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库反思
三门峡水库的教训

三门峡水库的教训(原创版)目录1.引言2.三门峡水库的建设背景和历史3.三门峡水库的移民问题4.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5.三门峡水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6.总结和启示正文引言三门峡水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水利工程,它的建设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这一工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教训。
本文将从移民问题、泥沙淤积问题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三门峡水库的教训。
三门峡水库的建设背景和历史三门峡水库位于黄河中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1954 年,国家计委决定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在苏联专家组的指导下,编制规划。
中央决定将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委托苏联设计。
1957 年,三门峡水库正式开工建设,1960 年建成蓄水。
三门峡水库的移民问题三门峡水库的建设涉及到大量的移民问题。
1956 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28 万多陕西农民离开了祖祖辈辈生养聚息的热土,迁移异土他乡。
38 年后,人口的自然繁衍,陕西三门峡库区移民增至 45 万多人。
他们中的一部分重返家园,但故园已非旧时貌;他们中的相当多人,仍在当初迁移的渭北高原沟壑区。
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是工程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不到位,导致大量泥沙涌入水库,最终导致水库的蓄水能力大大降低。
这个问题在三门峡水库的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成为了中国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门峡水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对周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水库的建设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许多原有的生态系统被彻底改变。
其次,水库的建设对当地的气候产生了影响,使得周边地区的气候变得更加干燥。
最后,水库的建设还对当地的地貌产生了影响,许多原有的地貌特征被彻底改变。
总结和启示三门峡水库的建设是中国水利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建设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这一工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教训,如移民问题、泥沙淤积问题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
焦点在于潼关高程三门峡水库何去何从

焦点在于潼关高程三门峡水库何去何从焦点在于潼关高程三门峡水库何去何从记者顾许胜“‘废’掉三门峡!”日前,渭河边某县县长直截了当的主张,引起轩然大波。
早在去年,罕见的秋汛向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扑来,仅1800立方米/秒的小流量就造成渭河高水位泛滥,56万人受灾,经济损失23亿元,“祸起三门峡水库”的说法开始流传。
带着疑问,记者直奔黄河三门峡,实地调查。
潼关高程之争存废三门峡水库,焦点在于潼关高程。
一方认为,潼关高程升高,渭河排水不畅,小流量酿成大灾害,责任全在三门峡,该废;另一方认为,三门峡水库已作最大努力,潼关高程在水库首次建造后的第二年,从328.71米降低到326.64米,此后相对稳定了30余年。
至于上世纪90年代后,潼关高程的再次抬升属自然抬升,非渭河独有,也非潼关高程独有。
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教授级高工刘继祥认为,天气变暖,北方来水少,而来水少、河床淤积是自然现象。
整条黄河及北方的全部河道河床均在抬升之中。
刘继祥列出具体数据:进入90年代,渭河来水锐减,主槽萎缩,渭南以下河段2000年汛期的过水面积较1990年平均减少了60%,华县站平滩流量由1992年2500立方米/秒减至2003年的1300立方米/秒。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导致了包括渭河在内的北方河流来水少,河床普遍抬高的现象。
在三门峡现场,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为有效控制潼关高程,黄河水利委员会采取了河段清淤、东垆湾人工裁弯取直、洪水期三门峡水库敞泄运用和降低非汛期水位等措施。
2003年6月,潼关高程为328.82米,到10月19日就降至327.94米。
由此可见,潼关高程的升高与三门峡并无直接关系,废三门峡,不妥!一部“治水之书” 44岁的三门峡水库,是60年代中国人“腰斩黄河,兴利除害”的豪迈典范。
作为治理大江大河的大手笔,三门峡水库带动起一座百万人口的三门峡市,造就了400平方公里的湿地,不低于3000平方公里的新型生态区。
更可贵的是,三门峡大坝曾抵御了7次以上可能造成黄河全流域洪水的巨大洪峰。
三门峡水库工程教训和启示

