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实验指导书
热工“传热学”实验安排与实验指导书

热工“传热学”实验安排与实验指导书12科热工“传热学”实验安排一、时间:2014.12.15下午2:00 学号1-22号2014.12.15上午4:00 学号23-44号二、地点:新校区A4楼411三、内容:实验一球体法粒状材料的导热系数的测定实验二套管换热器液-液换热实验实验三中温辐射黑度的测定四、要求1.实验前应预习与实验有关的教材内容和实验指导书,写出预习报告。
2、按时参加实验。
3.实验时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并作好记录。
4.实验结束时,经指导教师审阅实验记录后,方可结束实验。
5.按规定格式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并按期交出。
《传热学》实验指导书周露亮编20xx年11月1目录实验要求 (3)实验一球体法粒状材料的导热系数的测定 (4)实验二套管换热器液-液换热实验 (8)实验三中温辐射黑度的测定 (11)附录1 铜-康铜热电偶分度表 (15)附录2 精密数字温度温差仪使用方法 (16)2实验要求1.实验前应预习与实验有关的教材内容和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在实验室要首先熟悉实验装置的构造特点、性能和使用方法,使用贵重仪器时需得到指导教师的许可,方可动用。
3.实验时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细致地观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并作好记录,通过实验,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和培养科学的工作作风。
4.实验结束时,学生先自行检查全部实验记录,再经指导教师审阅后,方可结束实验。
5.学生实验时,如出现实验仪器损坏情况,应及时向指导教师报告。
6.按规定格式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并按期交出。
3实验一球体法粒状材料的导热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巩固稳定导热的基本理论,学习球体法测定物质的导热系数的实验方法;2. 实验测定被测材料的导热系数λ;3. 绘制出材料导热系数λ与温度t的关系曲线。
二、实验原理加热圆球(见图1)由两个壁厚1.2毫米的大小同心圆球(1)组成。
小球内装有电加热器(2)用来产生热量。
热工基础实验指导书-完整版

机电与能源实验中心
能源与环境工程实验室
实验一、空气绝热指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测量空气绝热指数的方法。 2.通过实验,培养运用热力学基本理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刚性容器充气、放气现象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
在热力学中,气体的定压比热容 c p 和定容比热容 cv 之比被定义为该气体的绝热指数, 并以 k 表示,即 k c p / cv 。 本实验利用定量气体在绝热膨胀过程和定容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来测定空气绝热指 数 k 。该实验过程的 P-V 图,如图 1 所示。图中 A B 为绝热膨胀过程;B C 为定容加热过 程。因为 A B 为绝热过程,所以
三、实验设备
本实验的实验设备如图 2 所示。实验时,通过充气阀对刚性容器进行充气,至状态 A, 由 U 形管差压计测得状态 A 的表压 h A ( mmH2O ),如图 3 状态 A,我们选取容器内一分气体 作为研究对象,其体积为 VA,压力为 PA,温度为 TA,假设通过排气阀放气,使其压力与大气 压被力相平衡,恰好此时的气体膨胀至整个容器(体积为 VB) ,立即关闭排气阀,膨胀过程
所以,按照近似的方法, (5)式可简化为
k
hA / pa hA (h A hC ) /( p a hC ) h A hC
(6)
本实验装置即可以利用这个简化(近似)的计算公式测定空气绝热指数 k。
六、实验数据记录和整理
室温 ta =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ki/10
