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脉管炎的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1例

痊 愈 。 讨 论 乳 腺 增生 病属 中 医“乳癖 ”范 畴 。现
代 医学 认 为 乳 房 内分 泌激 素 作 用 的靶 器 官 ,卵巢 功能 失 调 后 体 内雌 激 素相 对 增 多 ,黄体 素 分 泌减 少 ,使 乳 腺 组织 不 断处 于雌 激素 的 刺 激之 中 ,不能 由增殖 转入 复 旧或 复 旧 不全 ,久 丽 久之 导致 乳腺 组织 增 生 ;中医认为 本 病病机 主要 :旬肝郁 气滞 ,痰 l瘀蕴 结 于 经络 ,从 而 形 成乳癖 。方 中 柴胡 、郁金 、青 皮、香 附疏肝 解郁 ,宣 饧气 机 ,鳖 甲、瓜萎 、浙 贝母 软坚 散 结 ,橘核 、荔枝 核 行散 滞气 ,善i奇阴核肿痛 , 当归 、赤 芍 、玄胡 理 气 活血化瘀 止 痛 ;诸 药 合同 ,共 奏疏 肝 解郁 ,活 血化 瘀 ,软坚 散结之 效 。 现代药 理 研 究证 明 :柴 胡 、郁 金 、青 皮 等 可促 进 雌激 素在肝 脏 的代 谢 ,有 效 消 除 或缓 解 主 证 ;当归 、赤礴 可 改 善机 体 血液 循环 ,降低 血液粘 稠度 ,抑制组 织 内单 胺 氧化酶 活力 ,抑 制 胶 原纤 维合成 ,从而促 进乳 腺 增生 之 肿 块 及纤 维 吸 收 ;鳖 甲有抑 制 结 缔组 织 增 生 作用 。临 床应 用证 明 安全无 毒 副作用 ,不失 为治 疗 乳腺增 生 病有 效方 法 。
脉管炎健康教育

脉管炎健康教育脉管炎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主要影响到人体的动脉和静脉,导致血管壁的炎症和伤害。
脉管炎可以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各种器官和组织的缺血和缺氧,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组织坏死和器官功能衰竭。
为了提高公众对脉管炎的认识,预防和管理这一疾病,以下是一些关于脉管炎的健康教育内容。
一、什么是脉管炎?脉管炎是一种炎症性血管疾病,它主要发生在动脉和静脉中。
脉管炎可引起血管壁的炎症和伤害,导致血管狭窄、闭塞,甚至造成组织坏死。
脉管炎可以影响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包括心脏、肺部、肾脏、神经系统等。
常见的脉管炎类型包括巨细胞性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变态反应性动脉炎等。
二、脉管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脉管炎的具体病因尚不彻底清晰,但遗传、免疫因素、感染、环境因素等都可能与其发病相关。
脉管炎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免疫系统异常激活、血管内皮损伤、炎症细胞浸润等。
这些因素导致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引起血管壁的破坏和血液循环障碍。
三、脉管炎的症状和体征脉管炎的症状和体征因病情轻重、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
常见的症状包括疲劳、发热、关节痛、肌肉疼痛、皮肤疹、眼部症状等。
在早期阶段,脉管炎的症状可能比较轻微,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会逐渐加重并波及到更多的器官和组织。
四、脉管炎的诊断和治疗脉管炎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血液检查、血管造影、组织活检等。
治疗脉管炎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免疫抑制剂、类固醇激素、抗炎药等。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严重病例,包括血管成形术、血管搭桥术等。
五、脉管炎的预防和管理预防和管理脉管炎的关键是控制炎症反应和保护血管壁的健康。
以下是一些预防和管理脉管炎的建议: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保护血管健康。
2.避免吸烟和饮酒:吸烟和饮酒会伤害血管内皮,增加脉管炎的风险。
3.定期体检和监测: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液检查、心电图、血管造影等,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脉管炎。
阳和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8例临床疗效观察

