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史记》中的“和谐”思想

合集下载

《史记》中的历史观与政治思想

《史记》中的历史观与政治思想

史记中的历史观与政治思想简介《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由司马迁撰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为古代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记》不仅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也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历史观与政治思想。

本文将探讨《史记》中所体现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

一、历史观1. 历史发展的周期性在《史记》中,司马迁认为历史发展具有循环往复的规律。

“盛衰之道,一也。

”他通过对历代兴衰起伏的描写,强调了王朝更替、盛衰兴衰的必然性。

2. 历代人物形象塑造司马迁注重对历代人物形象塑造,并从他们身上寻找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和领导才能。

他以正面、负面、雄辩和深刻等多种方式描绘各类人物。

通过这些描述,《史记》反映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推崇以及对奸佞之徒的痛心疾首。

3. 历史上的英雄与奸臣《史记》中对历史上的英雄和奸臣进行了深刻剖析。

司马迁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述,揭示了君主与臣下、忠义与奸诈之间的复杂关系。

他认为,在历史长河中,勇者和智者能够让天下得以安定,而奸臣则给国家带来灾难。

二、政治思想1. 君主专制与民众利益《史记》中明确反映了作者支持君主专制的政治观点。

司马迁认为唯有一个强大而明智的君主才能统一天下、维护社会秩序,并实现百姓安居乐业。

2. 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在政治思想方面,《史记》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

司马迁认为只有通过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建设,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3. 教化与审时度势司马迁在《史记》中还强调了教化与审时度势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主应当以德治国,善于通过教育和启发来改造人民。

同时,在面对时局的变化时,君主也应当灵活调整策略,思考和决策。

结论《史记》是司马迁杰出的历史著作,记录了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其中所蕴含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循环发展的历史观、对英雄和奸臣的描写以及支持君主专制等政治思想都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见解和价值取向。

阅读《史记》,不仅可以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规律,也能够得到司马迁在政治上的智慧启示。

《史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史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史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第一篇:《史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读书有感简叙《史记》思想内容上的特色贵阳图书馆任瑞羾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这部书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总结了我国民族三千年发展的历史。

共一百三十篇:“本纪”十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一些重要事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是记叙诸候王国和辅汉功臣。

“列传”是一般人物传记。

在这五类中,除“列传”中有许多篇具有很高的传记文学价值外,还有一些“本纪”和“世家”也是杰出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写了三千年的历史,详细记载的却是从战国时代起,特别是汉初的时代。

它所写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

在《平准书》里,叙述了汉武帝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情形。

在《货殖列传》里,描写了当时各地生产和交易的现象。

在《礼书》、《乐书》等篇里,叙述了文化生活的某些方面。

在《大宛列传》和《西南夷列传》等篇里,叙述了邻近各国和民族的历史。

总之,从经济、政治、文化到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描绘。

这些作品有的是很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散文,能引人入胜。

但是,《史记》的最精彩的部分还不在于这些富有文学意味的论述文字,而在于一些描写得栩栩如生的人物传记。

《史记》里面的人物传记包括了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各式各样的人物。

它写了许多帝王将相,也写了刺客、游侠、和占卜的人。

它还写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失败的历史人物,等等。

《史记》写这些人物,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而是在几乎每个人物身上表现了作者的爱憎。

作者对这些人物的爱憎态度又是和作者的整个思想联系起来的。

在《史记》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样几个物点:首先,司马迁从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和批判的精神出发,对于封建帝王就持有和当时封建统治者不同的态度。

《史记》思想内涵分析总结

《史记》思想内涵分析总结

《史记》思想内涵分析总结《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所作的一部长篇史书,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著作。

它凝聚了司马迁深沉的观察力和忠诚的民族情感,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展示了宏大的历史画卷,体现了崇高的人文精神和报国之志。

首先,《史记》体现了司马迁对历史的客观分析和真实记录的追求。

司马迁致力于揭示历史真相,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表现。

他将历史视为一面镜子,通过镜子看到的不仅仅是事件本身,更多的是其中的道德背景和核心精神。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就谈到“史者,其文以字表意,口誉善恶,报怨效贤。

岂欲大人哉!”他希望通过记录历史,能够传达出一种崇高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追求善与美。

正因如此,司马迁才能以鲜明生动的文字,展现出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人物的多面性。

其次,《史记》彰显了司马迁的儒家思想。

司马迁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始终秉持着仁爱之心,关心民众疾苦,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报任安书》中,他写道:“有些甚终期于人而在天”。

