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史记的论文有关史记的论文史记人物论文
《史记》在汉代传播与接收论文

《史记》在汉代的传播与接收摘要:本文由《文心雕龙·史传》引发对《史记》在汉代传播接受情况的论述,《史记》由于其特殊的思想内涵在汉代的传播过程中显得极为艰难,但是即便是增删后的《史记》也无法遮盖它原有的光辉,文章从史学和文学两个角度分别阐述《史记》在汉代的传播与接受状况,进而显现出《史记》特有的历史魅力。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体制实录发愤著书1 概述《史记》的写作开始于公元前一零四年,到公元前九一年才完成。
这部书上起传说时代的五帝,下迄汉武帝,始创纪传体的历史写法。
司马迁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史记》也有了不同于那个时代的思想特点,当然这也离不开司马迁家庭教育的熏陶。
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史官,精通天文历数和黄老之学,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黄子笃信黄老之术,曾与辕固生争论桀纣汤武之事于汉景帝前。
ⅰ而西汉武帝当时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止诸家之学,但司马谈于诸家之学,却无所不窥,并且有独特的见解和分析,对于道家思想推崇备至。
自然司马迁也受其父影响,而且司马谈为了培养儿子,司马迁自幼就熟读各种书籍,二十岁时开始了游历的生活,真正达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史记》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也就不奇怪了。
这些就铸成了《史记》的精神内涵,虽然在这之后,其中也有很多人批判争论的焦点,但也没有阻止到《史记》的传播和接受。
杨恽为传播太史公书之始。
《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云:“迁既死后,其书稍出。
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ⅱ又《汉书》卷六十六杨敞附杨恽传云:“恽母司马迁女也。
恽始读外祖太史记,颇为春秋。
”ⅲ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当时有两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
“藏之名山”就是藏之于家,太史公卒后,正本当在家中,副本当存在汉廷天禄阁或石渠阁。
陈直根据史料认为《史记》开始在社会上并不流传,仅仅限于朝廷官员和杨氏后人。
成帝时,东平思王来朝上疏求诸子及《史记》,而朝廷因为《史记》“有战国从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诸侯王”,ⅳ不愿赐与。
史记论文

论史记的悲剧文化《史记》是一个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是一部悲剧故事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详尽地记录和总结了汉武帝以前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价值。
同时它也是一部文学巨著,作者司马迁独具风格的记事写人所展现的浓烈而深沉、高亢悲壮的悲剧情结,给人们以强烈的震撼和无尽的喟叹。
而要谈其内涵,首先就得从人物说起。
对于《史记》的诸多悲剧人物,概括地说,大致可以分以下两类:一些在历史上抒写辉煌功业的人物,他们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顶峰,却因为自身性格或社会现实等的影响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如齐桓公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声威显赫,笑傲群雄。
一待霸业已定,便觉忠言逆耳,大用奸佞小人,至“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
及桓公座,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六十切日,尸虫出于户”。
结局不可谓不悲惨!又像商鞅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使秦国空前富强,为日后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遭到了秦国宗室贵戚的反对,最终在孝公死后车裂而死,族灭全家。
历史的先驱者落得如此下场,实在让人叹惋。
再次就是其情节,《史记》中描写的故事情节叙述人物的悲剧性行动,营造悲剧氛围并揭示人物苦难的、毁灭性的结局,如人物的被杀、自杀或遭受痛苦或意愿未能实现等诸如此类的情况,渲染悲剧的气氛,揭示悲剧深沉的内涵。
这些悲剧性故事情节贯穿着人物的悲剧命运。
如《刺客列传》中的荆轲秦庭行刺,身被八创还“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最后壮烈身死;聂政“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尤其悲壮;郭解尚侠重义,到处为人排解纠纷,最后竟以大逆无道的罪名被杀害……悲剧性故事情节渲染了悲剧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悲剧色彩。
如写霸王别姬: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再如《荆轲列传》中写易水送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在这样浓烈的气氛中,再让人物自己作一首歌,而歌辞又是那样的悲壮,真是推波助澜,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悲剧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史记》看秦始皇的“暴政”及“暴君”形象毕业论文

