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库
三门峡水库的教训

三门峡水库的教训(原创版)目录1.引言2.三门峡水库的建设背景和历史3.三门峡水库的移民问题4.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5.三门峡水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6.总结和启示正文引言三门峡水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水利工程,它的建设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这一工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教训。
本文将从移民问题、泥沙淤积问题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三门峡水库的教训。
三门峡水库的建设背景和历史三门峡水库位于黄河中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1954 年,国家计委决定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在苏联专家组的指导下,编制规划。
中央决定将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委托苏联设计。
1957 年,三门峡水库正式开工建设,1960 年建成蓄水。
三门峡水库的移民问题三门峡水库的建设涉及到大量的移民问题。
1956 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28 万多陕西农民离开了祖祖辈辈生养聚息的热土,迁移异土他乡。
38 年后,人口的自然繁衍,陕西三门峡库区移民增至 45 万多人。
他们中的一部分重返家园,但故园已非旧时貌;他们中的相当多人,仍在当初迁移的渭北高原沟壑区。
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是工程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不到位,导致大量泥沙涌入水库,最终导致水库的蓄水能力大大降低。
这个问题在三门峡水库的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成为了中国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门峡水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对周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水库的建设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许多原有的生态系统被彻底改变。
其次,水库的建设对当地的气候产生了影响,使得周边地区的气候变得更加干燥。
最后,水库的建设还对当地的地貌产生了影响,许多原有的地貌特征被彻底改变。
总结和启示三门峡水库的建设是中国水利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建设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这一工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教训,如移民问题、泥沙淤积问题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
中国最失败的水库——三门峡水库

中国最失败的水库——三门峡水库摘自“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三门峡水库,黄河上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正式投入使用。
一座曾经引起成千上万人民狂欢呼的水库。
44年间,它让黄河两岸三地几百万老百姓魂牵梦绕。
关于它“生死”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治黄工程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保护着冀、豫、鲁、皖、苏5省2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1.7亿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
该枢纽运营45年来,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
■援助项目中苏援助:三门峡水库列入苏联工程项目之中1953年是我国由经济恢复阶段走向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第一年。
在水利部长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要求下,在周恩来具体负责下,经过与苏联政府商谈,决定将根治黄河列入苏联援助的156个工程项目。
1954年,国家计委正式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
1月,以苏联电站部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柯洛略夫为组长的苏联专家组来华。
2月至6月,中苏专家120余人,行程12000余公里,进行黄河现场大查勘。
苏联专家在查勘中肯定了三门峡坝址。
柯洛略夫说:“任何其它坝址都不能代替三门峡为下游获得那样大的效益,都不能像三门峡那样能综合地解决防洪、灌溉、发电等各方面的问题。
”■投入使用不到一年,渭河流域淤积了大量泥沙,河床抬高,大片良田浸没,土地迅速盐碱化,危险直逼古都西安。
迫于无奈,只好降低水位,拆除15万千瓦发电机组,改装5万千瓦小机组。
同时耗费惊人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通排水洞,以泄泥沙。
如此一折腾,不下百亿元投进水库“打水渠”。
世代生活在渭河平原的许多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宁夏缺水地区迁徙。
