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质量有待提高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情况,我们开展了一项调查研究。
该调查主要针对今年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涵盖了他们的就业情况、就业满意度、薪资待遇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首先,就业率方面。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本科毕业生整体的就业率较高,超过90%。
其中,近70%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报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约30%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其中多数人选择进入民营企业就业。
其次,就业满意度方面。
对于已经就业的毕业生,大部分表示满意度较高,超过80%。
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岗位,能够进行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也认可公司的发展前景。
与此同时,他们也表示对工作的满意度与自身努力程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然后,薪资待遇方面。
调查发现,大部分应届毕业生的薪资待遇相对较低,多数集中在3000-5000元之间。
这与当前就业市场激烈竞争的状况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也有部分毕业生享受到较高的薪资待遇,毕竟人才稀缺的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也不同。
最后,我们还对就业质量进行了分析。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有所提高。
他们在大学期间通过实习、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为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此外,大部分毕业生也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提高自身的相关能力和素质,增加了就业的成功率。
然而,仍然有一部分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主要原因是专业技能匮乏以及工作经验不足。
综上所述,今年的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整体较高。
虽然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但多数毕业生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并获得较为稳定的薪资待遇。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就业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能够对毕业生就业问题有更全面的了解,并为教育部门和社会提供参考。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与提升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与提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而就业难却成为毕业生普遍面临的问题。
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高校就业质量的关注。
那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如何评价?如何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一、就业质量评价因素就业质量评价因素有许多,常见的如工作月薪、职业发展前景、就业地点、职业稳定性等。
然而,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也是影响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毕业生的个人素质是指一个人的自身素质,包括品德、道德、思想政治觉悟、人际关系和语言能力等。
只有综合素质齐全,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和发展。
专业技能是指一个人所具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工作和生产的能力。
专业技能的提高和更新,可以帮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职业成长。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评述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率的不断提高,大量的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
但是,随着高校扩招的大规模进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依旧不容乐观。
首先,就业难成为普遍问题。
据相关部门的调查统计,大学生就业难、就业不满意和工资低占比均超过50%,其中就业不满意和工资低占比分别为45.41%和48.48%。
其次,一些毕业生存在求职心态不真实、职业定向不清晰、专业技能不匹配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从地区分布方面来看,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就业竞争相对激烈,而部分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就业压力则相对较小,但是就业机会又少。
三、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压力大,不仅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是高校和社会的问题,即高校应该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相应的服务。
一是加强职业规划和指导。
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指导服务,使毕业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二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高校可以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更多、更优秀的实践课程和平台,使学生具备更多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

一、报告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
为了全面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就业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本报告对202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
二、数据来源本报告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发布的统计公报,以及相关高校和就业机构提供的数据。
三、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1. 毕业生人数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74万人,较2022年增加33万人,同比增长3.9%。
2. 就业率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1.4%,较2022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1.5%,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1.2%,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为92.1%。
3. 就业结构(1)行业分布:毕业生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
其中,制造业就业人数最多,占毕业生总就业人数的25.8%。
(2)地区分布: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次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其中,东部地区就业人数占比为50.2%,中部地区为29.6%,西部地区为20.2%。
4. 就业质量(1)初次就业月均收入: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月均收入为5900元,较2022年增长5.6%。