这句话体现了司马迁思考人性和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

他认为,历史要服务于人类利益,最大程度地增进社会福祉。

在《史记》中,司马迁也对于时政进行了批评和建议,警示后人不应糟蹋先贤之智慧和历史的教训,要推崇仁政,实现社会和谐。

此外,《史记》还表达了司马迁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司马迁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

他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的斗争和社会力量的变化推动的,而不仅仅是由于英雄人物的作为。

在《太史公自序》中,他说:“人君之治,非一朝一夕之功也。

西北破羌,南征蛮夷,功诎万里,事难甚矣。

岂其窃有管、晏之智与。

”他以历史的发展证明了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的力量是无可抵挡的。

这种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使得《史记》成为一部具有启迪作用的历史著作。

总之,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伟大著作。

它注重揭示历史真相,追求历史的客观性;彰显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关心人类的福祉;同时也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强调社会力量的决定作用。

论司马迁《史记》中的“和谐”思想

论司马迁《史记》中的“和谐”思想

论司马迁《史记》中的“和谐”思想作者:王长顺来源:《理论导刊》2009年第09期摘要:“和谐”作为中国社会珍贵的思想传统和恒久的价值追求,它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

司马迁的《史记》中,也充分表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经济和谐、民族和谐”的“和谐”思想。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和谐思想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9-0111-04“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是中国社会珍贵的思想传统和恒久的价值追求,它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包含着古代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哲学智慧,“和谐社会”也成了理想的社会发展目标。

“它既是中国古代人对宇宙万物本质规律的一种深邃认识,同时也给人们指出了一个人道追求的理想目标,即只有保持完满的和谐,万事万物才能各得其所,并能呈现出理想的发展景象”[1]58史学家司马迁的伟大著作《史记》中,也充分地表现出了“和谐”思想和理论。

(一)司马迁《史记》的“和谐”思想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为“天人合一”,善待万物,节用财物。

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早在先秦时代,主张“天人合一”。

即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

所谓“合一”即指对立的统一,两方面相互依存。

“天人合一”主要讲的就是人与自然合一,即人可以认识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不应该破坏自然,一味地向自然索取。

即人与自然界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不可分割的。

其经典论述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强调人类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并把它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

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

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

儒、佛、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是一致的。

详述史记中的思想解放与启示

详述史记中的思想解放与启示

详述史记中的思想解放与启示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由司马迁所著,记录了从夏朝到西汉的历史。

作为一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史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思想解放与启示。

首先,史记展现了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十分僵化,人们普遍接受传统的权威观念和价值观念。

然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大胆地提出了“帝王之道,就在于治理百姓”的思想,突破了传统的封建观念。

他强调了君主的责任是为了百姓的利益而统治,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这种思想解放对于当时的社会是一种重要的启示,为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史记中的历史观念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司马迁在史记中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决策提供参考。

他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循环,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可以预测未来的走向。

这种历史观念启示我们要重视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辙。

史记中还体现了对个体的关注与尊重。

在古代中国,个人的命运往往受到社会阶层和家族的束缚,个体的力量被压制。

然而,史记中的一些故事展现了个体的奋斗和价值。

比如《太史公自序》中的司马迁自述了他为了完成史书的写作而经历的艰辛,他的坚持和努力使得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

这种对个体的关注与尊重给我们带来了思考,我们应该重视每个人的价值和潜力,不被社会的桎梏所束缚。

史记中还涉及到了对权力的思考。

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展现了权力对人性的影响。

他揭示了权力的腐败和滥用,同时也展现了一些君主的明智和善政。

这种对权力的思考使我们认识到权力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启示我们要警惕权力的滥用,并提倡公正和廉洁的治理。

最后,史记中的思想解放与启示也体现在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上。

在史记中,司马迁广泛收集了各个地区的历史资料,展现了中国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这种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启示我们要保护和传承各个地方的文化遗产,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

