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西方经济学中中央银行的职能案例分析题

西方经济学中中央银行的职能案例分析题

西方经济学中中央银行的职能案例分析题例分析题:西方经济学中中央银行的职能背景:在西方经济学中,中央银行被视为国家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核心机构。

中央银行的职能包括货币发行、利率调控、外汇管理和金融监管等,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中央银行的职能和其对经济的影响。

案例:假设某国经济遭遇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双重困境。

政府决定采取措施来稳定经济并恢复发展。

中央银行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分析:货币发行: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市场的流动性。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提高利率,抑制通胀预期。

而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

利率调控: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从而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利率,促使人们增加储蓄和减少消费,从而抑制通胀。

而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降低利率,鼓励人们增加消费和投资,刺激经济增长。

外汇管理:中央银行负责管理国家的外汇储备,以维护国家的汇率稳定。

在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稳定汇率,防止本国货币贬值过快,保护出口产业。

而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措施来抑制本国货币升值过快,保护国内产业竞争力。

金融监管:中央银行负责监管银行和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在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措施来防止金融机构的倒闭,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而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措施来控制信贷扩张,防止金融风险的积聚。

结论:中央银行在经济困境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措施,可以对经济进行调控和管理。

在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相应的政策来恢复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西方经济学形考任务案例分析题

西方经济学形考任务案例分析题

形考任务2〔案例分析〕题目:结合我国经济开展的实际,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2022年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对社会的公平问题展开了剧烈的商量.2022年3月,两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开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社会开展目标,由引起对公平与效率的大商量。

许多学者忧虑,如果不采取措施,中国会步拉丁美洲一些国家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较大、贫富两头极端化的后尘。

代表性的看法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现在可以开始淡出,逐渐向“公平与效率并重〞或“公平与效率优化组合〞过渡。

并且提出了从税收调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设社会保证、排除政府和强势集团X农民和城市居民利益等方面操纵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思路和X建议。

对于城乡、居民、地区等三大收入和开展差距拉大问题的解决,除了上述措施外,还有许多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商量。

有的认为,要重点开展农村,推动城市化快速开展,来操纵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开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全部制经济,从而解决经济和社会中的公平问题。

针对上述商量,结合学习的相关理论答复以下问题。

目的:这是一道分析我国经济开展效率和公平的现实问题。

让学生理清经济开展过程中如何理解效率与公平的理论,理解我国实施经济开展X的背景和时机,增加理解经济开展理论的同时,加深我国经济开展X的理解,在工作中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X。

要求:1.要求认真审题和研读第五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相关内容,深刻理解相关理论;2.精确描述此题涉及的相关理论内容;3.注意相关的计算公式;4.字数操纵在800字左右。

时间安排:完成微观经济学第五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教学内容后实施。

解题思路:1.什么是效率和公平?2.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含义。

3.简述我国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城乡、居民、地区、行业等〕,分析产生分配不公的原因。

西方经济学经典案例

西方经济学经典案例


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外包效应模型,假如 纽约一家银行一直请犹他州某一公司处理其电 话客服业务,但随后把这一业务外包给印度班 加罗尔的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支付给工人的工 资低得多。萨缪尔森认为,即使犹他州那家公 司解雇的工人最终找到导 致美国人收入下降。

许多经济学家反对萨缪尔森的观点,其中 有他的学生贾格迪什· 巴格瓦蒂——哥伦比亚 大学经济学教授,他认为在萨缪尔森的例子中, 犹他州呼叫中心的工人工资因外包而减少,但 银行的成本降低了,使得银行向其客户索取的 价格也降低了,消费者因价格降低而获得的收 益足以抵消工人因工资减少而造成的损失,而 且还有剩余,所以,美国从外包中获得净收益。
案例
案例分析

