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虚无
存在与虚无萨特现象学与后现代主义

存在与虚无:萨特现象学与后现代主义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面对着许多矛盾的存在与虚无。
这种观念在萨特的现象学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本文将介绍存在与虚无的概念,并分析其在萨特现象学和后现代主义中的应用。
萨特现象学:存在与虚无的辩证法存在主义的基本原理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
人不是一个被预设和确定的实体,而是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为来定义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者将面对诸多自由选择和责任,同时也会面对存在与虚无之间的矛盾。
萨特对存在与虚无关系的思考萨特把存在视为一个持续不断的努力,人们通过行动将自己置于存在状态中。
然而,随着人们意识到自己存在的能力和责任感,他们也会面临着虚无这一存在状态的反面。
在萨特看来,虚无并非单纯指”什么也没有”,而是指一种夺走了人的超越性和意义感的状态。
人们通过行动来试图逃避虚无,并寻找意义,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尝试性和失败性。
自由选择与责任感根据萨特的现象学理论,人们注定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每个人都有机会自由选择行动,但同时也必须面临所做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
这种选择的自由意味着人们可以塑造自己的生活和意义,但也需要承担起因此而产生的责任。
存在固化和被他性尽管人们有着自由选择,但很多时候他们却不敢或不能去主动选择,而是处于被动被他性的状态中。
被他性是由于外界对个体施加压力、规范和期待所导致的一种固化状态。
当个体受到这些影响时,他们有可能失去对自己行为和生活进行真正选择的能力。
后现代主义:在存在与虚无中徘徊在后现代主义思想中,对于存在与虚无之间矛盾关系更加深入地进行了思考。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社会已经变得高度复杂、模糊和不稳定,造成了个体在寻找意义和稳固性上愈加困难。
架构织与再构织后现代主义强调了架构织与再构织之间相互交织的过程。
架构织揭示了权力机构、语言和符号系统如何塑造了我们个体和集体认知;再构织则充满了游戏性、模拟性和相对性。
后现代主义认为,从追求普遍真理到接受相对真理反映了人类思维方式上发生的转变。
存在与虚无的哲学解读

存在与虚无的哲学解读哲学是一门关注人类存在的学科,而存在与虚无则是其核心探索之一。
人类对于存在的思考始于古代哲学家,延续至今。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解读存在与虚无的哲学意义,并探索其对人类思维的影响。
一、存在与虚无的二元对立存在与虚无被认为是一对二元对立概念,互为存在的背景。
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存在绝对的存在或绝对的虚无。
在人类的感知中,存在与虚无通过对比显得更加鲜明。
然而,存在与虚无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复杂的关系。
虚无并不等于不存在,而是指不存在具体的实体或概念。
它是一种抽象的空白,同时也包含了潜在的可能性。
存在则是指实际的物质或概念存在于世界上的状态。
二、存在的意义与目的人类一直在探索存在的意义与目的。
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人类生活的本质在于直面和承担存在的责任。
我们生而具有自由意志和选择能力,因此需要在面对虚无的存在中,赋予自己的生命意义。
但是,存在的意义是个体化的,因为每个人对于存在的理解和价值观各不相同。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共同生活和交流来寻找存在的意义。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追求个人的独特价值和目标来赋予存在以个体化的意义。
三、虚无的思考与启示虚无给予人类思考的是生命的无常和终极的无意义。
这种思考打破了人们对于自身和世界的稳定认知,同时也激发了对于真理、价值以及人类存在本身的深入思考。
一方面,面对虚无的存在,人们可以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并体验到对于生命的珍视和追求。
虚无让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存在,去追求个人内心的成长和丰富。
另一方面,虚无也给予人们自由的可能性。
在虚无的存在中,人们可以解放自己,并追求真理和自我实现的道路。
虚无对于思维启示的是,通过对于意义的追问,我们可以超越表面的追求,找到自己真正的存在价值。
四、存在与虚无的平衡存在与虚无之间的平衡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关键问题。
“存于虚中”、“以虚为实”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智慧总结。
这种思想意味着我们应该在认知和行动中保持一种平衡,既不能因为虚无而追求过度的存在,也不能因为存在而忽视虚无的存在。
存在与虚无的解释

存在与虚无的解释人类自古以来就对存在与虚无的本质进行思考和探索。
尽管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显得真实而存在,但在思辨哲学和科学的推动下,这一问题变得越发模糊和复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存在的本质以及虚无可能的解释。