三门峡水库工程教训和启示三门峡水库工程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为主体的大型水库。
这个工程的成功建设对中国的水利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和启示。
三门峡水库工程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重视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工程初期,由于对地质情况的不充分了解和设计技术的不完善,导致了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例如,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塌方等,这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安全隐患。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工程设计的重要性,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确保工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三门峡水库工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水库作为一项重要的水利设施,不仅可以调节水流,防洪抗旱,还可以为人们提供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等重要的水资源。
但是,在水库建设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例如,在三门峡水库工程建设中,由于规划上的失误和对生态环境的忽视,导致了一些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因此,我们要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门峡水库工程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加强工程施工的管理和监督。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对施工管理不严格,监督不到位,导致了一些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例如,在三门峡水库工程建设中,施工方存在材料质量不过关、施工工艺不规范等问题,给工程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质量隐患。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工程施工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质量,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三门峡水库工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加强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对公众意识的忽视和社会参与的不足,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和舆论压力。
例如,在三门峡水库工程建设中,由于缺乏与当地居民的有效沟通和协商,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抗议活动。
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成败剖析[总结]
![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成败剖析[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c033625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2a.png)
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成败分析一.黄河三门峡大坝背景介绍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部,北邻山西省,西邻陕西省。
三门峡大坝建筑在三门峡八里胡同,工程于1957年4月破土动工,仅用了约4年时间就使大坝主体工程基本竣工。
三门峡大坝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如今,50多年过去了,又有无数大坝在我国的黄河长江之上拔地而起,三门峡大坝依然屹立于黄河之上。
我手摸着沧桑的混凝土大坝,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的场景,毛主席的“圣人出,黄河清”的豪言壮语激励着无数劳动人民在坝上辛勤工作。
但是如今的三门峡大坝的运行标准与当年的预期实在相差甚远。
或许我们应该为黄河上建设的第一座水电站而感到自豪,但是我们国家不得不承认我们在三门峡大坝修建这件事上实在欠考虑,缺乏相对应的决策和管理机制,以至于导致失败。
二.失败的具体体现三门峡大坝建设失败还是成功饱受争议。
在我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之时,我们在苏联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在全国经历三年困难时期的大环境下,倾近全国之力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将大坝建成,并且创造了年混凝土浇筑量超百万立方米的记录。
施工速度之快,施工质量之高,创造了世界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
但是功为功,过为过,一切的成就都不能掩盖它是失败的这个事实。
承认失败,、是认识错误,不再犯错的基础。
首先,三门峡大坝1960年建成,1975年进入正常运行期,在试运行的15年里,经过了两次改建三次运行方式的改变。
正是由于三门峡水库发电要蓄高水位,导致了上游潼关高程上升,渭河成为地上悬河,给陕西人民带来水患不断。
其次,三门峡设计与正常运行期功能指标相差甚远,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三门峡大坝是失败的。
按照一般规定,大坝建成后的约一到五年间被称为试运行期,试运行期结束后大坝进入正常运行期,正常运行期大约为50至100年,最后大坝将进入老化期。
通常情况下认为,如果大坝在正常运行期内,工程的功能达到、或者接近、或者超过设计指标,就算成功,否则就算失败。
论三门峡与都江堰成败原因及利弊

论三门峡与都江堰--其成败原因及利弊(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隧道与地下工程1002班吴辉学号201008020210)摘要:通过三门峡和都江堰的比较,我们能更清楚的看到三门峡和都江堰的利弊,看到其本质,反思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积累经验,扬长补短,造福子孙后代关键字:三门峡;都江堰;原理;原因;利弊引言黄河常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又被称为“黄金河流”。
然而黄河又是一条水旱灾害严重的河流,从公元前602 年至1949 年的2500 多年间,黄河决溢了1590 余次,改道26 次,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领导人对治黄非常重视,兴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治黄的重大措施。
本文回顾了三门峡和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建的历史及建设过程中运用的科学原理,并反思其经验教训。
三门峡水库,黄河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一座曾经引起成千上万人迷狂欢呼的水库。
44年间,它让黄河两岸三地几百万老百姓魂牵梦绕。
关于它“利弊”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领导层意气风发,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儿。
“圣人出,黄河清”,就是那时要干的一件大事儿。
1953年是我国由经济恢复阶段走向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第一年。
在水利部长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要求下,在周恩来具体负责下,经过与苏联政府商谈,决定将根治黄河列入苏联援助的156个工程项目。
1954年4月,国家计委决定,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在苏联专家组的指导下,编制黄河流域规划;中央决定将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委托苏联设计。
年底,《规划报告》出台,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
1957年4月13日,工程开工兴建;1958年12月截流成功;1960年9月基本建成;大坝一下子就建成了,但它的作用就真的达到了它预期的设计和功效吗?能够将黄河下游洪水威胁将全部解除,将经水坝泄出的黄河水变成清水,清水冲刷下游河床,最终将黄河这条"地上河"变成"地下河”吗?事实证明了这一切,大坝基本建成后,于1960年9月至1962年3月为蓄水拦沙运用期,最高蓄水位达332.58m,水位高于330m的时间有200天。
反思三门峡大坝半个世纪的“错”历史难以回头(精)

