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与死看存在与虚无
存在与虚无的解释

存在与虚无的解释人类自古以来就对存在与虚无的本质进行思考和探索。
尽管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显得真实而存在,但在思辨哲学和科学的推动下,这一问题变得越发模糊和复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存在的本质以及虚无可能的解释。
一、存在的本质1. 经验主义观点经验主义者主张我们只能通过感知和经验来认识世界,存在是基于可证实的感知。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触觉、目睹或感受到某个事物,那么它就可以被视为存在。
然而,这种观点无法解释一些无法感知的存在,例如梦境或某些抽象概念。
2. 理性主义观点理性主义者认为存在是通过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
他们认为存在不仅仅是基于感知,还需要思考和推理。
理性主义的观点更注重抽象概念和逻辑的严密性,例如数学推理和哲学思考。
然而,这种观点也难以解释我们感知到的物质世界以及一些情感和感受。
3. 实用主义观点实用主义者认为存在是基于个体的需求和实用性的。
他们认为只有当某个事物对我们的生活或行为具有实际帮助或价值时,它才被视为存在。
实用主义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和选择,但难以解释一些超越实用性的存在,如艺术、美学等领域。
二、虚无的解释1. 虚幻主义观点虚幻主义者认为一切都是虚无的,世界本身只是一个幻觉或梦境。
根据这种观点,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意识或思想的产物,没有任何真实的存在。
这一观点源于东方哲学的一些思想体系,如佛教的空观念。
然而,虚幻主义观点无法解释我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和经验。
2.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意识只是意识冰山的一角,更大部分的无意识在控制和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对存在的认识和理解受到无意识的影响,这可能导致我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和解释出现偏差。
然而,这种观点仅仅是对存在的一种解释,无法完全否定或解释虚无。
3. 哲学中的存在主义存在主义者认为我们对存在和虚无的解释是个体的选择和决定。
根据这一观点,存在没有任何固定或客观的本质,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来解释和认识世界。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
在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受其启发,对生命、存在和虚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在这部作品中,萨特提出了存在主义的核心理念——人类的存在是没有目的和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存在,没有上帝或者宿命的安排,一切都取决于个体的选择和行为。
这种自由带来了孤独和焦虑,因为人类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且这种责任是无法逃避的。
这种对自由的理解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不是来自于外部的权威或者规定,而是来自于个体的选择和行为。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必须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另外,萨特还探讨了虚无的概念。
他认为虚无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因为人类的存在是没有目的和意义的。
在这种虚无之中,人类必须自己创造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虚无的理解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并不是预先确定的,而是由个体自己创造的。
每个人都必须在虚无中找到自己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通过阅读《存在与虚无》,我对生命、存在和虚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我意识到人类的存在是自由的,没有预先确定的意义和价值,而是由个体自己创造的。
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同时在虚无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生命的理解让我更加珍惜每一刻,不断地探索和努力,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更加关注他人的自由和尊重,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都有权利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和价值。
存在主义的存在论 ——以《存在与时间》和《存在与虚无》为例.docx

存在主义的存在论——以《存在与时间》和《存在与虚无》为例【摘要】本文主要参考的就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存在与虚无》两本著作,对其中的思想进行具体的比较和分析。
本文对海德格尔的生存结构进行论述,解释他人和社会的存在意义,将海德格尔的时间观进行论述。
本文还解读了萨特的自由论,将自在和自为两个存在分离出来,这就是萨特的存在论。
最后本文还对比了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各种观点。
