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利枢纽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三门峡水库的教训

三门峡水库的教训

三门峡水库的教训(原创版)目录1.引言2.三门峡水库的建设背景和历史3.三门峡水库的移民问题4.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5.三门峡水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6.总结和启示正文引言三门峡水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水利工程,它的建设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这一工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教训。

本文将从移民问题、泥沙淤积问题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三门峡水库的教训。

三门峡水库的建设背景和历史三门峡水库位于黄河中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1954 年,国家计委决定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在苏联专家组的指导下,编制规划。

中央决定将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委托苏联设计。

1957 年,三门峡水库正式开工建设,1960 年建成蓄水。

三门峡水库的移民问题三门峡水库的建设涉及到大量的移民问题。

1956 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28 万多陕西农民离开了祖祖辈辈生养聚息的热土,迁移异土他乡。

38 年后,人口的自然繁衍,陕西三门峡库区移民增至 45 万多人。

他们中的一部分重返家园,但故园已非旧时貌;他们中的相当多人,仍在当初迁移的渭北高原沟壑区。

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是工程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不到位,导致大量泥沙涌入水库,最终导致水库的蓄水能力大大降低。

这个问题在三门峡水库的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成为了中国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门峡水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对周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水库的建设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许多原有的生态系统被彻底改变。

其次,水库的建设对当地的气候产生了影响,使得周边地区的气候变得更加干燥。

最后,水库的建设还对当地的地貌产生了影响,许多原有的地貌特征被彻底改变。

总结和启示三门峡水库的建设是中国水利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建设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这一工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教训,如移民问题、泥沙淤积问题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

三门峡水库

三门峡水库

1957年4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

1958年10月截流。

1960年,一座高106米、主副坝长857.2米的大坝截断了黄河,大量泥沙在水库中留下,一向浑浊的黄河开始变清了,似乎就要应验“圣人出,黄河清”那古老的预言了。

三门峡水库顿时成了民族精神的体现、大跃进的丰碑。

随即,1960年制版的五毛人民币上印上了三门峡大坝的图案。

三们峡的设计是由苏联人负责的,由于他们对黄河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对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估计过于乐观。

再加上当年的政治大气候,国内的有识之士虽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但作用不大。

尤其令人遗憾的是,当时有人提出将六个施工排水洞不堵,以便日后排沙之用。

这一提议虽然得到全体赞成和国务院的批准,但由于最后苏联专家坚持原议,导致在施工时将排水洞全部堵死。

据悉,三门峡水库蓄水后的第二年即1961年10月下旬,从上游冲下来的泥沙就达36亿吨(三门峡防汛办公室主任张冠军语),泥沙淤积堵塞在三门峡至潼关的河道里,使渭河水流不出去,渭河流域水位连同地下水位全面升高。

当库水位到332.5米时,渭河的一场小洪水即在河口形成较严重的拦门沙。

洪水淹地30万亩,有5000群众被困,其上游的河槽也受到淤积。

1962年3月起,三门峡水库虽改为低水位滞洪排沙运行,但因潼关河底淤高,回水倒灌现象更为频繁严重。

1964、1966、1967年都发生倒灌。

其中1967年将8.8公里河口段全部淤塞,抬高水位2.5米,淹耕地30万亩。

即使在三门峡水库两次增建泄洪排沙措施后的1971年和1977年,也发生比较严重的倒灌淤积。

由于近年黄河及渭河中上游大量调蓄和用水的影响,来水减少,河道萎缩,潼关河床继续淤高,现已到海拔328米,渭河淤积也继续发展,淤积末端离河口已超过200公里。

为抵御河床严重淤积而抬高的洪水位,在渭河、北洛河及南山诸支流,不得不修建堤防,并已两次加高。

但标准较低,防汛困难,并且堤外涝水无法自排入渭河,加重了洪涝灾害,威胁堤外170万人和滩区10万水库返迁移民的安全和生产、生活。

中国人在黄河治沙取得的成就

中国人在黄河治沙取得的成就

中国在治理黄河流域沙漠化和荒漠化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也是中国治沙史上的里程碑。

该工程于1960年开工,1961年建成,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利工程之一。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有效地控制了黄河上游的泥沙流失,减少了黄河下游的泥沙淤积,同时还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2. 毛乌素沙漠治理:毛乌素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毛乌素沙漠,包括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

目前,毛乌素沙漠的治理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和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 库布齐沙漠治理:库布齐沙漠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沙漠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库布齐沙漠,包括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

目前,库布齐沙漠的治理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和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4. 黄河治理: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河流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黄河流域的沙漠化和荒漠化,包括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黄河流域的沙漠化和荒漠化,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

