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合集下载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读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对我来说就像是闯进了一个深邃又奇妙的哲学迷宫。

一开始,我满心期待能在书中找到一些明确的答案,能像解数学题一样清晰明了地搞懂“存在”和“虚无”到底是怎么回事。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这压根不是一本能给你标准答案的书,而是不断抛出问题,让你跟着思考,想得脑袋都要打结。

书里那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论述,差点没把我绕晕。

什么“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还有关于意识、自由、选择等等的探讨,让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哲学的云端里飘来荡去,找不到落脚的实地。

不过,读着读着,我倒是想起了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这件事好像和书里探讨的那些高深的东西沾上了点边。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周末,我像往常一样被老妈从被窝里拽出来,去菜市场陪她买菜。

菜市场里人声鼎沸,各种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我耷拉着脑袋,心不在焉地跟在老妈身后,心里想着还不如在家睡大觉。

突然,我的目光被一个卖花的小摊吸引住了。

摊主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她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却格外温柔。

她的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有娇艳欲滴的玫瑰,有清新淡雅的百合,还有五颜六色的小雏菊。

我忍不住走上前去,蹲下身子仔细端详着这些花。

老奶奶看到我感兴趣,便笑着跟我搭话:“小姑娘,喜欢哪束花呀?”我指了指一束粉色的康乃馨,问道:“奶奶,这束多少钱?”老奶奶说:“五块钱。

”我心里嘀咕着,好像有点贵了。

就在我犹豫要不要买的时候,老妈走了过来,二话不说就掏出五块钱递给老奶奶,然后把花递给我,说:“买束花心情好。

”我拿着花,心里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盯着手里的这束康乃馨。

我就在想啊,这花原本在花田里好好地长着,没人注意它们,它们就那么自顾自地开着。

然后被人采下来,拿到市场上卖,到了我手里。

这花的存在好像因为人的参与变得不一样了。

在花田里,它们就是一种自在的存在,按照自然的规律生长、开放、凋谢。

但到了市场上,被赋予了价格,被人们挑选、购买,就变成了一种自为的存在,好像有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大学生《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大学生《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大学生《存在与虚无》读后感一时之态而是存在的常态,一旦进取停止,存在也就陷入了虚无。

由此出发,萨特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生存主张就非常自然了:强调自由选择并以此创造生存的意义,在行动之前根本没有什么意义;强调对未来的永不停止的设计、谋划和开拓,因为进取一旦停滞,生存的意义将同时断裂。

所谓存在的即合理的,就是在这里与真正的存在主义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对立,因为后者要求你不要把停滞的东西视为存在的合理状态。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是积极的,十分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其实萨特留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剩下的些许其他惟有等我们自己去发现,去感悟也许你会因此发现另一处风景。

大学生《存在与虚无》读后感【四】让-保罗萨特(法国人),1905-1980。

与大多数一流的知识分子一样,萨特也是个自我中心主义者。

他是一个被宠坏了的独生子女的典型。

在他的自传《词语》一书中,他把自己描写成了一个早熟的天才,成名的欲望是他奋斗的重大动力。

他也是一个存在争议的人。

对于萨特的学术地位、文学成就、人格与操守,历来有着褒贬不一的各种声音。

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生前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受着无数大学生的顶礼膜拜,直到现在,人们还在谈论他,关于他的著作,关于他的为人,关于他和那些女人们的恩恩怨怨。

可见,无论他是思想家,还是小丑,一点无可置疑:他激起了人们的兴趣。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的成功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它最终为人瞩目,还是要到1945年战争结束之后。

那是存在主义的时代:战争之后的气氛使人们不得不怀着一种悲怆的心情关注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实质上还是知识界如何面对现实的问题。

与其说《存在与虚无》以哲学著作的身份吸引了广大读者,毋宁说是这本书所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色彩,或者干脆可以说是由于他的作者在书中所散发的本人的独特魅力,即由于萨特哲学家与作家的双重身份造成的结果。

到了五十年代,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发展成为最具影响的思潮,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思想领域,超出了法国国界。

