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虚词与《史记》虚词之比较研究
《左传》《史记》状态形容词比较研究共3篇

《左传》《史记》状态形容词比较研究共3篇《左传》《史记》状态形容词比较研究1《左传》《史记》状态形容词比较研究《左传》与《史记》是我国古代文献中重要的两部历史书籍,它们都对我国秦汉之前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而两本书在语言、格调等方面也各有差异。
本文将重点分析《左传》和《史记》中状态形容词的使用情况,并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能更好地理解这两部书的不同之处。
一、“言”字用法的差异《左传》与《史记》中都经常使用“言”这个字来表达一些状态形容词,但两者的使用情况有很大的差异。
《左传》的“言”往往用于表达人物的外表或心理状态,如“若人而无言者,必不妨其情也”(《左传·襄公十三年》),“故邹树之为言也,欲死而不能死也”(《左传·文公十四年》)。
而《史记》中的“言”通常用于表达一种客观、真实的状态,如“贪得不已,谓之有口不言者”(《史记·货殖列传》),“同霜雪而不同坚冰,言之有怒气”(《史记·太史公自序》)。
可以看出,《左传》中的“言”更多地与人物内心感受相关,而《史记》则更多地体现出客观事实。
二、“别”字用法的差异《左传》和《史记》中均使用“别”这个字来表达人物的性格特征,但两者的使用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
《左传》中的“别”往往用于表达人物内在的性格特征,如“乐群卑谦,重义轻利,别立贞德”(《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侧身而切,不以世遇别”(《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而《史记》中的“别”则多用于表达人物境遇所形成的性格倾向,如“李斯于韩信、项羽之诛后,别途而求进,愈谄阿,而斯自以为奸计智胜”(《史记·李斯列传》),“称孔子为圣人,别至亲之害于天下”(《史记·孔子世家》)。
三、“若”字用法的差异《左传》和《史记》中使用“若”这个字表达状态形容词的情况较为相似,但仍有所不同。
《左传》中的“若”用法较为相对灵活,既可以体现某种情感,也可以表示某种状态,如“以为若常奉上帝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左右小臣,若刀俎之中肉,不敢动心”(《左传·成公十年》)。
《史记》研究浅综述

《史记》研究浅综述从古至今,《史记》在中国的学术界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史记》研究大家张大可先生就高度赞扬《史记》为一部融史学、文学、哲学于一体的旷世大典。
就是这么一部文史著作,自古及今,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大批学者投身于对《史记》的研究中。
其研究著作之多,研究范围之广是其他古籍根本无法比拟的。
因为我能力有限,这次我就对《史记》的研究做一个简单的综述。
一、从古至今对《史记》的研究概况汉代,对《史记》的主要研究者有杨雄和班固,他们都肯定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杨雄在《法言》中论述道:“太史迁,曰实录。
”他是点出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这一“实录”观点也被历代名家所认同,直至现在。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出:“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
其言秦、汉,详矣。
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
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
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而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虽然班固肯定了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但是他又指出“史公三失”。
第一班固认为将黄老之学放在六经之前是不当的。
第二,班固批评司马迁抛弃了真正的英雄而去讲奸雄的故事。
第三,班固认为司马迁的货殖列传宣传重利轻义的思想。
这也引起了后人对这三失的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没有统一的王朝,都是众国分裂,互相混战割据,所以国家对私人著史的控制放宽,《史记》逐渐传播广泛。
在《晋书·刘殷传》就记载:“有子七人,五子各授一经,一子授《太史公》,一子授《汉书》,一门之内,七业俱兴。
”这从中就反映出,《史记》在当时受到了推崇,地位较高。
这一时期研究《史记》的名家有徐广和裴骃。
古代汉语 虚词

霸。”
《史记 ·项羽本记》
“可都以霸”即可以作国都以成霸业 。
古汉语也有凝固成复合词的 “可以”,但不多见 。
例如 :
君子日:“ 学不可以已。”《苟子·劝学》
曾子日:“ 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 ·泰伯》
“虽然”的历时演变
“虽然”
代词“然”
连词“虽”
上古时期,不是被看作一个连词,后来演变 为一个连词。
1.逆接连词
“而”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有假设的意思,可以译为 “如果”。但王力先生进一 步指出,其实这种用法仍然 是和逆接用法相通的。 如: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论语·相鼠》
主谓之间的“而” 字
2.假设连词
第一次提出这种观点的是王
引之。他在《经传释词》中 说:“‘而’犹‘若’也, ‘若’与‘而’古同声,故 ‘而’训‘如’,又训 ‘若’。”
目录
以
可
虽
否
然
为
以
然
则
而
的
的
的
的
的
历
历
历
历
历
时
时
时
时
时
演
演
演
演
演
变
变
变
变
变
“以为”的历时演变
上古时期,有三种“以为”
一 . “以”“为 ”用作两个单音词 ,无成分的前置或 省略。
王使见 ,辞 ,曰: 不敢以约为利。 《 左传 ·定公四年》
故楚王何不以新城为主郡也 ,边邑甚利之。 《战国策·楚策一》
“则”作连词
3.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如:公子则往,群臣之子敢不负羁绁以从。 《左传·定公八年》
4.表承接,相当于“就”、“于是”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 语·为政》
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

