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利枢纽政.pptx

合集下载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6B容量SFP7——100000KVA强 油风冷,三圈变高压侧220KV、 中压侧110KV、低压侧10KV
7B 容量SFP8——120000KVA 强油风冷,高压侧220KV、低压 侧10KV
220KV、110KV北京ABB高压 开关设备有限公司六氟化硫断路 器
2号、6号、7号变压器为一台发 电机一台变压器的单元接线方式。
三门峡水电厂装机5台,总装机 容量为25万千瓦。1993年进行 扩机工程,相继在6#、7#钢管 安装了单机容量为7.5万千瓦的6 号发电机、7号发电机,总装机 容量增至40万千瓦 。2003年进 行增容改造工程,1—5号机组由 单机5万千瓦增至6万千瓦;到目 前为止总装机容量增至45万千瓦。
1—5号发电机组为轴流转桨式机 组,增容后水轮机轮叶由过去8个 减至7个。发电机转子磁极为30对, 转轮直径6m ,转速为每分钟100 转。发电机接线方式为2Y.
6KV系统由Ⅰ、Ⅱ、Ⅲ段母线构成。有分 段、联络两种运行方式,以分段运行方式 为主要运行方式。
6KV系统有601、609、610三个电源, 609、610为厂内电源、601为外来电源 (坝电线)。
609、610厂用电源互为备用。
6KV系统主要负荷:21#、22#、23#、 24#厂用电干式变,8、9#卧式泵、备用 励磁机电机、左岸两洞、坝顶门吊、373 泵房(机组冷却水、坝区生活用水),
对于水电厂的一类负荷,一般都设 置两台以上设备,其电源各自独立, 当一台设备停电或故障后,另一台 设备还可以正常工作。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我国在黄河上
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 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 域面积68.84万平方公里,占全 河流域面积的91.5%。工程始 建于1957年,1960年基本建成, 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 106米,长713.2米。

三门峡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枢纽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下段,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的边界河段,控制流域面积 68 . 4 万公里 2 ,占全黄河流域的 92 %。

黄河平均年输沙量 15 . 7 亿吨,是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

黄河下游河道不断淤积,高出两岸地面,成为“ 地上河” ,全靠堤防防洪。

黄河洪水又大,对下游广大平原威胁很大。

三门峡坝址地形地质条件优越,这一河段是坚实的花岗岩,河中石岛抵住急流冲击而屹立不动,把黄河分成三道水流,称人门、神门、鬼门、因此名为三门峡。

这是兴建高坝的良好坝址。

三门峡以上至潼关为峡谷河段,潼关以上地形开阔,可以形成很大的水库。

新中国成立后,水力发电工程局对三门峡坝址做了大量勘测工作。

1954 年黄河规划委员会在苏联专家组帮助下对所作黄河流域规划中,把三门峡工程列为根除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最重要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推荐为第一期工程,随同黄河流域规划在 1955 年第一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得到通过。

后即委托苏联彼得格勒设计院进行设计, 1957 年初完成初步设计,经我国家计委组织审查。

由水利部和电力工业部共同组成的三门峡工程局负责施工。

1957 年 4 月开工, 1960 年大坝建成。

在黄河流域规划中拟定的三门峡正常高水位为 350 米。

初步设计中研究了 350 米、 360 米和 370 米方案,推荐 360 米。

设计过程中我国一些泥沙专家考虑排沙要求,对泄水深孔的高程提出意见,因而由原设计的孔底高程 320 米降至 310 米,以后又进一步降至 300 米。

水库可起到防洪、防凌、拦泥、灌溉、发电、改善下游航运等巨大作用。

当时拟定的装机容量为 8 台 15 万千瓦,共 120 万千瓦。

三门峡工程开工后不久, 1958 年初周总理在三门峡工地召开现场会议,对设计方案又进行讨论研究,确定三门峡正常高水位按 360 米设计, 350 米施工,初期运行不超过 335 米。

350 米以下的总库容为 360 亿米 3 ,要淹没耕地 200 万亩,迁移居民 60 万人。

最新-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探索 精品

最新-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探索 精品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探索1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概况1.1工程概况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三门峡枢纽是黄河上拦下排、两岸分滞防洪保安工程体系中的第一座大型工程、黄河治理开发的关键性工程。

三门峡枢纽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境内,控制黄河流域面积68.8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86.5%,控制黄河水量的89%,控制黄河沙量的98%。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分为左岸挡水坝段、溢流坝段、隔墩坝段、电站坝段、安装场、右岸挡水坝段。