4 a T3a Tf T1b T34 b 4 4 4 b T3b T f T1a T3a
(6)
当 b 为黑体时,ε b≈1, (6)式可写成:
201204 热工综合实验-实验指导书

《热工综合实验指导书》何涛编刘建华审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目录实验一、气体定压比热的测定 (2)实验二、稳态平板法测定绝热材料导热系数 (7)实验三、强迫对流单管管外放热系数测定.............................................. (11)实验四、大容器沸腾换热系数测定 (18)实验五、换热器综合实验 (21)实验一气体定压比热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熟悉测定气体比热过程中测温、测压、测热量、测流量的方法。
2.了解气体比热测定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构思。
3.分析实验系统中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减少误差的可能途径。
从而增加热物性实验研究方面的感性认识,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以利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综合运用湿空气、定压比热等方面的知识,验证空气的定压比热在0—300℃温度条件下与温度近似呈线性关系,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二、实验设备风机、LML—1型湿式气体流量计、秒表、比热仪本体、功率调节器、功率表、干湿球温度计、U型玻璃管压力计、水银气压计、玻璃管水银温度计、电源。
整套装置由风机、流量计、比热仪本体、电功率调节器及测量系统组成。
如图一示,为一开口系统。
比热仪本体如图二所示。
空气由风机经流量计送入比热仪本体,经过加热、均流、混流、测温后流出。
出口温度由输入电加热器的电压调节。
本装置可以测300℃以下气体的定压比热。
三、参数测量1. 用胶管将比热仪本体与流量计、节流阀、风机连通。
2. 连接功率表和调压器。
3. 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插入混流网的凹槽中。
4. 接通电源,开动风机,调节流量达最大值。
5. 在加热器没工作的情况下,调节节流阀使流量保持每10升气体通过流量计所需时间在55~60秒之间。
6. 启动电热器开始工作,缓慢提高电压,使出口温度上升。
7. 待系统工况稳定后(出口温度在10分钟之内无变化或有微小起伏,即可视为稳定)测量下列数据:每10升气体通过流量计所需时间(秒);比热仪进口温度和出口温度;当场大气压;流量计出口处的气体表压;电热器的加热功率;8. 提高电热器功率,使出口温度上升,系统达到新的平衡后,重复步骤7的工作。
空气-蒸汽给热系数测定实验指导书化工原理

空气-蒸汽给热系数测定装置实验指导书空气-蒸汽给热系数测定一、实验目的1、 了解间壁式传热元件,掌握给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方法。
2、 学会给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了解影响给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二、基本原理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情况下,冷、热流体系通过固体壁面(传热元件)进行热量交 换,称为间壁式换热。
如图(4-1)所示,间壁式传热过程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 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所组成。