以下两个案例,资料来源:[美]格伦· 哈伯 德、安东尼· 奥布莱恩著:《经济学》(微观)
*案例1:美国公司外包之后

外包,是指企业在本国以外的地区生产产 品和提供服务,也叫做离岸外包,美国公司已 经有数十年的外包经验。只是近期的外包活动 对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1841年在美 国成立的邓白氏(简称D&B公司)是一家商业 信息公司,目前它把软件工程服务外包给了位 于印度班加罗尔的一家大公司,原因是印度软 件工程师的工资水平通常比美国同行低75%。

外包对美国经济有利还是有害?这个问题 成为经济学家、政治评论家、政策制定者、甚 至总统候选人激烈争论的话题。

案例2:对外包的争论和分析模型


报纸行业有个古老的说法:狗咬人不是 新闻,但人咬狗就是新闻了。2004年,许多 报纸刊登了经济学界“人咬狗”的故事。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贸易会提高经济 效率并增加收入。所以,当麻省理工学院的经 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 萨缪尔 森在《经济观点学刊》(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发表文章质疑美国的收入会因 为外包到中国和印度而增加时,这就成了新闻。

西方经济学的案例分析

西方经济学的案例分析

西方经济学的案例分析西方经济学是世界经济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西方经济学的案例分析,探讨其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看西方经济学在市场经济中的案例分析。

市场经济是西方国家主要的经济体制,它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供求关系调节资源配置。

在市场经济中,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市场主体提供了丰富的指导和参考。

例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指出,市场经济中的自由竞争和自由交易能够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这一理论在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其次,西方经济学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案例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

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而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例如,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总产出”理论指出,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目标。

这一理论在西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此外,西方经济学在国际贸易和全球化中的案例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

国际贸易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而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国际贸易和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例如,大卫·里卡多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出,不同国家可以通过比较优势来实现互利互惠的国际贸易,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增长。

这一理论在西方国家的国际贸易和全球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经济的开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在市场经济、宏观经济政策、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等方面的案例分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为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总结和借鉴其在经济领域的成功经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西方经济学经典案例

西方经济学经典案例
是一种解释消费者行为的经济理论,它认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 会追求总效用的最大化,而总效用取决于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消费
所带来的新增效用,即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消费所带来的新增 效用会逐渐减少。
消费者均衡
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消费者会选择最优的消费组合,使得边 际效用与价格的比值相等,从而实现总效用的最大化。
经济发展
更广泛的概念,包括经济增长、技术进步、 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例如,丹 麦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绿色技术,成为全 球可持续发展的领导者。
失业与通货膨胀
失业
当劳动力市场中找工作的人比工 作岗位多时,就会出现失业。例 如,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 ,美国的失业率飙升至25%。
通货膨胀
公共品
以海洋渔业资源为例,海洋渔业资源属于公共品,任何渔 民都可以自由捕捞,但过度捕捞会导致资源枯竭,市场无 法有效保护渔业资源。
信息不对称
以二手车市场为例,二手车市场上的买家和卖家之间存在 信息不对称,买家可能无法准确判断二手车的质量,导致 市场出现“柠檬市场”现象。
市场失灵案例总结
市场失灵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需要政府采取干预 措施来纠正市场失灵。
VS
然而,供需法则并非万能,它受到政 府政策、外部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例 如,政府对某些商品的限价政策可能 导致市场失衡;突发的自然灾害可能 导致某些商品的供给大幅减少,价格 急剧上升。因此,在实践中需要综合 考虑各种因素,灵活运用供需法则。
02
CATALOGUE
边际效用理论案例
边际效用理论定义
边际效用理论
石油市场案例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通过控制石油的供给来影响全球油价。当OPEC减少石油产量时,供给减少,导致油价 上升;当OPEC增加石油产量时,供给增加,油价下降。这个案例说明了供需法则在石油市场中的重要作用。

西方经济学案例分析

西方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1:为什么学习经济学:向经济学家那样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知识。

比如在自由市场里买东西,我们喜欢与小商小贩讨价还价;到银行存钱,我们要想好是存定期还是活期。

经济学对日常生活到底有多大作用,有一则关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的故事可以参考。

