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合集下载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6B容量SFP7——100000KVA强 油风冷,三圈变高压侧220KV、 中压侧110KV、低压侧10KV
7B 容量SFP8——120000KVA 强油风冷,高压侧220KV、低压 侧10KV
220KV、110KV北京ABB高压 开关设备有限公司六氟化硫断路 器
2号、6号、7号变压器为一台发 电机一台变压器的单元接线方式。
三门峡水电厂装机5台,总装机 容量为25万千瓦。1993年进行 扩机工程,相继在6#、7#钢管 安装了单机容量为7.5万千瓦的6 号发电机、7号发电机,总装机 容量增至40万千瓦 。2003年进 行增容改造工程,1—5号机组由 单机5万千瓦增至6万千瓦;到目 前为止总装机容量增至45万千瓦。
1—5号发电机组为轴流转桨式机 组,增容后水轮机轮叶由过去8个 减至7个。发电机转子磁极为30对, 转轮直径6m ,转速为每分钟100 转。发电机接线方式为2Y.
6KV系统由Ⅰ、Ⅱ、Ⅲ段母线构成。有分 段、联络两种运行方式,以分段运行方式 为主要运行方式。
6KV系统有601、609、610三个电源, 609、610为厂内电源、601为外来电源 (坝电线)。
609、610厂用电源互为备用。
6KV系统主要负荷:21#、22#、23#、 24#厂用电干式变,8、9#卧式泵、备用 励磁机电机、左岸两洞、坝顶门吊、373 泵房(机组冷却水、坝区生活用水),
对于水电厂的一类负荷,一般都设 置两台以上设备,其电源各自独立, 当一台设备停电或故障后,另一台 设备还可以正常工作。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我国在黄河上
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 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 域面积68.84万平方公里,占全 河流域面积的91.5%。工程始 建于1957年,1960年基本建成, 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 106米,长713.2米。

三门峡水库

三门峡水库

1957年4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

1958年10月截流。

1960年,一座高106米、主副坝长857.2米的大坝截断了黄河,大量泥沙在水库中留下,一向浑浊的黄河开始变清了,似乎就要应验“圣人出,黄河清”那古老的预言了。

三门峡水库顿时成了民族精神的体现、大跃进的丰碑。

随即,1960年制版的五毛人民币上印上了三门峡大坝的图案。

三们峡的设计是由苏联人负责的,由于他们对黄河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对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估计过于乐观。

再加上当年的政治大气候,国内的有识之士虽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但作用不大。

尤其令人遗憾的是,当时有人提出将六个施工排水洞不堵,以便日后排沙之用。

这一提议虽然得到全体赞成和国务院的批准,但由于最后苏联专家坚持原议,导致在施工时将排水洞全部堵死。

据悉,三门峡水库蓄水后的第二年即1961年10月下旬,从上游冲下来的泥沙就达36亿吨(三门峡防汛办公室主任张冠军语),泥沙淤积堵塞在三门峡至潼关的河道里,使渭河水流不出去,渭河流域水位连同地下水位全面升高。

当库水位到332.5米时,渭河的一场小洪水即在河口形成较严重的拦门沙。

洪水淹地30万亩,有5000群众被困,其上游的河槽也受到淤积。

1962年3月起,三门峡水库虽改为低水位滞洪排沙运行,但因潼关河底淤高,回水倒灌现象更为频繁严重。

1964、1966、1967年都发生倒灌。

其中1967年将8.8公里河口段全部淤塞,抬高水位2.5米,淹耕地30万亩。

即使在三门峡水库两次增建泄洪排沙措施后的1971年和1977年,也发生比较严重的倒灌淤积。

由于近年黄河及渭河中上游大量调蓄和用水的影响,来水减少,河道萎缩,潼关河床继续淤高,现已到海拔328米,渭河淤积也继续发展,淤积末端离河口已超过200公里。

为抵御河床严重淤积而抬高的洪水位,在渭河、北洛河及南山诸支流,不得不修建堤防,并已两次加高。

但标准较低,防汛困难,并且堤外涝水无法自排入渭河,加重了洪涝灾害,威胁堤外170万人和滩区10万水库返迁移民的安全和生产、生活。

三门峡水电站

三门峡水电站
三门峡水电站
简介: 简介: 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 下段的干流上,连接豫、 下段的干流上,连接豫、晋两 省。其右岸为河南省三门峡市 湖滨区高庙乡, 湖滨区高庙乡,左岸为山西省 平陆县三门乡。 平陆县三门乡。此处距离黄河 入海口约1027千米。 1027千米 入海口约1027千米。河中石岛 屹立,将河流分成三股: 屹立,将河流分成三股:鬼门 神门河与人门河, 河、神门河与人门河,故名 三门峡” 在三门下游400 “三门峡”。在三门下游400 米处,又有石岛三座, 米处,又有石岛三座,其中一 名砥柱石, 名砥柱石,挺立于黄河惊涛骇 浪之中, 中流砥柱” 浪之中,“中流砥柱”由此而 来。
电站介绍