从《史记》看秦始皇的“暴政”及“暴君”形象毕业论文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目录 (Ⅲ)引言 (1)一、秦始皇的“暴政” (1)1.政治上:“废先王之道”、“废五等之制” (1)2.经济上:“除井田之制”、“赋敛无度”、“穷奢极欲” (2)3.司法上:“刑罚酷虐”、“吏治刻深” (2)4.军事上:“暴兵露师” (3)5.思想文化上:“焚百家之言”、“灭四维而不张” (3)二、对“暴政”的辨析 (3)1.政治上理由的辨析 (3)2.经济上理由的辨析 (4)3.司法上理由的辨析 (6)4.军事上理由的辨析 (7)5.思想文化上理由的辨析 (7)三、秦始皇的历史事迹和相关评价 (8)1.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使“大一统”由思想学说变为政治现实 (8)2.建立了延续了两千余年中央集权的制度,极大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政治统一 (9)3.在经济上和思想文化上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巩固统一的措施 (9)结论 (10)注释 (11)参考文献 (13)致谢 (14)引言在中国的历代皇帝中,没有比秦始皇更为重要,同时也更富有争议的了。
在他之后的历史学家和政论家在对其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得出相左的结论。
有些学者将他看作是一个英雄,因为他为中国寻求政治统一的悠久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更多的学者则倾向于将其看成是一个暴君。
汉代的贾谊在《过秦论》中评价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
”[1]王莽说:“……秦为亡道,残灭诸侯以为郡县,欲擅天下之利,故二世而亡。
”[2]班固也说:“秦始皇即位三十九年,内平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暴骨长城之下,头颅相属于道,不一日而无兵。
由是山东之难兴,四方溃而逆秦。
”[3] 诸如此类的观点,在晋代的《吊秦始皇赋》、唐代的《贞观政要:卷八》、清代的《续资治通鉴:元纪》和著名学者陈登原的《国史旧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展现,恕不一一论述。
历代政论家和史学家之所以将他看作是一个“暴君”,除了秦王朝本身的短祚之外,主要是因为秦始皇在位期间借助暴力推行的一系列社会变革。
关于史记的论文1500字

关于史记的论文1500字篇一:史记论文《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
《史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由司马迁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馀字,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
“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
《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先生大概是从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两个方面来评价的。
“史家之绝唱”是指其历史价值,“无韵之离骚”乃指《史记》的文学价值。
“史家之绝唱”的评价已是颇高。
“绝唱”二字是为绝前而后未出,也就是唯一。
不仅是因为《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这种题材。
大凡读史之人,都会有相似体会:历史不可究,因而具有时过境迁的不可辨认性。
写史咏史的文献篇目虽多,对于历史的记录大多难以避免其要么晦涩难懂,要么枯燥乏味。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
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
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
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
《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
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
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
”“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史记论文霍去病

我读史记—汉武帝时期武官们的伴君策略简介:最初我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在我读史记的时候,读到了汉武帝的本纪之后发现,他绝对是一个不好相处的皇帝,大大小小的官员们的更换速度可以说是在汉朝几个皇帝里面最快的,他共有13位丞相,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平均4年一位,而他们不是被杀就是被罢免。
可见汉武帝有多么不好相处。
他们按时间顺序分别是:卫绾、窦婴、许昌、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田千秋。
其中李蔡、庄青翟、赵周都是被迫自杀,而窦婴、公孙贺、刘屈氂则是最终被赐死。
而汉武帝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皇帝,他在位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讨伐匈奴上。
跟武官接触的时间自然是更多的,而武官的结局也是不同的,为什么武官们的结局不同?武官们如何伴君的?有何深层次原因?关键词:汉武帝、卫青、霍去病、伴君策略、政治、性格在汉武帝的军事史上,有几个将军需要特别重视,就是卫青、霍去病、李广、李广利、李陵。
而卫青和霍去病则是十分有名的二位,李广则不太幸运,终其一生也未能封侯。
李陵,李广的孙子,但是在一次战斗失利之后,投降匈奴,被汉武帝诛灭三族,李广利则是幸运的,凭借李夫人得宠而被汉武帝重用的庸夫我们就不说什么了。
同样是投降,李广利和李陵都被诛了3族,所以在这一点上汉武帝还算公平,而在匈奴那边呢,李陵被重用,李广利被杀,只能说明李广利实在是无能,但是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受汉武帝喜爱的,原因我认为有3点,1、他们都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战绩卓著;2、治军严明,尊重同僚;3、不居功自傲,让汉武帝觉得自己很“安全”可以放心使用。
第一条,卓越的军事才能,战绩卓著。
卫青将军是汉朝的大司马,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匈奴不败的神话,曾七战七胜,以武钢车阵大破伊稚斜单于主力,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霍去病十七岁随卫青征战漠北,首战大捷,以800人歼2028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祖叔父若侯产和季父,勇冠三军,受封冠军侯。
史记论文