水库的诸多后遗症,至今也未能消除。
黄河在陕西省的潼关至河南省的孟津,也即陕县一带为太行山脉所阻,以巨大的水力,冲出三路山口。
后人把这三道激流,自东至西,称为“人门”“神门”“鬼门”,即三门。
而在三门之间依然柱立河心的岩石,则分别被称作人、神、鬼三岛。
三门峡水库反思

徐敏 141004
三门峡水库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1954年4月,国家计委决定,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在苏联专 家组的指导下,编制黄河流域规划;中央决定将三门峡枢纽大 坝和水电站委托苏联设计。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治黄工程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黄 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保护着冀、豫、鲁、皖、苏5省25万平 方公里范围内1.7亿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
谢谢观看
这里输入演示者的名称 2015-5-29
3.没有安置好移民。三门峡水库以淹没耕地200万亩、迁移居民42 万人为代价换取高坝大库容。移民们为了返回家园多次集体抗争, 有的移民为了回归家乡而遭到抓捕和迫害。然而,回归的移民发 现库区已面目全非,肥沃的农田淤积了一层沙土,土地盐碱化严重, 不再见昔日的丰饶家园。三门峡水库移民造成了几十万苍生的不幸与 1960年9月建成蓄水到1962年3月, 其上游渭河潼关河床就抬高了45米,渭河开始成为“地上悬河”, 严重危害着关中平原的安全。1973年河道淤积延至临潼以上, 距西安只有14公里,又威胁到西安的安全。
简言之,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经历了“蓄水拦沙”、“滞洪排沙”和 “蓄清排浑”3个阶段。(1)蓄水拦沙期。这种运行方式是利用高坝大 库的特点,将来水来沙全部拦截到水库中,以库区的淤积换取下泄 清水,以清水冲刷下游河道,减少下游河道淤积。(2)滞洪排沙期。 除在汛期拦滞洪水外,水库整年都在低水位运行,以利用尽可能大的 洪水冲沙。此阶段几乎没有发电效益。(3)蓄清排浑期。吸取蓄水拦沙 运用和滞洪排沙运用的经验与教训,三门峡水库于1973年11月开始采 用蓄清排浑调水调沙控制运用,在来沙少的非汛期(11月至次年6月)蓄 水防凌、春灌、发电,汛期(7月至10月)降低水位防洪排沙,把非汛期淤 积在库内的泥沙在洪水期泄排出库。水库在非汛期高水位运行,而汛期 低水位运行。
三门峡水库工程教训和启示

三门峡水库工程教训和启示三门峡水库工程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为主体的大型水库。
这个工程的成功建设对中国的水利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和启示。
三门峡水库工程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重视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工程初期,由于对地质情况的不充分了解和设计技术的不完善,导致了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例如,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塌方等,这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安全隐患。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工程设计的重要性,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确保工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三门峡水库工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水库作为一项重要的水利设施,不仅可以调节水流,防洪抗旱,还可以为人们提供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等重要的水资源。
但是,在水库建设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例如,在三门峡水库工程建设中,由于规划上的失误和对生态环境的忽视,导致了一些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因此,我们要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门峡水库工程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加强工程施工的管理和监督。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对施工管理不严格,监督不到位,导致了一些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例如,在三门峡水库工程建设中,施工方存在材料质量不过关、施工工艺不规范等问题,给工程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质量隐患。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工程施工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质量,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三门峡水库工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加强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对公众意识的忽视和社会参与的不足,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和舆论压力。
例如,在三门峡水库工程建设中,由于缺乏与当地居民的有效沟通和协商,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抗议活动。
