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论文
《史记》在汉代传播与接收论文

《史记》在汉代的传播与接收摘要:本文由《文心雕龙·史传》引发对《史记》在汉代传播接受情况的论述,《史记》由于其特殊的思想内涵在汉代的传播过程中显得极为艰难,但是即便是增删后的《史记》也无法遮盖它原有的光辉,文章从史学和文学两个角度分别阐述《史记》在汉代的传播与接受状况,进而显现出《史记》特有的历史魅力。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体制实录发愤著书1 概述《史记》的写作开始于公元前一零四年,到公元前九一年才完成。
这部书上起传说时代的五帝,下迄汉武帝,始创纪传体的历史写法。
司马迁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史记》也有了不同于那个时代的思想特点,当然这也离不开司马迁家庭教育的熏陶。
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史官,精通天文历数和黄老之学,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黄子笃信黄老之术,曾与辕固生争论桀纣汤武之事于汉景帝前。
ⅰ而西汉武帝当时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止诸家之学,但司马谈于诸家之学,却无所不窥,并且有独特的见解和分析,对于道家思想推崇备至。
自然司马迁也受其父影响,而且司马谈为了培养儿子,司马迁自幼就熟读各种书籍,二十岁时开始了游历的生活,真正达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史记》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也就不奇怪了。
这些就铸成了《史记》的精神内涵,虽然在这之后,其中也有很多人批判争论的焦点,但也没有阻止到《史记》的传播和接受。
杨恽为传播太史公书之始。
《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云:“迁既死后,其书稍出。
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ⅱ又《汉书》卷六十六杨敞附杨恽传云:“恽母司马迁女也。
恽始读外祖太史记,颇为春秋。
”ⅲ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当时有两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
“藏之名山”就是藏之于家,太史公卒后,正本当在家中,副本当存在汉廷天禄阁或石渠阁。
陈直根据史料认为《史记》开始在社会上并不流传,仅仅限于朝廷官员和杨氏后人。
成帝时,东平思王来朝上疏求诸子及《史记》,而朝廷因为《史记》“有战国从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诸侯王”,ⅳ不愿赐与。
史记导读论文_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赵国没落之始摘要:赵国地处太行山附近,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国力日渐强盛,其军力为东方六国之首,抵抗秦近百余年,而互有胜负。
期间能臣、健将、义士、名儒相约辈出。
战国四大将军,秦赵平分秋色。
然而自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大衰。
邯郸之战,赵国国都被围,几近投降。
可以说,长平之战是赵国没落之始。
关键词:赵国长平之战没落之始一、赵国之强盛赵国祖先造父为周穆王养马,后赐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其孙赵衰事晋公子重耳,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
自赵衰以下至赵籍(赵烈侯)这期间,晋国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智氏,先后被灭,为赵、魏、韩三家所瓜分,晋哀公死后,晋国剩余国土继续为三家所瓜分。
赵北有代,南并智氏,为三家最强,周威烈王始命赵籍为侯(前403年)。
赵武灵王在位时期进行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
“胡服骑射”政策,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国力大强。
赵于东北攻灭了中山国,西北打败了林胡、娄烦。
北辟了云中、雁门、代三郡,筑长城。
前284年齐国吞并宋后妄自尊大,遭到列国一致反对,燕、赵、秦、魏、韩五国拜乐毅为将,大破齐国。
遭到五国讨伐的沉重打击,齐国虽然勉强复国但实力极大衰落,从此一蹶不振。
在东方挫败了最大的竞争对手齐国,同时赵武灵王进行的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建立起中国第一支制式骑兵部队,一跃成为关东六国之首,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
赵武灵王薨后,赵惠文王继位。
期间赵国名将名相辈出,数败秦军。
于渑池与秦盟会后,趁秦攻楚的机会出击关东,夺取齐的高唐,又遍击关东诸国,夺取土地。
一时在关东声威无两,直至因上党郡归属问题导致的长平之战。
《史记》论文

