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合集下载

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中医耳鼻咽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1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1)病史:有急性扁桃体炎发作病史。

(2)自觉症状:咽部不适,发痒,干燥,灼热感,异物感,微痛,可有刺激性咳嗽,口臭,易感冒或伴纳差,乏力,头痛,低热等。

(3)咽部检查:①挤压舌腭弓,自隐窝口有脓液及脓栓排出。

②扁桃体表面不平,有瘢痕或黄白色点状物。

③舌腭弓、咽腭弓与扁桃体粘连。

④扁桃体及舌腭弓慢性充血。

⑤患侧下颌角淋巴结肿大。

凡具备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病史及检查所见中①项或②~⑤中三项以上即可作出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二)证候诊断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咽部干焮,微痒微痛,哽哽不利,午后症状加重。

全身可见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或干咳痰少而粘,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咽干痒不适,异物梗阻感,咳嗽痰白,胸脘痞闷,易恶心呕吐,口淡不渴,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咽干涩不利,或刺痛胀痛,痰黏难咯,迁延不愈。

全身症状不明显。

舌质暗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外治法1.烙法:适用于各种证型。

根据扁桃体分度程度,挑选特制的烙铁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后蘸上麻油(烙铁涂蘸麻油后酌热度约为120℃),然后迅速送入口腔对准扁桃体施行烧烙,当听到局部发出“兹拉”声后(约0.5~1秒)立即将烙铁抽出,此为“一铁”治疗量。

每侧扁桃体10~15“铁”为一次治疗量。

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耳鼻喉科21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碰用。

2 耳胀、耳闭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耳胀、耳闭是因邪犯耳窍,气血失畅所致,以耳内胀闷闭塞感为特征的耳病。

相当于急、慢性卡他性中耳炎。

2.1 诊断依据2.1.1 以耳内胀闷不适,或闭气阻塞感为主要症状。

伴有听力下降,或有低音调耳鸣,部分患者有耳痛。

2.1.2 耳胀起病较急,一般病程较短。

耳闭多由耳胀迂延不愈而成,亦有缓慢起病者,病程在2个月以上。

2.1.3 耳部检查:鼓膜有内陷,或行混浊、增厚、粘连,或有充血及鼓室积液表现。

咽鼓管不通畅。

2.1.4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

有条件做声阻抗检查,有鼓室负压等表现。

2.1.5 应与鼻咽肿瘤相鉴别。

2.2 证候分类2.2.1 风邪犯耳:耳中胀闷,耳鸣,听力下降,鼻塞流涕,或有咳嗽咯痰、头痛等症。

舌苔薄白,脉浮。

2.2.2 痰浊积聚:耳胀不适,听力不聪,头晕头重,或有咳嗽咯痰,胸脘痞闷。

检查见鼓室积液,量多难消。

舌苔白腻,脉溺或滑。

2.2.3 气滞血瘀:耳胀、耳中闭气,或有刺痛感,耳鸣不聪。

检查见鼓膜混浊、内陷,或增厚、粘连,或有鼓室积液。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2.2.4 脾气虚弱:耳闭时轻时重,面色无华,食少腹胀,或有便溏。

检查见鼓膜内陷,或有鼓室积液。

舌淡,苔白,脉弱。

2.2.5 肝肾阴虚:耳闭、听力下降,头晕眼花,腰膝酸软,手足心热。

舌红,苔少,脉细数。

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耳内胀闷、闭塞感消失,鼓膜及听力检查正常。

2.3.2 好转:耳内胀闷、闭塞感减轻,耳部体征改善。

2.3.3 未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3 脓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脓耳是因邪热上犯耳窍,血腐化脓所致,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为特征的疾病。

相当于化脓性中耳炎。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前言为了规范中医病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制原则》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制要求》,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是中医临床诊疗、科研、教学的重要依据。

二、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常见病证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病证。

三、中医病证诊断标准1. 诊断原则:根据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舌脉等情况,做出正确的病证诊断。

2. 诊断方法: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必要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方法,进行全面诊断。

