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利枢纽局工程方案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6B容量SFP7——100000KVA强 油风冷,三圈变高压侧220KV、 中压侧110KV、低压侧10KV
7B 容量SFP8——120000KVA 强油风冷,高压侧220KV、低压 侧10KV
220KV、110KV北京ABB高压 开关设备有限公司六氟化硫断路 器
2号、6号、7号变压器为一台发 电机一台变压器的单元接线方式。
三门峡水电厂装机5台,总装机 容量为25万千瓦。1993年进行 扩机工程,相继在6#、7#钢管 安装了单机容量为7.5万千瓦的6 号发电机、7号发电机,总装机 容量增至40万千瓦 。2003年进 行增容改造工程,1—5号机组由 单机5万千瓦增至6万千瓦;到目 前为止总装机容量增至45万千瓦。
1—5号发电机组为轴流转桨式机 组,增容后水轮机轮叶由过去8个 减至7个。发电机转子磁极为30对, 转轮直径6m ,转速为每分钟100 转。发电机接线方式为2Y.
6KV系统由Ⅰ、Ⅱ、Ⅲ段母线构成。有分 段、联络两种运行方式,以分段运行方式 为主要运行方式。
6KV系统有601、609、610三个电源, 609、610为厂内电源、601为外来电源 (坝电线)。
609、610厂用电源互为备用。
6KV系统主要负荷:21#、22#、23#、 24#厂用电干式变,8、9#卧式泵、备用 励磁机电机、左岸两洞、坝顶门吊、373 泵房(机组冷却水、坝区生活用水),
对于水电厂的一类负荷,一般都设 置两台以上设备,其电源各自独立, 当一台设备停电或故障后,另一台 设备还可以正常工作。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我国在黄河上
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 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 域面积68.84万平方公里,占全 河流域面积的91.5%。工程始 建于1957年,1960年基本建成, 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 106米,长713.2米。
三门峡水库

1957年4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
1958年10月截流。
1960年,一座高106米、主副坝长857.2米的大坝截断了黄河,大量泥沙在水库中留下,一向浑浊的黄河开始变清了,似乎就要应验“圣人出,黄河清”那古老的预言了。
三门峡水库顿时成了民族精神的体现、大跃进的丰碑。
随即,1960年制版的五毛人民币上印上了三门峡大坝的图案。
三们峡的设计是由苏联人负责的,由于他们对黄河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对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估计过于乐观。
再加上当年的政治大气候,国内的有识之士虽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但作用不大。
尤其令人遗憾的是,当时有人提出将六个施工排水洞不堵,以便日后排沙之用。
这一提议虽然得到全体赞成和国务院的批准,但由于最后苏联专家坚持原议,导致在施工时将排水洞全部堵死。
据悉,三门峡水库蓄水后的第二年即1961年10月下旬,从上游冲下来的泥沙就达36亿吨(三门峡防汛办公室主任张冠军语),泥沙淤积堵塞在三门峡至潼关的河道里,使渭河水流不出去,渭河流域水位连同地下水位全面升高。
当库水位到332.5米时,渭河的一场小洪水即在河口形成较严重的拦门沙。
洪水淹地30万亩,有5000群众被困,其上游的河槽也受到淤积。
1962年3月起,三门峡水库虽改为低水位滞洪排沙运行,但因潼关河底淤高,回水倒灌现象更为频繁严重。
1964、1966、1967年都发生倒灌。
其中1967年将8.8公里河口段全部淤塞,抬高水位2.5米,淹耕地30万亩。
即使在三门峡水库两次增建泄洪排沙措施后的1971年和1977年,也发生比较严重的倒灌淤积。
由于近年黄河及渭河中上游大量调蓄和用水的影响,来水减少,河道萎缩,潼关河床继续淤高,现已到海拔328米,渭河淤积也继续发展,淤积末端离河口已超过200公里。
为抵御河床严重淤积而抬高的洪水位,在渭河、北洛河及南山诸支流,不得不修建堤防,并已两次加高。