• • • • • • • • • • • • •
所在河流: 所在河流: 黄河 建设地点: 建设地点: 三门峡 控制流域面积: 688800平方公里 控制流域面积: 688800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流量: 1310米 多年平均流量: 1310米 正常蓄水位/死水位:32/30 :32/30米 正常蓄水位/死水位:32/30米 总库容/调节库容: 162/20.03亿立 总库容/调节库容: 162/20.03亿立 方米 装机容量: 25万千瓦 装机容量: 25万千瓦 台数: 5台 台数: 5台 保证出力: 11.3万千瓦 保证出力: 11.3万千瓦 年发电量: 13.1亿千瓦小时 年发电量: 13.1亿千瓦小时 最大水头/最小水头:52/15 :52/15米 最大水头/最小水头:52/15米 设计水头: 30米 设计水头: 30米 水轮机型号: HL820-LJ-550 水轮机型号: HL820-LJ其它效益: 灌溉、 其它效益: 灌溉、供水
• • • • • • • • • • • • •
淹没耕地: 900000亩 淹没耕地: 900000亩 迁移人口/推算年份:403700/ :403700/人 迁移人口/推算年份:403700/人/年 坝型: 坝型: 重力坝 最大坝高: 106米 最大坝高: 106米 开挖土石方/填筑: 394.84/万立方 开挖土石方/填筑: 394.84/万立方 米 混凝土总量: 20万立方米 混凝土总量: 20万立方米 水泥: 39万吨 水泥: 39万吨 钢材: 6248吨 钢材: 6248吨 木材: 10801立方米 木材: 10801立方米 静态总投资/水平年: 9.2/亿元 亿元/ 静态总投资/水平年: 9.2/亿元/年 份 单位千瓦投资: 3680元 单位千瓦投资: 3680元 坝基岩石: 坝基岩石: 闪长玢岩 建设情况: 57.4开工,73年发电 开工,73年发电,78 建设情况: 57.4开工,73年发电,78 年竣工

三门峡工程

三门峡工程

三门峡工程三门峡工程,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三门峡市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工程奇迹。

它是以水利枢纽为主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工程,主要功能包括发电、航运和灌溉。

该工程自建成以来,在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门峡工程是中国第一座由中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水利百年工程”。

为了充分利用黄河的水力资源,保障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灌溉和发电需求,三门峡工程于1958年开始筹建。

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努力,工程于1971年正式竣工,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水电站。

工程主要包括三门峡水电站、温泉泵站、水库及相应的附属设施。

三门峡水电站是该工程的核心部分,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附近的太行山脚下。

它由9台发电机组组成,总装机容量达1,080,0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约为30亿千瓦时。

三门峡水电站不仅为中国电力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且可靠的电力供应。

除了发电功能,三门峡工程还起到了重要的航运作用。

工程的三门峡港是黄河上游的重要航道枢纽,对促进国内外航运贸易、推动商业往来具有重要意义。

港口建设包括码头、船闸和航道等工程,使得三门峡港成为能够容纳大型船只停靠的现代化港口。

这为该地区的农产品和资源运输提供了便利。

此外,三门峡工程还拥有很大的灌溉功能,为周边地区的农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这对于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工程所带来的灌溉水源,不仅能够满足现有农田的灌溉需求,还能够为周边地区的农田开发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门峡工程的建成,不仅为河南省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而且也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工程的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来源。

此外,三门峡工程还为当地带来了更好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三门峡工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工程奇迹,对于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共和国水电史上的不朽丰碑——找寻记忆深处的三门峡水利枢纽

共和国水电史上的不朽丰碑——找寻记忆深处的三门峡水利枢纽

共和国水电史上的不朽丰碑——找寻记忆深处的三门峡水利枢纽作者:暂无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0年第1期刘国献日月轮回,沧桑巨变。

巍然屹立在黄河中游下段的黄河三门峡大坝,已与中流砥柱相伴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