3. 病证分类:中医病证分为实证、虚证、寒证、热证、湿证、燥证等六类。

四、中医病证疗效评定标准1. 疗效评定原则:以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表现为依据,结合中医病证的特点,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定。

2. 疗效评定方法:采用症状积分法、证候积分法、实验室检查法等,对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进行量化评估。

3.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治疗难易等因素,将疗效分为治愈、好转、无效三个等级。

- 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 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 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无变化,生活质量未提高。

五、实施与监督1.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和监督管理,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2. 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应按照本标准进行临床诊疗和疗效评定,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3. 中医药科研、教学单位应结合本标准,开展相关研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六、附则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适时修订。

{content}。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引言:概述: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基于中医理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现代医学病理学、临床医学的发展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

标准包括了病证的诊断与辨证标准,以及治疗的疗效评估标准。

它不仅包含了传统中医治疗的疗效指标,如症状缓解、体征改善等,还融入了现代医学的评估方法,如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等,从而增强了中医病证诊断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正文内容:一、病证的诊断与辨证标准1.病证的诊断标准详细描述中医病证的临床表现、病程、部位等方面的特征。

2.病证的辨证标准根据中医经典理论,结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判断病证的类型,如寒热、虚实、内外等,并进行分类和识别。

二、治疗的疗效评估标准1.症状缓解与体征改善根据患者主观感受和体征表现的改善情况,评估治疗的效果。

2.生化指标的变化使用现代医学技术,如血液、尿液、影像学等检查,评估病证治疗过程中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

3.疼痛缓解与生活质量提高观察患者疼痛程度的改善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如睡眠情况、饮食习惯等。

4.合理用药与不良反应评估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合理用药、药物副作用等情况,以确定疗效的安全性。

三、标准的应用与推广1.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中医医生可以根据标准的要求,对病证进行准确诊断,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治疗方案。

2.研究与评估的推广利用标准进行对疗效的评估研究,提出新的标准或修订现有标准,以适应不同层次的临床实践。

四、标准的局限性与挑战1.主观因素的影响医生的经验、技术水平等主观因素对评估结果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加强标准的标准化程度。

2.科学与实践的结合标准的制定需要基于科学研究的基础,同时又要与中医实践相结合,取得权衡与平衡。

五、标准的未来发展趋势1.多学科合作中医和现代医学的交叉合作,将有助于标准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数据化与智能化运用大数据和等技术,对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结: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中医临床实践和研究的重要指南,对提高中医疗效、保障患者安全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_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_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皮肤科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眼科中医骨伤科中医肛肠科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1.1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2.2.1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症状消失。

2.3.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3. 1.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喉痹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喉痹

喉痹
一、诊断依据
1. 咽部干燥、灼热、疼痛,吞咽不利,或如刀割样剧痛,向耳部放射。

2. 全身有头痛、鼻塞、流涕、发热、畏寒、口苦、溲赤、便秘等。

3. 检查见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或咽侧索红肿,或腭垂红肿或溃疡,或扁桃体红肿,表面有黄白色脓点。

二、证候分类
1. 风热喉痹:咽部干燥灼热,吞咽不利,咽侧索红肿,腭垂红肿或溃疡,发热恶风,咳嗽痰黄。

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2. 风寒喉痹:咽部干燥灼热,吞咽不利,咽侧索红肿,腭垂红肿或溃疡,发热恶寒,咳嗽痰白。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3. 肺肾阴虚喉痹:咽部干燥疼痛,吞咽不利,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或咽侧索红肿,或腭垂红肿或溃疡,手足心热,口干咽燥。

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4. 脾肾阳虚喉痹:咽部疼痛不舒,吞咽不利,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或咽侧索红肿,或腭垂红肿或溃疡,畏寒肢冷,泄泻腹胀。

舌质淡胖嫩,苔白滑,脉沉细。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关于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关于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关于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诊断标准(1997年修订,海口)
一、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1.记分条件:①常年性发病,具有打喷嚏(每次连续3个以上)、流清涕和鼻粘膜肿胀三个主要临床表现,一年内发病日数累计超过6个月,一日内发病时间累计超过0.5小时;②病程至少一年。

