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枢纽简介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6B容量SFP7——100000KVA强 油风冷,三圈变高压侧220KV、 中压侧110KV、低压侧10KV
7B 容量SFP8——120000KVA 强油风冷,高压侧220KV、低压 侧10KV
220KV、110KV北京ABB高压 开关设备有限公司六氟化硫断路 器
2号、6号、7号变压器为一台发 电机一台变压器的单元接线方式。
三门峡水电厂装机5台,总装机 容量为25万千瓦。1993年进行 扩机工程,相继在6#、7#钢管 安装了单机容量为7.5万千瓦的6 号发电机、7号发电机,总装机 容量增至40万千瓦 。2003年进 行增容改造工程,1—5号机组由 单机5万千瓦增至6万千瓦;到目 前为止总装机容量增至45万千瓦。
1—5号发电机组为轴流转桨式机 组,增容后水轮机轮叶由过去8个 减至7个。发电机转子磁极为30对, 转轮直径6m ,转速为每分钟100 转。发电机接线方式为2Y.
6KV系统由Ⅰ、Ⅱ、Ⅲ段母线构成。有分 段、联络两种运行方式,以分段运行方式 为主要运行方式。
6KV系统有601、609、610三个电源, 609、610为厂内电源、601为外来电源 (坝电线)。
609、610厂用电源互为备用。
6KV系统主要负荷:21#、22#、23#、 24#厂用电干式变,8、9#卧式泵、备用 励磁机电机、左岸两洞、坝顶门吊、373 泵房(机组冷却水、坝区生活用水),
对于水电厂的一类负荷,一般都设 置两台以上设备,其电源各自独立, 当一台设备停电或故障后,另一台 设备还可以正常工作。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我国在黄河上
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 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 域面积68.84万平方公里,占全 河流域面积的91.5%。工程始 建于1957年,1960年基本建成, 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 106米,长713.2米。
黄河流域水利枢纽汇总

黄河流域⽔利枢纽汇总三门峡⽔利枢纽(⼭西平陆、河南三门峡市交界处,1960年投⼊使⽤。
)位于黄河中游下段,连接豫、晋两省,控制流域⾯积占黄河总流域⾯积的91.5%,来⽔量的89%,来沙量的98%。
⼯程于1957年4⽉动⼯,1961年4⽉建成投⼊运⽤。
三盛公⽔利枢纽:(内蒙古磴⼝,1966年投⼊使⽤。
)三盛公黄河⽔利枢纽⼯程始建于1959年,坐落在巴彦淖尔市磴⼝县境内的总⼲渠的⼊⼝处。
黄河流经巴彦淖尔市345公⾥,灌溉丰饶的河套平原,主要靠东西长180多公⾥的总⼲渠。
三盛公⽔利枢纽⼯程恰似总⼲渠这条⾎脉的⼼脏,是⼀座以灌溉为主,兼有航远、公路运输、发电及⼯业供⽔,渔业养殖综合利⽤的闸坝⼯程。
拦河闸全长309多⽶,巍然屹⽴在波涛滚滚的黄河上,规模宏⼤,⽓势雄伟。
成为⼋百⾥河套独特的⼈⽂景观。
青铜峡⽔利枢纽:(宁夏青铜峡市,1968年投⼊使⽤。
)青铜峡⽔利枢纽⼯程即青铜峡⽔电站枢纽⼯程,是指1958年8⽉开⼯建设,位于宁夏回族⾃治区的黄河中游青铜峡⾕出⼝处的⽔利⽔电枢纽⼯程。
刘家峡⽔电站:(⽢肃永靖,1974年投⼊使⽤。
)刘家峡⽔电站,中国⾸座百万千⽡级⽔电站。
位于⽢肃省永靖县境内的黄河⼲流。
1958年9⽉开⼯兴建,1961年停⼯,1964年复⼯,盐锅峡⽔利枢纽:(⽢肃永靖,1975年投⼊使⽤。
)盐锅峡⽔电站位于⽢肃省永靖县,距兰州市70公⾥。
是在黄河⼲流上最早建成的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效益的⼤型⽔利枢纽⼯程,被誉为“黄河上的第⼀颗明珠”。
天桥⽔利枢纽:(⼭西保德、陕西府⾕交界处,1977年投⼊使⽤。
)黄河天桥⽔电站位于黄河⼤北⼲流上游距万家寨⽔利枢纽95km,下游8km处左岸为⼭西省保德县县城,右岸为陕西省府⾕县县城。
电⼚在内蒙古河⼝镇下游,是黄河中游北⼲流上第⼀座低⽔头、⼤流量、河床式径流试验性⽔电站。
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排凌、排沙、排污等综合效益,在⼭西电⽹中承担着重要的调峰、调频作⽤。
⼋盘峡⽔利枢纽:(⽢肃兰州,1980年投⼊使⽤。
三门峡水库

1957年4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
1958年10月截流。
1960年,一座高106米、主副坝长857.2米的大坝截断了黄河,大量泥沙在水库中留下,一向浑浊的黄河开始变清了,似乎就要应验“圣人出,黄河清”那古老的预言了。
三门峡水库顿时成了民族精神的体现、大跃进的丰碑。
随即,1960年制版的五毛人民币上印上了三门峡大坝的图案。
三们峡的设计是由苏联人负责的,由于他们对黄河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对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估计过于乐观。