现在,三门峡枢纽共有27个泄水孔洞,包括12个深孔、12个底孔、2条隧洞、1根排沙钢管,315m水位泄流能力为9701不含机组泄量m3/s。

三门峡枢纽发挥着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调水调沙等综合效益。

1.2建设历程三门峡枢纽委托苏联设计,是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工程项目中唯一的水利项目。

由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施工,1957年4月13日正式开工,1958年10月截流,1960年9月实现蓄水,1961年4月大坝主体工程基本竣工。

三门峡枢纽1960年开始蓄水后,库区淤积严重,1965—1968年进行第一次改建也称增建工程,主要内容为增设两洞四管。

1969—1978年进行第二次改建也称改建工程,主要内容为打开1~8号施工导流底孔作为永久排沙底孔,同时安装5台单机容量为5万kW的发电机组。

为解决溢流坝泄水底孔磨蚀、下游2号隧洞出口淘刷以及进一步增大泄流规模等一系列问题,1984—2003年进行了泄流工程二期改建,1989—1990年打开9、10号底孔,1998—2001年打开11、12号底孔工程和1~3号底孔出口增设消能工。

1.3三门峡枢纽的特点1边运行边改建。

三门峡枢纽原设计的问题导致其在原建基础上长期大规模改建,在改建施工的同时,还要保证枢纽完成所承担的防汛、防凌、调水等任务。

随着改建施工的进程,三门峡枢纽的运行工况发生变化,这是其他水利枢纽工程管理所没有或少见的。

2受泥沙影响。

泥沙导致枢纽过流建筑物混凝土磨损、汽蚀破坏严重;闸门及对应的导轨、水封座板、底坎等门槽埋件遭受破坏,维修工作量大、技术难度高;泥沙淤堵致使闸门启闭力增加,给工程安全运行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峡ppt课件

三峡ppt课件
三峡ppt课件
目录
• 三峡工程概述 • 三峡工程的技术与设计 • 三峡工程的施工过程 • 三峡工程的应用与效益 • 三峡工程的未来发展 • 三峡工程案例分析
01
三峡工程概述
三峡工程简介
地理位置
三峡工程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 境内,是长江干流上的大型水利
枢纽工程。
规模与特征
三峡工程是一个集防洪、发电、 航运、水资源调配等多种功能于 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具有世 界规模最大的水利发电站和船闸
三峡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采用了许多国内外先进的施工技术, 如大江截流技术、高边坡处理技术、大型船闸建设技术等,这些技术的使用提高 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三峡工程案例三: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总结词
环保、可持续、绿色施工
详细描述
三峡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如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噪声控 制、废弃物处理等,以确保施工活动不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03
三峡工程的施工过程
三峡工程的施工流程
前期规划设计
三峡工程在开始施工前,需要进行充分的 规划设计,考虑工程规模、结构、施工方 案、预算等方面的问题。
竣工验收
在工程完工后,需要进行严格的验收,确 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施工准备
在工程开工前,需要进行场地准备、临时 设施建设、材料采购等准备工作。
辅助工程施工
等设施。
建设历程
三峡工程历经数十年的规划、设 计和建设,于1994年正式开工,
2009年全面建成。
三峡工程的历史背景
01
02
03
长江洪涝灾害
长江中下游地区历来洪涝 灾害频繁,给人民生命财 产带来严重损失。
能源短缺

三门峡水利枢纽-黄河干流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枢纽-黄河干流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

水利史话收稿日期:2018-04-11境内钱塘江支流新安江上,距杭州市区170km 。

电站主要担负华东电网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任务,并且有防洪、灌溉、航运和养殖等综合效益。

工程由混凝土宽缝重力坝、坝后溢流式厂房和开关站等组成。

新安江水电站是中国第一座自己勘测、设计、施工和制造设备的大型水电站,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水电建设的水平。

工程于1957年4月开工,1960年4月第1台机组发电。

1973年,河海大学(原华东水利学院)赵人俊教授等在对新安江水库作入库流量预报工作中,提出了降雨径流流域模型(简称新安江模型),在1989年被誉为“新中国成立40年来100项重大科研成果之一”,后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完善,形成成为我国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流域水文模型,不仅很好地服务于科研生产,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该成果已经被一些欧美国家编入了教科书,并且已被应用于美国国家河流洪水预报系统。

新安江水库也被誉称“千岛湖”,与杭州、黄山等旅游胜景联成一线,成为沪杭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