2.记分标准:有明确吸入物致敏原线索,有个人和/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发作期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各记1分,共3分。

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反应,至少有一种为(++)或(++)以上;特异性IgE抗体检测阳性或变应原鼻激发试验阳性,且与皮肤试验及病史符合,各得2分,共4分。

鼻分泌物涂片检查嗜酸粒细胞阳性和/或鼻粘膜刮片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阳性得1分。

得分6~8分诊断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3~5分为可疑变应性鼻炎,0~2分可能为非变应性鼻炎。

二、花粉症 1.季节性发病,每年发病季节基本一致,且与致敏花粉传粉期相符合;至少两年在同一季节发病。

2.发作期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3.发作期鼻分泌物(和/或结膜刮片)嗜酸粒细胞阳性,或鼻粘膜刮片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阳性。

4.花粉变应原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至少一种为(++)或(++)以上,或变应原鼻激发试验阳性、眼结膜试验阳性。

附表症状分级记分标准
分级记分喷嚏(一次连续个数)流涕(每日擤鼻次数)鼻堵鼻痒
1分 3~9 ≤4 偶有间断
2分 10~14 5~9 介于两者之间蚁行感,但可忍受
3分≥16 ≥10 几乎全天用口呼吸蚁行感,难忍。

耳鼻喉疾病诊断标准评分标准

耳鼻喉疾病诊断标准评分标准

耳鼻喉疾病诊断标准评分标准介绍
本文档旨在为耳鼻喉疾病的诊断提供评分标准。

该评分标准可
以帮助医生在对患者进行耳鼻喉疾病诊断时进行客观评估和定量化。

评分标准
下面是耳鼻喉疾病的诊断标准及相应的评分:
耳科疾病评分标准
1. 听力损失:
- 正常听力得分:0
- 轻度听力损失得分:1
- 中度听力损失得分:2
- 重度听力损失得分:3
2. 声音畸变:
- 无声音畸变得分:0 - 轻度声音畸变得分:1 - 中度声音畸变得分:2 - 严重声音畸变得分:3
3. 耳痛:
- 无耳痛得分:0
- 轻度耳痛得分:1
- 中度耳痛得分:2
- 严重耳痛得分:3
鼻科疾病评分标准
1. 鼻塞:
- 无鼻塞得分:0
- 轻度鼻塞得分:1
- 中度鼻塞得分:2
- 严重鼻塞得分:3
2. 流涕:
- 无流涕得分:0
- 轻度流涕得分:1
- 中度流涕得分:2
- 严重流涕得分:3
3. 嗅觉异常:
- 无嗅觉异常得分:0 - 轻度嗅觉异常得分:1 - 中度嗅觉异常得分:2 - 严重嗅觉异常得分:3
喉科疾病评分标准
1. 咽痛:
- 无咽痛得分:0
- 轻度咽痛得分:1
- 中度咽痛得分:2
- 严重咽痛得分:3
2. 喉咳:
- 无喉咳得分:0
- 轻度喉咳得分:1
- 中度喉咳得分:2
- 严重喉咳得分:3
总结
通过以上评分标准,医生可以对耳鼻喉疾病进行客观评估,并根据评分结果为患者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

请注意,本文档提供的评分标准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判断和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主题容与适用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耳鼻喉科21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碰用。

2 耳胀、耳闭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耳胀、耳闭是因邪犯耳窍,气血失畅所致,以耳胀闷闭塞感为特征的耳病。

