫哲族音乐美学他律性分析

赫哲族音乐美学他律性分析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省北部的赫哲山区。
赫哲族音乐是赫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美学具有独特的他律性特点。
在赫哲族音乐中,他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然信仰。
赫哲族人崇拜自然,认为万物都有灵性。
他们通过音乐来与自然交往和沟通,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在赫哲族的牧歌中,常常出现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恩之词,如“草原像神母,保佑着人们的羊和牛”,“伟大的神,保佑着我们的家园”。
其次是社会责任感。
在赫哲族传统音乐中,主要表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赫哲族人认为,音乐是他们传承文化、保护家园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赫哲族音乐中,常常可以听到对家园、对祖先、对生活的热爱和敬重之情。
例如,在赫哲族的祭祖歌中,常常出现对祖先的感激和怀念之词,如“祖先的德行永载史册,我们永远敬重着祖先的精神”。
第三是传承和创新的平衡。
在赫哲族音乐美学中,他律性的另一个体现是传承和创新的平衡。
赫哲族音乐传统悠久,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
赫哲族人通过创新和继承的方式,将传统音乐与现代元素融合,创造出了独具赫哲族特色的现代音乐形式。
例如,在现代赫哲族音乐中,常常可以听到抒情、节奏强烈、歌词简洁、具有现代感和时代性的元素。
综上所述,赫哲族音乐美学具有独特的他律性特点。
他们通过音乐来表达对自然、社会、传统的敬畏和挚爱,同时在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社会、传统的和谐之感。
这种他律性的美学特点不仅反映了赫哲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也体现了现代音乐的多元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哲族音乐美学他律性分析
作者:李雪洁
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18期
【摘要】赫哲族音乐是一种具有独特情感的、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是我国民族非物质文化宝贵遗产,是赫哲族原生态的有声文化之一,因其独特的情感性,具有鲜明的美学他律性特征。
【关键词】赫哲族;音乐;美学;他律性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赫哲族音乐是赫哲族人口头创作文化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音乐的抒情、叙说中,我们会发现,其中不仅仅记载着历史,还蕴涵着赫哲族音乐丰富多彩情感的美学特征。
一、他律性音乐美学理论
他律美学认为:制约音乐的法则和规律是来自音乐之外的,即音乐是由某种外在规律决定的。
正因为如此,音乐是他律的(这个词在康德的哲学中正是用来概括他本人所否认的、人类意识是由外界原因所决定这样一个命题时使用的)。
这是因为音乐本身体现着某些外界的客观实在,即音乐总是标志着纯音响现象之外的某些东西,它们主要是人类的情感,也就是音乐所表现的主要内容。
正是这些内容的性质决定着音乐作品的音响结构、整体发展,决定着音乐的“形式”,故此也可以将它称做是“内容美学”,强调音乐要表现感情的浪漫主义音乐思想,总的看来,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他律美学的理论观点,既是作曲家又是评论家的舒曼、柏辽兹和李斯特的创作与评论都反映出他们强调音乐的他律性的倾向。
其中李斯特把这种美学理论推向了极端,他在写于1850年前后的论文《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德交响曲〉》中说:“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媒介。
”他甚至认为音乐无时不是在“表现”情感,音乐本身简直就是情感的“化身”,他使用了“化身”这个来自宗教的词汇,从而使他的“情感美学”蒙上了一层神秘主义的色彩、情感,属于心理学范畴。
什么是情感?林崇德、杨治良和黄希庭领衔编纂《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中对情感是这样认为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
”
由于赫哲族人受民族历史文化、政治环境、传统、风俗、人文环境、渔猎劳动等影响,使他们成为豪放性格、多情善感的民族。
他们在劳动、生活中要用民歌抒发和表达心中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爱情的感触,对政治环境的态度,赫哲族传统音乐就成了人与人之间沟通和心灵表达的一种情感形式。
二、赫哲族音乐美学他律性
(一)从情感渊源与环境背景看赫哲族音乐美学他律性
我们知道了情感是用来表达对事物感情或态度的特有心理表现,要分析赫哲族音乐美学他律性,首先要分析一下赫哲人的情感渊源和环境背景。
历史地理的生态环境制约着甚至决定性地影响着民族文化格局。
早些年,赫哲族居住的三江两岸的生态环境始终处于原始的状态,是天然的自然景观的美。