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0480km 2,年径流量113亿m 3。

水库总库容220亿m 3,调节库容102.7亿m 3,具有多年调节性能。

拦河大坝采用混凝土宽缝重力坝,最大坝高105m ,坝线全长465.4m 。

大坝按1000年一遇洪水设计,按10000年一遇洪水校核。

河床坝段布置9个溢流表孔,每孔宽13m ,设计中因地制宜房顶经末端差动式鼻坎挑向下游。

电站总装机容量662.5MW ,保证出力178MW ,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8.6亿kW·h 。

坝后式厂房顶部与大坝溢流面衔接,用钢筋混凝土拉板结构与坝体简支连接,下部则与坝体分离。

经新安江水库调节,使下游建德、桐庐和富阳3市(县)2万余hm 2农田免受洪水灾害。

1960~1988年已拦蓄大于10000m 3/s 的洪水11次,减轻直接经济损失1.1亿元以上。

水库上游形成深水航道,船舶可由大坝直达安徽省歙县,水库下游在枯水期增加了流量,航道得以改善。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三门峡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

位于黄河中段下游,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交界处。

具有发电、防洪、防凌、灌溉等综合利用效益。

原设计正常蓄水位360m,电站装机容量1160Mw。

多年平均年发电量60亿kw·h,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06m。

工程于1957年动工兴建,1962年第一台机组试发电。

水库誊水后,由于泥沙淤积,库尾河床抬高,造成上游大量农田淹没并威胁城镇安全。

因此,试发电后不久,电站即停止运行。

为减缓淤积,保持调节库容,尽可能发挥水库防洪、防凌、灌溉效益,改建后,电站装机容量降为250Mw,年发电量为10.2亿kW·h,运用最高水位为340m。

经多年运行后,泄流排沙底孔因长期运用,泥沙磨蚀严重,现为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益,又恢复原6号和7号机组段,正重新安装2台单机容量为75Mw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使水电站装机容量达到400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达到13.17亿kw·h。

改建后,厂房1~5号机组段安装5台25Mw竖轴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额定转速100r/min。

水轮机转轮直径6m。

基本数据所在河流: 黄河建设地点: 三门峡控制流域面积: 6888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 1310米正常蓄水位/死水位:32/30米总库容/调节库容: 162/20.03亿立方米装机容量: 25万千瓦台数: 5台保证出力: 11.3万千瓦年发电量: 13.1亿千瓦小时最大水头/最小水头:52/15米设计水头: 30米其它效益: 灌溉、供水淹没耕地: 900000亩迁移人口/推算年份:403700/人/年坝型: 重力坝最大坝高: 106米混凝土总量: 20万立方米静态总投资/水平年: 9.2/亿元/年份单位千瓦投资: 3680元建设情况: 57.4开工,73年发电,78年竣工贡献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以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为目标的综合大型水利枢纽。

03水利枢纽PPT课件

03水利枢纽PPT课件
第三章 水利枢纽
3.1
一、水利枢纽及其特性 由不同水工建筑物组成的综合体,往往具有综合效益。
总体布置方案的合理性与工程造价,施工工期及管理运行密 切相关,要经过多方案设计,论证后确定。
大型工程可能使周围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有利及不利影 响)
(一)对上游的影响: (二)对下游的影响 (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二、水利水电枢纽的等别 对水利水电枢纽分等,对其中水工建筑物要分级
2、发电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 瓦。这个水电站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煤完 全燃烧所发出的能量。装机(26+6)×70万(20万+ 420万)千瓦,年发电846.8(1000)亿度。主要供应华中、 华东、华南、重庆等地区。
3、航运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地理 位置得天独厚,对上游可以渠化三斗坪至重庆河 段,对下可以增加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长江中游 航道枯水季节流量,能够较为充分地改善重庆至 武汉间通航条件,满足长江上中游航运事业远景 发展的需要。通航能力可以从现在的每年1000万 吨提高到5000万吨。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 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 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方面均有巨大效益。
4、其它世界之最。
• 巨大的综合效益
1、防洪
三峡大坝建成后,将形成巨大的水库,滞蓄洪水,使下 游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由防御十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 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防洪库容在73—220亿立方米之 间。如遇1954年那样的洪水,在堤防达标的前提下,三峡 能减少分洪100—150亿立方米,荆江至武汉段仍需分洪 350—400亿立方米。如遇1998年洪水,可有效防御。
承受巨大的水推有、压力,渗透压有扬压力、 渗漏、渗透变形等。 (三)施工复杂