浅谈《史记》的悲剧意蕴摘要:《史记》,这本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文化沉淀,除其在体例、内容方面的成就引人注意外,其深厚的悲剧意蕴也会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它张扬了主体的悲剧精神,彻悟了人生的悲剧意识,揭示了历史人物悲剧命运的文化根源,凸显了悲剧意蕴的震撼力。
深邃的悲剧意蕴是《史记》作为史学和文学巨著魅力永恒不可复写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悲剧意蕴正文:在初、高中时期,曾对《史记》中的一些文章进行过了解、学习,时至今日,总忘不了楚大夫汨罗江畔苍凉的控诉,总忘不了项羽垓下之围时霸王别姬的悲歌,总忘不了易水之滨“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总忘不了韩信功成之后一句“我固当烹”的愤慨与悲凉……一幕幕鲜活上演的悲剧,一个个淹没于历史洪流的英雄,为我们讲述着千百年不能磨灭的历史传奇。
所以,《史记》既是一部人的历史,也是一部悲剧的历史。
它蕴含着深厚的悲剧意蕴。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记录了我国自有文字以来的三千余年的历史。
这三千年的英雄史,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司马迁赋予笔下的人物以英雄的色彩,使之生于一世,轰轰烈烈;但同时,又在这些英雄的身上浓饰了悲剧的色彩,为他们的死,铺就了慷慨悲壮的气氛。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述写人物的作品有一百一十二篇,其中竟有八十篇塑造悲剧形象,计有悲剧人物一百二十多位,这是史无前例的,也是《史记》所独有的,它形成了整部书一种悲剧史诗的效果。
一、张扬主体的悲剧精神《史记》是悲剧性的。
从根本上说,《史记》的悲剧性不仅在于司马迁个人不幸遭遇的悲剧,以及其他历史人物被毁灭的悲剧,而更在于司马迁所追求的文化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
一部卷帙浩繁的《史记》根本上就是以捍卫文化理想,追求人生价值和人格尊严为内质的、张扬悲剧精神的生动载体。
处在忍辱负重条件下的司马迁写出的《史记》不是对人生的叹息,而是对人生悲剧命运悲壮、绝望抗争的颂歌。
《史记》的悲剧性中最令人震撼的是蕴涵于其中的怨而且怒的激情。
史记论文

论《史记》的文学思想摘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历代学者所亲睐,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文学思想。
《史记》的文学思想虽有继承前人的观点,但很大程度上融入了司马迁独到的见解,具有进步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时代性,所以能经久不衰。
通过对《史记》的研究,可以得到其文学思想的几个重要方面:政治观、道德观、经济观、民族观等。
关键词:《史记》政治观道德观经济观民族观两千多年来有不可胜计的中外学者阅读和研究《史记》,都给予了崇高的评价,不仅因为它的史学价值,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价值。
他写了从五帝到汉武帝几千年的历史,不管是对后来的封建社会还是新社会的建设都有重要的影响,蕴含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主要表现在他的政治观、道德观、经济观和民族观。
一、政治观首先是“总结中国历史上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以此来为现实和未来的帝王政治提供鉴赏”[1]。
《周本记第四》中写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高祖本纪第八》写高祖刘邦“仁而爱人,喜施”,路过沛县的时候,给父老乡亲置酒宴,相坐而谈;《孝文帝本纪第十》写文帝刘恒对待法的观点是“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
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
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
相反,夏桀、商纣、周幽王暴力残害,终被灭亡;《秦始皇本纪第六》中作者借侯生、卢生的口评价始皇“始皇为人,天生刚戾自用”,引用贾谊的《过秦论》得出秦灭亡的原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项羽本纪第七》写项羽“攻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于是楚军夜击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遂北烧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成全了刘邦。
上述皆是统治者,结局却大不相同,终究是因为一个“仁”字。
周文王笃仁,知人待士,所以天下和谐;刘邦亲民仁爱,故终战败霸王;文帝善于导民,有了“文景之治”。
而始皇大兴修建,劳民伤财,二世即亡;项羽不能安抚民众,只以暴力威福民众,败于垓下。
史记作文3000字(精品8篇)

