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云南临沧芒团纸 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

·1·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2021年4月20日Apr.20, 2021第41卷第4期Vo1.41 No.4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4.00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赵 晟(天津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天津 300387)摘 要:云南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深入了解这些“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保护与传承现状,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
在这一背景下,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在全面了解云南省临沧市“非遗”传承人群体生存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性策略,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临沧;传承人;保护与传承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4-0001-03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1]。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
临沧民族众多,各民族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深入了解临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尤其是非遗传承人现状,笔者于2020年8月多次深入临沧市调查,通过零距离观摩传统技艺、对话非遗传承人等方式,全面了解临沧市非遗传承人群体的生存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性策略,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 借鉴。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概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主要集中在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等几个方面。
孟定傣族原始造纸的民族学考察

齐民要术
楮宜涧谷间种之 , 地欲极良。秋上楮子熟时多收 ,
净淘曝令燥。耕地令熟, 二月耧耩之, 明年正月初 , 附地芟杀, 放火烧之。一岁即没 人, 三年便中斫。斫法: 十二月为上, 四月次之。 指地卖者省功而利少; 煮剥卖皮者虽 劳而利大 ; 自能造纸 , 其利又多。种三十亩者岁斫十亩, 三年一遍 , 岁收绢百匹。 芒团楮皮纸的生产流程, 细述可分为: 1 浸泡 5 再煮 6 洗涤 7 捣浆 8 抄纸 道工序; 简而言之 , 芒团造纸可分为 1 浸泡 纸五步流程。 35 2 拌灰 3 蒸煮 4 再拌灰 9 晒纸 2 蒸煮 10 砑光 3 捣浆 11 揭纸 , 共 11 4 抄纸 5 晒