关键词:存在主义;《存在与时间》;《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现代欧洲哲学其中一个非常重要主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得到盛行,海德格尔看到当时人们面临的危机,在1927年海德格尔发表了《存在与时间》,将存在的意义进行论述。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萨特在1943年发表了《存在与虚无》,宣扬人的自由,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所以说,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的创始人,萨特将其发扬光大。
存在主义不仅是一门哲学,它只是一个标签,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仍旧需要审视自己,找回属于我们的自由,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
一、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一)存在与此在在《存在与时间》当中,海德格尔论述的存在是一个根本性的存在,存在占据着很大的时间和空间,针对存在的提问,不仅包括存在,存在者也包含在其中,简单来说,就是存在者不断在追寻自身的存在,以此为基础,存在论主要领会了存在,这种领会以生存为基础,在存在论当中,此在的地位要优于存在着。
[1](二)在世界之中存在1.世界之中: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存在者和具体的存在途径进行研究,利用这种方式对世界进行研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操劳活动能,来认识我们使用的用具。
简单的说这就是一种目的性,还是需要利用其它的工具才可以得到显现。
存在的目的就是通过整体性的方式来可以良好的进行揭示,我们在使用这些用具的时候,为了使自身的存在方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可以利用“上手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将其自然存在揭露出来。
人们通过自己的实际劳动,对用具进行实际领会,针对用具的上手状态,是对自然进行指向的,在自然当中,一些用具虽然是“上手”,但是却没有实际效用,这就说明这些工具坏了,严重的时候这些工具根本就无法称作为“上手”,成为人们想摆脱的道具。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精选10篇)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于1943年发表的一本重要哲学著作,围绕着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这一理论展开。
这本书通过对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的思考,探讨了人类自由意志、责任感、主体性、他者等诸多哲学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响。
阅读《存在与虚无》让我感受到了深刻的思考和体验。
通过阐述和批判了其他哲学家的观点,萨特提出了自己对于人类存在的独特理解。
在书中,他认为人的存在是无意义且孤立的,每个人都必须自主地创造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人类生活本质的解剖让我对自身的存在和选择产生了强烈的反思。
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与作者沟通的奇特感受。
书中的观点和思考引发了我对人类生活的认同和共鸣,使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自己的处境和行动的含义。
通过作者的描述和理论,我也意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行为和主观意识的。
这种探索个体在社会中所处位置和相互影响的思考,为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存在与虚无》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对哲学的深入探索,还在于它对社会和个体的启示。
萨特通过分析人类的存在条件,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力感,并鼓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并创造自己的价值。
这种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指导原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这本书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来哲学、文学和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开创了存在主义思潮,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
在阅读《存在与虚无》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些创新的思考和观点。
首先,我认为人的存在是一个持续的创造过程,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选择和行动来赋予自己的生命意义。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由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
人们拥有选择的能力,却也需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相应的代价,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此外,我也开始重新思考了自身与他者的关系。
存在与虚无的对立与观念

存在与虚无的对立与观念存在与虚无是一个深邃而又晦涩的主题,它涉及哲学、心理学以及人类思维的本质。
在人类的认知世界中,存在是我们最直接、最真实的经验,而虚无则是存在的对立面。
这两个概念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
虽然存在和虚无是主观的主观和情感的产物,但它们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意义有着重要的影响。
