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埠后江南与上海经济发展的双重变奏

合集下载

历史视域中的上海与江南

历史视域中的上海与江南
江南除了上海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港 口叫浏家港,那是郑和七次下西洋出发的港口。 浏家港曾经繁盛•时,但最终衰落,因为长期泥 沙淤积,大的船只没法进港停泊,港口于是逐渐 萎缩。
正是因为开放海禁和浏家港的衰落,给上海 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使上海一跃成为江 南最大、最重要的港口。随着上海经济发展越来 越繁荣,上海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LA
在明清时代,江南地区毫无疑问是中国最 走向衰落。也就是说,从前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
繁华的区域。苏州当时是江南的中心城市,同 城镇布局,现在变成以上海为中心来重新布局,
时,苏州也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苏州是时尚的发 形成了新的城镇格局。上海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
源地,凡是苏州人认为这是雅的,那就是雅的;
后,江南其他经济繁荣的地方常常被称为“小上
但是因为战争,苏州衰落了。几十年以后,
塑江南经济版图和文化版图的时候,江南逐渐成
郁达夫从上海去苏州旅游,他这样写下两座城市 为上海广袤而又丰饶的腹地,江南的上海真正变
的比较:如果说上海是20世纪的市场,那么苏州 成了上海的江南。
只能说是18世纪的古都。上海可以说是一个非常
上海赋予了江南一个全新的面貌。
To 当时苏州是国内物流运输的终点和起点,
海内外的货物先集中到苏州,然后再由苏州散发 出去。上海只是苏州的重要转运港,因而被称为 “小苏州”,这个称呼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上海当 时在江南城市格局中的位置。
上海的发展转机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康熙 二十四年,也就是1685年。那…年,康熙皇帝宣 布部分开放海区,也就是说上海可以开展海外贸 易,这使上海这个县城的发展空间得到迅速扩 展。
苏州人认为这是俗的,这就是俗的。经济上的富 海”。上海变成了一繁华和文化上的精致优雅所组成的一种奇特魔 龙头。

上海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上海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上海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脉和灵魂,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质和个性所在。

但也正因为如此,文化的兴起与繁荣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文化的养成,不但需要长久的历史积淀,更需要"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

一部上海文化演进的历史,依次出现了三种文化形态,即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

当然,这三种文化形态的递嬗,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一种传承与层层递进的关系。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长久的历史积淀而成,又伴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一成而不可易"。

但就总体而言,开埠前上海所在的文化区域从属于江南文化圈,但那时江南的文化中心在苏州和杭州等中心城市,上海则处于"慕苏、扬余风"的边缘地带。

开埠后,特别是太平军扫荡江南之后,上海迅速取代苏、杭等江南传统的中心城市,一跃成为江南新的中心城市。

江南中心城市的位移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人才、财富和文化的位移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由江南文化的边缘跃居江南文化的中心。

从边缘到中心,是移民造成的。

上海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国内移民来自18个省区,以江南移民人数最多,其中又以江苏、浙江为最。

按1950年1月的统计,在当时上海总共498万人口中,江苏籍和浙江籍移民分别占了239万和128万,超过三分之二。

也就是说,上海市民的主体乃是江南移民的后代,作为文化移动的主要载体,移民的这种籍贯构成显示出江南文化在上海文化构造中的特殊位置。

这种特殊位置从上海方言的结构中也可以非常典型地反映出来。

现在的上海话并不是开埠前上海方言的简单延续,开埠后最初的三四十年,来沪移民基本上是"各操土音",大约在19世纪80年代,上海话已经形成。

民国年间,一位日本学者曾研究过上海方言的结构,他认为上海话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是苏州语系,包括上海、宝山、南汇、昆山、嘉兴、崇明、湖州、无锡、常州、杭州等地方言(注:当时宝山、南汇自有其方言);第二是宁波语系,包括绍兴、严州、金华、衢州、台州等地方言;第三是粤语系;第四是其他方言,包括苏北方言等。

