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院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现状分析及对策

合集下载

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现状

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现状

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现状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

目前艾滋病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1]。

近年,艾滋病疫情扩散的形势越来越严峻,青少年已经成为感染艾滋病的高危群体,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报告,在全世界的新发艾滋病患者中,15~24岁的青少年超半数[2]。

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正处于这一年龄段,具有性生理发育成熟、思想不成熟的特点,高危行为是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关键诱因。

相关大学生艾滋病的调查研究已经受到有关部门和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现状1.1 研究对象抽样方法各异研究者采用的抽样方法各有不同,总体包括整群抽样、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分类整群抽样及目的性抽样的方法。

根据调查者的研究目的和选取调查对象的条件限制,样本量较小(1000人以下)的、局限于某高校的调查取样方法多为随机整群抽样或目的性抽样;而样本量较大(1000人以上)的、对某市或某省的调查取样方法多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如孔惠敏[3]对“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中随机整群抽取了865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黎永锋[4]对“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歧视现况”的调查中采用了目的抽样的方法抽取了700名大学生;代伟萍[5]对“黑龙江省大学生性态度、性行为及艾滋病知识调查”中采取了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1.2 研究方法缺乏多样性总体上看,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多局限于定量调查,缺乏实地访谈、开放式问答、大型行动研究等定性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需求的调查几乎空白。

问卷调查是当前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方法,问卷内容不统一,多数学者根据调查研究的实际情况,参照文献和类似问卷,采用自行编制问卷的方法。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态度调查分析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态度调查分析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态度调查分析目的了解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行为和态度,探索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长春科技学院869名一、二年级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0.49%,知道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的学生分别为74.22%、82.39%和70.31%,对蚊虫叮咬、握手或共用厕所是否传播艾滋病的回答正确率分别是31.65%、24.17%。

70.20%的学生不想与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接触,92.06%的学生认为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还不够,应扩大宣传覆盖面,以多种形式开展艾滋病宣传活动。

结论被调查的大学生对于如何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掌握不全面,部分学生对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表现出不宽容或歧视态度。

建议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健康教育。

标签:艾滋病;健康教育;大学生在我国,大学生年龄多处在18~24岁,正是性生理和性心理接近成熟,性行为开始活跃的时期[1],对性和周围世界有强烈的探索欲望[2],过度开放的性观念和无保护性行为的发生[3],使大学生人群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危险性增加[4]。

这些现象说明,大学生应该知道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保护好自己。

为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及对艾滋病患者的相关态度[5],研究大学院校应以哪些方法和形式开展有力的艾滋病预防知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针对这些想法,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3年10月对长春科技学院一、二年级在校生,开展如何有效预防艾滋病方面知识的现场答卷。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长春科技学院一、二年级在校生共869名,其中一年级429名,二年级440名;其中男生486名(55.93%),女生383名(44.07%),男女比例为1.27∶1;年龄17~22岁,平均19.5岁;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5.86%(833/869)。

1.2 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一年级随机抽取8个班,二年级随机抽取8个班,共计抽取16个班级,869名学生实行无记名问卷调查,采取笔答形式。

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感染频发原因分析

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感染频发原因分析

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感染频发原因分析1. 缺乏性教育和安全意识。

由于我国的性教育尚未普及,许多大学生对性知识了解不足,不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他们在性行为中缺乏正确的保护措施,容易造成艾滋病的传播。

2. 性观念较为开放。

部分大学生对性持开放态度,追求自由和享乐主义。

他们可能存在多次性伴侣的情况,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3. 过度依赖避孕药物和计生服务。

一些大学生在性行为中仅仅依赖避孕药物来进行避孕,忽视了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预防。

他们常常对计生服务的依赖导致对艾滋病的风险认识不足,忽视了自身的健康安全。

4. 网络交友和一夜情现象普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利用网络交友和社交媒体来寻找异性伴侣的现象比较普遍。

一些大学生往往轻易相信对方的身份和承诺,导致在性行为中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5. 毒品滥用。

一些大学生群体存在滥用毒品的现象,这会导致他们在追求刺激时放松对艾滋病的警惕和防范。

6. 医疗服务体系不健全。

在一些高校附近的医疗机构,对艾滋病的治疗和检测服务不完善,缺乏专业的艾滋病知识和设备,难以提供艾滋病防治的全面服务,给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带来一定困扰。

为了减少大学生艾滋病感染的频发,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1. 提高性教育的覆盖率。

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性教育,普及性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在各大学开设相关的性教育课程,通过讲座、宣传活动等形式向大学生传播艾滋病的知识和预防方法。

2. 加强校园宣传。

学校应当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如艾滋病主题讲座、宣传展览等,提醒大学生注意艾滋病的预防和防范措施。