达到传热稳定时,有()()mp m p m t KA t t c q T T c q Q ∆=-=-=12222111 (4-1)式中:Q - 传热量,J / s ;q m 1 - 热流体的质量流率,kg / s ;c p 1 - 热流体的比热,J / (kg ∙℃); T 1 - 热流体的进口温度,℃;T 2 - 热流体的出口温度,℃; q m 2 - 冷流体的质量流率,kg / s ;c p 2 - 冷流体的比热,J / (kg ∙℃); t 1 - 冷流体的进口温度,℃;t 2 - 冷流体的出口温度,℃; K - 以传热面积A 为基准的总给热系数,W / (m 2 ∙℃);δ TT W t Wt图4-1间壁式传热过程示意图m t ∆- 冷热流体的对数平均温差,℃;热、冷流体间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2)计算,()()12211221m t T t T ln t T t T t -----=∆ (4-2)1.通过近似方法来求对流给热系数2α以管内壁面积为基准的总给热系数与对流给热系数间的关系为,11212122211d d d d R d bd R K S m S αλα++++= (4-3) 式中:d 1 - 换热管外径,m ;d 2 - 换热管内径,m ;d m - 换热管的对数平均直径,m ;b - 换热管的壁厚,m ;λ - 换热管材料的导热系数,W / (m ∙ ℃);1S R - 换热管外侧的污垢热阻,W K m ⋅2;2S R - 换热管内侧的污垢热阻,W K m ⋅2。
地源热泵实验指导书(1)

地源热泵结合辐射供冷供热系统测试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1.理解低温地板辐射供冷及供热系统的传热实验的基本原理;2.熟悉辐射供冷及供热系统的传热实验平台的结构形式;3.了解地源热泵系统的工作过程;4.熟悉整个试验平台的控制原理及系统的传热原理;二.实验原理地源热泵地板辐射供热系统由集热系统、热泵、供热系统环路组成。
集热环路主要包括:埋地换热器、集热水泵及管路系统组成;供热环路主要包括:地热盘管、循环水泵和管路系统。
试验平台主要包括室外埋地换热器系统、热泵机组系统、地板辐射盘管装置以及计算机测控系统等四部分组成。
其测试平台原理图下图所示:图1 地源热泵结合低温辐射供冷及供热系统楼板表面应采取保温隔热措施,防止热量向下传递。
本次实验采用的是厚度为12mm 的苯板,苯板表面有一层极薄的金属反射层——铝箔,可以有效减少向下的辐射散热,苯板之间通过透明胶布粘合。
地板构造如下图所示:图2 地板构造详图在苯板层的上面铺设水管,水管选用的是PEX交联聚乙烯管,管径为φ20mm。
这种管材具有良好的耐温性能,抗腐蚀力强,耐压性能好(能够承压 1.2Mpa),并且易弯曲变形。
在水管铺设完后进行混凝土浇筑前要进行试压:先用空气压缩机进0.8Mpa 的气压实验;然后用自来水进行0.75Mpa 的水压实验,确保管道的严密性。
在热泵机组的主机的水源侧和用户侧都布置热电偶用来测试水源侧的进出水温度,计算出机组水侧的供热量(供冷量)。
如下式:inout p h t t c W Q -=ρ1式中W ——系统内水流量,s m /3;ρ——水的密度,3/m kg ;p c ——水的定压比热,取℃/1019.43⋅⨯kg J ;out t ——换热器出水平均温度,℃;in t ——换热器进水平均温度,℃。
三.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室外地埋管系统相连接的热泵机组的系统及地板辐射盘管系统。
其主要设备如下: 1. 压缩机1台2. 蒸发器1个,冷凝器1个3. 膨胀阀1个4. U 型竖埋管5. 地板辐射盘管6. 循环水泵3台四. 实验装置1. U 型地埋管系统2. 设备间3. 试验房间4. 热电偶5. 红外线辐射测温枪6. 循环水玻璃转子流量计7. 空气温湿度自动记录仪8.计算机五. 实验步骤1. 熟悉地源热泵结合低温辐射供冷及供暖系统传热实验平台;2. 测量室外空气温度及湿度;2.开启地源热泵机组和机组相对应的水泵; 3.设定热泵机组的回水温度;4.待热泵机组运行一定时间后,观察热泵机组运行是否稳定,若还是不稳定,应检查热泵机组可能出现的问题;5.待热泵机组运行稳定后,利用空气温湿度自动记录仪测量室内空气 温湿度; 6.在地板、墙壁、顶棚上均匀布置测量点,测量开始测量地板温度、墙壁温度及顶棚温度及同时测量水侧及用户侧得水流量和温度,记录各测量4次(每15分钟一次); 7. 根据热泵连接的计算机,读出热泵压缩机的电流,测量水泵运行时的电流; 8.实验数据处理;六. 数据处理1. 水侧供热量inout p h t t c W Q -=ρ1 (6-1)式中W ——系统内水流量,s m /3;ρ——水的密度,3/m kg ;p c ——水的定压比热,取℃/1019.43⋅⨯kg J ;out t ——水侧换热器出水平均温度,℃;in t ——水侧换热器进水平均温度,℃。
供热实验指导书

实验十二 热水散热器性能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热水作热媒时散热器传热系数的测试原理和方法。
