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考点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考纲课标要求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自主预习】1、写出1840——1900年间列强发动的几次侵略战争结果(不平等条约),产生的影响(一句话概括)。

2、探讨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性特点:【课堂探究】【探究一】材料一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的对比:(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材料二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2)“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3)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

【探究二】材料一“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有隶理藩院者,有隶主客司者……隶主客司者,曰朝鲜,曰越南,曰南掌,曰缅甸,曰荷兰,曰琉球,曰西洋诸国。

……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有期,朝有期。

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

”——龚自珍(时任礼部主客司主事) 1793年英国马格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王,亦同此理;今尔国遣排尔(指马格尔尼)前来祝福,自应尊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材料二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移步换形。

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问题: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探究三】帝国主义侵略确实使中国社会发生沉沦,……但是……因此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增加了“上升”的成分,“沉沦”不是中国社会的唯一标志,换句话说,近代中国社会也不是永远沉沦下去。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一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单元特征】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近一百一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列强通过一次次侵略战争,强加给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二是面对外来侵略,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维护国家 ,起而抗争,是中国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并把中国革命推进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直至胜利。

本单元可以概括为:时限: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个主题: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两对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矛盾 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三条线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知识网络】【知识梳理】一、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1、第一次鸦片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 崛起 列强侵华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抗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战争旧民主主义革命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民族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 失败 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 北伐战争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 中共成立五四运动 红军长征土地革命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无产阶级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⑵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⑶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①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⑷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⑵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 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

高三历史教案: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高三历史教案: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二单元第1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根据课标的要求,列举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史实,即鸦片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以及历次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是《南京条约》及其附件、《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2)通过设置问题进行讨论,加强中外对比联系以及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具备世界意识的能力和历史为现实服务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内容、危害等方面的深层次的比较,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和思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讨论法、历史比较法、情境再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在近代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使中国被迫打开国门,逐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战争给中国带来了耻辱,但是也使沉睡的中国觉醒。

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为中国的崛起而奋勇前进。

他们英勇之屈的斗争精神永远激励中国人民继续前进。

二、教学方式教学对象是重点高中的学生,初中的历史知识相对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分析能力强,所以本课采用活动课“回望历史,以史为鉴──暨‘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讨论会”的方式,分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王颖)课改沙龙本教学设计确定的教学目标明确,预设的教学方法多样,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全案提供了很多教材范围以外的历史图片、音像和文字等资料,设计了很多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性问题,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而且给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讨论外国侵华历史背景时,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大背景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近代挨打的原因,激发学生思考在世界大潮流中,中国应该向何处去。

课后练习对“国际禁毒日”的涉及,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性。

对于本学习主题,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件3: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件3: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条约
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 《南京条约》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__上__海____五处
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
《南京条约》 列强取得领事裁判权、_片__面__最__惠__国__待遇和 附件及其他 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4)影响: ①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主权和__领__土____ 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②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 _半__殖__民__地__半__封__建___国家。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 益。 ②直接原因:列强___修__约___的要求遭到拒绝。
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01
目标定位
明确考向
列举1840年至1900年 课 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 程 实,概述中国军民反 标 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 准 迹,体会中华民族英
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考 纲 要 求
1840年至1900年间列 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 反抗斗争
把握主线
本讲主要讲述了近代前期列强发 动的四次侵华战争以及中国逐步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 程,屈辱和抗争是这一阶段的突 出特征。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 强侵略,鸦片战争是其开端。中 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相继 而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 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 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深渊
《天津条约》(1856年)
《北京条约》(1860年)
割地
赔款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 开埠 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
___长__江___各口岸通航等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案岳麓版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案岳麓版

第3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两大线索: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程;中国社会各阶级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探索历程。

四大主题:列强侵华战争的结果、影响;中国农民阶级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天朝上国”的暮年悲歌——两次鸦片战争[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鸦片战争1.背景(1)国内外形势:鸦片战争前,世界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清王朝闭关自守,但中国对外贸易居出超地位。

(2)根本原因:西方国家迫切要求改变贸易格局,打开中国市场。

(3)直接原因:虎门销烟,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2.经过(1)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1842年6月,定海人民把英军赶出定海。

(3)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议和。

3.结果:签订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2)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3)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4)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4.影响(1)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VS半封建半殖民地是失去部分而不是失去全部国家主权,半封建是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两者都包含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