第三节疑问代词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何”“曷”“奚”“胡”“恶(wū)”“安”“焉”“几”“几何”。
汉魏时期出现“何物”“何等”,是询问事物的,相当于“什么”。
“谁”“孰”主要用来询问人。
例如:(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歧予望之。
(《诗经·卫风·河广》)——按:歧,通“企”,踮起脚跟。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xx也》《尚书》里有一“畴”字,也是用来询问人的,相当于“谁”。
例如:(4)帝曰:“畴咨若时登庸?”(《尚书·尧典》)——按:此例《史记》翻译成“xx曰:‘谁可顺此事?’”“谁”在汉魏以后也说成“阿谁”。
例如:(5)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何”“奚”主要用来询问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
其中“何”偶尔也写作“可”。
例如:(1)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2)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诗经·小雅·苕之华》)——按:此例意思是,人拿什么吃,拿什么饱?(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诗经》里“以”有时也是疑问代词,当“何”字解。
例如:(4)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诗经·召南·采蘩》)汉魏时期产生的“何物”“何等”相当于上古的“何”,也是询问事物的,可以翻译成“什么”。
例如:(5)所谓尸解者,何等也?(《论衡·虚道》)(6)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
”禇因举手答曰:“xx禇季野。
”(《世说新语·雅量》)(7)xx于众坐问xx:“陆逊、陆抗是卿何物?”(《世说新语·方正》)(8)大鬼过后,捉得一小鬼,问:“此何物?”曰:“杀人以此矛戟……”(《搜神记·夏侯弘》)“胡”有人说是“何故”的合音,用来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但也可以用来询问其它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
《论衡》与《潜夫论》之比较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衡》与《潜夫论》之比较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91128中文摘要中文摘要近年来,对于王充和王符以及他们的著作《论衡》与《潜夫论》的研究日渐增加,一批有创见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
这些研究成果,通常是关于二者的生平、思想层面的研究。
虽然前人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已经做得非常深入,但还不足以说明二者的全面风貌。
也有个别学者对二者以及二者的著作进行比较,但是都是从某一个相似点来比较,暂时还没有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
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对《论衡》与《潜夫论》进行比较研究的。
目前学术界对《论衡》与《潜夫论》比较研究的角度,启发了笔者论文的思想方向,试图通过寻找二者的相似点,再从相似点中去挖掘相异处的方法,多角度去进行二王的比较研究,较为全面地解答二王思想学说呈现同异互见特点的原因,并通过比较对二者的同异互见点作个全面的展示。
本文决定通过五个方块,分别是:二王的思想和学术的形成、气论、对神学和社会的批判、文学主张和文章风格、综合评价与历史影响,对《论衡》与《潜夫论》进行比较研究。
本文的比较研究,是对目前学术界关于《论衡》与《潜夫论》比较成果的取舍和总结。
但是在论述二王各自的观点上,并没有突破前人的框架,只是在目前比较研究这个领域的基础上发现了新的比较点,增加了自己的新的比较角度。
通过这种全面比较研究,找出二王之间的可比性,通过对比,发现他们之间的显性或者潜在的思想学术联系,更加凸现彼此的特征和优势劣势,以及对当时和后世的社会政治学术思想方面的影响,为二者比较研究这个论题增加一份新的认识。
关键词: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AbstractInrecentyears,WangChongandWangFu,aswellasfortheirbook,”LunHeng”and”Hermit”theoryofincreasingandanumberofinnovativeresearchresultshavebeen.Theresultsofthesestudies,usuallyonthelifeofboththeideologicaldimensionsofresearch.Whileourpredecessorsintheseareasveryin—depthstudieshavedone,butnotenoughtoexplainboththeoverallappearance.Therearcalsoindividualscholarsonboth,aswellastocomparethetwoworks,butitcomesfromacertainsimilaritytocomparethetimebeinghavenotyetcarriedoutamorecomprehensiveanalysis.Thisarticleisbasedonthissituationonthe”LunHeng”and”Hermit”theoryofcomparativestudies.Atpresenttheacademiccommunity,”LunHeng”and”Hermitonthe’’comparativestudyofpointofview,inspiredtheauthor'sideologicaldirectionofpaper,tryingtofindsimilaritiesbetweenthetwo,andfromsimilaritiestodigboth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inthemethod,multi-pointofviewtocarryoutcomparativestudyofKing2,morecomprehensiveanswerstotwoideologicaltheorypresentedWangwiththe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CROSS-reasons,andbycomparing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betweenthetwopairsofcrOSS—pointforanall—rounddisplay.Thisdecisionwasadoptedfiveboxes,namely:2King'sideasandacademicformationofthegasonthephilosophicalsystemoftheologyandsocialcriticism,literarystyle,ideasandarticles,comprehensiveevaluationandhistoricalinfluencesonthe”LunHeng”and¨Hermit”theoryforcomparativepurposes.iThiscomparativestudyisthecurrentacademiccirclesonthe”LunHeng”and”Hermitonthe”morechoiceandsummaryresults.However,thesecondkinginhisdiscussionoftheirpointofview,thereisnobreakthroughintheframeworkoftheirpredecessors,butinthepresentcomparativestudyinthisareabasedonthediscoveryofnewpointsofcomparison,anincreaseoftheirnewcomparativeperspective.Throughsuchacomprehensivecomparativestudytofindoutthecomparabilitybetweenthetwoking,bycontrast,foundthatbetweenthemtheideaofdominantorpotentialacademiclinks,morethanevertoeachother'scharacteristicsandadvantagesofdisadvantages,aswellassocietyatthattimeandfuturegenerationstheimpactofpoliticalandacademicthinkinginordertobothincreasethecomparativestudyofthissubject,anewawareness.Keywords:WangChong,(LunHeng)WangFe,(Hermittheory)中文文摘中文文摘王充与王符,是东汉著名的思想家,他们和他们的著作《论衡》、<潜夫论》,不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汉语虚词研究(方法)

《汉语虚词研究·方法篇》阅读论文一、比较研究《论语》的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的区别,[日]山崎直树,古汉语研究1993/1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余(予)”“我”“朕”的分别,洪波,语言研究1996/1先秦疑问代词“谁”与“孰”的比较,王海棻,中国语文1982/1释否定词“弗”“不”,丁声树,《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1933-1935)论毋与勿,吕叔湘,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一卷四期(1941);又载《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左传》否定副词“不”“弗”特点的比较,何乐士,《第一届国际先秦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集》,岳麓书社1994《世说新语》中副词“都”和“了”用法的比较,李行健,《语言学论丛》第二辑,新知识出版社1958《左传》的副词“偕”与“俱”,何乐士,《左传范围副词》,岳麓书社1994《左传》的副词“同”及其与“共”“皆”的比较,《左传范围副词》,岳麓书社1994《左传》的副词“并”及其与“皆”“兼”的比较,《左传范围副词》,岳麓书社1994古汉语连接副词“遂”和“乃”的差别,马景仑,电大语文1983/8古汉语情态副词“尚”、“犹”词义异同辨,马景仑,银川师专学报1987/1古汉语时间副词“既”“已”词义异同辨,马景仑,银川师专学报1987/3《水浒》、《金瓶梅》、《红楼梦》副词“便”、“就”的考察,李思明,语言研究1990/2《水浒全传》中的虚词“便”与“就”,李思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1/1古汉语情态副词“信、诚、实、果”的词义差别,马景仑,镇江师专学报1991/1古汉语时间副词“忽、卒、遽、亟、骤”的词义差别,马景仑,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3 古汉语情态副词“独、专、特、直”的词义差别,马景仑,《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并列连词“与、及”用法辨析,周生亚,中国语文1989/2《并列连词“与、及”用法辨析》质疑,蒋宗许,中国语文1990/2“再”与“还”重复义的比较研究,蒋琪、金立鑫,中国语文1997/3“还”和“更”,陆俭明,《语言学论丛》第六辑,1980;又载《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语文出版社2003“更加”和“越发”,陆俭明,语文研究1981/1;又《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语文出版社2003“稍微”和“多少”,马真,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3普通话里的程度副词“很、挺、怪、老”,马真,汉语学习1991/2表示重复的副词“又”、“再”、“还”,马真,《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商务印书馆2000;又《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语文出版社2003“已经”和“曾经”的语法意义,马真,语言科学2003/1副词“再”、“又”的语用意义分析,蒲喜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3关于“还”和“再”的区别,杨淑璋,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3表示限定的“只”和“就”,《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现代汉语中“就”和“才”的语义分析,白梅丽,中国语文1987/5“而且”和“再说”,白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6“有点”和“有些”,白兆麟,徽州师专学报1982/1限定副词“只”、“仅”的句法分布及语义制约辨析,陈伟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4限定副词“只”、“就”语义指向辨析,陈伟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4总括副词“都”的语义指向以及与“全”的比较,陈子骄,蒲峪学刊1995/3试论转折关系的假设复句——兼谈“尽管”和“即使”、“不管”的区别,冯志纯,自贡师专学报1988/2“只要”与“如果”用法的异同,郭春贵,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4时间副词“已经”和“都”的异同,郭春贵,世界汉语教学1997/2论副词“正”和“在”的语义特征,郭风岚,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2时间副词“正”、“正在”和“在”的分布情况,郭志良,世界汉语教学,1991/3、1992/2 