黄河第一坝——一座历史丰碑相传大禹治水,斧劈三门。

今天,来到三门峡谷的盘山公路高处,俯瞰百米深谷,修建在峡谷中灰色的三门峡水电站混凝土大坝横贯在黄河上,险峻中见雄奇,枢纽泄洪排沙孔洞正抛出黄泥河水,犹如一条蛟龙跃出峡谷,腾起巨浪。

这座中国人民建设的巍巍丰碑,将强大的电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豫西城乡,点亮了万家灯火。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十分重视黄河的治理。

1957年,举世瞩目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电工程。

1960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建成;1962年,三门峡水利枢纽初期发电;1973年,改造后正式发电。

眼前这条被坝区职工亲切地称呼为“十八拐”的小路,是一条拐了十八道弯的蜿蜒陡峭的石阶山路,可以通往发电厂房门口。

这条曾经是职工上下班的小路非常热闹,人来人往,下去的时候,可以跳跃着一路小跑;上来的时候,需要步履坚定。

来到大坝前,抚今追昔,回想起工程开工典礼翌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家来支援三门峡啊!》,不禁感慨万千,“当年这么个大工程,也只有在新中国,才能建得起来这样的水电站”。

20世纪60年代初,曾经有一句话“三门峡一发电,半个中国都亮了”特别令人自豪。

踏平坎坷——我与水利枢纽共成长从1987年参加工作,我亲眼见证了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坎坷与辉煌,推开中央继电保护室的大门,其中一面继电保护盘柜外壳陈旧,透着沧桑,令人感受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工业气息。

1975年三门峡水电厂成立之初,我国的电力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广大建设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时刻想着推进水电事业的发展,尽量使机组早日安装投产,多发一点电。

三门峡水利枢纽-黄河干流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枢纽-黄河干流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

水利史话收稿日期:2018-04-11境内钱塘江支流新安江上,距杭州市区170km 。

电站主要担负华东电网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任务,并且有防洪、灌溉、航运和养殖等综合效益。

工程由混凝土宽缝重力坝、坝后溢流式厂房和开关站等组成。

新安江水电站是中国第一座自己勘测、设计、施工和制造设备的大型水电站,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水电建设的水平。

工程于1957年4月开工,1960年4月第1台机组发电。

1973年,河海大学(原华东水利学院)赵人俊教授等在对新安江水库作入库流量预报工作中,提出了降雨径流流域模型(简称新安江模型),在1989年被誉为“新中国成立40年来100项重大科研成果之一”,后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完善,形成成为我国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流域水文模型,不仅很好地服务于科研生产,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该成果已经被一些欧美国家编入了教科书,并且已被应用于美国国家河流洪水预报系统。

新安江水库也被誉称“千岛湖”,与杭州、黄山等旅游胜景联成一线,成为沪杭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

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0480km 2,年径流量113亿m 3。

水库总库容220亿m 3,调节库容102.7亿m 3,具有多年调节性能。

拦河大坝采用混凝土宽缝重力坝,最大坝高105m ,坝线全长465.4m 。

大坝按1000年一遇洪水设计,按10000年一遇洪水校核。

河床坝段布置9个溢流表孔,每孔宽13m ,设计中因地制宜房顶经末端差动式鼻坎挑向下游。

电站总装机容量662.5MW ,保证出力178MW ,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8.6亿kW·h 。

坝后式厂房顶部与大坝溢流面衔接,用钢筋混凝土拉板结构与坝体简支连接,下部则与坝体分离。

经新安江水库调节,使下游建德、桐庐和富阳3市(县)2万余hm 2农田免受洪水灾害。

1960~1988年已拦蓄大于10000m 3/s 的洪水11次,减轻直接经济损失1.1亿元以上。

水库上游形成深水航道,船舶可由大坝直达安徽省歙县,水库下游在枯水期增加了流量,航道得以改善。

黄河上的水利工程

黄河上的水利工程

1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山西平陆、河南三门峡市交界处,1960年投入使用2三盛公水利枢纽:内蒙古磴口,1966年投入使用3天桥水利枢纽:山西保德、陕西府谷交界处,1977年投入使用4青铜峡水利枢纽:宁夏青铜峡市,1968年投入使用5刘家峡水电站:甘肃永靖,中国首个百万级水电站。

1974年投入使用6盐锅峡水利枢纽:甘肃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7八盘峡水利枢纽:甘肃兰州,1980年投入使用8龙羊峡水电站:青海共和,黄河流域目前最大水电站。

1992年投入使用9大峡水利枢纽:甘肃白银,1998年投入使用10李峡水利枢纽: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11万家寨水利枢纽:山西偏关、内蒙古准格尔旗交界处,1999年投入使用12小浪底水利枢纽:河南济源和旧孟津交界处,2001年投入使用三峡工程分三期,总工期18年。