一、存在的本质1. 经验主义观点经验主义者主张我们只能通过感知和经验来认识世界,存在是基于可证实的感知。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触觉、目睹或感受到某个事物,那么它就可以被视为存在。
然而,这种观点无法解释一些无法感知的存在,例如梦境或某些抽象概念。
2. 理性主义观点理性主义者认为存在是通过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
他们认为存在不仅仅是基于感知,还需要思考和推理。
理性主义的观点更注重抽象概念和逻辑的严密性,例如数学推理和哲学思考。
然而,这种观点也难以解释我们感知到的物质世界以及一些情感和感受。
3. 实用主义观点实用主义者认为存在是基于个体的需求和实用性的。
他们认为只有当某个事物对我们的生活或行为具有实际帮助或价值时,它才被视为存在。
实用主义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和选择,但难以解释一些超越实用性的存在,如艺术、美学等领域。
二、虚无的解释1. 虚幻主义观点虚幻主义者认为一切都是虚无的,世界本身只是一个幻觉或梦境。
根据这种观点,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意识或思想的产物,没有任何真实的存在。
这一观点源于东方哲学的一些思想体系,如佛教的空观念。
然而,虚幻主义观点无法解释我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和经验。
2.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意识只是意识冰山的一角,更大部分的无意识在控制和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对存在的认识和理解受到无意识的影响,这可能导致我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和解释出现偏差。
然而,这种观点仅仅是对存在的一种解释,无法完全否定或解释虚无。
3. 哲学中的存在主义存在主义者认为我们对存在和虚无的解释是个体的选择和决定。
根据这一观点,存在没有任何固定或客观的本质,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来解释和认识世界。
哲学中的存在与虚无思想汇报

哲学中的存在与虚无思想汇报存在与虚无是哲学思想中的重要议题,有着深远的影响和讨论。
作为人类思维的核心问题之一,存在与虚无成为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发展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本文将探讨哲学中的存在与虚无思想,分析其内涵、历史渊源以及对人类价值观的影响。
一、存在与虚无的内涵与历史渊源1.1 存在的概念与意义存在作为哲学与现象学的基础概念,代表着实在、具体的存在状态。
在哲学领域,存在被视为一种存在实体的现象,即一切能被感知、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的事物。
存在问题也称为“是什么”的问题,探讨事物的本质与实在性。
1.2 虚无的概念与意义虚无代表着没有、不存在的状态。
虚无作为存在的对立面,关注的是无或不存在的概念。
在哲学中,虚无经常指代“非存在”,即无法被感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状态。
1.3 存在与虚无的历史发展存在与虚无的思想在哲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早在古希腊哲学时期,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研究,对存在与虚无都有所涉及。
而在现代哲学中,康德的唯心论与尼采的超人观念,对存在与虚无的理解有了新的突破。
二、存在与虚无思想对人类价值观的影响2.1 对人类意义的反思存在与虚无思想引导人们审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当人们认识到存在可能是暂时的、终将归于虚无的时候,对于生命的意义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
思考生命的意义激励人们追求自己的个人价值,并使他们更加珍惜有限的存在时光。
2.2 对道德与伦理观的影响存在与虚无思想也影响了个体的道德观与伦理观。
在虚无面前,个体的行为和选择变得更加自由。
如果一切归于虚无,道德与伦理准则可能会受到挑战,个体将更加注重个人选择与利益的实现。
然而,对于伦理学家来说,个体的选择和行为仍然需要遵循道德规范和社会原则。
2.3 对宗教与信仰的思考存在与虚无思想对于宗教与信仰也具有重要影响。
对于那些信仰上帝或其他神灵存在的人们来说,虚无思想可能给予他们对永恒和灵性存在的追寻,帮助他们找到生活的意义。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精选10篇)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于1943年发表的一本重要哲学著作,围绕着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这一理论展开。
这本书通过对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的思考,探讨了人类自由意志、责任感、主体性、他者等诸多哲学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响。
阅读《存在与虚无》让我感受到了深刻的思考和体验。
通过阐述和批判了其他哲学家的观点,萨特提出了自己对于人类存在的独特理解。
在书中,他认为人的存在是无意义且孤立的,每个人都必须自主地创造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人类生活本质的解剖让我对自身的存在和选择产生了强烈的反思。
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与作者沟通的奇特感受。
