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与尼采哲学思想之异同

合集下载

哲学问题:萨特如何诠释尼采哲学?

哲学问题:萨特如何诠释尼采哲学?

哲学问题:萨特如何诠释尼采哲学?尼采认为:“存在是虚构的,唯有生成才是真实绝对的。

” 尼采作为西方哲学的先驱,其思想为萨特的存在主义奠定了基础。

(一)虚无主义虚无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可谓是一个哲学母题。

1799年雅各比致哲学家费希特的信中,第一次使用了现代意义上的“虚无主义”一词。

雅各比站在对启蒙过度推崇的否定立场,认为过分理智会消解掉至高的神圣的价值体系,使得人变得空洞,无价值也就意味着无信仰。

但在尼采那里,虚无主义又进一步地被作为反抗传统神学的工具,借以宣传人的理智。

尼采在1882年问世的《快乐的科学》一书中,首次喊出“上帝已死”,为的就是肯定人的存在而拒绝一切虚无的幻象。

萨特的虚无论深受尼采“上帝之死”哲学观的影响,是其虚无论的深化。

萨特认为,“在上帝已死的时代,人具有了绝对自由而成为自由的人。

” 萨特在肯定了尼采对外部有神论打破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无神论的世界观进行思考,人的自由最终是被自我规定的。

但在上帝已死的时候,人似乎“无法用任何方式说明自我的行为是正当合理的”。

在此基础上萨特将其个体存在主义进行深化,提出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其反对孔德的那种以人类为崇拜对象的人道主义,但同时也承认: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是受限制的,是需要承担责任并做出选择的。

“人道主义”即是人与世界相协和的趋善的产物。

我们将萨特的虚无主义与尼采的虚无观相区分,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两点:1、世界的虚无主义向个体虚无主义的过渡萨特的虚无主义与尼采虚无论的范畴不同。

萨特强调从个体世界出发,人可以对外部一切事物进行虚无化,而尼采强调的是外部客观准则的不可靠性。

在尼采这里,“虚无主义”被界定为社会层面规定的超验价值的坍塌。

尼采的虚无主义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将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价值标准“上帝”作为批判对象。

在确立“人之主体性”的这一西方哲学史进程中,尼采无疑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萨特的虚无观建立在尼采无神论的基础之上,否决了外在束缚的条框,声称人应该真正地活出个体的世界。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萨特及其背景萨特,全名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文学家、戏剧家、社会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1905年的巴黎,成长在一个充满自由思考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中产阶级家庭。

萨特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接受教育,后赴德国柏林和海德堡大学深造,接触并深受德国现象学的影响。

萨特所处的时代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二战后的法国,这是一个充满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时期。

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萨特的哲学思想深受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但他将存在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责任和选择,认为人是在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超越的过程中获得意义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萨特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是对传统哲学的挑战和超越,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为哲学界所重视,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流派,其核心在于对个体存在及其意义的深入探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正是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

萨特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即个体的存在是首要的、原初的,而人的本质并非先天决定,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自由选择和行为塑造的。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责任”。

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个体的存在是不受任何先验规定或固定本质束缚的,人的本质是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中形成的。

自由选择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可能性和情境时,具有自主决策的能力,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萨特(Jean-Paul Sartre)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中。

他认为生命是无意义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人类必须主动地创造意义和价值,才能摆脱虚无和绝望。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基于一种“存在先于本质”的观念,他认为人类不是生来就具备某种本质、目的或意义的,而是通过不断的行动和选择来塑造自己的本质和意义。

他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和责任,主张每个人都要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与传统哲学的区别在于,他否认了神、精神、天堂等超自然的存在,认为只有现实世界是真实的,唯一的价值来源也只能是人类自身。

他认为,人类面对生命的本质问题时,不能依赖任何外在的指导或原则,而要依靠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判断力,独立地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萨特看来,生命的意义不是注定的,而是需要人类自己去创造。

人类的存在是基于一种不存在的状态,即“虚无”。

这种虚无的存在状态,让人类感到绝望和无助。

为了摆脱这种虚无的状态,人类必须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世界,并为此承担责任。

因此,萨特认为人类的自由是绝对的,但也是孤独和责任的。

在文学创作中,萨特应用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通过小说和戏剧的人物形象,来反映人类的自由和责任。