而这部《存在与虚无》也就被视为法国存在主义运动的奠基之作,萨特本人也确定了自己在这个运动中的无可争议的领导地位。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一、萨特的主导思想和问题意识萨特的哲学思想以人的存在为核心,强调自由是人的生存的基本方式。

他认为,人生的道路是开放的,充满各种可能性和偶然性,人之为人就是他的一系列的自由选择,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生存承担全部责任。

萨特的问题意识一方面来自于传统的哲学问题,另一方面来自于他本人在二战及战后冷战年代的特殊处境中的生存关怀。

他的哲学探讨集中表现为现象与存在的关系和自由与处境的关系。

在现象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萨特赞同海德格尔的观点,认为存在本身表现为显现和所显现,现象的本源是存在,存在优先于主体的意识现象。

但萨特认为,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在自由与处境的关系问题上,萨特认为,人是自为的存在,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

但人的自由选择并不是完全自由的,而是受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

人在面对外部世界的制约时,可能会感到恶心和呕吐,这是人的存在的一种困境。

二、“存在”与“虚无”作为现象学的本体论的两大支柱“存在”与“虚无”作为现象学的本体论的两大支柱,体现了萨特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创新。

他认为,传统哲学过于关注事物的本质和共性,而忽略了事物的存在和个体的自由选择。

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则强调了事物的存在和个体的自由选择,认为事物的存在是通过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行动而显现出来的。

三、“现象的存在”与“存在的现象”“现象的存在”与“存在的现象”是萨特现象学本体论的两个重要概念。

“现象的存在”是指事物的实际存在,它是客观的、物质的。

“存在的现象”则是指事物在意识中的显现,它是主观的、精神的。

萨特认为,“现象的存在”与“存在的现象”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事物的存在是通过意识的显现而显现出来的,没有意识的显现,事物的存在就无法被感知。

同时,意识的显现也不是主观随意的,它受到事物的存在和自身的结构的制约。

四、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是萨特现象学本体论的两个基本概念。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读了《存在与虚无》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哲学的深海里扑腾,时而觉得抓住了点什么,时而又被无尽的思考淹没。

让我先跟您唠唠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受。

一开始翻开它,就像是闯进了一个充满迷雾的森林,每走一步都充满了疑惑和不确定。

萨特所阐述的那些关于存在和虚无的概念,真不是能一下子就消化得了的。

书中提到的“存在先于本质”这个观点,可让我费了不少脑筋去琢磨。

它说人不是先被设定好了某种本质然后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而是先存在了,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去塑造自己的本质。

这就好比我们出生的时候,并不是带着一张写好了“你这辈子要成为啥样的人”的说明书来的。

我们是在生活的过程中,通过一次次的选择,比如选择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跟谁结婚等等,才慢慢勾勒出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画画,天天拿着画笔在家里的墙上乱涂乱画,梦想着以后能成为一个大画家。

可是后来上了学,周围的人都说画画没前途,不如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找个稳定的工作。

那时候我迷茫啊,不知道该听谁的。

这就是一个选择的时刻,是坚持自己内心对画画的热爱,还是听从别人所谓的“正确建议”?最后,我还是没能抵抗住外界的声音,放弃了画画,努力学习去了。

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发现自己虽然在学业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可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每次看到别人的画作,心里就会涌起一股失落感。

这时候我才明白,当初那个放弃画画的选择,让我失去了一部分真正的自我。

我把自己的存在交给了别人的看法和社会的期待,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再说说“自由”这个概念吧。

萨特说人是绝对自由的,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这可真是一句让人又爱又怕的话。

自由听起来很美好,可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拥有绝对的自由,并且要为每一个选择承担后果的时候,那种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我记得有一次,工作上有一个晋升的机会,竞争挺激烈的。

我一方面想要抓住这个机会,往上爬一爬;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承担不了更多的责任,压力太大。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读后感:从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汲取哲思在阅读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时,我被其深刻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所吸引。

这本书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的重要性以及选择带来的责任。

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和对日常现象的深度剖析,萨特构建了一个既复杂又引人深思的框架。

一、存在与虚无的关系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即人的存在是首要的、独立的,而其本质或定义是由个人自由选择的行为塑造的。

