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悲剧性

合集下载

他们是孤独者_论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是孤独者_论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第26卷第6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ol.26 No.6 2005年6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n.2005他们是孤独者——论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唐莉(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商贸旅游管理系,湖南 永州 425006)摘要:本文分析了鲁迅笔下的一些知识分子形象,对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了重新思考。

作品中的知识分子被黑暗的旧社会迫害得成病态、畸形,丧失了普通人的思维规律。

他们表面道貌昂然,实际上却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他们是一群孤独者,最终以失败者的身份卷进残酷的社会洪流里。

造成这些知识分子孤独的悲剧有社会原因,也有性格方面的因素。

这些知识分子的形象体现了二十世纪初旧式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愚昧、虚荣、自私和孤独。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孤独中图分类号:I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5)06-0169-02一鲁迅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知识分子形象,按一般的说法,他们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

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

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等。

鲁迅小说《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透析

鲁迅小说《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透析

年 , 我 们 留 下 了 一 笔 丰 厚 的 文 学 遗 产 , 说 《 徨 》 是 为 小 彷 便 其 中 的代 表 。 迅 始 终 满腔 热 情 地 关 注着 两 个 问题 : 个 鲁 一
是农 民 问题 . 个 是 知识 分 子 问题 , 后 者 在 《 徨 》 表 一 而 彷 中 现得 尤 为 突 出 。鲁 迅 是 知识 分 子 , 同知 识 分 子 的生 活 、 他 思 想 、 感 的 联 系最 直 接 、 密 切 、 深 厚 。 迅 又是 显 然 情 最 最 鲁 超 越 于 同 辈 的 优 秀 知 识 分 子 ,他 能 够 拉 开 距 离 清 醒 地 观 察 、 析 知 识 分 子 的弱 点 和 缺 陷 。鲁 迅 在 《 徨 》 , 他 剖 彷 中 用
21年 月 o1 5 号下旬 又 敖 孝 刊 斗
鲁 迅 小 说 《 徨 》 的 知 识 分 子 形 象 透 析 彷 中
魏 延 民
( 坊 职 业 学 院 公 共课 教 学 部 , 东 潍 坊 潍 山 摘 要 :本 文 通 过 对 鲁 迅 小 说 集 《 徨 》 分 析 , 彷 的 将 2 13 ) 6 0 1
众 不 仅 不 支 持 他 吹 灭 “ 明灯 ”反 而 把 他 当作 “ 子 ” 长 , 疯 而
关 键 词 :小 说 《 徨 》 知 识 分 子 彷
形 象
任 意加 害 的原 因 。 伟 大 的 现 实 主 义 文 学 大 师 — — 鲁 迅 , 他 的 有 生 之 在
“ - ” 决 绝 的 叛 逆 者 。这 种 决 绝 的 性 格 特 征 表 现 疯 T 是 -
看 成 自 己 的 命 根 子 , 命 加 以 维 护 。 这 迷 信 守 旧 的 村 民 拼 在
鲁迅 刻 画的 知 识 分子 形 象 归结 为 三 个 系列 , 孤 独 、 绝 即 决 的 叛 逆 者 形 象 ,封 建 复 古 派 或 卫 道 者 形 象 , 梦 醒 了 无 路 “ 可 以走 ” 悲剧 形 象 . 力 剖析 了三个 系列 知 识 分 子 的性 的 着

《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刘美宏 重庆三峡学院摘 要:鲁迅在小说《呐喊》、《彷徨》中,塑造了许多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败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本研究通过梳理鲁迅创作的思想探索,解析知识分子形象的三种类型,总结塑造这些知识分子形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帮助读者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知识分子;封建制度;社会现实;悲剧命运作者简介:刘美宏(1995-),女,汉族,渝武人,重庆三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5-02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他创作的小说为中国学者研究知识分子题材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位值得学习的伟人。

他准确把握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的特点,深入分析现实生活,使小说具有了更深刻的现实意味,引发读者的自我反思和对现代人的灵魂拷问。

一、鲁迅创作《呐喊》、《彷徨》时的思想探索《呐喊》、《彷徨》这部小说集,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入新篇章的标志,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夕到国民大革命以前的这一历史时期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作者对受到压迫的农民及知识分子的关怀。

小说在揭示落后国民性的同时,还在忧虑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命运。

《呐喊》是鲁迅1918年到1922年写的作品,他在<《呐喊》自序>中提到以“呐喊”为书名的缘由,即为了“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1]由于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整个小说集的感情基调是昂扬奋进的,语言简练朴实,情节紧凑,环环相扣。