相当于急、慢性卡他性中耳炎。

2.1 诊断依据2.1.1 以耳胀闷不适,或闭气阻塞感为主要症状。

伴有听力下降,或有低音调耳鸣,部分患者有耳痛。

2.1.2 耳胀起病较急,一般病程较短。

耳闭多由耳胀迂延不愈而成,亦有缓慢起病者,病程在2个月以上。

2.1.3 耳部检查:鼓膜有陷,或行混浊、增厚、粘连,或有充血及鼓室积液表现。

咽鼓管不通畅。

2.1.4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

有条件做声阻抗检查,有鼓室负压等表现。

2.1.5 应与鼻咽肿瘤相鉴别。

2.2 证候分类2.2.1 风邪犯耳:耳中胀闷,耳鸣,听力下降,鼻塞流涕,或有咳嗽咯痰、头痛等症。

舌苔薄白,脉浮。

2.2.2 痰浊积聚:耳胀不适,听力不聪,头晕头重,或有咳嗽咯痰,胸脘痞闷。

检查见鼓室积液,量多难消。

舌苔白腻,脉溺或滑。

2.2.3 气滞血瘀:耳胀、耳中闭气,或有刺痛感,耳鸣不聪。

检查见鼓膜混浊、陷,或增厚、粘连,或有鼓室积液。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2.2.4 脾气虚弱:耳闭时轻时重,面色无华,食少腹胀,或有便溏。

检查见鼓膜陷,或有鼓室积液。

舌淡,苔白,脉弱。

2.2.5 肝肾阴虚:耳闭、听力下降,头晕眼花,腰膝酸软,手足心热。

舌红,苔少,脉细数。

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耳胀闷、闭塞感消失,鼓膜及听力检查正常。

2.3.2 好转:耳胀闷、闭塞感减轻,耳部体征改善。

2.3.3 未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3 脓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脓耳是因邪热上犯耳窍,血腐化脓所致,以鼓膜穿孔、耳流脓为特征的疾病。

相当于化脓性中耳炎。

3.1 诊断依据3.1. 1以鼓膜穿孔,耳流脓为主要临床表现。

伴有听力下降,急性期可有发热及耳深部痛。

3.1.2 急性脓耳发病急,病程短。

病情重或治疗不彻底者迁延成漫性脓耳,病程长。

慢性脓耳在感冒、疲劳、耳进水时常有急性发作。

文档Word`3.1.3 耳部检查:急性期初见鼓膜充血,色深红。

继则穿孔,耳流脓。

慢性期鼓膜穿孔不愈合,长期或间歇性流脓。

3.1.4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

慢性脓耳乳突X线摄片有阳性表现。

若听力检查呈混合性耳聋,X线摄片见有骨质破坏腔,提示属重症,可出现颅外并发症可能。

3.1.5 小儿脓耳应与旋耳疮相鉴别。

3.2 证候分类3.2.1 肝胆火热:急性发作,耳深部痛,头痛,听力下降。

发热,面红目赤,小便黄赤。

检查见鼓膜充血、穿孔,流脓较多。

舌红,苔黄,脉弦数。

3.2.2 脾虚湿困:耳流脓,量较多,日久不愈。

倦怠乏力,食少,便溏。

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无力。

3.2.3 肾阴亏虚:耳流脓,时多时少,混有豆渣样物,带秽臭味。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

头晕头痛,腰酸乏力。

X线乳突摄片见骨质破坏。

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3.3 疗效评定3.3.1 治愈:耳流脓停止,鼓膜穿孔愈合,听力明显改善。

3.3.2 好转:耳流脓减少,听力改善。

3.3.3 未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4 暴聋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暴聋是因邪犯耳窍、起病迅速的感音神经性聋,主要指特发性暴聋(突发性聋)。

4.1 诊断依据4.1.1 听力突然下降,1~2天听力下降达到高峰,多为单耳发病。

或伴耳鸣、眩晕。

4.1.2 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

4.1.3 耳部检查:鼓膜多无明显变化,或有鼓膜混浊。

4.1.4 听力检查呈感音神经性聋。

4.1.5 应与耳眩晕、耳胀相鉴别。

4.2 证候分类4.2.1 风邪外犯: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疼。

舌苔薄白,脉浮。

4.2.2 肝火上炎: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伴口苦口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4.2.3 肝阳上亢:突聋发于恼怒之后,头晕、头痛、口苦,烦躁易怒。