这种思想与传统的本质主义哲学截然不同,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

他认为,我们并不是生来就有着固定的身份或目的,而是通过我们的行动不断地创造自己的身份。

这使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塑造自己的命运,即使面对不可避免的命运,也能够通过选择赋予生活意义。

二、自由意志与责任萨特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及其不可逃避的责任。

他认为人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责任。

在做出选择时,我们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无论这些后果如何。

这种观点促使我反思生活中面临的重大决定,并认识到即使是微小的选择也可能对个人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三、虚无的概念“虚无”在这里指的是我们所处世界的不确定性以及自身存在的可能性的无限性。

它强调了人类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提醒人们不要固守传统观念或习惯,而应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这一概念激发我面对挑战时更加勇敢和开放。

四、结论:自由与责任并存阅读《存在与虚无》后,我认为人应该勇敢地拥抱自己的自由,并对其行为负责;同时也要认识到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

萨特的观点促使我们反思个人身份的本质以及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如何找到方向和意义。

总之,《存在与虚无》不仅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美好。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相信自己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并努力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_《存在与虚无》心得体会范文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_《存在与虚无》心得体会范文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_《存在与虚无》心得体会范文《存在与虚无》,法国的让保罗萨特著。

其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对存在的探索(导言);虚无的起源;自为的存在;我和他人;拥有、作为和存在。

它是一部关于存在主义代表作,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大学生《存在与虚无》读后感【一】不知道怎么的,读《存在与虚无》就成为了我一个久未实现的夙愿。

因为这书实在难找,书店不卖,网上不刊,我都差点想邮购了(好象三联有个版本)。

还好,就像海德格尔说的一样,事物总是呈现在因缘之中,既然我有此意向,这事物就会有与我照面之时。

但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个因缘之点竟然会集在一个旧书店里,一看到此书,立马买下,价钱很便宜,不到一半,而且是全新的,这不禁让我感叹:谁跟它怎么没缘呀!萨特在《虚》中是这样来理解人自身和他的存在的:“人是自为的存在,即是说,人是对他自己是什么以一种有所作为的方式的存在,他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自身的。

正是因为他具有时间性,所以人不像一棵树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者,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不存在。

而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就是一个虚无。

因此,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的选择,正是在自由的选择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

但是,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所有的后果和责任。

”以上是从编者序里抄出来的话,因为我还未完成这书的阅读,所以为了要在这里先来个总括性的描述,我不得不借用别人的话,其实,是在借用别人的理解,而且正因为是借用,我才发现,如果到最后要我来写这个总括的话,我可能是不会这样写的,这倒不是因为他在乱写,而是因为写得还不够精彩。

如今这80页的阅读,只是我对本书导言部分的把握,对导言三遍下来的反刍充分地带领我进入了萨特《虚》书的境界,也就是进入了萨特明显的现象学思维的境界,此时,萨特传记中对他第一次接触现象学事件的描述正历历在目,的确,正如萨特自己说的,哲学就应该是一种面对现实生活的哲学,而不是书斋里的文字的思维的游戏,当一种能够把弄我们面前的一支活生生的高脚杯的哲学竟能存在时,风华正貌的萨特渴望赴德求学的心情也就活生生地被揭示到我的面前了。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读了《存在与虚无》这本书,我的脑子就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一时间理不清思绪。

但随着我不断地思考和回忆自己的生活点滴,似乎又有了一些模糊的感悟。

萨特在书中探讨的“存在”和“虚无”,一开始让我觉得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可当我试着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和我真实经历过的一件小事联系起来时,一切好像都渐渐清晰了。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周末,阳光懒洋洋地洒在窗户上。

我原本计划着要把家里好好收拾一番,结果却躺在床上刷手机,一刷就是大半天。

眼看时针指向了中午,肚子开始咕咕叫,我才不情愿地爬起来。

走进厨房,看着水槽里堆积如山的碗碟,我心里一阵烦躁。

一边抱怨着自己的懒惰,一边不情愿地打开水龙头。

水流哗哗地冲下来,溅得我一身水,心情更加糟糕了。

我机械地拿起一个碗,挤上洗洁精,开始搓洗。

泡沫在手中不断地产生又消失,就像那虚无缥缈的想法在脑海中一闪而过。

我突然想到,这一个个碗碟原本不存在于干净整洁的状态,是我的行动让它们从脏兮兮变得干净,这不就是一种“存在”的创造吗?当我把洗好的碗碟一个个擦干摆放整齐时,那种满足感油然而生。