小说结尾埋下伏笔,给人留下希望的遐想,如《药》这部小说的结尾处,提到夏瑜的坟上长了一株红白的花,《狂人日记》中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这些耐人寻味的“尾巴”,正是暗示着光明和希望,革命的火种还没有灭,它会为勇士照亮前方的路。

(完整版)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完整版)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与鲁迅先生的某些思想和心路历程。

我要讲的,主要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因为在这些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世界的某种认识。

鲁迅先生一生善于骂人,却极少称赞人。

而这些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正是为先生所称赞的为数不多的人。

首先,还是略微谈一下其他的两种知识分子形象: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孔乙己《孔乙己》、陈士成《白光》等)。

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

对于受害者,作者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

而对于维护者,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而对于他们的刻画,鲁迅始终是抱着“启蒙教育”的思想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因此其小说的题材“多采至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而反讽则是鲁迅小说的重中之重,只有多揭露一些与封建有关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可叹之处时,才能够真正的惊醒世人,达到疗救世人的目的。

2.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从清末到民国中后期,大资产者和封建买办及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着中国,而鲁迅本人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

因此在鲁迅的小说里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很多的一部分是描写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而在这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又无非是写了大致的三种类型:即革命者(夏瑜《药》)、投机者(假洋鬼子《阿Q正传》)、消沉者(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N先生《头发的故事》、方玄绰《端午节》、文学青年《幸福的家庭》、涓生和子君《伤逝》)。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作者:李赫来源:《大经贸》 2020年第5期李赫吉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摘要】鲁迅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丰碑,是近代文坛的巨匠,为人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学巨作。

同时,知识分子的题材是其小说创作中开创的一类重要题材。

本文通过对这些知识分子形象进行分析,揭示了病态的封建社会对知识份子的残酷迫害,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旧社会知识分子的可悲性。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封建社会批判性在鲁迅的小说中,刻画过许多知识分子的形象。

目的是要运用辛辣讽刺的手法对封建病态旧社会进行强烈的批判,以此来警醒国人,冲破“铁屋子”。

本文将鲁迅笔下知识分子进行分类分析,希望能对研究鲁迅小说的批判性有所贡献。

一、具有封建思想的牺牲品和殉葬者这一类知识分子中,以陈士成和孔乙己为代表。

他们醉心科举,并且为之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然而屡屡落第,一生穷困潦倒,却至死也不明白为何沦落到如此境地。

陈士成是个封建没落地主阶级的后代,祖上曾经富裕过。

他醉心科举希望能够,挣出个功名,以恢复祖辈的荣光。

但是屡试不第,让他穷困潦倒。

当他第十六次县试落榜以后,他终于走上了疯狂的道路,盲目地去相信那本不存在的“白光”,最终坠湖身亡。

而孔乙己作为一个封建社会晚期的读书人,对科举有着美好的向往,他将一生奉献给了“故纸堆”,却没有一点的谋生能力。

他永远身着仅有的一件长衫,以维持读书人的体面身份。

当别人故意揭他的短时,他也只是顾左右而言他,以此来掩饰自己屡试不第的尴尬境地。

为了谋生,他失去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尊严,通过一些偷鸡摸狗的见不得人的勾当来维持生活。

当因为偷窃而被打断腿之后,还要嘴硬地坚称自己是不小心摔断的,以此来维护尊严。

到了最后,孔乙己还是悲惨地死去了。

鲁迅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实在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以上两个旧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痛苦的根源往往不在于自身,而是这个封建的“吃人”的社会,封建社会走向没落带来了封建旧知识分子的落魄。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及王熙凤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及王熙凤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双石镇中学教师:黄正清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主要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另一类则是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

作者对这两类人物的态度本来是十分清楚的,即认为他们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与此同时,也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这样那样的弱点、缺点,对他们作了诚恳的并且也是深刻的批判,希望他们能够摆脱现状,奋发努力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应该说,对这两类人物,鲁迅表示的同情和给予的批评尽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一致的。

长期以来,评论者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所显示的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总的说来分析切合实际,即认为作者通过这些人物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迫害,以艺术的方式替他们喊出了内心的痛苦,博得了读者的同情。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划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

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主要是批评。

这种看法是否正确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符合鲁迅作品的实际?今天我们可以重新作一番探讨。