芒团造纸的第一道工序为 浸泡 , 即通过机械的方法去除楮皮料中的果胶成份。将买 来的楮皮用石块压于穿村而过的溪流中, 河床平 , 水深仅及膝部 , 水洁 , 流速快 , 对浸泡、 洗涤楮皮十分适宜, 这一过程约需一昼夜的时间 , 较水池沤制发酵 , 芒团便利的溪流不仅能 快速达到脱胶之目的 , 且省却一些工序设施。 随后的第二道工序 蒸煮 一般在竹楼旁的厨房内操作。一口铁锅支于土灶上 , 一块掩 盖皮料的麻布, 一根拌料用的竹片即为蒸煮所需的设备。将经过浸泡的楮皮均匀地洒上一层 草木灰, 然后盛入锅内, 加火 , 架火蒸煮, 上盖麻布 ( 以防漏气) 。连续蒸煮 7 、8 小时后停 火, 取出皮料再拌一次草木灰 , 尔后再蒸煮约 4 小时 , 直至皮料煮成絮状为止 , 这道工序约 需一个对时, 即 12 个小时。蒸煮时所用柴薪需选上等木柴 , 一般为俗称 铁道木 的一种 黑桃木, 这种速生丰产林木村旁有专门种植 , 村民均有成片属于他们自己的林木, 也象楮树 一样几年一砍, 循环生长很快 , 而拌灰所需的草木灰也系黑桃木烧尽后的灶灰细筛而成。 芒团造纸的第三道工序为 捶捣 。把经过煮熟、洗涤、漂去杂质后的楮皮料, 置于一 较大而平整的鹅卵石上, 用木槌反复捶打, 木槌用直径约 8 12, 高 12 15 厘米的圆木 , 中腰挖榫装柄制成, 每次捶捣楮料 1 至 2 公斤, 约捶半小时使皮料柔和, 入水完全散开。 第四道工序为 抄纸 。主要设备是水槽和抄纸器 , 水槽系用木材加工而成, 长约 1 米 , 宽 90, 厚 15 厘米左右 , 通常用两块木料相拼接, 中间挖槽长 90 、宽 80 、深 10 厘米左右 , 木槽一般置于院落或门外临时搭盖的草棚内。槽架系用四棵竹木所固定, 高 1 2 米左右 , 约 当操作者的胸下部位 ; 抄纸器是用竹片制成框架, 长 80、宽 60、高 5 厘米左右, 框架的一 面蒙上白布。一般家庭置备抄纸器 20 个左右。抄纸时, 先在槽中盛满清水 , 将抄纸器放水 槽中 , 布面朝下 , 两侧用卵石固定边框 , 不使抄纸架浮起。然后将捣制好的纸浆约一公两放 入抄纸器中, 双手不断搅动纸浆, 使其均匀分布于布帘上 , 待大体均匀后 , 再用手背顺序拍 打数次 , 使浆液下沉附着布面。然后用一细木棒上下左右在水中拍击, 使之均匀后取走卵 石, 将抄纸器提起, 置于槽旁滤去水份 , 相继制成三、五张后 , 一并移至阳光下晒干。 芒团造纸的最后一道工序为 晒纸 。将抄纸器移至阳光下, 在将干未干时, 把抄纸器 的一侧先用手扯开一缝以备揭纸。为了使纸面光滑而用一个瓷碗的碗口在纸面上抹平一道 , 操作简便而又起到了砑光的作用, 最后待纸全干 , 用木刮在事先扯开一缝处从上而下将纸揭 离布帘, 从而完成了整个造纸过程。 芒团楮皮纸的用途, 主要用于书写傣文小乘佛教的经书, 有折叠式和装订式两种, 折叠 式一般宽 10 12, 长 25 40 厘米不等; 装订式的则用整张楮皮纸折成双层, 布纹朝外 , 书 写字体较大, 因而一部傣文装订成书籍通常很厚重。楮皮纸的第二用途是作裱糊之用, 一般 是在死人或作宗教活动时必不可少。还有一部分质量较次的纸张作为包装之用。在我们前往 调查时, 昆明、临沧等地的一些银行也专门到该村订做捆币纸。 三 、孟定傣族造纸与云南其他民族造纸之比较 为了全面认识, 并从比较学的角度加深对孟定傣族造纸的了解 , 我们不妨简要浏览一下 滇西北地区纳西族原始造纸的工艺。 丽江县大研镇新义街积善巷 , 纳西语的村名叫 孙素 场本 , 译为汉语即造纸村。明天启年间 ( 1621 1627 年 ) 纳西族土司木增从外地聘来江南 籍造纸师傅李先常, 赐他凭氏为妻 , 安排在狮子山下的玉河畔安居营生。所造的纸东巴文写 成 36 , 读 孙素 , 译为 官家擦用具 , 可见当时之质量还很差。清代丽江学府的建
沧源有什么土特产

沧源有什么土特产1、云南临沧云县特产1."滇红"茶:临沧市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
是世界种茶的原生地之一,有500余年的种茶制茶历史。
193年,"滇红"在凤庆试制成功,成为中国的出口名茶,年出口量均占全省茶叶出口量的40%以上,创汇占全省茶叶出口量的50%以上,云南凤庆滇红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云南目前最大的茶叶生产企业。
全区茶叶面积达65万亩,年产量达2万多吨,面积和产量均为云南第一。
2.蔗糖:临沧是云南最大的蔗糖生产基地。
有280多年的种糖制糖历史。
全区甘蔗产量达300多万吨,有机制糖厂15座,日处理甘蔗能力3万吨,年产糖30多万吨。
3.冰岛茶:最贵重的云南普洱茶之一,它是典型的勐库大叶乔木树,长大叶、墨绿色,叶质肥厚柔软、茶香浓烈,非常独特,它是勐库茶的极品、也是云南普洱茶的极品。
绝对是值得高端珍藏的极品。
目前,双江县“勐库”牌茶叶已获中国驰名商标,“勐康”牌茶叶获云南省著名商标,茶叶产业已成为双江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双江冰岛茶4.佤族鸡肉烂饭:佤语叫“馍尼亚布绕”,是佤族迎宾待客的美味佳肴,它即可以当饭又可以当菜,比普通的米饭要软得多,比稀饭要干些。