故事说的是三个经济学家和三个数学家一起乘火车去旅行。

数学家讥笑经济学家没有真才实学,弄出的学问还摆了一堆诸如“人都是理性的”之类的假设条件;而经济学家则笑话数学家们过于迂腐,脑子不会拐弯,缺乏理性选择。

最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打赌看谁完成旅行花的钱最少。

三个数学家于是每个人买了一张票上车,而三个经济学家却只买了一张火车票。

列车员来查票时,三个经济学家就躲到了厕所里,列车员敲厕所门查票时,经济学家们从门缝里递出一张票说,买了票了,就这样蒙混过关了。

三个数学家一看经济学们这样就省了两张票钱,很不服气,于是在回程时也如法炮制,只买了一张票,可三个经济学家一张票也没有买就跟着上了车。

数学家们心想,一张票也没买,看你们怎么混过去。

等到列车员开始查票的时候,三个数学家也像经济学家们上次一样,躲到厕所里去了,而经济学家们却坐在座位上没动。

过了一会儿,厕所门外响起了敲门声,并传来了查票的声音。

数学家们乖乖地递出车票,却不见查票员把票递回来。

原来是经济学家们冒充查票员,把数学家们的票骗走,躲到另外一个厕所去了。

数学家们最后还是被列车员查到了,乖乖的补了三张票,而经济学家们却只掏了一张票的钱,就完成了这次往返旅行。

经济学真正的主题内容是理性,其隐而不彰的深刻内涵就是人们理性地采取行动的事实。

经济学关于理性的假设是针对个人而不是团体。

经济学是理解人们行为的方法,它源自这样的假设:每个人不仅有自己的目标,而且还会主动地选择正确的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

这样的假设虽然未必总是正确,但很实用。

在这样的假设下发展出来的经济学,不仅有实用价值,能够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这样的学问本身也由于充满了理性而足以娱人心智,令人乐而忘返。

西方经济学案例分析题购买汽车的机会成本

西方经济学案例分析题购买汽车的机会成本

西方经济学案例分析题购买汽车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对商业公司来说,可以是利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选择后其中一个最大的损失,机会成本会随付出的代价改变而作出改变,例如被舍弃掉的选项之喜爱程度或价值作出改变时,而得到之价值是不会令机会成本改变的。

例如,当一个人决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产用于购置车辆时,这就意味着他不可能再利用相同的资产总量用于投资、储蓄等其他能产生收益的资金处理方式。

于是,可以说,购置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的用于其他投资行业的最终本息和。

如果用货币数量来代替对实物商品数量的表述,且假定用于投资的最终本息和是35万元,则可以说,购买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价值为35万元的其他商品。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原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制定国家经济计划中,在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在新产品开发中,乃至工人选择工作中,都存在机会成本问题。

它为正确合理的选择提供了逻辑严谨、论据有力的答案。

在进行选择时,力求机会成本小一些,是经济活动行为方式的最重要的准则之一。

一般地,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有关西方经济学的例子

有关西方经济学的例子

经济学案例分析一. 如何用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概念来说明稀缺性、选择和机会成本。

假定一个社会在技术一定条件下用全部资源生产两种物品:粮食和棉花。

如果只生产粮食,可以生产10万吨,只生产棉花,可以生产4万吨。

在这两种极端的可能之间。

还存在着粮食和棉花的不同数量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在决定粮食与棉花的生产时,提出A 、B 、C 、D 、E 、五种组合方式。

可作出生产可能性表如下:生产可能性表根据生产可能性表,我们可以作出如下坐标图注意:(1)AE 线是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粮食与棉花最大产量的组合,被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或生产可能性边界。

只有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的点,才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点。

因为它说明了一个社会的全部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不存在闲置资源和失业,社会经济达到了充分就业的状态。