三门峡水库工程教训和启示

三门峡水库工程教训和启示

三门峡水库工程教训和启示三门峡水库工程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为主体的大型水库。

这个工程的成功建设对中国的水利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和启示。

三门峡水库工程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重视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工程初期,由于对地质情况的不充分了解和设计技术的不完善,导致了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例如,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塌方等,这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安全隐患。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工程设计的重要性,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确保工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三门峡水库工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水库作为一项重要的水利设施,不仅可以调节水流,防洪抗旱,还可以为人们提供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等重要的水资源。

但是,在水库建设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例如,在三门峡水库工程建设中,由于规划上的失误和对生态环境的忽视,导致了一些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因此,我们要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门峡水库工程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加强工程施工的管理和监督。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对施工管理不严格,监督不到位,导致了一些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例如,在三门峡水库工程建设中,施工方存在材料质量不过关、施工工艺不规范等问题,给工程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质量隐患。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工程施工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质量,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三门峡水库工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加强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对公众意识的忽视和社会参与的不足,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和舆论压力。

例如,在三门峡水库工程建设中,由于缺乏与当地居民的有效沟通和协商,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抗议活动。

论述三门峡水库对环境的影响

论述三门峡水库对环境的影响

论述三门峡水库对环境的影响: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在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防凌、灌溉、供水、发电等任务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由于原设计对来沙量和泥沙淤积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水库运行后泥沙淤积速度和淤积部位都大大超出设计之外,在水库运行后的一年半时间内,330m高程以下库容由蓄水前的59.3亿m3减少到43.6亿m3,潼关河床抬高4.3m。

河床的抬高,影响潼关以上黄河干流,致使渭河、北洛河下游都发生严重的淤积,水库泥沙淤积的迅速发展,不但有使水库报废的危险,同时水库淤积末端的迅速上延,又对关中平原和西安产生严重的洪水威胁。

此外水库的建设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

(2)水质变化。

据水库水质监测资料统计,三门峡建库前黄河水质均属I类。

20世纪70年代以后,库区周围一批煤炭、化工、冶炼等厂矿企业相继兴建,它们排放大量的废污水(据1986年统计,库区每年接纳工业废水5.93亿t),加上其他污染,水库水质发生了变化。

进人90年代以后,中小城镇工矿企业蓬勃发展,每年直接向库区排放大量的废污水,加上支流污染物的输入,库区水质迅速恶化。

据1999年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年报,三门峡水库上游龙门站水质全年大部分时间为Ⅳ、V类;潼关河段水质全年有75%以上时段劣于V类,主要污染物为镉、铝、非离子氨、亚硝酸盐氮等;三门峡河段水质全年的50%时段劣于V类。

(3)土地盐渍化、沼泽化。

库区原有盐碱地、沼泽地共11万亩余(1亩*666.7mz),由于库周围地下水水位抬高的影响,水库运行至今已造成关中平原盐碱地、沼泽地迅速发展到50万亩余,使得粮食大面积减产,对当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三门峡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兴建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各方面工作的经验都不足,造成了目前水库运行时凸现出来种种问题,在今后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应引以为鉴。

尽可能地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本来面目的破坏,实现入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门峡工程

三门峡工程

三门峡工程三门峡工程,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三门峡市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工程奇迹。

它是以水利枢纽为主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工程,主要功能包括发电、航运和灌溉。

该工程自建成以来,在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门峡工程是中国第一座由中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水利百年工程”。

为了充分利用黄河的水力资源,保障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灌溉和发电需求,三门峡工程于1958年开始筹建。

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努力,工程于1971年正式竣工,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水电站。

工程主要包括三门峡水电站、温泉泵站、水库及相应的附属设施。

三门峡水电站是该工程的核心部分,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附近的太行山脚下。

它由9台发电机组组成,总装机容量达1,080,0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约为30亿千瓦时。

三门峡水电站不仅为中国电力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且可靠的电力供应。

除了发电功能,三门峡工程还起到了重要的航运作用。

工程的三门峡港是黄河上游的重要航道枢纽,对促进国内外航运贸易、推动商业往来具有重要意义。

港口建设包括码头、船闸和航道等工程,使得三门峡港成为能够容纳大型船只停靠的现代化港口。

这为该地区的农产品和资源运输提供了便利。

此外,三门峡工程还拥有很大的灌溉功能,为周边地区的农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这对于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工程所带来的灌溉水源,不仅能够满足现有农田的灌溉需求,还能够为周边地区的农田开发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门峡工程的建成,不仅为河南省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而且也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工程的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来源。

此外,三门峡工程还为当地带来了更好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三门峡工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工程奇迹,对于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浅析三门峡水库的功过争议与经验教训

