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电站的始末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6B容量SFP7——100000KVA强 油风冷,三圈变高压侧220KV、 中压侧110KV、低压侧10KV
7B 容量SFP8——120000KVA 强油风冷,高压侧220KV、低压 侧10KV
220KV、110KV北京ABB高压 开关设备有限公司六氟化硫断路 器
2号、6号、7号变压器为一台发 电机一台变压器的单元接线方式。
三门峡水电厂装机5台,总装机 容量为25万千瓦。1993年进行 扩机工程,相继在6#、7#钢管 安装了单机容量为7.5万千瓦的6 号发电机、7号发电机,总装机 容量增至40万千瓦 。2003年进 行增容改造工程,1—5号机组由 单机5万千瓦增至6万千瓦;到目 前为止总装机容量增至45万千瓦。
1—5号发电机组为轴流转桨式机 组,增容后水轮机轮叶由过去8个 减至7个。发电机转子磁极为30对, 转轮直径6m ,转速为每分钟100 转。发电机接线方式为2Y.
6KV系统由Ⅰ、Ⅱ、Ⅲ段母线构成。有分 段、联络两种运行方式,以分段运行方式 为主要运行方式。
6KV系统有601、609、610三个电源, 609、610为厂内电源、601为外来电源 (坝电线)。
609、610厂用电源互为备用。
6KV系统主要负荷:21#、22#、23#、 24#厂用电干式变,8、9#卧式泵、备用 励磁机电机、左岸两洞、坝顶门吊、373 泵房(机组冷却水、坝区生活用水),
对于水电厂的一类负荷,一般都设 置两台以上设备,其电源各自独立, 当一台设备停电或故障后,另一台 设备还可以正常工作。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我国在黄河上
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 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 域面积68.84万平方公里,占全 河流域面积的91.5%。工程始 建于1957年,1960年基本建成, 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 106米,长713.2米。
三门峡水库的教训

三门峡水库的教训(原创版)目录1.引言2.三门峡水库的建设背景和历史3.三门峡水库的移民问题4.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5.三门峡水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6.总结和启示正文引言三门峡水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水利工程,它的建设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这一工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教训。
本文将从移民问题、泥沙淤积问题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三门峡水库的教训。
三门峡水库的建设背景和历史三门峡水库位于黄河中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1954 年,国家计委决定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在苏联专家组的指导下,编制规划。
中央决定将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委托苏联设计。
1957 年,三门峡水库正式开工建设,1960 年建成蓄水。
三门峡水库的移民问题三门峡水库的建设涉及到大量的移民问题。
1956 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28 万多陕西农民离开了祖祖辈辈生养聚息的热土,迁移异土他乡。
38 年后,人口的自然繁衍,陕西三门峡库区移民增至 45 万多人。
他们中的一部分重返家园,但故园已非旧时貌;他们中的相当多人,仍在当初迁移的渭北高原沟壑区。
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是工程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不到位,导致大量泥沙涌入水库,最终导致水库的蓄水能力大大降低。
这个问题在三门峡水库的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成为了中国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门峡水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对周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水库的建设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许多原有的生态系统被彻底改变。
其次,水库的建设对当地的气候产生了影响,使得周边地区的气候变得更加干燥。
最后,水库的建设还对当地的地貌产生了影响,许多原有的地貌特征被彻底改变。
