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荆轲刺秦王 教案第一课时(人教必修一)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中的《荆轲刺秦王》。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课文阅读理解,分析荆轲、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 掌握文章的叙事手法,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荆轲的描写表现其英勇品质。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荆轲的形象特点,文章的叙事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荆轲刺秦王》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3. 问题探究:a. 请学生回答: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b. 请学生分析: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及其表现出的英勇品质。
c. 教师引导: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如场面描写、对话描写等。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讲解一道关于荆轲形象分析的例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一道关于荆轲刺秦王经过的练习题。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荆轲刺秦王的经过,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荆轲的评价。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中关于荆轲的传记,深入了解荆轲的形象特点和历史地位。
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a. 荆轲形象特点b. 荆轲刺秦王经过c. 叙事手法d. 历史意义重点和难点解析1. 荆轲形象特点的分析。
2. 荆轲刺秦王经过的详细解读。
3. 文章叙事手法的探讨。
4. 课后作业设计及答案要求。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荆轲形象特点的分析1. 荆轲的勇敢:在刺杀秦王的过程中,荆轲面临极大的压力和困境,但他毫不畏惧,坚定地执行任务。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古代记叙散文》中的《荆轲刺秦王》。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段落大意概括、主题思想分析以及修辞手法鉴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
2. 研究课文,理解荆轲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通过对荆轲的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掌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荆轲形象的分析,文章主题思想的挖掘。
2. 教学重点:文章记叙顺序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3. 课堂讲解:a.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b. 段落大意概括:引导学生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c. 主题思想分析:分析荆轲的形象,挖掘文章主题思想。
d. 修辞手法鉴赏: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例题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图:展示文章的段落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层次。
2. 生字词表:列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方便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概括文章每个段落的大意。
b. 分析荆轲的形象特点,阐述你对荆轲的评价。
c. 选取课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并举例说明。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基本情节,能否理解荆轲的形象特点,是否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课后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了解更多关于荆轲的故事。
最新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讲法【课文分析】《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
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设想】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在疏通词句和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
(板书课题)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5荆轲刺秦王教案1新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一、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2、难点: 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语: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
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背景简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课文分析: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2)地,至燕南界。
占领南部边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3)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4),则虽欲长侍(5)足下,早晚经常侍奉卿: 对人的尊称。
旦暮: 形容时间短。
岂可得哉? ”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6)。
今行而无又怎么能不用说也要请求行动空手前去没有微同非信,则秦未可亲也(7)。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 角色扮演等多种策略,帮助学 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 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辅助教具
使用PPT、教学视频和历史文 物图片等辅助教具,增强学生 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管理
确保课堂秩序井然,及时处理 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创造一个 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深度。
优化教学方法
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 作、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设计更具针对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提 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 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营造 一个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理 解文章,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积 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课堂氛围的营造
课堂氛围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 否营造了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 。
改进措施
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反思结果,对教学内容进 行必要的补充或删减,以确保
通过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和 勇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和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 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课文解析做铺垫。
课文解析
总结词:深入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观察学生 在团队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精神和 沟通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2.5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07版

2.5 荆轲刺秦王教案第一课时(07版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方法】1、阅读法2、讲授法3、讨论法【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布置预习:1.诵读课文,注音注释。
2.创新设计,自主学习。
二、导入新课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他是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轲的侠士形象。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文章的出处。
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了解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先秦诸子选读》中的《荆轲刺秦王》。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荆轲、荆轲母亲、太子丹等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对课文中重要句子、词语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评价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课文学习,教育学生树立忠诚、勇敢、担当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荆轲、荆轲母亲、太子丹等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词语的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文朗读音频、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整体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4. 句子、词语解读: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词语,进行详细解读。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荆轲,面对国家危机,如何作出抉择。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文学鉴赏题,讲解答题技巧。
7.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课文人物分析的练习题,教师点评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荆轲刺秦王》2. 人物形象分析:荆轲:忠诚、勇敢、担当荆轲母亲:深明大义、坚定太子丹:犹豫、优柔寡断3. 句子、词语解读:“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谈谈你对荆轲这一人物的理解。
2. 答案要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荆轲的人物特点,自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了解其他刺客的故事,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人物形象分析2. 句子、词语解读3. 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人物形象分析1. 人物的性格特点:荆轲忠诚、勇敢、担当,荆轲母亲深明大义、坚定,太子丹犹豫、优柔寡断。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2、把握荆轲整个人物形象,塑造人物的方法及对他的正确评价;
3、背诵“易水送别”。
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积累总结,让学生口头翻译,引导学生用今天的观点评价荆轲,古为今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听录音,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写《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
1、听录音,注意特殊字音和断句。
2、结合注释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结合课文人物,说一说《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
人物:太子丹——荆轲——樊于期——徐夫人——秦武阳——高渐离——蒙嘉——秦王——夏无且
布置作业:把故事梗概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荆轲刺秦王教案第一课时(人教必修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方法】
1、阅读法
2、讲授法
3、讨论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1.诵读课文,注音注释。
2.创新设计,自主学习。
二、导入新课
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他是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轲的侠士形象。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文章的出处。
1、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了解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整体感知及字词解析:
(一)、解题并梳理文章脉络
1.《荆轲刺秦王》这个标题是编者加上去的,你们觉得关键词是哪一个?(“刺”)
2.本文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阅读时抓住“刺”,即可把握文章的脉络。
(一) 刺之由:(“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 ——故事开端。
(二) 刺之备:(“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 ——故事发展。
(三) 刺之时:(“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故事高潮。
(四)刺之果:(末段)——故事结局。
(二)、刺之由
1.字词解析
①进兵北略地:向北
②则虽欲长侍足下:则,那么。
虽,即使。
足下,您,指荆轲,表对说话对象的尊称。
又如:《陈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
③微太子言:如果没有。
又如:《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
④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这不仅是个省略句,还是个倒装句,经过调整后的语序是“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购之”
⑤诚能得樊将军首:果真。
又如《陈涉世家》中:“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也表示假设关系。
⑦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走投无路;困,处境困窘。
今义,贫穷。
古今异义。
(三)、刺之备
1.为行刺做了哪些准备?
“准备信物”、“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和“易水送别”五个场面。
2.字词解析
①皆为戮没:读wèi,被。
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③而燕见陵之耻除矣:被
④将军岂有意乎:是否
⑤既已,无可奈何:事已至此
⑥太子迟之:以……为迟
⑦仆所以留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