比较句中的“更”和“还”,黄祥年,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1关于动态助词“过1”和“过2”,孔令达,中国语文1986/4“不”和“没(有)”的比较,李迎,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1/4谈谈“了1”和“了2”的区别方法,卢英顺,中国语文1991/4时间副词“就、再、才”的语义语法分析,史金生,逻辑与语言学习1993/3试论“只要”、“只有”和“无论”所表示的条件,史锡尧,语文研究1982/1如何区别结构助词“的”和语气词“的”,王爱军,阅读与写作1998/1“但是”与“却”的相容性和排斥性——兼论转折句的语义关系,杨月蓉,世界汉语教学2000/1试说“都”和“全”的语法作用,赵宝珍,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1表限定的“光”、“仅”、“只”,周刚,汉语学习1999/1限定副词“只”和“就”,周小兵,烟台大学学报1991/3二、系统研究副词“又”及其网络系统,史锡尧,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4副词“才”的语义分析,张谊生等,《语法研究和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关于表示总括全部的“都”,程美珍,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2再谈“都”,王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2表总括的“都”的语义分析,徐颂列,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4论“NP1+A+VP+NP2”格式中A的语义指向,张力军,烟台大学学报1990/3现代汉语状位形容词的“系”研究,郑贵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八十年代副词研究的新突破,邵敬敏,1987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初探,邵敬敏,《汉语论丛》一,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关于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邵敬敏,南京师大学报1992/4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左传〉单复句语法研究》:《〈左传〉的“皆”》、《〈左传〉的被动句式与虚词》、《〈左传〉的比较句式与虚词》、《〈左传〉的特殊句式与虚词》;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还”和“更”,陆俭明,《语言学论丛》第六辑,1980;又载《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语文出版社2003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沈开木,中国语文1983/1“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沈开木,中国语文1984/6从“才”看语义与句法的相互制约关系,汉语学习1987/3否定载体“不”的语法—语义考察,钱汝敏,中国语文1990/1副词“别”在祈使句里的用法,彭可君,汉语学习1990/2副词“可”的语义及用法,杨惠芬,世界汉语教学1993/3论副词的语义制约,段业辉,南京师大学报1990/2表示加强否定语气的副词“并”和“又”,马真,世界汉语教学2001/3;又《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语文出版社2003葛佳才《东汉副词系统研究》,岳麓书社2005葛佳才,《太平经》中表顺承关系的“反”,语文研究2005(1)葛佳才,《论衡》中的恰幸副词,语文研究2006(1)葛佳才,系统方法在古汉语虚词研究中的应用价值,语文研究2008(3)葛佳才,否定副词在东汉的混同兼用,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三、认知研究沈家煊《认知心理和语法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2003沈家煊《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十二讲:认知理论与语言认知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张敏《汉语认知语法面面观》,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张敏《第二次认知革命与认知语法》,陆俭明主编《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2004 袁毓林《多项副词共现的语序原则及其认知解释》,《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2004袁毓林《照应的结构限制和认知解释》,《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2004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蒋绍愚《当代语言学理论与汉语史研究》,沈阳、冯胜利《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桂诗春,认知和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3熊学亮,认知科学和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3郭承铭,认知科学的兴起与语言学的发展,国外语言学1993/1袁毓林,认知科学背景上的语言研究,国外语言学1996/2张辉,认知语义学述评,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2文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