史记作文3000字(精品8篇)史记作文3000字(精品8篇)史记作文30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史记作文30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史记作文3000字供你选择借鉴。
史记作文3000字篇1书是人类世界的瑰宝,人类的进步离不开他的存在。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所以,人类离不开书。
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本书。
它的名字叫做《史记》。
《史记》是由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用一生的心血写成的,都收集了《史记》中的最精华的部分。
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受人们喜爱。
而且文中的几个故事多事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那些故事使人一读就引人注目。
这次,我就读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听。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大家都知道吧!可是大家并不会非常的了解他的为人,一生的事迹。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与楚王是同性。
他从小就刻苦学习,记忆力超群。
他们关心国家的盛世存亡。
后来楚怀王被秦王拐骗到秦国里,还被胁迫拿出土地交换。
怀王不肯,后来被秦国囚禁冤死。
他的儿子顷襄王继位,可是顷襄王也是个不明是非的君王,一些奸臣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后来,屈原被流放到了江南。
秦国攻进了楚国的都城,焚烧了楚国的庙祖,铲平了楚国的祖坟。
屈原听到消息后他不愿意看见楚国灭亡,于是他抱着一块大石头,沉入了汨罗江。
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就这样走过了一生。
屈原沉江那年,一些附近的人为了纪念这位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伟大诗人就在这天把粽子扔进江里,划龙舟来祭奠伟大的屈原。
在《史记》这本书中收集了许多故事,有上古时期的传说,还有历史的光辉。
《史记》几本书很有价值。
希望同学们能看看。
史记作文3000字篇2“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是大文豪鲁迅对《史记》这一经典名著的称赞,《史记》无愧与这个称赞。
中华上下五千年,一共二十六史。
《史记》正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史书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而太史公司马迁也因这本书而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盗取白狐裘的 人和学鸡叫的人当 初来到孟尝君府上 做宾客时, 有人曾 讥笑孟尝君招了两 个无用的人, 可这 次孟尝君却是靠了 他们才得以脱险。 自此以后, 宾客们 都佩服孟尝君广招
宾客不分人等 的做法。
28
等他长大 后 ,他 的 母 亲 便 通过田文的兄 弟把田文引见 给田婴。
25
五月出生的孩子,长 大了会跟门户一样 高,会害父害母的。
我让你把这个孩子扔 了,你竟敢把他养活 了,这是为什么?
请问不让养育 五月生的孩子 是什么缘故?
人的命运是由上
天授予呢?还是
由门户授予呢?
如果是由上
天授予的,您何必忧虑
田婴去世后, 齐王追谥他为靖 郭君。 田文则继承 了田婴的爵位。 这 就是孟尝君。
26
有一次, 孟尝君招待 宾客吃晚饭, 有个宾客认 为饭食的质量不相等,孟 尝君马上亲自端着自己的 饭食与他的相比, 那宾客 惭愧无比, 就以刎颈自杀 表示谢罪。
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 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
当今秦国如 狼似虎,倘若我 执意前往,一旦被 扣住回不来,我岂 不成了没有归宿的
木偶人了吗?
齐 湣 王 二 十 五 年 (前 299),孟 尝 君 来 到 了 秦国,秦昭王立即让他担任秦国宰相。
27
于是秦昭王就 罢免了孟尝君的宰 相职务, 还把孟尝 君囚禁了起来。
我希望得 到孟尝君送 给秦王的白 色狐皮裘。
Hale Waihona Puke 秦国的大臣们劝 说秦王道:“孟尝君是 齐王的同宗, 担任秦 国宰相必定危险。
孟尝君知道情 况危急就暗中派人 去见秦昭王的宠 妾 ,请 她 设 法 搭 救 。
孟尝君到秦国后献给秦昭王一件白色狐皮裘,价值千金,天下没有第二件。
孟尝君的一个 宾客得知这个消息 后, 就自告奋勇地 披着狗皮潜入秦宫 中的仓库, 取出那 件白狐裘。
宠妾得到白 狐 裘 后 ,便 在 秦 昭 王面前替孟尝君 求 情 ,秦 昭 王 便 释 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的宾客中 又有个人悄悄学起了 鸡 叫,附 近 的 鸡 听 到 都 一齐叫了起来,守关士 兵便打开关门放他们 出关。
孟尝君率宾客们连夜离 开秦国, 车至函谷关却见关门紧闭, 守关兵士说秦国有规定,鸡叫时才能放人出关。
秦昭王听 说孟尝君贤能, 便派人去拜见 孟 尝 君 ,并 请 他 到秦国来做官。
孟尝君宁可舍弃家业 也要给宾客丰厚待遇,因此 使天下贤士无不倾心向往。
土偶人被水冲 坍还能回到自己的 故乡— ——泥土 里 ,而 木 偶 人落入水中却只能随波 逐流难以知道自己
的归宿在何方啊!
孟 尝 君 听 了 宾 客 苏 代 的 话 ,悟 出 了 其 中道理,便暂时放弃了前往秦国的打算。
史记人物传·之四 礼贤下士的孟尝君
孟尝君姓田名文, 他父亲是 靖郭君田婴。 田婴有四十多个儿 子。 田文是他的小妾在 五月初五那天 生的。
迷你连环画
本栏编辑
朱任辉
zhurenhui@
田婴叫田 文的母亲不要 养活他。
/ /
文图
叶燕 尾
兰蝶 小 文 化 社
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 偷偷把他养活了。
呢?如果是由门户授予
的,那么只要加高门户
就可以了,谁还能长到
那么高呢!
你不要说 了!
不仅要为自己 积聚财富,让自己 的家人妻妾穿得
好,吃得好,
父亲, 我以为为 人臣子,
更应该为国家 网 罗 人 才 ,让 国 家富裕强大才 是啊。
田婴觉得田文的话很有道理,便改变了对田文 的态度,开始器重他,并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