《史记》论文结合《报任安书》重读《史记》,我又了解了许多。
司马迁为李陵的投降而辩解,最终皇帝听了狱官的意见,将司马迁施以宫刑。
在狱中,司马迁想了许多,他在书中表露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的生死观。
他说明自己没有自杀的原因是“恨私心有所不尽”。
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理在心底,重在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2019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业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正是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他才能继续坚持下去,没有了责任感,任何事情都无法很好完成。
在《报任安书》中,他也说明了自己成书《史记》的原因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认为自杀的后果是“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
”他确实非常杰出,完成了这两项使命而“成史家之言”。
他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史记》中的人物描绘得十分生动,这其中也表露了司马迁的心声。
《报任安书》中的一句说得好:“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
”这句话充分表明他写在书中的这些人都是非同寻常的人。
陈涉是组织起义军反抗暴秦的人,虽然失败了,但是司马迁将他列为“世家”以此彰显他的功劳。
在刺客列传中,虽然豫让、荆轲都刺杀失败了,但是司马迁坚持为他们作传,正是因为他们都是非同寻常的人。
尽管他们死了,但是他们死的“重于泰山”。
“士为知己用,女为说己容。
”在《史记》中许多谋士都因君主的怀疑和猜测而离开了先前的君主。
司马迁也因为自己内心的悲愤和痛苦,在《报任安书》中表达了对汉武帝的刚愎自用不无微词,发出了“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隽哉”的感叹。
表明自己怀才不遇,认为武帝只把他看成一般人对待。
在《史记》中,人物的对话、神态都包含了他的见解。
在记述故事中,经常有“太史公曰”的字眼,话中常饱含司马迁的内心真情,也是为自身在鸣不平。
关于史记的论文1500字

关于史记的论文1500字篇一:史记论文《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
《史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由司马迁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馀字,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
“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
《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先生大概是从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两个方面来评价的。
“史家之绝唱”是指其历史价值,“无韵之离骚”乃指《史记》的文学价值。
“史家之绝唱”的评价已是颇高。
“绝唱”二字是为绝前而后未出,也就是唯一。
不仅是因为《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这种题材。
大凡读史之人,都会有相似体会:历史不可究,因而具有时过境迁的不可辨认性。
写史咏史的文献篇目虽多,对于历史的记录大多难以避免其要么晦涩难懂,要么枯燥乏味。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
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
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
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
《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
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
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
”“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史记》史料价值论文《汉书》史料价值论文

《史记》史料价值论文《汉书》史料价值论文摘要: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史记·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纪》可以看出,《汉书》比《史记》的尊崇汉朝的程度较深。
这是由于司马迁和班固的家庭出身,写作性质与目的,所用材料与写作风格不同。
班固的《汉书》是官修史书,为统治者服务,必然有所忌讳,无法像司马迁一样就事论事,批判求实。
可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否定《汉书》的价值所在。
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著作,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
在当代随着我国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史记》和《汉书》的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多。
其中包括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两书中的相同人物刻画的角度,司马迁和班固的经历对比等诸方面对《史记》和《汉书》进行对比,而从尊崇汉朝的程度而言,《汉书》比《史记》更深。
下文从《史记·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纪》的文字处理,对刘邦的描写,以及影响马班的尊崇汉朝程度的原因等方面,加以论证《汉书》比《史记》尊崇汉朝的程度更深。
一、两书中对刘邦的称谓不同在班固的《汉书·高帝纪》中,对刘邦的称谓多用敬称,用“高祖”一词39次[7],“帝”一词7次,“上”一词75次,显得非常地统一而且恭敬有礼。
司马迁的《史记》则不然。
虽然在《史记·高祖本纪》中也有称刘邦为“高祖”的,可是在记载刘邦自起义到称沛公之间的事情时,是称刘邦为“刘季”,《高祖本纪》中用了“刘季”14次[7]。
季是刘邦的排行,司马迁用刘邦的排行来取代其名。
仅从这一点看,司马迁与班固的毕恭毕敬有很大的不同,体现出的尊崇汉朝的程度较弱。
二、班固为维护刘邦形象,在《高帝纪》中有意删改在《汉书·高帝纪》中可以看到对于一些不利于高祖形象的事情,班固有意删改内容。
例如鸿门宴一事,在《史记·高祖本纪》曾记载:范增对项羽说,如果今日让刘邦活着回去,以后项羽军中人必定成为他的俘虏。
“对于这样重要的一件事情,司马迁用了1500字来描绘,可以说刻画得十分精彩。
史记论文