2、用实验方法求出以热水为热媒时散热器的传热系数K 值,并找出它与传热温差⊿T 之间的关系K~⊿T 。
二、实验原理热水散热器热工性能是在根据ISO 标准制造的实验台上,按统一的测试条件对散热器进行性能测试。
(一) 散热器的散热量测试该实验台采用水冷却方式,散热器热媒为大气压下低于沸点的低温水,在稳定条件下,散热器散热量通过测量散热器进、出水温和水量计算得出,即,)(21T T C M Q S S S −=ρ (12-1)式中: Q ——散热器的散热量,W ;ρS ——水的密度,1000kg/m 3;C S ——水的比热,取常量4187J/kg ·℃;M S ——散热器的水流量,m 3/s ;T 1——散热器的进口温度,℃;T 2——散热器的出口温度,℃。
ISO 标准要求,热媒为低温热水时,至少要进行三个工况的测试,散热器进、出口热水平均温度取80℃±3℃、65℃±5℃、50℃±5℃。
每次测试在相同流量下进行,每一工况下测试时间不少于1h ,每次测试间隔时间不大于10min 。
(二) 散热器热工性能评定指标在规定条件下,测得散热器的散热量后,必须将结果整理成公式(12-2)的表达式,即B n pj B T T A T A Q )(−=∆= (12-2)式中: Q ——散热器的散热量,W ;T pj ——散热器的进、出口热水平均温度,℃;T pj取算术平均值:221TT Tpj +=;T n——测试室基准点空气温度,℃。
当散热器进、出口热水平均温度与基准点空气温度之差⊿T=64.5℃(即所谓的标准工况,对应进水温度95℃、回水温度70℃、室温18℃),由公式(12-2)计算得出的散热量即为标准散热量,用该标准散热量作为散热器的热工性能指标,来评价、对比散热器热工性能的优劣。
采暖与锅炉房设备实训指导书

采暖与锅炉房设备课程实训指导书一、实训的目的、任务及课时安排(一)工具书、软件资料1. 供暖系统安装工程图纸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3.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4.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6. 民用建筑采暖通风设计技术措施7.采暖设计选用手册6.供热通风设计手册7.国家标准图集8.吉林暖卫现场设计手册9.散热器产品样本(二)仪器设备绘图版、铅笔、丁字尺、制图仪器,或计算机。
三、实训内容与步骤(一)实训目的1.具备搜集、查阅和整理资料的能力;2.具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相关的施工验收规范和标准的应用能力;3.掌握进行民用建筑供暖设计的程序、步骤和方法。
4.能根据给定条件合理确定设计方案,进行供暖系统设计。
5.培养学生具备识读和绘制供暖施工图的能力;6.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7.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二) 实训内容1.搜集、查阅资料;2.供暖热负荷的计算;3.供暖系统方案的确定;4.散热器的选择和计算;5.供暖系统管路的水力计算;6.供暖系统附属设备的选择;7. 管道防腐、保温材料的选择及保温层厚度的确定;8. 绘制供暖系统平面图和系统图,选出所用标准图号;9.整理设计文件。
(三)实训步骤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本指导书提出了进行供暖系统设计的程序,完成设计任务的方法、要求和应达到的设计深度。
同时对设计计算中应考虑的原则,一般采用方案、系统、设备和其他应注意的问题作了必要的说明。
至于一般设计原理和设计计算方法,以及设计资料和数据,可参阅相关教材、设计手册及相关设计、验收规范。
指导教师准备课程设计任务书,图纸和手册等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学会对工程项目进行分析,正确确定方案。
帮助学生理清设计程序,合理安排好时间,掌握好设计进度。
对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应做必要的讲解和提示。
学生阅读指导书熟悉实训的目的、内容、要求和步骤。