AE 线还表明了,多生产一单位粮食要放弃多少单位棉花,或者相反,多生产一单位棉花要放弃多少单位粮食,因此,又被称为生产转换线。

(2)AE 线内的任何一点粮食与棉花的组合,也是资源既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但并不是最大数量的组合,说明生产还是潜力,即还有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资源闲置。

(3)AE 线外的任何一点粮食与棉花的组合,是粮食与棉花更大数量的组合,但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无法实现。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iy curves ,PPC):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既定的资源所能达到的两种物品最大产量的组合。

①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用来满足这种欲望的粮食与棉花也应该是无限的。

但由于资源是有限的,这个社会不能生产无限的粮食与棉花。

这就表明社会存在稀缺性。

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外是无法实现的产量组合,这就表明稀缺性的存在。

②在存在稀缺性的情况下,人们必须作出生产多少粮食和棉花的决策。

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选择问题。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所有点都是人们作出的选择。

③在资源既定时,多生产一吨棉花就要少生产若干吨粮食,所放弃的若干吨粮食正是得到一吨棉花的机会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济学》案例精选案例1:价格到底谁说了算2003年7月15日,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听证会在北京举行。

虽然此次听证会受非典影响延期两个多月,但社会对它的关注丝毫没减。

值得回味的是,中国的改革就是从价格改革入手的。

问题是,为什么改革这些多年,我们还停留在要由政府出面,为民航这样的垄断行业扩价格听证会的阶段,而不能由市场来决定价格呢?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政府为了把垄断行业推向竞争的市场,是做了不少工作的。

1999年底,中国电信一分为四;民航也早就各路诸侯分治,航空公司林立。

于是乎,真的竞争来了,为打折打得头破血流。

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一片叫好;经济学家也喜出望外:总算与市场接轨了,该来个优胜劣汰了。

可这时,“婆婆”忍不住出面了——都是国有资产嘛,手心手背都是肉,干吗非拼个你死我活呢!在政府的倡导下,民航各路诸侯今日歃血,明日盟誓,又是“生死合约”,又是价格联盟,但结果总是拧不过市场法则的“大腿”,该打折还是打折,该降价还是降价,只不过“明火执仗”变成了“暗度陈仓”。

结果,竞争总是深入不下去,该死的死不掉,该长的长不大,市场真的“失灵”了。

价格成了苦孩子,打折变成了瞎折腾;政府总“舍不得”放手让市场来裁决价格,苦孩子也永远不能长大成人。

经济学家常说,市场具有比任何权力更绝对的权威。

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认为,国营企业应该民营化。

过去十几年来,经营不善的国企转为民营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美国将邮政民营化了;英国在撒切尔零售价当政期间,就将原来由政府经营的航天、汽车、电子通讯甚至铁路移转为民营,成效显著。

我们的民航、铁路、电力等为什么就不能姓“民”?为会么不能像食品、家电、服装等行业,取消政府管制,取消那么多的“局”、“部”呢?案例分析:我们经济生活中有两种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市场机制和命令经济。

所谓市场机制是指这样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即单个消费者和企业通过市场相互发生作用,来决定经济组织的三个中心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所谓命令经济是指这样一各制度,其资源的分配由政府来决定,命令个人和企业按照国家经济计划行事。

亚当·斯密把市场机制比喻为“看不见的手”。

所谓“看不见的手”,是指当每个人追求他自私自利的目标时,他好像被子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最好的公共福利。

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导着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政府和其他机构根本不需要干预社会资源的配置,“看不见的手”就能做到这一点。

那么,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政府有什么作用呢?根据微观经济学,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提高效率;二是促进公平。

在提高效率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有必要利用法律手段维持一个竞争的市场环境,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二是解决外部性问题,如污染,政府可通过环境保护来增加经济福利;三是提供公共物品,如国防及法治、支持纯科学和公众健康等。

在促进公平方面,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再分配政策来缩小收入差距,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再分配政策包括:一是累进税制,即收入越高,税率也越高;二是转移支付制度,如失业保险制度、对低收入阶层给予消费补贴,如提供食品券、经济适用房等等。