存在是我们所感知到的客观实在,是我们与世界相互联系的基础。
它包括我们的身体、物质世界以及我们的思维和感知能力。
我们的存在不仅仅是肉体的存在,还涉及我们的意识和心灵。
我们的感知和思维是基于我们的存在,它们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存在的概念在不同文化和哲学体系中存在着不同的解释,但它普遍被认为是一种真实且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实体。
然而,虚无的概念却是主观的、抽象的和相对的。
虚无是对存在的否定和缺席。
它是一种空间、时间和思维的无内容状态。
虚无无法以任何形式、任何感知或者任何经验来直接捕捉和定义。
但虚无的存在是在我们的思维中产生的一种对存在的否认。
虚无是心理和哲学上一种极端的抽象概念,它暗示了无限和无尽的可能性。
存在和虚无之间的对立并非简单的二分法。
实际上,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无法被完全隔离。
正因为有存在,我们才能意识到虚无的存在。
而虚无的存在也正是通过与存在的对比产生的。
存在和虚无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它们互为存在的背景。
我们无法完全摆脱存在,就像我们无法完全摆脱虚无。
存在与虚无的对立也体现了人类对生命和意义的思考。
人类对存在的渴望和对虚无的恐惧是我们对生命和存在的探索的源动力。
正是因为我们知道自己会死亡,我们才会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虚无让我们痛苦和绝望,也让我们寻求希望和意义的存在。
作为有智慧的生命体,我们不仅仅是存在于这个世界,我们还希望有一种更深的存在,一种充满意义和价值的存在。
人类对存在和虚无的思考推动了哲学、宗教和科学的发展。
从古代的哲学家到现代的科学家,人类一直在探索存在的起源、意义以及与虚无的关系。
通过对存在和虚无的探索,我们试图理解自己和我们所存在的世界。
存在与虚无之辩

存在与虚无之辩存在和虚无,在哲学领域中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辩题。
这个辩题围绕着我们对自身存在的思考,以及人类对宇宙和生命的意义的追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存在与虚无之辩,并思考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首先,让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存在和虚无。
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存在是一个本质的特征,因为我们的存在是在我们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之后开始的。
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我们才开始思考自己的目的和存在的意义。
然而,虚无主义哲学家则认为,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宇宙是没有目的的。
虚无主义者坚信人类的生命是毫无意义的,我们的努力和追求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但是,这种存在与虚无之间的辩论不仅限于哲学领域,它也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中的许多体验都涉及到我们对存在与虚无的思考。
例如,面对生命的终极奥秘,我们是否能够找到宇宙的目的和我们的存在意义?对于那些相信宗教的人来说,他们寻找答案的方式是通过与一个宇宙创造者的联系来获得。
然而,对于那些不信仰宗教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通过追求自己的激情和幸福来寻找生活的意义。
此外,存在和虚无也可以在我们面对死亡时引起思考。
死亡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现实,它使我们思考自己的有限性和终极命运。
对一些人来说,死亡是他们生命旅程的终点,他们可能因此感到虚无和恐惧。
然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死亡可能被看作是一种解脱,他们可以在接近死亡的时刻找到幸福和内心的宁静。
另一个存在和虚无之间的辩论涉及到我们个体的自由和责任。
如果我们的存在是有目的和意义的,那么我们是否有责任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或者,如果生命事实上是毫无意义的,那么我们的努力是否只是一种徒劳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这个问题牵涉到人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以及我们对自由意志的思考。
总的来说,存在与虚无之间的辩论是一个深奥而复杂的话题。
它涵盖了哲学、宗教、生活实践以及我们与死亡和自由的关系。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存在和虚无,可以促使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生活的终极问题对生与死存在与虚无的思考

生活的终极问题对生与死存在与虚无的思考生命是人类所关注的永恒话题,而生与死则是人类思考的终极问题。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生与死的存在与虚无进行了深入思考。
本文将探讨生活的终极问题,以及人对生与死的思考,力求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的存在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幸福与快乐,然而我们对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却往往疑惑不解。
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与苦难,使得人们思考起生命的意义。
在这过程中,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被提及。
个体认为自己可以创造价值、实现梦想,而整体则追求持续性与社会进步。