1.搜集、查阅设计所需的资料1)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2)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3)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5)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6) 民用建筑采暖通风设计技术措施7) 供热通风设计手册8) 室外气象参数:建筑物所在地区的气象资料:包括纬度、经度、海拔,冬季供暖室外计算(干球)温度,供暖期室外平均温度,供暖期天数,夏季、冬季大气压,冬季主导风向及频率,冬季平均室外风速,最大冻土层深度。
热力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气体定压比热容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气体比热容测定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构思;2、掌握本实验热工参数温度、压力、湿度、热量、流量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可将本实验装置的本体部分简化为一开口稳定流动系统,本体部分保温非常好,近似无散热损失,且系统对外并无功的输出,当系统达到平衡时,工质的焓变等于电热器的放热量。
即:()Q t t c q P m =-12()[]12t t q Q c m P -=式中:c p 为空气的定压比热容,kJ/(kg ·℃)t 1为空气在本体部分的入口温度,℃ t 2为空气在本体部分的出口温度,℃ Q 为电加热器的放热量,kW q m 为空气的质量流量,kg/s本实验测定干空气的定压比热容,因此需额外测定湿空气的参数。
将水蒸气的影响从总量中除去,则利用上式可计算干空气的热容。
实验过程中要求测定三个不同温度下的定压比热容值。
测量与计算过程涉及参数较多,具体过程如下:1、根据流量计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从湿度空气的焓湿图查出含湿量(d,g/kg 干空气),并根据下式计算出水蒸气的容积成分:622/1622/d d r w +=(1)2、电热器消耗的功率可由功率表读出,则单位时间电热器的放热量为:Q=kW IV 310⨯ (2)3、干空气流量为:s kg t h P r T R q p q b w og v g mg /)15.273(06.872100010)81.9)(1(0+⨯∆+-==τ (3)4、水蒸汽流量为:s kg to h P r T R q P q b w w vw mw /)15.273(51.614100010)81.9(0+⨯∆+==τ (4)5、水蒸汽吸收的热量为:()()[]kWt t t t q dtt q Q mw mw w 2122122100021.0850.1)00042.0850.1(-+-=+=⎰ (5)6、干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为:⋅--=-=kg kJ t t q Q Q t t q Q cmg wmg g t t pm ()()(121221℃) (6)三、实验设备1、整个装置由风机、流量计、比热仪本体、电功率调测量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热工程试验指导书
班级:
姓名:
学号:
湖南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
目录
一、采暖系统模拟演示试验 (1)
二、散热器热工性能试验 (2)
三、热网水利工况试验 (3)
实验一 采暖系统模拟演示试验
一、实验目的:
使学生了解常见的热水采暖系统,掌握系统中各部件的作用及联系方式,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二、演示系统简介:
采暖系统是由热源、管道和散热器所组成。
热源是生产热能的部分,管道是连接热源和散热器的桥梁。
在图中所示的系统中,由管道将锅炉、水泵和散热器连接起来。
系统工作前,先将水充满给水箱,然后启动水泵,打开阀门B 和C 向系统充水。
充水时不断地开关集气罐放气氛,让系统中的空气从集气罐和膨胀水箱中排出。
系统充满水后,关闭阀门B ,打开阀门A ,在水泵的作用下,水沿着供水干管进入散热器,经回水干管返回水泵吸入口,如此不断循环,将热量散到供暖房间。
4、垂直式单管跨越式系统
3、垂直式单管顺流式系统
5、双管系统
2、水平式单管跨越式系统
1、水平式单管顺流式系统集气罐
膨胀水箱
给水箱
锅炉
阀门C
阀门B
阀门A
循环水泵
三、思考题:
1. 膨胀水箱有几根连接管,各起什么作用?每根连接管上是否都可以装阀门?
2. 室内热水采暖系统有哪几种连接方式?
