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跟腱断裂循证临床诊疗指南发布

合集下载

2022年跟腱断裂的临床循证诊疗指南主要内容

2022年跟腱断裂的临床循证诊疗指南主要内容

2022年跟腱断裂的临床循证诊疗指南主要内容一、应用解剖及损伤修复机制①腱周组织对跟腱的功能及愈合具有重要作用,在修复跟腱过程中应尽可能恢复腱周组织的完整性。

②跟腱开放手术的最佳切口位于跟腱内侧,其次是外侧;术后应避免在过度跖屈位固定。

③跟腱断裂的内在原因和影响因素目前尚不明确,有待高证据等级研究进一步揭示。

病史和体格检查是跟腱断裂临床诊断的基础,体格检查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只有少数情况下需要影像学检查帮助确诊。

超声检查是跟腱断裂最为简单有效的客观检查,可明确判断跟腱是否断裂及断裂的位置。

MRI检查不是跟腱断裂的常规诊断措施,但其对手术计划的制定有一定帮助。

三、急性跟腱断裂的治疗1.保守治疗①动态超声检查可用来预测保守治疗中跟腱再断裂及功能缺陷风险,目前认为断端间隙小于5 mm是确保跟腱断端良好对位的可靠标准, 推荐将其作为跟腱断裂保守治疗的指征。

② 保守治疗有望取得与手术治疗同等的疗效,并避免手术相关并发症, 但前提是要规范执行早期功能康复计划。

③支具保护下早期负重结合控制性踝关节屈伸活动锻炼,可显著提高保守治疗患者临床疗效和满意度。

④当前对于跟腱断裂保守治疗的早期功能康复尚缺乏标准的定义,干预措施和疗效评价变异度很大,今后研究应更加注重准确评价各项干预措施所起到的确切临床疗效。

2、手术治疗① 手术治疗可显著减少跟腱再断裂率,缩短临床康复时间,增加患者重返体育运动的机会。

②经皮缝合技术在减少跟腱再断裂、切口并发症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存在较大的腓肠神经损伤风险。

③微创手术修复技术在综合开放与经皮手术优点的基础上,显著减少了二者的相关并发症。

④国内301通道辅助微创缝合系统(微跟通)通过其独特的器械设计及技术特点,显著提高了手术质量和效率,同时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陈旧性跟腱断裂① 陈旧性跟腱断裂常引起严重功能障碍,如条件许可,应尽可能采E手术治疗。

②与急性跟腱断裂相比,陈旧性跟腱断裂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更高,术后恢复时间更长。

5例跟腱断裂诊治的临床分析

5例跟腱断裂诊治的临床分析

5例跟腱断裂诊治的临床分析发布时间:2022-10-28T07:43:00.29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8期作者:栾俊张良辰[导读] 目的:对跟腱断裂诊治的分析和总结栾俊张良辰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镇卫生院湖北省宜昌市 443145【摘要】目的:对跟腱断裂诊治的分析和总结。

方法:选取2018年至2022年在我院收治的5例跟腱断裂病例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研究。

结果:2例治愈,1例存在功能障碍,1例皮肤不愈合,1例严重感染跟腱外露。

结论:医务人员在进行跟腱断裂的诊治过程中,要早诊断,及时手术,兼顾患者年龄,积极防止并发症,提高跟腱断裂的治愈率。

【关键词】跟腱断裂诊治临床分析跟腱断裂的发病率为18/10万。

目前有增加趋势,特别是全民体育运动的发展,多个体育明星的跟腱断裂使得这一运动损伤家喻户晓。

多数发病与外伤或过度劳损有关。

断裂多发生在跟腱止点上方4-6cm处。

手术缝合是修复跟腱断裂目前标准术式,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但是切口感染,伤口裂开,甚至跟腱外露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很高。