但与此同时,我又不禁想到,这种满足感能持续多久呢?明天它们又会被弄脏,然后我又要重复这个过程,那么此刻的满足感是不是一种虚无呢?收拾完厨房,我坐在沙发上,望着整洁的房间,陷入了沉思。

我想到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

可是我总是找各种借口不去练习,总是在想象中描绘着美好的未来,却没有实际的行动。

这不就是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虚无吗?而那些真正付出努力,每天坚持画画的时光,哪怕画得并不完美,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就像此刻我手中握着的画笔,它的重量,它在纸上留下的痕迹,都是真实的存在。

我又想起了和朋友们的相处。

有时候,我们会在微信上聊得热火朝天,分享着各种喜怒哀乐。

但当放下手机,回归到一个人的生活时,那种热闹的感觉仿佛一下子就消失了,只剩下内心的空虚。

这虚拟世界中的交流,到底是真实的存在,还是一种短暂的虚无呢?再想想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情,当激情褪去,剩下的是平淡的日子。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精选10篇)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精选10篇)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存在与虚无,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创作的一部哲学作品,被誉为“存在主义的圣经”。

这本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哲学深度,深入探讨了“存在”与“虚无”这两个基本哲学概念,引领人们探寻存在的真谛,找到存在的意义。

阅读这本书之前,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对哲学存在了一种模糊的概念,但读完之后,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人们的生命所赋予的意义,呼唤我们担负人生使命,主动创造出生命的意义。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在他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和独立性之后,才能真正赋予意义。

在真正地体验生活中的每一刻、了解精神世界的自由和独立性之后,自我创造的意义才会变得更加强大。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书中深刻的思想和哲学观点,萨特通过他丰富的语言和想象力,尝试阐述生命中的意义和价值。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讲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萨特以人与人的关系为切入点,探究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书中的主人公瓦洛被他的女友普朗提出了分手,这使他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孤独,也更加意识到了人生的存在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萨特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探索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富有启迪性的书籍,它不仅书写了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也通过文学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了生活的意义。

存在与虚无不只是一本哲学著作,而是一个提醒每个人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作品。

它鼓励我们拥抱生命,探寻存在的真谛,找到存在的意义。

这也正是阅读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如果你感到迷茫和困惑,它可以帮助你找到答案。

在读这本书的同时,我也产生了一些对生命、存在和意义的思考。

如果没有了存在,人们也许就失去了纷繁复杂的思想、浓烈的情感和美好的记忆,失去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存在”而存在,而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追求,那么这种存在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人类在探究存在时应该关注的不是存在本身,而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事实上,生命本身就是存在的一种形态,因此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在探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存在与虚无》有感
经济学院国贸1301班喻筱 1330250015
《存在与虚无》由法国的让·保罗·萨特著。

他“孤零零地活着,完全孤零零一个人”。

以哲学家的坦率点出了人的存在的本质特征:是虚无之上存在起来的存在,是活着但又必然死去而重归虚无的存在。

在本书中,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

在这个基础上,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这也是“现象学本体论”的落脚点。

书中提到“自为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和“自在的存在”相反,它是指人的意识的存在,它是以对“自在的存在”的内在否定来规定自身的。

自为的存在就是意识面对自我的在场。

意识不能与自身重合,它是存在的减压。

意识由于就是自己虚无化的能力,就是它固有的存在方式的原因,但没有任何东西是意识的原因,所以,意识在其存在中既不能被异于自己的东西解释,也不能被自身解释。

“自力的存在是自我规定自己存在的,因为它不能与自身重合。

由此而来的结论是:人是虚无由之来到世界上的存在,意识于是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人的内在结构。

人是“存在的虚无”,又是变成存在的虚无。

自为不断地存在着,不断地显现,在消失之前无限地成为“自在”,也就是说从外部把握这个自为,意识就在“对某物的意识”时,成为对事物的某些“观点”,事物从而就有了规律或必然性,有了规定。