再加上当年的政治大气候,国内的有识之士虽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但作用不大。
尤其令人遗憾的是,当时有人提出将六个施工排水洞不堵,以便日后排沙之用。
这一提议虽然得到全体赞成和国务院的批准,但由于最后苏联专家坚持原议,导致在施工时将排水洞全部堵死。
据悉,三门峡水库蓄水后的第二年即1961年10月下旬,从上游冲下来的泥沙就达36亿吨(三门峡防汛办公室主任张冠军语),泥沙淤积堵塞在三门峡至潼关的河道里,使渭河水流不出去,渭河流域水位连同地下水位全面升高。
当库水位到332.5米时,渭河的一场小洪水即在河口形成较严重的拦门沙。
洪水淹地30万亩,有5000群众被困,其上游的河槽也受到淤积。
1962年3月起,三门峡水库虽改为低水位滞洪排沙运行,但因潼关河底淤高,回水倒灌现象更为频繁严重。
1964、1966、1967年都发生倒灌。
其中1967年将8.8公里河口段全部淤塞,抬高水位2.5米,淹耕地30万亩。
即使在三门峡水库两次增建泄洪排沙措施后的1971年和1977年,也发生比较严重的倒灌淤积。
由于近年黄河及渭河中上游大量调蓄和用水的影响,来水减少,河道萎缩,潼关河床继续淤高,现已到海拔328米,渭河淤积也继续发展,淤积末端离河口已超过200公里。
为抵御河床严重淤积而抬高的洪水位,在渭河、北洛河及南山诸支流,不得不修建堤防,并已两次加高。
但标准较低,防汛困难,并且堤外涝水无法自排入渭河,加重了洪涝灾害,威胁堤外170万人和滩区10万水库返迁移民的安全和生产、生活。
中国人在黄河治沙取得的成就

中国在治理黄河流域沙漠化和荒漠化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也是中国治沙史上的里程碑。
该工程于1960年开工,1961年建成,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利工程之一。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有效地控制了黄河上游的泥沙流失,减少了黄河下游的泥沙淤积,同时还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2. 毛乌素沙漠治理:毛乌素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毛乌素沙漠,包括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
目前,毛乌素沙漠的治理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和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 库布齐沙漠治理:库布齐沙漠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沙漠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库布齐沙漠,包括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
目前,库布齐沙漠的治理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和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4. 黄河治理: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河流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黄河流域的沙漠化和荒漠化,包括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黄河流域的沙漠化和荒漠化,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
最新-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探索 精品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探索1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概况1.1工程概况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三门峡枢纽是黄河上拦下排、两岸分滞防洪保安工程体系中的第一座大型工程、黄河治理开发的关键性工程。
三门峡枢纽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境内,控制黄河流域面积68.8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86.5%,控制黄河水量的89%,控制黄河沙量的98%。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分为左岸挡水坝段、溢流坝段、隔墩坝段、电站坝段、安装场、右岸挡水坝段。
现在,三门峡枢纽共有27个泄水孔洞,包括12个深孔、12个底孔、2条隧洞、1根排沙钢管,315m水位泄流能力为9701不含机组泄量m3/s。