崔希亮,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5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许余龙,语篇回指的认知语言学探索,外国语2002/1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中国社会科学1995/1戴浩一,叶蜚声译,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国外语言学1990/4谢信一,叶蜚声译,汉语中的时间与意象,国外语言学,1991/4石毓智,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1995/1李讷、石毓智,论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中国语文1997/2沈家煊,“有界”和“无界”,中国语文1995/5刘宁生,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中国语文1994/3刘宁生,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中国语文1995/2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国外语言学1997/2蒋绍愚,“抽象原则”和“临摹原则”在汉语语法史的体现,古汉语研究1999/4沈家煊,“差不多”和“差点儿”,中国语文1987/6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中国语文1994/4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中国语文2006/4江蓝生,概念叠加与整合——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中国语文2008/6王寅,汉语“副名构造”的认知构式语法分析——基于“压制、突显、传承、整合”的角度,外国语文2009/4沈阳,关于“大+时间词(的)”,中国语文1996/3周韧,“全”的整体性语义特征及其句法后果,中国语文2011年2期董秀芳《古汉语中动名之间“于/於”的功能再认识》,《古汉语研究》2006-02四、语用研究邢福义《现代汉语》“第五章现代汉语语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沈家煊《语用和语法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2003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十三讲:语用理论与语言认知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俞东明《什么是语用学》(外语学术普及系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何兆熊(主编)《语用学文献选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何兆熊(主编)《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严辰松、高航《语用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沈家煊《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史锡尧《语法·语义·语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文旭、陈治安《句法·语用·认知》,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蒋严《形式语用学与显义学说》,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胡壮麟,语用学,国外语言学1980/3范开泰,语用分析说略,中国语文1985/6廖秋忠,“语用学的原则”介绍,国外语言学1986/4何自然,什么是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4戚雨村,语用学说略,外国语1988/4钱冠连,语用学在中国:起步与展望,现代外语1990/2沈家煊,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分界,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2张绍杰、杨忠,语用学的形成、确立及其发展,外语学刊1990/4何自然,我国近年来的语用学研究,现代外语1994/4沈家煊,我国的语用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1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用学的互补性,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1易仲良,语用学的方法论与解释力,现代外语1996/1刘绍忠,国外语际语用学研究现状与我国语际语用学研究的思考,现代外语1997/3何兆熊,90年代看语用,外国语1997/4俞东明,语用学的哲学基础说略,浙江大学学报1998/2姜望琪,语言学的前沿领域——语用学,福建外语2001/4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中国语文1994/4沈家煊,语用否定考察,中国语文1993/5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福建外语1998/2齐沪扬,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五、语法化研究吴福祥《语法化理论、历史句法学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2吴福祥《语法化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07吴福祥主编《汉语语法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12吴福祥主编《汉语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11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7石毓智《语法化理论——基于汉语发展的历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5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1-11褚俊海《汉语副词的主观化历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梁银峰《汉语