(2)就业满意度: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满意度较高,其中,对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薪酬福利等方面的满意度均超过80%。
四、存在的问题1. 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部分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压力较大;部分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人才短缺。
2. 毕业生就业地域差异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就业机会较多,而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3. 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部分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对口,收入水平较低。
五、对策建议1.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专业设置,满足市场需求。
2.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高校就业质量情况汇报

高校就业质量情况汇报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就业质量问题备受关注。
为了全面了解和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以下是我们的汇报情况。
首先,我们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也存在一些学校就业率较低的情况。
这主要是由于就业市场需求与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不匹配,以及学生自身就业观念和能力存在一定问题所致。
其次,我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了分析。
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能够找到工作,但就业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薪资低、职业发展空间小、工作环境差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满意度和职业发展。
另外,我们还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学生在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欠缺,这些都成为影响他们就业的重要因素。
因此,高校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高校应该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相结合,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其次,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给予高校毕业生更多的支持和关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总的来说,高校就业质量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学校、社会以及学生本身共同努力来解决。
我们将继续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断完善调查研究,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贡献我们的力量。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之路带来一些帮助和改善。
浅谈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问题

浅谈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问题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
当前,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形势相对严峻,提升就业质量亟待解决。
在浅谈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和教育。
为了提升就业质量,高校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就明确专业未来的岗位需求,并通过职业规划、就业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规划,提升就业竞争力。
高校还应加强就业技能培养,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具备更好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和企业应加强合作。
高校应与企业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共同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和渠道,促进产学研结合。
通过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实训等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高校还应加强对企业需求的调研,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使其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政府应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支持。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包括提供就业补贴、创业扶持等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政府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咨询服务,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渠道。
政府可以加大对重点专业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引导学生选择更具发展前景的专业,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社会应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关心和支持。
社会可以积极参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实践活动,通过提供实习岗位、职业导师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提高就业竞争力。
社会还可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
浅谈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问题

浅谈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问题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而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也日益凸显。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每年都有数百万的大学生毕业,但与此很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如就业岗位不匹配、薪资待遇低、职业发展空间狭窄等问题。
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任务,也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
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促进大学生就业环境的改善和就业质量的提升。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就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问题展开探讨,希望通过深入分析,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参考。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题。
虽然高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之相比,就业质量却并未有所改善,甚至存在着一定的下降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高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导致大学生在毕业后往往无法顺利就业。