三门峡枢纽发挥着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调水调沙等综合效益。
1.2建设历程三门峡枢纽委托苏联设计,是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工程项目中唯一的水利项目。
由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施工,1957年4月13日正式开工,1958年10月截流,1960年9月实现蓄水,1961年4月大坝主体工程基本竣工。
三门峡枢纽1960年开始蓄水后,库区淤积严重,1965—1968年进行第一次改建也称增建工程,主要内容为增设两洞四管。
1969—1978年进行第二次改建也称改建工程,主要内容为打开1~8号施工导流底孔作为永久排沙底孔,同时安装5台单机容量为5万kW的发电机组。
为解决溢流坝泄水底孔磨蚀、下游2号隧洞出口淘刷以及进一步增大泄流规模等一系列问题,1984—2003年进行了泄流工程二期改建,1989—1990年打开9、10号底孔,1998—2001年打开11、12号底孔工程和1~3号底孔出口增设消能工。
1.3三门峡枢纽的特点1边运行边改建。
三门峡枢纽原设计的问题导致其在原建基础上长期大规模改建,在改建施工的同时,还要保证枢纽完成所承担的防汛、防凌、调水等任务。
随着改建施工的进程,三门峡枢纽的运行工况发生变化,这是其他水利枢纽工程管理所没有或少见的。
2受泥沙影响。
泥沙导致枢纽过流建筑物混凝土磨损、汽蚀破坏严重;闸门及对应的导轨、水封座板、底坎等门槽埋件遭受破坏,维修工作量大、技术难度高;泥沙淤堵致使闸门启闭力增加,给工程安全运行带来了不利影响。
(完整word版)中国最失败的水库——三门峡水库

中国最失败的水库-—三门峡水库摘自“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三门峡水库,黄河上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正式投入使用.一座曾经引起成千上万人民狂欢呼的水库.44年间,它让黄河两岸三地几百万老百姓魂牵梦绕。
关于它“生死”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治黄工程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保护着冀、豫、鲁、皖、苏5省2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1。
7亿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
该枢纽运营45年来,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
■援助项目中苏援助:三门峡水库列入苏联工程项目之中1953年是我国由经济恢复阶段走向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第一年。
在水利部长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要求下,在周恩来具体负责下,经过与苏联政府商谈,决定将根治黄河列入苏联援助的156个工程项目。
1954年,国家计委正式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1月,以苏联电站部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柯洛略夫为组长的苏联专家组来华。
2月至6月,中苏专家120余人,行程12000余公里,进行黄河现场大查勘.苏联专家在查勘中肯定了三门峡坝址。
柯洛略夫说:“任何其它坝址都不能代替三门峡为下游获得那样大的效益,都不能像三门峡那样能综合地解决防洪、灌溉、发电等各方面的问题。
"■投入使用不到一年,渭河流域淤积了大量泥沙,河床抬高,大片良田浸没,土地迅速盐碱化,危险直逼古都西安。
迫于无奈,只好降低水位,拆除15万千瓦发电机组,改装5万千瓦小机组。
同时耗费惊人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通排水洞,以泄泥沙。
如此一折腾,不下百亿元投进水库“打水渠”.世代生活在渭河平原的许多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宁夏缺水地区迁徙。
水库的诸多后遗症,至今也未能消除。
黄河在陕西省的潼关至河南省的孟津,也即陕县一带为太行山脉所阻,以巨大的水力,冲出三路山口。
后人把这三道激流,自东至西,称为“人门”“神门”“鬼门”,即三门.而在三门之间依然柱立河心的岩石,则分别被称作人、神、鬼三岛。
三门峡工程

三门峡工程三门峡工程,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三门峡市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工程奇迹。
它是以水利枢纽为主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工程,主要功能包括发电、航运和灌溉。
该工程自建成以来,在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门峡工程是中国第一座由中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水利百年工程”。