三门峡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枢纽


枢纽布臵: 拦河坝座落在坚硬的花岗岩和闪长玢 岩上,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长713m。改建后,枢纽由 左岸1号和2号泄洪排沙洞、左岸非溢流坝段、溢流坝 段、厂房坝段、右岸非溢流坝段、发电厂房以及 220kv和110 kV屋外开关站等建筑物所组成。 泄洪设施 : 左岸设有泄洪排沙洞2条,明流段断 面为城门洞形,宽9m,高12m。水位330m时,最大 泄流量为2658立方米/秒。大坝设有深水泄水孔12孔 和泄流排沙底孔10孔,断面尺寸均为3m×8m。水位 33O米时,最大泄流量共9746立方米/秒。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发电、灌溉、防洪综合工程, 它为河南、河北、山西三省提供了丰富的电力,为河南 提供了灌溉的水源,对河南、山东的防洪起了重大作用。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由主坝、副坝、隧道和坝后发 电站组成。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主坝长713.2米,最大 坝高106米;副坝为钢筋混凝土心墙,副坝长144米,最大 坝高24米;主、副坝总长857.2米。 三门峡黄河大坝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 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黄河大坝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 坝"。
PPT制作:苏瑞 组员:苏瑞,黄长庆, 付斌,刘鑫, 李宏阳

三门峡位于中条山和崤山之间,是黄河中游下段 著名的峡谷。三门峡水库的北面是山西省平陆县,水 库南面是河南省三门峡市。旧时黄河河床中有岩石岛, 将黄河水分成三股息流由西向东,北面一股处为“人 门”,中间一股处为“神门”,南面一段处为“鬼 门”,故此峡称为三门峡。三门峡以西是渭河、洛河 水的汇合处,两水汇合后再向东流到风陵渡入黄河, 所以黄河入河南省后水流急、流量大,在旧社会经常 泛滥成灾。