在他的作品《蒙田》中,他通过蒙田的思想和言行,来展示人类自主选择的意义和存在的不确定性。

在《莎乐美》中,他描绘了莎乐美的激情和追求自由的生命之路,展示了人类自由和创造的不可抗拒性。

总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启发了我们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在文学创作中也展示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的思想对现代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强调人的自由与选择的重要性。

在萨特看来,人的存在首先是“存在于世界中”的存在,也就是人被困在了一个不易逾越的文化和历史环境之中。

同时,这种文化和历史环境也定义了人的身份和价值,限制了人的行为自由和选择。

萨特认为,这种环境的限制不是由天性或者上帝所注定的,而是人自己创造的结果。

因此,当人接受了这种环境的限制,就会变得被动、虚无和无意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也和其他存在主义哲学家不同,他更加关注动态的人生现实,比如个体与群体、意义和焦虑、选择和行为等。

对于萨特来说,存在主义并不只是简单的承认人的存在是一个孤独、绝望和无意义的际遇,相反,它还强调个体在这种情况下所面对的视角重要性,以及他们通过自由选择行动所追求的意义。

萨特从“存在”这一概念作为哲学的起点,阐述了存在主义的核心问题:人与世界的关系。

萨特提出“存在优于本质”,即存在的本质不是通过人们内部的本质来定义的,而是通过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来决定的。

这种观念表明了人类作为“萨特式的存在”的独特性,强调了外部环境、某些意外事件、获得财富或者相反的失去等不可预测性因素对一个人的存在方式构成了决定性的影响。

由此,萨特奉行主观主义的观点,强调了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他认为,自由意味着人必须承担行动的后果,无论这些后果是好是坏、有益还是有害的。

在萨特的哲学思想中,焦虑是一个核心问题。

他认为,人类的一生都会被焦虑所伴随。

这种焦虑不是来自外部的环境和物质条件,而是来自人们对于人生意义和行动后果的质疑和探索。

因此,萨特认为,人必须要认识到这种焦虑的存在,面对它,才能积极地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开展积极的创造性工作。

总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的自由选择、责任和行动,强调了意义和个体的重要性,在解决人类存在问题的时候,不仅涉及到人与自身的关系,也注重了人与社会和历史环境的关系。

萨特的思想试图解决人类生存的角色和实践问题。

萨特

萨特

萨特(Sartre)萨特(Sartre)的哲学是一种激进的自由意志主义。

这种理论和决定论相对,认为人类有绝对的自由。

“上帝已死”,尼采名言可以看作萨特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

结果是人变成被抛弃的了。

因为在人的身内身外,都无法找到依托的东西。

人没有存在的理由。

而如果确实是存在先于本质,人就不能用一种天生的现有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也就是说,没有决定论。

人是自由的。

人就是自由。

另一方面,如果上帝不存在,人就没有价值和戒律说明人的行为是正当的。

没有价值领域。

人孤寂独处,无可辩解。

这就是萨特说“人是被判定为自由”时想要表达的意思。

因为一个人并不是自愿存在于世的,然而一旦存在,他就是自由的;但同时他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

“上帝已死”虽是萨特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但跟同时代的西方作家一样,在其的思想中也带有“上帝”的影子。

有学者认为,其是“反有神论”者,而不是持“无神论”。

随之而来的问题可以借俄国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在《卡拉玛左夫兄弟》一书中提出的问题“如果没有上帝,那么所有事情都是允许的。

”这句话来表达。

要理解萨特的自由,我们要知道另外两个重要的概念:自在(l'en-soi),或自在的存在;自为(le pour-soi),自为的存在。

“自在”是“是其所是”,“自为”是“是其所不是”。

举一个例子,刀子的存在是为了切割东西,它的存在有一个目的;然而人类的存在并没有任何目的――因为“上帝已死”――所以人类要为自己的存在创造价值,因此“存在先于本质”。