但标准较低,防汛困难,并且堤外涝水无法自排入渭河,加重了洪涝灾害,威胁堤外170万人和滩区10万水库返迁移民的安全和生产、生活。
三门峡水利工程案例分析

三门峡水利工程案例分析三门峡水库列入苏联工程项目之中1954年,国家计委正式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
1月,以苏联电站部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柯洛略夫为组长的苏联专家组来华。
2月至6月,中苏专家120余人,行程12000余公里,进行黄河现场大查勘。
苏联专家在查勘中肯定了三门峡坝址。
柯洛略夫说:“任何其它坝址都不能代替三门峡为下游获得那样大的效益,都不能像三门峡那样能综合地解决防洪、灌溉、发电等各方面的问题。
1955年德国的水利专家到现场勘测后曾断言,“在三门峡筑起大坝,无异是在修建一个祸害关中的死库!”1956年,“苏联老大哥”的《三门峡工程初步设计要点》完成,三门峡工程不可逆转地启动了。
大错由此铸成。
三门峡水利枢纽正式投入使用不到一年,渭河流域淤积了大量泥沙,河床抬高,大片良田浸没,土地迅速盐碱化,危险直逼古都西安。
迫于无奈,只好降低水位,拆除15万千瓦发电机组,改装5万千瓦小机组。
同时耗费惊人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通排水洞,以泄泥沙。
如此一折腾,不下百亿元投进水库“打水渠”。
世代生活在渭河平原的许多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宁夏缺水地区迁徒。
水库的诸多后遗症,至今未也能消除。
主要任务:①将黄河上游千年一遇洪水由37000立方米/秒降为8000立方米/秒;这样,黄河洪水的灾害即可以完全避免,黄河下游的洪水威胁自然解除。
②拦蓄上游全部来沙,下泄清水,实现“黄河清”,使下游河床不再淤高。
③调节黄河水量,初期灌溉2220万亩,远景灌溉7500万亩。
④装机90万千瓦,年发电量46亿度。
⑤改善下游航运。
结论:巨大的综合效益(——与三十多年后的三峡大坝论证结论相同)严重问题但是,有两个严重问题是该《规划报告》难于回避的:①水库将淹没农田207万亩,移民60万。
②泥沙淤积。
虽然预留拦沙库容147亿立方米(总库容的2/5),若不计上游的减沙效益,水库寿命只有25-30年。
这个由计算而得出的数目触目惊心。
25-30年后,黄河在三门峡处梗阻,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把目标集中到“上游减沙”上。
三门峡水利枢纽-黄河干流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

水利史话收稿日期:2018-04-11境内钱塘江支流新安江上,距杭州市区170km 。
电站主要担负华东电网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任务,并且有防洪、灌溉、航运和养殖等综合效益。
工程由混凝土宽缝重力坝、坝后溢流式厂房和开关站等组成。
新安江水电站是中国第一座自己勘测、设计、施工和制造设备的大型水电站,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水电建设的水平。
工程于1957年4月开工,1960年4月第1台机组发电。
1973年,河海大学(原华东水利学院)赵人俊教授等在对新安江水库作入库流量预报工作中,提出了降雨径流流域模型(简称新安江模型),在1989年被誉为“新中国成立40年来100项重大科研成果之一”,后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完善,形成成为我国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流域水文模型,不仅很好地服务于科研生产,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该成果已经被一些欧美国家编入了教科书,并且已被应用于美国国家河流洪水预报系统。
新安江水库也被誉称“千岛湖”,与杭州、黄山等旅游胜景联成一线,成为沪杭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
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0480km 2,年径流量113亿m 3。