趋向动词的语法化》,学林出版社2007-4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04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商务印书馆2003-11沈家煊、吴福祥、马贝加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商务印书馆2005-10沈家煊、吴福祥、李宗江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商务印书馆2007-08吴福祥、崔希亮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商务印书馆2009-08吴福祥、张谊生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五)》,商务印书馆20011-07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4期孙朝奋,《虚化论》评介,国外语言学1994/4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刘丹青,语法化的更新、强化与叠加,语言研究2001/2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吴福祥,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当代语言学2003/4吴福祥,语法化演变的共相和殊相,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商务印书馆2005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国语文1995/3陶红印、张伯江,无定式把字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中国语文2000/5 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中国语文2000/1方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4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1杨永龙,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语言科学2003/2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后”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4六、类型研究1、普及性论著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十四讲:类型理论与语言类型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近30年_史记_汉书_比较研究综述

2009年3月 第25卷第1期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an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Mar.2009Vol.25 No.1近30年《史记》《汉书》比较研究综述①曾小霞(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摘 要:1979年以来,《史记》《汉书》比较研究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远的进步。
从研究总貌上看,此30年大致又可分为20世纪后20年的研究和新世纪以来的研究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研究既有相似之处,又可看出其演化之迹。
在如此可喜的研究形势下,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的《史记》《汉书》比较研究专著尤其是《史记》《汉书》文学性比较研究专著的出现。
关键词:《史记》;《汉书》;比较研究;文学性比较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8X(2009)01-0034-051979年到2008年,学术自由度逐渐增强,《史记》与《汉书》比较研究也更趋多元化,从古代简单的“史汉优劣论”,发展到对《史记》、《汉书》两书的文字、风格、思想、史法以及文法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史记》《汉书》比较研究日益成为显学。
从总体研究面貌上看,这30年研究可以以世纪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即20世纪后20年以及新世纪以来两个时期,本文拟对这两个阶段的《史记》《汉书》比较研究状况及其特征进行论析。
一、20世纪后20年《史记》《汉书》比较研究1979年以前初步具有现代意义的《史记》《汉书》比较研究专著只有1930年郑鹤声的《史汉研究》,此书着重对前人的《史记》《汉书》研究评论进行汇总,对两书叙事特色也略有论及,具有承前启后的功用,可惜将近五十年的时间后继者乏人。
1979年以后的《史记》《汉书》比较研究进入新的阶段,为了论述的方便,笔者试图从研究专著、期刊论文两方面着手,以期比较全面的把握20世纪后20年《史记》《汉书》比较研究总貌。
(一)风格不一的研究专著1979年以来,随着学术风气的自由开放,研究者视野逐渐开阔,论述渐见系统,《史记》《汉书》研究进一步深入,专门论及《史记》《汉书》比较的著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施丁1980年定稿的《马班异同三论》长达十二万言,可视同一部专著。
2014史记文言虚词总结

必修五、《史记》选读文言虚词用法枚举1.之(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屈原列传》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魏公子列传》(2)宾语前置的标志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3)定语后置的标志,译为“的”或不译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屈原列传》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高祖本纪》(4)音节助词,无意义顷之,家居数岁《李将军列传》顷之,持一象笏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5)代人、物、事,译为“他”“它”“他们”等例(略)(6)活用为第一人称“我”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魏公子列传》且公子纵使轻胜,弃之降秦《魏公子列传》(7)结构助词,的例(略)(8)指示代词,这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屈原列传》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淮阴侯列传》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9)动词,到,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驱之鸿门《高祖本纪》不知广所之《李将军列传》复之秦《屈原列传》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往,引申为得到)《兰亭集序》2.而(1)连词,表并列。