同时建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和演练,提高全校师生的应急处理能力。

3. 推广安全性行为知识。

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性行为知识宣传,鼓励他们使用安全套等避孕工具,提高艾滋病防护意识。

在校园内设立免费发放安全套的点位,方便学生获取。

4. 强化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

理科院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现状分析及对策

理科院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现状分析及对策

理科院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现状分析及对策发表时间:2017-03-23T15:46:35.97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月第2期作者:杨爱芳[导读] 为了解理工科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以及对该病态度的现状,在我市一所理科院校展开调查。

(山东理工大学医院医务科;山东淄博255049)【摘要】艾滋病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

据相关调查显示[1],艾滋病发病人群逐渐从吸毒、囚犯等特殊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开来,而与此同时,青少年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懵懂期,对性生活与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也正是其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期,极易受到艾滋病侵害。

为了解理工科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以及对该病态度的现状,在我市一所理科院校展开调查,为制定相应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理科;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对策艾滋病(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又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bbr:HIV)感染所致,破坏人体内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并发生长期消耗,最终导致全身衰竭死亡[2]。

调查统计,在我国约有78.2%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年龄段正处于16~30岁之间,由此可见,预防并控制青少年感染HIV是目前社会需重点关注课题[3]。

尽管近年来不少文献高校学生对AIDS知识与态度方面均有所报道,但对理科院校大学生AIDS知识与其对待AIDS 患者态度尚未出现相关研究,这就导致对该类大学生开展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有效参考与有力依据仍相对匮乏。

对此作者于2014年1月在我市一所理科院校中对在校大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并制定出相应解决对策,现报道如下:1 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对我市一所理科院校开展调查,采取整群抽样方法,结果显示,被调查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56.38%,发现76.5%学生认为看起来健康人可能是艾滋病毒感染者,73.2%学生认为被蚊虫叮咬可能感染艾滋病毒,79.4%学生认为与艾滋病毒感染者共桌吃饭可能感染艾滋病,81.2%学生认为正确使用安全套能够降低艾滋病感染的危险性,85.3%学生认为多个性伴侣能够增加感染艾滋病机会,79.3%学生认为同性恋也能增加艾滋病感染机会。

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的调查分析(1)

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的调查分析(1)

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的调查分析成都医学院07级检验本科2班徐辰[摘要]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态度。

方法:对不同大学,不同专业共6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对医学生和非医学生进行对比调查。

结果:对艾滋病不同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的认识存在差异,在不同情况下对待艾滋病的态度存在差异。

结论:大学生总体认知水平较高,医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占优势,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总体宽容。

应利用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与态度,进一步做好宣传和艾滋病预防干预工作。

[关键词] 艾滋病;大学生;认知;态度艾滋病是英语"AIDS"中文名称,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英文缩写。

它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

目前没有可以治愈的药物,但可以预防。

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在全世界传播。

截止2007年12月,全球估计共有332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近10年来,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普遍提高,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及死亡有所下降,治疗艾滋病的主要疗法——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普及率提高四成多。

但儿童与青少年已经成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群体,全球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呈低龄化的趋势。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最新提供的报告,截止2007年底,全球332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不到15岁的儿童及15岁至24岁的青少年分别为250万和1000万。

在艾滋病疫情最为严重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儿童感染人数占全世界的90% 。

据统计,现阶段艾滋病病毒筛查年龄范围以从数年前的25岁至27岁提前至19岁到22岁。

在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的艾滋病感染者却在激增。

中国目前抗“艾”形势仍然很严峻。

而中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也呈低龄化的趋势,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是艾滋病传播的高危人群。

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一、现状分析1.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1)认识不足: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知识等方面存在认识不足的情况,对艾滋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

(2)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一些大学生对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容易在性行为中不采取安全措施,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3)性教育不足:高校对学生的性教育工作还不够到位,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导致学生对性健康知识了解不足。

目前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形式主要以宣传展板、宣传栏、讲座等为主,这些形式的教育方式单一,传播效果不够理想,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对策研究(1)加强知识普及: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宣传栏展示、宣传栏动画等方式,向学生宣传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知识等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2)推进性教育: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性教育工作,不仅要传授性健康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3)建立健全的宣传平台:利用校园宣传栏、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宣传的广泛性和针对性。

2.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1)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专门的网站或者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有关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资讯,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传递,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

(2)开发手机APP:设计专门的手机应用程序,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关于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动画、视频等形式,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引导学生自我保护意识(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互联网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加大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力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开展性健康讲座:定期邀请专业人士开展性健康讲座,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大学生的防范意识。

