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利枢纽

合集下载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6B容量SFP7——100000KVA强 油风冷,三圈变高压侧220KV、 中压侧110KV、低压侧10KV
7B 容量SFP8——120000KVA 强油风冷,高压侧220KV、低压 侧10KV
220KV、110KV北京ABB高压 开关设备有限公司六氟化硫断路 器
2号、6号、7号变压器为一台发 电机一台变压器的单元接线方式。
三门峡水电厂装机5台,总装机 容量为25万千瓦。1993年进行 扩机工程,相继在6#、7#钢管 安装了单机容量为7.5万千瓦的6 号发电机、7号发电机,总装机 容量增至40万千瓦 。2003年进 行增容改造工程,1—5号机组由 单机5万千瓦增至6万千瓦;到目 前为止总装机容量增至45万千瓦。
1—5号发电机组为轴流转桨式机 组,增容后水轮机轮叶由过去8个 减至7个。发电机转子磁极为30对, 转轮直径6m ,转速为每分钟100 转。发电机接线方式为2Y.
6KV系统由Ⅰ、Ⅱ、Ⅲ段母线构成。有分 段、联络两种运行方式,以分段运行方式 为主要运行方式。
6KV系统有601、609、610三个电源, 609、610为厂内电源、601为外来电源 (坝电线)。
609、610厂用电源互为备用。
6KV系统主要负荷:21#、22#、23#、 24#厂用电干式变,8、9#卧式泵、备用 励磁机电机、左岸两洞、坝顶门吊、373 泵房(机组冷却水、坝区生活用水),
对于水电厂的一类负荷,一般都设 置两台以上设备,其电源各自独立, 当一台设备停电或故障后,另一台 设备还可以正常工作。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我国在黄河上
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 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 域面积68.84万平方公里,占全 河流域面积的91.5%。工程始 建于1957年,1960年基本建成, 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 106米,长713.2米。

三门峡水库的教训

三门峡水库的教训

三门峡水库的教训(原创版)目录1.引言2.三门峡水库的建设背景和历史3.三门峡水库的移民问题4.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5.三门峡水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6.总结和启示正文引言三门峡水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水利工程,它的建设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这一工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教训。

本文将从移民问题、泥沙淤积问题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三门峡水库的教训。

三门峡水库的建设背景和历史三门峡水库位于黄河中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1954 年,国家计委决定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在苏联专家组的指导下,编制规划。

中央决定将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委托苏联设计。

1957 年,三门峡水库正式开工建设,1960 年建成蓄水。

三门峡水库的移民问题三门峡水库的建设涉及到大量的移民问题。

1956 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28 万多陕西农民离开了祖祖辈辈生养聚息的热土,迁移异土他乡。

38 年后,人口的自然繁衍,陕西三门峡库区移民增至 45 万多人。

他们中的一部分重返家园,但故园已非旧时貌;他们中的相当多人,仍在当初迁移的渭北高原沟壑区。

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是工程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不到位,导致大量泥沙涌入水库,最终导致水库的蓄水能力大大降低。

这个问题在三门峡水库的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成为了中国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门峡水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对周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水库的建设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许多原有的生态系统被彻底改变。

其次,水库的建设对当地的气候产生了影响,使得周边地区的气候变得更加干燥。

最后,水库的建设还对当地的地貌产生了影响,许多原有的地貌特征被彻底改变。

总结和启示三门峡水库的建设是中国水利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建设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这一工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教训,如移民问题、泥沙淤积问题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

三门峡水库

三门峡水库

1957年4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

1958年10月截流。

1960年,一座高106米、主副坝长857.2米的大坝截断了黄河,大量泥沙在水库中留下,一向浑浊的黄河开始变清了,似乎就要应验“圣人出,黄河清”那古老的预言了。

三门峡水库顿时成了民族精神的体现、大跃进的丰碑。

随即,1960年制版的五毛人民币上印上了三门峡大坝的图案。

三们峡的设计是由苏联人负责的,由于他们对黄河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对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估计过于乐观。