论文

论文

近代浙北地区接轨上海城市经济和外贸经济发展探析近代上海开埠后,凭借其地理、经济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港和中国举足轻重的经济中心城市。

邻近的浙北地区作为其主要腹地之一,积极利用上海城市经济和外贸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形势,加快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水平的提高,从而继续在全国农业经济发展中保持领先的地位。

围绕上海外贸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这一中心,浙北地区大力发展农副业,积极扩大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形成几个生产相对集中的农产品专业生产区,并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和市镇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上海开埠后,本地区调整了传统的以国内市场为主,以丝、棉织造为核心的农村传统手工业生产模式,积极依托上海,开托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贸易,促进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型,密切了上海都市和浙北农村双向互动的经济关系。

目前,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剖析历史时期浙北地区社会经济接轨上海城市经济和贸易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阶段,可从一个侧面,展示“长三角经济圈”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同时,也为浙北地区及其它地区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搞好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经济大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一、依托上海,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浙北地区主要是指湖州、嘉兴两市。

本地区地处杭嘉湖平原,历史上便是著名的蚕桑产区。

因对外通商的限制,近代以前本地产品以内销为主。

由于广州一口通商,造成浙北地区的生丝出口须长途运输运至广州,运费成本极大,利润微薄,制约了本地产品的出口贸易,本地区产品主要依赖国内单一市场,制约了本地相关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商品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所谓“在海通以前,销路限于国内,仅供织绸之用,即今日所谓之用户丝,其行销范围既小,营业不盛。

”。

①开埠前后,上海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优势被外部世界充分地认识和重视,它处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长江的入海口方便效能条件——沿海航运、长江航运和内河航运的四通八达;拥有广阔的腹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长江为纽带的整个长江流域的大腹地,在对外贸易的带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

上海经济的发展史

上海经济的发展史

上海经济的发展史
上海经济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843年,当时上海开埠,开始了成为世界级大都会的历程。

特殊的出海口地位,使得上海能在开埠之后,能够逐渐将内河、长江、沿海和远洋的航运贸易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发达的航运网络。

在民国时期,上海的工业发展在全国就遥遥领先。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国家认为上海处于国防前线,不宜作为重点建设地区,所以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没有一个安排在上海。

1956年,国家对上海的政策发生战略转变,上海提出了“充分利用,合理发展”工业的方针。

此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财政支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的发展揭开了新篇章。

特别是1978年以来,上海不断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率先走出一条具有特大城市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房地产市场也经历了三次繁荣,推动近代上海跳出老城厢,以外滩为原点,沿黄浦江、苏州河、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等向外“绽放”出十里洋场“商贾辐辏、百业骈阗”的“海上之花”。

总的来说,上海经济的发展史是一个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

这个过程中既有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也有市场力量的作用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上海开埠初期的城市化(1843—1862年)

上海开埠初期的城市化(1843—1862年)

上海开埠初期的城市化(1843—1862年)作者:钱宗灏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第01期摘要:以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为标志,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一场划时代的沧桑之变随之启动,它的策源地是在被划入英租界的外滩。

1844年初外滩已率先跨出了传统农村社会的门坎,到了1862年前后,伴随着太平天国和小刀会起义的历史阵痛,上海的租界地区已从江南传统的乡村社会中剥离,草创了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化城区。

关键词:外滩;新建筑;土地制度;道路与桥梁一、城市化进程始于外滩上海开埠之初,除了城厢地区之外,其余大部分地方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乡村景象,然而在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处的左岸却已经出现了刺目的新景象:那里原先清军炮台所遗下的断垣残基和火炮残骸依在,而黄浦江上已堂而皇之地停泊着一艘艘飘扬着米字旗、星条旗、三色旗的炮舰和在他们保护下的、装载着成箱成箱标有乌黑“OPIUM”字样的西洋商船。