本文对2018年至2022年在我院收治的5例跟腱断裂的诊治过程及效果进行分析。

具体情况如下。

资料与方法:病例资料1患者,郑××,女,28岁,利器割伤致左跟腱断裂1小时入院。

专科情况:左侧足跟部可见约2.5cm横行伤口,活动性出血,足跖屈力量明显减弱。

X线检查可见跟腱影连续性中断。

诊断:左跟腱断裂。

治疗:选择硬膜外麻醉下急诊手术治疗。

手术过程:麻醉生效后,侧卧位,大腿近端上止血带充气。

伤口内侧向上延长手术切口约8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显露并切开跟腱外膜,暴露跟腱两断端,清除凝血块,理顺并适当修剪两断端使平整对齐。

使用krackow锁边缝合法,选取0号不可吸收线将跟腿两端进行缝合,保持屈膝300,屈踝300 ,将缝合线拉紧,在跟腱断端中埋藏线结,对合边缘2—0号可吸收缝合线间断加强缝合断端,以让跟腱断面保持光滑,且连续性完好,再对腱膜进行缝合,盐水冲洗伤口,可吸收线缝合深筋膜,不可吸收线缝合皮下及皮肤,放置引流条,包扎,固定,最后长腿石膏,屈膝100-150固定膝关节,跖屈300固定踝关节。

2024年跟腱断裂诊断与治疗PPT

2024年跟腱断裂诊断与治疗PPT
跟腱断裂的症状包括疼痛、肿胀、无法站立和行走等。 跟腱断裂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 生建议进行选择。
发病原因
运动损伤:剧烈运动、过度负荷、 不当运动姿势等 外伤:直接撞击、切割、刺伤等
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
长期疲劳: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等 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等 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基因突变等
跟腱断裂诊断与治 疗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诊断方法 预防措施
跟腱断裂概述 治疗方法 注意事项
01
护理人员:XX医院 -XX科室-XX
02
跟腱断裂概述
跟腱断裂定义
跟腱断裂是指跟腱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外力作用,导致跟腱部分或完全断裂的现象。
跟腱是连接小腿肌肉和足跟的肌腱,是人体中最强壮的肌腱之一。
影像学检查
X光片:可以显示 跟腱断裂的部位和 程度
超声波检查:可以 更清晰地显示跟腱 断裂的情况
磁共振成像 (MRI):可以更 准确地显示跟腱断 裂的部位和程度
计算机断层扫描 (CT):可以更 清晰地显示跟腱断 裂的情况
诊断标准
疼痛:跟腱断裂后,患者会出现剧烈疼痛,尤其是在踝关节处 肿胀:跟腱断裂后,踝关节周围会出现肿胀,有时还会出现瘀血 功能障碍:跟腱断裂后,患者会出现踝关节功能障碍,如无法站立、行走等 影像学检查:通过X光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跟腱断裂。
合理饮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 适量运动: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跑步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焦虑和抑郁
06

