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论文
《史记》在汉代传播与接收论文

《史记》在汉代的传播与接收摘要:本文由《文心雕龙·史传》引发对《史记》在汉代传播接受情况的论述,《史记》由于其特殊的思想内涵在汉代的传播过程中显得极为艰难,但是即便是增删后的《史记》也无法遮盖它原有的光辉,文章从史学和文学两个角度分别阐述《史记》在汉代的传播与接受状况,进而显现出《史记》特有的历史魅力。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体制实录发愤著书1 概述《史记》的写作开始于公元前一零四年,到公元前九一年才完成。
这部书上起传说时代的五帝,下迄汉武帝,始创纪传体的历史写法。
司马迁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史记》也有了不同于那个时代的思想特点,当然这也离不开司马迁家庭教育的熏陶。
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史官,精通天文历数和黄老之学,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黄子笃信黄老之术,曾与辕固生争论桀纣汤武之事于汉景帝前。
ⅰ而西汉武帝当时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止诸家之学,但司马谈于诸家之学,却无所不窥,并且有独特的见解和分析,对于道家思想推崇备至。
自然司马迁也受其父影响,而且司马谈为了培养儿子,司马迁自幼就熟读各种书籍,二十岁时开始了游历的生活,真正达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史记》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也就不奇怪了。
这些就铸成了《史记》的精神内涵,虽然在这之后,其中也有很多人批判争论的焦点,但也没有阻止到《史记》的传播和接受。
杨恽为传播太史公书之始。
《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云:“迁既死后,其书稍出。
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ⅱ又《汉书》卷六十六杨敞附杨恽传云:“恽母司马迁女也。
恽始读外祖太史记,颇为春秋。
”ⅲ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当时有两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
“藏之名山”就是藏之于家,太史公卒后,正本当在家中,副本当存在汉廷天禄阁或石渠阁。
陈直根据史料认为《史记》开始在社会上并不流传,仅仅限于朝廷官员和杨氏后人。
成帝时,东平思王来朝上疏求诸子及《史记》,而朝廷因为《史记》“有战国从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诸侯王”,ⅳ不愿赐与。
《史记》论文

《史记》论文结合《报任安书》重读《史记》,我又了解了许多。
司马迁为李陵的投降而辩解,最终皇帝听了狱官的意见,将司马迁施以宫刑。
在狱中,司马迁想了许多,他在书中表露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的生死观。
他说明自己没有自杀的原因是“恨私心有所不尽”。
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理在心底,重在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2019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业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正是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他才能继续坚持下去,没有了责任感,任何事情都无法很好完成。
在《报任安书》中,他也说明了自己成书《史记》的原因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认为自杀的后果是“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
”他确实非常杰出,完成了这两项使命而“成史家之言”。
他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史记》中的人物描绘得十分生动,这其中也表露了司马迁的心声。
《报任安书》中的一句说得好:“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
”这句话充分表明他写在书中的这些人都是非同寻常的人。
陈涉是组织起义军反抗暴秦的人,虽然失败了,但是司马迁将他列为“世家”以此彰显他的功劳。
在刺客列传中,虽然豫让、荆轲都刺杀失败了,但是司马迁坚持为他们作传,正是因为他们都是非同寻常的人。
尽管他们死了,但是他们死的“重于泰山”。
“士为知己用,女为说己容。
”在《史记》中许多谋士都因君主的怀疑和猜测而离开了先前的君主。
司马迁也因为自己内心的悲愤和痛苦,在《报任安书》中表达了对汉武帝的刚愎自用不无微词,发出了“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隽哉”的感叹。
表明自己怀才不遇,认为武帝只把他看成一般人对待。
在《史记》中,人物的对话、神态都包含了他的见解。
在记述故事中,经常有“太史公曰”的字眼,话中常饱含司马迁的内心真情,也是为自身在鸣不平。
史记论文

论史记的悲剧文化《史记》是一个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是一部悲剧故事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详尽地记录和总结了汉武帝以前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价值。