论述三门峡水库对环境的影响

论述三门峡水库对环境的影响: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在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防凌、灌溉、供水、发电等任务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由于原设计对来沙量和泥沙淤积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水库运行后泥沙淤积速度和淤积部位都大大超出设计之外,在水库运行后的一年半时间内,330m高程以下库容由蓄水前的59.3亿m3减少到43.6亿m3,潼关河床抬高4.3m。
河床的抬高,影响潼关以上黄河干流,致使渭河、北洛河下游都发生严重的淤积,水库泥沙淤积的迅速发展,不但有使水库报废的危险,同时水库淤积末端的迅速上延,又对关中平原和西安产生严重的洪水威胁。
此外水库的建设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
(2)水质变化。
据水库水质监测资料统计,三门峡建库前黄河水质均属I类。
20世纪70年代以后,库区周围一批煤炭、化工、冶炼等厂矿企业相继兴建,它们排放大量的废污水(据1986年统计,库区每年接纳工业废水5.93亿t),加上其他污染,水库水质发生了变化。
进人90年代以后,中小城镇工矿企业蓬勃发展,每年直接向库区排放大量的废污水,加上支流污染物的输入,库区水质迅速恶化。
据1999年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年报,三门峡水库上游龙门站水质全年大部分时间为Ⅳ、V类;潼关河段水质全年有75%以上时段劣于V类,主要污染物为镉、铝、非离子氨、亚硝酸盐氮等;三门峡河段水质全年的50%时段劣于V类。
(3)土地盐渍化、沼泽化。
库区原有盐碱地、沼泽地共11万亩余(1亩*666.7mz),由于库周围地下水水位抬高的影响,水库运行至今已造成关中平原盐碱地、沼泽地迅速发展到50万亩余,使得粮食大面积减产,对当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三门峡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兴建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各方面工作的经验都不足,造成了目前水库运行时凸现出来种种问题,在今后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应引以为鉴。
尽可能地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本来面目的破坏,实现入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黄河三门峡库区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黄河三门峡库区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三门峡是黄河下游重要的水库建设区,其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是,黄河三门峡库区的水资源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水量波动大、水质差等,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资源。
1.水资源供应紧张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下游最大的水库之一,其集水面积达到74.6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近500亿立方米,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但是,这里的水资源供应十分紧张,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水土流失等原因,黄河三门峡库区的水量呈现出不断波动的状态,使得这里的水资源利用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
2.水质较差黄河三门峡库区的水质状况较差,其中重金属污染是一大问题。
由于附近地区的矿业、化工等行业的巨大污染压力,水体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严重威胁到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3.水资源利用效率低黄河三门峡库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很低,这主要是由于水资源的分配不合理,利用方式单一等原因所致。
即便是在干旱季节,水库蓄水量也大多未被充分利用,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1.加强水资源管理应在黄河三门峡库区内开展水资源月度计量工作,掌握库区内水资源使用情况,适时制定水资源调配措施,保障供水安全。
同时,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水资源管理体系,防范水资源污染,加强库区水质及水环境监管,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推进水资源多元化利用优化黄河三门峡库区水资源分配方式,推进水资源多元化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如将水利用于种植、饮用等领域,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等可持续利用技术,实现水资源多元化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加强水环境治理建立高效的污染治理机制,加强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治理,保障水库水体的水质安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积极开展水生态修复工作,增强黄河三门峡库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保障生态平衡。