总结和启示三门峡水库的建设是中国水利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建设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这一工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教训,如移民问题、泥沙淤积问题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
中国最失败的水库——三门峡水库

中国最失败的水库——三门峡水库摘自“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三门峡水库,黄河上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正式投入使用。
一座曾经引起成千上万人民狂欢呼的水库。
44年间,它让黄河两岸三地几百万老百姓魂牵梦绕。
关于它“生死”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治黄工程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保护着冀、豫、鲁、皖、苏5省2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1.7亿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
该枢纽运营45年来,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
■援助项目中苏援助:三门峡水库列入苏联工程项目之中1953年是我国由经济恢复阶段走向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第一年。
在水利部长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要求下,在周恩来具体负责下,经过与苏联政府商谈,决定将根治黄河列入苏联援助的156个工程项目。
1954年,国家计委正式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
1月,以苏联电站部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柯洛略夫为组长的苏联专家组来华。
2月至6月,中苏专家120余人,行程12000余公里,进行黄河现场大查勘。
苏联专家在查勘中肯定了三门峡坝址。
柯洛略夫说:“任何其它坝址都不能代替三门峡为下游获得那样大的效益,都不能像三门峡那样能综合地解决防洪、灌溉、发电等各方面的问题。
”■投入使用不到一年,渭河流域淤积了大量泥沙,河床抬高,大片良田浸没,土地迅速盐碱化,危险直逼古都西安。
迫于无奈,只好降低水位,拆除15万千瓦发电机组,改装5万千瓦小机组。
同时耗费惊人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通排水洞,以泄泥沙。
如此一折腾,不下百亿元投进水库“打水渠”。
世代生活在渭河平原的许多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宁夏缺水地区迁徙。
水库的诸多后遗症,至今也未能消除。
黄河在陕西省的潼关至河南省的孟津,也即陕县一带为太行山脉所阻,以巨大的水力,冲出三路山口。
后人把这三道激流,自东至西,称为“人门”“神门”“鬼门”,即三门。
而在三门之间依然柱立河心的岩石,则分别被称作人、神、鬼三岛。
五十年回眸:是非功过“三门峡”

工程 中 , 由于泥沙 问题处理不 当影响生 态环境 的典型教训 。
候起 , 作为 新 中国抗击 自然灾 害的特大
峡的错误归结为不应该修水 坝。文章 中
在描 述黄万里教授敢于坚持对修建黄河
二 、 i峡的错误不是水坝 的 -l 错误
当社会各界对于 三门峡工程进行深 刻反思 的时侯 , 经常有人把它归 因为我
维普资讯
l 特别策划
lpca R p r e i e ot S l
五十年回眸 ●
是 非功过 ‘● ‘ 一 " . ▲ 门峡
_中 国水 力 发 电工 程 学会
15 9 7年 4月 1 3日,令 人瞩 目的三
拦 沙”变为 “ 滞洪排沙” 、最后改为现在
而 ,在 2 世纪 5 年代建造 的三门峡所 0 0 遭遇 到的一切 , 其根本原 因不 是水 坝本 身的问题 , 而是 由当时的政治环境 所造 成的政治教训 。
上游河段的泥沙淤积 已经开始威胁到上
游重要城市 的安全 。 后来 , 经过 多方研 究 , 次改造 ,才从原来设计 的 “ 几 蓄水
的“ 蓄清排浑” 大 坝最初设计方案和实 。
现在 有 一些 人 ,完 全 不顾 历 史事
门峡大坝正式 开工。 在三 门峡 开工5 周 0 年之 际, 本文将通过对三 门峡建设后半
个世纪 的是非功过的 回顾 , 表示对 中国 水利水 电历 史上这一重大事件 的纪念 。 自从第 一届 全 国人大二 次会 议上
资料记载 ,在 2 0世纪 3 0年代 ,为 了治 理黄河水 害 ,荷兰 、英 国、挪威 的水利 专家都 明确 指出黄河建坝仅能 限于 “ 削 减洪水 ” ;带有 明显掠夺特 色的 日本水 利 专家 ,也不敢不把 “ 库不排沙 ,寿 水 命短 ” “ 、 泥沙无法解决 , 全盘 工程失败 ” 说 在三 门峡工程 的前边 ,进而 强调 “ 分 期开发” 美 国人 的认 识就更透彻: ; 他们
三门峡工程

三门峡工程三门峡工程,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三门峡市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工程奇迹。
它是以水利枢纽为主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工程,主要功能包括发电、航运和灌溉。