同时它也是一部文学巨著,作者司马迁独具风格的记事写人所展现的浓烈而深沉、高亢悲壮的悲剧情结,给人们以强烈的震撼和无尽的喟叹。
而要谈其内涵,首先就得从人物说起。
对于《史记》的诸多悲剧人物,概括地说,大致可以分以下两类:一些在历史上抒写辉煌功业的人物,他们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顶峰,却因为自身性格或社会现实等的影响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如齐桓公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声威显赫,笑傲群雄。
一待霸业已定,便觉忠言逆耳,大用奸佞小人,至“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
及桓公座,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六十切日,尸虫出于户”。
结局不可谓不悲惨!又像商鞅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使秦国空前富强,为日后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遭到了秦国宗室贵戚的反对,最终在孝公死后车裂而死,族灭全家。
历史的先驱者落得如此下场,实在让人叹惋。
再次就是其情节,《史记》中描写的故事情节叙述人物的悲剧性行动,营造悲剧氛围并揭示人物苦难的、毁灭性的结局,如人物的被杀、自杀或遭受痛苦或意愿未能实现等诸如此类的情况,渲染悲剧的气氛,揭示悲剧深沉的内涵。
这些悲剧性故事情节贯穿着人物的悲剧命运。
如《刺客列传》中的荆轲秦庭行刺,身被八创还“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最后壮烈身死;聂政“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尤其悲壮;郭解尚侠重义,到处为人排解纠纷,最后竟以大逆无道的罪名被杀害……悲剧性故事情节渲染了悲剧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悲剧色彩。
如写霸王别姬: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再如《荆轲列传》中写易水送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在这样浓烈的气氛中,再让人物自己作一首歌,而歌辞又是那样的悲壮,真是推波助澜,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悲剧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汉语言文学-浅析《史记》中的刺客形象论文

摘要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向我们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位刺客以及他们的传奇刺杀事迹。
而司马迁是目前唯一一位将刺客独立成篇以载入史册的史官,因此,《史记·刺客列传》堪称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
司马迁将这些刺客的生平事迹都收录于刺客列传中。
作为刺客他们拥有着许多相似的形象特征与性格特点。
本文以《史记》中记载的刺客形象为基础,着重分析他们的形象特征,并简单概述在这些刺客形象所表现的精神内涵以及他们对后世文学创作等领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史记》;刺客形象;精神内涵;abstractSima qian's historical records of assassins tells us about several assassin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ir legendary assassinations. Sima qian is the only historian who has recorded the assassin as an independent part of history. Therefore,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assassins is unprecedented and unique. Sima qian collected the lives of these assassins in their biographies. As assassins they have many similar 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Based on the images of assassins recorded in shiji,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ir 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briefly summarizes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these images and their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literary creation of later generations.Keywords:Shih Chi;Image of Assassins;spiritual connotation;目录一、引言 (1)二、《史记》中刺客形象的主要特征 (1)(一)落魄失志 (1)(二)勇猛无畏 (2)(三)重情尚义 (3)(四)轻身好名 (5)三、《史记》中刺客形象的精神内涵 (6)(一)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 (6)(二)不畏强权的反抗精神 (7)(三)舍身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8)四、《史记》中刺客形象的由来与形成 (8)(一)时代因素 (8)(二)地域因素 (9)(三)个人因素 (10)五、《史记》中刺客形象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10)(一)文学地位 (10)(二)后世影响 (11)六、结语 (11)注文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浅析《史记》中的刺客形象一、引言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向我们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位刺客的传奇事迹。