阳和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8例临床疗效观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指一种发生于四肢末端的周围血管疾病,属中医“脱疽”范畴。
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初起患肢末端发凉、怕冷、苍白、麻木,可伴间歇跛行,继则剧烈疼痛,日久患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
好发于男性青壮年,具有病程长,截肢率高,易复发的特点。
古籍《灵枢·痈疽》中有关本病记载:“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
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认为此病以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为主要病机,现代医学认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四肢中小血管的节段性炎症性病变,多因受凉、潮湿、嗜烟、外伤、性激素紊乱等引起肢体血管闭塞导致肢体坏疽,节节脱落。
时至今日这种疾病依然是一种难治性疾病,截肢率高,常反复发作,多次截肢也常发生。
西医采用扩张血管,改善循环,高压氧治疗,腰交感神经切除术等方法治疗,疗效欠佳,我院脉管病科于2008-2016年使用阳和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8例,临床观察疗效明显,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修订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诊断标准如下:(1)年龄多在20-40岁(2)有慢性肢体动脉缺血表现:患肢末端发凉、怕冷、苍白、麻木,可伴间歇跛行,剧烈疼痛,瘀血、营养障碍表现、坏疽;(3)40%-60%有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4)血管彩超或造影提示:肢体动脉狭窄闭塞的位置多在腘动脉及其远端动脉;常累积中小动脉;(5)多有吸烟、外伤、受寒凉史;(6)活动期见免疫功能变化如Ig G、Ig A、Ig M等指标异常。
1.2一般资料:38例患者均为本院脉管病科住院患者。
其中男35例,女3例,年龄最大者50岁,最小者16岁,病程最长者15年,最短者2个月;发病部位:四肢3例,双下肢20例,左下肢5例,右下肢5例,左上肢2例,右上肢3例,其中坏疽5例。
脉管炎中医治疗法

脉管炎中医治疗法引言脉管炎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
传统中医学认为,脉管炎是病理因素和体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医治疗脉管炎旨在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血管的正常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脉管炎的中医治疗法。
一、中医诊断中医治疗脉管炎首先需要进行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进行病因辨证,并综合分析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客观检查结果,确定病因、病位和病机。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气血不足、瘀血内停、湿热蕴结等。
二、中医治疗原则在确定了中医诊断后,下一步是制定中医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脉管炎一般遵循以下原则:1.清热解毒:对于湿热蕴结类型的脉管炎,应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原则,以清热泻火、祛湿化痰为主要方法。
2.调补虚损:对于气血不足类型的脉管炎,应以调补虚损为主要治疗原则,以益气养血、补肾壮阳为主要方法。
3.活血化瘀:对于瘀血内停类型的脉管炎,应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以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血为主要方法。
根据具体的病情,医生会结合患者的体质和病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三、常用治疗方法中医治疗脉管炎有多种方法,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脉管炎的主要方法之一。
中药可以根据具体的病情和辨证类型,选用不同的药物组方。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当归、红花等。
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可以有效地改善脉管炎的症状。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血管的炎症反应。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合谷穴、太冲穴、足三里穴等。
3. 中医推拿治疗中医推拿是利用手法技术对人体进行治疗的方法。
通过推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消散瘀血。
常见的推拿手法有:拇指推法、揉法、按法等。
4. 中医理疗治疗中医理疗是利用物理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
常用的中医理疗方法有:艾灸、刮痧、热敷等。
这些理疗方法可以通过温热作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血管的炎症反应。
一般中医能治脉管炎吗

