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外科).doc
(完整word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
1。
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
1。
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
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2。
2 证候分类2。
2。
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
2。
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
2。
3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2。
3 疗效评定2.3.1治愈:症状消失。
2.3.2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
3。
3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
1 诊断依据3. 1。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3。
1.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
1.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
2。
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症候评分

中医症候评分是中医疾病诊断及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根据中医理论和疾病特点,采用中医症候评分的方法能够更全面、系统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和病程,有利于辨证施治,提高疗效。
以下将就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症候评分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传统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传统中医对于病证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脉象、舌象和四诊质地等,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依据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病证诊断标准体系。
2. 现代中医病证诊断标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的趋势,现代中医病证诊断标准已经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更新。
如结合体温、血压、心电图等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对中医病证进行诊断,使诊断更加科学化、客观化。
3.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重要性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中医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的评价。
科学合理的疾病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明确病情,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
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有利于总结经验,改进诊疗方案。
二、中医症候评分1. 什么是中医症候评分中医症候评分是指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患者病情中的症候进行评分,包括症状的严重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以辅助医生进行辩证施治和评价疗效的一种方法。
中医症候评分可以客观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指导临床诊疗极为重要。
2. 中医症候评分的内容中医症候评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症状的描述,包括症状的种类、程度、变化规律等;二是症状的评分,即对不同症状进行评分,并根据不同症状的得分进行综合评分,以反映患者的整体病情变化。
3. 中医症候评分的意义和作用中医症候评分能够客观地反映患者病情的变化和疗效的评价,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和评价疗效非常重要。
通过中医症候评分,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疗效的评价也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促进了临床研究和经验总结。
2023年最新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023年最新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引言中医疗效标准是对中医诊断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判断的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2023年最新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期提供给医生和患者参考,推动中医疗效评估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1.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背景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根据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对中医疾病诊断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的准则。
它主要包括对病症的诊断,病因病机的分析,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疗效的评估等内容。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重要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估非常重要。
对于患者来说,了解疗效标准可以更好地评估自己的治疗进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盲目治疗和浪费时间。
对于医生来说,疗效标准可以作为治疗方案制定的依据,帮助医生明确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目标,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也对于推广中医药事业、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3. 2023年最新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更新内容3.1 诊断标准的更新在2023年的最新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根据临床实践和病情变化,对某些病症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更新。
比如,在肺炎的诊断中,增加了不同类型肺炎的病因病机分析和证候分型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不同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3.2 治疗方案的更新2023年的最新疗效标准中,针对一些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案进行了更新和优化。
比如,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加强了针灸、中药配合西医药治疗的指导,提高了治疗效果。
同时,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长期治疗,加强了中医药的保健作用,提倡中医药与健康养生的结合。