有两种做法,一种叫手撕鸡肉烂饭,另一种叫刀砍鸡肉烂饭。
鸡肉烂饭品种繁多,有大米烂饭、包谷米烂饭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鸡肉烂饭在广大佤族群众中盛行不衰。
只要机会和条件允许,随时均可享用。
诸如逢年过节、撒谷种、栽秧、收庄稼、讨媳妇、办丧事、接送亲戚好友、盖新房等等,它都是缺少不了的佳肴。
5.沧源牛干巴:沧源牛干巴选用佤山半野生状态下放养的黄牛精肉,经当地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加工而成,营养价值高,色香味独特,香酥可口。
2、临沧有什么好吃的?云县鸡肉米线双江稀豆粉米线凤庆粑粑卷沧源牛干巴、佤王宴傣族小吃佤族小吃火腿木瓜鸡博尚菜籽油太多了说不完的,买土特产要买正宗的就去淘了个宝[特色中国]临沧馆企业铺。
芒街一日游攻略

芒街一日游攻略简介芒街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是一个美丽的小镇,被誉为云南最后一个小镇。
芒街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神秘的边境风情而吸引了众多游客。
如果你计划进行一日游,下面是一些可以帮助你的攻略。
行程安排上午早上你可以先去芒街的著名景点之一——濒临边境线的芒街天空之境。
这里有一座高度约为1000米的观景台,站在上面可以俯瞰整个芒街的美景,而且你还可以看到缅甸的边境线。
之后,你可以沿着芒街的主街道漫步,欣赏各种各样的纪念品店、小吃摊和餐馆。
这里的小吃非常有特色,你可以尝试一下当地的炒米粉、糯米饭和烤鱼等美食。
同时,你也可以购买一些与傣族文化相关的纪念品。
中午中午时分,你可以去芒街当地的餐馆尝尝地道的傣族菜。
傣族菜以其香辣可口而闻名,你可以尝试一下辣子鸡、傣味火锅和傣族竹筒饭等特色菜肴。
在这里,你还可以品尝到当地特色饮品——勐海茶。
勐海茶是一种以当地特有的茶叶制成的饮品,有着浓郁的茶香和独特的口感。
下午下午,你可以前往芒街的河边,那里有一条笔直而宽广的河流,称为勐瑞江。
你可以在这里租一条小船,在江上漫游。
沿途的风景非常美丽,你可以欣赏到郁郁葱葱的橡胶树林和美丽的水景。
如果你幸运的话,还可以看到一些野生动物,比如河豚和水鸟。
如果你对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你可以前往芒街的少数民族文化广场。
这里有展示傣族、瑶族、佤族等少数民族风情的表演和展览。
你可以观看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学习他们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技艺。
晚上晚上,你可以去芒街的夜市购物和品尝美食。
芒街的夜市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色彩的地方,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小吃摊位和商店。
你可以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比如烤串、炒虾米和炸春卷。
在夜市上,你还可以购买到各种手工艺品和纪念品,比如木雕、刺绣和饰品等。
晚上还可以选择参加一场当地的民族表演,比如傣族水灯表演和泼水节庆典。
这些表演通常在芒街的剧院或广场举行,你可以通过观看表演更加了解当地的文化和民俗。
注意事项•在芒街旅游时,注意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信仰,避免触犯当地人的敏感地带。
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

历史渊源
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成品云南省有着十分悠久的纸张使用和制造历史。据史料记载,纸传入云南的历史最 迟可追溯到三国时代,但对云南手工造纸术的记载较晚。
元代,丽江地区已有造纸业,但未有对东巴纸的记录。
明代以后关于云南造纸的史籍记载较多,明代中叶傣族地区就已有造纸业,当时傣族称纸为“缅纸”。