一般中医能治脉管炎吗
脉管炎为一种常见疾病,在患有脉管炎时会出现行走时疼痛加重的症状,摸及疼痛位置可有血管条状鼓起现象并且腿部皮肤色加重为红肿。
通过休息可使得症状减轻,脉管炎如果不经治疗会反复发作,常见治疗方法为西医。
但是中医对于治疗脉管炎也有一定的疗效,下面就来看看中医是怎样治疗脉管炎的。
静脉炎中医治疗方法
辨证分型治疗
(1)血栓性浅静脉炎:
方药:五神汤加减。
药用金银花、紫花地丁、茯苓、车前子、丹参、桃仁、红花、牛膝。
方以金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茯苓、车前子清利湿热,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配牛膝破血通经,并引药下行。
红热甚者加公英、连翘、黄柏加强清热解毒之力;肿胀甚者加苍术、泽泻以利湿消肿;疼痛甚者加制乳香、制没药以活血止痛。
(2)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方药:清热通络汤加减。
药用金银花、蒲公英、地丁、茯苓、车前子、生苡仁、白花蛇舌草、丹参、炮甲珠。
方以金银花、蒲公英、地丁、车前子、生苡仁、茯苓、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丹参、炮甲珠活血散结消肿,肿胀明显者,皮色光亮者,加土茯苓、泽泻;疼痛明显者,加制乳香、制没药;气虚者加党参、黄芪。
以上就是中医治疗脉管炎常见的两个方子,对于效果也取得了一定的显著成绩,如果患者朋友选择中医进行治疗的话同时要做到饮食上的配合,不要饮用茶叶水,饮食最好清淡易消化。
另外还需要大量食用水果,对病情有一定的帮助。
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和闭塞性疾病,本病病因尚未完全了解。
一般认为与长期吸烟、患肢受寒、潮湿和外伤等因素有关。
病变主要累及四肢,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动、静脉。
诊断要点常见症状有:1.疼痛:这是最突出的症状。
轻者休息时减轻和消失,行走后复现或加重,形成间歇性跛行;重者剧烈而持续,形成静息痛,尤以夜间为甚,常使病人屈膝抱足而坐。
2.发凉和感觉异常:患肢发凉怕冷,以趾(指)端最明显。
并有针刺、麻木或烧灼感。
3.皮肤色泽改变:皮肤颜色苍白或紫红色。
4.营养缺乏性变化:皮肤干燥、脱屑、皲裂、汗毛脱落、趾(指)甲变形和生长缓慢;小腿周径缩小、肌肉松弛、萎缩;趾(指)变细。
5.坏疽和溃疡:患肢趾(指)端发黑、干瘪、干性坏疽、溃疡形成。
治疗建议建议中医治疗,应在有经验的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治疗,可供选择的中成药有:(1)属阳虚寒凝型的,宜温阳通脉,祛寒止痛。
可服阳和丸、软皮丸、右归丸等。
(2)属气滞血瘀型的,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可服血府逐瘀丸、复春片、毛冬青片、活血化瘀丸等。
(3)属热毒蕴结型的,宜清热解毒,化瘀通络。
可服清血内消丸、大败毒膏、毛冬青片等。
(4)属气血两虚型的,宜补气养血,活血通络。
可服十全大补膏、人参养荣丸、通塞脉片等。
注意事项1.避免寒冷刺激。
冬季宜穿长筒棉套,使患肢保暖。
穿着宽大舒适的鞋袜,避免因局部磨擦、挤压而引起外伤。
2.注意卫生,患肢常用温水或肥皂清洗。
经常修剪趾(指)甲,积于趾间的污垢,尤要去除。
3.除有严重组织坏死、剧烈疼痛的病人外,均应下床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宜。
节制性生活。
4.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多进瘦肉、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
可选用一些温性食物,如牛肉、羊肉、鸡肉等,有利于温通经络。
还可选食山楂、马兰头、柿、油菜、芹菜等扩张血管的食品和绿豆、海带、淡菜、荞麦面等能软化血管的食品。
忌食生冷的食物,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
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必须戒烟。
刘继前详述:脉管炎疾病更适合冬病夏治

刘继前详述:脉管炎疾病更适合冬病夏治正常情况下,人体局部的温度和血流量有一定的关系。
血液流量大,温度就高,如果血液供应减少,就会很凉,特别是手脚离心脏最远,最容易发凉。
脉管炎属于中医“脱疽”范畴,与细菌感染毫无关,是一种顽固的慢性血管疾病,表现为肢体的疼痛、怕冷、感觉异常(针刺感、奇痒感、麻木感、烧灼感等),肤色异常苍白,或出现潮红或紫绀,肢体下垂时更明显。
普通人在寒冷时,外周血管会收缩,皮肤温度降低,但随着环境变暖,手脚温度能够很快恢复正常;而有血管疾病的患者,原本血管在寒冷的刺激下已经处于收缩状态,加上动脉有狭窄性病变,手脚血液供应就会更少,会格外发凉。
手脚发凉+间歇性跛行,这种下肢缺血的早期表现可以持续数年,如果在这个阶段赶快治疗,大多能避免疾病加剧后的巨大痛苦。
但遗憾的是,这个阶段就诊的患者较少,大家都意识不到这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以为手凉脚凉是年老体弱的正常现象,就给忽略掉了,丧失了宝贵的治疗时机。
如果疾病持续恶化,到了最后,手脚将出现持续的剧烈疼痛,严重者可出现溃烂,甚至发黑、坏死,患者常抱足而坐,彻夜难眠……遭受长时间痛苦的折磨。
其实,脉管炎在冬季极易复发,所以也适合夏治。
北京丰台国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刘继前教授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与实践后,建议患者“冬病夏治”治疗脉管炎。
从夏天开始预防性治疗,改善肢端血运,促进侧枝循环建立,避免冬天病情复发或加剧。
需要提醒的是,在冬病夏治同时,脉管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需做到以下几点:1.注意保暖2.忌空调直吹,3.冷水冲淋;4.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出现外伤;5.注意姿势,不要长时间保持同一体姿;6.谨慎用药,避免使用收缩血管药物;戒烟。
脉管炎病理及治疗