再加上当年的政治大气候,国内的有识之士虽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但作用不大。

尤其令人遗憾的是,当时有人提出将六个施工排水洞不堵,以便日后排沙之用。

这一提议虽然得到全体赞成和国务院的批准,但由于最后苏联专家坚持原议,导致在施工时将排水洞全部堵死。

据悉,三门峡水库蓄水后的第二年即1961年10月下旬,从上游冲下来的泥沙就达36亿吨(三门峡防汛办公室主任张冠军语),泥沙淤积堵塞在三门峡至潼关的河道里,使渭河水流不出去,渭河流域水位连同地下水位全面升高。

当库水位到332.5米时,渭河的一场小洪水即在河口形成较严重的拦门沙。

洪水淹地30万亩,有5000群众被困,其上游的河槽也受到淤积。

1962年3月起,三门峡水库虽改为低水位滞洪排沙运行,但因潼关河底淤高,回水倒灌现象更为频繁严重。

1964、1966、1967年都发生倒灌。

其中1967年将8.8公里河口段全部淤塞,抬高水位2.5米,淹耕地30万亩。

即使在三门峡水库两次增建泄洪排沙措施后的1971年和1977年,也发生比较严重的倒灌淤积。

由于近年黄河及渭河中上游大量调蓄和用水的影响,来水减少,河道萎缩,潼关河床继续淤高,现已到海拔328米,渭河淤积也继续发展,淤积末端离河口已超过200公里。

为抵御河床严重淤积而抬高的洪水位,在渭河、北洛河及南山诸支流,不得不修建堤防,并已两次加高。

但标准较低,防汛困难,并且堤外涝水无法自排入渭河,加重了洪涝灾害,威胁堤外170万人和滩区10万水库返迁移民的安全和生产、生活。

中国人在黄河治沙取得的成就

中国人在黄河治沙取得的成就

中国在治理黄河流域沙漠化和荒漠化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也是中国治沙史上的里程碑。

该工程于1960年开工,1961年建成,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利工程之一。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有效地控制了黄河上游的泥沙流失,减少了黄河下游的泥沙淤积,同时还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2. 毛乌素沙漠治理:毛乌素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毛乌素沙漠,包括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

目前,毛乌素沙漠的治理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和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 库布齐沙漠治理:库布齐沙漠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沙漠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库布齐沙漠,包括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

目前,库布齐沙漠的治理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和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4. 黄河治理: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河流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黄河流域的沙漠化和荒漠化,包括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黄河流域的沙漠化和荒漠化,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

最新-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探索 精品

最新-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探索 精品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探索1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概况1.1工程概况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三门峡枢纽是黄河上拦下排、两岸分滞防洪保安工程体系中的第一座大型工程、黄河治理开发的关键性工程。

三门峡枢纽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境内,控制黄河流域面积68.8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86.5%,控制黄河水量的89%,控制黄河沙量的98%。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分为左岸挡水坝段、溢流坝段、隔墩坝段、电站坝段、安装场、右岸挡水坝段。

现在,三门峡枢纽共有27个泄水孔洞,包括12个深孔、12个底孔、2条隧洞、1根排沙钢管,315m水位泄流能力为9701不含机组泄量m3/s。

三门峡枢纽发挥着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调水调沙等综合效益。

1.2建设历程三门峡枢纽委托苏联设计,是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工程项目中唯一的水利项目。

由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施工,1957年4月13日正式开工,1958年10月截流,1960年9月实现蓄水,1961年4月大坝主体工程基本竣工。

三门峡枢纽1960年开始蓄水后,库区淤积严重,1965—1968年进行第一次改建也称增建工程,主要内容为增设两洞四管。

1969—1978年进行第二次改建也称改建工程,主要内容为打开1~8号施工导流底孔作为永久排沙底孔,同时安装5台单机容量为5万kW的发电机组。

为解决溢流坝泄水底孔磨蚀、下游2号隧洞出口淘刷以及进一步增大泄流规模等一系列问题,1984—2003年进行了泄流工程二期改建,1989—1990年打开9、10号底孔,1998—2001年打开11、12号底孔工程和1~3号底孔出口增设消能工。