实验二 散热器的热工性能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了解散热器热工性能测定方法及低温水散热器热工实验装置的
结构;
2、 测定散热器的散热量Q ,计算分析散热器的散热量与热媒流量G 和温差
T ∆的关系。
二、实验装置:
三、实验原理:
本实验是在稳定条件下测出散热器的散热量:
()p g h Q G C t t =∙- kJ/h
式中:G ——热媒流量:kg/h ; p C ——水的比热:4.1868kJ/kg ;
g t 、h t ——供回水温度:℃
上式计算所的热量除以3.6即可换算成瓦(W )。
由于实验条件所限,在实验中应该尽量减少室内温度波动。
水箱内的热水由循环水泵打入散热器,经电加热并由温控器控制其温度在某
一固定温度,传热将一部分热量散入房间,降低温度后的回水通过转子流量计流入低位水箱。
流量计计量出流经每个散热器在温度h t 时的体积流量。
四、实验步骤:
1、系统供水,注意供水的同时要排除系统内的空气;
2、打开泵开关,启动循环水泵,使水正常循环;
3、将温控器调到所需温度(热媒温度)。
打开电加热器开关,加热系统循环水;
4、根据散热量的大小调节每个流量计入口处的阀门。
使之流量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值,若不稳定则需找出原因,系统内空气应及时排出,否则实验结果不准确;
5、系统稳定后进行数据记录并开始测定
当确认散热器供热、回水温度和流量基本稳定后,即可进行测定。
散热器供回水温度g t 、h t 均用数显仪直接测量,流量用转子流量计测量。
温度和流量均为每十分钟测读一次。
3*101000
t L
G L -=
= 3/m h 式中:L 为转子流量计读数值:l/h ;
t G 温度为h t 时水的体积流量:3/m h t t G G ρ=∙ (tg/h ) 式中:G 热媒流量,(kg/h );
t ρ 温度为h t 时的水的密度 (kg/m 3)
6、改变工况进行实验(共测5次)
A 、改变供回水温度,保持水流量不变。
B 、改变流量,保持散热器平均温度不变。
即保持2
g h
p t t t +=恒定
7、实验测定完毕
A 、关闭电加热器开关;
B 、停止运行循环水泵;
C 、检查水、电等有无异常现象,整理测试仪器。
8、注意事项
(1)测温点应加入少量机油,以保持温度稳定; (2)水箱内的电热管应淹没在水面下才能打开;
五、实验数据整理:
实验三 热网水力工况实验
一、实验目的:
使用热网水力工况模型实验装置进行水力工况变化的实验,能直接的了解热网水压图的变化情况,巩固热水网路水力工况计算的基本原理。
掌握水力工况分析方法,验证热水网路水压图和水力工况的理论。
二、实验装置:
闸阀3闸阀2闸阀1稳压罐
水泵锅炉
供水箱
高位水箱
球阀2
球阀1转子流量计
球阀12
球阀11
球阀5
闸阀7
测压管
A2A 1
B2B 1C2C 1D2D 1E 1E2
图的下半部由管道、阀门、流量计、稳压罐、锅炉、水泵组成,用来模拟由5个用户组成的热水网路。
上半部有高位水箱和10个玻璃测压管,测压管的顶端连接在一起与大气相通,测压管下端用胶管与网路分支点相接,用来测量热网用户连接点处的供水干管与回水干管的测压管水头(水压曲线高度)。
每组用户的两支测压管间附有标尺以便读出各点压力。
三、实验步骤:
1、正常水压图 启动水泵缓慢打开闸阀1和闸阀3,水由水泵经锅炉、稳压罐后一部分进入供水干管、用户、回水管,另一部分进入高位水箱,待系统充满水,打开闸阀2的同时关闭闸阀1保持水位稳定,调节各阀门,以增加或减少管段的阻力,
使各节点之间有适当的压差,待系统稳定后,记录各点的压力与流量,并以此绘制正常水压图。
2、关小球阀2时的水压图
把球阀2关小,记录新水压图各点的压力和流量。
3、关闭用户4时的水压图
将球阀2恢复原状,各点压力一般不会恢复到原来读数位置,不一定强求符合原来的正常水压图。
关闭闸阀7,记录新水压图各点的压力、流量。
4、关小供水干管中球阀5的水压图
将闸阀7恢复原来位置,将球阀5关小一些,这时热网中总流量将减少,供水干管与回水干管的水速降低,单位长度的压力降减少,因此水压图比正常工况时平坦些,在球阀5处压力突然降低,球阀5以前的用户,由于资用压头增加,流量有所增加,越近球阀5的用户增加越多,球阀5以后的用户的流量则减少,减少的比例相同,即所谓的一致等比失调。
记录各点压力、流量,绘制新水压图与正常的进行比较,并记录各用户流量的变化程度。
5、球阀5恢复原来位置,关闭球阀1,观察网路各点的压力变化情况。
即回
水定压。
6、球阀1 恢复原来位置,关闭球阀11,观察网路各点的压力变化情况。
即
给水定压(注:此时应将水箱位置升高一些)。
实验完毕,关闭闸阀1和2,停止水泵运行。
四、实验数据整理:
B、根据试验情况分别绘制水压图,并评价各工况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