一般不译,可译为“又”隆准而龙颜《高祖本纪》(2)连词,表承接,就,或不译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屈原列传》(3)连词,表转折,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4)连词,表递进,并且,而且(5)连词,表修饰(6)连词,表假设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公子列传》3.以(1)介词,表示工具,拿,用啖以利《高祖本纪》以一仪而当汉中地《屈原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介词,表凭借(凭……身份)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以是知其能/以示士卒必死《项羽本纪》而广以良家子弟从军击胡《李将军列传》(3)介词,表处置的对象,把乃以秦王属吏《高祖本纪》专以射为戏《李将军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表时间处所,在以(公子)至晋鄙军之日,(余)北乡自颈《魏公子列传》(7)连词,相当于“而”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顺承)《屈原列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目的)《廉颇蔺相如列传》(8)目的连词,来,用来以刺世事/因留怀王以割地/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屈原列传》(9)动词,认为始大人常以臣无赖《高祖本纪》(10)率领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羽本纪》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11)助词,表时间、方位、范围等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易水以北《刺客列传》(12)“以为”“以……为”“以(之)为”:认为/把(用)……作为……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颇蔺相如列传》(13)“有以”“无以”:“有什么办法用来……(能)”“没有什么办法用来……(不能)”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其母死,贫无以葬《淮阴侯列传》4.于(1)介词,引出处所、时间,在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2)介词,引出动作方向、对象等,向,到,给,从,自,与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给)《廉颇蔺相如列传》故燕王欲结于君(与,跟)《廉颇蔺相如列传》请救于魏(向)《魏公子列传》(3)介词,对于公子有德于人《魏公子列传》(4)介词,引出比较对象,比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5)表被动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渔父》(6)见……于,表被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5.为(1)作动词,视具体情况灵活翻译(wéi)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演奏)《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廉颇蔺相如列传》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变为,成为)《逍遥游》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难为,使人为难)《魏公子列传》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取得)《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担任)《廉颇蔺相如列传》窃为公子不取也(认为)《魏公子列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判断动词,是)《魏公子列传》(2)介词,表被动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李将军列传》《淮阴侯列传》(3)介词,给,替《项羽本纪》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传》却行为导《刺客列传》不为具食《淮阴侯列传》(4)介词,表目的或原因,为了,因为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高祖本纪》?(4)对,向起为太上皇寿《高祖本纪》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魏公子列传》(5)句末语气词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我何渡为《项羽本纪》6.因(1)副词,于是,就,表承接秦军解,因大破之《高祖本纪》因谗之曰《屈原列传》(2)介词,趁着,趁此高祖因狎侮诸客《高祖本纪》因推堕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李将军列传》(3)介词,依靠,凭借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高祖本纪》7.且(1)连词,递进关系,而且,并且(2)连词,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且相如素贱人/且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何谓阁子也?(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且,表意思又进一层)《项脊轩志》(3)让步关系,尚且,还(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5)副词,将,将要彼且奚适也《逍遥游》(6)副词,暂且,姑且8.所(1)名词,处所,地方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的人,……的事,……的地方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臣所过屠者朱亥《魏公子列传》(3)“为……所”结构,表被动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魏公子列传》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4)“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第二卷第 1 , 学出版社 ,0 3 这样 的通 期 科 20 )