反思三门峡大坝半个世纪的“错” 历史难以回头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历史过错似乎已经无可辩驳。
然而,一座失败工程近半个世纪的存在,同样可以让周围对它产生深深的依赖。
■外滩记者王杰/河南三门峡报道车子在离大坝很远的管理站就停下了。
身材粗壮的赵利民一路小跑着,把记者领到了大坝前的铁桥上。
宣泄的黄河水伴着震耳的涛声,从数百米远的正前方翻卷而来,经过脚下时,激起大片湿漉漉的水雾。
赵利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回过头咧嘴笑了。
这是11月份的最后一天,三门峡市艳阳高照,一个难得的好天气。
大坝建设者的后代“我在三门峡定居二十多年了。
” 赵利民说。
1958年,赵利民5岁,在三门峡大坝当建筑工人的父亲就把他带到了这里。
十几岁时,赵利民跟随父母漂泊到了陕西和河南交界处。
上世纪70年代初,他重新回到三门峡,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
他告诉记者:“我跟着父母漂泊了十几年,70年代初回到这里,我就不想再走了。
如今三个姐姐和父亲都在这里,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他说话很溜,关于大坝前那个“中流砥柱”的典故,还有大坝蓄水多少,发电多少,他都能跟人说得头头是道。
“老实说,我越来越离不开大坝了。
”他告诉记者说,“碰到闹心的事,往这里一站就没事了。
”不可或缺的水源三门峡市位于大坝十五公里处,这个新兴的工业小城,是伴随三门峡大坝的建设而崛起的。
市区人口有30多万。
根据专家分析,三门峡库区两岸属于半干旱丘陵地区,地下水匮乏,而且与黄河水位关系密切。
1995年之前,三门峡市完全靠二十多眼深井抽水供给,地下水超采严重。
最后造成城市供水能力严重不足。
1995年,三门峡设计规模为每天16万立方米的第三水厂投入使用。
第三水厂非汛期直接从水库的取水量,占三门峡用水总量的95%,是30万人口的城市生活用水和21家企业用水的主要水源。
研究水文泥沙的专家王育杰描述说,如果让水库低于318米运行,供水能力将严重影响三门峡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因为水质和含沙量,增加水厂的运用成本,造成水厂运转困难。
三门峡陆浑水库实习感想

这次的实习,学校将地址选在山川秀美、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在河南的水利建筑物中具有典型代表的陆浑水电站和三门峡水利枢纽。
在见习动员大会上,以孙少楠老师为代表的几位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及各种注意事项,同学们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每个人都对本次的活动充满了期待,在本次大会上,孙老师尤其强调了安全问题,毕竟这是我们这届造价专业的同学唯一的一次学校组织的大型集体出游,安全问题必然是重中之重。
除此之外,孙老师介绍到:陆浑水库和三门峡水电站是我们学校的实习点,这里也是很多其他相关高校来进行学习参观的重要地点,其中陆浑水库是一个基础设施完善,各项相关设备齐全的一个水利设施,而三门峡水电站作为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个以防洪为主要目的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但是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成功,可以说它是一个失败的工程。
大会结束之前,孙老师告诉我们,在实习之前,作为准备,仔细了解一下我们即将前往的两个水利建筑物的相关资料,为我们的这次见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方便我们更加容易理解各个建筑物的组成部分以及各个组成部分在其相应位置的具体功能。
对我们的学习起着促进的作用。
这次大会,让我们明确了目的和各项注意事项。
有句名言说道:理论源于实践,实践验证理论。
我们将会充分抓住这次宝贵的机会,认真学习。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这两个水利建筑物的一些简单的情况。
简单的建筑,不简单的功能!简单的材料,不简单的历史!陆浑水库坝址位于嵩县盆地出口峡谷地段,是一个距离洛阳城区有60公里的一个风景秀美的县城。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得天独厚,这里不仅历史悠久,也是重要的军事基地。
1965年大坝建成,但是其后发现存在诸多隐患,一再修缮,终于在2006年,修缮工作基本完成水库焕然一新,成为一个防洪为主,综合灌溉、发电、养殖、供水、旅游等为一体的大型水库。
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下端的干流上,是豫、晋的分界处。
河中石岛分布,因此河流被分为三股,故称为“三门峡”。
基于黄河三门峡水库案例的工程伦理思考