确保黄河下游的防洪安全是三门峡水利枢纽的首 要任务。黄河自古以来水害频繁,历史上下游经常决 口改道泛滥成灾。三门峡水利枢纽投入防洪运用后, 标志着黄河下游的防洪已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发展为不仅依靠堤防,还依靠水库、河道和分滞洪措 施等的防洪工程体系,60年代虽然未发生特大洪水, 但水库“滞洪排沙”运用的削减洪峰作用,对减少下 游滩区损失收到了良好的实效。枢纽经两次改建后, 水库按“蓄清排浑”运用后,库区335米高程以下稳 定保持约60亿立方米的有效库容,用于防御特大洪 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政策历程中的复杂利益动力因素
利益作为一种内在动力机制在政策形成过程中,起到推动和塑 造政策的作用,无论是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立还是三门峡水利 枢纽的存废问题,其背后都受极大的利益因素推动,具体体现 在以下方面:
(一)建设三门峡大坝曲折以及在三门峡建坝的原因上的有关利益关系
(二)三门峡水站的长期存在原因
三门峡水利枢纽政策历程的 基本构成、科学、利益与政治
Contents
1 2 3 4 5
政策历程中的基本构成 政策历程中的科学 政策历程中的复杂利益动力因素 政策历程中的政治 启示
一、政策历程中的基本构成
(一)1930~1940年代·设想 (二)1951~1953年·三起三落 (三)1954年·苏联专家思路 (四)1955年·进入决策阶段 (五)1957年~1958年·争论又起 (六)1957年~1962年·施工完成 (七)1962~1968年·淤积和第一次改建 (八)1969~1979年·洪水与第二次改建 (九)1986年后·扩大发电规模,问题再起 (十)2003~2004年·存废之争
(三)三门峡水电站的存废与否,目前从各种利益博弈看来存大于废
(一)建设三门峡大坝曲折和三门峡建坝的原因 的有关利益关系
1、库区省份立足自身的利益,反对建坝。 2、政府对经济成本和效益盲目追求,使在建坝的选 址上更偏好于三门峡方案。 3、三门峡水电站的发电和防洪的综合效益,能够对 中央政府产生足够的诱惑力,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央在 三门峡建坝的决心。 4、相关利益群体的推动。
四、政策历程中的政治 在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政策历程中,政治因素主要体现在:利益的博弈和分配,领导 人在决策过程中的政治作用,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政府权威以及合法性以及各种 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
(一)利益相关方的博弈
(二)决策拍板定案制度自身权威与公信力
(二)三门峡水站的长期存在原因
1、大量的“沉淀成本”难以收回。工程浪费了大量人 力、物力、财力,两次改建增加的费用以及常年运行费 用这些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超过三门峡工程的总造价,这 些“沉淀成本”,使得政策难以终止。 2、政策制定者自身的利益。政策制定主体在政策执行 之后明知政策缺乏科学性,但是多数情况下出于自身权 威性的考虑,一般不会主动终止政策,只对政策小修小 补。
科学与民主是决策过程中的两大原则,但是在发生矛 盾时更要坚持科学原则,三门峡工程的问题,并不是事 先不可预料,很多问题当时可以看出,而且有人看出, 只是被说成是少数人的意见而遭否定。黄万里就不同意 苏联专家提出的规划,坚决反对上三门峡工程。可惜未 予重视,没有采纳。尽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少数服从 多数是决策时一贯遵守的原则,很少有人怀疑其正当性。 后来工程的问题给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凡是牵涉到科 学问题的决策,不能简单搞少数服从多数,必须真正以 科学事实为依据,用科学的方式解决,这是三门峡工程 决策过程的又一重要教训。
(三)三门峡水电站的存废与否
1、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机构。三门峡水利枢纽收入约为2亿元,是这个机构最主 要的收入来源。这个机构是既得利益者,如果三门峡水坝被废弃或改为“全年空 库敞泄运行”,他们将会损失目前不菲的收入。 2、黄河下游省份。下游是主要受益者,如果全年敞泄,水位降低,库区形成已 久的供水、灌溉链条就会中断,拦洪、减少下游水患,发电、供水、灌溉功能将 不复存在,受损的主要是下游。 3、三门峡市旅游局。水库成为国家珍惜鸟类的栖息地和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库区水域已成为维持生态平衡的基本要素。沿岸已形成依托水库的工农业格局和 生态环境链。 4、水力发电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近两亿元的收入是黄委会、三门峡水电站及 其2500名员工的主要经费来源和生存支撑。 在废的观点上:三门峡水电站建设的直接受害者陕西省。陕西省为自身的利益主 张“全年空库敞泄运行”,抛弃三门峡水电站的发电和蓄水功能。
(4)多数人的意见不等同为科学决策。
把治理黄河的规划提交全国人大通过,就赋予它最高 法律权威,兴建三门峡工程就有了法律依据。但是,从 提高决策科学性的角度看,这种民主和合法化过程形式 并没有起到正面作用,反而是掩盖了问题,使不科学的 决策合法化、权威化,使全国人大替那些不做科学决策 的人承担责任。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条:第一, 代表中多数人并非内行,他们对这个问题并不真正了解。 第二,代表们得到的信息不完全。
(2)不能以感情代替理性
在三门峡工程决策过程中,本应当以科学为依据, 理性地进行思考,但是决策过程中有些人是以感情 代替理性、空想代替科学。这体现在1955年7月18 日,邓子恢副总理代表中央政府正式向人大提出 《关于根治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完全是 用感情色彩的语言去说服代表。
(3)科学问题上不能简单搞少数服从多数
(1)决策必须真正有科学依据 (2)不能以感情代替理性 (3)科学问题上不能简单搞少数服从多数 (4)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兴建三门峡工程,不能称为科学决策
(1)决策必须真正有科学依据
三门峡工程的决策,其科学依据是不够的,甚至 可以说是缺少科学依据的,使得决策者的设想流于 空想。
决策必须有科学依据,但在实际操作中,那些事 实上没有科学依据的决策,其决策者也往往声称有 科学依据,自认为有科学依据(此时,问题就转化为 如何识别假科学依据、所谓的科学依据等上了),因 此,最终决策必将是伪科学决策。
二、政策历程中的科学
三门峡工程的决策过程,从形式上看基本是完备的:政府多次召开专门会议,政 府有关负责人和水利工程专家反复讨论、论证,主席总理亲自关心并直接抓这项 工作,经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核批准。但是,事实上在这个 问题上最后并没有形成好的决策,具体考察决策过程后发现,虽然有表面上形式 完备,但是在实质上很多方面不符合科学决策要求。
(五)利益集团的压力
(一)利益相关方的博弈
1、政策制定之初:主要有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博弈,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 陕西省因建坝损失太大向中央施加压力,迫使中央几度在几个方案之间抉 择,但是最终中央代表的全局利益战胜地方代表的局部利益。另外就是陕 西省和黄河下游省份之间就建坝与否进行的博弈,最终下游省份战胜了陕 西省。导致了大坝的建设的反复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