水库总库容220亿m 3,调节库容102.7亿m 3,具有多年调节性能。
拦河大坝采用混凝土宽缝重力坝,最大坝高105m ,坝线全长465.4m 。
大坝按1000年一遇洪水设计,按10000年一遇洪水校核。
河床坝段布置9个溢流表孔,每孔宽13m ,设计中因地制宜房顶经末端差动式鼻坎挑向下游。
电站总装机容量662.5MW ,保证出力178MW ,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8.6亿kW·h 。
坝后式厂房顶部与大坝溢流面衔接,用钢筋混凝土拉板结构与坝体简支连接,下部则与坝体分离。
经新安江水库调节,使下游建德、桐庐和富阳3市(县)2万余hm 2农田免受洪水灾害。
1960~1988年已拦蓄大于10000m 3/s 的洪水11次,减轻直接经济损失1.1亿元以上。
水库上游形成深水航道,船舶可由大坝直达安徽省歙县,水库下游在枯水期增加了流量,航道得以改善。
三门峡水库案例

三门峡水库案例三门峡水电站政策历程分析——基于团体理论的分析视角第一部分案例回顾一、议题设立1949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
提出解除黄河下游水患方法,即建造水库,可能筑坝的地点有3处,是三门峡、八里胡同和小浪底。
1950年肯定了三门峡坝址。
但是有不少人认为从当时国家经济状况和技术条件来看都有较大困难,提出从支流解决问题,主张在支流上建土坝。
三门峡建库方案历经了第一个起落。
黄委会提出了“蓄水拦沙”的治黄方略,于是再次提出修建三门峡水利枢纽。
但有人反对。
于是研究淹人淹地较少的邙山建库方案。
至此,三门峡建库方案历经了二起二落. 邙山修建方案淹人超过15万人,花钱多,没有综合利用效益,随即被否决, 1952年第三次提出修建三门峡水库。
1953年再次提出黄委会三门峡建库方案及整个黄河的治理方策。
由于当时国务院已决定将治理和开发黄河列入苏联援建项目,而未定案。
至此黄河治理经历三起三落。
二、政策制定1、议程建立国务院将治理和开发黄河列入苏联援建项目。
2、提出方案1954年,黄规会完成《技经报告》。
选定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为实施黄河规划的第一期重点工程,并指出:“在选择第一期工程时,必须能够解决防洪、拦沙、灌溉、发电以及航运等综合利用任务。
确定三门峡水库的正常高水位为350米高程,总库容360亿立方米。
3、政策方案的选择(1)政策草案专业审议1954年,国家计划委员会邀有关部门的领导人和苏联专家,集中听取苏联专家关于《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基本情况》的报告。
(2)专业-行政初步审批1955年黄规会将《技经报告》和苏联专家组对该报告的评估、择优结果,上报国务院及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建设委员会,提请审查。
三、政策合法化1、政党表决(政党是团体联盟的重要形式)195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了李葆华关于《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的汇报,政治局基本通过这一方案,并决定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问题提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讨论。
三门峡工程建设亲历记

541976年7月全部建成移交。
历时5年8个月,提前实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关于“计划6年希望能够缩短”的总工期要求,这项“凝结着中非友谊的”,堪称奇迹的艰巨工程排除万难之后,终于落成。
根据中、坦、赞三国签订的“关于修建坦赞铁路贷款金额和偿还办法的议定书”,中国政府给予坦、赞两国政府以无息和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贷款,金额为9.88亿元人民币。
在坦赞铁路施工过程中,由于工程数量的增加,以及物价上涨和当地工人工资提高等因素,坦赞铁路实际造价超出了议定金额1.06亿元人民币。
三国政府经过友好协商,超出部分由中国政府无偿承担。
中国政府赠送给坦、赞两国总统各一辆公务车,作价移交了蒙古拉混凝土制品厂(移交时价值2500万元人民币)。