这是那个时代给上海这座新生的商埠打上的烙印。

由于1843年上海的开埠非常仓促,口岸初开之际,对于如何安置、管理外国侨民、如何开展中外贸易、必须确立哪些适用法规等一系列城市化的重大问题还远未解决,各种相应的职能机构都有待逐步建立。

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要由当时上海的最高军政长官“苏松太兵备道”与英国驻上海领事一步步谈判,有待于中英政府各自经多方面磋商协调,才能一一具体落实。

但是,从11月中旬到当年年底,第一批外国商船已经将第一批外国人陆续送达了上海,据统计短短一个半月中在英国领事馆登记的已有25人。

1844年底登记者已增至50人。

他们大多是来自广州的长期经营鸦片贸易的洋行大班或由洋行派遣来上海的经理人。

最初,他们在县城南门内外租赁民房暂时住下了。

然而这些人在到达上海以后,无论是因其自身的利益还是接受的指令,首要的目标都是迅速地开办分行,取得预期的丰厚利润。

在这种强烈欲望的推动下,他们便全然无视一切,毫无顾忌地在黄浦江沿岸“抢滩”了。

(3)宋元至明清时期——2024年九省联考+2023年四省联考+2021年八省联考历史专项精编

(3)宋元至明清时期——2024年九省联考+2023年四省联考+2021年八省联考历史专项精编

(3)宋元至明清时期1.[2024届·吉林·模拟考试]1125年,宋使许亢宗奉命赴金,途经“契丹东寨”,记录道:“当契丹强盛时,虏获异国人,则迁徙杂处于此……故此地杂诸国风俗。

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相通晓,则各为汉语以证,方能辨之。

”这表明( )A.通用语言具有重要作用B.民族交往促进语言融合C.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D.民族团结推动边疆稳定2.[2024届·河南·模拟考试]1240~1241年,杨惟中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在“继学传道”,书院内设置周子(周敦颐)祠,墙壁上镌刻着《太极图》。

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顺、朱熹等从祀孔庙。

材料反映这一时期( )A.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B.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C.理学的影响力得到增强D.儒家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3.[2024届·广西·模拟考试]宋太宗时规定,各路转运使不准随便上京奏事,遇“非常事,许乘驿入奏”。

神宗时,特准部分转运使“如有要切公事,须合面奏者,即取旨”。

徽宗后期,要求转运使“各条具所部无名之费、不急之务”奏报朝廷。

据此可推断( )A.地方向中央奏事流程规范化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逐渐下降C.转运使的政治地位日益上升D.中央对地方管理方式集权化4.[2024届·贵州·模拟考试]宋真宗时期,王禹偁上疏提到:“臣本鲁人,古籍济上,未及第时,一州止有刺史一人、司户一人,当时未尝阙事。

自后有团练推官一人,太平兴国中,增置通判、副使、判官、推官,而监酒、椎税算又增四员。

曹官之外,更益司理。

”材料意在强调当时北宋( )A.行政机构不断完善B.地方事务日益繁杂C.官僚体系庞大臃肿D.行政官员相互制约5.[2024届·安徽·模拟考试]北宋初年,“交趾、海南诸国连岁人贡,通关市,商人岁乘舶贩易外国物,自三佛齐、勃混城,犀、象、香药珍异之物充盈府库,始议于京师置香药易院,增香药之直,听商人市之。

1对上海近代经济变迁的原因分析的总结

1对上海近代经济变迁的原因分析的总结

1对上海近代经济变迁的原因分析的总结上海近代经济变迁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近代历史的不同阶段,上海经济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变迁原因。

下面是对上海近代经济变迁原因的一个总结,涵盖了从1843年开始的近代时期。

首先,外国侵略的影响是上海经济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在1843年,上海被迫开埠,成为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这标志着上海开始了与外国进行贸易的历程。

随着外国商人的涌入,上海开始了对外贸易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商业中心和港口城市。