基于黄河三门峡水库案例的工程伦理思考1.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 400041摘要:三门峡水库,黄河上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一座曾经引起成千上万人民狂欢的水库。
自1957年三门峡水利枢纽正式投入使用以来,63年间它让黄河两岸三地几百万老百姓魂牵梦绕。
关于它利弊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治黄工程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该枢纽运营以来,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
本文将介绍三门峡水库的利弊,重点介绍该工程中所涉及的工程伦理问题并进行思考。
关键词:三门峡水库;利弊;工程伦理;引言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中游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防凌、灌溉、发电、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流域控制性骨干水库之一。
自20世纪30年代水利专家李仪祉提出在黄河中游干流修建拦洪水库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工程师安立森、水利专家张含英、日本东亚研究所第二调查委员会等都调查提出过三门峡建库方案,治黄工作开启了标本兼治的新征程。
1.三门峡水库工程规划原规划修建三门峡工程[1]的主要依据如下:(1)控制流域面积占全流域92%,控制了黄河三个主要洪水来源区的两个(山陕区间北干流及泾、洛、渭流域),对另一个洪水来源区--三花干流区间及伊、洛、沁河的洪水可能造成对下游的威胁时,也有错峰和控制干流洪水洪量的作用。
(2)库容大,360m库容647亿m³,350m库容354亿m³,接近或超过黄河的年径流总量。
可以将千年一遇的洪峰3.6万m³/s削减为6000 m³/s.而且还有可供径流调节和拦沙的库容。
(3)地质条件优越,坝址处为闪长玢岩,是较好的坝址。
2.三门峡水库工程中存在的工程伦理问题工程伦理[2]是从事工程类职业尤其是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工程设计当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是一般社会道德或阶级道德在特定的职业生活中的特殊要求,带有特定职业(工程师)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敏 141004
三门峡水库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1954年4月,国家计委决定,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在苏联专 家组的指导下,编制黄河流域规划;中央决定将三门峡枢纽大 坝和水电站委托苏联设计。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治黄工程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黄 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保护着冀、豫、鲁、皖、苏5省25万平 方公里范围内1.7亿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
谢谢观看
这里输入演示者的名称 2015-5-29
3.没有安置好移民。三门峡水库以淹没耕地200万亩、迁移居民42 万人为代价换取高坝大库容。移民们为了返回家园多次集体抗争, 有的移民为了回归家乡而遭到抓捕和迫害。然而,回归的移民发 现库区已面目全非,肥沃的农田淤积了一层沙土,土地盐碱化严重, 不再见昔日的丰饶家园。三门峡水库移民造成了几十万苍生的不幸与 1960年9月建成蓄水到1962年3月, 其上游渭河潼关河床就抬高了45米,渭河开始成为“地上悬河”, 严重危害着关中平原的安全。1973年河道淤积延至临潼以上, 距西安只有14公里,又威胁到西安的安全。
简言之,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经历了“蓄水拦沙”、“滞洪排沙”和 “蓄清排浑”3个阶段。(1)蓄水拦沙期。这种运行方式是利用高坝大 库的特点,将来水来沙全部拦截到水库中,以库区的淤积换取下泄 清水,以清水冲刷下游河道,减少下游河道淤积。(2)滞洪排沙期。 除在汛期拦滞洪水外,水库整年都在低水位运行,以利用尽可能大的 洪水冲沙。此阶段几乎没有发电效益。(3)蓄清排浑期。吸取蓄水拦沙 运用和滞洪排沙运用的经验与教训,三门峡水库于1973年11月开始采 用蓄清排浑调水调沙控制运用,在来沙少的非汛期(11月至次年6月)蓄 水防凌、春灌、发电,汛期(7月至10月)降低水位防洪排沙,把非汛期淤 积在库内的泥沙在洪水期泄排出库。水库在非汛期高水位运行,而汛期 低水位运行。
失误在哪?
1.黄河第一座大坝的坝址应该在小浪底或八里胡同,而不应该在三门峡。 小浪底水库建成蓄水后,取代了三门峡控制下游洪水的作用,同时具有 180万千瓦装机容量和平均51亿千瓦时的发电效益。
2.严重低估了黄河泥沙 由于对黄河水沙的严重低估和对水保作用的过于乐观,水库规划 设计以高坝和大库容蓄水拦沙作为基本方略。苏联专家在设计三门 峡水库时没有设置泄水排沙底孔,并在施工的过程中把12个施工导 流底孔也全部堵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