人是面向未来,具备无限可能的“自为”主体,而不是封闭的。

萨特又提到了“焦虑”和“眩晕”。

萨特认为,人们感到焦虑,恰恰是因为人们的自由,人们感到了自由,但是无从选择。

比如一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面临攻读研究生和就业之间的选择。

他不能依赖任何东西作出选择,包括上帝,这样便没有任何因素使得他的选择成为一个必然。

继续学业或就业,一切都要靠自己。

而“眩晕”则是“焦虑”的一种,人们在悬崖旁感到眩晕,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可以选择自杀――跳下去,而跳与不跳都由一个人自己决定。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述评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述评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述评一、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概说从如何看待哲学研究对象,特别是科学和人在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的角度说,大致可分为三种主要思潮:一是科学主义思潮。

它用科学理性的观点来解释人,强调哲学与科学的联系,甚至将两者相提并论,否定哲学具有超越科学的世界观意义。

里面的流派主要有实证主义、马赫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等各派分析哲学,当代各种科学哲学及结构主义等;二是人本主义思潮。

它强调人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反对把人归结为科学理性的存在,要求揭示人的生命、本能、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或超理性存在的意义,并认为只有后者才是人的本真的、始源性的存在,才应成为哲学研究的核心。

里面的流派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哲学释义学等。

三是宗教思辨唯心主义思潮。

它既把科学和人纳入哲学之中,又使哲学居于科学与人之上,把超越具体事物和人之外的某种具有本质意义的存在当做哲学的基础,由于它们往往与宗教和思辨唯心主义相关,故称为宗教思辨唯心主义。

里面的流派主要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等。

二、人本主义思潮述评(一)人本主义思潮代表人物观点及评说1、克尔凯郭尔的哲学(1)生平简介索伦·阿拜·克尔凯郭尔( So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 1855)是19世纪上半期活动于丹麦的存在主义先驱人物,出生于哥本哈根一个笃信基督教的家里。

从小就为有罪和受惩的宗教情感支配。

(2)、思想①哲学研究对象:“人的存在”。

克尔凯郭尔认为,当时丹麦社会之所以腐败和堕落,是由于忘掉“自我”的缘故,因此必须把“人的存在”放到突出的地位来考察,真正的哲学是“人”的哲学。

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的存在”具有三个特性:非理性:“存在是绝对不可被思考的”;孤独性:只有个人孤独的存在才是真实的存在;超越性:个人是与上帝相联的个人。

②哲学研究任务:揭示“人如何生活”。

克尔凯郭尔提出了“人生三阶段说”:美学(享乐)阶段:及时行乐,但到头来获得的是痛苦与失望;道德(理性)阶段:趋善避恶,但由于以理智的基础,仍不可认识人的真实存在;宗教(非理性)阶段:脱离苦海,但前提是必须成为真正的基督徒。

萨特的主要思想:存在先于本质,自在和自为,自由学说……

萨特的主要思想:存在先于本质,自在和自为,自由学说……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1)“存在先于本质”。

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2)“自由选择”。

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

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世界是荒诞的”。

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

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

1、“自在”与“自为”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

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

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

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

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

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

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

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在性质上是相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自为的存在不能离开自在独立地存在,没有自在的自为将流于抽象,就像没有音高和音色的声音一样不能存在。

另一方面,自在的在仅仅是,至于是什么,这是自为或意识所赋予的。

如果没有自为的出现,自在就只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本身不含有任何区别的浑然一体的东西。

自在只有依赖人的意识才能得以说明,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真实性的存在。

2、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即是把纯粹的主观性,即自为,当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

萨特与尼采读后感

萨特与尼采读后感

萨特与尼采读后感尼采和萨特是两位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深刻地触动了许多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阅读他们的著作,我对他们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我看来,尼采和萨特的哲学思想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激励着我思考生活的意义和目的。

尼采的哲学思想着眼于个体的超越和个体的解放。

他强调个体的力量和创造性,认为只有通过个体的自我发展和超越,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尼采主张摒弃传统的道德观念,反对凡俗的道德约束,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我实现,追求真理,追求美。

尼采的思想具有极大的独创性和开创性,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著作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尼采的思想引起了我对人类自由意志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可以超越传统的道德标准,超越常规的规范,在自我的实现中找到与生俱来的本真和力量。

这个观点给予了我深刻的启示。

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中,人们常常受到各种外界的限制和束缚,而尼采主张人们应该追求真理和美,追求个体的独立和发展。

这种观点为我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让我能够更加独立地思考问题,更加自信地实现自我。