为了充分利用黄河的水力资源,保障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灌溉和发电需求,三门峡工程于1958年开始筹建。
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努力,工程于1971年正式竣工,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水电站。
工程主要包括三门峡水电站、温泉泵站、水库及相应的附属设施。
三门峡水电站是该工程的核心部分,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附近的太行山脚下。
它由9台发电机组组成,总装机容量达1,080,0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约为30亿千瓦时。
三门峡水电站不仅为中国电力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且可靠的电力供应。
除了发电功能,三门峡工程还起到了重要的航运作用。
工程的三门峡港是黄河上游的重要航道枢纽,对促进国内外航运贸易、推动商业往来具有重要意义。
港口建设包括码头、船闸和航道等工程,使得三门峡港成为能够容纳大型船只停靠的现代化港口。
这为该地区的农产品和资源运输提供了便利。
此外,三门峡工程还拥有很大的灌溉功能,为周边地区的农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这对于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工程所带来的灌溉水源,不仅能够满足现有农田的灌溉需求,还能够为周边地区的农田开发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门峡工程的建成,不仅为河南省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而且也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工程的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来源。
此外,三门峡工程还为当地带来了更好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三门峡工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工程奇迹,对于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共和国水电史上的不朽丰碑——找寻记忆深处的三门峡水利枢纽

共和国水电史上的不朽丰碑——找寻记忆深处的三门峡水利枢纽作者:暂无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0年第1期刘国献日月轮回,沧桑巨变。
巍然屹立在黄河中游下段的黄河三门峡大坝,已与中流砥柱相伴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
黄河第一坝——一座历史丰碑相传大禹治水,斧劈三门。
今天,来到三门峡谷的盘山公路高处,俯瞰百米深谷,修建在峡谷中灰色的三门峡水电站混凝土大坝横贯在黄河上,险峻中见雄奇,枢纽泄洪排沙孔洞正抛出黄泥河水,犹如一条蛟龙跃出峡谷,腾起巨浪。
这座中国人民建设的巍巍丰碑,将强大的电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豫西城乡,点亮了万家灯火。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十分重视黄河的治理。
1957年,举世瞩目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电工程。
1960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建成;1962年,三门峡水利枢纽初期发电;1973年,改造后正式发电。
眼前这条被坝区职工亲切地称呼为“十八拐”的小路,是一条拐了十八道弯的蜿蜒陡峭的石阶山路,可以通往发电厂房门口。
这条曾经是职工上下班的小路非常热闹,人来人往,下去的时候,可以跳跃着一路小跑;上来的时候,需要步履坚定。
来到大坝前,抚今追昔,回想起工程开工典礼翌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家来支援三门峡啊!》,不禁感慨万千,“当年这么个大工程,也只有在新中国,才能建得起来这样的水电站”。
20世纪60年代初,曾经有一句话“三门峡一发电,半个中国都亮了”特别令人自豪。
踏平坎坷——我与水利枢纽共成长从1987年参加工作,我亲眼见证了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坎坷与辉煌,推开中央继电保护室的大门,其中一面继电保护盘柜外壳陈旧,透着沧桑,令人感受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工业气息。