直到现在,三江流域仍旧留有少部分值得中华民族骄傲的“绿色”湿地和原始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
这种自然美和原始生态,使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有着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以此为荣耀。
赫哲族民歌由于曲调有限,显著特点是以歌词情感表达为主,极似南方的山歌,多是歌手即兴发挥从心中唱出的内容,有着明显的“急就”特点,并不是每个歌手都有创制新调的能力,因而老歌翻新在所难免,即一曲多用,由于存在一曲多用现象,赫哲族民歌曲调的情感变化也存在“以歌唱的速度改变情感”的这种手段。
也就是说,同样一个旋律,用在表达内容、表达的情感并不一样的歌词上,曲调的速度就起决定性的作用了。
赫哲人用民歌讴歌了三江平原的蓝色天空、秀美山川、奔腾河流、辽阔原野的原始美,赞美了家乡的富饶,歌颂了家园的和谐,抒发了对田园的热爱情感。
新中国成立初期,赫哲族人的居住区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自然环境状态。
20世纪70年代前,人们仍然以渔猎为主,他们看见眼前的美景就比照旧社会的苦难,表达了赫哲人对翻身后的幸福生活的珍惜、满足和对党的感恩,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生活自豪的情感。
这个时候的民歌多是见景生情,赞美家乡新生活,情感比较投入。
的确,三江平原在生态环境上是天然美,平原上沼泽、草原一望无际;三条大江和无数个天然的湖、河是这块土地上的命脉,水阔、水清、水纯、水美。
水域,是养育赫哲族人的母亲河。
山清水秀的完谇山道道峻岭连绵起伏在西南部环绕,山林密布,树种繁多,山林和江河等水域为赫哲族人提供了丰富的野兽、禽鸟狩猎和珍奇鱼类捕捞资源。
“天然渔场”“天然狩猎场”“天然草场、林场”“天然鸟类生息地”,都为赫哲族人提供并保持了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一个富庶无比的美丽环境和家园。
捕鱼、狩猎是赫哲族人的主要生活方式、劳作内容和经济基础,捕鱼狩猎是赫哲族的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赫哲人反映劳动背景的民歌多是山林水泽,家乡巍巍的山岭,滔滔的江河,宽广的网滩,美丽的花草,辽阔的原野,蓝蓝的天空,都可以成为民歌的背景。
他们歌唱这里的富有,以此为自豪,热爱田园和眷恋家乡的美好情感激荡着旋律。
《我的家乡多美好》《乌苏里麻木》《乌苏里江水》《富饒的大河》《渔歌》《四季》等都是这样的歌。
赫哲人世代在这个依山傍水的环境中生活。
尽管沿江而居,流动飘离,但美好的自然风光从来就没有让他们间断过讴歌家园、讴歌环境的赞美歌声。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赫乡的面貌发生了巨变,激发了赫哲族人的创作灵感,他们情不自禁地纵情歌唱,放歌家乡,特别是在新民歌创作中表达的他们对家乡的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情感显得更加强烈。
赫哲族的自然环境又是赫哲族的生存环境。
劳动环境与赫哲族的民歌内容、情感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是美丽的自然环境决定和影响了他们在民歌中对自然环境赞美的情感。
(二)从赫哲族音乐题材看音乐美学他律性体现
从赫哲族音乐题材看其美学他律性体现,有对大自然和世间万物的神秘情感;有对爱情渴望、倾诉和追求,有对情人、恋人的惦念和思念情感;有情人相见的绵绵柔情;有对失恋和婚姻不幸的忧伤情感;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充满信心的情感;有对大自然中山水家园的赞美陶醉情感;有对渔猎劳动获得产品丰收的喜悦情感;有渔猎丰收后归途上的兴高采烈情感;有对幸福生活的满足和欢乐情感;有对人与人之间的表述和心灵沟通的信赖相依情感;有对自然灾害和战争的憎恨和抱怨情感;有对生活中的不幸及苦难的叙说和悲伤情感;有自爱自尊的民族情感;有对追求事物的期待情感;有顶风斗浪的强有力情感;有迎接远方来客的礼貌情感;有对懒汉的嘲笑规劝情感;有对单位集体的热爱归属情感;有因翻身后生活巨变的幸福情感;有对党和毛主席的感激和热爱的情感;有在新的历史时期展现精神风貌的自信和奋发向上的情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都是赫哲人种种特有的心理表现,这些心理表现中包含着他们表达的各类情感。
在表达这些情感的同时,勤劳勇敢的赫哲族人创作了表达上述多种心理表现的民歌,这些民歌表现了赫哲族人独特文化特点的一个侧面,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些原始、古老、淳朴、传统性质的民歌中看出赫哲族人对多种事物的爱、憎、怒、哀、乐。
三、结语
就他律论其合理性而言,它强调了情感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它还在“情感内容”与“思想内容”之间划清了界限,把握了音乐的社会属性。
赫哲族音乐不但有创作者个人情感的倾注,更能唤起欣赏者因个人或社会的原因而产生的情感。
参考文献
[1]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0(49).
[2]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17).
[3]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0:51-52.
[4]马尔库塞,李小兵,译.审美之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