与尼采强调个体力量和自由相比,萨特的哲学思想更加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

他认为人只能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才能发现自我,并实现自我。

对萨特来说,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个体应该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来决定自己的本质和价值。

人的自由选择决定了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我深深地被萨特的思想所触动。

他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著作揭示了人类的责任和存在的意义。

他强调个体的力量和选择,认为每个人都有义务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意义和价值。

这种观点给予了我更加深刻的人生指引。

在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压力和需求所束缚,而萨特的思想提醒着我们要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和选择的自由。

只有通过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行动,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我,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尼采和萨特的哲学思想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启发了我对个体力量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通过深入研读他们的著作,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能力,只有通过选择和行动,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找到与生俱来的本真和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萨特和尼采对柏拉图主义的不同态度 在尼采和萨特对于柏拉图主义的态度上我们可以 看到更为鲜明的区别 。虽然两人都否认完善形式的超 验的实在 , 萨特却由于没有相应地拒绝柏拉图的导致 悲观主义和对存在不满的态度因而未能否定柏拉图的 形而上学的真理价值 。我们通过用威廉 ·詹姆士的宗 教的共同核心的概念进行检视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萨特 和柏拉图主义的决裂是不充分和未完成的 。詹姆士说 宗教的态度从根本上讲涉及一种“心灵的不安”, 或者 说“意识到我们生来有什么毛病”,并且“这成了一种解 决方案”。萨特强烈地否定所有的宗教和所有形而上学 的“解决”, 但他却承认在存在中有一种本质的毛病或 缺失 。他不仅把意识看作一种缺失 ,甚至在《厌恶》一书 中既是柏拉图式的又是愤懑不平地谴责自然界和他人
[ 摘 要 ] 在尼采和萨特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总体上的一致性 ,尼采和萨特都是激烈的无神论者 ,他们直面宇
宙没有内在意义或目的的事实 , 而不像其他一些思想家试图用谈论绝对精神或绝对存在来代替基督教神学死了的
上帝 。然而 ,萨特与尼采相比却是一位既不那么彻底也对生活更少肯定的思想家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他是那么地
强调自由 , 却拒绝给予意识以能力去克服成为自在自为这一不能满足的渴望 , 并不对自己反对自然和生成的柏拉图
式的偏见提出疑问 。当萨特说意识是虚无或一种缺失 , 是存在中不能填满的黑洞时 , 尼采却把人的存在与积极性和
富足联系在一起 ,并且他完全抛弃了柏拉图的世界观和一切形而上学形式的悲观主义 。
[ 关键词 ] 萨特 ;尼采 ;权力意志 ;柏拉图主义 ;悲观主义