(一)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

在旧社会,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有本身就是统治阶级或极力为统治阶级效劳的知识分子,有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分子,也有被压迫被剥削的知识分子。

总的说来,本身就是剥削阶级的知识分子是少数,大多数知识分子(包括被称为自由职业者的依靠自己的知识和劳动谋生的知识分子,更不用说那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都和劳苦大众一样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他们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虽然由于知识分子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处于较劳苦大众稍好的状况,但是,也由于他们思想活跃,反应敏感,统治阶级对他们的思想统治和政治压迫就较之一般群众为烈。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2019年精选文档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2019年精选文档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收入《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中的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

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况,从隋文帝杨坚的九品中正制开始,到清朝的八股取士,经过历代帝王推崇及儒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封建科举这个作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也诞生了封建制度下的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在他们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和可悲性.他们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封建体制的守护者,二是封建体制的抛弃者,三是封建体制的反抗者。

一、封建体制的守护者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兴亡更替,总有一些守护者,他们是封建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腹经纶,整日里说着伦理道德,实际上满脑子男盗女娼,他们维护封建体制,其实就是在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就是这些假道学、伪君子的典型。

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却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

四铭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他在街上看到一个侍奉祖母讨饭的十七八岁的乞丐女子,便对她发生同情,称赞她是孝女,想做诗文表彰她,以为世道人心之劝.不过他这举动,从他多次兴致勃勃地复述小流氓“ 你不要看得这货色脏。

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的话中,鲁迅无情地把这位道学先生的假面具撕了下来,让人们看到道貌岸然的下面原来藏着一团邪念。

实际上他是一个言行不符,名实不副的伪君子。

他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的丑恶更甚于用言语挑逗乞丐少女的无赖光棍。

道貌岸然的面具使他遗失了健康的人格和良知,四铭这样的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带给社会只有因循守旧,阻碍社会的前进。

高尔础则更是一个不学无术,假充正经的伪君子。

他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洁,骨子里却是无比的卑鄙肮脏。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摘要:鲁迅,这位二十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改革和变迁的启蒙者和先锋,所以他对当时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责任给予了更为热切的注视和思考。

在鲁迅的小说中,他把知识分子分成三类:一、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他们受“八股取士”的毒害,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陈士成,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至精神完全失常,淹死在河里。

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肥皂》中的四铭和《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他们是新旧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封建怪胎,在表面上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净,骨子里却是卑劣肮脏、腐败丑陋的灵魂。

三、《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和《伤逝》中的涓生与子君,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

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他们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缺乏“韧性”精神和斗争策略的结果。

关键词:封建礼教病态社会知识分子反抗与压迫目录一、概述 ------------------------------- 3二、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51、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42、陈士成的金榜题名梦------------------ 5三、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61、伪君子四铭---------------------------52、文化流氓高而础-----------------------6四、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91、激进青年吕维甫-----------------------72、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8浅析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一、概述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可悲的知识分子——鲁迅小说人物简析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学习中心永嘉学习中心姓名朱宁斌学号D20708809015 指导教师黄健2011 年10 月23 日通过剖析鲁迅小说中的三代知识分子的悲剧人格,即封建社会末期旧知识分子泯灭本我的悲剧人格;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分裂自我的悲剧人格;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理想的幻灭。

以此洞见鲁迅小说深刻的历史感悟和社会思索。

来了解当时的知识分子内心的活动,来分析他们的遭遇不仅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也是当时的社会所逼迫。

同时联系当时鲁迅当时的心理,试图分析鲁迅的心里路程。

关键词:知识分子,鲁迅,封建思想,五四时期,悲剧一、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类型 (4)(一)受封建思想毒害、却偏偏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 (4)(二)具有革命精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5)(三)消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5)二、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5)(一)《肥皂》中的四铭 (5)(二)《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 (6)(三)《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6)(四)《孤独者》中的魏连殳 (7)(五)《药》中的夏瑜 (7)(六)《伤逝》中的子君与涓生 (7)(七)《狂人日记》中的狂人 (8)三、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表现特征 (8)(一)孤独感 (8)(二)牺牲精神 (9)(三)悲剧性 (10)鲁迅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之下,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

事实上“鲁迅写知识分子的小说是一篇一境界的,没有当时同类题材作品常见的雷同现象——他已经更为系统和深刻地展开了我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交替时期的社会意识结构及其发展历程,遂使小说的现实主义富有深邃的历史感。