同时,移交的还有坦赞铁路工程的剩余物资。
除这些政府之间的移交外,考虑到沿线铁路职工家属和居民的需要,中方将不少旧工棚、道路、饮水管道等,留给了坦、赞铁路局分配使用,使之继续为当地人民服务。
基达图材料厂厂长柳青团,在工作之余率领职工对基达图镇进行了大量的修桥补路、改善饮水工作,使不平的路平了,没有水管的地方安上水管了。
柳青团回国几年以后,基达图镇的居民见到中国职工还在喊“中国,老柳”,以表示对他的感激。
在伊法卡拉工地,我施工单位为修建大桥需要,在河上用拆装梁架了一座40米跨度的临时便桥。
该桥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工程结束后,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坦赞铁路工作组领导考虑到当地居民的需要,决定将这座便桥无偿地移交给当地政府。
铁路工作组生产组根据上级这一决定,专门绘制了拆装梁便桥竣工图,研究了养护、维修的注意事项,全部翻译成斯瓦西里语,编成一本小型的竣工文件。
在便桥的中心,举行了向当地政府移交该桥的简单仪式。
当地居民对此万分感激。
其他便桥及菜地、给水设备等,各施工单位均根据当地居民的需要,能用的则留给居民,不能用的将场地清理干净,恢复自然风光。
(作者李本深,1970年9月至1975年2月,参加援建坦赞铁路,任工程师;黄金如,1970年11月至1975年6月,参加援建坦赞铁路,任工程师。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三门峡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
位于黄河中段下游,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交界处。
具有发电、防洪、防凌、灌溉等综合利用效益。
原设计正常蓄水位360m,电站装机容量1160Mw。
多年平均年发电量60亿kw·h,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06m。
工程于1957年动工兴建,1962年第一台机组试发电。
水库誊水后,由于泥沙淤积,库尾河床抬高,造成上游大量农田淹没并威胁城镇安全。
因此,试发电后不久,电站即停止运行。
为减缓淤积,保持调节库容,尽可能发挥水库防洪、防凌、灌溉效益,改建后,电站装机容量降为250Mw,年发电量为10.2亿kW·h,运用最高水位为340m。
经多年运行后,泄流排沙底孔因长期运用,泥沙磨蚀严重,现为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益,又恢复原6号和7号机组段,正重新安装2台单机容量为75Mw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使水电站装机容量达到400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达到13.17亿kw·h。
改建后,厂房1~5号机组段安装5台25Mw竖轴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额定转速100r/min。
水轮机转轮直径6m。
基本数据所在河流: 黄河建设地点: 三门峡控制流域面积: 6888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 1310米正常蓄水位/死水位:32/30米总库容/调节库容: 162/20.03亿立方米装机容量: 25万千瓦台数: 5台保证出力: 11.3万千瓦年发电量: 13.1亿千瓦小时最大水头/最小水头:52/15米设计水头: 30米其它效益: 灌溉、供水淹没耕地: 900000亩迁移人口/推算年份:403700/人/年坝型: 重力坝最大坝高: 106米混凝土总量: 20万立方米静态总投资/水平年: 9.2/亿元/年份单位千瓦投资: 3680元建设情况: 57.4开工,73年发电,78年竣工贡献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以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为目标的综合大型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工程案例分析工程伦理