舌苔薄白,脉弦。

4.2.4 气滞血瘀:耳聋伴耳胀闷感,耳鸣不休,或耳聋因强大声音震击而成。

舌质暗红,脉涩。

4.2.5 气血亏虚:素体虚弱,面色无华,突发耳聋;或暴聋数日后头痛、耳胀闷等症消除,而面色无华、头晕眼花、语声无力、四肢倦怠等症仍在。

舌淡,苔薄,脉细弱。

4.3 疗效评定4.3.1 治愈:听力恢复正常。

4.3.2 好转:听方提高10分贝以上,耳中不适感减轻。

文档Word`4.3.3 未愈:听力提高不足10分贝。

5 久聋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久聋是因脏腑亏虚,耳窍失养,或经脉气滞血瘀所致,以长期听力下降为特征的感音神经性聋。

包括药物中毒性聋、老年性聋等。

5.1 诊断依据5.1.1 以持续日久的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或伴耳鸣及轻度眩晕。

5.1.2 起病缓慢,耳聋程度逐渐加重。

部分患者困暴聋后长期不恢复而成久聋。

5.1.3 常因使用耳毒性药物、年老体衰、营养不良等因素致病。

5.1.4 耳部检查:鼓膜少光泽,或有陷、增厚、粘连、钙质沉着等表现。

5.1.5 听力检查呈感音神经性聋。

5.1.6 应与耳胀耳闭、听神经瘤相鉴别。

5.2 证候分类5.2.1 肾精亏损:耳聋日久,耳鸣如闻蝉声,头晕眼花,腰膝酸软。

舌红,苔少,脉细数。

5.2.2 气血亏虚:耳聋耳鸣,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面色无华,食欲不振。

舌苔薄白,脉细弱。

5.2.3 痰火郁结:耳聋,头重而晕,耳中胀闷,脘腹痞满。

舌苔黄腻,脉滑数。

5.2.4 气滞血瘀:耳聋或重或轻,或伴耳鸣,鼓膜增厚,或有粘连、钙质沉着。

舌质紫暗,脉涩。

5.3 疗效评定5.3.1 治愈:听力恢复正常。

5.3.2 好转:听力提高10分贝以上。

5.3.3 未愈:听力无明显好转。

6 耳眩晕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耳眩晕是因邪犯耳,或脏腑虚弱,耳失养所致,以发作性、旋转性眩晕为特征的疾病。

相当于耳源性眩晕(美尼尔氏病)。

6.1 诊断依据6.1.1 以旋转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目闭难睁伴有耳鸣及轻度耳聋,恶心呕吐,神志清楚。

6.1.2 发病突然,发作时间多为数分钟至数小时,间歇期为数日至数月或更久。

6.1.3 发病诱因常有疲劳、思虑过度、情绪波动等。

6.1.4 鼓膜检查多无异常表现。

发作期有自发性水平性或旋转性眼球震颤。

或有偏倒及错指物位等表现。

6.1.5 听力检查在发作期有轻度感音神经性聋。

有条件时做甘油试验及重振试验,常呈阳性表现。

6.1.6 应与暴聋、听神经瘤、贫血、高血压、颈性眩晕等鉴别。

6.2 证候分类6.2.1 肝阳上亢:眩晕因情绪波动而发作或加重。

平时性情急躁,胸胁胀闷。

舌红,苔黄,脉弦。

6.2.2 痰浊中阻:眩晕而胸脘痞闷,泛泛欲吐,咽喉痰多而粘。

舌苔白腻,脉滑。

6.2.3 脾气虚弱:眩晕因疲劳而发,或发作后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文档Word`舌淡,苔白,脉弱。

6.2.4 肾阴亏虚:眩晕、耳鸣常有发作,腰膝酸软,记忆力差,手足心热。

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6.2.5 肾阳亏虚: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精神萎靡,腰痛背冷,面色恍白。

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6.3 疗效评定6.3.1 治愈:眩晕症状消失,听力及其他有关检查正常。

6.3.2 好转: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

6.3.3 未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减轻。

7 伤风鼻塞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伤风鼻塞是指风邪犯及鼻窍所致,以鼻塞、流涕为特征的急性鼻病。