该工程自建成以来,在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门峡工程是中国第一座由中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水利百年工程”。
为了充分利用黄河的水力资源,保障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灌溉和发电需求,三门峡工程于1958年开始筹建。
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努力,工程于1971年正式竣工,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水电站。
工程主要包括三门峡水电站、温泉泵站、水库及相应的附属设施。
三门峡水电站是该工程的核心部分,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附近的太行山脚下。
它由9台发电机组组成,总装机容量达1,080,0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约为30亿千瓦时。
三门峡水电站不仅为中国电力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且可靠的电力供应。
除了发电功能,三门峡工程还起到了重要的航运作用。
工程的三门峡港是黄河上游的重要航道枢纽,对促进国内外航运贸易、推动商业往来具有重要意义。
港口建设包括码头、船闸和航道等工程,使得三门峡港成为能够容纳大型船只停靠的现代化港口。
这为该地区的农产品和资源运输提供了便利。
此外,三门峡工程还拥有很大的灌溉功能,为周边地区的农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这对于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工程所带来的灌溉水源,不仅能够满足现有农田的灌溉需求,还能够为周边地区的农田开发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门峡工程的建成,不仅为河南省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而且也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工程的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来源。
此外,三门峡工程还为当地带来了更好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三门峡工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工程奇迹,对于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门峡大坝

三门峡大坝三门峡大坝是中国位于黄河上游的一座重要水利工程,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境内,距离三门峡市区约50公里。
该大坝是中国重要的水电站之一,也是黄河上游防洪的重要措施之一。
下面将对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功能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建设背景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始于1958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国家建设的初期,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中国面临的水电和灌溉的问题。
大坝的设计和建设由中国自行进行,是中国的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
完成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将有助于提高河南省和陕西省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地方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二、工程概况三门峡大坝位于黄河中游,河道全长约1925公里,河流平均流量大约在1325立方米每秒,是中国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
大坝的主要结构是砼双曲拱坝,拱顶高程为259.5米,长度为936.5米。
大坝顶部设置了72孔径升降式闸门,以便于调整流量和控制水位。
此外,大坝还配备了5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约为2,900兆瓦。
这些水电站不仅可以提供清洁的能源,还可以对黄河流域进行水能储存和调节。
三、功能与影响1.水能利用功能三门峡大坝的建设使得黄河水能得以充分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
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庞大,可以满足附近地区的大部分电力需求,为当地工业和居民生活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供应。