跟腱断裂的诊断与治疗参考

跟腱断裂的诊断与治疗参考

漏诊
➢ 跟腱断裂后,足跖屈活动不完全消失 ➢ 跟腱断裂后,部分患者仍能站立跛行
辅助检查:超声
完全跟腱断裂:肌腱纤维完全中断不连续, 边缘呈锯齿状,由于组织水肿,肌腱断端 收缩,超声学上表现肌腱回缩增粗,肌丝 缺如,由于出血和渗出,裂隙中间为低回 声区或无回声区
部分跟腱撕裂:跟腱纤维的部分连续性好, 部分不连续,不连续的肌腱纤维之间及周 围可见低回声区或无回声区
病理变化
伤后1周内, 最多不超过10天
伤后10~20天
伤后20天以后
跟腱纤维呈亮白色,韧性好,无水肿或水肿 程度很轻,缝合组织对缝线的把持力好;
腱周组织肿胀,肉芽瘢痕脆性大,跟腱纤维 组织变脆,缝线把持力弱,缝合的牢固程度 降低;
跟腱纤维肿胀消退,瘢痕略有老化,对缝线 的把持力强。
临床表现
➢ 跟腱部肿胀、疼痛,足跖屈无力。 ➢ 查体:连续性中断,局部凹陷,趾屈力量明显减弱,提
跟腱获得血液供应的途径有三种: ➢ 肌肉—肌腱结合部; ➢ 周围结缔组织; ➢ 腱—骨结合部;
断裂容易发生于偶尔参加运 动的中年人,所以也称这类 人为“周末运动员”
踝在过伸位突然用力,断裂 多发生在 跟腱止点上方2~6cm
发生机制
➢ 跟腱自上而下逐渐变窄增厚,跟骨结节上方 2~6cm最窄,此处最薄弱
➢ 跟腱营养动脉造影显示,下段区域血供相对 较少
➢ 跟腱中的血管数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 ➢ 跟腱长期慢性牵拉劳损,产生跟腱炎、腱周
炎,跟腱组织变脆,影响跟腱血供
发生机制
• 内部因素 • 全身 • 全身血流灌注 • 系统性疾病 • 性别/年龄/体重 • 局部 • 外翻足/平足 • 肢体长度
• 外部因素 • 全身 • 皮质醇激素 • 喹诺酮类药物 • 药物/毒品 • 运动 • Training errors • 过度负荷 • 环境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治疗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治疗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97期95·临床研究·0 引言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常见于运动损伤,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发病率在不断增加。

治疗上非手术治疗多针对跟腱不完全断裂,对跟腱完全断裂,多数学者主张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选择不当会引起较多的并发症[1],影响跟腱的功能恢复。

笔者自2010年1月-2015年1月间,收治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患者31名,采用小切口皮下缝合方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经过长期的随访,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10年1月-2015年1月间,收治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患者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14-65岁、平均28.6岁;患者均为单侧跟腱断裂;全部患者均为新鲜闭合性损伤,均排除自身免疫、遗传性胶原异常、感染性疾病、神经功能不全等;27例为突然改变动作,包括起跳、下落及奔跑急停时损伤,4例为跟腱局部直接重物钝挫伤;术前接受常规检查和Mri 检查明确诊断为跟腱断裂,均给予手术治疗,术后均门诊随访。

1.2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在2-7d 内给予手术治疗。

因为根据Garden等[2]的研究,跟腱断裂后1周内手术治疗的效果要好于1周以上的。

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下,俯卧位,均在驱血后止血带下操作。

术前摸及断端间隙,选用跟腱断裂处约2cm 横形皮肤切口,然后纵形切开腱鞘,术中可见腱鞘完整。

4例直接重物钝挫伤的腱鞘有损伤,跟腱断段呈马尾状,断端位于跟腱止点上方2-6cm 为常见。

去除断端血肿,梳理两断端马尾状撕裂肌腱组织,用0号带针无创伤肌腱缝线自断面近侧3-4cm 处穿出跟腱及同侧皮肤,保证缝线穿过正常腱性组织,出针处做一小刺口,用血管钳分离皮下组织与腱鞘,经小刺口横向穿针达跟腱对侧并从皮肤穿出,出针处亦做小刺口,再从次刺口进针穿回肌腱至断面。

同样方法从跟腱远端断面进针,经2个小刺口后使缝线横穿跟腱附着点回到断端切口。

急性跟腱断裂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急性跟腱断裂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急性跟腱断裂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刘培钊;章浩;纪方【期刊名称】《实用骨科杂志》【年(卷),期】2017(023)001【总页数】6页(P36-41)【作者】刘培钊;章浩;纪方【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上海 200433;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上海 200433;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上海 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6.1跟腱是连接小腿三头肌和跟骨的腱性结构,由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在远端汇合而成,是人体最大且力量最强的肌腱。

近年来随着高强度体育运动的传播和盛行,急性跟腱断裂的发病率日益增加,是人体最常见的运动相关损伤之一,其主要发生于中年男性,尤其是运动员,男女比例为4.8︰1[1]。