《史记》史料价值论文《汉书》史料价值论文

《史记》史料价值论文《汉书》史料价值论文摘要: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史记·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纪》可以看出,《汉书》比《史记》的尊崇汉朝的程度较深。
这是由于司马迁和班固的家庭出身,写作性质与目的,所用材料与写作风格不同。
班固的《汉书》是官修史书,为统治者服务,必然有所忌讳,无法像司马迁一样就事论事,批判求实。
可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否定《汉书》的价值所在。
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著作,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
在当代随着我国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史记》和《汉书》的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多。
其中包括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两书中的相同人物刻画的角度,司马迁和班固的经历对比等诸方面对《史记》和《汉书》进行对比,而从尊崇汉朝的程度而言,《汉书》比《史记》更深。
下文从《史记·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纪》的文字处理,对刘邦的描写,以及影响马班的尊崇汉朝程度的原因等方面,加以论证《汉书》比《史记》尊崇汉朝的程度更深。
一、两书中对刘邦的称谓不同在班固的《汉书·高帝纪》中,对刘邦的称谓多用敬称,用“高祖”一词39次[7],“帝”一词7次,“上”一词75次,显得非常地统一而且恭敬有礼。
司马迁的《史记》则不然。
虽然在《史记·高祖本纪》中也有称刘邦为“高祖”的,可是在记载刘邦自起义到称沛公之间的事情时,是称刘邦为“刘季”,《高祖本纪》中用了“刘季”14次[7]。
季是刘邦的排行,司马迁用刘邦的排行来取代其名。
仅从这一点看,司马迁与班固的毕恭毕敬有很大的不同,体现出的尊崇汉朝的程度较弱。
二、班固为维护刘邦形象,在《高帝纪》中有意删改在《汉书·高帝纪》中可以看到对于一些不利于高祖形象的事情,班固有意删改内容。
例如鸿门宴一事,在《史记·高祖本纪》曾记载:范增对项羽说,如果今日让刘邦活着回去,以后项羽军中人必定成为他的俘虏。
“对于这样重要的一件事情,司马迁用了1500字来描绘,可以说刻画得十分精彩。
史记论文

《史记》的治国思想和写作特色探究李晶晶贸易经济一班最早接触到《史记》是高中时学习了一篇《报任安书》的文章,这篇文章就出自《史记》,它的语言因为距离现代年代久远,有些句子晦涩难懂,这反而吸引了我的兴趣,于是反反复复把这篇文章研究了几遍,感叹作者文字犀利、言辞灼灼的同时,也从中找到了作者想要写史记的原因,这让我对司马迁佩服至极。
他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身受耻辱的刑罚,但身残志坚,挥动笔墨抒发自己的志向,想成为“倜傥非常之人”想“成一家之言”,他的精神凝成了一股动力,催促着我急切的打开《史记》这本书,在他的笔墨里探个究竟。
《史记》是一座历史的图书馆,它详尽地记载着那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医学、天文学等的成就,窥一斑可见全豹。
繁荣的唐朝、残暴的秦始皇、崇武的汉武帝等等,皇宫的奇珍异宝,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硝烟、汉武帝挥兵抗击匈奴的战争场面。
有的看着令人心旷神怡、有的看着令人神情紧张、有的看着却又令人无可奈何……这本书抒发了作者自己独到的治国观念,即:仁政、知人善用、德。
这一政治观念,将儒家思想概括的更为简练,更适用于统治者治国安邦。
作者对于刘邦、项羽两位帝王的记述我认为最能体现作者的治国思想。
在《高祖本纪》中提到高祖刘邦“仁而爱人,喜施”,路过沛县的时候,给父老乡亲置酒宴,相坐而谈。
《项羽本纪》写项羽“攻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于是楚军夜击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遂北烧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成全了刘邦。
虽然作者对于失败者项羽存有敬畏,但也承认项羽违背了“仁政”的治国思想,最终自刎于乌江河畔。
引用贾谊《过秦论》中得出秦灭亡的原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在知人善用这方面,两位帝王有着极大的差别。
高祖刘邦在胜利酒宴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高祖能把贤人拉拢到自己身边,为自己所用。
从《史记》看秦始皇的“暴政”及“暴君”形象毕业论文