1.3三门峡枢纽的特点1边运行边改建。

三门峡枢纽原设计的问题导致其在原建基础上长期大规模改建,在改建施工的同时,还要保证枢纽完成所承担的防汛、防凌、调水等任务。

随着改建施工的进程,三门峡枢纽的运行工况发生变化,这是其他水利枢纽工程管理所没有或少见的。

2受泥沙影响。

泥沙导致枢纽过流建筑物混凝土磨损、汽蚀破坏严重;闸门及对应的导轨、水封座板、底坎等门槽埋件遭受破坏,维修工作量大、技术难度高;泥沙淤堵致使闸门启闭力增加,给工程安全运行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门峡工程

三门峡工程

三门峡工程三门峡工程,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三门峡市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工程奇迹。

它是以水利枢纽为主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工程,主要功能包括发电、航运和灌溉。

该工程自建成以来,在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门峡工程是中国第一座由中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水利百年工程”。

为了充分利用黄河的水力资源,保障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灌溉和发电需求,三门峡工程于1958年开始筹建。

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努力,工程于1971年正式竣工,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水电站。

工程主要包括三门峡水电站、温泉泵站、水库及相应的附属设施。

三门峡水电站是该工程的核心部分,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附近的太行山脚下。

它由9台发电机组组成,总装机容量达1,080,0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约为30亿千瓦时。

三门峡水电站不仅为中国电力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且可靠的电力供应。

除了发电功能,三门峡工程还起到了重要的航运作用。

工程的三门峡港是黄河上游的重要航道枢纽,对促进国内外航运贸易、推动商业往来具有重要意义。

港口建设包括码头、船闸和航道等工程,使得三门峡港成为能够容纳大型船只停靠的现代化港口。

这为该地区的农产品和资源运输提供了便利。

此外,三门峡工程还拥有很大的灌溉功能,为周边地区的农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这对于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工程所带来的灌溉水源,不仅能够满足现有农田的灌溉需求,还能够为周边地区的农田开发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门峡工程的建成,不仅为河南省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而且也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工程的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来源。

此外,三门峡工程还为当地带来了更好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三门峡工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工程奇迹,对于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门峡水利枢纽-黄河干流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枢纽-黄河干流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

水利史话收稿日期:2018-04-11境内钱塘江支流新安江上,距杭州市区170km 。

电站主要担负华东电网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任务,并且有防洪、灌溉、航运和养殖等综合效益。

工程由混凝土宽缝重力坝、坝后溢流式厂房和开关站等组成。

新安江水电站是中国第一座自己勘测、设计、施工和制造设备的大型水电站,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水电建设的水平。

工程于1957年4月开工,1960年4月第1台机组发电。

1973年,河海大学(原华东水利学院)赵人俊教授等在对新安江水库作入库流量预报工作中,提出了降雨径流流域模型(简称新安江模型),在1989年被誉为“新中国成立40年来100项重大科研成果之一”,后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完善,形成成为我国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流域水文模型,不仅很好地服务于科研生产,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该成果已经被一些欧美国家编入了教科书,并且已被应用于美国国家河流洪水预报系统。

新安江水库也被誉称“千岛湖”,与杭州、黄山等旅游胜景联成一线,成为沪杭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

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0480km 2,年径流量113亿m 3。

水库总库容220亿m 3,调节库容102.7亿m 3,具有多年调节性能。

拦河大坝采用混凝土宽缝重力坝,最大坝高105m ,坝线全长465.4m 。

大坝按1000年一遇洪水设计,按10000年一遇洪水校核。

河床坝段布置9个溢流表孔,每孔宽13m ,设计中因地制宜房顶经末端差动式鼻坎挑向下游。

电站总装机容量662.5MW ,保证出力178MW ,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8.6亿kW·h 。

坝后式厂房顶部与大坝溢流面衔接,用钢筋混凝土拉板结构与坝体简支连接,下部则与坝体分离。

经新安江水库调节,使下游建德、桐庐和富阳3市(县)2万余hm 2农田免受洪水灾害。

1960~1988年已拦蓄大于10000m 3/s 的洪水11次,减轻直接经济损失1.1亿元以上。

水库上游形成深水航道,船舶可由大坝直达安徽省歙县,水库下游在枯水期增加了流量,航道得以改善。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三门峡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