4.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综合治理,推进生态补偿等制度建设。
通过发展集约化、低碳化、水资源节约型经济,提高黄河流域的整体环境质量,保障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历史悲剧——黄河三门峡水库大移民

历史悲剧——黄河三门峡⽔库⼤移民历史悲剧——黄河三门峡⽔库⼤移民 这是⼀个⼤规模移民的悲剧故事。
恰巧是⼀个30万⼈三⼗余年。
与丹江⼝并列世界第⼀。
五⼗年代初,全国⼈⼤通过决议,建造三门峡⽔库。
当时政府圆熟地以解决政治问题的⽅式解决了⼀个科学问题,但留下了漫长的灾难。
(如果⽔库以最低⽔位来设计,那么相当⼤⾯积的⼟地将划在库区之外,⼤部份农民不必迁移;如果⽔库按照最⾼⽔位蓄⽔,则全部⼟地都会被淹没,也不会发⽣事后移民返回争夺未淹没⼟地的风潮。
) 政府巨⼤的宣传⼯程轻⽽易举地制造出⼀种⽆尚的荣誉感。
⼈们被告知:他们为黄河下游数以千万⼈的⽣命财产安全⽽作出牺牲,他们是国家的功⾂。
政府并信誓旦旦地向移民们作出保证:安置地的⽣活绝对不会低于原有⽔准。
1956年秋,节⽇般的⼤迁徙开始了。
很快,政府的谎⾔被⼤漠风沙所撕破。
宁夏贺兰县和陶乐县的移民安置区地处黄⼟⾼原的沙漠边缘,⾃然环境极端恶劣,⼀年到头狂风漫卷,黄沙蔽⽇。
晚上闭门睡觉,第⼆天早上房门就会被流沙封住。
当时,⼀位元负责移民事务的⼲部不⼩⼼掉进⼀个沙坑,没有挣扎出来,顷刻之间便被流沙掩埋,全村⼈出动也未能找到他的遗体。
谎⾔破灭了,⼤逃亡开始。
南路逃亡队伍在宁夏⾸府银川附近被当局拦截,绝⼤部份被遣返安置区。
北路的逃亡者穿越险恶的内蒙古沙漠,辗转于秦晋⾼原,终于成功地返回黄河岸边的家乡。
当⾐衫褴褛形容枯槁的逃亡者们⾛进⾃⼰祖居的村落时,已经泣不成声。
他们讲述了安置区的恶劣环境和逃亡途中断⽔喝尿、沿途乞讨的悲惨情景。
乡亲们把他们团团围住,如同召开全村⼤会。
听的⼈和讲的⼈哭成⼀⽚,泪⽔淹没了村庄。
第⼆天黎明,村⾥的马车队出发了,去迎接那些还挣扎在逃亡途中的亲⼈。
恐怖与悲伤迅速席卷了库区,各村派出的马车队汇成⼀股洪流,浩浩荡荡向北进发……次年秋天的移民,再⽆欢声笑语。
政府派出的⼤批移民⼲部如围猎⼀般驱赶着村民,民兵挨家挨户地搜查藏匿不⾛者,并随即推倒房屋……原住民早已占据了好地,移民们只好被安置在沙漠边沿。
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分析

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分析通过分析近期三门峡水库运用的特点,提出必须正确认识潼关高程变化规律,寻找水库最大效益与不导致潼关高程升高的平衡水位,同时科学预估近期入库来水来沙,完善水库运用预案,充分发挥水库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标签: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特点三门峡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综合水库,担负着防洪、防凌、减淤、灌溉、发电、供水等任务,是黄河防洪、防凌、减淤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60年9月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后,减轻了黄河下游的防洪负担和漫滩淹没损失,为确保黄河下游安澜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还为沿黄两岸城市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供水支撑,有力促进了沿黄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由于认识及规划原因,三门峡水库历经了风风雨雨。
水库运用初期,泥沙淤积严重,潼关高程迅速上升,渭河下游防洪形势紧张。
围绕水库泥沙淤积和潼关高程问题,技术人员不断探索,通过对枢纽泄水建筑物的增建、改建,扩大了水库泄流规模,在总结多泥沙河流水库运用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了“蓄水拦沙”和“滞洪排沙”等两个阶段,探索出“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为世界多泥沙河流水库建设及运行积累了丰富经验。
三门峡水库既为多泥沙河流水库如何长期保持有效库容、长期保持水库寿命,探索出了成功的方法,又有规划、决策的教训。
历经了坎坎坷坷、风风雨雨的三门峡水库不时成为水利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门峡水库目前采用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非汛期运用水位不超过318m。
汛期洪水到来时敞泄,汛期平、小水期运用水位不超过305m。
探讨、思考近期水库运用的方式方法,无疑对水库运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加强分析研究,探讨非汛期水库运用最高水位318m的合理性2003年开始三门峡水库进行了“318”试验,非汛期水库最高蓄水位控制在318m以下。
最高控制水位由1985~2002年的324m降为318m。
多年原型试验期间,三门峡水库非汛期最高库水位按不超过318m控制,汛期控制305m、发生洪水时进行敞泄的基本原则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7年4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
1958年10月截流。
1960年,一座高106米、主副坝长857.2米的大坝截断了黄河,大量泥沙在水库中留下,一向浑浊的黄河开始变清了,似乎就要应验“圣人出,黄河清”那古老的预言了。
三门峡水库顿时成了民族精神的体现、大跃进的丰碑。
随即,1960年制版的五毛人民币上印上了三门峡大坝的图案。
三们峡的设计是由苏联人负责的,由于他们对黄河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对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估计过于乐观。