意识与事物的关系就使意识成为与事物同类的存在,这种存在就表明了人的外在结构,就是“人为性”。

自在的存在是脱离时间性的,而自为的存在是在时间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萨特对三维(过去、现在、将来)时间的现象学进行分析,目的是要达到对时间性的整体直观。

“过去,就是我作为超越物所是的自在”。

“现在不存在,现在的瞬间源于自为的一种正在实现的、物化的概念”(第172页),现在不是其所是(过去),又不是它所不是(将来)。

而将来,则是现在朝着它超越的可能,它永远在人的前方,等待他去实现。

所以这将来的“现在’实质是一种作为将来的虚无,在它过渡到显现出来的“现在”状态时,它的实现就变成了虚无。

这就赋予作为整体结构的时间性以应有的意义。

到底什么是虚无?实际上,虚无什么也不是,因为虚无就是什么也没有。

我们不能像思考实有的东西一样来思考虚无,虚无是实有的对立面,其性质与任何“有”完全不同,但没有“无”也就没有“有”,老子不就说“有无相生”吗?没有“虚无”也就没有无所谓“存在”,逻辑上“有”就是靠“无”才能加以定义,虚无不在别处,就在存在内部。

虚无本身的性质决定它并不存在,它是“被存在”,它不可能自我虚无化,必须要有一种存在(不可能是自在的存在),这种存在具有一种性质,能使虚无虚无化,能用它的存在
承担虚无,并以自己生存不断支撑虚无,通过这种存在,虚无来到事物中。

就是说虚无由之来到世界上的存在应该在其存在中使虚无虚无化。

而这种存在也就是它自己的虚无。

这种要求通过虚无化(对自身和世界)去追求存在(自在的存在)的存在的脱离,就是人的过程。

从自然的眼光来看,世间万物,能量守衡,物质不灭,是不会有真正的“死”或者“虚无”的。

在自然界,“死”不过是物质形态的转换,“虚无”不过是物与物之间的空间;只有人才把“死”与“虚无”带给了世界,因为人之为人,在本质上不是物,而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意识和精神支配下的一种自强不息的创造性生命活动。

人的存在当然也是一种物质存在,当然也受物质规律的支配和制约,但人的创造性生命活动与自然物质之间是根本不可通融的,人的生命活动中止以后,人就不存在,他存在,是对不存在即虚无的抗争;他的死,对他而言是真正的虚无。

可见,虚无虽然什么也不是,但却在人生中无处不在,就像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无常”。

在本体论的层面上泊在与自为的关系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自为通过内在关系与自在发生关系且努力要去构成理想的整体。

如果没有自在就不会有具体的自为。

而人就是不断企图要成为作为这个整体的“上帝”的存在,就是“自为的自在的存在”,就是说人的实在和他要成为的自因的存在之间没有共同的尺度,每个人要成为的上帝不同,每个自为的虚无化过程也就不同,统一的人类价值是没有的。

人本身就是一个道德主体,就是各种价值赖以生存的那个存在。

所以,存在精神分析法就是要揭示:人就是要追求成为自在与自为综合为一体的存在。

人的过程就是对理想目标的追求和超越,就是自为向自在的整体化过程。

真正要解决有关自由的各种问题,只有在道德的基础上找到答案。

从本质上说,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并非缘于某种规定或“天定”的意义,事物的发生本身就是它存在的原因;因此万物具有“自由”的天性,具有按照自我意愿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事物的存在不是一个停滞的状态,而总是处于一种不断进取的过程,这种运动不是一时之态而是存在的常态,一旦进取停止,存在也就陷入了虚无。

由此出发,萨特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生存主张就非常自然了:强调“自由选择”并以此创造生存的意义,在行动之前根本没有什么意义;强调对未来的永不停止的设计、谋划和开拓,因为进取一旦停滞,生存的意义将同时断裂。

所谓“存在的即合理的”,就是在这里与真正的存在主义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对立,因为后者要求你不要把停滞的东西视为存在的合理状态。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是积极的,十分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其实萨特留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剩下的些许其他惟有等我们自己去发现,去感悟——也许你会因此发现另一处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