书中的观点和思考引发了我对人类生活的认同和共鸣,使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自己的处境和行动的含义。
通过作者的描述和理论,我也意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行为和主观意识的。
这种探索个体在社会中所处位置和相互影响的思考,为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存在与虚无》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对哲学的深入探索,还在于它对社会和个体的启示。
萨特通过分析人类的存在条件,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力感,并鼓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并创造自己的价值。
这种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指导原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这本书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来哲学、文学和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开创了存在主义思潮,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
在阅读《存在与虚无》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些创新的思考和观点。
首先,我认为人的存在是一个持续的创造过程,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选择和行动来赋予自己的生命意义。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由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
人们拥有选择的能力,却也需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相应的代价,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此外,我也开始重新思考了自身与他者的关系。
存在与虚无的对立与统一

存在与虚无的对立与统一在哲学领域中,存在与虚无被认为是一对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关于存在与虚无之间的哲学思辨,也涉及到一系列关于人类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存在与虚无的对立与统一,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体现。
一、存在与虚无的哲学思辨1.1 存在的本质存在被认为是一种有实体的状态或情况,在现象世界中具有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形式。
然而,对于存在的本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各个哲学流派有不同的解释。
例如,传统哲学派认为存在是一种实在性,而现代哲学派重视存在的个体性和主体性。
1.2 虚无的属性虚无是不存在的状态或情况。
它不具有任何实体,仅仅是一种概念或无意义的状态。
在哲学中,虚无常常与存在形成对立,被视为不存在的另一面。
1.3 对立与统一存在与虚无看似相反,但又不可分割。
正因为存在的存在,虚无才具有对立的对象。
而虚无的存在,亦由存在而感知。
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与虚无可以说是相互依存、相互构成的。
二、存在与虚无的宇宙观2.1 哲学宇宙观在宇宙观中,存在与虚无一直是哲学讨论的重点。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认为存在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存在,而虚无则是物质世界的无常和不完整。
后来的唯物主义则认为物质是唯一真正存在的实体,而虚无只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错觉。
2.2 科学宇宙观科学对于宇宙的研究也属于存在与虚无的领域。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虚无的一瞬间,而事后逐渐演化为存在丰富的宇宙。
同时,科学也在探索宇宙的边界和奥秘,挑战存在与虚无的界限。
三、存在与虚无的人生思考3.1 人的存在意义对于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存在与虚无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人认为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意义,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人需要通过赋予生活意义来超越虚无。
不论如何,存在与虚无的对立与统一为人类提供了思考和追求的方向。
3.2 生死与存在生死是存在与虚无联系最为密切的领域之一。
生命的存在与虚无的不确定性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人们对生命的存在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在面对死亡时,人们或许会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对于存在和虚无的态度。
存在与虚无