相当于急性鼻炎。

7.1 诊断依据7.1.1 以鼻塞、喷嚏、流清水样或粘液性鼻涕为主要症状。

伴有恶寒、发热、头痛。

7.1.2 鼻腔检查:鼻粘膜充血,鼻甲肿大,鼻腔分泌物增多。

7.1.3 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易并发耳胀耳闭、脓耳、鼻渊等病。

7.1.4 应与鼻鼽、鼻渊相鉴别。

7.2 证候分类7.2.1 风寒外袭:鼻塞遇寒加重,鼻涕清稀、量多。

伴恶寒,发热,头痛,身痛。

鼻粘膜充血轻,但肿胀较甚。

舌苔薄白,豚浮紧。

7.2.2 风热外犯:鼻塞,流涕粘稠,色白或黄,发热,微恶寒,口微渴。

鼻粘膜充血。

舌质偏红,脉浮数。

7.3 疗效评定7.3.1 治愈:全身和局部症状及体征消失。

7.3.2 好转:全身和局部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7.3.3 未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8 鼻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鼻窒是因脏腑虚弱,邪滞鼻窍所致,以长期鼻塞、流涕为特征的慢性鼻病。

主要指慢性鼻炎。

8.1 诊断依据8.1.1 以长期持续鼻塞,或间歇性、交替性鼻塞,鼻涕量多为主要症状。

或伴有头昏、记忆力下降、失眠、耳鸣、耳闭塞感等症。

8.1.2 病程较长,疲劳、感寒后症状加重。

易并发耳胀、耳闭。

8.1.3 鼻腔检查粘膜充血,呈红色或暗红色,鼻粘膜肿胀以下鼻甲为主。

8.1.4 应与鼻鼽、鼻渊相鉴别。

8.2 证候分类8.2.1 肺虚邪滞:鼻塞多为间歇性,时轻时重,鼻涕白粘、量多,遇寒加重。

或伴气短乏力、大便溏薄等症。

鼻粘膜肿胀,色淡红。

舌苔薄白,脉细弱。

8.2.2 气滞血瘀:鼻塞多为持续性,鼻涕粘稠,不易擤出,嗅觉迟钝。

伴头昏、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症。

鼻粘膜充血,呈暗红或深红色。

鼻甲肿大,表面不平滑,文档Word`如桑椹样,触之较硬,缺乏弹性,对一般滴鼻剂收缩反应较差。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8.3 疗效评定8.3.1 治愈:鼻塞、流涕等症状消失,鼻腔检查正常。

8.3.2 好转:鼻塞、流涕等症状减轻,局部体征明显改善。

8.3.3 未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9 鼻槁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鼻槁是因津液不能上濡鼻窍所致,以鼻中干燥、粘膜萎缩为特征的慢性鼻病。

主要指萎缩性鼻炎。

9.1 诊断依据9.1.1 以鼻中干燥,鼻塞,无涕或少涕,或鼻腔有脓痂,有恶臭为主要症状。

伴有头痛、头昏、记忆力下降、嗅觉丧失、鼻衄等症。

9.1.2 起病缓慢,症状逐渐加重,病程较长。

常易并发慢喉痹、干燥综合征等。

9.1.3 多见于女性。

气候干燥、寒冷、环境空气污染、体质虚弱等因素容易发病。

9.1.4 鼻腔检查:鼻粘膜干燥,鼻甲萎缩,鼻腔空旷,鼻腔可有黄绿色痂皮。

9.2 证候分类9.2.1 燥热外犯:鼻干无涕,鼻腔痂皮积聚,时作鼻衄。

伴口渴喜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燥。

鼻腔粘膜干燥充血。

舌红,苔黄燥,脉数。

9.2.2 肺阴亏虚:鼻中干燥,痂皮积聚,鼻塞失嗅,口干不欲多饮,或有午后潮热、盗汗、头晕、手足:心热。

鼻甲萎缩,粘膜暗红。

舌红,苔薄,脉细数。

9.2.3 肺脾气虚:鼻燥少涕,头晕,神疲乏力,语声低弱,食少,便溏。

鼻粘膜干燥萎缩,色淡红。

舌淡,苔白润,脉细弱。

9.3 疗效评定9.3.1 治愈:鼻中干燥无涕等症状消失,鼻粘膜及鼻甲恢复正常。

9.3.2 好转:鼻中干燥症状及鼻甲萎缩减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