De Angelis等[2]的研究发现急性跟腱断裂的发病率在2001年到2012年之间明显增加,男性年发病率从0.047%增加到0.055%,女性年发病率从0.012%增加到0.015%;急性跟腱断裂是由多因素引起,78%是在跑步、跳跃、打篮球等剧烈运动期间的突然加速和减速引起。

目前对于急性跟腱断裂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手术治疗可分为开放手术、限制性开放手术、经皮修复三种[3]。

跟腱断裂时到底该选择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一直是骨科医生争论的焦点,在过去大部分患者优先选择手术治疗,其可对断端进行牢固缝合,再断裂风险低,但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4]。

非手术治疗常常用于久坐、合并严重内科疾患以及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其并发症少,但患者恢复慢,再断裂风险较高[5-6]。

然而,近年来随着对急性跟腱断裂研究的深入和临床不断论证,非手术治疗越来越受到骨科医师的重视,同时限制性开放手术和经皮修复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

本文通过分析急性跟腱断裂的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对急性跟腱断裂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与展望并综述如下。

非手术治疗是急性跟腱断裂的一类常见治疗方法,其目的就是维持和恢复断端的接触从而促进断端的愈合。

219444044_跟腱断裂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219444044_跟腱断裂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跟腱断裂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林丽能① 【摘要】 目的:探讨跟腱断裂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12月厦门市第五医院收治的103例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进行切开缝合手术,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切口感染发生情况。

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评价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足功能。

分析所有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

对跟腱断裂术后切口感染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03例患者中5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98例未发生切口感染。

感染患者手术时间>60 min、无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血清白蛋白<40 g/L、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占比均高于未感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40 g/L、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均为跟腱断裂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根据Arner-Lindholm评定标准评估患足功能,优95例,良8例,差0例,优良率为100%,随访期内无跟腱再断裂。

结论:跟腱断裂术后切口感染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血清白蛋白<40 g/L、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均为跟腱断裂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其相关因素制订合理有效的防控策略,以减少跟腱断裂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 跟腱断裂 手术 感染 危险因素 doi:10.14033/ki.cfmr.2023.15.0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3)15-0109-05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of Incision Infection after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Surgery/LIN Lineng.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3, 21(15): 109-11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of incision infection after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surgery. Method: The clinical data of 103 patients with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admitted to the Fifth Hospital of Xiamen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21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ll patients underwent open suture surgery, and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after surgery to observe the occurrence of incision infection. The general data of all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and the foot function of all patients was evaluated at the last follow-up.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incision infection in all patients was analyzed.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incision infection after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Result: Among the 103 patients, 5 developed postoperative incision infection, while 98 did not. The proportion of operation time of infected patients >60 min, the no prophylatic use of antibacterials after operation, serum albumin <40 g/L,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uninfected patients,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rum albumin <40 g/L,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incision infection after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P<0.05). According to the Arner Lindholm evaluation criteria, the foot function was evaluated with excellent results in 95 cases, good in 8 cases, and poor in 0 cases.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100%, and there was no recurrence of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Conclusion: The incision infection after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surge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a variety of factors, serum albumin <40 g/L, combined with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incision infection after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surgery,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should be formulated according to their related factors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incision infection after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surgery. [Key words]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Surgery Infection Risk factor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Fifth Hospital of Xiamen, Xiamen 361101, China 跟腱是人类身体里最强大的肌腱,成年人的跟腱大约有15 cm,从解剖上来看,跟腱为腓肠肌、比目鱼肌的肌腹下端移行的腱性结构,止于跟骨结节[1]。

急性跟腱断裂的治疗进展

急性跟腱断裂的治疗进展

急性跟腱断裂的治疗进展作者:李成磊冯文岭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4年第03期【摘要】近年来跟腱断裂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没有一个标准的治疗策略。