浅析三门峡水库的功过争议与经验教训

水能经济浅析三门峡水库的功过争议与经验教训纪杰杰 徐昊【摘要】介绍了三门峡水库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水库三次运用方式调整和效果;分析了三门峡水库的功过及争议;剖析了现代水利工程从三门峡水库中应该吸取的教训和经验,并从多个角度对三门峡水库的未来提出了个人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三门峡水库;黄河;泥沙淤积;功过争议;经验教训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5引言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然而,由于黄河中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夹带了大量的泥沙,造成沙多水少且难治理,水患灾害严重。

三门峡水库位于黄河中游下段,是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枢纽工程,工程于1957年4月动工,1961年4月建成投入运用,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三门峡大坝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主坝长713.2m,最大坝高106m,坝顶高程353m,水库总库容162亿m3,控制流域面积占黄河总流域面积的91.5%,来水量的89%,来沙量的98%。

三门峡水库处于多泥沙河流上,工程从50年代开工兴建,60、70年代改建,80年代全面发挥综合效益,90年代至今探索前进。

三门峡水库从建设历程到运用管理,经历了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段曲折历程,工程自身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同时也为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积累了一定经验教训。

1、历史争议三门峡水库建设之前,各方对水库的规划和选址就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抗战胜利后,美国专家组在提交给当时国民政府的《治理黄河规划初步报告》中,认为在三门峡建库对潼关以上的农田淹没损失太大,建议将建坝地点改移到三门峡以下100公里的八里胡同;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专家经过勘察认为三门峡是一个难得的好坝址,其提出的“高坝大库”方案得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通过,但同时苏联专家提出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也遭到了多方反对。

由于库区淹没农田和移民数量巨大,且淹没地区大部分是关中沃野,报告遭到了陕西省反应强烈。

此外,黄万里和温善章等人也否定了苏联专家的规划,提出了低水位、少淹没、多排沙的意见,并建议勿将底孔堵死,以备将来泄水排沙,减缓淤积。

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分析

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分析

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分析通过分析近期三门峡水库运用的特点,提出必须正确认识潼关高程变化规律,寻找水库最大效益与不导致潼关高程升高的平衡水位,同时科学预估近期入库来水来沙,完善水库运用预案,充分发挥水库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标签: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特点三门峡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综合水库,担负着防洪、防凌、减淤、灌溉、发电、供水等任务,是黄河防洪、防凌、减淤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60年9月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后,减轻了黄河下游的防洪负担和漫滩淹没损失,为确保黄河下游安澜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还为沿黄两岸城市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供水支撑,有力促进了沿黄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由于认识及规划原因,三门峡水库历经了风风雨雨。

水库运用初期,泥沙淤积严重,潼关高程迅速上升,渭河下游防洪形势紧张。

围绕水库泥沙淤积和潼关高程问题,技术人员不断探索,通过对枢纽泄水建筑物的增建、改建,扩大了水库泄流规模,在总结多泥沙河流水库运用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了“蓄水拦沙”和“滞洪排沙”等两个阶段,探索出“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为世界多泥沙河流水库建设及运行积累了丰富经验。

三门峡水库既为多泥沙河流水库如何长期保持有效库容、长期保持水库寿命,探索出了成功的方法,又有规划、决策的教训。

历经了坎坎坷坷、风风雨雨的三门峡水库不时成为水利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门峡水库目前采用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非汛期运用水位不超过318m。

汛期洪水到来时敞泄,汛期平、小水期运用水位不超过305m。

探讨、思考近期水库运用的方式方法,无疑对水库运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加强分析研究,探讨非汛期水库运用最高水位318m的合理性2003年开始三门峡水库进行了“318”试验,非汛期水库最高蓄水位控制在318m以下。

最高控制水位由1985~2002年的324m降为318m。

多年原型试验期间,三门峡水库非汛期最高库水位按不超过318m控制,汛期控制305m、发生洪水时进行敞泄的基本原则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门峡水利枢纽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为根治黄河水患,1955年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调济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三门峡大坝正式开始修建。

1960年9月基本建成后,开始运行,三门峡水利枢纽委托前苏联电站部水力发电设计院
列宁格勒分院设计,设计中选定正常高水位360m,总库容647亿m3,死水位335m,淹没面积3500km2(其中耕地21.6万hm2),迁移人口87万人。

为了确保西安市和减少近期淹没损失,决定初期正常高水位350m,运用水位不超过340m,相应坝顶高程353m,库容354亿m3,先按335m高程移民,移民40万人,淹没耕地6.4万公顷。

一、三门峡水利枢纽淹没大量农田
三门峡水利枢纽,淹没了黄河沿岸和渭河沿岸的大量优质农田,而在这些农田环境的很多生物也随之消失给生态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毁灭性的灾害和更大的潜在威胁。