就业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已成为当前教育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2. 正文2.1 高校教育与就业需求的矛盾高校教育与就业需求的矛盾是当前高校就业质量提升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方面,高校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术研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培养。
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与实际职场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就业压力时无法顺利就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实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需求更加迫切。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
每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对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进行概述,探讨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概述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是针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的全面、客观、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岗位、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信息,以及各类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和趋势等。
通过这些数据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1、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是影响其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2、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当经济发展迅速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也会增多。
3、政策环境:政府的政策措施对毕业生的就业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政府对创业的支持政策可以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4、毕业生自身素质: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也是影响其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能帮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
三、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建议1、加强实践教学: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2、拓展就业渠道:高校应积极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3、加强职业规划指导:高校应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职业规划,提高其就业质量和稳定性。
4、提高综合素质: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以增强其适应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的能力。
5、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支持,提供更多的创业扶持、就业指导等服务,以帮助毕业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各学历毕业生2024年就业质量报告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开放的进程,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到每个家庭。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放缓,职位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大学生发现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下面将分析2024年全国各学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毕业生数量达到了720万人,比2024年增长了270万人。
各类学历的毕业生人数分别为本科693万、硕士26万、博士1万。
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毕业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本科生的就业率为73.4%,相较于2024年略微下降,而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64.2%和55.8%。
本科生是最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也是就业市场上的主力军。
然而,根据数据分析,仅有53.7%的本科生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其他的本科生则不得不调整就业方向或者选择低薪岗位。
调查显示,2024年本科生平均就业月薪为2938元,相比2024年上涨了11.4%。
由此可见,虽然本科生们也面临着职位竞争激烈的问题,但整体的就业质量还是有所提高。
与本科生相比,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略低。
这主要是因为过高的教育期望和就业的不匹配。
对于硕士和博士生来说,他们可能会过于乐观地认为其高学历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然而,事实是,大多数雇主更看重的是实际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而不是纯粹的学历背景。
因此,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往往会面临着就业市场的“细分化”。
此外,2024年就业质量报告还显示,不同地区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差异。
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相对就业机会更多,毕业生就业情况普遍较好。
而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则面临着就业机会相对较少的情况。
综上所述,2024年全国各学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总体上略有提高。
虽然就业压力与竞争仍然存在,但平均月薪有所增加可以看出就业市场的一定改善。
然而,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较低,需要加强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此外,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更多,而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毕业生则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质量有待提高
近日,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分别在学校网站发布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在目前情况下,教育部门应该要求相关高校整改,至少明确就业率统计口径、就业率统计时间,要求各高校注明数据来源。
熊丙奇近日,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分别在学校网站发布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75所高校发布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可以说是完成教育部的考试教育部在2013年11月发布通知,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应在2014年2月底前,完成本校首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