《史记》的治国思想和写作特色探究李晶晶贸易经济一班最早接触到《史记》是高中时学习了一篇《报任安书》的文章,这篇文章就出自《史记》,它的语言因为距离现代年代久远,有些句子晦涩难懂,这反而吸引了我的兴趣,于是反反复复把这篇文章研究了几遍,感叹作者文字犀利、言辞灼灼的同时,也从中找到了作者想要写史记的原因,这让我对司马迁佩服至极。
他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身受耻辱的刑罚,但身残志坚,挥动笔墨抒发自己的志向,想成为“倜傥非常之人”想“成一家之言”,他的精神凝成了一股动力,催促着我急切的打开《史记》这本书,在他的笔墨里探个究竟。
《史记》是一座历史的图书馆,它详尽地记载着那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医学、天文学等的成就,窥一斑可见全豹。
繁荣的唐朝、残暴的秦始皇、崇武的汉武帝等等,皇宫的奇珍异宝,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硝烟、汉武帝挥兵抗击匈奴的战争场面。
有的看着令人心旷神怡、有的看着令人神情紧张、有的看着却又令人无可奈何……这本书抒发了作者自己独到的治国观念,即:仁政、知人善用、德。
这一政治观念,将儒家思想概括的更为简练,更适用于统治者治国安邦。
作者对于刘邦、项羽两位帝王的记述我认为最能体现作者的治国思想。
在《高祖本纪》中提到高祖刘邦“仁而爱人,喜施”,路过沛县的时候,给父老乡亲置酒宴,相坐而谈。
《项羽本纪》写项羽“攻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于是楚军夜击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遂北烧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成全了刘邦。
虽然作者对于失败者项羽存有敬畏,但也承认项羽违背了“仁政”的治国思想,最终自刎于乌江河畔。
引用贾谊《过秦论》中得出秦灭亡的原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在知人善用这方面,两位帝王有着极大的差别。
高祖刘邦在胜利酒宴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高祖能把贤人拉拢到自己身边,为自己所用。
史记论文1000字

史记论文1000字我从初中开始读《史记》,直到如今,床头总还是摆放着这本书,虽然读了不下五遍,却仍然觉得,《史记》所蕴含的知识还远远不止我所理解的。
在中国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礼貌古国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们留给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文典籍。
其中,满天星辰中,《史记》是最为璀璨,最熠熠生辉的一颗。
细细品读完《史记》,能够是人感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
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最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为引人深思。
在司马迁笔下,有多少英雄以他们的汗与血,情与志来尽忠书写“精忠报国”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受命大厦将倾时,壮志未酬咸阳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卫青霍去病漠北决战,扬大汉雄风。
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已退色成书页发黄的史书,窸窣作响。
而就是这书页轻微的翻动之间,那精神的钟鸣绵延至今。
声声清晰,声声震撼,余音袅袅,激荡心间。
钱学森粪土万户侯,弃洋归根,献身航天;邓稼先隐姓戈壁滩,呕心沥血,新捐国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苍生皆得饱。
史记论文