2.灌溉功能三门峡大坝的修建还解决了沿黄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为农田提供了灌溉水源,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大坝还可以调节黄河水流量,减轻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
3.环境保护和生态影响三门峡大坝的建设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坝修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这可能导致当地的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在大坝蓄水之后,湖泊的形成和周边的湿地退化也会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而,大坝所提供的清洁能源也有助于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积极影响。
四、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对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大坝的建设过程中,吸引了大批的劳动力和技术人员,增加了就业机会。
历史悲剧——黄河三门峡水库大移民

历史悲剧——黄河三门峡⽔库⼤移民历史悲剧——黄河三门峡⽔库⼤移民 这是⼀个⼤规模移民的悲剧故事。
恰巧是⼀个30万⼈三⼗余年。
与丹江⼝并列世界第⼀。
五⼗年代初,全国⼈⼤通过决议,建造三门峡⽔库。
当时政府圆熟地以解决政治问题的⽅式解决了⼀个科学问题,但留下了漫长的灾难。
(如果⽔库以最低⽔位来设计,那么相当⼤⾯积的⼟地将划在库区之外,⼤部份农民不必迁移;如果⽔库按照最⾼⽔位蓄⽔,则全部⼟地都会被淹没,也不会发⽣事后移民返回争夺未淹没⼟地的风潮。
) 政府巨⼤的宣传⼯程轻⽽易举地制造出⼀种⽆尚的荣誉感。
⼈们被告知:他们为黄河下游数以千万⼈的⽣命财产安全⽽作出牺牲,他们是国家的功⾂。
政府并信誓旦旦地向移民们作出保证:安置地的⽣活绝对不会低于原有⽔准。
1956年秋,节⽇般的⼤迁徙开始了。
很快,政府的谎⾔被⼤漠风沙所撕破。
宁夏贺兰县和陶乐县的移民安置区地处黄⼟⾼原的沙漠边缘,⾃然环境极端恶劣,⼀年到头狂风漫卷,黄沙蔽⽇。
晚上闭门睡觉,第⼆天早上房门就会被流沙封住。
当时,⼀位元负责移民事务的⼲部不⼩⼼掉进⼀个沙坑,没有挣扎出来,顷刻之间便被流沙掩埋,全村⼈出动也未能找到他的遗体。
谎⾔破灭了,⼤逃亡开始。
南路逃亡队伍在宁夏⾸府银川附近被当局拦截,绝⼤部份被遣返安置区。
北路的逃亡者穿越险恶的内蒙古沙漠,辗转于秦晋⾼原,终于成功地返回黄河岸边的家乡。
当⾐衫褴褛形容枯槁的逃亡者们⾛进⾃⼰祖居的村落时,已经泣不成声。
他们讲述了安置区的恶劣环境和逃亡途中断⽔喝尿、沿途乞讨的悲惨情景。
乡亲们把他们团团围住,如同召开全村⼤会。
听的⼈和讲的⼈哭成⼀⽚,泪⽔淹没了村庄。
第⼆天黎明,村⾥的马车队出发了,去迎接那些还挣扎在逃亡途中的亲⼈。
恐怖与悲伤迅速席卷了库区,各村派出的马车队汇成⼀股洪流,浩浩荡荡向北进发……次年秋天的移民,再⽆欢声笑语。
政府派出的⼤批移民⼲部如围猎⼀般驱赶着村民,民兵挨家挨户地搜查藏匿不⾛者,并随即推倒房屋……原住民早已占据了好地,移民们只好被安置在沙漠边沿。
三门峡水库因泥沙差点被炸掉

三门峡水库因泥沙差点被炸掉2011-02-11水这种变化无常的流体,给人类造福又造孽。
即使像三门峡这种工程,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已经是慎之又慎,在进行之中,还是出现过不少问题。
许多问题无法预料,人们只能遵从“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哲理,走几步跌一下,爬起来再走。
毛泽东在巡视三门峡时,曾担心泥沙过多而使水库成为泥库。
这种担心成了事实。
三门峡水库1960年9月开始蓄水,仅一年半的时间,水库就淤了15亿吨泥沙,不仅三门峡到潼关的峡谷里淤起厚厚的泥沙,就是潼关以上,渭河和北洛河的入黄口,也淤了“拦门沙”。
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引起各界的关注,议论颇多。
首当其冲的陕西省反映最为强烈。
他们多次向中央反映,甚至到毛泽东那里告了“御状”。
1962年4月,在全国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陕西省代表提出第148号提案,要求三门峡工程增建泄洪排沙设施,以减轻库区淤积。
会后,周恩来亲自召集有关人员研究办法。
此前三门峡水库已由“蓄水拦沙”运用,改为“滞洪排沙”运用,但仍未制止淤积。
到1964年11月,总计淤了50亿吨,渭河的淤积影响,已到距西安30多公里的耿镇附近。
在中央的会议上,周恩来坦白地说:“三门峡的水利枢纽工程到底利多大,害多大,利害相比究竟如何,现在还不能作结论。
原来泥沙多有问题,现在水清了也有问题。
水清了,冲刷下游河床,乱改道,堤防都巩固不住了……洪水出乱子,清水也出乱子。
这个事情,本来我们的老祖宗有一套经验,但是我们对祖宗的经验也不注意了。
”有人把建三门峡工程这件事都推到苏联头上。
周恩来不同意:“三门峡工程苏联鼓励我们搞,现在发生了问题,当然不能怪他们,是我们自己作主的,苏联没有洪水和泥沙的经验。
”他承认,现在看来三门峡工程上马是急了一些,一些问题不是完全不知道,而是了解得不够,研究得不透,没有准备好,就发动了进攻,这一仗一打到现在很被动。