从社会发展形态而言,中国成为半殖民地是历史的沉沦,成为半封建则是历史的进步。

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列强为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列强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战争结束。
3.结果
(1)1858年俄美英法逼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10处通商口岸;
外国军舰及商船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赔款。
资本主义列强势力从原来的东南沿海一带扩张到了北方沿海、长江流域及中国腹地。
(2)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
沭阳县正德中学历史备课组教案
日期:2008.7.17
课题
课型
第1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复习课
课标
要求
列举1840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
目标
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的讨论,分析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3)影响:
①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刺激了列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中国的欲望,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②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③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到内地;
④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掠夺中国,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⑤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中国人民的抗争
(1)清政府的爱国官兵英勇抵抗,平壤战役中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黄海大战中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英勇奋战,为国捐躯。
通过《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比较得出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
通过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外来侵略精神,培育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
教学
重点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香港岛,并攻占东南沿 (2)第二阶段:1841 年初强占_______
海一些城市,清政府屈辱求和。 3.结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割______ 给英国;赔款 2 100 万银圆;开放广州 ____、厦门、 香港岛 福州、____ 、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宁波 4.影响: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
增开_________ 沿海沿江十处通商
天津为商埠 开埠 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 增开_____
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其他 权利 允许外国公使 ________进驻北京, 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 历、经商和传教 承认《天津条约 ________》 有效
4.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严重侵害。中国
(2)漫画中的人物得意地说: “嘿嘿,你们的地盘,我 做主。 ”
问: 《辛丑条约》中哪一条内容最能体现漫画的主 旨? 答: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10.理清两个事件关系 1900 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后,八国 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 问: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 因吗? 答:否。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要瓜分中国,变中国 为其殖民地。镇压义和团运动只是侵略者发动战争的借 口。
度大大加深了。
东南互保 1900 年 6 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朝南方各省督抚达 成“东南互保”协议。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 属于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 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 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 策划,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 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 ,规定上海租界 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图片反映了清朝统治下的中国,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远远落后于时代潮流;19 世纪 40 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于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 生产原料,客观上表明英国要打开封闭的中国市场。 (2)史料二信息“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 废之日” ,反映出希望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 除领事裁判权。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3)抗击八国联军:廊坊狙击战、天津保卫战。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
4)失败: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进行残酷镇压。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5.性质:农民阶级的反 帝爱国运动
6.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7.特点:
1)最 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自发性。从1898年秋山东人民反洋教开始,到l900年6月担负抗击八国联军的任务而进入高潮,始终没有制定具体的斗争纲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
④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容易 放松对清统治者的警惕,也带有盲目排外性质。
综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客观上:中外势力联合力量强大。
10.启示:旧式的农民革命不能救中国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义和团运动兴起,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2)过程:天津——北京
3)结果:中国战败
4)条约:《辛丑条约》
5)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确立
二.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背景:甲午战争之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2.开始的标志:德国抢占胶州湾
3.表现:
1)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2)经济上:政治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增设银行
4.破产: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三.义和团运动
1.背景
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深
直接原因:洋教势力猖獗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总结:
1)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
2)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及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广州协和高中戴怡
(一)对专题内容的理解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历史Ⅰ》第二个学习专题的内容。

19世纪40年代开展,列强发动了对近代中国的侵略战争,古老的中国在列强的洋枪洋炮轰击下,进退失据,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在列强的殖民掠夺中,我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被严重损害,中国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沼。

伴随列强侵华战争同时而来的是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的侵略和殖民掠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顽强斗争。

通过本专题的讲述,使学生从中体会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列强在近代进行四次侵华战争的过程、结果及影响。

2、理解中国近代历史,既是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抗争史。

(2)方法与能力目标:
1、通过对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相应条款进行内容和性质、危害等方面的深层次比较,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和思考的能力。

2、通过讨论“列强侵华的路线、方向、区域及侵略方式的变化”“列强四次侵华战争,中国皆败的原因”等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辩证的地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地、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历史学习兴趣及探究精神。

2、增强师生个人的历史素养,学会鉴往知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主动承担历史、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

3、使学生从中体会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4、对学生进行现代化的国防教育。

(三)教学策略:
1、教学准备:使用历史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核心,进行历史课程教学。

布置
学生预习四次侵华战争的经过、结果及影响。

用简略的方式把每次战争所签的
不平等条约内容整理出来。

2、教学方法:通过创设问题,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
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

使学生自觉、主动、
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进行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

3、重视过程,培养兴趣:转变教学方式以及思考的角度,不再重复地使学生感到
是再现初中的历史课,并避免总是从中国如何被动挨打这一角度去了解近代的
60年历史。

希望通过学习,学生逐步改变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提
高学生思辨的兴趣以及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进行重点的讲解和知
识的点拨,步步引导,使学生的参与到学习中,逐渐放开,提高能力。

(四)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从运用一幅英国人画的《鸦片战争》,引导学生观察:哪一艘船是英国的,
哪一艘是中国的。

学生以此得出结论:鸦片战争时,中国的军事实力已经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英国。

“为什么会这样呢?”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引入新的学习内容。

●主体内容的阅读和讲解: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1、展示史料:公元1800年以来,东西方各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

让学生联系第七章
刚学完的内容认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以及代议制的确定,走上了加速发展的道路。