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Hale Waihona Puke 7、作为工程师应当如何做(1)尽你最大的能力、勇气、热情和奉献精神,取得出众的技术成就,从而有助于增进 人类健康和提供舒适的环境。
(2)努力使用尽可能少的原材料与能源,并只产生最少的废物和任何其他污染,来达到 你的工作目标。
(3)特别要讨论你的方案和行动所产生的后果,不论是直接的或间接的、短期的或长期 的,对人们健康、社会公平和当地价值系统产生的影响。
而三门峡的改建和蓄清排浑运用也确实是 有效的,三门峡水库改建之后,其水库剩余库 容得到有效的保持,仍然能起到一定的防洪的 作用。
5、解决办法
三门峡水库两次改建
三门峡水库原先的蓄水位因为库尾淤积 问题而不能达到,但是水库原先设计在比设 计水位低时的泄洪能力不够,来洪水之后, 水库的蓄水位会上升,库尾依然淤积。第一 次改建,也就是二洞四管工程加大了枢纽低 水位的泄洪能力;但是第一次改建没有解决 水库排沙的问题,第二次改建打开导流底孔 后才解决了排沙问题,但泥沙磨蚀设备的问 题则一直到90年代才解决,通过冲刷稍微降 低了潼关高程两米左右,但是80、90年代黄 河枯水又淤积回去了。
⊙三是移民和移民回迁问题。三门峡移民因水库降低水位运用而大量回迁,但 由于土地归属等问题长期无法良好安置,渭南因洪水、渭河尾闾迁移和土地盐渍化 也产生了大量新移民。移民安置问题至21世纪初才基本解决。
3、工程成败分析
失败之处在于:
⊙1:基本控制下游洪患,自工程建设完成至小浪底建成前约40多年,拦蓄一万 方/秒流量以上洪峰6次,黄河下游大堤未曾决口。与小浪底、故县、陆浑水库联合 调度可抵御黄河下游千年一遇洪水。
三门峡水利工程案例分析
目录
1、工程介绍 2、工程存在问题 3、工程成败分析 4、原因分析 5、解决办法 5、工程共同体的环境伦理责任 6、作为工程师应当如何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门峡水利枢纽局办公网设计方案郑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10月第一章网络系统结构设计 (4)公司背景 (4)现状及需求分析 (4)第二章网络总体设计 (6)网络改造方式 (6)企业主干网分析 (6)拓扑结构: (6)网络结构 (7)第三章设备选型 (8)核心层/分布层设备 (9)接入层设备 (9)结论 (10)第四章网络的规划 (11)实用性设计 (11)开放性设计 (11)可靠性设计 (11)安全性设计 (12)先进性设计 (12)可扩展设计 (13)IP的地址规划 (13)路由策略 (13)企业网络VLAN的实现 (14)第五章远程接入 (14)使用DDN专线实现总部与分支机构互连 (14)用IPSEC VPN实现总部与移动办公、家庭办公互连 (15)VPN特点 (15)方案优势/特点 (15)第七章培训 (15)培训目的 (15)培训方式 (16)第八章售后服务与技术支持 (16)电话支持服务(7*24小时) (16)远程拨入分析 (17)现场支持服务 (17)系统预防性定期维护服务 (17)产品介绍 (19)Catalyst 6500系列 (19)Catalyst 3560-48交换机 (23)Catalyst 2950交换机 (24)Cisco Secure PIX 525防火墙 (26)Cisco 3640路由器 (29)第一章网络系统结构设计公司背景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是在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的基础上,于1996年5月根据水利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要求整体改制成立的国有独资公司。
主要负责三门峡和故县两座水利枢纽的管理和运行维护,承担着黄河防洪、防凌、灌溉、供水、调水调沙、发电等任务。
目前,集团公司已形成了以电力生产为支撑,融电站运行管理、水电施工、机电检修、金属冶炼、宾馆旅游、监理咨询、国际贸易、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截止2006年底,集团公司现有职工3522人,离退休职工790人。
集团公司总部设有12个机关部门,下设3个分公司和10个子公司。
截止到2006年底,集团公司总资产达到18.42亿元,年经济总收入近9亿元。