存在与虚无摘要这篇文档探讨了存在与虚无的概念,对它们的含义、关系以及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存在和虚无是哲学和文学领域中经常讨论的主题,它们代表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对立。
本文将详细介绍它们的概念,探讨它们的相互关系,并讨论它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1. 引言从古至今,人们一直试图理解我们所存在的世界,同时也对虚无的概念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存在与虚无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存在表示真实、有形的实体,而虚无则代表没有实质的概念或不存在的状态。
本文将就这两个概念进行深入探讨,从哲学、文学和科学角度分析它们的含义和影响。
2. 存在的概念存在是指有实体的状态或事物的存在。
在哲学中,存在被认为是一种绝对的实在,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和根源。
哲学家们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存在的问题,包括存在的本质、存在的形式以及存在和现实的关系。
存在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来确认,我们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体验到现实世界的存在。
存在不仅仅涉及到物质实体,还包括观念、思想和情感等抽象概念。
通过语言、艺术和文化,人们能够表达和分享自己的存在感。
存在也与时间和空间密切相关,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和发展,产生各种变化和演化。
3. 虚无的概念虚无是指无实质的概念或不存在的状态。
它可以指代空无一物的状态,也可以指代人们内心的空虚和缺乏目标的感觉。
虚无是一种反存在的状态,它代表了非物质、非实在的存在。
虚无的概念在哲学、文学和艺术中经常被讨论。
一些哲学家认为虚无是存在的对立面,它表达了人对真理和意义的追求,并试图超越存在的有限性。
同时,虚无也可以作为一种创造力的源泉,激发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存在和境界。
4. 存在与虚无的关系存在和虚无是两种互为对立的概念,它们相互作用并塑造了我们的认知和体验。
虽然存在和虚无看似完全相反,但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互相依存。
存在是我们的根本经验,它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基础。
虚无则反映了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限制性,它激发了我们对真理和意义的追求。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读后感:从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汲取哲思在阅读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时,我被其深刻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所吸引。
这本书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的重要性以及选择带来的责任。
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和对日常现象的深度剖析,萨特构建了一个既复杂又引人深思的框架。
一、存在与虚无的关系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即人的存在是首要的、独立的,而其本质或定义是由个人自由选择的行为塑造的。
这种思想与传统的本质主义哲学截然不同,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
他认为,我们并不是生来就有着固定的身份或目的,而是通过我们的行动不断地创造自己的身份。
这使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塑造自己的命运,即使面对不可避免的命运,也能够通过选择赋予生活意义。
二、自由意志与责任萨特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及其不可逃避的责任。
他认为人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责任。
在做出选择时,我们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无论这些后果如何。
这种观点促使我反思生活中面临的重大决定,并认识到即使是微小的选择也可能对个人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三、虚无的概念“虚无”在这里指的是我们所处世界的不确定性以及自身存在的可能性的无限性。
它强调了人类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提醒人们不要固守传统观念或习惯,而应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这一概念激发我面对挑战时更加勇敢和开放。
四、结论:自由与责任并存阅读《存在与虚无》后,我认为人应该勇敢地拥抱自己的自由,并对其行为负责;同时也要认识到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
萨特的观点促使我们反思个人身份的本质以及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如何找到方向和意义。
