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穿井得一人》--上课

合集下载

《穿井得一人》-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穿井得一人》-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6.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勇于表达。从学生的表现来看,这一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我将继续关注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举例解释:
(1)故事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穿井得一人”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还寓意着勤奋、努力和坚持,引导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有毅力去克服;
(2)成语的灵活运用: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语境,恰当运用成语,如比喻、讽刺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3)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提炼出故事的核心寓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意写作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成语‘穿井得一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成语“穿井得一人”的字词理解和记忆;
(2)成语背后的故事情节及寓意的理解;
(3)学习成语故事的记叙方法和表达技巧;
(4)运用成语进行语言表达和写作。
举例解释:
(1)要求学生掌握成语中的生字词,如“井”、“得”、“一人”,理解它们在成语中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讲解故事内容,使学生理解成语“穿井得一人”的寓意,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2.学生对难点内容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成语的灵活运用和语境匹配这一难点掌握得不够扎实。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实际语境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加深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介
《穿井得一人》是一篇传统的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穿井的老头,他因为劳动勤勉,赢得了一个美丽的公主。

故事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告诉我们,劳动勤勉,是可以赢得幸福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地点等具体内容;
2)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

(2)能力目标
能够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故事的结构,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故事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勤奋努力的精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体会勤奋努力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体会勤奋努力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由发挥,展开小组讨论,分析图片,提出自己的观点。

2、请学生自由发挥,想一想,勤劳的人可以收获什么?
(二)讲授
1、让学生观看故事视频,并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自由发挥,讨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地点等具体内容。

2、让学生自由发挥,分析故事的结构,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总结
让学生回顾故事中的主要内容。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讲堂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讲堂

翻译3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
派遣 这件事 向
应答、回答 这里指 “节省”
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的 劳动力 这里指 在 “发现”
译文: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 丁家的人回答说:“(我说的是打井)节省了一 个劳动力,不是说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
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子将安之? 古义: 哪里
穿井得一人
新课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 了两篇 外国语言,我国古代有许多特 别有智慧的人,他们也善于通 过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中国寓 言——《穿井得一人》。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2、朗读背诵文言文。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4、学会如何对待传言。
走近作者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濮 阳(在今河南省)人。原为富商,在赵国都城邯郸曾 与当时作为人质的秦国公子子楚交往,后人秦游 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太子。子楚继承王位(即庄 襄王),任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死后, 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吕不韦继任相国,称为 “仲父”。吕不韦门下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 公元前238年,嬴亲自理政,次年吕不韦被免职, 后忧惧自杀。
翻译2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听到
代词,指丁家人
传播 说的那句话。
得到,这里指 “发现”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讲述 这件事
向、对
使听见
这件事
译文: 有人听到这话以后就传播给其他人,说: “丁家打井,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谈论这件事,(有人)向宋国 国君(报告),使(他)听到这件事。
归纳中心
• 《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通过一个 笑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 传言,一定要详察弄懂其真义、真 相,不要轻信、轻传,否则便人误 区。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材阅读与分析本课时所讲授的《穿井得一人》是教材中一篇重点阅读文本。

主要围绕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展开,讲述了帮助陷入枯井的日夜悲鸣,却不怕困难的小家碧玉卓玛的故事。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民间故事的真谛,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

二、教学目标听说读写相结合,通过文本理解,完成以下学习目标:1. 学会自主思考,把自己的经验、想法和知识转化为对文本的理解;2. 掌握不熟悉的单词、词组和句子;3. 学会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进行故事转述及结构分析;4.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及团体协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听力练习及课堂辅助材料;2. 小组合作练习材料,如学生小组拓展故事结构及练习转述;3. 书本、笔记本等文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一些民间故事?有则举例,让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讲述一则简单的民间故事,引出对民间故事的讨论。

第二步:阅读理解1. 教师让学生先阅读《穿井得一人》(P23-25),听译文章开展活动,鼓励学生提问文章中不理解的难点。

2.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把难点词汇和句子制定清单,让学生按照难度逐一学习。

第三步:合作学习1. 教师邀请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讨论故事情节、人物描写及故事背后的深层次。

2.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报告,将自己理解的内容进行表述。

第四步:知识拓展1.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

2. 教师让学生学习汉字,学会通过文字转录音的方式进一步了解文化背景。

第五步:总结反思1.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和效果进行反思,教师进行评估并记录;2. 教师将学生反馈意见记录下来,以提供改进建议;3. 教师给学生一些课后练习任务,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效果本课采用了多元素课堂教学,结合了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体现了学生的多元化能力。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穿井得一人》课件(共20张PPT)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穿井得一人》课件(共20张PPT)
是神仙还是妖怪?
打井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 于井中。
太吃惊了! 怎么会传成这样了?
【阅读寓言=知故事+明道理+会迁移 】