一期5年(1992一1997年),主要工程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

修筑混凝土纵向围堰,以及修建左岸临时船闸(120米高),并开始修建左岸永久船闸、升爬机及左岸部分石坝段的施工。

二期工程6年(1998-2003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同时继续进行并完成永久特级船闸,升船机的施工。

三期工程6年(2003一2009年),本期进行的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

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长2335米,底部宽115米,顶部宽40米,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

大坝坝体可抵御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大下泄流量可达每秒钟10万立方米。

整个工程的土石方挖填量约1.34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约2800万立方米,耗用钢材59.3万吨。

水库全长600余千米,水面平均宽度1.1千米,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调节能力为季调节型。

三峡水电站的机组布置在大坝的后侧,共安装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地下6台,另外还有2台5万千瓦的电源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远远超过位居世界第二的巴西伊泰普水电站。

三门峡水电站

三门峡水电站

• 淹没耕地: 900000亩 • 迁移人口/推算年份:403700/人/
年 • 坝型: 重力坝 • 最大坝高: 106米 • 开挖土石方/填筑: 394.84/万立方
米 • 混凝土总量: 20万立方米 • 水泥: 39万吨 • 钢材: 6248吨 • 木材: 10801立方米 • 静态总投资/水平年: 9.2/亿元/年
13.17亿千瓦时.
• 水文水库特性: 坝址以上流域面积68.84万平 方 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24亿立方米,多年平 均流量1344立方米/秒.工程设计洪水标准为:千 年一遇设什,万年一遇校核.改建后设计洪水流量 40000立方米/秒,相应库水位329m;校核洪水 流量52500立方米/秒,相应库水位332.6m.改建 后,水电站最大水头52m,最小水头15m,设计水头 30m.
三门峡水电站面临争议
• 1957年初,三门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审查会召开,有专家对前一年苏 联列院设计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要点报告提出了激烈的不 同意见.争议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其一是初步设计将水库高程在技经报 告阶段的350米基础上又提高到了360米,库区淹没农田由200万亩增 加到325万亩,移民由58.4万人增加到87万人.淹没地区大部分是关中 沃野,陕西省反应强烈.其二是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和水力发电建设总 局青年技术员温善章于1956年6月,1956年12月和1957年3月先后向 黄规会、水利部和国务院提出了低水位、少淹没、多排沙的意见.黄万 里并建议切勿将底孔堵死,以备将来泄水排沙,其减缓淤积的作用.陕西 省代表指出用迁移70~80万人的代价换来一个寿命只有50~70年的 拦沙库,群众很难通过.

枢纽布置: 拦河坝座落在坚硬的花岗岩和闪长
玢岩上,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长713m.改建后,枢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上
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

位于
黄河中段下游,河南省三门峡市和
山西省平陆县交界处。

具有发电、
防洪、防凌、灌溉等综合利用效益。

原设计正常蓄水位360m,电站装机容量1160Mw。

多年平均年发电量60亿kw·h,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06m。

工程于1957年动工兴建,1962年第一台机组试发电。

水库誊水后,由于泥沙淤积,库尾河床抬高,造成上游大量农田淹没并威胁城镇安全。

因此,试发电后不久,电站即停止运行。

为减缓淤积,保持调节库容,尽可能发挥水库防洪、防凌、灌溉效益,
改建后,电站装机容量降为250Mw,年发电量为10.2亿kW·h,运用最高水位为340m。

经多年运行后,泄流排沙底孔因长期运用,泥沙磨蚀严重,
现为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益,又恢复原6号和7号机组段,正重新安装2台单机容量为75Mw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使水电站装机容量达到400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达到13.17亿kw·h。

改建后,厂房1~5号机组段安装5台25Mw竖轴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额定转速100r/min。

水轮机转轮直径6m。

基本数据
所在河流: 黄河
建设地点: 三门峡
控制流域面积: 688800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流量: 1310米
正常蓄水位/死水位:32/30米
总库容/调节库容: 162/20.03亿立方米
装机容量: 25万千瓦
台数: 5台
保证出力: 11.3万千瓦
年发电量: 13.1亿千瓦小时
最大水头/最小水头:52/15米
设计水头: 30米
其它效益: 灌溉、供水
淹没耕地: 900000亩
迁移人口/推算年份:403700/人/年
坝型: 重力坝
最大坝高: 106米
混凝土总量: 20万立方米
静态总投资/水平年: 9.2/亿元/年份
单位千瓦投资: 3680元
建设情况: 57.4开工,73年发电,78年竣工
贡献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以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为目标的综合大型水利枢纽。