”(1)正是基于对知识分子悲剧人格的塑造,鲁迅把他们内心的扭曲和裂变,把他们与时代社会不可克服的矛盾冲突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了出来。

读鲁迅的小说,我们常常会苦涩地感到,理想和现实如同两条互不相干的平行线,永远无法交汇。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一方面,是一个历史如此悠久的文化传统面临着最艰难的蜕旧变新,另一方面,是现代社会尚未诞生就暴露出前所未有的激烈冲突;一方面‘历史的必然要求’已急剧地敲打着古老中国的大门,另一方面,产生这一要求的历史条件与实现这一要求的历史条件却严重脱节。

同时,意识到这一要求的先觉者则总在痛苦地孤寂地寻找实现这一要求的物质力量;一方面,历史目标的明确和迫切常常激起最巨大的热情和不顾一切的投入,另一方面历史障碍的模糊(‘无物之阵’) 和顽强又常常使得这一热情和投入毫无效果……”(2)。

故此,我认为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我们更应该了解鲁迅笔下的三种知识分子。

一、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类型鲁迅在30 年代谈及自己的著作时,曾经说过:“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3)正是基于这种“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和理性精神,鲁迅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题材之一:知识分子题材。

在他的小说中,主要出现了以下三种知识分子形像,他们各自不同,却有着同样的悲剧色彩。

(一)受封建思想毒害、却偏偏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这类知识分子主要是封建社会末期的旧知识分子,他们深受封建文化的毒害,以统治集团的意志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既践踏了自我人格,也丧失了生存价值,却仍不自知。

“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国封建社会钳制知识分子的最有力的工具便是科举制,所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统治者以科举考试为手段巩固中央集权,而知识分子们便在这独木桥上年复一年地葬送着自己的生命与灵魂,除了科举,他们的心灵已容不下其他。

在这种科举意识的强烈浸淫与毒害下,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知识分子便在无形中消解了本我的存在,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的人格依附形象,他们的心灵受到了严重损伤却不自知,的确可悲可叹。

(1)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172页(2)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15页(3)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80页作为文化启蒙者的鲁迅,他以理性的眼光敏锐地洞察到这一点,科举制既是封建统治集团禁锢言路、压制批判的工具,更是摧残知识者人格、性灵、思想乃至人生的精神枷锁,它把知识分子这一社会意识与社会文化的主要承载者的精神取向紧紧地束缚在统治集团允许的功名利禄的狭小范围内。

但是,在鲁迅笔下,有着许多被封建科举制度迫害,但是却死心塌地当“封建卫道士”的知识分子。

(二)具有革命精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类识分子被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最大限度地撕扯着,他们的人格由此也呈现出分裂的态势:既发出了个性解放的强烈呼声,追求独立的自我人格,产生变革社会、改造国民性的启蒙精神,有不得不因封建势力的强大和历史条件的不成熟而屈服于现实。

他们清醒地目睹着自己由奋起归于沉沦,由完整走向分裂,在撕心裂肺的痛苦中展示自己的悲剧人生。

这类知识分子主要是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心灵被两种力量拉扯而带着撕心裂肺的痛苦:既有了自我觉醒与奋起的清醒意识,又目睹着封建势力的牢不可破,历史条件与物质力量的匮乏。

他们无奈地看着自己由奋起归于沉沦,由完整归于分裂,袒露着的是滴血的灵魂。

”(4)他们同时还可以分为两类。

1、他们曾经被辛亥革命推向社会意识的前沿,有过历史的进步作用,然而,时代条件的局限使他们的进步意识终究敌不过封建意识,随着革命的失败,他们的理想也被摧毁得七零八落,终至沦为了一个行动迂缓,颓丧消沉的庸人。

2、他们一直为革命而努力,至死不渝,但是他们的行动却无法唤醒民众,让他们的牺牲,只能沦为不明真相的群众的谈资,沦为所谓的“人血馒头”。

(三)消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这个类知识分子主要是五四时期,他们赶上了“个性解放”、“自由民主”的新时期,然而希望终归破灭,仍属悲剧人格的范畴。

他们渴求个性解放和自我人格的独立,并以实际行动去力求冲破封建意识的罗网,但由于缺乏更开阔的眼界和更先进的理想(重建经济基础,进行社会解放),所以仍不能开拓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实现人格独立。

他们的理想终归幻灭,知识分子轰轰烈烈的个性解放运动以一场悲剧性的结局告终。

二、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一)《肥皂》中的四铭表面上四铭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组建移风文社以挽颓风而存国粹为己任,整日里鼓吹专重圣经崇,祀孟母。