(3)建立健全辅导体系:构建健全的辅导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及时解答学生的性健康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态度调查分析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态度调查分析

Th e s u r v e y a n a l y s i s o n r e l a t e d k n o wl e d g e , b e h a v i o r a n d a t t i t u d e o f AI DS
pr e v e n t i o n a mo ng c o l l e g e s t u de nt s
法 对 长 春 科技 学 院 8 6 9名 一 、 二 年 级 在 校生 进 行 问卷 调查 。 结 果 预 防艾 滋病 相 关 知识 知 晓率 为 6 0 . 4 9 %. 知道 性 接触 传 播 、 血液 传播 、 母 婴传 播 的学 生 分别 为 7 4 . 2 2 %、 8 2 . 3 9 %和 7 0 . 3 1 %, 对 蚊虫 叮 咬 、 握 手或 共用 厕 所 是否 传
学校 采 取积 极措 施 , 加 大宣传 力度 , 普及 健 康教 育 。
【 关键 词】 艾 滋病 ; 健 康教 育 ; 大 学 生
【 中图分 类 号】 R 5 1 2 . 9 1
【 文献 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 6 7 4 — 4 7 2 1 ( 2 0 1 4 ) 1 2 ( b ) 一 0 1 3 3 — 0 3
Z HANG L i 一 g
De p a r t me n t o f S TD a n d AI DS , Ce n t e r f o r Di s e a s e Co n t r o l 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 o f S h u a n g y a n g Di s t r i c t i n C h a n g c h u n C i t y ,
d e n t s f r o m g r a d e o n e a n d g r a d e t wo i n Ch a n g c h u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Th e s a mp l e s w e r e g a i n e d b y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现况调查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现况调查

2 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 ,内容包括人 口学特征 、 对 AD 认识 、相关态度 、知识来源和健康教育等 IS 5 方面。操作时由预先培训过的调查员对学生讲解 本次调查的意义 ,采用匿名式调查 ,答题时不给任
作者单位 :浙 江大 学医学院附属 第一 医院精神卫 生科 ,
浙江 杭州 30 0 103
00 ) .5 。关 于 日常生 活 中不 传播 HV 的途 径 中: I 4. 6 (4 53 % 29人 ) 的学 生认 为被 蚊 虫 叮咬 不 会传 播 HV,7 .7 (8 I 0 6 % 38人 ) 的 学 生 认 为在 共 同游 泳不会传播 HV,8.5 (6 人 ) 的学 生认 为 I 4 1% 4 2
为 的增 多及 性伴 的不稳 定性 使得 大学 生面 临更 多发 生危 险 陛行 为 的机会 。他们 既是 教育 的对象 ,又是 今后预防教育的传播者 ,在预防和控制 AD 方面 IS
何提示 ,并且当场收回问卷。 3 统计 分 析 应 用 S S 30统 计 软 件包 ,对 不 P S1. 同性别及不同地域 的大学生 的调查结果进行 检
农村学生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 .5 和 44 3
4 0 9 P< . 5 。 . 3 , 0 0 )
}通 讯 作 者
浙江预防 医学 2 1 年第 2 01 3卷第 8 期
Z eag r ete ein ,A g 01 V l 3 N . hjn e nv d i i P v i M c e u.2 1 。 o2 , o8
H V不 会 通 过 日常 生 活 接 触 传 播 ,9 .5 (9 I 0 3% 4 6
人)的学生认为拥抱不会传播 HV I 。前 2 问题的 个 回答正确率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 比较 ,差异有统计 学意 义 ( =1 . 9 , <0 0 =5 6 4, 306 P . ; . 7 P< 00 ) .5 。拥抱和 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 HV女生知 I 晓率 与男 生 比较 ,差异 有 统计学 意义 ( = .5 543, P< . 5 = . 1 , 0 0 ) 0 0 ; 6 6 9 P< . 1 ,见表 1 、表 2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科院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现状分析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7-03-23T15:46:35.97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月第2期作者:杨爱芳
[导读] 为了解理工科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以及对该病态度的现状,在我市一所理科院校展开调查。

(山东理工大学医院医务科;山东淄博255049)
【摘要】艾滋病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

据相关调查显示[1],艾滋病发病人群逐渐从吸毒、囚犯等特殊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开来,而与此同时,青少年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懵懂期,对性生活与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也正是其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期,极易受到艾滋病侵害。

为了解理工科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以及对该病态度的现状,在我市一所理科院校展开调查,为制定相应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理科;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对策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又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bbr:HIV)感染所致,破坏人体内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并发生长期消耗,最终导致全身衰竭死亡[2]。

调查统计,在我国约有78.2%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年龄段正处于16~30岁之间,由此可见,预防并控制青少年感染HIV是目前社会需重点关注课题[3]。