释专 书 虚 词 的著 作 , 了一 本 , 可 以 作 为 参 照 有 就
物, 来研究某个虚词的新生与消亡 , 来研究虚词的
某个 意义 或用 法 的新生 与 消亡 ; 了两本 , 可 以 有 就
八类 虚词 的分 布如 下 :
山 东师 范 大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U N F S AN O G N MA N V R IY( u a ie n o i ce c s O R AL O H D N OR L U I E ST H m nt s dS ca S i e ) i a l n
斯 、 、 傥 、 、 、 街 ) 已、 亦 、 、 虽 当、 微 惟 向( 、 以、 抑 因、
犹、 、 、 之、 、 有 与 则、 至 假令 、 假使 、 今夫 、 且夫、 若
夫、 尚复 、 已而 、 至于
6 助词 : 、 、 其、 如 、 、 、 、 、 、 等 第 尔、 然、 若 惟 维 焉
摘 要 : 比较《 论衡》 史记》 和《 虚词 , 虚词的大类没有发 生变化 , 但各 类虚词 的数 量及其词 义或用法 皆有 变化, 但 这种变化在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虚词之 间并不平衡 。比较 二书虚词,论衡》 《 在虚词使用上分工进一步 明确 , 系统进一步简化 , 假
借进 一步减 少。这是一种进步。这种变化 , 主要是 时间的因素造成 的, 其次还有文体 的因素 , 个人用字 的因素等。
学史 上 的名 著 , 在汉 语 发 展 史上 也 具 有 重要 地 它
位 。因为《 论衡》 产生于东汉前期 , 而东汉正是中 古汉语开始的时期 , 同时《 论衡》 的语言比较接近 当时的口语 , 能够 比较真实地反映东汉时期 的语 言面貌 , 以研究 《 所 论衡》 虚词 , 对研究上古汉语
1助动词有 : 得、 合 、 见 、 克、 、 当、 敢、 冀、 可、 肯 能( 耐 )忍 、 、 、 、 愿 、 , 而、 、 任 应 宜 欲、 足 可以 2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 、 指示代词、 疑问代词 、 无定代词和辅助性代词。
人 称代 词有 : 一 人 称 代 词 为 我 、 、 、 、 第 吾 予 余
虚词 向中古 汉语 虚 词 的 演变 、 对研 究 中古汉 语 语
究对象 , 断代 明确 , 资料详备 , 避免了以往在虚词
研究上的局 限。郭 锡 良先生 说 : 综 观 《 氏文 “ 马 通》 以来 的虚词研究 , 大多是 以‘ 文言 ’ 作文对象 , 把一两千年的语言资料 当作一个平 面系统来处
有 (6 ) 有 (b )聿 、 yu 、 yu 、 之
范 围副 词 有 : 、 、 ( ) 别 、 、 、 、 备 毕 遍 辨 、 并 蓝 博
7 语气词 : 、 、 盖 、 、 、 ( ) 也 、 、 尔 耳 夫、 乎 焉 邪 耶 、
对它们进行比较 , 研究虚词及其意义或用法 的发 展变化 , 从而归纳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而这 , 正 是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的一个重要方面。两本《 通
释》 的出版 , 就给我们 比较《 论衡》 虚词和《 史记》
虚词提供 了较为坚实的资料。
朕 ; 第二人称代词为而 、 、 、 汝、 ; 尔 乃 女、 若 第三 人称代词为彼 、 其 、 ; 厥、 之 己称代词为己、 身 自、
关键词 : 《 史记虚词通释》《 ;论衡虚词通释》 虚词 ; ; 比较
中图分 类号 : I0 27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 1— 9 3 2 1 ) 6— 0 9— 4 10 5 7 (0 1 0 0 9 0
我案头有两 本书 , 一本是 《 史记 虚词通 释》 ( 齐鲁 书社 ,06年 ) 一本 是 《 衡虚 词通 释》 20 , 论 ( 齐鲁书社 , 1 年) 2 1 。这两本书以专书虚词为研 0
指 示代 词有 : 、 、 、 、 、 、 、 、 、 乃 彼 此 夫 厥 每 某 然 是
,
《 论衡》 的作者王充 , 生于公元 2 7年 , 死于 9 7
斯 、 ( )焉、 、 他 佗 、 诸 兹
年 , 当时的一位博通经史百家的大儒 、 是 奇儒 , 也 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 论衡》 不仅是我 国哲
3、 所有 虚词 中 , 在 副词 数量 最多 , 分类最 为 复 杂 , 们斟 酌 各 家之 说 , 副词 分 为 范 围副 词 、 我 把 程 度 副词 、 间副词 、 时 否定 副词 、 态 副词 、 代性 副 情 指
词、 谦敬 副 词七类 。
及、 既、 、 、 、 、 然、 若、 设、 、 即、 将 况 令 其 且、 如、 尚、 使
焉
疑 问代词有 : 、 曷、 、 孰 、 恶 、 、 安 何、 盍 胡、 谁、 奚
收稿 日期 :0 1 8—2 2 1 —0 6
作者简介 : 吴庆峰( 9 3 14 一
)男 , , 江苏沛县人 ,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无定代词有 : 、 、 无 或 莫 罔、 辅助性代词有 : 、 、 所 攸 者
2 1 年第 5 01 6卷 第 6期 ( 第 2 9期 ) 总 3
2 1 Vo. 6 No 6(Ge ea No 2 01 15 . n rl . 39)
《 论衡 》 虚词 与《 史记》 虚词 之 比较研究
吴 庆峰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 院 , 山东 济南 ,5 0 4) 20 1
理 。这 是一 种泛 时 的研 究 方法 , 难免 带 来 某 些 不
法, 都具有重要价值。 《 论衡虚词通释》 遵循传统的收词原则 , 共收 助动词 、 代词、 副词、 介词、 连词 、 助词 、 语气词、 叹 词八类。这与《 史记虚词通释》 的类别是完全一
样 的。
足和失误 。 ( 古汉语 虚词研究评议 》 《 言科 ”《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