可以说,生命的意义来自于对于个体与整体的贡献,以及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生与死的对立与统一生与死的对立是人们对生命的直观认识,然而随着人类思考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出生与死的统一性。
生与死是连续不断的过程,生命的存在需要与死亡相对立,而死亡也孕育出新的生命。
生与死的对立与统一对于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死循环与轮回转世在一些宗教与哲学体系中,生死循环与轮回转世的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
生命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出循环与转世的特征。
对于一些人来说,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延续与转化。
这种观念对于人们对生与死的思考带来了新的层面和解读。
四、生命的尊严与意愿尊重生死问题牵扯到是否进行生命维持治疗、安乐死等伦理问题。
尊重生命的尊严与意愿成为人们对生与死的思考的重要一环。
每个人都应当享有对自己生命的决策权,不仅包括生命延续的问题,也包括生命的结束。
尊重他人的生命意愿,是对个体尊严与自由的尊重。
五、生命的真实性与无常生命的真实性与无常意味着生命的脆弱与有限。
无论是个体的存在还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注定逃不脱生命的终结。
生与死在时间上是交替存在的,必然面对无常与不可预知的命运。
人们对生命的珍惜与对无常的接受成为了对生与死思考的必然结论。
六、生与死的启示对生与死的思考使得我们反思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正因为生命的有限性,我们才更加珍惜每一刻,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与快乐。
存在与虚无的思考

存在與虛無的思考存在与虚无的思考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在思考着存在与虚无的问题。
从哲学到宗教,从科学到文学,无数思想家和智者都探索着这个迷人又庞大的话题。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生与死的变迁,也会被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所困扰。
那么,存在与虚无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对待它们?存在,指的是我们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存在。
从物质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摸到、闻到、品味和感受到我们周围的世界。
这些物质在我们的意识中被理解为存在。
然而,存在不仅仅是可见可触的物质。
人类还有着无形的存在,例如思想、情感、意识等。
这些抽象的存在也占据着我们的生活和思维。
存在给予了我们意义和目标,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多彩和复杂。
虚无,与存在相对应,指的是一切不存在或缺乏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从物质的角度来看,虚无意味着空无一物,没有任何形式的物质存在。
然而,虚无并不仅限于物质上的空荡。
它还可以是一个观念、概念或感觉的不存在。
当我们面对一些难以理解或超出我们认知范围的事物时,我们可能会感觉到一种虚无的存在。
这种情感让我们想要解开难题,寻找真理和答案。
在人们对存在与虚无的思考中,有许多哲学流派和宗教体系涉及到这个话题。
例如,柏拉图的理念论将存在视为理念的存在,认为理念是超越物质世界的真实存在。
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论则主张存在是物质的实在性。
在宗教信仰中,有些人相信存在是由创造者所赋予的,而虚无则是拒绝创世神的否定。
这些哲学和宗教观点都试图回答人们对存在与虚无的根本问题。
现代科学在给出一些新的视角和解释方面也做出了贡献。
量子力学的发展揭示了微观世界的隐秘面貌,使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科学家们还通过观察宇宙学现象,如黑洞和宇宙的起源,试图解释宇宙存在的本质。
虽然科学的发展鼓励我们不断探索和追问,但它也暗示我们仍然无法全面回答存在与虚无的问题。
对于每个个体而言,思考存在与虚无也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信仰密切相关。
对于一些人来说,我们的存在是有目的有意义的,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使命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生与死看存在与虚无*
作为一部短篇小说,《墙》讲述的是一个有关“生与死”的文学故事:
故事发生在西班牙内战期间。
共和党人伊比埃塔(第一人称“我”)、国际纵队成员汤姆和一个普通的年轻人胡安被佛朗哥法西斯分子逮捕后,经过简单问讯,三人被判处死刑。
在一名医生和两个卫兵的监视下,三个死囚要经历一个特别的夜晚,等待第二天早晨的行刑。
次日清晨,汤姆和胡安被带出牢房枪决。
而伊比埃塔则再次被带进审讯室,法西斯分子仍想从他嘴中得到伊的同党格里的藏身处,如果在一刻钟内他仍然拒绝回答,他们将立即处死他。
伊比埃塔只是出于固执,不愿说出实情,但为了嘲弄审讯者,便信口说格里藏在墓地里。
没想到格里居然真的从原来藏身处转移到墓地里躲藏,结果被抓获处死。
伊比埃塔得到这消息不禁放声大笑,泪流满面。
“生与死”在文学描述中是一个现实问题,以往的小说多半止于此境,最多赋予一点哲理性,但萨特不同,他的重心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存在与虚无。
如果说生与死是生命的存在和不存在,那么在《墙》中,存在与虚无则是价值存在及其消解。
如果不提升到存在与虚无的层面,生与死的故事难以达于极至。
如果不置于生与死的经验性过程,存在与虚无难以理解,因为这本身就不是脱离经验的纯粹形而上问题。
第一层面的生死问题一开始在三人中是体现为差异的:“差不多还是一个孩子”的胡安,整个生命还处在一个本能状态,他的精神恐惧、痛苦和身体对生的渴求,对死的排拒是完全合为一体的:“他张着嘴,鼻孔翕动着”,任医生抚弄着他的身体,又突然抓住这个可以活着的人那只红红的大手,想用牙齿咬它。
连他关注的问题,也是身体发
出的,他问医生,“要痛苦得很久吗?”听说往往要开两发子弹,“这可要花一点时间呀!”