浅谈《史记》的悲剧意蕴摘要:《史记》,这本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文化沉淀,除其在体例、内容方面的成就引人注意外,其深厚的悲剧意蕴也会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它张扬了主体的悲剧精神,彻悟了人生的悲剧意识,揭示了历史人物悲剧命运的文化根源,凸显了悲剧意蕴的震撼力。
深邃的悲剧意蕴是《史记》作为史学和文学巨著魅力永恒不可复写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悲剧意蕴正文:在初、高中时期,曾对《史记》中的一些文章进行过了解、学习,时至今日,总忘不了楚大夫汨罗江畔苍凉的控诉,总忘不了项羽垓下之围时霸王别姬的悲歌,总忘不了易水之滨“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总忘不了韩信功成之后一句“我固当烹”的愤慨与悲凉……一幕幕鲜活上演的悲剧,一个个淹没于历史洪流的英雄,为我们讲述着千百年不能磨灭的历史传奇。
所以,《史记》既是一部人的历史,也是一部悲剧的历史。
它蕴含着深厚的悲剧意蕴。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记录了我国自有文字以来的三千余年的历史。
这三千年的英雄史,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司马迁赋予笔下的人物以英雄的色彩,使之生于一世,轰轰烈烈;但同时,又在这些英雄的身上浓饰了悲剧的色彩,为他们的死,铺就了慷慨悲壮的气氛。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述写人物的作品有一百一十二篇,其中竟有八十篇塑造悲剧形象,计有悲剧人物一百二十多位,这是史无前例的,也是《史记》所独有的,它形成了整部书一种悲剧史诗的效果。
一、张扬主体的悲剧精神《史记》是悲剧性的。
从根本上说,《史记》的悲剧性不仅在于司马迁个人不幸遭遇的悲剧,以及其他历史人物被毁灭的悲剧,而更在于司马迁所追求的文化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
一部卷帙浩繁的《史记》根本上就是以捍卫文化理想,追求人生价值和人格尊严为内质的、张扬悲剧精神的生动载体。
处在忍辱负重条件下的司马迁写出的《史记》不是对人生的叹息,而是对人生悲剧命运悲壮、绝望抗争的颂歌。
《史记》的悲剧性中最令人震撼的是蕴涵于其中的怨而且怒的激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史记的悲剧文化
《史记》是一个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是一部悲剧故事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详尽地记录和总结了汉武帝以前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价值。
同时它也是一部文学巨著,作者司马迁独具风格的记事写人所展现的浓烈而深沉、高亢悲壮的悲剧情结,给人们以强烈的震撼和无尽的喟叹。
而要谈其内涵,首先就得从人物说起。
对于《史记》的诸多悲剧人物,概括地说,大致可以分以下两类:
一些在历史上抒写辉煌功业的人物,他们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顶峰,却因为自身性格或社会现实等的影响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如齐桓公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声威显赫,笑傲群雄。
一待霸业已定,便觉忠言逆耳,大用奸佞小人,至“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
及桓公座,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六十切日,尸虫出于户”。
结局不可谓不悲惨!又像商鞅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使秦国空前富强,为日后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遭到了秦国宗室贵戚的反对,最终在孝公死后车裂而死,族灭全家。
历史的先驱者落得如此下场,实在让人叹惋。
再次就是其情节,《史记》中描写的故事情节叙述人物的悲剧性行动,营造悲剧氛围并揭示人物苦难的、毁灭性的结局,如人物的被杀、自杀或遭受痛苦或意愿未能实现等诸如此类的情况,渲染悲剧的气氛,揭示悲剧深沉的内涵。
这些悲剧性故事情节贯穿着人物的悲剧命运。
如《刺客列传》中的荆轲秦庭行刺,身被八创还“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最后壮烈身死;聂政“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尤其悲壮;郭解尚侠重义,到处为人排解纠纷,最后竟以大逆无道的罪名被杀害……
悲剧性故事情节渲染了悲剧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悲剧色彩。
如写霸王别姬: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再如《荆轲列传》中写易水送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在这样浓烈的气氛中,再让人物自己作一首歌,而歌辞又是那样的悲壮,真是推波助澜,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悲剧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最后再说其最为重要的悲剧精神。
“悲剧感和悲剧精神表现为一种英勇抗争,坚忍不拔的意志,一种悲壮的激情。
”对命运、对时代、对困境的抗争,就是《史记》中悲剧人物展现的鲜明的悲剧精神和悲剧意义。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都有着顽强的抗争意识,他们超越了生死,有着崇高的道义和坚强的勇气,总之一句话,他们都充分表现出了人生的价值。
因此,他们的死在后人看来是值得的。
陈胜、项羽等胸怀大志,有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不断为着理想奋进,虽其思想带有某种局限性而失败,但他们英勇不屈、积极向上的气概无疑鼓舞人,使人振奋;商鞅、吴起对历史作过重大贡献而落得悲凉的结局展示了生命的崇高价值;屈原宁死不屈,爱国忠君,崇高的责任使命感为人感慨……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史记》浓郁的悲剧色彩不仅仅是历史的展现,更是形成了一种文化,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而《史记》也凭借着这种悲壮的风格,在古代文学史上竖
起了一座坚实的丰碑!
参考文献:
【1】王松江.悲剧人性与悲剧人生
【2】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