时光倒转千年,我们现在穿越到了先秦,用自 己的表演和21世纪的对话台词还原当时的“穿 井得人”事件。
【阅读寓言=知故事+明道理+会迁移 】

演员表演标准: ①自己选取角色,站好位置。用自己的话设计对话,选用生动的表情 动作。 ②声音一定要响亮。 观众的要求: ①在演员表演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倾听。
丁氏
勤勤恳恳,穿井之后非常高兴,说的话让 别人误会了,得知谣言后非常惊奇。
传之者老张 一个传一个,神神秘秘,弄得大家担惊受怕 老谭阿宝
情景再现
宋君 听到之后怀疑,并派随从去调查
旁白:老师
宋君的随从
听到了老谭和阿宝的谈话,报告宋 君。被宋君派去调查,消除误会。
丁 老老 阿

氏 张谭 宝 随 君

【阅读寓言=知故事+明道理+会迁移 】
听老师读,注意字音和节奏停顿。
溉汲gài jí
等到及/其宋/家之穿丁井氏,,告家人无/曰井/:而“出吾溉穿汲井。/得常/一一人国人都。居”外, 讲述有道闻之/,而闻传之之/于者宋:使君“唤,。丁这里宋氏指君穿劳/动令井力/人得/问一之人于。丁”氏国,人/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 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君:认真审察,不信谣 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最欣赏谁?
吕氏春1 秋·察传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闻而审,则为 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凡闻言 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传闻不可以不审察,听到什么如果 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 加审察,不如不听。 凡是听到传闻, 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 行检验。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篇1教材、学情分析: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

《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

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诵读,释义(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二)抓起因,明晓文脉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

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1.学生板书:丁氏:真相:闻而传之者:宋君: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7上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教案一)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7上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教案一)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教案一)一内容解读《穿井得一人》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宋之丁氏告人曰“穿井得一人”,别人并未听懂这句话,就把话传开了,一直传到国君那里。

两个“得一人”,各言其事,含义迥异,“闻而不审”,以致妄听轻信,穿凿附会,以讹传讹。

而且就这样一件小事,一会儿就传到国君那里,可见传言面之广,影响之大。

宋君之“问”,是“闻言必熟论”“验之以理”的具体表现。

丁氏告诉国君的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解释“穿井得一人”,“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传言之误就在于对“得一人”的理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杞人忧天》益智寓言,寓意深刻文章主要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

后来在“晓之者”耐心的开导下,他才放下心来,“舍然大喜”。

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即“晓之者”,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天,积气耳,亡处亡气”“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这虽然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知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这则寓言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二技法总结1.语言朴实平易,言有尽而意无穷《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妄听轻信传言,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传言之所以失实,其原因有二:其一,传播者有意为之,欲混淆视听;其二,言辞在传播过程中被误解而改变了语义。

“穿井得一人”,而“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运用寓言故事说理,巧妙、曲折、生动,寥寥数语,既勾勒形象,又启人深思,言有尽而意无穷,读者在捧腹之余,不得不深思其中之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 》 (3) 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 》  (3) 课件
2.有 而 之者 的“丁氏穿井得一人”是什 么意思?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二、研 共品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人询问这件事?
明确: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4、 寓言故事 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 盲 从 ,更不能以讹传讹。
三、互助 疑
四、巩固与拓展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本文的情况? 如 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用时约3分钟)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 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更不能以讹传讹。
一词多义(用时约3分钟)
闻之于宋君 。

得一人之使。
代词 ,这件事 助词,的
闻之于宋君 。 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 在
五、 与提高
1、(1)师友互相讨论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 ,然后全班交流。
(2)教师归纳、强调重点。(约用时4分钟)
2、师友互谈本节课在互助方面的收获,全班 交流,教师点拨提升。(约用时4分钟)
3、评选本节课优秀师友组。(约用时2分钟)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待,等到 代词,他 告诉
这里指“节省”
译文: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到 出门(到远处)打水洗涤,(因此)(他家)经常 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井(成功)之后,他家的人对别人说 :“我家打井得一个人。”
翻译2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 氏春 秋》
学 目
1、整体感知 文,理解文章。 2、朗 背 文言文。 3、 累一些文言 。 4、学会如何 待 言。
一、交流感知
1、作品介 :(用3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到 代词,他
告诉
得到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要出 门外去浇田打水,因此(他家)经常有一个人住 在外面专做这件事。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后,告 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闻而 传 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听到 传播 挖到 这件事 国人 道 之, 闻 之于宋君。
讲述 这件事 使知道、使听见
国丞相 吕不韦 主持下,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的。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今
往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题解
穿井得一人 得到
1、大声朗读课文。(至少两遍) 2、了解故事梗概。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
的 顺接连词 溉,浇灌 住 汲,从井里取水。
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问之 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
派 这件事 向 回答 像这样 的 不如
使,非 得一人 于井中也。”求闻之 若此,不若
劳动力 “发现” 在
无闻也。
有人听到这话以后就传播开来,说: “丁 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讲述 这件事,使宋国的君王知道了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丁家的人 回答说:“(我说的是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 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动力,不是 在井中得了一个人。” 寻到的消息像这样,还 不如不知道。
1、说话要表述清楚,防止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 考查的话。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 去伪存真。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果有, 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 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 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 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的一种体裁,是带有 讽喻和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 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 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 常采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吕氏春秋》又称 ,战国末期在秦 《吕览》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挖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挖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 别,不要轻易相信传言,也不要轻易传播未 经证实的传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