总之,《存在与虚无》不仅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美好。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相信自己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并努力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到“无”时方知“有”——存在和虚无,西方和[内容提要]存在主义哲学家蒂利希(Paul Tillich,1866-1965)认为,存在和虚无的关系,就是存在和存在物的关系,是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的关系。
存在者是虚无。
自为的存在是虚无。
存在比虚无有更大的适用范围。
存在包蕴虚无,虚无依赖于它所否定的存在。
存在先于虚无。
虚无只能通过和存在的联系才有自己的规定性。
蒂利希认为,存在最为根本。
虚无对人构成威胁,是有待克服的困境或焦虑的根源。
焦虑是存在对于虚无的意识。
我认为,从基督教的观点看,罪的基本本体论意义是“不足”“欠缺”,是“应该是”和“能够是”的东西的缺少,是虚无性。
在虚无的意义上,此在是有罪的。
存在论的虚无,导致认识论的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伦理学的非道德主义、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以及历史哲学的历史无目的、无规则和二元论,导致反科学、反民主。
在东方,亚细亚生活的艰辛,导致佛、道“虚无”的哲学理念,而这在西方的海德格尔,是罕见的仅有。
海德格尔对虚无概念的使用,完全不同于西方哲学关于这个论题的讨论。
他是在阐发和回答“存在的意义”时阐述他的主导思想“存在者之存在,自身并不‘是’一个存在”的。
这可能才是他的“虚无”的真正意义。
对虚无的探讨,就是对存在的探讨。
他和虚无主义毫无关系。
相反,他要克服虚无主义。
海德格尔谈到东方的虚无观念。
然而这不表示他赞成东方哲学的虚无主义。
海德格尔的虚无,一点也不是用虚无和佛教的“空”对抗存在。
相反,他的虚无,指的是和存在者有关,然而却绝不是某种存在者。
它就是“无”,但却是决定存在者的存在的“无”,因而它也被称为存在。
海德格尔赞成虚无,那也至多表明他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清算。
但西方形而上学毕竟没有死亡,而且,一旦讲到形而上学,则必定是“有”“在”“是”。
虚无的本体论,是中国学人制造的矛盾的术语。
海德格尔批评传统形而上学,恰在于认为它遗忘了存在。
海德格尔讲虚无,恰恰是要研究存在。
[关键词]哲学存在本体形而上学分析哲学语言Ontology 本意是关于“是”与“有”的学问。
它追寻何者为“是”,何者为“有”,何以是“是”,何以有“有”,归根结底“是什么”,归根结底“有什么”。
“有”是存在和不存在的判断标准。
存在是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标准,也是不存在之所以不存在的标准。
并非西方哲学家不知道虚无或不存在,并不是他们没有虚无概念,而是西哲以存在为判断的标尺。
原始民族或脱离动物不远的民族没有虚无的概念。
人类进入一定阶段才有虚无的概念。
但是虚无的概念却使成熟的人类更了解存在概念的重要性。
西方哲学的主流认为虚无不可致诘(jie),不可言说。
中国哲学的本体是虚无。
虚无的观念导致中国科学不发达。
中国哲学排斥语言,这是其“虚无”的另一种表现。
邓晓芒认为,中国哲学一开始就蔑视语言。
有人胡诌什么中国哲学是“超语言”。
1何方妖孽,竟自称“超语言”?这“超语言”就有些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道隐无名”(老子:《道德经》四十一章),“道不可言,言而非(道)也”(庄子:《知北游》)。
魏晋玄学认为,“言不尽意”。
似此,怎么会有科学认识呢?邓晓芒认为,中国哲学的反语言倾向,使中国没有产生科学。
在西方哲学中,逻各斯是“语言”的意思,可以引申为规律。
逻各斯造成了西方各种-logy,就是各门实证的科学。
本文作者认为,虚无或者谈论虚无是没有意义的。
虚无是存在的遮蔽或匮乏。
“无”是“有”的影子。
立竿见影,立存在之竿,见虚无之影。
在海德格尔那里,虚无是有待克服的消极的东西。
哲学的去蔽,去伪存真,就是去掉虚无的遮蔽,去除虚无的摩耶帐幕。
存在(Being)是个名词,有所指谓,而“非存在”(Nothing)只是不定代词,其指谓不固定,不具有实在性。
非存在(Nobeing)是从存在(Being)中派生而来的,它后于且依附于存在。
最近中国学人在炒作中华文化“虚无”的同时,也对数学上的零情有独钟。
零,于是变作虚无了。
于是他们说虚无是存在的。
可是,无论如何,零不代表虚无。
零是存在。
它不是对一切数目的否定,而乃增值。
零表示弃权,不是缺位。
投弃权票后,人还要阐明自己的立场。
弃权不是缺席或者阙如,不是不存在。
零和负数都表示存在。
希腊人在文明史上首屈一指,他们在公元前775年把他们的象形文字改造为腓尼基人的拼音字母。
采用拼音字母使他们更通文达理,更有能力记载思想。
后来希腊人把他们的记数制改为字母记数。
从象形文字进到拼音文字肯定是一大进步。
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凡四卷,却唯独没有中国数学思想的篇幅,因为中国古人没有字母数字,不善于运算。
近来中国学人忽然发现西方有人谈“无”论“非”,就眉飞色舞套近乎,兴致勃勃拉关系。
可是,为何我们不可以从西方本体论学点什么呢!这虚无就值得我们骄傲几千年吗!在西方哲学中,自古代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一直是“存在”的概念。
这是存亡攸关的问题。
有些哲学家说存在问题只是语言学的偶然事件,因为偏巧印欧语言中有“是”(to be )这个系动词。
但是巴雷特说,这碰巧是西方的荣耀,我们必须遵守。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存在主义的圣经,讨论的恰好是存在,而不是虚无。
他不断重复“存在”的问题,目的是要摧毁西方思考“存在”的方式。
他要求西方恢复久被遗忘的存在——当然有些压根没有“存在”观念的哲学谈不到“恢复”的问题。