案例来源:根据经济学阶梯教室:《价格到底谁说了算》,2003年8月11日编写。

案例2:主机与附件的不同弹性1987年,福建省某机械厂进口一套设备。

据调查,当时有6个国家能够生产这种设备,价格在800~1,200万美元。

该厂首先找日本一家企业谈判,开价800万,争取1,000万成交。

岂知,第一次谈判,日商就满口答应,并表示可以立即签订合同。

厂长心里直打鼓:“日本人这么好说话?其中必定有‘鬼’!”但想来想去,货真价实,无可挑剔,便拍板敲定。

设备到货使用一年以后,许多易损零部件需要更换,厂长便请日商按合同供货。

日商表示可以,但价格提高一倍(合同并未规定日后供应零部件价格)。

厂长心想这是“敲竹杠”,便设法向其他生产同类设备的国家购买,但由于不配套,最后被迫以高价向日商购买这些专用零部件。

几年下来,这比当初花1,200万买还贵。

厂长气愤地骂道:“日本人就是‘鬼’!”最近,这位厂长有机会学到需求价格弹性,方才恍然大悟: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成套设备的主机极富弹性,而专用零配件几乎完全无弹性。

因此,日商的销售策略是先在主机上让价,把你套住以后再在零配件上提价,这叫“堤内损失堤外补”。

厂长深有感慨地说:“这本是经销ABC,不能说日本人鬼,只能怪自己笨——无知!”因此,在购买外国产品、引进成套设备时,由于它们富有价格弹性,在谈判中应力争主动,以最有利的价格购进。

对一些必需的附件等,尽量与主机同时一次购入,并在合同中详细写明销后服务项目。

在销售产品时,也可以适当降低主机和成套设备的利润率,以扩大需求,占领市场,而与这些主机有关联的附件等,则可适当提高利润等,以求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资料来源:黎诣远《微观经济分析》第53页)案例3:垃圾中的边际效用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为强大的国家,人均消费商品数量居世界第一,人均垃圾量也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之相比。

美国的垃圾不但包括各种废弃物,也包括各种用旧了的家具、地毯、鞋子、炊具,乃至电视机和冰箱。

美国是一个提供消费的社会,它的生产力巨大,产品积压常常成为主要的经济问题。

如果每个人将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更精确地讲,是生产出来的价值)全部消费掉,经济则正常运转。

如果生产旺盛,消费不足,或者说,居民由于富裕而增加了储蓄,产品就会积压。

所以对于美国来说,医治经济萧条的主要措施是鼓励消费。

在美国旧东西有几条出路:或举办“后院拍卖”,或捐赠给教堂,中捐赠给旧货商店,或当垃圾仍掉。

旧东西在美国很不值钱,你可以在后院拍卖中买到1美元一个的电熨斗,在教堂拍卖中买到10美元一套的百科全书(20本)和5美元一套的西装。

相反,旧东西在中国就值钱多了。

在大城市,经常看到有人在收购各种旧的生活用品,然后运到贫穷、偏僻的农村地区以几倍的价格卖出。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矛盾的现象:相对穷的中国人,却愿意花几倍于相对富的美国人愿意出的价钱去买这些旧东西。

但这个现象可以用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来解释。

即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所提供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成正比。