而且在大坝基本建成后,于1960年9月至1962年3月为蓄水拦沙运用期,最高蓄水位达332.58m,水位高于330m的时间有200天。

在一年半时间内,水库淤积15.34亿m3,潼关流量1000m3/s,水位较建库前抬高4.5m,并在渭河口形成“拦门沙”。

渭河下游两岸农田受到淹没和浸没,严重危害农业生产。

就是因为苏联专家对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的乐观估计导致设计流量太小,从而导致泥沙大量淤积,抬高上游水位,淹没大量农田从而严重危害农业生产。

二、三门峡水利枢纽抬高地下水位导致涝灾不断
三门峡水利枢纽设计水位正常运行水位360米,因此导致的是地下水水位抬升,地下水慢慢上升的过程中还会带人大量盐碱物质,因此到达地表时会将盐碱带到地表,从而使地表盐碱化严重,又因三门峡后期采用调水治沙的策略,利用最少的水带走最多的沙,这样地下水不断地升降,不断地将盐碱带入表层土壤,而且将肥沃的土壤冲到下游,对于农业环境来说会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减少农田的肥率,从而减少农业的产量。

三、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泥沙危机和改造工程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三门峡水库经过多次改造后,初步制定了调水治沙的方案,由于前期的三门峡库区的泥沙淤积导致的库区库容不断减小的问题逐渐得以解决,同时增加多台发电机组,三门峡总体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所提升,随着科学的治沙方法和适合实际的调水方式的运用,三门峡开始有了设计之初的作用,和小浪底结合双管齐下调水治沙,同时也为上下游得农业环境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由于上游的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的上游地区的土壤费率降低,肥沃土地被黄河带走,植被无法正常生长,导致水土流失更加严重,长此以往,很可能黄土高原会被黄河搬去海里,现今能解决问题的只能是种植植物,固土固沙。

提高当地人的环保意识。

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土流失量,为黄土高原的环境做出贡献。

四、三门峡水库对当地人文历史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将淹没部分耕地和一些文物古迹、自然景观,这些都是不可逆转的影响,对与三门峡库区来说,会造成历史的沉没,很多历史文物古迹会一直深埋在水下,对当地的人文来说会有一定损失。

虽然随着水位抬高,还会出现新的景观,水库形成的人工湖还可以为建立旅游点,发展旅游业提供有利条件,其内在历史文化资源已经被消耗殆尽。

故此,三门峡水利枢纽对于三门峡库区的文化建设来说具有导航作用。

也是三门峡地区文化建设的转型阶段,这有利于三门峡库区的经济建设,和人文发展,虽然被水淹入水下,可是对于文物从某种角度来说起到了保护作用。

因此,三门峡水利枢纽,一方面可以调控黄河,另一方面可以给周围群众带来一定的旅
游资源,和较好的经济收入。

五、三门峡的黄河综合治理中农业环境的获利
因为三门峡的高效率的调水调沙方式,黄河下游河段的洪水发生次数减少很多,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有了适量的水分,一定的肥率,再加上科学的管理,农业生产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加上三门峡的清水工程,下游的河床高度正在逐年下降,相信不远的一天,在小浪底和三门峡的密切配合下,黄河千年悬河的问题会被解决,但是想要根治我们还得在加大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理念的传播上下功夫。

由于三门峡库区162亿立方米得容水量,这些水对于库区的局部气候着较为严重的影响,库区基本上呈现湿度高,降雨充沛的想象,这样对于库区的农业生产是有利的,但是对于生态环境来说却不一定有益。

六、水利枢纽对于黄河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门峡库区不但改变了气候,在地里上也给整个库区造成了很大的改变,淹没了很多动物的栖息地,有些动物无法回游了繁殖地,导致灭绝的生物也是有的。

现今全球气候变暖,洪水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设想一下,如果一个特大洪峰通过三门峡,而三门峡却无法抵挡,那么一旦其溃坝,整个中国将陷入巨大的动乱之中,而三门峡下游的生态将会迎来很大的灾难,这不是危言耸听,1975年8月,特大暴雨引发的淮河上游大洪水,使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包括两座大型水库在内的数十座水库漫顶垮坝,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1100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亡,经济损失近百亿元,成为世界最大的水库垮坝惨剧。

这就是铁证,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无力的,我们不能反抗自然,却能利用自然,假如一旦三门峡上游发生特大洪水,我们的三门峡能承受住吗?
七、总结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三门峡水利枢纽既有利,又有害,可是综观全局,其利大于其害。

三门峡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的同时,也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我们的母亲河,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来搞清楚其具体危害,和应对策略,争取把危害降至最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