本来,教育部应该对各高校交出的答卷进行评分,要求不合格者返工,但现在看来,各高校交出的答卷,水平参差不齐,报告质量普遍不高,这无疑影响了这项工作的作用发挥。
比如,教育部通知要求,高校在就业信息公开中,要有第三方评价,但仅有11所高校使用了第三方数据。
大部分高校未注明、介绍数据来源,甚至有高校在报告中引用未经查证、来自网络博客上自称来自专业第三方薪资排行榜的数据。
报告中提到用人单位评价的仅36所高校,提到公众关心的月收入、就业现状满意度、专业相关度或离职率等任一关于就业质量指标的,仅48所高校,占部属高校的64%。
还有,不同高校的就业率统计口径不同,而且时间节点也令
公众困扰,有的高校就业率统计截止时间为2013年7月15日,有的高校则截至2013年12月31日。
这样的年度就业质量报告,怎么让公众比较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呢?截止到7月15日的就业报告,怎么能算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呢?这些问题其实是不应该发生的。
出现这些问题,大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有关高校根本不重视编制报告,只为应付交差,而教育部门也没有尽到责任督促各校按通知要求编制报告,并对内容不完备、数据来源不明确的报告不予发布。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不注明数据来源的报告,经教育部统一发布,教育部门是要承担责任的。
但教育部门并没有对质量报告的质量把关,就让这些报告出笼了。
二是对于就业质量报告究竟怎样编制缺乏科学的论证。
目前各校发布的年度就业质量报告,有些疏漏极为明显,像就业率统计方式各高校各不相同,比如西安交通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式为/毕业生总人数100% ,其中灵活就业包括签劳动合同+单位用工证明+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华东师范大学则为/毕业生总数。
笔者以为在要求编制报告时,就应提出统一的数据口径要求。
在目前情况下,教育部门应该要求相关高校整改,至少明确就业率统计口径、就业率统计时间,要求各高校注明数据来源。
其实,要编制高质量的就业质量报告,应该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或者至少应该在学校编制时,引入第三方力量,以确保学校数据的真实、客观。
另外,由学校自主
编制的就业质量报告,在发布之前,应该提交学校教授委员会、学生委员会审议,听取教授和学生的意见。
近日,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分別在學校網站發佈瞭2013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
在目前情況下,教育部門應該要求相關高校整改,至少明確就業率統計口徑、就業率統計時間,要求各高校註明數據來源。
熊丙奇近日,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分別在學校網站發佈瞭2013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
75所高校發佈的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可以說是完成教育部的考試教育部在2013年11月發佈通知,要求教育部直屬高校應在2014年2月底前,完成本校首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編制發佈工作。
本來,教育部應該對各高校交出的答卷進行評分,要求不合格者返工,但現在看來,各高校交出的答卷,水平參差不齊,報告質量普遍不高,這無疑影響瞭這項工作的作用發揮。
比如,教育部通知要求,高校在就業信息公開中,要有第三方評價,但僅有11所高校使用瞭第三方數據。
大部分高校未註明、介紹數據來源,甚至有高校在報告中引用未經查證、來自網絡博客上自稱來自專業第三方薪資排行榜的數據。
報告中提到用人單位評價的僅36所高校,提到公眾關心的月收入、就業現狀滿意度、專業相關度或離職率等任一關於就業質量指標的,僅48所高校,占部屬高校的64%。
還有,不同高校的就業率統計口徑不同,而且時間節點也令
公眾困擾,有的高校就業率統計截止時間為2013年7月15日,有的高校則截至2013年12月31日。
這樣的年度就業質量報告,怎麼讓公眾比較各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呢?截止到7月15日的就業報告,怎麼能算年度就業質量報告呢?這些問題其實是不應該發生的。
出現這些問題,大致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有關高校根本不重視編制報告,隻為應付交差,而教育部門也沒有盡到責任督促各校按通知要求編制報告,並對內容不完備、數據來源不明確的報告不予發佈。
值得註意的是,高校不註明數據來源的報告,經教育部統一發佈,教育部門是要承擔責任的。
但教育部門並沒有對質量報告的質量把關,就讓這些報告出籠瞭。
二是對於就業質量報告究竟怎樣編制缺乏科學的論證。
目前各校發佈的年度就業質量報告,有些疏漏極為明顯,像就業率統計方式各高校各不相同,比如西安交通大學的畢業生就業率統計方式為/畢業生總人數100% ,其中靈活就業包括簽勞動合同+單位用工證明+自由職業+自主創業;華東師范大學則為/畢業生總數。
筆者以為在要求編制報告時,就應提出統一的數據口徑要求。
在目前情況下,教育部門應該要求相關高校整改,至少明確就業率統計口徑、就業率統計時間,要求各高校註明數據來源。
其實,要編制高質量的就業質量報告,應該由獨立的第三方機構進行,或者至少應該在學校編制時,引入第三方力量,以確保學校數據的真實、客觀。
另外,由學校自主
編制的就業質量報告,在發佈之前,應該提交學校教授委員會、學生委員會審議,聽取教授和學生的意見。
近日,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分别在学校网站发布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在目前情况下,教育部门应该要求相关高校整改,至少明确就业率统计口径、就业率统计时间,要求各高校注明数据来源。
熊丙奇近日,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分别在学校网站发布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75所高校发布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可以说是完成教育部的考试教育部在2013年11月发布通知,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应在2014年2月底前,完成本校首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
本来,教育部应该对各高校交出的答卷进行评分,要求不合格者返工,但现在看来,各高校交出的答卷,水平参差不齐,报告质量普遍不高,这无疑影响了这项工作的作用发挥。
比如,教育部通知要求,高校在就业信息公开中,要有第三方评价,但仅有11所高校使用了第三方数据。
大部分高校未注明、介绍数据来源,甚至有高校在报告中引用未经查证、来自网络博客上自称来自专业第三方薪资排行榜的数据。
报告中提到用人单位评价的仅36所高校,提到公众关心的月收入、就业现状满意度、专业相关度或离职率等任一关于就业质量指标的,仅48所高校,占部属高校的64%。
还有,不同高校的就业率统计口径不同,而且时间节点也令
公众困扰,有的高校就业率统计截止时间为2013年7月15日,有的高校则截至2013年12月31日。
这样的年度就业质量报告,怎么让公众比较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呢?截止到7月15日的就业报告,怎么能算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呢?这些问题其实是不应该发生的。
出现这些问题,大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有关高校根本不重视编制报告,只为应付交差,而教育部门也没有尽到责任督促各校按通知要求编制报告,并对内容不完备、数据来源不明确的报告不予发布。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不注明数据来源的报告,经教育部统一发布,教育部门是要承担责任的。
但教育部门并没有对质量报告的质量把关,就让这些报告出笼了。
二是对于就业质量报告究竟怎样编制缺乏科学的论证。
目前各校发布的年度就业质量报告,有些疏漏极为明显,像就业率统计方式各高校各不相同,比如西安交通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式为/毕业生总人数100% ,其中灵活就业包括签劳动合同+单位用工证明+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华东师范大学则为/毕业生总数。
笔者以为在要求编制报告时,就应提出统一的数据口径要求。
在目前情况下,教育部门应该要求相关高校整改,至少明确就业率统计口径、就业率统计时间,要求各高校注明数据来源。
其实,要编制高质量的就业质量报告,应该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或者至少应该在学校编制时,引入第三方力量,以确保学校数据的真实、客观。
另外,由学校自主
编制的就业质量报告,在发布之前,应该提交学校教授委员会、学生委员会审议,听取教授和学生的意见。
毛白杨毛白杨小苗山东毛白杨/H6M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