论《史记》中积极人生态度的思想

论《史记》中积极人生态度的思想
太史公有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司马迁要“通古今之变”的实质,是从历史变迁中探索人的能动性,揭示人的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历史发展,社会治乱的规律。司马迁在很大程度上是接受儒家出世的思想的,因对于人生追求怎样的生活态度方面,史记中所宣扬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史记》中也体现出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司马迁在《史记》中批评了当时所谓占星术、望气术、鬼神之传、相信迷信神仙的思想,司马迁在《封禅书》中写到“八海求神仙,终无有 ”。司马迁的自序中这样写道,“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入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史记中强调朴素唯物主义和对“天命观”怀疑及否认的同时也肯定了人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由这些主导思想的驱使,《史记》中体现出对待人生的积极奋斗的思想。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提到“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这句话表现了司马迁对生死的评价,而对这句话意义的理解长期以来都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一种是偏向于解释为勇者往往不能为节义而死,怯懦的人在义理的感召下,反而能为义舍生。另一种恰恰相反,认为真正的勇者不是会激于意气而死的人,而怯懦的人因为一时的血气之勇也会慷慨赴死。对这句话的不同解释就会影响到对司马迁生死观的理解。司马迁推崇有价值的死,所以对于那些只是单纯的因为一时困辱而轻易放弃生命的人,司马迁决不认同,认为这样的死毫无价值,也算不上是真正的勇者。在他看来,生命是可贵的,不应该轻易放弃,但如果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也不应贪图生存而畏惧死亡。真正的勇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常会经历各种困境,需要忍受各种折磨,有时还会给人以贪生怕死的错觉。但只有慎重对待生死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机会实现。所以在《季布栾布列传》中司马迁说道:“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因此在《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才会对伍子胥不吝赞赏,“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就此哉?”有时候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困难的不是选择死,而是选择生。

中国古代文学和谐思想浅析

中国古代文学和谐思想浅析

中国古代文学和谐思想浅析中国古代文学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内涵,可谓是一座宝库。

其中充满着对和谐的思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的文化承载着悠久文化传承历史的重要原因。

这里,我们来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和谐思想。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注重“和”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人们强调“和”,也就是和谐。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将和谐作为其中精华,把和谐作为价值追求的方向。

例如,《诗经》里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象征,借此显示出古代文化强调“五音不和,五色不和”,这就是古人思考和谐之道的体现。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中游离于物欲和理智之间的“梦想”思想。

在古代,人们把梦想作为一种思想,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一种和谐的思想,可以说是对现实的寄寓和安慰。

例如,《梦游仙境记》中,鲁班及其他英雄人物在梦境中自由飞翔,从而体现出古人对仙境之憧憬。

再次,中国古代文学中强调“仁”的思想。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着仁义礼智信这四大价值观,这就是古代文学对和谐的思考的体现。

例如,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到阴关立定,以拒绝秦攻克中原,这就是古代文学中“仁”的思想的体现。

最后,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探讨了“忠”的思想。

“忠”在古代文学中一直都是一个特殊的话题,是一种“完美”的道德意识。

例如,《水浒传》中,宋江等人为了拯救百姓而逆天顶抗,他们对国家和百姓的忠心不亚于英雄,这就是古代文学中“忠”的思想的体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和谐思想深入人心,在古代文学中体现出各种如“和”、“梦想”、“仁”、“忠”等思想。

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我们向着和谐社会的追求具有着重要的参照意义。

史记中的历史思想与哲学思考

史记中的历史思想与哲学思考

史记中的历史思想与哲学思考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东方文化中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史书。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史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关于历史思想与哲学思考的心得体会。

首先,史记中的历史思想体现了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

在史记中,司马迁力求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并通过多方面的考证和材料收集,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他强调史书应该是“实录实事”,不偏不倚地反映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这种历史思想体现了古代文化对历史真实性的高度重视,也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其次,史记中的历史思想强调了历史的教育功能。

司马迁认为,历史是人们认识社会、了解人类行为规律的重要途径。

他通过史书的编纂和撰写,试图通过历史的教育功能来启迪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他认为,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人们可以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避免重复历史的错误,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历史思想与哲学思考的结合,使史记成为了一部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教育意义的著作。

史记中的历史思想还体现了对人类命运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

司马迁在史记中深入思考了人类的命运和历史的变迁,试图从历史中寻找普遍的规律和道理。

他关注人类社会的兴衰和国家的命运,探讨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动因和原因。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思考,如“兴必有义,衰必有因”、“古今之志不异,变者在人”等。

这些历史思想的探索,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命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史记中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考。

司马迁在史记中运用了大量的哲学观念和思想方法,如道德、伦理、政治哲学等,来解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行为。

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品德和行为的评价,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性、道德和伦理的思考。

他关注人类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试图通过历史的反思来探索人类的精神世界和道德观念。