清代时少数民族地区手工造纸得到发展,从四川、湖广等地来的工匠带来了造纸技术。清代有关云南造纸的 记载最多,那时候云南省造纸业非常发达,手工纸成为了宫廷贡纸甚至还出口至越南等地,足见云南地区造纸技 术的成熟。
工艺特征
传承保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传承价值 传承现状
传承人物 保护措施
傣族、纳西族东巴造纸工艺的活动纸帘较为特殊,晒纸过程明显受到浇纸法的影响,又有抄纸法的痕迹,是 中国造纸术与印度次大陆造纸法兼容并蓄的结晶。
傣族、纳西族东巴造纸工艺为弘扬东巴文化作出了卓著贡献,从工艺史角度来看,它又是研究中国手工造纸 的难得实例。
傣族、纳西族东巴造纸工艺是研究中国、东南亚乃至印巴次大陆古代传统造纸术发展活的样本,对复原中国 早期的造纸技术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工艺流程
东巴纸其制作流传
云南临沧等地傣族自古以来就爱竹,擅长用竹。竹是造纸的上好材料,选用嫩老适度的幼嫩新竹,纤维适中, 既利于成纸,又不至于使造出的纸太粗糙。因此一般都在清明以后,谷雨、小满节气这段时间备料。
造出纸浆后,抄纸,此时采用二道水,使纸张的纤维形成经纬。
迪庆香格里拉的纳西族手工造纸采用的原料是产自当地的植物原料“阿当达“,一种瑞香科的丽江荛花。其 造纸过程由采集原料、晒干、浸泡、蒸煮、洗涤、春料、再春料、浇纸、贴纸、晒纸等工序组成。主要工具有纸 帘、木框、晒纸木板、木白等。
遗留至今的古老造纸“活化石”

遗留至今的古老造纸“活化石”作者:木才来源:《中国西部》2017年第12期处于澜沧江和怒江之间的滇西南永德县,下辖的永康镇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古老集镇。
从东汉至清,永康在澜沧江畔名头响亮:东汉有“雍乡”之名,南诏设“拓南城”,宋朝时更名为“隶赕”,元朝设“镇康路”,明朝先后设“镇康府”“镇康御夷州”,清朝改土归流时更名“永康州”。
与永康一样很久就名声在外的,还有当地傣族传承至今的傣族手工构皮造纸技艺。
永康所产的构皮纸,由于色白如棉,而享有大白绵纸的俗称。
永康傣族手工构皮造纸技艺,被业内专家视为古老造纸的“活化石”。
时光荏苒,岁月嬗变,历史更迭,永康傣族手工构皮造纸技艺没有被湮灭于历史的进程里,在一辈辈勤劳智慧的傣族人民言传身教下,这项古老技艺穿越历史漫长的时空隧道遗留至今,所产的大棉白纸张无声地见证着历史的奇迹。
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在永德县这块古老神奇的大地上,有二十一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和谐共处,傣族总人口位居县内少数民族人口之四,人数不及万人。
其分布于境内永康、勐板、大雪山、班卡、小勐统五个乡镇,主要以永康镇居多。
而手工构皮造纸技艺的传承,从古至今的集中点都在永康。
如今,更是缩小至永康镇永康村纯傣族村寨忙石寨里。
关于永德县傣族,汉晋称为“滇越”“掸”;唐、宋、元、明时期称“金齿”“白夷”;清代多称“摆夷”;自称为“傣”解放后,正式定为傣族。
考证历史,宋大理国时期,傣族逐渐迁入今永德县境,其中“傣德”支系是在元末陆续由瑞丽迁入。
关于永康大白绵纸的记载,最早见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在《通鉴注》中,曾引《五代会要》云:“大长和国宰相布燮等,上大唐皇帝舅奏书一封,差人转送黎州,其纸厚硬如皮,笔力遒健,镇康摆夷所制之牛皮纸,或尚为南诏时代遗制。
”其间所称之“镇康”,即为今之永康。
“摆夷”,即时境内所居傣族。
“或尚为南诏时代遗制”之语,与傣族入迁境内时间基本吻合。
从中可以大致推断,傣族手工构皮造纸技艺在当时已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
芒团村傣族造纸的社会基础及文化功能分析

芒团村傣族造纸的社会基础及文化功能分析作者:解梦伟侯小锋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8期摘要:傣族手工造纸不仅仅是傣族人民进行文化教育和宗教传播的工具,也是芒团村家庭社会活动的组织方式,通过芒团村傣族造纸的社会基础及文化功能分析认为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之所以能够一直在傣族社会中有人延续并保持着生机是由宗教信仰以及年龄性别结构和家庭构成社会基础决定。