保守治疗可以避免各种手术并发症,跟腱再断裂的发生率高,而手术治疗虽有并发症的风险,但再断裂率低。

对于跟腱断裂患者的术后固定,功能性支具固定能加快患者的康复过程,并能给患者带来比管型石膏固定更好地功能结局。

【关键词】跟腱断裂;治疗;固定近年来由于体育运动的推广,跟腱断裂的发病率逐年增高[1]。

对于跟腱断裂的治疗方法,目前没有标准的策略。

本文试图通过文献回顾了解各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以找出一种优化的跟腱断裂治疗方案。

1 开放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比较有三个研究,对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进行了比较。

其中两个研究中手术组治疗措施包括跟腱断端缝合,腱周膜修复和术后6-9周石膏固定[2]或跖屈位置功能性支具固定[3]。

而保守治疗组石膏固定8周,包括跖屈位固定4周后中立位或者半跖屈位固定4周[2,3]。

另一个研究中[4],将患者分为:开放手术组,微创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

所有的病人患肢以抬起脚跟3cm 的位置固定在一种特制的靴子中4周,再用4周时间,将患肢脚跟抬起的高度逐渐降低。

2 开放手术后管型石膏固定与功能性支具固定的比较有三个研究,对跟腱断裂患者术后的不同固定方法进行了评价。

其中Cetti [5]比较了跖屈位管型石膏固定6周和一种允许早期安全负重和主动跖屈活动的跖屈位背侧支具托固定6周的效果。

Kangas [6]让一组病人以允许主动跖屈的背侧中立位支具托固定6周,另一组病人以中立位管型石膏固定6周。

Kerkhoffs [7]比较了石膏托和管型石膏中立位固定6周后两组病人的区别。

3 结语在开放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比较中,三个研究得出一致的结论,手术治疗相对于保守治疗具有更低的跟腱再断裂率和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而在愈合后患肢跖屈力量方面,两种治疗方法之间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循证临床指南》与大家见面了,本指南将为中国骨科医师揭开规范诊疗新篇章,骨科各专业将有数十本,长期成系列发布,填补国内骨科循证临床指南的空白。

循证临床指南是在广泛收集临床证据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制定出的一组临床指导意见,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因其客观性和有效性,较专家共识性指南,推荐等级更高,更具说服力,目前国际上循证医学指南已经渐成主流。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开启里程碑式的工作,汇聚业内专家,进行指南编写,在广泛收集已发表的骨科特定疾病文献的临床证据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制定出的该疾病的一组临床诊疗指导意见。

指南将成系列的长期制定,并定期修订。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足踝外科工作委员会的《急性跟腱断裂循证临床诊疗指南》编辑委员会经过数十名编辑委员会查正文献、分析,外围评阅专家组对内容进行严格审核,编辑审核秘书组近一年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急性跟腱断裂循证临床诊疗指南》。

该指南以大量国内外研究结果为依据,遵循循证医学指南的制定规范,参考国外同类型指南的内容,科学的分析了急性跟腱断裂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形式规范,内容客观,语言精练,逻辑严谨,表达清晰,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适合推广使用。

本次指南分系列发布,与《中华外科杂志》合作,目前发布为刊登杂志简版,全文将在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继续教育平台“唯医网”与大家见面,敬请期待。

以下为《急性跟腱断裂循证临床诊疗指南》简版全文:跟腱是人体内最粗、最强大的肌腱,长约15 cm,位于小腿下段后方,连接小腿三头肌和跟骨,主要功能是负责踝关节的跖屈,对于行走、跑步、跳跃等动作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跟腱断裂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跟腱组织连续性中断,是一种常见的肌腱损伤类型,好发于男性运动者,特别是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成年人。

根据受伤时间,跟腱断裂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跟腱断裂,急性跟腱断裂指损伤在2周内的跟腱断裂;根据断裂的程度,分为不完全断裂和完全断裂;根据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开放性断裂和闭合性断裂。