外国资本和技术的引入,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也为后来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上海地理位置的优势也是上海经济变迁的原因之一、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将上海与内地和其他城市连接起来,便捷的水陆交通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此外,长江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上海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再次,政策的影响也是上海经济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上海所处的政治环境和政策相应发生了变化,对上海经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例如,在晚清时期,上海虽然受到列强侵略和分割的影响,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保护上海商人和企业家的利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上海作为国民党政权的中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上海经济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此外,上海作为工业中心的发展也是上海经济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20世纪初,上海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由于资源和劳动力的集中,上海的工业发展迅速。

特别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成为国共两党对日抗战的重要物资集散地,促进了上海工业的发展。

最后,上海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也为上海经济的变迁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开放政策的引领下,上海加速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并成为中国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试验田。

外国投资的引入、市场的自由化和人才的引进,为上海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上海经济发展史

上海经济发展史

上海经济发展史上海是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大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过去的小渔村发展到如今的全球金融中心,上海的经济历程充满了传奇和辉煌。

本文将带您回顾上海经济发展的历史,展示它的崛起与演变。

一、起步阶段上海的经济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当时,上海是一个小渔村,其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作物的种植和渔业。

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的开放和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上海开始崭露头角。

19世纪末,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

外国商人纷纷来到这里,建立了贸易机构和银行。

这些外国机构为上海带来了先进的商业理念和现代化管理模式。

同时,外国资本的引进也推动了上海工业的发展。

二、近代工业发展20世纪初,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

纺织、造纸、造船、机械制造等行业在上海兴起,带动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技术进步。

上海成为了中国最早实行现代化工业制造的城市之一。

上海的工业化进程得益于其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长江流经上海,这为原材料的运输提供了便利。

此外,上海还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为商品的流通提供了便利。

三、经济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上海再次迎来了新一轮的经济发展。

改革政策的实施使得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蓬勃发展,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上海积极引进外资,建设了许多经济特区和开发区。

同时,政府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这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进驻。