位于黄河中段下游,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交界处。

具有发电、防洪、防凌、灌溉等综合利用效益。

原设计正常蓄水位360m,电站装机容量1160Mw。

多年平均年发电量60亿kw·h,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06m。

工程于1957年动工兴建,1962年第一台机组试发电。

水库誊水后,由于泥沙淤积,库尾河床抬高,造成上游大量农田淹没并威胁城镇安全。

因此,试发电后不久,电站即停止运行。

为减缓淤积,保持调节库容,尽可能发挥水库防洪、防凌、灌溉效益,改建后,电站装机容量降为250Mw,年发电量为10.2亿kW·h,运用最高水位为340m。

经多年运行后,泄流排沙底孔因长期运用,泥沙磨蚀严重,现为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益,又恢复原6号和7号机组段,正重新安装2台单机容量为75Mw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使水电站装机容量达到400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达到13.17亿kw·h。

改建后,厂房1~5号机组段安装5台25Mw竖轴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额定转速100r/min。

水轮机转轮直径6m。

基本数据所在河流: 黄河建设地点: 三门峡控制流域面积: 6888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 1310米正常蓄水位/死水位:32/30米总库容/调节库容: 162/20.03亿立方米装机容量: 25万千瓦台数: 5台保证出力: 11.3万千瓦年发电量: 13.1亿千瓦小时最大水头/最小水头:52/15米设计水头: 30米其它效益: 灌溉、供水淹没耕地: 900000亩迁移人口/推算年份:403700/人/年坝型: 重力坝最大坝高: 106米混凝土总量: 20万立方米静态总投资/水平年: 9.2/亿元/年份单位千瓦投资: 3680元建设情况: 57.4开工,73年发电,78年竣工贡献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以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为目标的综合大型水利枢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门峡水利枢纽
———————————————————————————————— 作者:
———————————————————————————————— 日期:

三门峡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下段,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的边界河段,控制流域面积 68 . 4 万公里 2 ,占全黄河流域的 92 %。黄河平均年输沙量 15 . 7 亿吨,是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黄河下游河道不断淤积,高出两岸地面,成为 “ 地上河 ” ,全靠堤防防洪。黄河洪水又大,对下游广大平原威胁很大。
第一次改建工程,于六十年代中期实施两洞四管的泄流排沙措施,由北京勘测设计院设计,三门峡工程局施工。首先利用四根发电引水钢管,改为泄流排沙钢管,为防止泥沙磨损,在出口附近用环氧砂浆和铸石涂焊。接着在大坝左岸打两条 8×8 米的泄洪排沙洞,进口底板高程290 米,使其在较低水位时加大泄量。
1967 年黄河干流洪水较大,渭河出流受到顶托而泥沙排不出去,至汛后发现渭河下段几十公里的河槽全被淤满,如不及时处理,将严重威胁次年渭河两岸的防洪安全。经过查勘的引河,春汛时把河道冲开了。
三门峡工程开工后不久, 1958 年初周总理在三门峡工地召开现场会议,对设计方案又进行讨论研究,确定三门峡正常高水位按360 米设计,350 米施工,初期运行不超过335 米。350 米以下的总库容为 360 亿米 3 ,要淹没耕地 200 万亩,迁移居民 60 万人。335 米以下的库容为 96 亿米 3 ,需迁移 20 万人。
三门峡工程改建及泥沙处理,获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三门峡水利枢纽坝址有神门、人门、鬼门三岛,故称三门峡,河床主流位于右岸,河床左侧为溢流坝段,右侧为引水坝段及坝后厂房,施工导流程序为:先围左岸,修筑溢流坝段,一期低水纵向围堰充分利用有利地形,跨越神门、人门及张公岛三岛修筑,由右侧主河床导流。在溢流坝段导流底孔及厂坝导墙形成后,截断右岸主河槽,修筑二期上下游围堰,利用厂坝导墙作为纵向围堰,形成二期基坑,转入引水坝段及坝后厂房的施工,由溢流坝段梳齿及 12 个 3mX 8m 导流底孔泄流 ( 见图 1) 。三门峡工程堪称 50 年代分期导流的范例。
三门峡坝址地形地质条件优越,这一河段是坚实的花岗岩,河中石岛抵住急流冲击而屹立不动,把黄河分成三道水流,称人门、神门、鬼门、因此名为三门峡。这是兴建高坝的良好坝址。三门峡以上至潼关为峡谷河段,潼关以上地形开阔,可以形成很大的水库。
新中国成立后,水力发电工程局对三门峡坝址做了大量勘测工作。 1954 年黄河规划委员会在苏联专家组帮助下对所作黄河流域规划中,把三门峡工程列为根除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最重要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推荐为第一期工程,随同黄河流域规划在 1955 年第一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得到通过。后即委托苏联彼得格勒设计院进行设计, 1957 年初完成初步设计,经我国家计委组织审查。由水利部和电力工业部共同组成的三门峡工程局负责施工。 1957 年 4 月开工, 1960 年大坝建成。
1960 年大坝封堵导流底孔开始蓄水,就发现泥沙淤积很严重,潼关河床很快淤高,渭河汇入黄河处发生拦门沙,淤积沿渭河向上游迅速发展,所谓 “ 翘尾巴 ” ,这是过去没有预计到的。因此影响渭河两岸农田的淹没和浸没,甚至将威胁到西安市的防洪安全。陕西省紧急呼吁,随即降低水位运行。但因低水位时水库泄洪排沙能力不足,洪水时库水位壅高,淤积还在继续发展。当时已装好一台 15 万千瓦机组,因水位降低不能用,拆迁丹江口水利枢纽去应用。
为研究三门峡工程的处理办法, 1962 , 1963 年水利学会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学术讨论会,提出了各种意见。 1964 年周总理主持召开治黄会议,听取各方意见,经过讨论研究,认识到过去对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的作用估计过分乐观(当时设想 1967 年时可减少一半泥沙,五十年后可基本解决,从此黄河变清),对淹没损失和移民的困难估计不足,认为既要保证黄河下游的防洪,也要保护上游西安市的安全,即两个确保。在上游再修建拦泥库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最后决定对三门峡工程进行改建,并批准两洞四管的改建方案。设计指导思想,从过去的蓄水拦沙改为泄水排沙。
在黄河流域规划中拟定的三门峡正常高水位为350 米。初步设计中研究了350 米、360 米和370 米方案,推荐360 米。设计过程中我国一些泥沙专家考虑排沙要求,对泄水深孔的高程提出意见,因而由原设计的孔底高程320 米降至310 米,以后又进一步降至300 米。水库可起到防洪、防凌、拦泥、灌溉、发电、改善下游航运等巨大作用。当时拟定的装机容量为 8 台 15 万千瓦,共 120 万千瓦。
第二次改建工程于七十年代初期进行,由集团公司水电十一局(原三门峡工程局)的勘测设计院设计,该局负责施工。改建工程包括打开大坝底部原来施工导流用的 8 个位于280 米高程的底孔,和 7 个位于300 米高程的深孔( 1960 年水库蓄水时这些底孔和深孔都被用混凝土严实封堵了);还把 5 个发电进水口由原来的底坎高程300 米降低至287 米;安装 5 台 5 万千瓦的低水头水轮发电机组,共 25 万千瓦。 1973 年开始发电。 经过两次改建后,在库水位315 米时的泄流能力,由原来的3080 米3 / 秒增加到10000 米3 / 秒(相当于黄河常有的较大洪水流量)。随着较低水位时泄洪能力的加大,排沙能力也相应增加,不仅使库容得到保持,而且前几年库内淤积的泥沙也逐渐冲走,改善了库区周围的生产条件。
图 1 三门峡水利枢纽分期围堰(a) 一期导流平面布置; (b) 二期导流平面布置
三门峡水利枢纽采用分期导流,为满足二期导流要求,在左岸溢流坝段设置了3m×8m( 宽 X 高 ) 导流底孔 12 个,该底孔也在完成导流任务后全部用混凝土封堵。水库蓄水后为解决泥沙淤积问题又重新挖开改建为排沙底孔。其他采用分期导流的大型工程,例如新安江、丹江口工程均在溢流坝段设置导流底孔,用于二期导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