黄河规划时间短了些,搞得比较粗糙。
1964年春天,邓小平总书记到西安,陕西省对三门峡的淤积问题意见更大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水电站的始末
一个大坝的主要功能是防洪、防凌、蓄水、供水、发电,而其主要功能的丧失便意味着大坝的死亡。
作为惟一一座成为人民币图案的水电站,三门峡很有可能同印着自己影像的第二版人民币五角钱一样无法避免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1930~1940年代·设想
最早提出在黄河三门峡修建拦洪水库是在1935年。
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李仪祉倡议在潼关至孟津河段选择适当地点修建蓄洪水库。
他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同事,来自挪威的主任工程师安立森经过实地考察,发表了三门峡、八里胡同和小浪底三个坝址的勘查报告。
然而两年后,抗战爆发,三门峡地区落入日本人之手。
在此期间,侵华日军东亚研究所也提出了一个兴建三门峡水电站的计划。
抗战胜利,国民政府1946年重新将三门峡水库提上日程,聘请专家组成黄河顾问团实地考察。
顾问团的4位美国专家雷巴德、萨凡奇、葛罗同、柯登对于每个问题都有激烈争论。
他们提出的初步报告指出:
三门峡建库发电,对潼关以上的农田淹没损失太大,又是以后无法弥补的。
建议坝址改到三门峡以下100米处的八里胡同。
其首要任务在防洪而非发电。
三起三落(1951~1953年)
1.1950年195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水利部长傅作义率领张含英、张光斗、冯景兰和苏联专家布可夫等勘察了潼关至孟津河段,提出应提前修建潼孟段水库,坝址可选择在三门峡或王家滩。
这是对此前黄河水利委员会《治黄初步意见》在三门峡建设350米水库,以发电、灌溉、防洪为开发目的的初步方案的肯定。
然而到了1951年,出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主要是从当时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技术条件来看,在黄河干流修建大水库,困难太大,主张从支流解决问题。
于是转向支流水库的研究,三门峡水库计划被放弃。
2.1952年
经过黄委会的勘察研究计算,发现支流水库控制性差,花钱多,效益小,不理想,仍需从干流入手。
同时,燃料工业部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力主在干流上建设大型水电站,于是三门峡水利枢纽峰回路转。
这年5月,黄委会主任王化云、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副局长张铁铮和苏联专家格里柯洛维奇等勘察三门峡后认为能够建设高坝,主张把三门峡水库蓄水位提高到360米,用一部分库容拦沙。
此间另一种意见则是坝址下移到八里胡同建冲沙水库,利用该处的峡谷地形冲沙,且可避免淹没关中平原。
但是,经过计算,八里胡同冲沙水库难以实现,而三门峡水库淹没损失太大,受到主要淹没区的陕西省的强烈反对。
从下半年起,转而研究淹没较少的邙山水库方案。
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王化云汇报的是邙山方案。
这标志着第二次放弃了三门峡水库计划。
3.1953年
经过计算,邙山水库仍然需投资10亿元以上,移民15万人,且没有综合利用效益,于是
1953年2月,王化云向毛泽东汇报了三门峡建库方案以及整个黄河的治理方策,获得赞许。
其后,水利部批示:
要迅速解决防洪问题,花钱不能超过5亿元,淹没不能超过5万人。
由于兴建远远超出这一限制,三门峡水库第三次被搁置。
苏联专家思路(1954年)1954年1月,苏联电站部派出以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专家为主的苏联专家综合组,帮助中国制定治理和开发黄河规划。
副总工程师A.A.柯洛略夫。
经过近两个月的实地考察,赞赏三门峡是一个难得的好坝址,对于其淹没损失大的问题,柯洛略夫说:
“任何一个坝址……为了调节洪水所必需的库容,都是用淹没换来的。
”当年4月,水利部成立了黄河规划委员会,10月,委员会完成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的编制工作,选定了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为实施黄河规划的第一期重点工程。
确定了三门峡水库正常高水位350米,总库容360亿立方米。
进入决策阶段(1955年)
1955年,中国国家计委与建委党组联名将《技经报告》呈报毛泽东等41位党中央领导人。
5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基本通过这一方案。
7月中旬,中国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
7月18日,邓子恢副总理代表国务院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
7月30日,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
柯洛略夫被任命为三门峡水利枢纽设计总工程师。
争论又起(1957年~1958年)