近年来,集团公司先后荥获了“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农林水利系统和谐企业”“全国农林水利系统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省部级以上称号。
目前,集团公司旧的办公网是在2002年建立的,设备老化,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现需要对公司整个办公网进行升级改造,以适合当前网络的需求。
现状及需求分析旧网网络架构如图所示:原有的主干网络采用二层设计,设备属于比较早期的产品,Cisco3500以100M端口连接下级交换机及HUB。
用户接入主要采用10M以太网交换机和集线器。
总部与分公司目前没有数据连接。
整个总部网络设备有一条2M专线通过Cisco2511与Internet相连接,另一条专线512K专线与郑州黄委会连接。
WEB服务器、E-mail服务器、FTP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主要集中于中心机房,各子网分别通过100M双绞线访问中心机房的服务器群,通过中心路由器与外界连接。
旧网不足及需求分析如下:1.中心交换采用CISCO3500,出现故障就会影响网络的应用、带宽有限。
2.原先需要网络的人数少,经过多年的发展员工数量巨增,网络速度也已跟不上实际应用需要的速度,接入层采用集线器设备与中心交换机相连接,集线器是一个半双工的设备。
产生许多广播。
经常出现延时过大、丢包率高的现象。
再加上许多新的应用的逐步引入,对网络的依赖和带宽的需求会越来越高.3.在旧网络公司中,总部与分公司没有数据连接。
由于业务的扩展,分公司都希望企业总部能够与各分支机构互联互通,更好的与总公司进行信息交流.4.各种服务器放置在内网上,没有一点点的安全防护,内部人员、黑客对内部关键数据的非法访问对公司的数据造成极大的危险,网络上的病毒的入侵,也是一大要害。
综上所述所因,就需要对原有网络进行升级改造。
第二章网络总体设计网络改造方式企业主干网分析目前,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用户需求千差万别,厂商产品丰富多彩。
但就其从用户网络的应用需求类型特点,网络技术的发展水平来说,通常目前主干网的技术策略有五种,即:快速以太网;FDDI;ATM;千兆以太网;万兆以太网。
快速以太网及FDDI主干带宽限于100M,对于企业局域网主干而言已不在考虑之列。
ATM交换骨干(OC-3 155Mbps或OC-12 622Mbps)网络设备的价格通常比较高,而且采用ATM势必需运用ATM以太网仿真技术,将会增加交换的延时并影响多媒体对服务质量的保证。
千兆以太网的第3层交换骨干技术成熟,千兆以太网在企业网、园区网、城域网和局域网骨干上取代了传统的ATM。
千兆以太网交换骨干技术特点是:具有高速数据传输带宽(1Gbps),提供高速交换能力;易于网络移植、易于维护;简单易于管理;具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
在选型时考虑到千兆以太网已成为局域网主干技术策略的事实上的标准,为广大用户所选择,在建设企业主干网时将技术策略定位于千兆以太网技术。
拓扑结构:根据对旧网的调研情况,结合局方本次项目改造需求,我们建议按以下方式进行网络改造:改造后的骨干网络连接。
改造后网络详细结构示意图为:网络结构公司网络采用核心层、汇聚层与接入层三层网络模型,提高网络的扩展性。
1.采用思科系统公司的多层交换机Catalyst 6506做为核心,负责全网的信息交换。
2.整个网络分为办公大楼、明珠宾馆和黄河大坝三个办公区,由于每个办公区下辖节点及部门较多,业务应用比较复杂,所以配置一台Catalyst S3560(三层)交换机作为骨干平台,上行千兆连接核心层6506,下行采用百兆连接接入层的S2950。
S3560支持Vlan的划分,提供办公区内VLAN间的路由,减少中心交换机的负担。
每个工作区再选用CISCO公司的Catalyst 2950 (二层) 交换机5台。
采用100M的5类UTP连接接入相应的部门。
3.内部大流量服务器通过千兆网卡于核心交换机相连提接高性能。
4.网络安全及管理在安全方面:配置了一台Cisco Secure PIX 525防火墙,有了DMZ区,对外服务器放在DMZ区提高内网的安全性,可以防止黑客对内部关键数据的非法访问和病毒的入侵。
5.外部互联:(1)将与郑州黄委会512K的DDN专线升级为2M。
(2)新增加2M的DDN专线与故县水库和山西铝厂进行远程连。