从《史记》看秦始皇的“暴政”及“暴君”形象毕业论文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目录 (Ⅲ)引言 (1)一、秦始皇的“暴政” (1)1.政治上:“废先王之道”、“废五等之制” (1)2.经济上:“除井田之制”、“赋敛无度”、“穷奢极欲” (2)3.司法上:“刑罚酷虐”、“吏治刻深” (2)4.军事上:“暴兵露师” (3)5.思想文化上:“焚百家之言”、“灭四维而不张” (3)二、对“暴政”的辨析 (3)1.政治上理由的辨析 (3)2.经济上理由的辨析 (4)3.司法上理由的辨析 (6)4.军事上理由的辨析 (7)5.思想文化上理由的辨析 (7)三、秦始皇的历史事迹和相关评价 (8)1.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使“大一统”由思想学说变为政治现实 (8)2.建立了延续了两千余年中央集权的制度,极大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政治统一 (9)3.在经济上和思想文化上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巩固统一的措施 (9)结论 (10)注释 (11)参考文献 (13)致谢 (14)引言在中国的历代皇帝中,没有比秦始皇更为重要,同时也更富有争议的了。
在他之后的历史学家和政论家在对其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得出相左的结论。
有些学者将他看作是一个英雄,因为他为中国寻求政治统一的悠久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更多的学者则倾向于将其看成是一个暴君。
汉代的贾谊在《过秦论》中评价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
”[1]王莽说:“……秦为亡道,残灭诸侯以为郡县,欲擅天下之利,故二世而亡。
”[2]班固也说:“秦始皇即位三十九年,内平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暴骨长城之下,头颅相属于道,不一日而无兵。
由是山东之难兴,四方溃而逆秦。
”[3] 诸如此类的观点,在晋代的《吊秦始皇赋》、唐代的《贞观政要:卷八》、清代的《续资治通鉴:元纪》和著名学者陈登原的《国史旧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展现,恕不一一论述。
历代政论家和史学家之所以将他看作是一个“暴君”,除了秦王朝本身的短祚之外,主要是因为秦始皇在位期间借助暴力推行的一系列社会变革。
关于史记的论文1500字

关于史记的论文1500字篇一:史记论文《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
《史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由司马迁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馀字,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
“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
《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先生大概是从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两个方面来评价的。
“史家之绝唱”是指其历史价值,“无韵之离骚”乃指《史记》的文学价值。
“史家之绝唱”的评价已是颇高。
“绝唱”二字是为绝前而后未出,也就是唯一。
不仅是因为《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这种题材。
大凡读史之人,都会有相似体会:历史不可究,因而具有时过境迁的不可辨认性。
写史咏史的文献篇目虽多,对于历史的记录大多难以避免其要么晦涩难懂,要么枯燥乏味。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
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
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
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
《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
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
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
”“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的审美情趣与《史记》的悲剧精神《史记》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著述,基本概况不用多说,我们可以直接进入主题。
上周刚刚发生了汶川大地震,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界造成的重大悲剧,现在谈到悲剧性这样一个话题,似乎感觉得很沉重。
我们所说的悲剧性有三个层面,第一是现实生活中的悲剧,第二是文学艺术的悲剧,第三是民族精神的悲剧性。
三者同属于“悲剧家族”,彼此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
这里讲个人阅读《史记》中三个方面的体会:一是《史记》悲剧性形成的原因,二是司马迁的审美情趣,三是《史记》的悲剧精神。
管窥蠡测,提供与各位交流。
一、《史记》悲剧性形成的原因司马迁的《史记》形成悲剧性的原因,第一就是历史,真实的历史本身充满了悲剧性。
古代的神话传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已经奠定了悲剧精神。
这种悲剧精神不是悲哀、悲惨,而是奋斗,是一种激励奋斗的精神。
现实生活中充满悲剧,古往今来都有,有大自然造成的,也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这种斗争从古到今,改朝换代,都是流血的过程,产生过无数的悲剧。