关键词:傣族造纸社会基础文化功能一、傣族造纸的发展概述傣族的手工造纸有很长的历史,《新纂云南通志》[1]就记载:“盐丰亦造大小白纸,……..孟定坝摆夷,亦能用构皮造一种大白纸”。
历史的记载,在三国时代就有汉族纸开始传入云南,但是记载云南手工造纸术比较晚,确实的记载从元代才有,从明代开始对云南的造纸史籍才有较多的记载。
从清代时期云南的手工造纸开始得到很大发展,这些造纸技术是由湖广、四川等的工匠带来。
因此关于关云南造纸记载最多的是在清代,造纸业是最发达的,手工纸变成宫廷贡纸,甚至还在越南等地出口。
在这些记载前,云南的造纸业已掌握较高技术并有了一定的规模。
木基元作为早期研究傣族手工造纸技艺的人认为,傣族手工造纸技艺的研究对于进行中国原始造纸术的技术等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傣族手工造纸是构树皮所制,纸薄且坚韧、質色是白色,表面平滑、纤维均匀,主要是用于书写佛经和传抄书著。
进入现代以后,机械制纸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对劳动强、成本高、周期长、质地较差的手工造纸肯定是一个冲击。
但在现在民间的手工纸有了一定的恢复,主要是因为宗教信仰政策慢慢变得开放,宗教用纸的需求越来越多。
而旅游业的发展也会手工纸有一定的好处,如普洱茶的兴盛对傣族造纸的发展无疑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
现在民间的手工纸生产有一定恢复,主要是由于宗教信仰政策的放开,宗教用纸的需求增多。
而随着傣族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其造纸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造纸技术的提高也提高了纸的产量,同时也降低了纸的生产成本,同时市场也因为傣族手工造纸的良好性能而极为青睐,旅游业的发展,对质地好、具有文化涵义的纸,如普洱茶的兴盛对傣族造纸的发展无疑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
临沧市家乡城市文化介绍宣传PPT内容型模板景点美食民俗文化宣传PPT

佤族是临沧市最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临沧市的佤族主要分布在沧源、耿马、永德、双江、镇康等地。佤 族源于古代的百濮族群,自称“巴饶”、“阿佤”等,1962年以后统称佤族。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佤语分为 布饶克、阿佤、佤三个方言。
季分明,雨水较多,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数在 2000个小时以上。全市可划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 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六个气候带,具 有光热资源充足、四季差异不明显、夏无酷暑、冬无严 寒、干湿季分明、降水充沛、立体气候显著的特点。
地区水文
临沧市河流分属怒江、澜沧江2大水系,集水面积大 于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7条,即罗闸河、小黑江、 南汀河、南捧河、永康河、勐勐河和南滚河。 [4] 径 流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河流共361条,其中:径流 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2条,径流面积为 100至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共51条,径流面积为50至 100平方公里的河流共75条,径流面积画。分布于云南省 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勐省、曼帕、丁来、吴良等10处海拔 2000米以上的山崖上。约距今3000年。是用手指或羽毛 等蘸抹红色颜料绘成。颜料可能是用动物血调和赤铁矿 粉制作的。崖画主要是狩猎、采集等生产活动及娱神等 宗教活动的场面。还有战争凯旋图,上绘干栏式房屋建 筑及手持兵器、驱赶猪羊胜利而归的人们。所画粗犷古 朴,是研究南方古代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临沧