再加上当年的政治大气候,国内的有识之士虽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但作用不大。
尤其令人遗憾的是,当时有人提出将六个施工排水洞不堵,以便日后排沙之用。
这一提议虽然得到全体赞成和国务院的批准,但由于最后苏联专家坚持原议,导致在施工时将排水洞全部堵死。
据悉,三门峡水库蓄水后的第二年即1961年10月下旬,从上游冲下来的泥沙就达36亿吨(三门峡防汛办公室主任张冠军语),泥沙淤积堵塞在三门峡至潼关的河道里,使渭河水流不出去,渭河流域水位连同地下水位全面升高。
当库水位到332.5米时,渭河的一场小洪水即在河口形成较严重的拦门沙。
洪水淹地30万亩,有5000群众被困,其上游的河槽也受到淤积。
1962年3月起,三门峡水库虽改为低水位滞洪排沙运行,但因潼关河底淤高,回水倒灌现象更为频繁严重。
1964、1966、1967年都发生倒灌。
其中1967年将8.8公里河口段全部淤塞,抬高水位2.5米,淹耕地30万亩。
即使在三门峡水库两次增建泄洪排沙措施后的1971年和1977年,也发生比较严重的倒灌淤积。
由于近年黄河及渭河中上游大量调蓄和用水的影响,来水减少,河道萎缩,潼关河床继续淤高,现已到海拔328米,渭河淤积也继续发展,淤积末端离河口已超过200公里。
为抵御河床严重淤积而抬高的洪水位,在渭河、北洛河及南山诸支流,不得不修建堤防,并已两次加高。
但标准较低,防汛困难,并且堤外涝水无法自排入渭河,加重了洪涝灾害,威胁堤外170万人和滩区10万水库返迁移民的安全和生产、生活。
现在三门峡水库的常年水位只能保持在318米的高程,远低于设计时的蓄水位。
而这个水位的供水能力将严重影响三门峡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
造成这些祸害的关键就是泥沙过多!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的水利专家们独创了“调水调沙”这种冲洗黄河泥沙的模式。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守春解释说,在治理黄河的几十年中,我国的水利专家逐步掌握了黄河里水与沙的关系,并非大水就能带走最多的沙,而是水流量与沙有一个大致的平衡点;再加上黄河水资源有限,不可能把蓄起来的黄河水都放走。
所以“调水调沙”简单地说就是用最少的水冲走最多的沙。
记者到三门峡采访时,发现正在“畅泄排沙”。
三门峡防汛办公室主任张冠军说,“第一天冲沙时,一立方米水里大概含有300公斤沙;第二天就降到200公斤,今天只有30公斤,明天就停止‘畅泄排沙’了”。
王守春说,“从这几年做的‘调水调沙’实验来看,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如小浪底每年的“调水调沙”可以使下游的河床降低30-50厘米。
当然,治理黄河泥沙任何单一的方法都非灵丹妙药,需要采用多种办法,如上游的水土保持也是不容忽视的。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在与黄河搏斗。
三门峡水库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战斗场所,经验和教训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1954年10月,黄规会全面完成了《技经报告》的编制工作,选定了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为实施黄河规划的第一期重点工程。
《技经报告》指出:“在选择第一期工程时,必须能够解决防洪、拦沙、灌溉、发电以及航运等综合利用任务。
在黄河中游,只有三门峡是唯一能够达到这样要求的水利枢纽。
”《技经报告》确定三门峡水库的正常高水位为350米高程,总库容360亿立方米,确定三门峡水利枢纽的主要功能是:将黄河(三门峡以上)千年一遇洪水由37000立方米每秒下泄减至8000立方米每秒,并与三门峡下游的伊、洛、沁河的支流水库配合运用,“黄河下游防洪问题将得到全部解决”。
《技经报告》认为:通过拦蓄上游全部来沙,下泄清水,可实现“黄河清”,使下游河床不再淤高;充分调节黄河水量,初期可灌溉农田2220万亩,远景可灌溉7500万亩;发电装机总容量89.6万千瓦,年发电量46亿千瓦小时;下游航运条件可得到改善。
同时,《技经报告》也指出了枢纽存在的两个严重问题:一是水库正常高水位350米高程时,将淹没农田200万亩,移民60万人,巨大的淹没是兴建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困难问题,为减轻大批移民的困难,拟采取分期修筑、分期抬高水位运用和分期移民的办法;二是水库泥沙淤积,除计划预留147亿立方米的拦沙库容外,为减少水库泥沙量,规划拟定,一方面大力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同时近期还要在渭河、北洛河、葫芦河、无定河、延水等支流修建大型和小型拦泥库各5座。
估算到1967年水土保持的减沙效果可达25%~35%;如计入五大五小的支流拦泥库,则三门峡水库的入库泥沙量估计将减少约50%,三门峡水库寿命可维持50~70年。
《技经报告》还指出:“三门峡水库内泥沙淤积和水库寿命的估算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进一步研究,长期和根本解决拥沙问题的办法,需依靠全面的水土保持工作。
1955年2月15日,黄规会将《技经报告》和苏联专家组对该报告的结论等文件,上报国务院及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建设委员会,提请审查。
1955年4月5日,中共国家计划委员会党组和国家建设委员会党组审查《技经报告》后,联名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彭真、邓小平、彭德怀、邓子恢等41位中央领导人呈报关于对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的审查意见。
呈文认为:《技经报告》中所提出的黄河综合利用远景和第一期工程都是经慎重研究和比较的,应当认为是今天可能提出的最好方案,建议中央予以批准。
呈文同时提出:苏联已同意承担三门峡水利枢纽的设计和设备供应,可于1957年开始施工;为确保下游的防洪安全和延长三门峡水库寿命,对枢纽的泄量标准是否为8000立方米每秒和正常高水位是否定为350米高程、抑或355米、360米等问题,建议由黄规会向苏联专家组提出,在初步设计中进一步研究确定。