1957年初,三门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审查会召开,有专家对前一年苏联列院设计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要点报告》提出了激烈的不同意见。
争议主要围绕两个方面。
其一是《初步设计》将水库高程在《技经报告》阶段的350米基础上又提高到了360米,库区淹没农田由200万亩增加到325万亩,移民由58.4万人增加到87万人。
淹没地区大部分是关中沃野,陕西省反应强烈。
其二是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和水力发电建设总局青年技术员温善章于
1956年6月,
1956年12月和
1957年3月先后向黄规会、水利部和国务院提出了低水位、少淹没、多排沙的意见。
黄万里并建议切勿将底孔堵死,以备将来泄水排沙,其减缓淤积的作用。
陕西省代表指出用迁移70~80万人的代价换来一个寿命只有50~70年的拦沙库,群众很难通过。
施工完成(1957年~1962年)
争议还在继续的时候,
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工程已经正式开工。
4月14的《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家来支援三门峡啊!》社论。
其间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工地视察。
1960年9月xx首次蓄水,到
1961年4月xx主体基本竣工,
1962年2月第一台15万千瓦机组和110千伏开关站安装完成并投入试运行。
淤积和第一次改建(1962~1968年)
从1960年三门峡水库首次使用,到
1962年3月,一年半以来,水库中已经淤积泥沙15.3亿吨,远远超出预计。
潼关高程抬高了4.4米,并在渭河河口形成拦门沙,渭河下游两岸农田受淹没和浸没,土地盐碱化。
为此,
1962年2月,水电部将原来的“蓄水拦沙”运用方式改为“滞洪排沙”,但由于泄水孔位置较高,泥沙仍有60%淤积在库内,但潼关高程并未降低。
而下泄的泥沙由于水量少,淤积到下游河床,周恩来指出:
这样下去,“淹了关中,也救不了下游”。
为此,8月20日~9月1日,水电部召开座谈会,进行改建论证。
1964年12月5日~18日,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治黄会议。
最后终于达成一致,确定在左岸增建两条泄流排沙隧洞,改建5~8号四条原发电引水钢管为泄流排沙管道,以加大泄流排沙能力,解决泥沙淤积的燃眉之急。
在这次会议上,领导人说:
“当时决定三门峡工程急了点。
头脑热的时候,总容易看到一面,忽略或不太重视另一面。
”洪水与第二次改建(1969~1979年)
第一次改建后,枢纽的泄流规模增大了一倍,缓解了水库的严重淤积,但仍有20%来沙淤在库内。
潼关以上库区和渭河仍在淤积。
尤其是1967年,黄河倒灌,渭河口8.8米长的河槽全被淤塞,1968年渭河在华县一带决口,造成大面积淹没,关中平原仍然受到严重威胁。
根据周恩来的指示,
1969年6月,由河南省革委会主持,在三门峡召开了晋、陕、豫、鲁四省会议。
同年12月17日,水电部军事管制委员会下发了《转告国务院批准三门峡工程改建方案的意见》。
当月,三门峡枢纽第二次改建工程开工。
经过方案细节的争论,1970年至1972年,相继打开溢流坝1~8号原施工导流底孔;将
电站1~5号发电机组的进水口底槛高程由300米下卧至287米,改为低水头发电。
1973年至1979年5台机组相继并网发电。
扩大发电规模,问题再起(1986年后)
1977年,河南省电力工业局成立了三门峡水力发电厂。
1983年经水电部批准正式建立了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开始提出改革与经营的口号:
“工程管理为基础,电力生产为支柱,综合经营大发展,企业才能迈大步。
”
与此同时,管理局开始继续实施泄流工程二期改建,相继打开溢流坝9~10号原建的施工导流底孔,增设一门一机,门槽改建,6号、7号泄流排沙钢管扩装为发电机组。
2000年前进一步打开11号、12号底孔,至此,12个导流底孔全部打开。
改建工程至今尚未完全结束。
而从1986年开始,潼关高程开始再次抬高。
存废之争(2003~2004年)2003年8月24日至10月5日,渭河流域发生了5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洪灾。
有1080万亩农作物受灾,225万亩农作物绝收。
这次洪水造成了多处决口,数十人死亡,515万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亿元。
但是这次渭河洪峰仅相当于三五年一遇的洪水流量,因而,陕西省方面将这次水灾的原因归结为三门峡高水位运用导致潼关高程居高不下,渭河倒灌以至于“小水酿大灾”。
为此,10月份,水利部组织在郑州召开了“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专题调研会”。
会上,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说:
“三门峡水库建成后取得了很大效益,但这是以牺牲库区和渭河流域的利益为代价的。
渭河变成悬河,主要责任就是三门峡水库。
”
2004年2月4日,陕西省15名人大代表提案建议三门峡水库停止蓄水。
3月5日,在陕西的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案,建议三门峡水库立即停止蓄水发电,以彻底解决渭河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