6.移动办公用户:移动办公用户访问公司总部访问量较小,从经济上考虑,采用IPSEC VPN技术通过Internet实现移动用户远程接入.第三章设备选型对此次的改造,我们提出整体设备选型。
主要围绕以下几点:***电子改造后的网络具有以下特点:·高性能,全交换-1000Mbps连接高流量服务器-骨干连接采用1000Mbps-100Mbps连接桌面用户-线速核心第三层交换,使路由器专注于处理网络流量,灵活,高效,可靠的网络连接-支持多种广域网链路:DDN,IPSEC VPN等·可扩展性强-空余的GBIC插槽提供低成本的千兆连接-核心采用模块化交换机,具有更强的扩充能力-分布层及接入层交换机可通过千兆堆叠扩充用户数-模块化路由器有更多插槽,可更多地扩充新功能,端口种类和数目·系统安全,保密性高-专门的软硬件集成防火墙解决方案--Cisco Secure PIX 525防火墙-虚拟专网VPN及支持各种加密算法-按需划分虚拟网络,管理得心应手·综合的网络管理-基于Cisco IOS的统一的人机命令界面核心层/分布层设备对于网络的核心层的设备建议采用大容量且具备智能的多层交换功能特性,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产品应用的定位,建议核心设备拥有超过62G的高容量,充分满足目前和未来发展用户的网络需求,同时提供快速的智能处理过程。
在设备的处理结构上,要采用结构化的设计,在高速大容量的总线带宽下,还要提供分布式的处理与结构化的设计,核心不允许有集中式处理机制的存在,这样才避免因个别端口的拥塞而导致整个设备失去控制,对于核心的每个模块要支持热插拔,并且根据将来的扩展要预留扩展槽位。
为了保证核心网络的高可用性不允许满配置的核心设备对网络的负载进行单一的规模化,在网络的扩展时,核心设备应支持分担负载的能力。
这样才能使整个核心网络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从网络的发展角度上考虑,核心设备要支持对用户的安全认证与鉴别的能力与手段,对网络用户的安全鉴别主要包括:基于VLAN ID、IP地址、MAC地址来识别宽带用户的网络信息。
所有的其它智能用户管理与流控的功能,在智能的多层交换机中已经可以做到。
对于核心智能的交换设备支持802.1x\DHCP Relay与分中心的边缘设备配合进行用户的识别可对整个网络用户的认证,体现智能网络带来的整体应用价值。
这样既保证网络的兼容性与开放性也能保证网络的安全性与高可用性。
接入层设备接入层设备是接入用户终端的产品,结点相对来说较多。
因此要选择一些端口密度大,从设备的硬件配置上讲,支持总线的堆叠功能,这样相当于可以增加背板的带宽,大楼的各个汇聚的扩展提供方便。
支持1000M的上联与端口捆绑,以便将更多的接入交换机汇聚到高速的核心网络上。
结论CISCO公司网络产品的卓越的性能价格比、高可用性、兼容性以及CISCO公司为各行各业提供的成功网络解决方案早已为全球IT用户所知,网络建设首选CISCO产品已经成为业界主流。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局方设备现状和需求,同时考虑设备统一管理的原则,我们建议此次改造建设新增设备选择CISCO公司产品。
骨干层设备选择CISCO catalyst 6506多层千兆交换机,分布层大流量的采用CISCO3560(三层)交换机, 接入层采用cisco2950(二层)做为接入层设备,以满足改造后网络性能需要。
详细配置情况为:详细产品资料见附件。
第四章网络的规划实用性设计服务器设备和网络设备在技术性能逐步提升的同时,其价格却在逐年的下降,不可能也没必要实现所谓“一步到位”。
所以网络方案设计中把握“够用”和“实用”原则。
在这个方案设计中根据客户的需求,把旧有的网络升级,旧有网络设备,比如HUB可以用于员工宿舍内组建局域网使用。
接入层使用CICSO 32950,端口密度大,支持vlan的划分,性价比好。
目前,使用千兆以太网技术已经可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采用的设备是CISCO公司的产品,拥有可靠性,性价比也较好,达到实用、经济和有效的结果。
开放性设计网络系统采用开放的标准和技术,IEEE802.1Q,TCP/IP协议,OSPF,其有利于未来网络的系统扩充;有利于与外部网络互通。
可靠性设计在网络的可靠性设计中,核心层6500设备之间通过多模千兆光纤连接,共同形成的捆绑链路,来扩充核心层设备之间的中继带宽,冗余电源,达到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