这种哲学思考的融入,使史记成为了一部不仅有历史价值,还有哲学深度的文化经典。

总的来说,史记中的历史思想与哲学思考体现了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历史的教育功能的重视、人类命运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以及丰富的哲学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史记》中的“和谐”思想
学院:
专业:
年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二零一年五月二十日
《史记》中的“和谐”思想
摘要: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很多能够充分表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经济和谐、民族和谐”的“和谐”思想的内容。

“和谐”作为中国社会珍贵的思想传统和恒久的价值追求,它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

关键词: 《史记》;和谐思想;司马迁;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是中国社会珍贵的思想传统和恒久的价值追求,它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包含着古代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哲学智慧,“和谐社会”也成了理想的社会发展目标。

[1]58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也充分地表现出了“和谐”思想和理论。

司马迁《史记》的“和谐”思想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为“天人合一”。

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早在先秦时代,主张“天人合一”。

即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

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

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

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

但对其经典论述则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强调人类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并把它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儒、佛、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是一致的。

因此,“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的人文精神。

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史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还体现在要节用自然之物。

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记载,“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黄帝“节用水火材物”。

在《孝文本纪》中记载,孝文帝“保护山川无改”,驾崩前告诫臣子,为自己修陵墓时,“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


《史记》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也体现在顺应天时,按自然规律去耕种务作。

在《五帝本纪》中,黄帝“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这是说黄帝顺天地阴阳四时之纪。

这说的是要顺自然之道。

司马迁《史记》“和谐”思想还体现为人与社会的和谐,表现为“以德治国”“仁政”“礼乐之治”。

人与社会的和谐主要包括政治和谐、经济和谐和文化和谐。

政治和谐是指在处理统治者和人民的关系时,就像孔子说的,“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大学》)意思是说,人民有伟大的力量,执政者应该懂得敬畏人民的意志,把人民视为安邦立国的根本。

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夏书·王子之歌》)的民本思想。

因此,统治阶级只有行“王道”才能“保民而王”。

行“王道”
的核心,即在于“以德治国”与“以仁施政。

”(朱熹《孟子集注》)。

司马迁提倡德治,他在《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中,都从历史上的成败来说明“德治”的必要性。

是否实行“德治”,成为司马迁评论历史,评论现实的根本出发点。

司马迁首先强调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以德治国”,就要“以民为本”。

因此,司马迁的社会和谐思想也表现为“以民为本”。

孟子以帝王之师的身份教导统治者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离娄上》)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充分表明了这一思想。

在《周本纪》中,记载古公的主张和态度,“有民立君,将以利之。

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

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

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子,予不忍为。

司马迁提倡德治,并不绝对反对法治。

《循吏列传》中说:“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

”其中“导民”,实际上是强调教化,崇尚德治。

他还说:“法令者治之具,而非治清浊之源也。

”(《史记·酷吏列传》)其赞赏的当是德治与法治的结合。

从汉兴到武帝即位的七十多年之间的“约法省禁”,“国家无事”,司马迁对此倍加称赞。

司马迁认为,实现社会“和谐”之途径和方式,乃是实施礼乐之治。

“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

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

(《乐书》)说:“三年不为礼,礼必废;三年不为乐,乐必坏。

”(《封禅书》)。

司马迁的和谐社会目标,突出百姓平安。

在表现商鞅变法之后的和谐景象时,他写道:“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君列传》)在《五帝本纪》中说:“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

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

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

司马迁《史记》的“和谐”思想还包括着民族和谐,体现为“民族统一”“协和万邦”。

司马迁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华夏周边各民族都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司马迁撰《史记》从上古写到当世,从体例到内容,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用他的《史记》为上古以来至当世的大一统政治和大一统思想作了全面的反映和总结。

据学者统计,“一统”一词作为国家统一的意思,在《史记》中出现过6次,他在称赞秦统一时说:“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史记·秦始皇本纪》)在《吴太伯世家》中,他说:“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勾吴兄弟也。

”他还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史记·楚世家》)司马迁的这些表述,说明不仅中原诸侯列国,而且周边各民族始祖,都可溯源为黄帝子孙。

这就是司马迁的大一统的历史观与民族统一历史观。

司马迁的这些论述乃是有意识采用传说,用作他民族统一思想的历史依据和
理论。

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五帝三王是一家,都是黄帝的子孙,那便完全是人为,”目的是“为消除各种民族的畛域起见所生出的大一统的要求。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