东方文明没有产生存在者和存在的分离的哲学。
海德格尔总是从西方文明取材。
即使在他超越西方文明时,他也是从西方文明取材。
当然我们在品评他的思想时要提到东方。
海德格尔认为现在西方人必须把久被遗忘的存在找回来。
巴雷特设想,中国哲学的“道”可能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观念最接近。
但这不应当引动我们中国人的自大意识。
因为,他的这种看法不能说明什么。
毕竟海德格尔死守西方传统――尽管他超越这个传统!2假如西方思想真的东方化了,那连东方人也会莫名其妙!可惜,西方毕竟是西方。
一、黑格尔的虚无论有“有”无“无”,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是”是“非”非,既,是,存在,而非,倒不存在。
哲学的唯一问题应该是:存在是什么?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一”,就是说,存在是完全。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是实体。
奥康诺认为,海德格尔的“虚无”是“有害的胡说”。
3西方哲学自来就解释存在而不是虚无。
存在问题是西方哲学的老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自古已经提出……存在是什么?”《圣经》说,“我是自由永有。
” “我思故我在”,从我怀疑出发展开全部的存在。
“存在就是能被感知”,解释人何以知道存在存在。
“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存在的”,说的是,只有存在,才合理,虚无不合理。
不合理的不存在,非存在不合理,所以不存在。
对不合理的非存在,理性当然也无可奉告。
西方哲学自古就和东方哲学判然有别。
他们是从存在而不是从虚无出发。
柏拉图认为,人类天生就有哲学的天分。
但是在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中,的确没有虚无的地位。
人类天性就相信存在高于虚无。
传统西方哲学在本体本原的意义上肯定存在,不承认虚无。
这一点不因为东西文化会通而有些许改变。
近代以来,倒是东方和印度接受西方的观念多一些。
我们看不到东方文化虚无观念有迈步踏上世界讲坛的迹象。
西方哲学向来讳言“无”。
但到黑格尔,却以虚无来衬托存在。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说,虚无化“植根于我们存在的核心”。
黑格尔说,我们对事物能够形成的最普遍的概念是它们存在。
虽然各种各样的事物具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性质,但它们都存在。
因此,存在就是心灵所能形成的最普遍的概念。
而且,存在必定逻辑地先于任何特殊的存在者。
因为存在者体现了那原初没有任何规定性的事物的特定状态。
这样,逻辑学就从无规定性开始,从“先于一切规定性"的“无规定性”开始,它是首先的。
我们称之为存在。
”这没有规定性,也就是虚无。
因此黑格尔的体系从存在概念开始,这才是正题。
黑格尔把存在和虚无当作正题和反题对立起来。
从逻辑上说,虚无是后于存在的。
因为你先假定存在,然后加以否定。
存在和虚无,不可能是具有同样内容的概念。
虚无是存在的空洞。
存在存在,而虚无不存在。
黑格尔的虚无乃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对至高无上的存在,你无法言说,不能用范畴把握,这就有些虚无的味道。
他说,我们有一个概念,但它并不包含存在事物的性质。
存在的观念没有任何内容,当你赋予它某种内容时,它就不再是纯存在概念,而是某个东西的概念。
但黑格尔相信,从这一存在概念能够推导出另一个概念。
即,由于存在概念是纯粹的抽象,因此也就是绝对的否定,它就是非存在概念。
没有任何特定性质的存在,就使心灵从存在状态过渡到非存在状态。
在某种意义上,这意味着存在和非存在是同一的。
当然,黑格尔也看到,“存在与虚无是同一的,这个命题是如此荒谬,难以想像或理解,或许只是个玩笑。
” 黑格尔因此说,把存在和虚无看作是同一的,“是思想所能做到的最困难的事情之一。
”不过,黑格尔认为,虚无是从存在推导出来的。
虚无概念也很容易将心灵引导到存在概念。
当然,黑格尔仅局限于纯存在的概念。
他说,纯存在的观念包含了虚无。
这样,他就从存在概念推导出虚无。
反题“虚无”被包含在正题“存在”中。
在黑格尔的逻辑中,反题总是从正题推导来的,因为它已经包含在正题中。
心灵从存在到虚无的运动产生了第三个范畴:“变易”。
黑格尔说,变易是“存在与虚无的统一”。
变易就是存在与虚无的合题。
一个东西如何能够既存在又不存在?黑格尔会说,当一个东西变易时,它就既存在又不存在。
中国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但这不能給于人任何教益。
这有点像西方哲学开始时的初级阶段的情形。
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这装糊涂的前哲学是中国两千多年的老把戏。
这“IHV” (夷、希、微)是绝对的空虚或虚无。
它是至高无上的,是一切事物的来源。
黑格尔说,当希腊人说“绝对是一”的时候,一切规定性都被取消了。
他说,假定哲学不能超出这个阶段,那它就是停留在低级或初级阶段。
黑格尔说,这“IHV”(夷、希、微)是绝对的来源,是“无”。
他说,道家以及中国佛教中的绝对原则,万物的起源、终极者和最高者,乃是“虚无”。
也可以说,他们否认世界的存在。
然而他认为,这里本来应当说:“统一是完全无规定性的,是自在之有,因此以‘无’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种“无”并不是通常所说的“无”或“无物”,而是离绝观念,也就是单纯的、自身同一的、无规定性的、抽象的同一。
这“无”也是肯定的,就是本质。
黑格尔说,如果我们停留在否定的规定里,这“无”也有某些意义。
那起源,事实上是“无”。
但“无”如果不扬弃一切规定,它就没有意义。
同样,当希腊人说“绝对、上帝是一”,或者当近代人说“上帝是最高的本质”时,那也是排除一切规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