脉管炎病理及治疗脉管炎全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发生于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导致中小动脉节段性狭窄、闭塞,肢端失去营养、出现溃疡、坏死,是一种较顽固的血管疾病,并不是血管壁本身的一种炎症表现,与细菌感染没有关系。
中医学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归于“脱疽”范畴。
《黄帝内经》对周围动脉病的认识是这样写的:“发于足指,名日脱疽。
其状赤黑,死不治。
不赤黑,不死。
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对脱疽后期的症状特点、预后判断、治疗方法的描述颇为准确。
患脉管炎的高危人群是吸烟者(尤其是青壮年男性)、精神紧张者、营养不均衡、寒冷潮湿地区居民、家族遗传因素。
绝大多数发生于20-40岁的男性,女性很少见。
1.临床上将本病的发展过程分三期:初期(局部缺血期):患肢麻木、发凉、怕冷、沉重,足趾有针样痛、小腿肌肉出现痉挛性疼痛、间歇性跛行、患肢动脉搏动微弱或消失、可游走性浅静脉炎,全身症状不显著。
中期(营养障碍期):患肢麻木、发凉、怕冷、间歇性跛行加重,并有静息痛。
患肢皮肤常呈潮红色、紫红色或苍白色、足部皮肤干燥、脱皮、趾甲生长缓慢、增厚变形、汗毛脱落、小腿肌肉有萎缩现象、患肢动脉搏动消失。
可有情绪不安,头晕腰痛,筋骨松软之症。
后期(坏死期):患肢由于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发生溃疡或坏死,大多数局限在足趾或足部,向上蔓延至踝关节或小腿者很少见。
疼痛剧烈难忍,患者常抱膝而坐,捶胸顿足,号啕大叫,痛不欲生。
坏疽的足趾脱落后,常遗留溃疡而经久不愈合。
全身常伴有发热、口干、食欲减退、失眠、便秘、尿黄赤等症状。
中医称脉管炎为脱疽,多见于北方寒冷地区。
脉管炎主要侵犯中小动脉,如动脉、胫前、胫后动脉、股动脉、尺、桡动脉等,多发生于下肢,被侵犯的动脉呈节段性串珠样,日久呈条索状,形成血栓阻塞,引起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出现缺氧,甚至发生溃烂、坏疽。
2、脉管炎是否不治之症?有的人认为,脉管炎是不治之症,最终还得截肢,这是不恰当的。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期为血管损害阶段,这时常常表现为肢端凉麻、皮色苍白或紫绀,有的有条状、片状红斑,有的出现阵发性手、足紫绀(雷诺现象),这时,及时免疫抑制疗法结合中药有很好的效果,稳定期应长期活血化瘀治疗,以改善血循环;坏死期应及时解毒凉血,减轻毒素刺激,特别不能外用刺激性药物,以免坏死扩大,无法控制;另外终生不能吸烟,因为吸烟导致复发的甚为常见,只要早期规范治疗,护理得当,心态正确,正常生活是完全可以达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很多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预防工作做得好,就可能减少或防止某些疾病的发生,下肢静脉曲张也是可以预防的,很多人只重视治疗,忽视预防。
等到疾病发生了,才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妇女下肢静脉曲张可以从孕期或产后预防,其它工作人员应在工作中或旅行中注意预防。
中医称脉管炎为脱疽,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痈疽篇”中已有记载。
全国各地均有发病,多见于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青壮年男性多见,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现代医学,于1879年才发现本病,此后进行了临床观察和病理变化研究,至1908年才始定名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至今已百余年。
脉管炎主要侵犯中小动脉,如动脉、胫前、胫后动脉、股动脉、尺、桡动脉等,多发生于下肢,约占70—80%。
其它如脑、肺、心脏、肾脏和肠系膜等血管被侵犯者,却很少见。
被侵犯的动脉呈节段性串珠样,日久呈条索状,形成血栓阻塞,引起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出现缺氧,甚至发生溃烂、坏疽。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祖国医学精述其病因为“元气亏损,心肾不调”,寒湿下受,客于经络,气滞血瘀,阳气不能下达所致。
脉管炎诊断标准除了用现代仪器检测外,最明显的生理变化是:
1、肢体寒冷,肤色苍白或萎黄,时有疼痛;
2、间歇性破行;
3、下垂位潮红;
4、溃疡和坏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