四、服务业和创新型经济的崛起近年来,上海经济的发展日益注重服务业和创新型经济。

金融、商贸、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成为上海的新亮点。

同时,上海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科研机构建设,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进一步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竞争力。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自贸试验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和投资者,为中国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上海经济仍将继续发展壮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高 职 论 丛 2010 年 6月
上海开埠后江南与上海经济发展00)
摘 要 : 从唐宋到明清 时期 , 江南 地区一直是中国经 济发展的重心 , 其传统经济的 发展和近代的调整 , 适应了 近代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上海的 开埠在近代江南地区人口变 化和市镇发 展过程中 引起了很大 变化 。这些变 化又反过来对近代上海 都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关键词 : 上海开埠 ;人口变化 ; 市镇经济 ;上 海发展
第 2期总第 19 期 徐占春 : 上海开埠后江南与上海经济发展的双重变奏
5
到了明清时期 ,江南人口绝大部分都集中于江南东部平原 。江南经济作物种植范围 扩大 ,稻田 种植面积在缩减 ,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 。但是由于存在棉田复种水稻的情况 ,所以明清江南水稻种 植面积仍然有 4050万亩 。[ 1] 在这一时期 , “人耕十亩 ”是江南农民家庭农场的普遍经营模式 。[ 1] 1. 2 手工业
近代江南市镇 ,在上海开埠以后 , 构建起服务于上海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商业网络 , 使江南地 区和上海的商业逐渐融为一体 ,商品贸易出现了明显的增长 。市镇成为了商业繁荣的生 长点 ,给乡 村人口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 ,导致了乡村人口向市镇集聚 。
传统的江南地区是指苏南镇江以东的苏锡常地区 , 包括上海市 、浙北嘉湖地区和杭州市及其所 属的余杭县 , 但是近代以来 , 浙江的宁波和绍兴与以上 地区联系 十分紧密 , 所以 近代江南 主要包括 太湖平原 、杭嘉湖平原 、宁绍平原和上海地区 。自从唐宋以来 , 这一地区就是中国经济重 心 ,其传统 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高度 。江南 地区在近 代以前的 经济发展 , 催生 和完善了江南地区内部经济交流系统和市场体系 , 成为了江南地区与上海之间经济关系的演变的 前提 。
2 上海开埠对江南的 影响 清代前中期 ,上海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口的流入 ,据嘉庆十八年 ( 1813年 )的户 籍册报 ,全
县城乡人口总数已增加到 528442口 , [ 3]是 江南名副 其实的人 口大县 。在 鸦片战争 前 ,上 海已发展 为中国东南沿海一大商港和主要商业城市 。正因为如此 , 英国人在与中国的贸易接触当 中 ,逐渐认 识了上海的特殊有利条件 ,将其列入武力夺取 的通商口 岸之一 。鸦 片战争后 , 上海 被迫开埠 , 民族 商业 、航运业和金融业快速发展起来 。
同时 ,近代交通运输给江南农村地区带来了都市工业品和与近代都市生活新面貌相 关的信息 , 冲击了农村的消费市场 ,吸引乡民到城市和市镇去寻求新生活 。 2. 3 上海的辐射与江南市镇人口变迁
近代上海开埠以后 ,推动了江南市镇的发展 ,由此导致了人口向市镇聚集 。人口从乡村向市镇 集聚 , 伴随着市镇城镇化的全过程 。在工业主义渗透下 ,上海对江南市镇的工商业扩散则促进了市 镇人口的集中 。在江南市镇人口整体农转非或聚集的 过程中 , 专业经 济的兴衰 和上海工 业都市的 吸引力起决定性的作用 。 2. 3. 1 商业辐射引起的人口聚集
客商与牙商在江南经济的发展中 ,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明清时期 ,在江南地区活动的客商 主要有徽商 、闽商和粤商 , 他们控制着远距离丝绸贩 运 ,对 江南商 品经济的 发展影响 最大 。牙商大 多是本地商人 , 垄断着当地丝或丝织品的贸易 。除丝绸业外 ,商人在粮食流通行业中也扮演着十分 重要的角色 。而棉布商人的资本已经从单纯的贩运贸 易深入到 市镇的购 集 、批 发贸易乃 至生产领 域中 。
Abstr act: From the Ta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the Jiangnan region had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hich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ade adjust an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y and commerce. The open of Shanghai port resulted in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in jiangnan region. In turn, all the changes in Jiangnan region made significant sense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hanghai city. Keywor ds: the open of Shanghai port; change of population; township economy;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同时 , 上海是长江流域的商业中心及进出口 基地 。开埠 后的上海 成为了帝 国主义国 家对中国 进行掠夺性贸易的商港 。西方工业品和鸦片经由上海 输入中国 内地 ;江南地区 盛产的丝 茶以及很 多工业原料经由上海运销西方 。到 19世纪末 ,上海占有了全国外贸总值的 53. 44% , [ 4] 成为倾销商 品和工业原料的主要集散城市 。内外贸易的发达刺激 了近代上 海城市商 业的发展 , 洋行 与库房纷 纷建立 , 经营洋货 、或为洋人服务的商店越来越多 , 上海成为了中国近代名副其实的商业中心 。