尽管近年来不少文献高校学生对AIDS知识与态度方面均有所报道,但对理科院校大学生AIDS知识与其对待AIDS 患者态度尚未出现相关研究,这就导致对该类大学生开展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有效参考与有力依据仍相对匮乏。

对此作者于2014年1月在我市一所理科院校中对在校大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并制定出相应解决对策,现报道如下:
1 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对我市一所理科院校开展调查,采取整群抽样方法,结果显示,被调查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56.38%,发现76.5%学生认为看起来健康人可能是艾滋病毒感染者,73.2%学生认为被蚊虫叮咬可能感染艾滋病毒,79.4%学生认为与艾滋病毒感染者共桌吃饭可能感染艾滋病,81.2%学生认为正确使用安全套能够降低艾滋病感染的危险性,85.3%学生认为多个性伴侣能够增加感染艾滋病机会,79.3%学生认为同性恋也能增加艾滋病感染机会。

郝继伟,王强等人于河南省某综合大学在校非医学类大学生进行调查得出[4],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59.4%,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为62.36%预防知识知晓率为63.1%,其他知识知晓率仅有52.5%。

理科院校中对生物学与医学知识接触甚少,对有关艾滋病知识了解严重不足,此次在调查中发现,仅有一半左右理科大学生认识到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的严重性,相当比例大学生仍然对艾滋病认识存在误区。

2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相关态度
通过调查发现,理科院校中78.5%学生认为艾滋病威胁其本人、家庭、朋友乃至所住城市,32.4%学生对婚前性行为表示赞同并发生过婚前性行为,33.6%学生对婚前性行为表示理解或无所谓,说明现代大学生性观念已相当开放,尽管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AIDS,但仍然存在恐惧、歧视AIDS的心理,有部分学生则严肃表明自己对AIDS的立场,如躲避、拒绝接触、甚至断绝关系等。

李博,彭康为调查结果显示[5]:有7.5%大学生认为HIV感染者完全是自作自受,不值得同情,11.6%学生认为HIV感染者或病人应被强制隔离,不应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调查发现,理科院校中大学生并未完全端正对待AIDS患者态度,而对AIDS知识的无知是产生歧视与错误态度根源之一。

3 针对现状提出对策
3.1 加强教师对防治艾滋病知识的培训
教师是传播知识且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最大的首要人员,一个对艾滋病一无所知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一个热情宣传预防AIDS志愿者,因此调动教师对AIDS预防积极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6]。

例如为在校教师发放有关AIDS防治手册,开展艾滋病专题讲座,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课堂,将掌握艾滋病知识灵活运用到课堂中去。

3.2 积极举办艾滋病知识讲座
邀请艾滋病协会专业讲师或院内专科高级医师担任主讲人[7],由于其医学知识面广、经验丰富,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演讲相对透彻、易懂,能够获得学生一致信赖与欢迎,增强其对艾滋病知识探索欲望。

3.3 筛选宣传预防艾滋病志愿者
在理科院校中人口众多、且普遍以男性学生居多的校园中,只依靠卫生部门很难做到AIDS预防传播地步。

因此,可在校内筛选出宣传预防艾滋病志愿者,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定时开展艾滋病教育课,树立正确对待HIV感染者态度。

在各部门支持下,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加强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

4 讨论
国外多数国家已通过课堂传授、角色扮演、同伴教育、录像等多种形式,对提高理科院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及行为的信念、态度方面都具有明确效果[8]。

另外针对在校大学生,应将解决对策的形式与内容,尽量贴近于同龄人,将教师授课与同伴教育相结合,取长补短,在树立学生正确性观念同时提高学生艾滋病风险意识,加入艾滋病宣传与防治当中。

参考文献
[1] 贾改珍,闫阳,徐天和等.多水平模型在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1):37-39.
[2] 张毅,贾红莲,郭丽等.重庆市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与需求调查研究[J].重庆医学,2016,45(25):3527-3530,3533.
[3] 姚海珍,闫文菊,宋任浩等.大学生献血者艾滋病知识与教育需求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4,35(3):324-327.
[4] 郝继伟,王强,李瑞玲等.艾滋病高发区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2(3):196-199.
[5] 李博,彭康为,杨跃峰等.广州、深圳、珠海三市几所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现况调查[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18):3573-3577.
[6] 夏彦昌,赵运良,李灿等.某医学院大学生艾滋病知识认知度及健康教育需求[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12(5):138-140.
[7] 王永红.某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态度、技能及性健康教育需求的调研[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4):376-379.
[8] 冷静,李筱青,叶红等.合肥市两所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12):1291-12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