进步作用不言而喻。

而清朝的和珅之所以能出现被抄家产以亿万计算的情况,是由于清朝的统治腐败。

白莲教的起义一发不可收拾,说明阶级矛盾激化了。

就算换一个朝代,封建专制统治依然会出现这些弊端。

这说明中国已经在制度上落后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这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2、展示史料,分析闭关锁国政策,使学生认识到面对西方的挑战,清政府无力回应。

这一保守的政策,体现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落后性。

与学生一起回顾“出超”、“贸易逆差”等概念,认识列强不择手段的强盗行径。

得出结论“落后就要挨打”。

二、近代列强进行的四次侵华战争
1、提出问题:列强要侵略我国是如何打算?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得出结论:变中国为殖
民地(由英国对北美的殖民政策得出:殖民地必然成为殖民者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

表格显示列强的四次侵华战争,我们可以看到最先来的是首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英国。

可是,英国没能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后来又怎么办?学生自
然联想起要联合侵略。

变中国为殖民地,首先要打开中国的大门,然后威慑政府,使它能服从列强的利益并为之服务。

2、进一步提出问题:要变为殖民地首先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是如何打开的?引导
学生认知武力侵略的必然性。

理解虎门硝烟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

认识战争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3、提出问题:从四次的战争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列强侵略的方向、路线、区域有何变
化?引用地图: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形势图,使学生学会查看地图、运用条约的内容,归纳出列强侵略是由沿海向内陆深入,同时认识到我国因此丧失了领海以及内河航运权。

练习题的巩固。

举出当今我国沿海地区存在的一些敏感外交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守卫沿海、边疆的重要性。

4、提出问题:从四次的战争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列强侵略的方式有没有变化?引导学
生认识除了武力侵略外,还有经济侵略、文化侵略。

通过《天津条约》的内容,理解文化侵略的内涵,认识思想侵略的危害。

5、重点认识经济侵略的方式。

①通过条约的内容,举例说明中国自然经济是如何解体,
使学生看出经济侵略对中国的危害。

(通商口岸的开通意味着可以进行商品输出,实现原料产地、销售市场的侵略目的。

)②启发学生思考列强如何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有什么方式比来中国卖东西更赚钱?通过《马关条约》,学生意识到开设工厂,对中国的危害更深。

6、使用表格,回顾四次侵华战争的对中国的危害,注意程度的加深,联系认识我国通
过每个条约逐步丧失的权力。

使用香港问题、俄国割地的地图,加强学生对中国领土主权被破坏情况的认识。

从条约中我们看出清政府日益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了。

7、过渡提问:是否能威慑、控制政府取决于什么?
三、中国政府与爱国军民是如何对待列强侵略
1、清政府对敌入侵的态度:
①回答上一个问题:取决于一方面是列强的实力以及列强利益间的分配(引导观看录像《十九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另一方面取决于清政府对敌入侵的态度。

②以甲午战争为例,选用材料题进行分析,使学生归纳出清政府消极抗战的态度,其
实质是由于其腐败的统治。

③扩展提问,为下一节课打伏笔:你认为怎样的政府才能带领人民对抗外敌呢?
④提问: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我们知道列强并没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为什么不能?
2、爱国军民对待外敌的态度:
无论是自发的,还是在政府不积极组织抵抗的情况下,我爱国军民都进行了英勇的抗战。

①运用教材指导学生归纳出四次战争中出现的历史史实。

②以课本28页一览表为例,要求学生读出所包含的历史信息。

如从地点,看出都在沿海地区;从人物,看出包括了全民族的抗战;从官职,可以归纳出,从上至下都在英勇抗战等。

③从甲午战争、台湾人民的反抗斗争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中国人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爱国精神。

④提示关注,义和团运动同样是中国人民自发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

但同样被腐朽的清政府利用及出卖。

3、列强面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只能作出选择。

——“瓜分中国实为下策”
①提出问题:“上策”是什么?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列强利益分配等问题,
使列强得出一个结论即只能扶植一个傀儡政府。

②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认识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四、四次反侵略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1、学法指导: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将是高中历史学习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们通常可以从事件发生的内因、外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等方面去分析。

2、要求学生理清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应该从谁的角度去分析;然后要求学生,用自
己的话,说说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什么。

3、提出问题:如果要求大家思考,为什么列强就能强大,中国就会腐败,这更深层次
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启发学生整理出是社会制度的落后,这一根本原因。

五、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变化
1、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变化
通过表格,看出在列强侵华过程中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理解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

2、正确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
①应用习题,要求学生思考。

②指出概念:“半殖民地是指政治、经济主权大部分丧失,但仍保留中央政府。

”“半
封建是指政治、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但封建势力仍占上风。


③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讲解“租界”这一引申问题,使学生正确理解“半殖民地”
的问题。

六、中国人民肩负的任务
1、社会主要矛盾转变
引导学生看书29页,意识到由于社会性质的变化,引发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而引发中国人民肩负的任务的变化。

2、任务:反帝反封的双重任务,决定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

3、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简单介绍民主革命的两个阶段,为下一章作铺垫。

全课小结、课堂练习
2004.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