3.3 疗效评估的更新疗效评估是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23年的最新标准中,疗效评估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一、疮疡1. 疖:系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炎症局限,可自愈。
2. 痈: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多个毛囊同时发生,炎症范围较大,不易自愈,常需要切开引流。
3. 疔:致病菌多为金葡菌,好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病损特点为形小如粟,发病急,甚者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
4. 丹毒:系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所致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及面部,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
5. 疽:多由毒盛肉腐引起,局部皮肤肿胀,范围较大,难以局限,皮肤紧张光亮,颜色苍白,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全身症状严重。
6. 瘘管:皮肤创口与内脏相通,形成瘘管,常有分泌物排出。
7. 瘿:甲状腺肿大并出现压迫症状者称瘿。
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
8. 瘤:体表或皮下的肿块,其性状可随其发生部位不同而各有特征。
9. 岩:相当于西医学的恶性肿瘤。
二、皮肤病1. 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
以皮肤红肿、丘疹、水疱、糜烂、渗出为主要临床表现。
急性期起病急骤,常有对称分布倾向,自觉瘙痒剧烈。
慢性期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2. 带状疱疹:由水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皮肤病。
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泡为特征,常伴明显的神经痛。
新旧水泡沿神经呈带状排列,不超过人体正中线。
3. 荨麻疹:由于皮肤粘膜暂时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的局限性水肿。
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局限性水肿性斑块,突然发生,迅速消退,瘙痒剧烈,愈后不留痕迹。
有急性和慢性两种临床类型。
4. 接触性皮炎:由于接触某种致敏原而引起的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为红斑、水疱、大疱甚至坏死等皮肤损害症状和瘙痒等主观症状。
致敏原可为小孢子菌属、青霉属、曲霉属的孢子等微生物及酸碱等化学物质。
5. 神经性皮炎: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好发于颈、四肢、腰骶部等部位。
呈苔藓样变和阵发性剧痒为特征。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于2012年正式发布。
《标准》旨在规范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提高中医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一、概述《标准》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指导性文件,内容涵盖了中医病证的诊断和疗效评估,适用于中医门诊、医院和科研机构等中医疗养服务机构。
二、诊断标准《标准》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制定了详细的病证分类和诊断标准。
其中,病证分类按照中医传统理论对病名、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症候等方面进行综合分类。
诊断标准则根据具体的症状表现和体征特点,结合脉象、舌象等辅助信息,进行准确的病证诊断。
《标准》在诊断标准上,对病证的分型、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症候等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和描述。
同时,还对病证的辨别要点、临床表现等进行了详细说明,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规范的诊断依据。
三、疗效评估标准为了评估中医治疗的疗效,提高中医药的可信度和可行性,《标准》制定了疗效评估的标准和方法。
疗效评估标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治愈标准、显效标准、有效标准和无效标准。
其中,治愈标准要求病情彻底消失,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显效标准要求病情明显好转,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消失;有效标准要求病情有所好转,症状和体征部分减轻;无效标准要求病情没有好转或者进一步恶化。
疗效评估方法主要依靠临床观察和客观化指标。
临床观察主要包括观察病情变化、症状改善、体征恢复等;客观化指标可以使用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评估。
疗效评估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并进行相应记录。
四、应用和意义《标准》的发布对于规范中医病证诊断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中医临床提供了统一的操作指南,使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更加科学、规范。
同时,《标准》的制定也有助于加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通过建立规范的诊断和疗效评估体系,提升了中医药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增强了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

六、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骨伤科11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疗效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锁骨骨折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2.1诊断依据2.1.1有外伤史。
2.1.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2.1.3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2.1.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2证候分类2.2.1青枝型骨折:多见于幼儿,骨折处形成向上弯曲的弓形。
2.2.2横断型骨折:多见成年人,骨折端可具有典型的重叠,近端向上后方移位,远端向下前方移位。
2.2.3粉碎型骨折: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常于中1/3处有小骨片呈垂直移位。
2.3疗效评定2.3,1治愈:骨折对线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形成,断端无压痛,无冲击痛,功能恢复。
2.3.2好转:对位及对线尚可,或骨折对位不佳,但功能恢复尚好。
2.3.3未愈:骨折不愈合成局部明显畸形,功能障碍。
3肩胛骨骨折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3.1诊断依据3.1.1有外伤史。
3.1.2主要由直接暴力引起,常见肩胛体部骨折。
3.1.3肩胛部常有皮下瘀斑,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活动时疼痛加剧,不能充分外展。
3.1.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部位。
3.2证候分类3.2.1肩胛体骨折:肩胛部软组织肿胀明显,皮下瘀斑,压痛,活动受限,充分外展受限。
3.2.2肩胛冈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或可触及折端异常活动。
3.2.3肩胛颈骨折:多由间接外力所致。
无移位型:肩活动疼痛,肩部、腋窝有压痛。
移位型:肩外型变平,肩峰突出,锁骨下窝处饱满,呈固定畸形,从外向内顶压肱骨头可使疼痛加重。
3.2.4肩胛盂骨折:肩部肿胀,活动受限。
3.2.5肩峰骨折:肿胀,肩峰端压痛,外展上臂时疼痛加剧。
3.2.6喙突骨折:抗阻力内收肩及屈肘时疼痛加剧。
3.3疗效评定3.3.1治愈:骨折对位满意,骨折线模糊,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佚名