富人用一块钱要比穷人用一块钱轻率,或者说,富人的钱的边际效用低。

人们越富裕,就越有钱来购买奢侈品。

举例说,在美国最便宜的剃须刀是10美分一把,最豪华的剃须刀大约要100美元,二者相差达千倍。

豪华剃须刀虽然更美观,更安全,更经用,但它的基本功能也只限于剃胡子,它提供的附加效用非常有限。

廉价手表和豪华手表的价钱也可相差千倍。

过去我国比较穷,奢侈品没有市场,现在人们钱多起来,情况正在变化。

由于中美两国富裕程度的差别而形成的效用评价的差别,提供了巨大的贸易机会。

即中国可以用极低的价格进口某些旧用品,其代价主要是收集、分类及运输的成本。

如旧汽车是值得进口的。

在美国由于人力昂贵,修理费用高,所以报费的标准比较高。

(资料来源:张云峰等《微观经济学典型题解析及自测试题》第57-58页)案例4:运用边际效用均等法则进行检查准备工作某汽车配件厂厂长胡宇光:暑假,我于7月11日回到厂里,设备科就告诉我:突然接到通知,省设备动力检查组要在7月16日到我厂进行检查,可是资料整理、图纸描绘和报表工作尚未完成,仅一个备品备件明细表就得集中全科人员干一天半,不管怎么安排也难以在五天内完成检查的准备工作。

我听了以后,想起刚刚学过的“边际效用均等法则”,就根据检查标准与这个科逐项研究现有设备管理、动力管理、润滑管理所能获得的分数,并粗估集中全科力量突击三项管理所能增加的分数,列出下列边际分数表:根据上表,运用边际效用均等法则,选择边际分数均为3分作为安排工作依据,就能获得最高检查分数。

于是,我们决定用3天准备动力管理,各用1天准备设备管理和润滑管理,并给每人规定了工作量和进度。

我们原来预计:如果什么准备工作也不做,仅凭原来的工作基础,可得61分;运用边际效用均等法则进行突击准备,可得80分。

实际检查结果,我们得到76分,比预计少4分,但比不准备增加15分。

(资料来源:黎诣远《西方经济学》第101-102页)案例5:生产过程中的分工案例内容: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他对一个扣针厂的参观描述了一个例子。

斯密所看到的工人之间的专业化和引起的规模经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写道:"一个人抽铁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截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磨光顶端以便安装圆头;做圆头要求有两三道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是一项专门的业务,把针涂白是另一项;甚至将扣针装进纸盒中也是一门职业。

斯密说,由于这种专业化,扣针厂每个工人每天生产几千枚针。

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工人选择分开工作,而不是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团队,"那他们肯定不能每人每天制造出20枚扣针,或许连一枚也造不出来"。

换句话说,由于专业化,大扣针厂可以比小扣针厂实现更高人均产量和每枚扣针更低的平均成本。

斯密在扣针厂观察到的专业化在现在经济中普遍存在。

例如,如果你想盖一个房子,你可以自己努力去做每一件事。

但大多数人找建筑商,建筑商又雇佣木匠、瓦匠、电工、油漆工和许多其他类型工人。

这些工人专门从事某种工作,而且,这使他们比作为通用型工人时做得更好。

实际上,运用专业化实现规模经济是现代社会像现在一样繁荣的一个原因。

案例评析:分工理论对于生产是非常重要的,毫无疑问,正确的分工会带来生产效率的快速增长。

斯密的《国富论》就是从分工开始论述的。

斯密认为,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第一个决定因素是分工,他把分工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国民财富的一个重要途径。

分工之所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分工促使劳动专门化,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分工可以节省因工种转换而损失的时间;分工使专门从事某项作业的劳动者有利于改良工具和发明机械。

案例来源: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在编辑过程中作了适当案例6:边际实物报酬是怎样递减的某电工机械厂厂长王钧:现以转盘生产为例,具体说明边际实物报酬是怎样递减的。

转盘是我厂大型连续卷管机400多种零件中的关键件之一,用4台机床进行加工。

开始时,我们用4名工人加工,一人一台机床。

由于每个人既要操作机床,又要做些必要的辅助工作(如卡零件,借用工具,相互传递,打扫卫生等),使机床的生产效率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结果日总产量为32件,人均产量只有8件。

当增加一个人后,就可以有一个人做辅助工作,其他4个人能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机床上,日总产量增加到41件,人均产量为8.2件,边际产量为9件。

再增加一个人后,就能将绝大部分辅助工作担当起来,有4人盯住机床上,充分发挥了设备的效率,日总产量又增加到54件,人均产量为9件,边际产量为13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