本指南所指的急性跟腱断裂仅限于发生在跟腱中段附近的闭合性、完全性断裂。

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AAOS)2009年12月4日发布了《急性跟腱断裂诊疗指南》,至今已有5年余。

该指南对于规范急性跟腱断裂的诊疗意义重大。

但由于循证临床指南的固有特性,决定了应对其进行定期修订。

与此同时,我国急性跟腱断裂的诊疗水平参差不齐,临床工作的诊疗行为有待规范。

因此,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Chinese Association of Orthopaedic Surgeons,CAOS)参照AAOS发布的指南和检索近5年的相关文献,结合我国临床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指南。

一、方法工作组人员首先详细研读AAOS在2009年发布的《急性跟腱断裂诊疗指南》内容,如文献纳入标准、结果分析、文献检索、数据提取、确定文献的证据级别、推荐条目强度分级的具体确定方法和过程,结合CAOS的相关要求,拟定工作计划。

(一)检索方法我们检索的英文数据库是PubMed,检索的时间范围为2009年6月1日至2015年2月28日;检索两个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包含检索时间范围内的所有文献。

在核心专家组的建议下,本指南添加了3个推荐条目,并对这3个条目进行了相关检索。

检索获得文献1 093篇。

(二)文献筛选整个文献筛选过程包括3个阶段:题目排除、摘要排除、全文排除。

其中题目排除阶段排除155篇,纳入938篇,摘要排除阶段排除642篇,纳入296篇,全文排除阶段排除273篇,最后纳入全文23篇。

(三)文献结果分析和证据级别分级为了确保所获得的结果来源于文献,而不是作者的主观结论,我们对纳入的文献进行了数据提取,提取方法和内容与AAOS的方法一致。

1篇文献中常报道多个结果,我们提取文献中能直接反映干预措施效果的“患者来源的结果”,如疼痛和生活质量。

如果没有患者来源的结果,则采用“替代结果”,即能反映患者感觉、功能等情况的其他实验室和辅助检查数据。

完成随访人数的比例会影响文献的证据分级。

我们评估的是每个研究中不同时间点上每个结果的证据质量,而非简单评估该研究的整体证据质量。

我们参照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 (GRADE)工作组和其他工作组的相关方法来评估研究证据的质量。

结合研究设计和其他证据特征综合判定研究的证据级别(表1),使我们确定的证据质量级别更符合真实情况。

结合证据级别和质量能明确一个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因此,我们将Ⅰ级证据描述为该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高,而Ⅱ、Ⅲ级表示该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为中等,Ⅳ、Ⅴ级表示该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为低等。

(四)确定推荐条目的推荐强度推荐的强度代表了一个推荐条目的可信度。

同时,推荐强度也代表了其将来被新出现的证据所改写的可能性。

与确定研究的证据级别不同,推荐强度要考虑有效证据的数量、质量和适用性,还要权衡治疗和诊断步骤的利弊,以及治疗效果的等级,从而形成最终推荐强度。

具体推荐强度描述与AAOS的相同(表2),CAOS的推荐分级为1~5级,与AAOS推荐分级相对应。

二、急性跟腱断裂诊断方面的推荐条目及其推荐强度推荐条目1当缺乏可信证据时,工作组的意见是详细询问病史和详细体检。

急性跟腱断裂的体格检查应包括下述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检查项目(推荐强度:5级)。

(1)Thompson试验(Simmonds挤压试验)。

(2)踝跖屈力量减弱。

(3)触诊皮下存在空隙(缺损或失形)。

(4)轻微用力可使踝关节背屈被动活动增加。

推荐条目2我们不支持或不反对常规应用MRI、超声、放射摄影(X线)检查确诊急性跟腱断裂(推荐强度:4级)。

三、急性跟腱断裂治疗方面的推荐条目及其推荐强度推荐条目3非手术治疗对于所有急性跟腱断裂患者是一个选择(推荐强度:3级)。

推荐条目4对于接受过保守治疗的患者,我们不支持或不反对立即使用功能性支具(推荐强度:4级)。

推荐条目5手术治疗是急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一个选择(推荐强度:3级)。

推荐条目6因为尚无可靠的证据,工作组的意见是:尽管手术治疗是一个选择,但对于以下情况应该谨慎使用:糖尿病、神经性病变和免疫缺陷状态、65岁以上、久坐的生活方式、肥胖(体重指数>30 kg/m2),外周血管疾病、局部或系统皮肤病(推荐强度:5级)。