明清时期 , 由于棉花种植的推广 , 江南棉纺织业取 得了很大 发展 , 主要表现 为棉布产 量的增加 和棉布贸易的扩大 。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 、劳动分工的加强和生产专业化程度加深 , 江南棉纺织业 的劳动生产率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这一时期 , 轧车和纺车得到改进 , 足踏多锭纺车得到 推广 , 纺与织逐渐分离 , 各道纺织工序的分工更加细 化 。棉纺织 业彻底从 农业中剥 离出来 , 成为江 南农妇的主要职业 ,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 。 1. 3 商品经济
江南地区 ,水网密布 , 交通十分便利 ;对外联系亦称便捷 ,南北有京杭运河 ,东西有长 江水道 ,又 濒临大海 , 发展海外贸易 , 条件得天独厚 。近 代以来 , 江南优 越的水路 交通条件 在江南地 区与上海 的经济关系演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1. 5 上海港的历史
上海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 ,滨江临海 , 避风条 件好 , 水位落差小 ,且常年不冻 , 是中国沿海南 北货运最佳交汇点 。在历史上 ,上海正是凭借优越的港口条件取代了一度繁荣的青龙港 和浏河港 , 成为了苏州的外港 。上海周围的农村 ,在明清以来就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商贸传统 , 农产品商品化程 度较高 , 手工业相当发达 。这就为后来上海与各地的贸易往来打下了基础 。
6
高 职 论 丛 2010 年 6月
2. 1 开埠后上海经济的发展 19世纪 40年代后半期起 , 与港区发展相适应 ,上海出 现了一批船舶修 造厂和船 厂 ,不 久 , 面粉
厂 、汽水厂 、酿酒厂 、制药厂和印刷厂等一批轻工业及食品加工业相继出现 , 60至 70年代 , 民族资本 家开始投资于重工业 , 创办了发昌机器厂 、建昌铜铁机器厂 , 80年代又出现了电厂和自来水厂 。甲午 战争以后 ,列强资本大规模侵入 ,外资企业数量剧增 ;上海在技术 、人才 、信息及环境等方面的优势 , 也 吸引了许多华资企业落户 。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上海成为了近代中国当之无愧的工业中心 。
第 2期总第 19 期 徐占春 : 上海开埠后江南与上海经济发展的双重变奏
7
筑申新纺织厂 ;八年 , 欧战发生 ,纱价大涨 ,富商购地设厂者接踵而至 。地价骤贵 ,亩值千 金 ,百工合 麇集 , 遂成市焉 ”。[ 5]
( 2) 对工业品冲击的反应 。19世纪 60年代以后 , 在国外 “洋货 ”的冲 击下 , 中国传统 农业和手 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解体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江南市镇的商品经济得到普遍发展 。自然经济 解体后 , 由于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生活所需仰赖 市场 , 所以一部 分商业市 镇迅速发 展起来 , 如川沙 县的文兴镇就是通过其商业职能发展成川沙首镇的 。[ 6]
此外 , 上海的金融业和近代航运 、铁路运输也有很大的发展 。上海成为了当时中国的多功能经 济中心 。 2. 2 上海开埠后江南市镇经济的变迁 2. 2. 1 江南市镇经济的结构韧性
江南地区市镇自从两宋以后就在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 市镇的商贸职 能发达 , 经济结构的韧性极强 , 随着商业变迁 的彼消 此长 , 长盛不衰 , 只要 有商品流 通 ,市 镇的商业 职能就能继续发挥作用 。到了近代 ,江南市镇的这种经济特性使其很快适应了社会环境 的变化 ,融 入到近代化的历史潮流中 。 2. 2. 2 江南市镇经济的近代调整
上海开埠后 ,给江南市镇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江南农村传统专业经济逐步地走 向衰落 ,丝 、茶 、 棉织等生产一再下滑 。但是市 镇经济 却因为 江南市 镇经 济的结 构韧性 的自我 调节能 力保 持了繁 荣 。首先 ,农民纷纷进入近代工业市镇务工 , 以弥补 传统生产 衰败所带 来的损 失 。其次 , 以农产品 原料出口为主的专业市镇 ,改变过去从产到销都在本市镇内完成的经济结构 ,变成了单一的原料产 地 , 加强了与上海的区域经济分工合作 。江南市镇的外部市场也因此得到扩大 。最后 , 一些工艺性 强 , 又与传统经济技术有联系的新家庭手工业迅 速崛起 , 替代了 传统手工 业的经济 地位 , 帮助江南 市镇顺利向近代转型 。 2. 2. 3 江南市镇对工业主义的反应
Dual Var iation of J iangnan & Shanghai Economic Development after Tr ade Cr eation in Shanghai
Zhanchun Xu
(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Yichun University , Yichun, Jiangxi 336000, Chi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