司马迁的《史记》是写历史的,要尊重历史的真实。
对于历史的真实,用什么眼光去看?司马迁是用一种悲剧的视角、悲剧的眼光去看,把现实中的悲剧提升到美学的高度。
第二个原因是司马迁的人生悲剧。
司马迁遭受了宫刑,宫刑在司马迁看来是天下最大的耻辱。
司马迁受宫刑是很不公平的,这样一种亲身的经历,使他不得不冷眼看世界,用悲剧的眼光审视现实,加强了对悲剧性历史的认识。
第三个原因是司马迁的价值观和生死观,来源于儒道互补,吸取儒家对生死意义的重视和道家对生命存在的珍视。
自然造成的悲剧、社会造成的悲剧,都是和民族悲剧精神、美学艺术悲剧紧密相关的。
一周前在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大地震的灾难,这是人力不可抗拒的,人力不可抗拒的时候要不要抗拒?抗拒自然灾害本身就是一种悲剧精神。
恩格斯在《致裴·拉萨尔》的一封信里,谈到一个作品《济金根》,他说什么是悲剧?那就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什么是“时代的必然要求”?那就是时代要前进,要变革。
什么是“这个要求的不可能实现”?那就是对立的势力还相当强大,不允许前进和变革。
譬如商鞅变革、吴起变法、屈原改革楚国的政治等,他们代表着“时代的必然要求”,但受到强大的旧势力的干预和阻扰,改革变法不可能顺利实现。
一方面是不让你实现,另一方面是非实现不可,这种冲突是不可调和的,是悲剧性的冲突。
我认为恩格斯的这句话仅仅是针对《济金根》而言,仅仅是针对社会悲剧而言。
如果把它扩大一下,推论到性格悲剧,也就可以说是“性格的必然发展和这个发展的不可能允许存在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譬如项羽“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用暴力去经营天下,以暴易暴,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必然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
推论到命运悲剧,也就可以说是“命运的必然结局和这个结局的不可能被人接受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命运悲剧最有代表性的是古希腊的悲剧作品,比如说俄狄浦斯王,神的预言说他要杀父娶母,他尽力去避免,但是最终没能避免,杀了父,娶了母。
命运不可避免,人为尽力避免,在这个避免的过程中,在追查杀父娶母的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就是一种悲剧精神。
汶川大地震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目前的科学水平甚至还不能准确地预测,我们没有能力去限制它,把它摁住,不准它发生地震。
在掌握自然规律并征服自然之前,这是一种命运的必然结局。
但是这个结局不能被人接受,我们能不能够逆来顺受地去接受它?地震你就震吧,你震完了,谁死了就埋了吧,那不行!我们得全民动员,伸出援手去拯救,与自然和命运作顽强的抗争,这同样也是一种悲剧精神。
无论什么性质的悲剧,只有表现出顽强的抗争,才具有真正的悲剧精神。
《史记》悲剧精神形成的另一个原因,是司马迁的价值观和生死观。
我发表过一篇论文《司马迁儒道互补说》,认为司马迁的思想既有儒家成分,又有道家成分,用儒家批判道家,用道家批判儒家,将不合理的部分去掉之后,儒道融合,成一家之言,当然还吸收了其他思想。
儒道互补构成司马迁的价值观和生死观,进而形成悲剧精神。
司马迁的骨子里边是儒家的“三不朽”精神。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了什么叫做“不朽”。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
“三不朽”的精神是司马迁思想的内核。
很多人认为司马迁是个儒家,也就因为他具有积极入世的精神。
也有人认为司马迁是个道家,从东汉的班固到当代的鲁迅都认为司马迁是个道家。
班氏父子说过,“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即论述治国大道,看重黄老思想,轻视儒家六经,这不就是说司马迁是个道家吗?又说“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
班固对司马迁多有肯定,这三句批评被简称为“史公三失”。
其实“史公三失”准确地说到了司马迁的三大特征,三个闪光点,这三个闪光点不同凡响,不同于一般的认识。
鲁迅先生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认为《史记》“背《春秋》之义”,在给日本学者演讲《流氓与文学》中说:“儒墨的思想恰好搅乱道家无为而治的主义,司马迁站在道家的立场上,所以要反对他们。
”(1991年12月25日日本《飚风》第26期。
1992年1月16日《文学报》引。
)其实司马迁对孔子的思想吸取了很多,尤其是孔子的“重名”,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司马迁认为立德、立功、立言的最终体现就在于“立名”。
我们读《史记》可能会发现,司马迁称赞某某人,总是要说他“名不虚立”、“名传后世”,“名垂不朽”等,就连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也说过:“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又如范蠡,原来从政,后来做生意,聚财又散财,司马迁说他“三迁皆有荣名”。
孔子所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就是司马迁的座右铭。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议论生死,做了很多推论之后,才说出自己面对奇耻大辱为什么不引决自裁:“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他又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古人有地位,有金钱,但是人死了之后,名声随之就消失了,这样的人记也记不尽,记也记不完。