当我们尝试着对价值的终极来源进行比较深入的 解释的时候 , 萨特和尼采的关系就变得不这么简单 了 。尼采认为一个国家或个人的善与恶的观念诉说着 “他们的权力意志的声音”。对于萨特而言 , 我们接受 或假定的价值是我们实现合理的存在和变成自在自为 的基础工程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 ,这两位思想家都把人 看作浮士德式的奋斗者 , 但把萨特和尼采一样看作为 一个权力意志的支持者则是不恰当的 。
2003 年 9 月 第 19 卷 第 3 期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tong Teachers College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Sep . 2003 Vol 119 , No . 3
萨特与尼采哲学思想之异同
顾志龙
(南通师范学院 法政经管系 , 江苏 南通 226007)
在《存在与虚无》中 , 萨特通过把自己的似乎开放 的和无定限的人类可能性的概念同那种以假定 “晦暗 难懂的”动力和目标并坚持其普遍性来限定人的本质 的心理学和哲学传统相对比 , 宣称自己是人类自由的 整个范围的发现者 。萨特的这样一种形象得到了广泛 的认可 , 尽管萨特坚持意识努力成为自在自为的这一 点比对他的一些哲学词藻或文学的著作粗略地一瞥能 给出的建议更加适合于他关于人的观点 。由于这一原 因 , 我们可以把萨特算作一位证实人是为一种统一的 力量所驱使或为一个单一的目标而奋斗的理论家 。
很可能 , 萨特以及他的许多评论家会对上述结论 存有争议 ,从某一角度看他们提出异议是有道理的 。与 尼采不同 ,萨特意在坚持人的绝对自由 ,拒绝本能的影 响 ,否认无意识的心理力量的存在 ,并把意识描述为没 有本质的虚无 。即使与其他的关于人的非还原主义的 观点相比 ,萨特思想的彻底的性质也是无法比拟的 。
尼采谈及“权力”是为了对 19 世纪的那些坚持认 为人追求功利和快乐的道德理论家进行回应 。“权力” 的内涵广博而丰富 , 并暗示着人类不只是其愿望可以 用一个勇敢的新世界这样的乌托邦式的安慰来满足的 可计算的“经济人”。尼采的权力意志的真实含义应该 是自我实现的意志 (他喜欢的一句箴言是 :“成为你自 己”) , 或是一种拥有它使我们能够去热望 、去奋斗 、去 创造的精神能量或潜能 。
78 NTSFXYXB 2003. 3
当我们评价这类理论时 , 它们之中哪些是开放的 、 内容丰富的和经验的 , 哪些是狭窄的和还原主义的是 十分重要的区别 。我们可以从对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利 比多概念的比较中看到这样的区别 。弗洛伊德绝对是 还原的 ,他坚持认为“利比多这个名词只适用于性生活 的本能力量”, 而荣格则用这个名词来指称所有的本能 的精神力量 。就此来看 ,当萨特把自己与弗洛伊德相比 时显然具有革命性 , 但与尼采相比他关于人的观点却 无法说更开放或更少还原 。
初看起来在尼采和萨特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总体 上的一致性 ,对此只有少数评论家持有异议 。尼采和萨 特都是激烈的无神论者 ,他们直面宇宙没有内在的意 义或目的的事实 ,而不像其他的一些思想家试图用谈 论绝对精神或绝对存在来代替基督教神学死了的上 帝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在一处提到尼采的地方支
持他拒绝“现象后面的世界的幻觉”,也就是支持他反对 认为在生成后面存在一个柏拉图主义的本体的实在世 界 ,而把现象贬低为仅仅是幻觉或显现的观点 。两位思 想家都坚持认为是人类创造了道德价值并试图给予生 活以意义。正如尼采认为那些消极接受价值的人已被教 育成英雄们驯服的羔羊一样 ,萨特也以讽刺的口吻谈到 那些认为存在一种绝对客观的价值的“虔诚”之徒 。
然而从更为根本的层面上看 , 萨特的本体论通过 下面两点限制了人类的可能性 : 第一 、宣称意识是虚 无 , 是为实现和证明所作的注定徒劳的努力 ; 第二 、把 柏拉图关于生成的观点的重要的部分作为本体论上被 给予的东西来接受 。萨特的哲学正因为如此才在尼采 设法避开的暗礁上触礁沉没了 。
对于萨特来说 “, 自为按本体论的描述是存在的欠 缺”, [1 ] (P. 702)而自由实际上成了虚无的同义词 。同柏拉 图一道他把愿望等同于存在的缺失 , 但与黑格尔相反 得出了悲观的结论 : 人的实在性是对于无法超越其不 愉快状态的不快乐的意识 。换言之 ,人类的状况正如西 西弗斯 ,他命定要去努力填满内在的空虚 ,然而却没有 能力达到合理的存在 。萨特用成为自在自为的愿望 (萨 特也把它称之为成为神的设想) 来定义人 , 认为这“似 乎相当类似于人的‘本性’或一种‘本质’”[1 ] (P.704)。萨特 试图通过宣称我们对于成为自在自为的希望只是确定 了人的愿望的意义而不是在经验上构成了人的愿望来 使这一普遍的目标同自由相协调 。无论如何这样的自 由是不完善的 , 不论我们怎么做经验上我们不能避免 徒劳也不能达到一种满意 、充分 、愉快和完成的感觉 。