多年来,通过水库的调节,对于黄河下游防洪防凌安全、沿黄河城市工业和农业用水、下游河道及河口地区生态平衡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在水库调度、机组抗磨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的成果,为多泥沙河流水库如何长期保持有效库容、长期保持水库寿命,做出了探索。

三起三落(1951~1953年)1950年~1951年
1. 1950年
195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水利部长傅作义率领张含英、张光斗、冯景兰和苏联专家布可夫等勘察了潼关至孟津河段,提出应提前修建潼孟段水库,坝址可选择在三门峡或王家滩。

然而到了1951年,出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主要是从当时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技术条件来看,在黄河干流修建大水库,困难太大,主张从支流解决问题。

于是转向支流水库的研究,三门峡水库计划被放弃。

2. 1952年
经过黄委会的勘察研究计算,发现支流水库控制性差,花钱多,效益小,不理想,仍需从干流入手。

同时,燃料工业部
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力主在干流上建设大型水电站,于是三门峡水
利枢纽峰回路转。

这年5月,黄委会主任王化云、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副局长张铁铮和苏联专家格里柯洛维奇等勘察三门峡后认为能够建设高坝,主张把三门峡水库蓄水位提高到360米,用一部分库容拦沙。

此从下半年起,转而研究淹没较少的邙山水库方案。

这标志着第二次放弃了三门峡水库计划。

3. 1953年
经过计算,邙山水库仍然需投资10亿元以上,移民15万人,且没有综合利用效益,于是1953年2月,王化云向毛泽东汇报了三门峡建库方案以及整个黄河的治理方策,获得赞许。

其后,水利部批示:要迅速解决防洪问题,花钱不能超过5亿元,淹没不能超过5万人。

由于兴建远远超出这一限制,三门峡水库第三次被搁置。

报告》提出了激烈的不同意见。

争议主要围绕两个方面。

陕西省代表指出用迁移70~80万人的代价换来一个寿命只有50~70年的拦沙库,群众很难通过。

5、施工完成(1957年~1962年)
争议还在继续的时候,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工程已经正式开工。

4月14的《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家来支援三门峡啊!》社论。

其间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工地视察。

1960年9月三门峡首次蓄水,到1961年4月大坝主体基本竣工,1962年2月第一台15万千瓦机组和110千伏开关站安装完成并投入试运行。

6、淤积和第一次改建(1962~1968年)
从1960年三门峡水库首
次使用,到1962年3月,一年半
以来,水库中已经淤积泥沙15.3
亿吨,远远超出预计。

潼关高程
抬高了4.4米,并在渭河河口形成拦门沙,渭河下游两岸农田受淹没和浸没,土地盐碱化。

为此,1962年2月,水电部将原来的“蓄水拦沙”运用方式改为“滞洪排沙”,但由于泄水孔位置较高,泥沙仍有60%淤积在库内,但潼关高程并未降低。

而下泄的泥沙由于水量少,淤积到下游河床,周恩来指出:这样下去,“淹了关中,也救不了下游”。

为此,8月20日~9月1日,水电部召开座谈会,进行改建论证。

1964年12月5日~18日,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治黄会议。

最后终于达成一致,确定在左岸增建两条泄流排沙隧洞,改建5~8号四条原发电引水钢管为泄流排沙管道,以加大泄流排沙能力,解决泥沙淤积的燃眉之急。

在这次会议上,领导人说:
“当时决定三门峡工程就急了点。

头脑热的时候,总容易看到一面,忽略或不太重视另一面。

2005年6月27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开闸调水调沙
6、洪水与第二次改建(1969~1979年)
第一次改建后,枢纽
的泄流规模增大了一
倍,缓解了水库的严重淤
积,但仍有20%来沙淤在库内。

潼关以上库区和渭河仍在淤积。

尤其是1967年,黄河倒灌,渭河口8.8米长的河槽全被淤塞,1968年渭河在华县一带决口,造成大面积淹没,关中平原仍然受到严重威胁。

根据周恩来的指示,1969年6月,由河南省革委会主持,在三门峡召开了晋、陕、豫、鲁四省会议。

同年12月17日,水电部军事管制委员会下发了《转告国务院批准三门峡工程改建方案的意见》。

当月,三门峡枢纽第二次改建工程开工。

经过方案细节的争论,1970年至1972年,相继打开溢流坝1~8号原施工导流底孔;将电站1~5号发电机组的进水口底槛高程由300米下卧至287米,改为低水头发电。

1973年至1979年5台机组相继并网发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