1975年三门峡水电厂成立之初,我国的电力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广大建设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时刻想着推进水电事业的发展,尽量使机组早日安装投产,多发一点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洪 自1964年以来,三门峡以上地区曾六次出现流
量大于10000m3/s的大洪水,由于三门峡工程及时采 取措施,削减洪锋,减轻了下游堤防负担和漫滩淹没 损失。从三门峡工程建成至今,黄河下游岁岁安澜, 连续取得50多年伏秋大汛未决口的伟大胜利。
防凌 三门峡工程建成后,黄河下游防凌工作进入 了以水库调节河道流量为主的综合防凌新阶段,为 “文开河”创造了有利条件,确保了凌汛安全。三 门峡水库投入运用以后,类似1951年、1955年因凌 汛决口的凌情有6次,由于适时运用,都避免了“决 口”的危险。
原建
一次改建后 二次改建后 二期改建后
四、枢纽工程的综合效益
灌溉与供水效益
从1973-1999年春灌期间水库为下游蓄水总量326.74亿m3, 缓解了下游4000万亩田地灌溉用水,为中原、胜利两大油田和 沿黄城镇提供了大量工业和生活用水,多次为河北、天津及青 岛供水,促进了下游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工作门
检修门
平板滑动门
平板滑动门
水 库 泄 流 曲 线(2000年)
泄流能力单位:m3/s 库水位 (m) 281 泄流 能力 113 库水位 (m) 291 泄流 能力 1377 库水位 (m) 301 泄流 能力 3960 库水位 (m) 311 泄流 能力 8229 库水位 (m) 321 泄流 能力 11420
下游来水情况,关闭部分或全部闸门。增建的泄水
也原则上应提前关闭,以防增加下游负担。冬季应 继续承担下游防凌任务,发电的应用原则是在不影 响潼关淤积的前提下,初步计算,汛期控制水位 305m,必要时降到300m,非汛期310m,在运用中应
不断总结经验,加以完善。
三门峡水库调度图
水库 水位 328 326 324 322 320 318 316 314 312 310 308 306 304 302 十一月 十二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汛限水位 非汛期最低运用水位 326 米 最高防凌蓄水位 最 高 春 灌 蓄 水 位 ( 324 米 ) 水库 水位 328 326 324 322 320 318 316 314 312 310 308 306 304 302
二、 主要技经指标
所在省 所在市 所在县 所在河流 集雨面积 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 水库所属部门或 系统
河南省 三门峡市 湖滨区 黄河 688399km2 (原)苏联列宁格 勒设计院 黄河三门峡工程局
大坝地 理位置
东经 北纬
111度 11 分 34度 37 分 8度 9度 大沽零点基面
地震基本烈度 设计地震烈度 高程基准面 建设 时间
600吨固定卷 一门一机启(闭) 扬机 每孔24分钟
350吨门吊
临时千斤顶
启(闭)每孔70分 钟 启(闭)每孔10小 时
续上表 闸门名称
工 作 门
检 修 门 1-2# 平板滑动门 5-12# 3-4# 1-5# 6-12# 平板滑动门 平板滑动门 平板滑动 斜门 平板滑动门 平板滑动门
启闭设备
350吨门吊 500吨油压 启闭机 350吨门吊 350吨门吊
消能型式
启闭设备 溢洪道座数 最大总泄量
消力池加挑流
350T门吊、固定卷扬机、 油压启闭机 12座
消力池加挑流
350T门吊、固定卷扬 机、油压启闭机 12座
(水位335m)11240m3/s
泄水建筑物
泄洪洞
项目
输水洞
钢管
φ7.5(m) 300m 平板门2.6×3.4m
型式
断面尺寸 进口底高程 闸门型式
混凝土隧洞
压力段φ11(m) 明流段9×12 (m) 290m 弧型门8×8m
最大泄量 启闭设备
2820m3/s 2×150T固定卷扬机
290m3/s 180/150T油压启闭机
电站有关指标
电站型式 装机台数 坝后式厂房 7台 1#机 6 2#机 5 3#机 5 4#机 5
1973年
总装机容量 41万Kw
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下段的干流上,连接豫、晋
两省。右岸为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左岸为山西省平 陆县三门乡。枢纽工程距黄河入海口约1027千米,控制黄河流 域面积68.84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91.5%。
三门峡水利枢纽座落在坚硬的闪长玢岩岩体上,河谷狭 窄,两岸山岩夹峙,地质地形条件优良。河中石岛屹立,自 右至左为鬼门岛、神门岛和人门半岛,三岛将河水劈为鬼门、 神门和人门三股激流,故名三门峡。
各机组容量 (万Kw)
5#机 5
1978年
6#机 7.5
1994年
7#机 7.5
1997年
各机组并网 2000年 1976年 1975年 发电时间 (扩容后) 进口高程 (m)
287
287
287
287
287
300
300