尽管尼采使用“权力”一词招致了误解 , 但他本人 是在明确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的 , 并且有一个精致 的权力概念 。可以非常肯定地讲 ,尼采并不认为每个人 实际上都想得到政治权力或者去统治他人 。尼采把哲 学描述为“最精神化的权力意志”, 并认为艺术家是比 政治家和统治者更高的权力意志的化身 。通观尼采的 理论 , 他谈及的是广泛的多种多样的人类行为的原因 而没有成为还原主义者 。
(P. 738“) 给予 ,就是以毁灭化归己有 ,同时利用这毁灭来 奴役别人 。”[1 ] (P. 738)他甚至认为在吸烟的时候“通过我 抽的烟 ,正是世界在燃烧 、在冒烟 、在烟雾中消失以便 回到我之中 。”[1 ] (P.741)抽烟象征着对整个世பைடு நூலகம்的毁灭性 的占有 。
除了萨特的主张的这些总括性的和有点儿片面的 本质以外 , 这一段里最引人注目的观点是对人类的消 极性的评价 。我们不仅是注定不能满足的 ,而且我们的 一些高尚的行为也被剥去了伪装 , 成为无意义的占有 和毁灭 。令人想起的一点不是尼采的权力意志 ,而是海 德格尔对“权力意志”的尖锐的批判 。海德格尔认为“权 力意志”是我们时代的一种潜在的形而上学 ,它包含了 所有关于现代性的最可鄙的东西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 , 权力意志是一种不知满足的意志 , 它包含在我们对征 服自然 、使世界机械化和享受不断增长的物质进步的 追求之中 。
然而当萨特说意识是虚无或一种缺失 ,是存在中 一种不能填满的黑洞时 ,尼采却认为人的存在是积极 和富足的 。他选择意志作为人的本质的隐喻 。意志是一 种积极的形象 ,它使努力和创造力能够得到满足 。这使 他能够把活动和需要看作我们本性的积极的方面 ,而 不是某种为了填满我们的存在的心中的洞穴而作的无 望的努力 。对尼采来说所有从软弱 、疾病和自卑中产生 的东西毫无疑问都是反动和令人愤怒的 ;而从健康 、强 壮和富足中产生的一切则是积极的。我们可以用《查拉 图斯特拉如是说》一开始的一段话来作为例证 “: 祝福那 满溢了的杯 ,从它可以流出金液 ,带着你的福祉所反映 的光耀 ,到各地方去 。看哪 !这杯又将干涸了它自己 ,查 拉斯图拉又将是一个人了 ,如是开始了查拉斯图拉的 下去 。”[2 ] (P .2)
2003. 3 NTSFXYXB 77
认为不存在不可还原的心理 —生理实体 , 但存在其他 的那些个体可以借助他或她的自由加以否定的设计或 谋划 。他否认对权力意志的追求是人类的普遍性质 ,否 认在意识中存在任何晦暗的持久的意志实体 , 甚至否 认人类具有任何固定的天性或本质 。
然而 ,萨特对权力意志的批判只适用于对尼采思 想的流行的误解 。虽然尼采的“意志”起源于叔本华的 形而上学理论并且有时还以招致本体论化的方式被谈 及 ,但像自为一样并不是一个实体性的存在 ,它总体上 是一种比喻并且是现象学的 。这种情形就象萨特的“自 为”概念 ,它不应被看作一个形而上学的存在 ,尽管它 间接地来源于笛卡尔的“思维实体”。例如在《善与恶的 彼岸》一书中我们就能够看到尼采对与笛卡尔的“我 思”和叔本华的“我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正当的形 而上学假设的批判 。意欲在他看来是超越于一切结构 复杂的某物之上的某物 ,它只有作为一个词时才是一 个统一体 。虽然脱离上下文看尼采和萨特的著作中都 有一些段落使人能够对之作形而上学的解释 ,但把“虚 无”和“意志”理解为对我们的存在的形容性描述更好 。
在《存在与虚无》的第四部分萨特描述了意识如何 试图通过努力占有和控制世界来弥补存在的欠缺 。他 以一点还原主义的热情用对消费 、获取 、控制 、侵犯 、毁 灭的永无休止的欲望来解释人类的许多行为 。萨特说 知识和发现是占有的快乐 ,而科学家则是试图揭去自然 的遮蔽物的下流的偷窥者 。与此相似 ,他说艺术家制造 出通过他而获得的存在 ,滑雪者试图征服雪地和斜坡 。 因此 ,艺术 、科学和游戏都是占有的活动 ,无论从整体还 是从局部都试图去占有自在的绝对存在 。毁灭也是一 种占有行为 。萨特说 “: 慷慨首先是在毁灭的职能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