年轻的生命因其生命力旺盛,对死亡的排拒更为激烈。
如果生存没有其他价值目标,那么活着便是全部的要求——“我不要死,我不要死”,他绝望地叫喊着,最后没有任何支撑的瘫软的身体被架出牢房。
汤姆和“我”对死亡也有生命本能的反应:汤姆是尿湿了裤子,发出难闻的气味,而我则是寒冷感觉的消失,在严冬里大汗淋漓,身体湿漉漉的。
但这种反应是以精神和身体分离或失控形式表现出来的。
这是身体受潜意识支配的本能反应。
“‘这不可能’,汤姆愤怒地说,‘我没撒尿,我一点儿也没有感觉到’。
”而“我至少已经淌了一个小时的汗了,却丝毫都不觉得。
”他们都对这种失控的身体反应暴露在他人面前感到羞愧和愤怒。
因为这不符合他们的主观愿望——有尊严地活着。
汤姆对生死最突出的表现是“性格”,一种天性和经历塑造成的存在。
他的絮絮叨叨是一种经验和策略,将恐惧表达出来是一种有效的心理释放。
有意思的是,即使面对死亡这样的对象,“性格”依然表现出其功利性,可见性格是一种多么根深蒂固的存在。
汤姆的虚无是对死后存在的怀疑。
死亡对他来说是件“无法理解的事”,“我寻思着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化为乌有。
”这不是宗教信仰的解体,而是突然面对死亡时,生命呈现的虚无感。
“我”的存在根本的是信仰构成的价值体系。
作为一个共和党人,“我”有自己的政治信仰——无政府主义和西班牙的事业,“我是怎样热切地追求幸福,追求自由啊!……我想要解放西班牙……我参加了无政府主义运动,……总之,我对什么都看得很认真。
”那是“我”人生的价值。
“我”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意出卖同党格里,因为“对于西班牙的事业来说,格里比我更有用”。
那么这一信仰的基石是什么?一套价值理念?不,是生命的存在,是“仿佛我是一个永远不会死的人”这样一个隐性的前提。
但突然,这个前提不存在了。
呈现在“我”面前的一切,成为“一个神圣的谎言”,因为,“既然生命完结了,那它就是一文不值的。
”死神使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比起性格来,理性价值是多么脆弱。
这一价值消解不是理性的论证解构,也没有激烈的思想斗争,而是随着生命意义的丧失,突然无声地坍塌,就那样呈现为没有逻辑的废墟——虚无。
在价值消解后,“我”与汤姆没有了区别,只剩下“性格”。
拒绝交出格里,不是因为信仰,而只是一种“固执的表现”。
“我”与胡安也没有了区别,我们都是要死去
的人。
而在此之前,“我”以为和格里在一起就会不一样,“我”与汤姆毫无共同之处,但“此刻,我们竟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似的彼此相象,这无非是因为我们将要一起脑袋开花”。
生与死成为一条根本的界限,对存在重新做了分类:医生、格里、情人孔莎,都在“生”的那一边,对我来说都没有意义了。
而在一切价值都消解之后,“我”对生与死也表现得那么冷漠,“当一个人已经失去长生不老的幻想时,多活几个小时或多活几年都是一样的”。
经历了最深刻的“死”,对生物体的死已不再关注,体现为一种非生非死的价值虚无状态。
以至临行刑前,“我”还有戏弄对手的兴趣。
什么是虚无?虚无如何形成的?虚无是什么形态?严肃的哲学著作,如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对此颇费周折,但在小说中就简单得多。
到这里,我们再回到开始所说的故事层面。
从文学叙事角度看,专门来观察死亡过程的“医生”这个角色,安插得有些生硬,但为了将最困难的哲学层面问题完满解决,萨特不惜牺牲故事的合理性。
医生是“我”之外的第二视角,一个冷酷,又充满优越感的俯视,在他的眼中,生命主要体现为“活体”。
在他的注视之下,“我”与胡安和汤姆归入一类——死亡(但我们又都是彻底孤独的,独自体验),形成强烈的生死对照。
这是“我”的虚无感产生的直接原因。
《墙》的结局常常引起过度诠释,有人以荒诞来解释这篇小说。
了解了这篇作品的两个层次的内在结构,我们可以看出,小说结尾“我”的意外死而复生,是叙事的需要,目的只有一个:让叙事者存在,将死亡问题转化为虚无。
存在与虚无的体验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最适合,这里的“我”承担着伊比埃塔和背后的萨特双重角色,他要讲故事,要做观察,谈体验,做评论甚至诠释,而第一人称叙事的事后性质(尽管讲述者采用的现场形式)要求这个“我”必须存在,以奠定整个叙事的基础。
同时有存在才有虚无,“我”的存在保住了文本的真正主题:存在与虚无,并与汤姆和胡安代表的“生与死”的现实层面形成完整的对照。
当然,这个结局有几分荒诞的意味。
荒诞也是虚无,只不过这种虚无与生死引发的生命的存在与虚无有区别。
萨特在其他作品中就荒诞与虚无有专门的展示。
用文学探讨哲学问题而不落入寓言式的简单,是萨特对文学的提升;而文学对存在与虚无这类哲学难题的化解,是文学对哲学的解救。
这就是《墙》对于萨特和文学史的意义。
(刘琼)*《墙》,作者:〔法〕萨特(1905—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