什么样的人被人们记忆称颂呢?“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是哪些人?“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以这些历史人物发愤为作的精神激励自己活下去,这样生存比自杀而死艰难千百倍。
司马迁的《史记》里写忍辱负重的人物特别多,与其自身的悲剧人生有内在的联系。
儒家重视节操,而积极进取。
《论语·卫灵公》记载孔子的话:“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就是说可以舍弃生命,成就仁道。
孟子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为“舍生取义”,中学语文选了《告子上》的一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取义”怎么取舍法?“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就是一点很少的食品,得到它可以活命,得不到它就只能饿死,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不要得到?孟子认为,首先看是否合乎礼义,如果是“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大呼小叫,用脚踢踩,让你吃了活命,这时候“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走路的人、讨饭的人也不会接受,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种节操观念是刚强的,但是过于刚强,就有它脆弱的地方。
一个人一生中这样那样的屈辱谁没受过啊?那都该死多少次了?世界上还有人能活下来吗?受到一点屈辱就自杀,自杀的人可就多了。
在这种节操观念的支配之下固然培养了很多民族英雄、仁人志士,但也不知道伤害了多少无辜的生命,有一利,也有一弊。
再说过于刚强的节操观念容易向它的反面转化,这篇文章的后边一段说:“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一大笔财富,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为什么接受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从前宁可死也不接受,现在为了住豪华的房子而接受它。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以前宁可死也不接受它,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它。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从前宁可死也不接受,现在为了得到穷朋友的感激而接受它。
过于刚强的节操观往往会向反面转化,贫穷的硬骨头容易变成富贵的软骨头。
司马迁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儒家的节操观,但并不是全面吸收,还要用道家的人生观、生死观来弥补。
老子讲“摄生之道”,“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
”行走于陆地,不为猛兽所害;进入兵阵,不为兵器所伤。
为道、德所化育,在什么地方都能够生存。
庄子讲养生之道,《养生主》有一段《庖丁解牛》。
庖丁当初解牛,“所见无非全牛”,面对完整的活牛,不知从哪儿下刀。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
三年之后没有看见过完整的牛,能够透视牛的身体。
到现在又进一层,是用意念杀牛,“官知止而神欲行”,手脚器官可以停止,精神意念就把牛给解开了。
这篇作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刀刃不能碰击那些筋肉和骨头相连的地方,何况大骨头呢?不能碰怎么解啊?“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薄薄的刀刃进入牛体内的空隙,在里面游刃有余,遇到难为之处,集中精神,轻轻一划就解开了。
庖丁说有三类解牛人。
一类是优秀的杀牛人,他们一年换一把刀,用刀割肉;第二类是普通的杀牛人,一个月换一把刀,用刀砍骨头;第三类是自己,“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杀了几千头牛,而刀刃锋利,就象刚刚在石头上磨过。
《庖丁解牛》让人们学习的不是庖丁,而是庖丁的刀。
“养生主”即养生之道,养刀之生,庖丁的刀永远保持锋利。
怎么保存啊?就是钻空子,不要碰那些牢固的地方。
这是一种活命哲学,也就是回避矛盾,保全自己。
如同庖丁的刀永远“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活着干什么?也不干,这一点司马迁不取。
司马迁融合儒家的积极进取和道家的珍视生命,既珍视生命,又有所作为,而且认为必须经受磨炼,才能焕发出生命的光辉。
司马迁遭受宫刑的奇耻大辱,为什么不自杀呢?他说:“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
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祖上没有足以荫庇后人的功勋。
文史星历与从事占卜和祝祷的人相并列,当作倡优戏子般蓄养着,为皇上所戏弄的,为普通人所轻视。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如果自己接受制裁被诛杀,如同九头牛掉下一根毛,与死一个虫子蚂蚁有什么区别呢?“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世人不会把我与死于节操的人相提并论,只不过认为我罪大恶极,智虑穷尽,不能自免一死,终于接受死刑——那就死得不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