写什么孝女行,实际上他是一个“言行不符,名实不副,前后矛盾,撒诳造谣,蝇营狗苟的伪君子,其灵魂的淫秽无耻更甚于用言语挑逗乞丐少女的无赖光棍。

”(5)他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里却丑恶至极,当他听到挑逗女丐的言语后,又情不自禁的讲述了孝女的德行及光棍的秽语,最后通过他老婆的简直是不要脸的唾骂,将四铭内心的淫秽(4)鲁迅:《彷徨》,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8,145页(5)天涯社区,『闲闲书话』剪刀加糨糊的现代文学讲义之1:鲁迅揭露的淋漓尽致。

《肥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讽刺小说之一,鲁迅把这一群‘卫道’之徒的丑态揭露的含蓄而深刻。

虚伪的卫道使他遗失了健康的人格和自己的良知,本我被道貌岸然的面具和男盗女娼的思想给泯灭了。

四铭这样的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给社会带来的只有因循守旧,阻碍社会的前进。

(二)《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与四铭相比,高尔础更是新旧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封建怪胎。

表面上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洁,骨子里却卑鄙肮脏,腐败丑陋。

“高老夫子本名高干亭,朋友们叫他高老杆,与老钵和黄三是一伙儿,专门一同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但是会得写几句洋八股,提倡国粹,得了社会上的称赞,他便追随俄国文豪高尔基改名为高尔础,同时被贤良女学校聘为历史教员,于是他便由老杆一跃而变为高老夫子了”(6)此人虽身为一个女校的历史教员,虽然易字“尔础”以表仰慕俄国文豪高尔基之心,还发着“中华民皆有整理国乐之义务”的宏论,但却是个不学无术,假充正经的伪君子,坐在牌桌上凑着“清一色”,看戏、喝酒、跟女人,无一不做。

“他教课的动机是‘看女人’,正如他的牌友所说:‘外面看看还不够,又要钻到里面去看了,’在备课过程中功夫全费在照镜子和如何遮住眉棱上的瘢痕上。

”(7)作者通过高尔础这个表面挂着“顺应世界潮流”招牌,内心却是个不学无术的文人败类的形象,来嘲讽了维护封建思想的可悲知识分子形象。

进而有力的讥讽和抨击像高尔础之流的文人墨客的无耻嘴脸。

在四铭和高尔础身上这种极端丑陋的负面人格,正是封建文化的长期压抑,新思潮的强烈冲击所致,在他们的虚伪卑劣中,隐隐传来了封建帝国的倒塌声。

(三)《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残害,屡次科举不中,沦落为一个落魄之人,但是他却仍然已知识分子自居,看不起普通的劳动人民。

他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

他不因为偷书而羞愧,不因为被嘲笑而恼怒,可是却为了别人说他不能得中“秀才”而感到颓废和羞愧。

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残害,但是却不自知,整天穿着破旧长衫,即使被丁举人打断了腿,他也不敢有所怨言,因为在他心中,丁举人是“举人”。

但是孔乙己的本我性格里有正直、热情、善良的一面,他的品行比别的顾客好,从不拖欠酒钱,热心地教酒店伙计识字,把茴香豆分给围观的小孩吃,然而他身上这些有价值的东西都被封建制度无情地摧毁了,只因他并非科举考场上的成功者,所以只能默默地死去。

封建制度不仅摧残了孔乙己好的一面,也养成了他身上陈腐、卑琐的一面,他坚持穿一身破旧的长衫,开口便是“之乎者也”,他的好喝懒做、不做营生正是封建教育所致,所以等待他的只有穷途末路。

孔乙己这类知识分子的悲剧,是当时时代的悲剧。

(6)周作人,《关于鲁迅》,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五版,302页;(7)王德禄,《鲁迅作品赏析分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版,23页;(四)《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孤独者》以敏锐的笔触记录了一个狂狷乖张的人物终至发出一声“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的嗥叫的历程。

主人公魏连殳曾经孤独地奋斗过,他主张“家庭应该破坏”,乐于接济失意的人和亲近小孩子,反对封建族权,不乏平民意识和进步观念, 然而他的过人之处却不为世人所理解、认同,流言的诬陷使他丢掉了中学教员的饭碗,他断绝了一切生路,几近求乞。

社会的黑暗扭曲了他的灵魂,在绝望中他只得违志逆行,自暴自弃,“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弃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