推荐条目7对于准备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跟腱断裂患者,我们不推荐或不反对术前制动或限制负重(推荐强度:4级)。

推荐条目8开放、有限切开、经皮技术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患者的选择(推荐强度:3级)。

推荐条目9我们不支持或不反对在手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时使用同种异体移植物、自体移植物、异种移植物、合成组织移植物或生物材料(推荐强度:4级)。

推荐条目10我们不支持或不反对对急性跟腱断裂患者使用抗血栓治疗(推荐强度:4级)。

推荐条目17 (CAOS足踝工作委员会核心专家组添加的推荐条目)Kessler、Bunnell、Krackow缝合法是急性跟腱断裂手术可供选择的缝合方式(推荐强度:5级)。

推荐条目19(CAOS足踝工作委员会核心专家组添加的推荐条目)内镜辅助下缝合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一种微创手术方式选择(推荐强度:3级)。

四、急性跟腱断裂术后处理方面的推荐条目及推荐强度推荐条目11我们建议接受过手术治疗的急性跟腱断裂患者术后早期(2周内)借助支具进行保护性负重练习(包括限制性背伸活动)(推荐强度:2级)。

推荐条目12我们建议术后2~4周借助保护性支具活动(推荐强度:2级)。

推荐条目13我们不支持或不反对急性跟腱断裂患者术后接受物理治疗(推荐强度:4级)。

推荐条目14急性跟腱断裂患者无论接受哪种类型治疗,我们都无法对其后期恢复日常活动的时间做出推荐(推荐强度:4级)。

推荐条目15对于从事体育运动的患者,在急性跟腱断裂术后3~6个月恢复运动是一个选择(推荐强度:4级)。

推荐条目16对于接受保守治疗的急性跟腱断裂患者,我们无法对患者恢复体育运动的具体时间做出推荐(推荐强度:4级)。

推荐条目18(CAOS足踝工作委员会核心专家组添加的推荐条目)对于接受保守或手术治疗的急性跟腱断裂患者,我们不支持或不反对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推荐强度:4级)。

总之,我们运用循证医学方法总结分析了过去5年的文献,认为AAOS原有的16个推荐条目的内容和推荐强度等级无需修改。

此外,编辑委员会核心专家组成员基于中国实际,在急性跟腱断裂的治疗和术后处理方面添加了3个推荐条目。

我们通过同样的循证医学方法,纳入相应的文献,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了这3个条目的推荐强度等级。

本指南可作为医师参考和学习的工具,但考虑到医学的复杂性,建议不能将其作为绝对标准,更不具备法律效力。

其中的原则也是灵活的,具体诊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急性跟腱断裂循证临床诊疗指南》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唐康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王岩(解放军总医院)、姜保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正义(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俞光荣(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张建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徐向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马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梁晓军(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宋卫东(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徐海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陶旭(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龚继承(解放军第一八七医院)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急性跟腱断裂循证临床诊疗指南》编辑审核小组成员名单:马真胜(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黄添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冯亚非(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黄大耿(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胡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傅德皓(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郭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伍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致谢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急性跟腱断裂循证临床诊疗指南》外围评阅专家组成员对指南内容编辑审核工作做出的贡献。

原标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循证临床诊疗指南:急性跟腱断裂循证临床诊疗指南作者: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急性跟腱断裂循证临床诊疗指南》编辑委员会首发:中华外科杂志,2015,53(8):561-5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