【期刊名称】《中医药管理杂志》
【年(卷),期】1994(0)6
【摘要】10月1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新局址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这是我国中医药行业的第一个行业标准,已经国家技术监督局备案,备案登记号为94—0080。
【总页数】1页(P2-2)
【关键词】国家技术监督局;登记号;中医药行业;行业标准;中医医疗机构;子宣;痫证;医政管理;分类编码;学术进步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
【相关文献】
1.实验诊断学在现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应用分析 [J], 梁文杰;方朝义;沈莉;张培楠;张旭妍
2.西医诊断技术在现行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中的应用研究 [J], 马国平;王博;李红方;姚晓光;梁文杰
3.《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中医病案质控的指导作用 [J], 张永疆
4.我国中医药行业第一个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出台 [J],
5.中医骨伤科病证规范初探──兼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若干问题 [J], 段戡;刘向前;孙之镐;罗毅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引用格式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引用格式《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中医学领域的一部重要标准,它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一套关于中医病证诊断和疗效评估的标准。
该标准引用格式如下:1.标准标题《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标题应使用粗体,居中排列。
标题下方可以注明发布日期和发布机构。
例如: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1.引用格式在引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时,应按照以下格式进行:[作者(出版年份)]:引用内容例如:[中华中医药学会(2019)]:本标准规定了中医病证的名称、诊断方法和疗效评估标准。
1.具体引用示例以下是一个具体的引用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上述格式引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2019)]:肺痈的诊断依据为:发病急,寒战,高热,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或咳吐脓血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疗效评定标准为治愈、好转、未愈。
具体治愈标准为症状消失,体温正常,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正常,痰培养连续3次阴性;好转标准为症状减轻,体温下降,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下降;未愈标准为症状、体温、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无改善或恶化。
1.注意事项在引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引用内容应准确无误,遵循原标准的内容和意图;(2)引用格式应规范统一,避免出现多种引用方式;(3)如果原标准内容有所更新或修订,应引用最新版本的内容。
总之,《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规范中医病证的诊断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在引用该标准时,应遵循规范的引用格式和注意事项,以保证引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2一94
Criteria of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surgica1 diseases and syndromes in traditionaI Chinese medicine
------------------------------------------------------------------------------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外科38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 疖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疖是指肌肤浅表部位感受火毒,致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包括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相当于疖、皮肤脓肿、头皮穿凿性脓肿及疖病。
2.1诊断依据
2.1.1局部皮肤红肿热痛。
2.1.2可有发热,口干,便秘等症状。
2. 1.
3. 1石疖(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指头大小的红色肿块,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2. 1.
3. 2软疖(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范围约3公分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日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
2. 1. 3.3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未破如蛐蟮拱头,已破如蝼蛄串穴。
2. 1. 4“疖病”的特点是此愈彼起,经久不愈,应检查有无消渴病或其他慢性疾病。
2.2证候分类
2. 2. 1热毒蕴结:常见于气实火盛的患者。
轻者疖肿只有一、二个,多者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
可有发热,口渴,溲赤,便秘。
苔黄,脉数。
2. 2. 2暑热浸淫:发于夏秋季节,以儿童及产妇多见。
可有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等。
苔薄腻,脉滑数。
2. 2. 3体虚毒恋: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
常见于体质虚弱或有某些慢性病患者,并有相应的全身证候。
2.3疗效评定
2.3.1治愈:疖肿消散或渍后愈合,全身症状消失。
2.3.2好转:再发疖肿数减少,症状减轻。
2.3.3未愈:疖肿此愈彼起,不能控制。
3 痰毒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痰毒是感受风热湿毒,气血被毒邪壅塞于皮肉之间,继而炼液成痰,痰毒互阻,结块而肿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本病包括颈痈、腋痈、胯腹痈。
相当于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3.1诊断依据
3. 1. 1在颈、腋、腹股沟等处,起核状肿块。
初起皮色不变掀热疼痛;
化脓时皮色转红,疼痛加重,核块变软,有应指感;溃后脓出稠黄。
3.1.2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3.1.3发病前多数有外感风热及在相应部位有急、慢性感染病灶或皮肤创伤史。
3.1.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3.2证候分类
3.2.1风热痰毒:肿块发生在颌颈部,全身恶寒发热,头痛,口干,咽痛。
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3.2.2肝郁痰火:肿块发生在腋下,全身发热,头痛,胸胁牵痛,口苦咽干。
舌红,苔黄,脉弦数。
3.2.3湿热蕴结:肿块发生在腹股沟部,全身发热,患肢拘急,小便黄热。
苔黄腻,脉数。
3.2.4热胜酿脓:局部皮肤红肿发亮,焮热疼痛,肿块变软,有应指感。
全身发热,口干。
舌红,苔黄,脉滑数。
3.2.5余毒凝滞:全身症状消退,局部红肿热痛亦轻,唯肿块僵硬不消。
3. 3疗效评定
3.3.1治愈:未化脓者局部肿块消散;溃后疮口愈合,发热等全身症状消退。
3.3,2好转:全身症状消退,局部红肿热痛减轻,肿块僵硬缩小者。
3.3.3未愈:局部及全身症状加重。
4 有头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