多年平均发 (73年以来运用方式下)约10亿Kwh/年 电量
枢纽闸门启闭操作时间表
设 计
洪峰流量
洪水历时 洪水总量
40000m3/s
12日 125亿m3
校 核
洪峰流量
洪水历时 洪水总量
52300m3/s
12日 152亿m3
水 库 特 征 调节性能 校核洪水位 设计洪水位 汛期限制水位 设计总库容 不完全年调节 340m 335m 305m 96亿m3
坝型
最大坝高 坝顶高程 主坝 坝顶长度 坝顶宽度 坝基防渗型式 座数 主要坝型 副坝 最大坝高 坝顶高程 总长度
约0.3亿t。
泄 洪 排 沙
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三门峡水库的调蓄运用和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减少 了黄河下游以下沿黄地区的经济损失,防止了黄河下游特别 是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的恶化,使黄河有限的水资源发挥了 最大的综合效益,同时使三门峡库区湿地面积显著增大,使 库区潼关以下沿岸引水条件改善,生活环境、工农业生产条 件和旅游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闸门名称
隧 洞
工作门 检修门 1-3# 弧形快速门 平板定轮门 平板滑动门
启闭设备
2×150吨固 定卷扬机 400吨固定卷 扬机 350/250油压 启闭机
启(闭)时间
一门一机启(闭) 每孔8分钟
备注
一门一机启(闭) 每孔45分钟
工 平板滑动门 6-7# 作 底 门 孔 4-5# 平板滑动门 8-12# 检修门 平板滑动 斜门
282
283 284 285 286
226
339 452 565 678
292
293 294 295 296
1584
1794 2022 2265 2513
302
303 304 305 306
4309
4685 5056 5455 5862
312
313 314 315 316
8623
9008 9356 9701 10024
发电
枢纽电站并网于 华中电网,是河南电网 仅有的两座大型水电厂 之一,承担河南电网的 调峰调频任务,是河南 电网的末端,联系豫西 地区110KV和220KV 电网系统,保证着豫西电网的稳定。截止2003年底,电站累 计发电293.9亿Kwh,其中汛期浑水发电18.5亿Kwh。降低了 系统中的火电站煤耗,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原煤,取得了显 著的经济效益。
启(闭)时间
启(闭)每孔45分 钟 一门一机启(闭) 每孔10分钟
备注
深 孔
其中19#深孔 与4-12# 底孔组 成双层 孔
钢 管
工作门 检修门
180/300吨油 一门一机启(闭) 压启闭机 每孔12分钟 350吨门吊 350/300吨油 一门一机启(闭) 压启闭机 每台12分钟 350吨门吊
机 组
目前,枢纽共有 27个泄流孔洞:12个 底孔、12个深孔、2条 隧洞、1条钢管;7台 机组,总装机容量为 41万千瓦。315 m水位 下泄流规模9701m3/s (不含机组) 。
三门峡水利枢纽全景
三门峡水利枢纽总平面图
II 号隧洞
I 号隧洞
10-12号深孔 4-12号双层孔 1-3号底孔
8号钢管 1-7号机组
坝 址 原 貌
梳妆台 张公岛 中流砥柱 人门半岛
神门岛
鬼门岛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开工,1958年11月 截流,1960年底大坝基本竣工,同年9月开始按原设计进行蓄 水拦沙运用。 由于泥沙淤积,库容损失快,淤积上延,威胁到渭河流域防 洪和西安市的安全。经国务院治黄会议研究决定对工程进行以扩 大泄流排沙能力为目的的改建。 第一次改建 1964-1968年左岸增建两条隧洞、改建四条 发电钢管为泄流排沙管。 第二次改建 1969年~1971年将八个已封堵的原施工导流 底孔,改为泄流排沙孔。1973~1978年降低1~5号发电钢管进 口底板高程,安装5台机组(单机5万kw)。 二期改建 1984年以后,为解决泄流排沙底孔磨蚀以及工 程遗留问题,打开9#、10#底孔、增设两对双层孔增设一门一 机、底孔抗磨蚀处理、底孔出口压缩、门槽改建等。1990年7 月9#、10#底孔相继投运,后因将6#、7#泄流钢管改建为机组, 又于1999-2000相继打开11#、12#底孔。
13094 13298
290
1188
300
3633
310
7830
320
11153
330
13491
注:泄流能力不含机组泄流
三、水库调度运用
三门峡枢纽控制了黄河中游河口镇龙门和龙门
到三门峡区间两个主要洪水来源区。枢纽运用原则 是在1969年6月召开的“四省会议”确定的,即: 当上游发生特大洪水时,敞开闸门泄洪。当下游花 园口可能发生超过22000m3/s洪水时,应根据上、
春灌补水
人民胜利渠灌区
减淤
1960年9月-1964年10月,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或排出少 量细颗粒泥沙,形成下游河道沿程冲刷达23.12亿t,若无三 门峡水库则河道淤积6.6亿t。因此水库初期运用减少下游河 道淤积29.72亿t。 水库“蓄清排浑”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