LincangPS:图片来源于CONTENTS01 城 市 介 绍 02 景 点 介 绍 03 美 食 介 绍 04西南部,东 邻普洱,北连大理州,西接保山,西南与缅甸交 界,地处澜沧江与怒江之间,因濒临澜沧江而得 名,是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陆上捷径,有3个国家 级开放口岸,有19条贸易通道、13个边民互市点 和5条通缅公路。截至2022年,临沧市辖8县 (区),全市面积2.4万平方千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纸业信息】2016年第22期
竹板桥造纸传了11代
华龙网2016-11-17报道:重庆市彭水盛产造纸用竹,特别是在长溪河、乌江两岸,这里分布着葱郁连片的竹海。
早在唐宋时期,彭水人就学会了土法造纸,到清末民初,县内磨寨、庞溪、桐房、芦溪沟、竹板桥等地生产草纸已具规模,产品质量好,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然而,在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下,大多手工造纸坊已经消亡,只有竹板桥造纸不但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还在不断创新发展,被世人称之为“大山里的蔡伦部落”。
让我们把历史追溯到清康熙年间的一幕。
刘氏漕溪脉派的刘国伦从江西举家迁居长溪河左岸的欧家洞,采伐河竹,运用家传之造纸术生产土纸。
时光流逝,大约到了“德”字辈,为了便于取竹造纸,便用自己的肥田沃土与隔河相望的欧姓换地而居,从此刘姓便在竹板桥发展壮大造纸产业。
从刘国伦到今天“恩”字辈,已传了11代,约300年。
走近云南临沧芒团纸 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网易2016-11-10报道:造纸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距今已近2000年的历史。
在此次边交会场馆临沧市8县(区)主题馆里,小编被一种藏着花儿的纸吸引。
据介绍,这种纸是在耿马孟定延续至今的民间手工造纸——芒团纸,它的制作仍然传承着东汉时期的那一套完整工序,堪称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是迄今为止工艺传承最为完整的手工造纸技术。
2006年,芒团纸被国家文化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介绍,在芒团当地制作芒团纸这门工艺只传女,不传男。
无论是浸泡、蒸煮或是捶打,还是抄纸、晒纸或砑光,都是女人在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男人除了能够帮忙采料购料外,其他工序都由女人完成。
芒团造纸的原料也很特别,被称为“构树皮”,傣家人叫“埋沙”。
生产过程分为5步流程(浸泡、蒸煮、捣浆、抄纸、晾晒),11道工序(采料、晒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捣浆、浇纸、晒纸、砑光、揭纸)。
经过层层加工制作出的芒团纸具有纸质坚韧洁白、柔软光滑、久存不陈、防腐防蛀、力撕不破的特点,所造的纸被旧时官府用来颁布告示及公文行文,佛寺用来抄写经文,如今也被银行用来捆扎人民币,茶叶集团用来包装普洱茶,骚人墨客用来写字作画,民间用来剪纸刺绣、裱龙糊凤等等,深受消费者喜爱,远销昆明以及 泰国、缅甸等地。
近年来,耿马县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努力发展芒团村手工造纸产业,在手工造纸产业合作社的组织和带动下,通过积极开拓市场,并根据市场需求开发适合现代人需求的产品,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和销售。
芒团村手工纸年产量由原来的60万张增加到100万张,实现销售收入150万元,比2015年增长80万元,造纸产业逐步成为了芒团村村民家庭经济收入的基础产业之一。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