1955年5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中南海西楼会议室开会,基本通过这一方案,并决定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问题提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讨论。
1955年7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做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
这份报告从古说到今,用大量的史实和事实历数黄河之害,并对黄河水患的产生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他最后指出,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提议,请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采纳黄河规划的原则和基本内容,并通过决议要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全国人民,特别是黄河流域的人民,一致努力,保证它的第一期工程按计划实现。
他的话音刚落,中南海怀仁堂顿时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一千多位人民代表为黄河的美好远景而欢欣鼓舞,许多代表称邓副总理的报告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报告,有的代表因过分激动而彻夜未眠。
《人民日报》1955年7月21日发表社论《一个战胜自然的伟大计划》。
社论指出:“这个报告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地提出了彻底消除黄河灾害,大规模地利用黄河发展灌溉、发电和航运事业的富国利民的伟大计划。
这个计划集中地体现了千百年来我国人民的愿望,也给今天正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忘我劳动的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鼓舞。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
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
三峡的论证都是个P,何况这么区区一个小项目....不要高估了科学在中国任何一个领域所扮演的角色.『天涯杂谈』三峡,不该忘记黄万里有些事情,应该让老百姓知道,有些人物应该让老百姓记住。
如果说钱学森的谢世,是激情爱国时代的终结,那么2001年黄万里的驾鹤西归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绝尘。
目前网络里关于黄万里的资料很多,其中大部分是不惑之年以上的国人所熟知的。
可是由于中国的特色,年轻的同胞们并不知道这位极具中国传统品格的老人。
今将此文奉献给年轻的中国人,希望黄老先生的高大形象,能够为后生们指引人生。
黄万里,生于上海,祖籍为原川沙县,是著名教育家、革命家黄炎培第三子;1924年黄万里入无锡实业学校学习,1927年进入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1932年毕业。
1933年任杭江铁路见习工程师,1934年赴美留学,1935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37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工程博士学位,是第一个获得美国工程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1945年回国,在南京出任水利部视察工程师。
1947年至1949年4月出任甘肃省水利局局长兼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
1949年3月,赴香港。
1949年4月至上海,5月辞去兰州职务,经广州到香港。
1949年9月到沈阳,出任东北水利总局顾问。
1950年6月回到唐山交通大学任教。
1953年被调至清华大学任教。
在随后的数年间,他编写了重要的学术专著《洪流估算》和《工程水文学》。
新中国建立,百废待兴。
尤其是水利,直接关系着国计民生。
兴修水利本来是造福于民的善举。
可是在水利建设中,一些当政者,为了迎合上意,把中国古代的“圣人出,黄河清”的论调搬了出来。
在那个政治统帅一切的年代,谁敢反对缔造“圣人”的工程!1955年4月,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动工。
同月,中国水利部召集学者和水利工程师70多人就已开工的黄河三门峡水利规划方案进行讨论。
黄万里是唯一秉承科学家的良知反对建造三门峡水库的与会者,并“舌战群儒”与其他专家在会上进行了七天的辩论。
当时的中国科学技术比较落后,帝国主义国家又封锁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许多工程都要依赖“苏联老大哥”,1950年,黄万里成为黄河水利委员会的一员,1955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决定上马庞大的三门峡水库工程。
可是苏联派来的专家都是搞工程的,他们不懂水文,也不了解黄河,而当时国内的水利专家,人大与政府,除了黄万里,居然没有一个人反对苏联专家的意见。
最后三门峡工程上马,黄万里则因言获罪。
然而不到两年,所有他预警的灾难——潼关淤积、西安水患、移民灾难,一一兑现。
1958年11月25日,三门峡工程开始黄河截流。
1960年6月高坝筑至340米,开始拦洪,同年9月关闸蓄水拦沙,是年潼关以上渭河大淤,淹毁良田80万亩,一个小城被迫撤离。
库内的水位在涨,库区的农民一批批挥泪踏上离乡背井之路。
这一切几乎都在黄万里的预见之中。
其实,黄万里只是本着科学家的良知,说出了关于黄河及泥沙与三门峡大坝问题的科学的真话,可是他被非民主决策击败了,他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
被“伟大领袖”给定了性——“这是什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